如果要读中国古籍,应该看些什么书
梁启超说中国人必读的三十八本书: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
梁启超说:连这三十八本书都没读过,连个中国人都不能算了。
论语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史记
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道德经
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著作,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庄子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
孟子
孟子与孔子被后人合称孔孟。《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荀子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由荀子及其弟子所著,旨在总结先秦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子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中庸
《中庸》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资治通鉴
由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都是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二人并称“史学两司马”。
山海经
《山海经》的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史书典籍阅读·《楚辞》节选#
余以兰为可恃(shì)兮,羌无实而容长。
委厥(jué)美以从俗兮,苟得列夫众芳。
椒专佞以慢慆(tāo)兮,榝(shā)又欲充夫佩帏。
即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只(zhī)
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
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
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
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
和调度以自如兮,聊浮游而求女。
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
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
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糜(mí)以为粻(zhāng
),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邅(zhàn)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
扬云霓之腌(yǎn)蔼(ǎi)兮,鸣玉鸾之啾(jīu)啾。
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
凤皇翼其承旂(qí)兮,高翱翔之翼翼。
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
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
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
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轶而并驰。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yí)。
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miǎo)邈。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乐。
陟(zhì)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nì)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quán)局顾而不行。
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注释]
①沫:终止。
②晻蔼( yǎn ǎi):郁茂阴暗的样子。
③乱 :古代诗歌的末章、 尾声,有总结全章之意。
[译文]
本认为幽兰总是可靠,谁晓得它也虚有其表;
放弃了美质随从时俗,名列众芳应感觉害臊。
花椒谄上慢下有一套,茱萸还想钻入香荷包。
既然只想要攀缘钻营,又怎能尊重芳洁之道
时俗原本就趋炎附势,又有谁可以不生变异
看椒兰竟也这样,更勿论揭车江离
唯有这玉佩可珍可贵,守天质永葆花红叶翠!
一阵阵香气毫不损减,到今还如此沁人心肺。
舒一舒皱眉啊整一整衣衫,且浪游去寻找理想的女伴;
趁我那玉佩啊正值璀璨,到天地四方去一一游玩!
灵仙已告诉我占得吉卦,选个好日子我预备出发。
折断玉树枝叶作为肉脯,我舀碎美玉将干粮备下。
给我乘车啊用飞龙为马,车上装配着美玉和象牙。
彼此不同心如何配合啊,我将要远去主动远离他。
我把路程转向昆仑山下,路途很远继续周游观察。
云霞虹霓飞扬遮蔽阳光,车上玉铃叮当声音错杂。
清晨从天河的渡津出发,最远的西方我傍晚到达。
凤凰展翅承载着旌旗啊,长空翱翔有节律地上下。
突然我来到这流沙地段,只好沿着赤水行进缓缓。
指挥蛟龙在渡津上架桥,命令西皇将我搭到对岸。
路途何其遥远又多艰险,我命令众车在路旁等待。
路过不周山向左转去啊,我的目的地已指向西海。
我再把成千辆车子集聚,把玉轮对好了并驾齐驱。
驾车的八龙逶迤地前进,搭着云霓旗帜随风卷曲。
定下心来啊缓缓地前行。难控制飞得遥远的思绪。
奏起《九歌》舞起《九韶》啊,暂且借点时光放松一下。
升上高空漫天明光啊,突然低头看见故乡。
仆人马儿也感到悲伤啊,缩身回头不肯前往。
乱辞称:算了吧!
国内没人理解我啊,我又何必眷恋着故都
既然没人能与我一起推行美政啊, 我要追随彭咸去他的居处。
我高中三年看过很多古书籍,像大道三千的《道德经》、无韵绝唱的《史记》、细腻如丝的《红楼梦》、诡谲多变的《孙子兵法》等等。每一本书都是一朵奇葩,读过这些书都会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我也有自己的收获。这些书没有什么质量等级之分,但非要选一些必读的古书籍,那我就推荐以下三本。
第一本就是最接地气的《菜根谭》,听名字是比较俗,没有华丽的辞藻。因为这本书就是从日常的田园生活总结出来的。每句长短不一,不同的版本也有着不同的章节和稍有异同的短句。古书很少有小说,所以古时候大部分书籍都是将一些做人处世的道理。这本书可以说是入门基础了。
整本书洋溢着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就如“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一句。还有“阅遍人情,始识疏狂之足贵;备尝世味,方知淡泊之为真”一些句子,用简单的话语点透人生。“非了了智,无了了心”,聪明的人一定是简单的人,幸福的生活一定是简单的。这也正是我推荐这本书的缘由。
第二本是蒹葭苍苍的《诗经》,许多人不一定听过诗经,但其中的《关雎》、《蒹葭》大家一定耳熟能详。我仍然记得小时候背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些句子都背诵过很多次,虽然那时候并不懂,却也能感觉到稍许浪漫的情怀。到了中学,接触到了诗经,读了更多的诗。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思念;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好祝愿;有“岂无衣兮?与子同袍”的战友豪情。这些古人的情怀都温润了我年少的心灵。我也向往,也渴望培养自己这样的浪漫情怀。所以我更推荐这本书。
第三本是义薄云天的《三国演义》,大家可能觉得奇怪,三国谁不知道,可以说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了。电连续剧是翻新又翻新,大家都觉得腻烦了。但是我推荐的是让大家耐下心去仔细的阅读一下原著,区区几十集电视剧是没有办法表现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巨著的全部精神。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电视剧的情节给我们的脑海刻下了太深的印象,这是小说,并不是正史,现实里很多人物性格是于小说电视剧正相反的,还有就是电视剧多偏重正能量,很多人物阴暗的一面都没有彻底表现出来,就如义气冲天的刘皇叔却让诸葛亮把坏事做尽,自己来唱红脸,尽显仁义。反而挟天子的枭雄曹操却光明磊落,用人唯才,毫不猜疑。与其说推荐这本书,不如说推荐那些被大众片面理解的古书籍。
古人善于用简洁明了的词语句子故事来展示人生。我在此就希望看过这三本书都能有自己的收获。
易:《易经》《归藏》《连山》
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史:《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国语》》《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竹书纪年》《世本》《路史》《帝王世纪》《逸周书》《战国策》《两汉纪》
兵:《孙子兵法》《六韬》
道:《淮南子》《道德经》《南华经》
丹术:《论衡》
杂(其他百家及其他):《吕氏春秋》《荀子》《韩非子》《列子》《尉缭子》《墨子》《吴子》《鬼谷子》《梦溪笔谈》《齐民要术》《渊海子平》《大戴礼记》《乐纪》《战国策》《孝经》》《白虎通义》《山海经》
算:《九章算术》
地:《水经注》《读史方舆纪要》《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
《论语》《孟子》《史记》《尚书》《诗经》等必修不多说。
还有很多,从二十四史·艺文志等篇可大部了解,君百度查阅吧。
先说说你说的第一句话:看史记,感觉古代文人尽玩“文字游戏”,对自己思维能力提升没有帮助。
这个“文字游戏”,我想应该是指善用典故或春秋笔法。
《史记》其何以见长?述通古今,不虚美不隐恶,辞练文采。这些尽是道德文学修养,岂能比于侦探逻辑小说?想通过读《史记》来提升自己思维能力?可见你读书不得其道了。若论春秋笔法,我觉得实是史书必须。中国古时是极讲求道德伦理,有一定地位的人死了会定諡号,通常都是为了概括其为人,暗含褒贬,目的就是为了扬善贬恶,风行教化。
史书的目的,当然不只是为了记述事实。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賊子惧,可见其目的也是为了评判是非,扬善贬恶。史官自已在叙述事实时,要做到不虚美不隐恶,又不能因个人观点或情感歪曲历史,就不得不用词隐讳,暗含褒贬,才会有“郑伯克段于鄢”这样言简意赅评判得当的历史记述,所谓阐幽发微。后代史家常运用此种笔法,并不是后人的过度解读。
(其实,我窃以为也可能有不得以而为之。众所周知,史笔如铁。然而这样一件极需要执论公允的事情又常会因为犯讳而面临杀身之祸,往往只能是本朝修前朝史,所以才会产生类似于躲避言论审查的用词讲究。)
很多人不区分“读书”一词的内涵,只是简单地以为是获取知识,而不知有修身筑基之说。
如果读书只是从功利效率出发,直接使用Google搜索就行了,有目的性的获取知识,这好像才是最值的方法。
“中国古籍还值的阅读吗”这种问题形式早已在其它地方讨论过好多次,比如有人会问“拉丁文古籍还值得阅读吗?”、“《修昔底德历史》还值得阅读吗?”、“《荷马史诗》还值得阅读吗?”。如果撇去文学修养的需求,还可以换成这样:“《几何原本》还值得阅读吗?”、“《九章算术》还值得阅读吗”、“亚里士多德还值得阅读吗?”,如果历史再跳到五百年后的未来,估计还会有人问:“《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还值得阅读吗?”、“《晶格动力学理论》还值得阅读吗?”
这类问题归根到底其实是这样的一种问题:我们在学习知识时,是否还值得去了解它产生的历史。
对于科学更是如此,数学教科书更是深有此弊病,直接告诉你公式结果,而对于其产生的历史过程我们则知之甚少,就是因为他们觉得学生没有必要再去了解过去的大师走过的弯路了。
显然,我是属于支持学术与学术史一齐学习了解的。我的论点并不新奇,早已有人论述过。前时读《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与《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时,其中的教育观点更引为知音。
解铃还需系铃人,你要问“中国古籍还值的阅读吗”,那就从另一些近代批判书籍中寻找答案吧,以上可供参考。
引用《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爱心斗士」中一段文字: 让我们首先考察历史,因为在几个方面,历史是教育的核心。这一点无需我来争辩,正如西塞罗所云:“如果你对你出生之前的事情一无所知,这就意味着,你永远只是幼稚的孩童。”只提一点就足以说明历史的重要性:历史是我们“提高觉悟”的最强大的思想手段。不过,关于历史和历史教学还是有一点要强调,因为它们在学校里常常被忽略。历史并非众多必须传授的课程之一;每一门课都有历史,生物学、物理学、数学、文学、音乐、艺术都有自己的历史。我在这里建议,每一位老师都必须是历史老师。比如,只传授今天所知的生物学而不教过去所知的生物学,那就是把知识贬低为纯粹的消费品,那就使学生无缘了解我们知识的重要性,使他们无从知道我们的知识是如何得到的。倘若教学生原子而不提德谟克里特,教电学而不提法拉第,教政治而不提亚里士多德和马基雅维利,教音乐而不提海顿,那就是不让学生参与 “伟大的会话”。再者,那就是斩断了他们知识的根基。目前,其他的社会机构对知识的本源都不太感兴趣。了解你的根基不仅仅是了解自己的祖父从何而来,不仅仅是了解他吃过什么苦。你还要知道你的思想从何而来,你为何相信这些理念;你还要了解你的道德感和审美体验从何而来;你还要了解你的世界从何而来,而不仅仅是知道你的家庭从何而来。为了完整展示上文开始的西塞罗的思想,我们再引他的一句话:“除非人的生命融入了祖先的生命,除非人的生命置入历史语境中,否则人生又有何价值呢?”当然,西塞罗所谓的“祖先”并不是指母亲的姑母或姨母。
据此我建议,每一门课程都要当做历史教。这样,学生在初小时就知道,知识不是固化的物体,而是人类发展的某一阶段,有过去也有未来;可惜现在的学生不了解这一点。让我们回头说一说创世论的问题,我们想要说明,四千年前产生的思想不仅在时间上传到今天,而且在意义上发生了变化,这些思想从科学变成宗教暗喻,又从宗教暗喻变成科学。古希伯来人在沙漠帐篷里神奇的思辨,和现代麻省理工学院教室里神奇的思辨,两者之间一以贯之的联系是多么亲切、多么深刻啊!我想要说的是,学科的历史使我们学会其中的联系;历史教育我们:世界并不是每天都被重新创造的,每个人都站在他人的肩头上。题外,引用《略谈中国史学双重职能》一文中的一段话以概述史学对于人文的重要:
一般说来,一个有着道德感的人,自是一个有着内心敬畏感的人。反之,一个内心无所畏惧的人,一个真正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一个无信仰者,自是一个缺乏道德感的人。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前者的宗教意识与后者的历史意识,虽对象不同,但功能相近。
有一些中国学者(多为中青年学者)在比较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时,既发出叹息:中国人缺乏宗教感;又发出呼吁:中国人应亲近宗教,应陶冶出宗教感来。
笔者以为,这种说法有些偏颇:
只看到中国人缺乏诚挚的宗教感,未看到中国人富有醇厚的历史感,即能在某些方面替代宗教感的历史感;
只看到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着巨大差异,未看到中国人与西方人也有着一些共性,即都有着内心敬畏感。
一个最重要的也是最简单的事实,就是中国文化以伦理为本位并已延续数千年了,不可能不在中国人的心底酿出相当醇厚的敬畏感,只是这种相当醇厚的敬畏感在今天变得有些淡薄了。
(我们民族通过著史来维系社会公正这一途径,在不同社会层面有不同表现形式,在主流社会有正史,在民间社会有家谱、墓志、说唱……--从略)
根据上述看法,我们还可以引申出其他许多看法,至少还可以引申出下面一些看法。
其一,传统中国史学兼容并包事实判断系统和价值判断系统--传统中国最为丰富的事实判断系统和传统中国最为基本的价值判断系统,因而拥有我们民族最为深厚的精神资源。
正因如此,我们民族拥有一句其他民族不大可能拥有的名言:"史不亡国亦不亡",即史为国本,史为民族精神之根本。
本文2023-08-09 14:36:5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2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