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诸葛亮八阵图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2收藏

历史上诸葛亮八阵图真的有那么神奇吗,第1张

历史记载

《三国·蜀志·诸葛亮传》记载:“亮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丘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作为古代战争中一种战斗队形及兵力部署图,诸葛亮的原“图”今虽不见,然有传说为诸葛亮练兵遗址的所谓“八阵图垒”。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云,这种“图垒”皆垒细石为之。共有三处:一在陕西沔县;一在重庆奉节;一在四川新繁,尤以在奉节者最为著名。奉节原为古鱼复县,治所在今奉节东白帝城,三国时刘备改名永安,唐改称奉节。 诸葛亮“八阵图垒”据传就在永安宫南江滩上。根据唐代李鉴《太白阴经》、李靖《问对》等记载,以及当代学者的推演(见《孙子学刊》1994年第9期封底),现将诸葛亮的“八阵图”示意如下: 据《三国志_蜀志_诸葛亮传》载:“(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后人考其遗迹绘成图形,见《武备志》。据记载,八阵图遗迹有三处:《水经_沔水注》及《汉中府志》说在陕西沔县(今勉县)东南诸葛亮墓东;《寰宇记》说在四川夔州(今奉节县)南江边,《明一统志》说在四川新都区北三十里的牟弥镇。 最近,河南省密县发现一套我国最早的《风后八阵兵法图》。该图共分九幅,一幅为八阵正图,其它八幅为八个阵式,即: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蛇蟠阵。图旁附有文字说明,详细介绍了每个阵式在特殊环境下进攻退守的战术应用。据《史记》载,风后为轩辕黄帝的一员将帅。密县云岩官遗存的唐朝军事家、常州刺史独孤及的《云岩官风后八阵图》碑,详细记载了黄帝和风后研创《八阵图》的事迹。此图的发现,把我国八阵兵法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两千五百年。 《周易》·诸葛亮·“八阵图”

内容记载

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吸收了井田和道家八卦的排列组合,兼容了天文地理,是古代不可多得的作战阵法。谨慎堂《诸葛氏宗谱》就载有“八阵功高妙用藏与名成八阵图”的诗词赞歌。 天覆阵赞:天阵十六,外方内圆,四为风扬,其形象天,为阵之主,为兵之先。善用三军,其形不偏。 地载阵赞:地阵十二,其形正方,云主四角,冲敌难当,其体莫测,动用无穷,独立不可,配之於阳。 风扬阵赞:风无正形,附之於天,变而为蛇,其意渐玄,风能鼓物,万物绕焉,蛇能为绕,三军惧焉。 云垂阵赞:云附於地,始则无形,变为翔鸟,其状乃成,鸟能突出,云能晦异,千变万化,金革之声。 龙飞阵赞:天地后冲,龙变其中,有爪有足,有背有胸。潜则不测,动则无穷,阵形赫然,名象为龙。 虎翼阵赞:天地前冲,变为虎翼,伏虎将搏,盛其威力。淮阴用之,变为无极,垓下之会,鲁公莫测。 鸟翔阵赞:鸷鸟将搏,必先翱翔,势临霄汉,飞禽伏藏。审之而下,必有中伤,一夫突击,三军莫当。 蛇蟠阵赞:风为蛇蟠,附天成形,势能围绕,性能屈伸。四奇之中,与虎为邻,后变常山,首尾相困。 “八阵图”的组成,是以乾坤巽艮四间地,为天地风云正阵,作为正兵。西北者为乾地,乾为天阵。西南者为坤地,坤为地阵。东南之地为巽居,巽者为风阵。东北之地为艮居,艮者为山,山川出云,为云阵,以水火金木为龙虎鸟蛇四奇阵,作为奇兵。布阵是左为青龙(阵),右为白虎(阵),前为朱雀鸟(阵),后为玄武蛇(阵),虚其中大将居之。八阵又布于总阵中,总阵为八八六十四阵,加上游兵24阵组成。总阵阴阳之各32阵,阳有24阵,阴有24阵。游兵24阵,在60阵之后,凡行军、结阵、合战、设疑、补缺、后勤全在游兵。有赞歌颂扬“八阵图”威力无比:“阵间容阵、队间容队;以前为后,以后为前;进无速奔、退无遽走;四头八尾,触处为首;敌冲其中、两头皆救;奇正相生,循环无端;首尾相应、隐显莫测;料事如神,临机应变。”“八阵之法,一阵之中,两阵相从,一战一守;中外轻重,刚柔之节,彼此虚实,主客先后,经纬变动,正因为基,奇因突进,多因互作,后勤保证。”

相关诗词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解: 1、盖:超过。 2、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3、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4、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5、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赏析: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八阵碛 苏轼 平沙何茫茫,仿佛见石蕝。 纵横满江上,岁岁沙水啮。 孔明死已久,谁复辨行列。 神兵非学到,自古不留诀。 至人已心悟,后世徒妄说。 自従汉道衰,蜂起尽奸杰。 英雄不相下,祸难久连结。 驱民市无烟,战野江流血。 万人赌一掷,杀尽如沃雪。 不为久远计,草草常无法。 孔明最后起,意欲扫群孽。 崎岖事节制,隐忍久不决。 志大遂成迂,岁月去如瞥。 六师纷未整,一旦英气折。 惟余八阵图,千古壮夔峡。

[编辑本段]发展历程

纵观《唐太宗李公卫问对》全书,可发现八阵图的发展和改进的全过程: 黄帝《握奇文》------五阵,握机阵,丘井之法 ↓↓↓ 姜尚《太公兵法》---太公阵 ↓↓↓ 司马穰苴《司马法》---五行阵 ↓↓↓ 管仲--------重新整理〈太公兵法〉 ↓↓↓ 孙武《孙子兵法》-----八卦阵 ↓↓↓ 诸葛亮《八阵图法》----八阵图 ↓↓↓ 韩擒虎------九军阵法,即八阵图的别名 ↓↓↓ 李靖《卫公兵法》----六花阵 ↓↓↓ 李绩《卫公兵法》----六花阵 可以看出《八阵图》渊源极深,可以追溯到上古华夏的黄帝。经过姜太公,司马穰苴,管仲,孙武等人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到三国时期,诸葛亮使他达到了顶锋,完善为八阵!唐代李靖由于九个阵指挥过于复杂而简化为六花阵。

[编辑本段]相关特征

命名和组成

八阵图分别以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命名,加上中军共是九个大阵。中军由十六个小阵组成,周围八阵则各以六个小阵组成,共计六十四个小阵。八阵中,天、地、风、云为“四正”,龙(青龙)、虎(白虎)、鸟(朱雀)、蛇(螣蛇)为“四奇”。另外,尚有二十四阵布于后方,以为机动之用。

特点

八阵图的特点,正如李靖《问对》所指出的,是“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钩连,曲折相对”,“内圆外方”;而其构想,则与《周易》是分不开的。八阵的排列,实际是一幅“文王八卦方位图”(即“后天八卦图”)。八阵中的每一阵都由六小阵组成,取《周易》六爻之意。八阵加中军的总共六十四个小阵,与《周易》别卦的六十四卦相合。至于八阵图的奇正之法,即杜牧之《孙子注》所说的“奇亦为正之正,正亦为奇之奇,彼此相穷,循环无穷”,则更是《易》理在布阵中的具体应用。(林花甲2005年2月) “八阵图村落”就坐落在金坛儒林镇东南的大鲁墅和小鲁墅村,因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巨变,“八阵图村落”早已面目全非。上图为“八阵图村落”的分布图。

[编辑本段]相关内容

《周易》的精髓

诸葛亮崇尚法家和黄老思想,同时精通易学。陈立夫先生曾为1994年举行的全国第八次诸葛亮学术讨论会题词 “明易先知”,就明确指出了诸葛亮的“先知先觉”与其精通《周易》密切相关。 《周易》的精髓是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把不同质、不同态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以探讨其运行的规律。诸葛亮治国、用兵时十分注重天、地、人的综合考察。他在《将苑·智用》中写道:“顺天、因时、依人以立胜。”强调一个优秀的将领应“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海之内,视如室家” (《将苑·将器》)。“夫行兵之势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天势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彗星不殃,风气调和。地势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门幽洞,羊肠曲沃。人势者,主圣将贤,三军由礼,士卒用命,粮甲兼备。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将苑·兵势》)这真是将《周易》天、地、人综合一体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周易讲“数、理、相”的统一,“数、理”通过“相”表现出来。而“数、理”则和源本自然的“心”是同一的。正如陆九渊所说,“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而中国哲学的精髓也在把握一“心”,用来感通天地,感悟人生。 正所谓“相由心生” 周易的预测正是基于“心”所外现的“相”而作出的,是非常准确而科学的。但是,人的“心”却是可变的,“心”则“相”也会随着发生变化。故根据过去的相所做的预测便不会很准确了。 但人的“心”又并非变化无常,有一定的稳定性,是有规律的变化。故周易在总体的规律上所做的预测是非常准确的。和天气预报相似,只能得其大概,不能得其细节。对细节的把握只能针对不远的时间段作出。 但同时,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算出的命并不能肯定必然的说明未来。命运的发展最终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相由心生”,真正自己努力摆脱命运的束缚,成了贵人,“相”也变成“贵人”相了。

卦象占筮

从传世的诸葛亮的有关著作来看,其中不但涉及《易》理,也透露出诸葛亮对卦象占筮的精通。如《阴符经注》云:“天垂象,圣人则之,推甲之,画八卦,考著龟,稽律历,则鬼神之情,阴阳之理,昭著平象,无不尽矣。八卦之象,申而用之,六十甲子,转而用之,神出鬼入,万明一矣。”所谓“八卦之象,申而用之”,就是指《周易》的占筮方法。

孙膑兵法

八阵(1) 孙子曰:智不足,将兵,自恃也。勇不足,将兵,自广也。不知道,数战不足,将兵,幸也。夫安万乘国(2),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3),此王者之将也。 孙子曰:用八阵战者,因地之利,用八阵之宜。用阵三分,诲阵有锋,诲锋有后(4),皆待令而动。斗一,守二(5)。以一侵敌,以二收。敌弱以(6)乱,先其选卒以乘之(7)。敌强以治(8),先其下卒(9)以诱之。车骑与(10)战者,分以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一在于后。易(11)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12)则多其弩。险易必知生地、死地,居生击死(13)。 (1) 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古人讲布阵之法多称“八阵”。“八阵”不是指八种不同的阵。 (2) 万乘国,指可以出兵车万乘的大国。 (3) 诤(zheng证),借为静。意谓没有取胜的把握就按兵不动。 (4) 诲,疑借为每。锋,先锋部队。后,后续部队。 (5) 意谓以三分之一的兵力与敌交战,以三分之二的兵力等待时机。 (6) 以,犹言“而”。下文“敌强以治”同。 (7) 乘,凌犯。意谓先以精兵攻击敌人。 (8) 治,严整。意谓敌人战斗力强,阵容严整。 (9) 下卒,战斗力弱的士卒。 (10) 与,参与。 (11) 易,地形平坦。 (12) 厄(e饿),指两边高峻的狭窄的地形。 (13) 生、死,指生地、死地。

[编辑本段]八阵图遗址

八阵图遗址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弥牟镇西南,相传为诸葛亮推演兵法、操练士卒所用。据古籍记载:“八阵者,象八卦以定位,因井地而制形,兵之纪律也。武侯推演,尽得其妙。”另据《八阵图碑记》云:“诸葛武侯之八阵图,在蜀者二,一在夔州永安宫,一在新都弥牟镇。”(弥牟镇原属新都县)该遗址今仅余土垒六座,当年之风貌已荡然无存。1981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武备志》。

《武备志》由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五部分组成。其中兵诀评18卷,收录了《武经七书》,并选录《太白阴经》、《虎钤经》的部分内容,加以评点。更为可贵的是,战略考部分还以时间为序,从战略的高度选录了从春秋到元各代有参考价值的六百余个战例。

《武备志》是中国明代大型军事类书,是中国古代字数最多的一部综合性兵书,其标志碑拟竖立于南京乌龙潭。

扩展资料:

《武备志》的珍贵之处:

《武备志》辑录了古代许多其他书中很少记载的珍贵资料。如一些杂家阵法阵图,这是在专门研究阵法阵图的著作如《续武经总要》中都没有记载的,但在《武备志》中却有详细的记载。尤其是它收录了“郑和航海图”,“航海天文图”以及明代一些少见的舰船兵器及火器等,更显可贵。

总的说来,《武备志》是历代兵学成果的汇编,虽然包含的军事思想非常丰富,但不能把它们看作是茅元仪的思想。然而,在序言及评点中,也可以看到茅元仪的一些军事思想以及他精辟的看法。

凤凰网-南京记忆|《武备志》:中国古代军事学的百科全书

古典兵学的百科全书:《武备志》 《武备志》是明代重要的军事著作,属于中国古代字数最多的一部综合性兵书。明朝茅元仪辑,240卷,文200 余万字,图738幅,有明天启元年(1621)本、清道光中活字排印本、日本宽文年间(1661~1672)须原屋茂兵卫等刊本流传。清乾隆年间曾被列为禁书。

《武备志》作者简介

茅元仪(1594~1644),字止生,号石民,归安(今浙江吴兴)人,自幼"喜读兵农之道"(《石民四十集》卷69),成年熟悉用兵方略、九边关塞,曾任经略辽东的兵部右侍郎杨镐幕僚,后为兵部尚书孙承宗所重用。崇祯二年(1629),因战功升任副总兵,治舟师戍守觉华岛(即菊花岛,今辽宁兴城南),获罪遣戍漳浦(今属福建),忧愤国事,郁郁而死。他目睹武备废弛状况,曾多次上言富强大计,汇集兵家、术数之书2000余种,历时15年辑成《武备志》。

《武备志》体例

《武备志》由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五部分组成。

1兵诀评 18卷

2战略考 33卷

以时间为序,从《武备志》战略的高度选录了从春秋到元各代有参考价值的六百余个战例。所选注重奇略,"足益人意志"。如,吴越争霸,勾践的卧薪尝胆、乘虚捣隙;马陵之战,孙膑的减灶示弱,诱敌入伏;赤壁之战,孙刘的联合破曹,巧用火攻;淝水之战,苻坚的分兵冒进,谢玄的以战为守;虎牢之战,李世民的据险扼要,疲敌制胜;蔡州之战,李愬的乘虚奇袭等等战法。又如诸葛亮的据荆益、和诸戎、结孙权、向宛洛、出秦川的隆中决策;岳飞的行营田,连河朔、捣中原、以复故土的计划;成吉思汗的避潼关、假宋道、下唐邓、捣大梁的谋略,等等。其所录战例大都是以奇谋伟略取胜的,在紧要之处均有所评点。

3阵练制 41卷

分阵和练两部分。

阵,载西周至明代各种阵法,配以 319幅阵图,所收较《续武经总要》为多,以诸葛亮的八阵、李靖的六花阵、戚继光的鸳鸯阵为详。阵有说记,有辩证。"记"载"圣王贤将"所立之阵,予以广扬;"辩"言唐宋伪托附会之阵,予以廓清。对古阵图,"举而合之"又"陈异同之说",其中"有最卑浅而无当者,然废之适足以惑世",此亦"鲜所删铲,陈所掊击,以广学者之目"。

练,详记选士练卒之法,包括选士、编伍、悬令赏罚、教旗、教艺五方面内容,选自唐、宋、明有关兵书中的律令,尤以《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为重。如编伍,推戚氏编步、编骑、编车、编水之法;悬令赏罚,采自《行军需知》、《练兵实纪》中的作战、训练条约。认为"士不选,则不可练", "士不练,则不可以阵,不可以攻,不可以守,不可以营,不可以战",所以"练为最要"。

茅元仪认为,古代阵法失传,后人便胡编乱造。他把这些图绘制下来,目的就是要正本清源,以正视听。"练"又分选士、编伍、悬令教旗,教艺五个部分,详细地记载了士卒的选练方法,其中包括士卒的选拔淘汰,车、步、骑、北兵的编伍,赏罚赏律例,教兵方法,兵器训练等。内容多采自《太白阴经》、《虎钤经》、《行军需知》、《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兵书。

4军资乘 55卷

5占度载 93卷

分占和度两部分。

占即占天,主要记载天文气象。子目有占天、占日、占月、占星、占云、占风雨、占风、占蒙雾、占红霓、占霞、占雨雹、占雷电、占霜露、占冰雪、占五行等。这部分内容是把自然与人事联一起,认为某种天象往往就是某种人事即将发生的征兆。如"天色惨白,风声凄切,大兵起"。

度即度地,记载兵要地志,分方舆、镇戍、海防、江防、四夷、航海六类,图文并举地叙述了地理形势、关塞险要、海陆敌情、卫所部署、督抚监司、将领兵额、兵源财赋等等内容。指出,兵家谈地理或无方舆之概、户口兵马之数,或缺关塞险要,"非所以言武备也,故我志武备,经之以度"。记载了明代山川形势、关隘要塞、道里远近,州府及卫所设置,兵马驻防督抚监司、镇守将领、钱粮兵额等。

清代各刻本的区别:

1 清初复刻本

这是《武备志》传世较多的刻本,看起来很象明刻本, 所以一些图书馆便据序言时间,著录为明天启元年刻本。实际上此本是清代据明本复刻本。

对明代本做了如下改动:

(1)为避清讳对原序言进行了改动,如:茅元仪自序第2页前半页第4行"东胡" 改刻为"兵戈";郎文唤序第2页后半页第1行"辛酋东师败绩" 改刻为"岁时边师败绩",第3页前半面第2行"胡元"改刻为"前元";张师绎序第2页前半页第3行"建夷匪茹"改刻为"边陲告警",第2页前半页第4行"躏抚顺,逼沈阳" 改刻为"踞要津,奇粮糇",第7页前半页第5行"满奴" 改刻为"满敌"。并且抽掉了李维祯序。

(2)6篇序言连续计算页数,其版式亦相同,四周单栏,无界行, 与明天启刻本(据《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本)迥异。另外,有的图书馆所藏此本,只有茅元仪1篇自序。自序版式为四周双栏,有界行,版心有鱼尾。第2页前半页第4行"东胡" 改刻为"干戈"。此序与现存各本均不相同,很可能是书肆为了售书的需要而单刻的序言。

(3)字体与明刻本有别;断版情况与明刻本完全不同。

(4)正文中凡对清"违碍之语" 均缺字,刻成墨围"口", 如第205卷第1页后半页第5行"东北有口口口口口口等"缺"建州毛怜女真"6字,第2页后半页第5行"东北口口口国", 缺"夷女真"3字, 等等:

(5)抽去了第228卷《四夷》中的《女真考》篇题及其绝大部分内容, 只保留了"卫所都司" 这一少部分内容。

2 莲溪草堂重印本

《武备志》之明天启元年南京刻版,幸免毁于明末兵燹,被汪允文收藏。汪允文,钱塘(今杭州)人,室号莲溪草堂。他对收藏的明刻板块进行挖改修补后,进行了重印。书名页左下方著有"莲溪草堂藏板"字样,另盖有朱色篆字"聚锦堂"方印,似为发行机构的印记。

莲溪草堂本与明刻明印本的字体、版式、版框大小以及断板情况均相同,首卷第1页版心下方亦有刻工姓名:"秣陵章弼写,高梁刻"。正文中对清政权不敬之语不避讳,修版时也未一一挖补,保留了明版书的原貌。

不同的是:

(1)抽去了对清政权不敬之语较多的李维祯等6人的序言;

(2)挖掉了茅元仪自序第2页上的"东胡" 二字。这两字的位置为空白,并留有挖板的迹;

(3)板块有损坏, 内有不少缺字,如《兵诀评·李卫公问对一》第5页后半页第9行缺最后一字"制",第6页前半页第1行缺最后一字"则",第7页后半页第9行缺最后二字"睹其",第11页第1行缺最后一字"聘", 《兵诀评·三略·上略》第13页第2行缺一字"属", 《李卫公问对三》第7页后半页第9行缺五字"萌也及其成" 等等。但据考家考证,这些缺字不属避讳, 属于时间过长,版块损坏;

(4)有许多漫漶之处,并且多出现在版框四周,版框外的眉批尤甚。这些特征都说明莲溪草堂本为明刻清修版后重印本。

3 清道光活宇本

清至道光时, 已开书禁, 《武备志》至此得以公开印行。这时的公开印本是木活字本。书前增收了"明史节录"(一段录自"孙承宗传",一段录自"满桂传")和"茅待诏小传"(录自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此本系据清初刻本用木活字重新排印,前无李维祯等6人序言,茅元仪自序中的"东胡"改排为"干戈",正文中,和清初刻本一样,对清"违碍之语"挖掉加墨围"口" 代替。亦抽去《四夷》中《女真考》的内容, 并将篇题改"《口口考》缺"。所挖避讳之词较清初刻本更严,不仅将对后金不敬之语去掉,就连一些可能对后金引起不敬的同音词也改为墨围,如第237卷《占度载·度·四夷·海外诸国》第1页本来讲的赏罚条款,其中一句"罚金重诛戮,没财产", "罚金" 与"伐金" 音同,担心会引起对后金不敬之嫌,便改为"口口口诛戮,没财产"。遇"玄""弘"等字均避讳。

4 清末湖南刻本

清末湖南刻本系以日本宽文4年刻本为底本复刻。现南方多家图书馆有藏。此本和日本刻本一样,保留了李维祯等6篇序,对清"违碍之语" 未做挖改,从内容上保留了明本原貌。但是此本用纸较劣(湖南纸),刀法笨拙,印刷不精,常有漫漶之处,并问有日文假名的痕迹。全书依仍日刻本之旧, 日刻本刻错,亦随之刻错,如: 郎序第l页后半页第l行依日刻本错刻成"曾宣靖布", 眉批亦刻有方框,全书最后一页照底本刻上了"宽文四年甲辰凉月洛阳隐士石斋鹈子直训点"。

编纂特点

《武备志》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兵书,《武备志》体系宏大,条理清晰,体例统一。它将二千余种各朝的军事著作分门别类,每类之前有序言,考镜源流,概括内容,说明编纂的指导思想和资料依据。每一大类之下又分为若干小类,小类之下根据需要设置细目,如《军资乘》下又分为八类六十四个细目。文中有夹注,解释难懂的典故,并且用各种不同的符号文字眉批表现茅元仪对各个问题的看法。《武备志》由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五大部分组成。《兵诀评》十八卷,选录《孙子》、《吴子》、《司马法》、《三略》、《六韬》、《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全文及《太白阴经》、《虎钤经》的部分内容进行评点。茅元仪对《孙子》最为推重,认为"自古谈兵者必首推孙武子"。并说:"先秦之言兵家者六家,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谓五家为孙子注疏可也。"

在编纂和内容上,《武备志》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材料丰富而又取舍精当。茅元仪的父亲茅坤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和藏书家,家中藏书本来就很丰富,再加上他四方搜寻,到处传借,因此,《武备志》采录的图书达二千余种,对他之前的主要兵书可以说是差不多全部网罗了。对于这些兵书,茅元仪并不是有闻必录,有见必采,而是下了取舍的功夫的。他选录的大都是可靠的资料,而对道听途说的一些稗官野史宁可弃而不用。不仅如此,茅元仪在选取材料时,紧紧围绕武备问题来进行,"于武备稍远者,听之舆图方史可矣。"名胜古迹主要供游览、吊古之用,与行军作战没有太大关系,就弃而不录。同时,茅元仪还注意选录最新的资料。

全书对明代军事记载最详,不仅选录了先于编者茅元仪的戚继光、俞大猷等人的治军、练兵、作战等方面的言行,也选录了与他同时代人的军事资料,如王鸣鹤的"号令说"等。二是编排合理,有一定的逻辑秩序,全书五大部分,从理论到实践,井然有序,又不可分割。郎文焕在给此书作序时,以医药比喻此书编排:"首兵诀者,如医之探腑脏,论脉理也。次战略者,如医之举旧案,宗往法也。次阵练者,如医之辨药性,讲泡制也。次军资者,如医之分寒温,定丸散也。终占候者,如医之考壮弱,断死生也。"每部分的子目顺序也是按照它们的内在联系排列的,如茅元仪在说明《军资乘》子目的排列顺序时说:"三军既聚必先安其身,身安而后气可养,身安而后患可防。故首以营,营具而可以战矣,故次之战。

地有异形,时有异势,不可徒恃其野战,故次之以攻。可以攻人,人亦可攻我,故次之以守,五兵之用有时穷,则必济之水火,水火之资生者大,故其为杀也亦暴。智伯曰:'吾知水之可以亡人国也'。故次之水。水待于地,火时于天,地亦有定而天常移,是以火之效居多,故次之火。明乎六者而思过半矣,然民以食为天,故次之饷。士以马为命,故次之马。于兹八者,核其详,辨其制,是为军资乘。"这里,茅元仪谈了《军资乘》在子目顺序上的安排,虽然在营战、攻、守、水、火、饷、马这八者的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未必妥当,但是,他毕竟告诉了我们,《军资乘》绝对不是随意安排子目的,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顺序。由此及彼,由《军资乘》可以看到,整部《武备志》是一个严密的整体,有着不能随便安排的构架。

《武备志》评价

《武备志》的编辑、刊行,对改变明末重文轻武,武将多不知兵法韬略,武备废弛的状况有现实性的意义。它设类详备,收辑甚全,是一部类似军事百科性的重要兵书。其中存录很多十分珍贵的资料,如《郑和航海图》、杂家阵图阵法和某些兵器,为他书罕载。故该书在军事史上占有较高地位,为后世所推重。

简单地说,茅元仪在《武备志》中表现了要加强武备,富国强兵等思想。他认为:"人文事者必有武备,此三代之所以为有道之长也。自武备弛,而文事遂不可保。"(《自序》)他痛斥当时的士大夫不习兵事,遇有战事就惊慌失措,束手无策。他提出:"惟富国者能强兵"(《军资乘·饷·序》)。他还主张开矿、屯田,发展经济,军队必经常训练,认为:"兵之有练,圣人之六艺也。阵而不练,则土偶之须眉耳"。在国家防御上,他主张边、海、江防要并重,不能有所编颇,使敌人有机可乘。他还认识到物极必反的道理,指出:"夫极盛者,必极衰,天道然也"。"然衰极则盛,理之常也。"他用这一道理论证盛世潜伏危机的道理,劝说朝廷振兴武备,提高警惕。他对历代的兵制,兵器等有自己精辟的见解。如要评论兵器时说:"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少林之说莫详于近世新都程宗猷之阐宗。"指出了各种武器的渊缘。

总而言之,《武备志》是一部以资料价值为主,理论价值为辅的大型资料性著作,它既保存了古代大量的军事资料,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材料,同时又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线索,称为之中国古代的兵书宝库实不为过。然而,由于茅元仪长期与清政权处于敌对阵营,加上他为抗击后金政权,保卫明朝的著书目的,书中又有许多对女真族和后金的不敬之语,所以这部书在清代乾隆年间被列入《违碍书目》,遭到禁毁。

明天启元年《武备志》初刻本,因"多悖碍字句"被清禁,是时钱塘人汪允文删明本诸序言,又删节去茅元仪原作中的"东胡"等"不妥"之字,此版《武备志》,号"莲溪草堂本",于清代广为流传,并流传到了国外。毋庸讳言,《武备志》也有其不足,如茅元仪在评论《三略》时认为是周代太公所作,而不知其书为伪托。诸如此类,不在少数。

北宋曾公亮、丁度编辑的《武经总要》,全书上下两集个20卷,共40卷。除了军事思想组织制度外,有详细的兵器、战具、营垒、工事的配图说明。中国古代兵器到宋基本成熟完备,此书也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兵器的重要史料。

明茅元仪编辑的《武备志》,全书五部分,除了兵法和战例以外,第三第四部分分别讲阵法编练和武器军资的,全书738幅图,主要是在这两部分。最后一部分是讲军事方面相关的气象地理的。

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八卷,其中后九卷分别记录长兵、牌筅、短兵、射法、拳经、诸器、旌旗、守哨、水兵,同样配有大量插图,并详细讲述相关配合使用的战法等。另外他的《练兵实纪》虽然没有系统完善的专门兵器讲解,但是也可以配合研究一些兵器的使用技法、用途、规律等。

《武备志》是明代茅元仪汇编的一部大型军事类书。全书共240卷,约200余万字,图738幅,由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五部分组成。

兵诀评,18卷,节录了《孙子》、《六韬》、《司马法》、《吴子》、《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太白阴经》、《虎钤经》等9部著名的兵书的精粹,并加以评点。认为"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学兵诀不可不读《孙子》。

战略考,33卷,选录了春秋到元各代有参考价值的战例。所选注重奇略,"以益人意志"。如吴越争霸,勾践的卧薪尝胆、乘虚捣隙;马陵之战,孙膑的减灶示弱,诱敌入伏;赤壁之战,孙刘的联合破曹,巧用火攻;淝水之战,苻坚的分兵冒进,谢玄的以战为守;虎牢之战,李世民的据险扼要,疲敌制胜;蔡州之战,李的乘虚奇袭等战法。其所录内容,在紧要之处均有所评点。

陈练制,41卷,主要记载了各种阵法,分阵和练两部分。阵,收集了西周至明代的各种阵法,配以319幅阵图,以诸葛亮的八阵、李靖的六花阵、戚继光的鸳鸯阵为详。阵有说记,有辩证。"记"载:"圣王贤将"所立之阵,予以广扬;"辩"言唐宋伪托附会之阵,予以廓清。对古阵图,"举而合之"又"陈异同之说",其中"有最卑浅而无当者,然废之适足以惑世",此亦"鲜所删铲。陈所掊击,以广学者之目"。练,详记选士练卒之法,包括选士、编伍、悬令赏罚、教旗、教艺五方面内容,选自唐、宋、明有关兵书中的律令,尤以《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为重。他认为"士不选,则不可练"。"士不练,则不可以阵,不可以攻,不可以守,不可以营,不可以战",所以"练为最要"。

军资乘,55卷,分营、战、攻、守、水、火、饷、马八类,下设65项细目,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行军设营、作战布阵、旌旗号令、审时料敌、攻守城池、配制火药、造用火器、河海运输、战船军马、屯田开矿、粮饷供应、人马医护等事项,颇为详备。如收录的攻守器具、战车舰船、各种兵器就达600种。其中火器180多种,有陆战用,有水战用,有飞行器式,有地雷式。

占度载,93卷,分占和度两部分。占,记载日、月、星、云、风、雨、雷、电、五行、云物、太乙、奇门、六壬等阴阳占卜的内容。其中虽有人们对天文气象的粗浅认识,但也有不少属荒诞无稽之谈。度,记载兵要地志,分方舆、镇戍、海防、江防、四夷、航海六类、图文并茂地叙述了地理形势、关塞险要、海陆敌情、卫所部署、督抚监司、将领兵额、兵源财赋等内容。指出,兵家谈地理或无方舆之概、户口兵马之数,或缺关塞险要,"非所以言武备也,故我志武备,经之以度"。

《火龙神器阵法》全书现存1卷,图47幅。书中详细记述了火药的配制方法,与《武经总要》记载的宋朝火药相比,明代火药的配制更趋合理,成分更为简单,燃烧性能和爆炸力都有提高。《火龙神器阵法》记述了40多种新式火器,可分为燃烧性、爆炸性和管形射击三类。另外,还用相当篇幅论述了火器使用的一般原则和火器阵法,认为使用火器不仅要注意气象、地形地物等条件,做到"上顺天时"、"下因地利",而且还要使各类火器配合成一个整体,发挥火器的整体威力。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