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圣旨是何人所传的呢?为什么不是太监传?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28收藏

古代圣旨是何人所传的呢?为什么不是太监传?,第1张

太监也称宦官,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诗经》、《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秦汉以后,宦官制度就更加详备了,宦官作为一种特殊政治势力,对许多朝代政局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在很多人看来,太监这个词是贬义词,不过多数人却不知道,在古代太监可是尊称,同时太监在古代也是官名,比如历史上有名的太监魏忠贤 李莲英 小德张等等,这些都是都是宫中的厉害人物,权势很大的。

太监的权利和别的官员是不一样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宫内事宜。不过话说回来,在古代想成为太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这些太监们都是很小的时候就进入皇宫,他们被净身成功也不一定就成为太监了,还需要经过层层筛选选拔,并且所有的考核都通过后,还要经过皇帝面试,过了面试才能正式成为太监,这其中程序复杂非常的麻烦的。

然后再说古代宣读圣旨,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并不是所有的太监都有资格和机会来宣读圣旨的,甚至有些太监,连摸圣旨的资格都没有,大家千万别被电视剧和影视剧给骗了,圣旨等同于皇帝的意思,在皇宫中写圣旨的都是有专门的人和机构来完成,并且宣读的圣旨的都是朝中的正品官员而并非是太监来宣读的。其实大多数太监最多也就是传达一些嫔妃的口谕而已。

在封进社会,皇权至上等级制度森严。皇帝若要传圣旨,首先是由宫中翰林院起草文书把皇帝的意思表明出来,圣旨写完要先给皇帝过目,确认无误后才能加盖玉玺,最后由皇帝专门任命的钦差大臣去宣读圣旨,在整个过程中太监都不曾参与,所以说,他们不认识字也没有关系,因为宣读圣旨和他们也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得到上天认可掌握帝国气运的皇帝陛下颁下制诰:

昼夜劳苦,要用侍奉君主的态度来侍奉父亲。天恩浩荡,圣人教导我们孝敬父母也就是忠于君主。因此特意颁下圣旨,光大你家门庭。你陈灏澜,是道员陈桂信的父亲,为人操守严谨修养笃实,行为谨遵礼节。诗词文章学问很高,时刻牢记先贤的教诲。你家业井井有条,可以算作治家的楷模。现在因为你的儿子尽心尽力为皇上办事,因此封你为中宪大夫,并赐给你玺印。呼呜!赐给你皇家勋章,降下无比的荣耀。纪念人伦的美好,盛恩圣赐。勤谨奉行皇命诰词,更加勤勉更加用心。

制诰:家族昌盛声名远扬,一向有善于育人的美誉。操持家务教导子女秉性贤明,教育出的子女品行高尚。正值皇家庆典,赐下殊荣。你陈文氏,是道员陈桂信的母亲。熟知礼节妇规,谨守妇道。操持家业,一向体现美德和贤慧。教育子女,态度慈和行为高雅规范。现在因为你的儿子尽心尽力为皇上办事,因此封你为恭人。呼呜!教育出了一个好儿子,成为国家的栋梁。优秀的母亲,配得命妇的恩荣。承接皇命诰词,更用心做出好的表现。

光绪(丁丑年1877年)三年拾月初三日

“兹以尔子克襄王事”句的“子”字应翻译成“儿子”,根据乾隆二十七年谕曰:“子孙官品不及祖、父之崇,则父为大夫子为士,记有明文。旧例依祖、父原阶封赠,殊未允协,其议改之。”吏部议定文、武官子孙职大,祖、父职小,依子孙官阶封赠。祖、父职大,子孙职小,不得依祖、父原品封赠。父官高於子者,生母从子官封赠,嫡母、继母不得依父官请封,原依子官受封者听。

很明显,陈桂信是正四品道台,其父陈灏澜的官位比儿子低,子为大夫父为士,因此覃恩封陈灏澜正四品中宪大夫,生母文氏封正四品恭人。假如是陈灏澜的官位比儿子高,那么只能是陈灏澜三品,文氏四品。至于“在当地其它碑文上也记载有陈灏澜的事迹却没有其子陈桂信的事迹”我认为是陈桂信异地为官,故而家乡官声不显。

差的只值几千元,好的甚至可以价值数十万!

不同圣旨大不同,圣旨基本上分为赐命和诰命,单彩的圣旨一般封五品官员以下的,称为赐命;而多彩一般是封五品以上官员的,称为诰命。五品以上的圣旨颜色又分三色、五色和七色不等。 清代圣旨为满文和汉文合璧书写。圣旨所记载的内容,多为官品职衔和事迹,以及封赐的官职等。 涉及历史事件价值大,圣旨的价值一般从几个方面去评定,首先年代早的肯定要比年代晚的价值高一些;其次,凡是圣旨内容上涉及到历史上重大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的圣旨,就比一般圣旨的价值要高一些;第三,一些圣旨是皇帝的亲笔,价值较高的;还有一些是当时的大书法家为皇帝代笔,也有一定书法艺术价值,它们要比翰林院编修们填写的圣旨价值高一些。 差的只值几千元,好的甚至可以价值数十万要到权威机构鉴定一下

很多宫廷剧中都会出现宣读圣旨的桥段,圣旨象征着古代帝王的无上王权。作为政治的 文件,在等级和格式上都非常严谨,读起来稍显古板生硬。

圣旨的规格和等级

圣旨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其轴柄质地按官员品级不同有着严格区别:一品是玉轴,二品是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是黑牛角轴。圣旨的材料也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

作为历代帝王下达的文书命令,圣旨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官员的官衔也就越高。根据明清的定制,给五品以上官员的圣旨颜色相对比较丰富,有三色、五色和七色,五品以下一般为单一的纯白绫。圣旨的宽度一般在33厘米左右,它的长度历代并没有硬性规定,长的可达5米,短的也有大约2米。

为了确保皇家威严,准确无误地传达皇帝旨意,圣旨也积极地加入了“打假”行动中,平常圣旨两端都会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还有些圣旨有专门的防伪绝招,比如在圣旨的绢布上会印有祥云图案,而且所有圣旨开头的第一个字必须写在右上角的第一朵祥云上。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皇帝也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从现存的古代圣旨来看,不少皇帝都喜欢用白话文来拟写圣旨,首当其冲的典型代表就是草根出身的朱元璋。由于朱元璋没什么文化,所以他当了皇帝之后,仍用白话发布圣旨。

面对倭寇来犯,朱元璋霸气写下了一道特别搞笑的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虽然朱元璋用白话文拟圣旨,但是不得不对朱元璋的能力予以肯定,他还开创了自明代以来的“圣旨金句”,也就古装剧里的经典台词,圣旨开篇的八个大字——“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向人们昭示他登上皇位是奉上天的旨意,便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奉天殿”,还写了《御制纪梦》一文,说自己梦游天宫,见到了“道法三清”,紫衣道士授以真人服饰和法剑,为“奉天承运”找到了事实根据和理论基础。

朱元璋自称“奉天承运皇帝”,所以颁布的诏书前面几乎都要加上这六个大字。后来,满清入关后,想表明发祥地盛京也有“奉天府”,爱新觉罗家族也是天命所系,所以仍然沿用明代“奉天承运皇帝”的称呼,直到宣统皇帝退位。

所以说在明朝之前根本就没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么一说的,影视剧中不仅说的都是假的,而且还把此句四四开,导致绝大多数观众从没有怀疑地认为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事实上,这八个字要么一口气撑下去不断句,要么六二开——“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圣旨的官方用语及完成工序

一般古代圣旨分为三种,“诏曰”是昭告天下,“制约”是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使用的,另一种是“敕曰”,是告诫的意思。皇帝给官员加官进爵的时候,则要告诫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

皇帝一般不会亲笔书写诏书,通常圣旨内容都由翰林院撰拟,再由内阁大学士奏定之后,再按品级填发。书写则是由皇帝亲自选 的最优秀的“庶吉士”完成,这是一个专门给皇帝代笔的官位。

高规格的圣旨一般是经过各位大学士反复斟酌商榷之后才能完成,读起来虽然有点晦涩难懂,但是整个行文相当精悍洗练,几乎达到增一字嫌其累赘,减一字就不能准确表达意思的程度。

故剑情深

皇帝所下的圣旨,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也关系着儿女情长,痴情皇帝刘洵曾下了一道有史以来最为浪漫的圣旨。

汉宣帝刘洵出生后不久,因为宫内巫蛊之祸受到牵连,流落民间。颠沛之时,刘洵迎娶了普通人家的女儿“许平君”为妻,两人相依为命,举案齐眉。刘洵继位后,百官为了讨好大司马霍光,纷纷上奏说霍光的女儿是皇后的最佳人选。

据《汉书》记载,公元前72年,百般纠结的刘洵无奈之下颁布了一道“上乃召求微时故剑”的圣旨。于是文武百官顿时醒悟,刘洵连一把旧剑都舍不得,何况是相濡以沫的妻子。一道圣旨点醒了众多大臣,最后在众臣“所望”中,刘洵封许平君为皇后。此后,“故剑情深”便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浪漫典故。

虽然圣旨经过一系列深加工,但仍能看得出皇帝作为平常人的悲欢喜乐叹。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维新变法时期为提高政务效率,清 正式下令“嗣后明降谕旨,均著由电报局”,也就是说光绪年间,清 便开始使用电报来传达皇帝的圣旨了,圣旨也正是从此时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圣旨是中国封建社会时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今常用于比喻,假传圣旨。圣旨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其轴柄质地按官员品级不同,严格区别: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 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圣旨两端则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作为历代帝王下达的文书命令及封赠有功官员或赐给爵位名号颁发的诰命或敕命,圣旨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官衔越高。

圣旨收藏价值

因朝代不同圣旨也大有不同,圣旨基本上分为赐命和诰命,单彩的圣旨一般封五品官员以下的,称为赐命;而多彩一般是封五品以上官员的,称为诰命。五品以上的圣旨颜色又分三色、五色和七色不等。清代圣旨为满文和汉文合璧书写。圣旨所记载的内容,多为官品职衔和事迹,以及封赐的官职等。涉及历史事件价值大,圣旨的价值一般从几个方面去评定,首先年代早的肯定要比年代晚的价值高一些;其次,凡是圣旨内容上涉及到历史上重大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的圣旨,就比一般圣旨的价值要高一些;第三,一些圣旨是皇帝的亲笔,价值较高的;还有一些是当时的大书法家为皇帝代笔,也有一定书法艺术价值,它们要比翰林院编修们填写的圣旨价值高一些。

价值从几千元到数十万不等。要到权威机构鉴定一下清制规定,颁给亲王、世子、亲王福晋、公主的为金册,颁给郡王、郡王福晋的为镀金银册,贝子及贝勒、贝子夫人、外藩蒙古亲王、郡王贝勒的为龙边纸册。颁给五品以上官员的圣旨,颜色、底纹图案比较丰富,有三色、五色、七色之分;给五品以下的官员,则颜色是纯白色的。这些圣旨所采用的布料,是“江宁织造”专供皇宫颁发圣旨而织就的提花锦缎。颁发给五品以上官员的多彩圣旨,含有金黄、大红、咖啡、赭石、橘黄等色,锦缎底纹有仙鹤、狮子、卷云等图案,绚丽多姿,雍容华贵。诏书均为33厘米宽,最长的为500厘米,最短的约有300厘米。

圣旨两端织成两条提花翻飞的银龙,“奉天诰命”四个篆字端庄古朴,望之令人顿生威严肃穆之感。清代圣旨均用汉文和满文合璧书写,汉文行款从右至左,满文行款从左至右,合于中幅书写日期,并钤盖“制诰之宝”。圣旨内容由翰林院撰拟,经内阁大学士奏定后,再按品级填发。书写则由皇帝从进士中亲自评点选拔出来的最优秀者“庶吉士”来承担。由于圣旨从拟稿到缮写均由顶尖文化高手来完成,因而这些圣旨在颇富史料价值的同时,更具有极大的艺术欣赏价值。其行文的精悍洗练,几乎达到了增一字嫌其累赘、减一字达意不确的程度。其汉文书法为端庄的小楷,气度雍容,圆润飘逸,布局奇正相参,跌宕有致,字迹笔画突兀,犹如浮雕一般,历经沧桑却风采不减。

5圣旨拍卖价格

清乾隆织锦加官封冕圣旨2014年成交价1500万

清道光织锦加官封冕圣旨2011年成交价1232万

清顺治五色织锦“诰命”圣旨2010年成交价1150万

清雍正织锦加官封冕圣旨2014年成交价1120万

道光皇帝圣旨2014年成交价1000万

明正德三年圣旨2010年成交价980万

正确的断句方法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后面是诏书的内容。

我们在看古装影视剧时,经常能看到一个太监装模作样地展开圣旨,扯着嗓子喊: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其实,这是一个笑话,因为编剧导演不太懂如何正确断句。

很多人并不知道古代的文字资料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如果你能接触原版古籍就可以发现整部书居然没有一个标点符号!但古人在读书时是要断句的,他们是靠“之、乎、者、也……”这类虚词来断句,标点符号又叫“句读”,是直到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兴起时才出现的。

如果不是新文化运动,我们今天或许还在满口之乎者也。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为什么要断句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呢?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一个典型的主谓结构句子,主语是皇帝,奉天承运是皇帝的修饰词,表示皇帝是秉承天意天命的皇帝;谓语是诏曰,是个动词,意思是“下诏说”。

综合整句话的意思就是,秉承天意天命的皇帝下诏说:后面是诏书的具体内容。古装影视剧中常见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无疑是错误的短句,贻笑大方。

古装影视剧还有一个错误,就是任何一个朝代的太监宣读圣旨都是这一套开头。

事实上,如果你能接触真正的皇帝圣旨就会发现,在明朝以前的圣旨诏书是不存在“奉天承运”这四个字的,只有“皇帝诏曰”,甚至直接就是“诏曰”。

这种叫法最早的发明者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把“奉天殿”作为朝会大殿,为了体现皇帝至高无上、秉承天意、真命天子的身份,便在圣旨的“皇帝诏曰”前记上了“奉天承运”四个字,清朝著名学者俞樾曾在《茶香宝续钞》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并明确记载:“奉天承运”是“论奉天殿名而及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