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不开仓财物耗散 申不安床鬼祟入房什么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12收藏

甲不开仓财物耗散 申不安床鬼祟入房什么意思?,第1张

  甲不开仓财物耗散

  乙不栽植千株不长

  丙不修灶必见灾殃

  丁不剃头头必生疮

  戊不受田田主不祥

  己不破券二比并亡

  庚不经络织机虚张

  辛不合酱主人不尝

  壬不汲水更难提防

  癸不词讼理弱敌强

  子不问卜自惹祸殃

  丑不冠带主不还乡

  寅不祭祀神鬼不尝

  卯不穿井水泉不香

  辰不哭泣必主重丧

  已不远行财物伏藏

  午不苫盖屋主更张

  未不服药毒气入肠

  申不安床鬼祟入房

  酉不宴客醉坐颠狂

  戍不吃犬作怪上床

  亥不嫁娶不利新郎

  每一句的解释为:在一天中的某时不要做某事否则会发生某事。比如第一句:甲不开仓财物耗散,即为甲时不要开仓,如果开仓则财物耗散。

  彭祖是中国远古道家的衙要人物,他以善养生而长寿。他的重生与弃物,服食、吐纳、守静、导引、房术中等养生理论,对道家、道教及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家先驱,彭祖,养生道家先驱与养生论一一彭祖考陈广忠(淮南师专中文系教授淮南232001)内容提要彭祖是中国远古道家的衙要人物,他以善养生而长寿。他的重生与弃物,服食、吐纳、守静、导引、房术中等养生理论,对道家、道教及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道家先驱,彭祖,养生中国道家、道教,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支柱之一,有一个长期孕育发展过程。春秋《老子》、战国《庄子》的出现,标志着道家思想体系的建立和完成;西汉初期的黄老道家走上政治舞台,成为治国的统治思想,表明退家思想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顶点;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说明道教的宗教性质及组成形式已经完备。凡此种种,都很自然地涉及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道家和道教从产生、发展到日臻成熟,必然有一批早期的代表人物,而彭祖则是其中的一员。彭祖其人尽管彭祖其人颇为迷离,但是对其世系,史籍记载则十分清楚。《史记·楚世家》、《五帝本纪》、(三代世表》,《大戴礼记·帝系》及《五帝德》、《世本》等皆有记述。

  《大戴礼记.帝系》载:“少典生轩辕,是为黄帝。黄帝产玄嚣,玄嚣产极,极产高辛,是为帝尝。帝喾产放勋,是为帝尧。“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项产穷蝉,穷蝉产敬康,敬康句芒,句芒产牛,牛产瞽叟,瞽叟产重华,是为帝舜,及产象、敖。颛顼产鲧,鲧产文命,是为禹。“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低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馈氏,产大子,孕而不粥,三年,启其左胁,六人出焉。其一日樊,是为昆吾;其二日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日,是为彭祖;其四日莱言,是为云刽人;其五日安,是为曹姓;其六日季连,是为半姓。“昆吾者,卫氏也;参胡者,韩氏也;彭祖者,彭氏也;云刽人者,郑氏也;曹姓者,部氏也;季连者,楚氏也。”根据以上记载,可以制出如下世系表:由此可知,彭祖为黄帝的六世孙,其母怀孕三年,剖腹产下六子,后皆有封国。这个“五帝”的世系,就是司马迁《五帝本纪》,《三代世表》及《楚世家》的依据。

  司马迁对彭祖世系的记载,还有:《五帝本纪》“尧老,使舜摄行天下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人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龙、!垂、益、彭祖,自尧时而举用,未有分职”。知“彭祖”等十人,尧时就已经被举用,而未有职务。加上十二位部落领袖,“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皋陶为大理,平;伯夷主礼,上下咸让;唾主工师,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泽辟;弃主稷,百谷时茂;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违,唯禹之功最大,……。”舜执政时,任用了二十二位大臣,“彭祖”虽具体执掌不明,但亦为二十二臣之一。《楚世家》中记载彭祖的身世:“楚之先祖出自帝敞颛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尝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日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尝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诉剖而产焉。其长一日昆吾,二日参胡,三日彭祖,四日会人,五日曹姓,六日季连,半姓、楚其后也。"《史记·索隐》认为“卷章”名“老童”。此与《帝系》略有不同。

  《帝系》:颛顼→老童。《楚世家》:颛项→称→老童。其余没有什么区别。则此可知,“彭祖”其人,确实存在于上古,而在尧、舜时代就已知名,曾经担任舜之重臣,并且以长寿著称。彭祖的长寿及行止广泛见于战国秦汉史籍之中。而较早的是战国初期的《列子·力命》:“彭祖之智,不出尧舜之上,而寿人百。”认为他的才智不如尧舜,寿命却远远超过他们。

  《荀子·修身》也有记述:“扁善之度一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认为,遵循善行的法度,用善行来理气、养生,就可以追踪彭祖。对彭祖的养生长寿理论予以充分的肯定。具有浓重道家思想的文学巨子屈原,在其(楚辞·天问》中对彭祖的时代及特长也有记述:“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长”?东汉王逸注云:“彭铿,彭祖也。好和滋味,善斟雉羹,能事帝尧,尧美而飨食之”。又云:“言彭祖进雉羹于尧,尧飨食之以寿考,彭祖至人百岁,犹自悔不寿,恨枕高而唾远也。”可知战国之时彭祖以食补养生长寿而在南方广为流传,并引起屈子的关注。对于彭祖,战国道家旗手庄子,曾有四次记述,并指出:彭祖亦为道家理想人物,以其得“道”致长寿,并闻名于当世。彭祖长寿,是得到了大道。《庄子·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主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长于上古而不为老。”接着,列举韦氏、伏羲氏、堪坏、冯夷、肩吾、黄帝、颛项、禹强、西王母、傅说及日月、维斗得“遣”之结果,与此十二得道之人及自然界、北斗、日月并列的还有“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在于这里告诉我们,彭祖也属道家人物,深得天地自然之道,而达到长寿的结果。《

  在于·逍遥游》:“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可知彭祖长寿在当时是广为传扬的。《齐物论》中指出,长寿与短命都是相对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春乎殇子,而彭祖为夫。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对彭祖的“养形”长寿论,(在于·刻意》是这样记述的:“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追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适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可知庄子对彭祖的长春也是肯定的。但是通过吐纳、道引而达到长寿的目的,他是持否定态度的。而对于达到“澹然无极”境界的“圣人”,才是庄子所赞赏的。对彭祖的年岁、任职、受封、称谓、经历、身世。气度、被害、逃亡等堵事,古籍中也有不少记载。《庄子》成玄英疏中说:“彭祖者,姓名铿,帝颛顼之玄孙也。善养性,能调鼎进雉羹于尧,尧封之彭城,其道可祖,故谓之彭祖。历夏经殷至周,年八百岁矣。”而《在于释文》中也载:“彭祖,李云:名罂,尧臣,封于彭城,历虞、夏至商,年七百岁,故以久特见闻。《世本》云:‘姓名铿,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年人百岁’。

  而葛洪《神仙传》中这样说”彭祖者姓讳铿,帝颛顼之玄孙也。殷末已有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老。”并记载彭祖自述:“吾遗腹而生,三岁而失母,遇犬戎之乱,流离西域,百有余年。加以少枯,丧四十九妻,失四十五子,数遭优患,和气折伤,冷热肌肤不泽,荣卫焦枯,恐不度世,所闻浅薄,不足宣传。"知这位长寿仙翁,经历坎坷,饱经忧患,而能如此高寿,确实不易。彭祖并曾因传授长寿之道而险些遇害:“王闻之,以为大夫,常称疾闲居,不与政事。"“王自往问讯,不告;致遗珍玩,前后数万金,而皆受之,以恤贫贱,无所留。”“乃令采女问道于彭祖。”“采女具受诸要以教王。王试之有验。殷王传彭祖之术,屡欲秘之。乃下合国中,有传彭祖之道者诛之。又欲害祖以绝之。祖知之乃去;不知所之。其后七十余年,闻人于流沙之国见之。”

  刘向《列仙传》亦云:“彭祖有道术,商王忌之,西去流沙不返,不知所终。”封国与姓氏彭祖受封于淮水流域泗水之滨的彭城,并在这里修生养性,而使彭城成为他传播道术的基地,也为难水流域成为中国道家的故乡,播下了第一颗种子。较早记载彭祖受封的是《国语·郑语》“大彭、豕韦为商伯。”韦昭注:“大彭,陆终第三子日,为彭姓,封于大彭,谓之彭祖,彭城是也。豕韦,彭姓之别封于豕韦者。"除此之外,史籍对大彭、豕韦也有记述:《诗·商颂·长发》:“韦、顾既伐。"东汉郑玄笺:“韦、豕韦,彭姓也。”班固《白虎通·号》:“大彭氏,颈韦氏霸于殷者也。"豕韦故地在今河南滑县境。大彭、豕韦曾为商的政权巩固,起到重要作用。今本《竹书纪年辑证》:“河颤甲三年,彭伯克邳。”“‘五年,恍人人于班方。彭伯、韦伯伐班方,”人来宾。”“祖乙之世,商道复兴。”“郊”即今山东薛城,""位于山东曹县、定陶一带,邳、先均与大彭、豕韦接近,商王便命其平定东方诸国。由此可知,大彭、豕韦这两个彭姓方国,在商代确实是诸侯中的东方霸主,其势力十分强大。把彭祖封于大彭的一说是尧。《在于》注疏者主张尧封彭祖,成疏:“尧封于彭城。”另一说尧时仅举用彭祖,而并末受封。《史记·五帝本纪》索隐云:“彭祖自尧时举用,历夏、殷,封于大彭”。

  《楚世家》索隐云:《系本》云:‘三日铿,是为彭祖。彭祖者,彭城是’。虞翻云:‘名翦,为彭姓,封于大彭’。"大彭的地望古今未有疑义,都指江苏徐州铜山县,古又名彭城,县西有大彭山,郦道元《水经注·获水》云:“获水于彭城西南回而北游,经彭城。……城之东北角,起层楼于上,号日彭祖楼。《地理志》日:‘彭城县,古彭祖国也’。……下日彭祖家。彭祖长年人百,绵寿永世,于此有家,盖亦元极之化矣。”获水在今安徽蒙城与江苏彭城之间,沟通古水、睢水与泗水,连接淮北数县。北魏时尚有城池、彭祖楼、彭祖家。

  彭城较早见于《左传.成公十人年》:“夏六月,郑伯侵宋,及曹门外。遂会楚子伐宋,取朝郊。楚子辛、郑皇辰侵城部,取幽丘。同伐彭城。”“秋,七月,宋老佐、华喜围彭城。”“冬十一月,楚子重救彭城,伐宋。”此时为前573、前572年。而《史记.宋世家》也记载此事。由此可知,彭城此时已成为晋楚、吴、郑各路诸侯争夺的要塞,其地理位置及形势十分重要。彭祖氏在此长期经营,井成为商代诸侯霸主,由此可见一斑。彭祖所建之大彭国,至商代中期时灭亡。《国语·郑语》“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史记·楚世家》亦云:“彭祖氏,殷之时尝为候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彭城,古彭祖国也。《外传》云殷末灭彭祖国也。"司马迁说大彭被灭在“殷之末世,”考《竹书纪年》所载,当在商朝中期武丁时期。《竹书纪年》:“四十王年,王师灭大彭。五十年,征豕韦,克之。”武丁是商代中兴之君,在位五十九年。他在位时,把强大的鬼方、大彭、豕韦先后消灭,《尚书·无逸》中称赞说:“力行王道,不敢荒宁,嘉靖殷邦。"为商朝做出重要贡献的大彭国,最终还是被商王所占据。对于彭祖的称谓,则有姓名铿(《世本》、《庄子》注、《神仙传》等),名翦(《史记·楚世家》虞翻注),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对此,《大戴礼记》韦昭注则比较可信:“陆终氏第三子日筵为彭姓,封于大彭,谓之彭祖。”上去常以封国为氏,如韩、赵、魏、宋、陈、齐等。彭祖受封大彭,自然以国名为氏。而、铿、翦三字,音近通假,皆为名,上古音是精纽、元韵、平声字;铿从坚得声、属见纽、真韵、平声;翦从前得声,为精纽、元韵、上声字,三字韵部相近,属真、元旁转;精、见虽分属齿、牙音,但同为全清,发育方法相同,发音部位接近。因此,这三字可以构成音近相通的关系。如《易·贲》:“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

  《文选·张衡(东京赋)》写作:“聘丘园之耿洁,旅束帛之翦翦。",正从戋得声。再进一步考察,彭祖为黄帝之六代孙,颛瑞之玄孙,那么,“黄帝居姬水以为姓”(《说文》),则彭祖应是姬姓的后代了。“彭”字本是氏,“氏”是姓的分支,战国时姓、氏逐渐混而为一,便称为”彭“姓。再说,彭祖弟兄六人,有叫惠连、莱言、季连的,岂能为姓?《帝系》明明指出安(曹姓)、季连(辛姓),为什么彭祖的名“",怎么就变成姓了呢?所以,当称作彭钱、彭铿、彭祖,刘向《列仙传》、《系本》及葛洪、成玄英等人认为姓名铿,则是讲不通的。“益寿之道”彭祖之所以在中国早期道家发展史上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是以其长寿养生的理论,而为历代道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科学家所继承,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它是若干“长生久视”思想的先声。其一是修道而长寿。

  《列子》戴彭祖八百,《庄子》有“久特”、"寿考”之说,《神仙传》云“七百六十七”,《荀子注》则主七百岁,《吕览》有“彭祖至寿”之论、《论衡》日“寿如彭祖”,《史记》、《汉书》、《大戴礼》、《世本》等史籍及注疏,亦如是说。其长寿皆由专心修道所致。《神仙传》载:“少好恬静,不血世务,不营名誉,不饰车服,唯以养生治身为事。”“然性沉重,终不自言有道,亦不作诡惑、变化、鬼怪之事,窈然无为。”可见具有道家人物所独具的美德,不去追求人世间的名誉、富贵、金钱、权势,而侍自然之道,以养生治身为平生之首要。他与老·子的“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惨道而长寿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相同,都成了中国道家人物中的两个得道仙翁,是中国方代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出现的两个杰出典型。其二,由服食而长寿。彭祖为服食扼的创始人,对道教的服食、中国的医药科学的发展,及中国人的养生健身,起到奠基的作用。彭祖所眼有叱桂、芝、雉羹、云母粉、麋角散等。

  《列仙传》中说:“彭祖者,殷大夫也。历夏至殷末,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天问》:“彭铿斟雉帝何飨?”王注:“好和滋味,善斟雉羹。”《神仙传》:“善于补导之术,服水(当为‘木’)桂、云母粉、麋角散,常有少容。"桂有木桂(即牡桂)、桂等多种。《本草经》:"牡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菌桂,味辛温,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子。”第三、吐纳导引,闭气内息,也是彭祖养生长寿的要道之一。…《庄子·刻意》载彭祖寿考者“所好”的是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乌伸。”《列仙传》有“导引行气。"

  《神仙传》:"常闭气内息,从旦至中,乃危坐拭目,摩搦身体,舐唇咽唾,服气数十,乃起行言笑。其体中或瘦倦不安,使导引闭气,以攻所患,以存其体,面头九窍,五脏四肢,至于毛发,皆令具至,觉其气云行体中。故于鼻口中达十指末,寻即体和。”彭祖的气功有吐纳、闭气、引气、咽津、服气、运气、疗痫等内容,包含了中国道家、道教气功理论的所有精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养生理论,产生极为广泛的影响。“服气”是长春的“本要”。彭祖论述长寿时说:“次有限气,得其道则邪气不得人,治身之本要。人受精养体,服气炼形,则万神自守其真,不然者,则荣卫枯恢,万神自逝,悲思所留者也。"可知食气在彭祖养生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第四、房中术的研究和实践,是彭祖达到长寿目标的主要途径。《抱朴子·释滞》载:“房中之法十余家,或以补救伤损,或以攻治百病,或以来阴益阳,或以增年延寿,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一事耳。玄素、子都。容成公、彭祖之属,盖载其粗事,终不以至要著于纸上者也。”《微旨》中也说:“凡服药千种,三牲之养,而不知房中之术,亦无所益也。彭祖之法,最其要者”。阴阳之交,人皆有之。幽闭,会多病而不寿;肆欲,则折损性命。彭祖得“节宣之和”,故能长寿。服药也好,美食也好,而不懂房中之术,自觉节制性欲,都无益于长寿。“彭祖之法”今虽不传,葛洪认为是“最其要者”,当是可信的。

  马王堆出土帛书中有《十问》篇,有彭祖回答王子巧父房中养生的问题,进一步说明房中术中“固精勿泄”是长寿的关键。王子巧父问彭祖。彭祖回答说:“人气莫如竣精,竣气宛闭、百脉生疾,竣气不成,不能繁生,故寿尽在竣。”指出,生殖之精的“竣”.乃是身体强健的关键之所在。他还说:“彼生有殃,必其阴精漏泄,百脉葫废,喜怒不时,不明大道,生气去之。俗人芒生,乃恃巫医,行年七十,形必天,颂事自杀,亦伤悲哉!死生安在?彻士制之,实下闭精。气不搪泄。心制死生,孰为之败?慎守勿失,长生累世。”彭祖认为“阴精漏泄”,是“俗人”“有殃”的根源。必须“实下实精”、“慎守勿失”,就能“长生累世。"彭祖还说:“赤子骄悍数起,慎勿出入,以修美埋。轮白内成,何病之有?"这里谈的是“固精”之法,“赤子”竣“怒”,慎而勿泄,积累体内,就能使性机能健康,从而增强身体的抵抗力,还会产生什么疾病呢?这样自然就能达到长寿的目的。第五、彭祖的“养寿之道”中特别强调要“守静”,要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变化,要和外部世界保持和谐统一,不能人为地违背它。彭祖在谈到养生与四时的关系时说:“养寿之道,但莫伤之而已。夫冬温夏凉,不失四时之和,所以适身也”(《神仙传传传伟》)。守静,也是彭祖养生要道。

  《神仙传》中说:“少好恬静,以养生治身为事。”“静”是道家养生功的基础。《老子》中对“静”的论述十几次,其中有最精彩的描述:“致虚极,守静笃。”这就是道家静功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彭祖日常行止也持“守静”的原则:“少周游,时还独行,人莫知其所诣,伺候竟不见也。有车马而常不乘,或数百日,或数十口,不持资粮,还家则衣食与人无异。”他独来独行,“静”而往,“静”而归。可知彭祖·也是主张守静养神。《庄子》把彭祖归为养形派,实则是神、形兼养派,与老子、庄子、《淮南子》的主张《养神》有所不同。对于人类社会的花花世界,彭祖认为,美色淑姿,幽闲娱乐,不致思欲之惑,所以通神也。车服威仪,知足无求,所以一致也。八音五色,以悦视听,所以导心也。凡此皆以养寿,而不能斟酌之者,反以速患。古之至人,恐下才之子,不识事宜,流遁不还,故绝其源。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苟能节宣其宜适,抑扬其通塞者,不以减年,得其益也。凡此之类,譬犹水火,用之过当,反为害也“(《神仙传》)。

  彭祖作为一个诸侯,对于美色、美味、美音、美饰,并不一概斥为尤物,这些对养生都是有益的,不可能完全禁绝,关键是怎样对待。彭祖一再告诫“下才”之人,这些外物,对于人生来说,就如同“水火”,用之过当,“沉溺其中,”“流遁不反”,不但不能长寿,反而会加速死亡。只有“节宣其宜适”才能延年益寿。彭祖的影响彭祖把服食养生作为人体健康的重要内容,把医道与长寿有机结为一体,至迟在魏晋时代,人们就把四大医祖岐黄彭扁并称。陶弘景《名医别录·自序》中说:“昔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八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种以省杀生之弊,宣药疗疾以拯天伤之命。此三者,历众圣而滋彰。……歧、黄、彭、扁,振扬辅导,恩流含气。”岐伯、黄帝所传《黄帝内经》,扁鹊遗有《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汉书·艺文志》),而彭祖则有《彭祖服食经》(见《本草纲目》、《彭祖经》等。《神仙传》载:“后有黄山君者,修彭祖之术,数百岁犹有少容。彭祖既去,乃追论其言,以为(彭祖经》。”可知此书为弟子所记。葛洪《抱朴子·遐览》收有《彭祖经》一卷,殆黄山君所记之书。《隋书·经籍志》"医方类”中收有“《彭祖养性经》一卷”“《彭祖养性》一卷。"前者并见《新唐书·艺文志》。由此可知,彭祖至少曾留有四部医学养生类著作,其中部分内容尚保存在《本草纲目》之中。主人称之为医祖则是当之无愧的。彭祖的吐故纳新,闭气内息,行气眼气的养生气功,直接影响到道教的内丹理论和实践,成为道教日常修炼的功课之一。

  《太平经》中有“食气”的记载:“夫人,天且使其和凋气,必先食气。故上士将人造,先不食有形而食气,是且与元气合。“《云发七签》有《服气绝粒》诸篇,对眼气辟谷有所发展。其中云“闭玄牝气鼓满牙齿,”“收息缩气,5腹咽下,”使气进入“食脉”,以气代粮。至于《楚辞.远游》、《淮南子·泰族训》、《黄帝内经》、马王堆帛书《去谷食气》篇、河上公《老子章句》等,都有限气的记述,可以说是彭祖食气理论的发展。彭祖的导引术,《庄子·刻意》仅“熊经鸟伸”二种;《淮南子·精神训》中有六种:“熊经鸟伸,凫浴暖,鸱视虎顾;”马王堆汉墓《导引图》则有包括吐纳、导引、器械诸项运动的四十四式,是导引术为最为完整的记述。华伦创五禽戏,并云“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当指的是彭祖;其中“熊”、“鸟”动作即来自彭祖。彭祖的房中术,强调顺其自然,固精慎泄,“节宣之和”对方代养生产生重要影响,并成为道教徒遵循的要则之一。它是我国古代研究男女牛育。性保健及生命科学。医疗等方面的长期积累的结晶。

  马王堆汉墓出土竹简有《养生方》、《十问》、《合阴阳方》、《天下至道谈》、《杂禁方》等,涉及房中术诸方面的内容,其中有关彭祖论房中的见解则十分高明。说明汉初黄老道家对房中与长寿关系的研究,达到很高的水平。由此可知,彭祖所施行的守静、服食、导引、吐纳、房中术等,对健身长寿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理论和实践,对祖国古代医学、体育、生命科学、养生学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思想财富。

长沙为汉长沙国首府临湘县所在地。该墓地曾被讹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又曾被附会为长沙王刘发埋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双女”。

在文物清理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枚印章,上面刻着“妾辛追”几个字,说明墓主人的名字叫辛追。另外在一些随葬器物上,印有“軑侯家丞”和“軑侯家”的字样。根据史书记载,軑侯是西汉初年的一个侯爵,曾在长沙国担任丞相。由此基本确定墓葬的年代属于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葬。据《史记》和《汉书》记载,长沙相利仓于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卒。

根据漆器款识、封泥、印章等推断,一号墓发现年约50岁左右的女性尸体,墓内又出“妾辛追”骨质印章,墓主为利苍之妻;二号墓发现“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和“利苍” 3颗印章,表明该墓的墓主为利苍本人;三号墓墓主遗骸属30多岁的男性,是利苍之子, 三号墓共出土随葬器物1000余件,主要名单如下: 简牍,共计610支,部分残简出土于封土之中,著作内容可分为医术(200支)和遣策(410支)两部分; 兵器,共计38件,其中有弓4件、弩2件、矢和矢箙(共计24支,685厘米的12支,其余为824厘米)、兵器架1件、木剑3柄、戈1件、矛1件等; 乐器,瑟1件,竽1件,琴1件,疑似为萧的乐器2件; 纺织品,其中包括著名的帛书和4幅帛画,帛画分4幅,一副为T字形,通长233米,上部宽141米,下部宽050米,内容与一号墓出土的帛画答题类似;一副为长方形,长212米,宽094米,所画内容为车马仪仗场面;另两幅有所破损,其中一副已经破损到无法辨别原画主题是什么,另一幅有所破损,但尚可看清所画内容。帛书出土时有所粘连,宽度为18厘米,每行宽约6-7毫米,字体的方向与帛的纬线方向一致,字体大多数为早期隶书,少数为篆书,根据字迹来看出自多人之手,其中的内容有《易经》、《老子》、《战国策》、部分天文历法五行占卜方面的著作等,以及两幅地图,其中文字记载部分与现传内容有大量出入。其他纺织品主要有绢、罗、纱、锦和绣等; 漆器,共有316件,鼎(共6件),盒,壶,钫,盆,盘(共68件),巵,匕,勺,耳杯(共174件),耳杯盒,奁,匜,案,几,屏风,箕等,大多为木胎,部分漆器上有字; 木俑,共计104件,其中有着衣歌舞俑和乐俑共计17件,着衣侍俑8件,雕衣俑4件,彩绘俑73件; 竹笥,共计50个,出土时已严重腐朽,其中38件当中盛有被做成食物的动物遗骸、水果、谷物等,2件盛有中草药,剩下8件盛有丝织品(丝织品大多已残或朽); 博具,共计1套,保存状况与史料记载基本相同; 刷子2件,铜镜2件,角镜1件,角梳2件,角篦2件,木梳2件,木篦2件,环首铁削1件,三角形纹陶熏炉2件。 马王堆汉墓两千多年来从未被盗,保存完好,因此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保存较好的1号墓和3号墓,随葬品都置于棺房周围的4个边箱之中,主要有满盛衣物、食品和药材等物的竹笥、漆器、木俑、乐器、竹木器和陶器,以及“遣策”竹简,均达1000余件。两墓的锦饰内棺上都覆盖彩绘帛画。3号墓还随葬有帛书和兵器。

一号墓出土的历两千年不腐的神奇女尸及三号墓出土的大量帛书文献,为西汉初期历史考证提供了翔实的资料,震惊了世界。出土时,一号墓由于用白膏泥密封好,因此女尸历经二千年仍保存完好,被发现时,曾有气体喷出燃烧,但由于没及时收集气体,不知具体成份,成了千年女湿尸仍保存完好的难解之谜。

漆器木俑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共约500件,计1号墓184件,3号墓316件。这是各地发现汉代漆器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批。器类主要有鼎、匕、盒、壶、钫、卮、耳杯、盘、奁、案、几和屏风等。漆耳杯占漆器总数的一半以上。漆器大部分是木胎,只有少数奁和卮是夹胎。装饰花纹多为漆绘的红、黑和灰绿等色。纹样则以几何纹为主,龙凤纹和草纹为辅。不少漆器有“成市□”戳记,说明是由成都官府作坊制造的。一号墓出土了大量陪葬用漆器,如杯、盘、化妆盒等,杯盘内底上写有“君幸食”、“君幸酒”字样,还有注明器物容量的。外表光亮如新,足见汉初漆器制造工业之精。

此外,1号、3号两墓分别出土100多件木俑和30多个盛放肉食品、谷物、果品和香料的竹笥。

“遣策”竹简

详细记载了1号和3号两墓随葬品的情况,是目前发现的同类竹简中最完整的两批。1号墓出土312枚,3号墓出土410枚,内容均为逐件记录随葬物品的名称、 数量和各种物品的分类小计。1号墓“遣策”竹简所列器物清单的大概顺序是:用漆木制九鼎、七鼎和三鼎、二鼎盛放的各种羹,用竹笥盛放的肉食品(包括禽、蛋和鱼类),用陶器盛放的酱和酒,用布囊盛放的粮食,以及漆木器具、梳妆用品、丝织衣物、乐器、扇、席和土质、木质的,但没有提到尸体的衣衾和相当数量的木俑。简文所载与墓内所出实物虽有一定的出入,但两相符合者仍然较多,因而根据简文便可确定某些器物的名称。3号墓所出“遣策”竹简,除大部分内容与1号墓相同外,还记载有车骑、乐舞、童仆等侍从,包括所持仪仗、兵器和乐器等物,这些都能同出土的木俑及棺房两壁的帛画大体对照起来。

帛画

主条目: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

创作时间均为汉文帝(前202~前157)时期,是迄今发现的汉代最早的独幅绘画作品。

一号墓内棺覆盖了一幅精美的T型帛画,画面上中下三部分分别表现了天上、人间与地下的场景,体现了当地的传统习俗,学者们最初认为这幅帛画的作用是接引死者走向天国,但因为后来发现此观念在当时仍不算普及,反而可能是根据当地传统习俗招魂仪式所做,希望死者死后灵魂不会消散。

1号墓和3号墓内棺上的彩绘帛画,保存完整,色彩鲜艳,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两幅帛画的构图基本一致,全长2米许,均作“T”字形,下垂的四角有穗,顶端系带以供张举,应是当时葬仪中必备的旌幡。画面上段绘日、月、升龙和蛇身神人等图形,象征着天上境界;下段绘交龙穿璧图案,以及墓主出行、宴飨等场面。整个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有人认为,“遣策”简文中的“非衣一长丈二尺”,即指这种帛画。两墓帛画的主要差别在于墓主形象,1号墓为女性,3号墓为男性。3号墓棺房悬挂的帛画,西壁保存较好,长212米,宽094米,绘车马仪仗图像,画面尚存一百多人像、几百匹马和数十辆车;东壁的帛画残破严重,所绘似为墓主生活场面。

纺织品和衣物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各种丝织品和衣物,年代早,数量大,品种多,保存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史料。1号墓边箱出土的织物,大部分放在几个竹笥之中,除15件相当完整的单、夹绵袍及裙、袜、手套、 香囊和巾、袱外, 还有46卷单幅的绢、纱、绮、罗、锦和绣品,都以荻茎为骨干卷扎整齐,以象征成匹的缯帛。3号墓出土的丝织品和衣物,大部分已残破不成形,品种与1号墓大致相同,但锦的花色较多。最能反映汉代纺织技术发展状况的是素纱和绒圈锦。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重不到1两,是当时缫纺技术发展程度的标志。用作衣物缘饰的绒圈锦,纹样具立体效果,需要双经轴机构的复杂提花机制织,其发现证明绒类织物是中国最早发明创造的,从而否定了过去误认为唐代以后才有或从国外传入的说法。而印花敷彩纱的发现,是中国首次发现的古代印花丝织品实物,表明当时在印染工艺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保存较好的麻布,发现于1号墓的尸体包裹之中,系用苎麻或大麻织成,仍具相当的韧性。

帛书和医简

主条目:马王堆帛书

马王堆汉墓三号墓发现了大批帛书和两卷医简,均出自3号墓东边箱的长方形漆盒中。帛书大部分写在宽48厘米的整幅帛上,折叠成长方形;少部分书写在宽24厘米的半幅帛上,用木条将其卷起。出土时都已严重破损,经整理,知共有28件,12余万字。其中除《周易》、《老子》、《战国纵横家书》有今本传世外,绝大多数是古佚书,内容涉及思想、军事、天文、医学、地理等各领域,此外还有两幅古地图。这是中国考古学上继汉代发现“孔府壁中书”、晋代发现“汲冢竹书”、清末发现敦煌藏经洞经卷文书之后的古代典籍资料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在古文献学和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非凡的价值和意义。

根据书中字体、避讳、纪年以及墓葬年代(前168)考订,帛书大体分作两类。抄写时间较早的一类在秦汉之际所写,理由是字体近篆书,又不避汉高祖刘邦讳;抄写时间较晚的一类为汉初至汉文帝初年所写,理由是字体为隶书,讳“邦”为“国”,但不避汉惠帝刘盈和汉文帝刘恒讳。帛书中的一部分用朱砂画有行格,留有天地头(指书页上下两端的空白处,上边的叫天头,下边的叫地头),各篇前后留有相当于“赘简”的空白等,与出土的汉代竹简形制基本一致。

帛书包括《易》、《老子》、《战国纵横家书》、《养生方》等汉初学术与方术文献,其中《易》与《老子》都与今本有较大的区别,被认为是这些书正式定本之前流行的传抄版本之一,大量的方术文献有助于了解汉初的占卜、星相、医术、房中术等内容。

此外马王堆道家文献出土之丰富,也可证实老学及黄老之学的主导地位。马王堆出土的这批珍贵帛书,确实是“道家学派的资料汇编”①。《老子》甲、乙本及《黄帝四经》之震撼学坛固不用说,新近帛书《系辞》之全文公布,可以看出它是现存最早的道家抄本②,而其他《易》说类的佚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及《缪和》、《昭力》等,则全都渗透着浓厚的黄老思想。帛书的字体接近于汉隶,而别具一格,被书界称为“马王堆体”。

《老子》甲本和卷后4篇佚书合抄为一个长卷,字体近篆体,共465行,每行约30字;《老子》乙本和卷前篇佚书合抄在一幅整帛上,以隶书书写,共252行,每行0字~70余字不等,抄写时代晚于甲本。种写本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次序与通行本相反。通行本分作81章,帛书《老子》乙本不分章,甲本某些段落前有圆点标志,章次均与通行本有不同之处,如通行本第4章在第22章之前,第41章在第40章之前,第80章、第81章在第67章之前等。经学者反复研究,认为此甲本、乙本《老子》帛书顺序较通行本更为合理。《老子》甲本卷后佚书没有篇题,学者们按内容将其分为4个部分,并定名为《五行》、《九主》、《明君》、《德圣》。《老子》乙本卷前4篇佚书原来就有篇,题为《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前2篇又包括若干小的篇章,主要是讲刑名和阴阳刑德之说。有人认为乙本中的这4篇佚书就是《汉书·艺文志》中久已失传的《黄帝四经》,因汉文帝时崇尚黄老之学,所以把《黄帝四经》和《老子》合抄为一卷。又因《十六经》中记载了关于黄帝的神话以及他的大臣力黑(即力牧)、阉冉、果童、太山稽等人的事迹和相互对答之词,于是部分学者认为它可能与《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黄帝君臣》10篇或列入兵阴阳类的《力牧》15篇有关。帛书《周易》由《经》(即64卦)和6篇传(《二三子问》、《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力》)组成,其卦辞、爻辞与今本大体相同,但是64卦的次序则大相径庭,帛书64卦的排列次序更为简单原始。

帛书史书类有《春秋事语》和《战国纵横家书》。《春秋事f语》全书16章,约3000字,所载史事除第二章中的燕晋战争未见于史籍,其他史事均可按史籍核定年代,部分内容可以和《春秋》三传、《国语》等古籍相参引。从其行文风格看,记事简约,其中多有当事人的谈话和后人评说,保存了许多未见于世的史料。《战国纵横家书》分为27章,共11200余字,其中第十一章见于《史记》和《战国策》,是十分珍贵的关于战国后期的历史资料。

帛书医书类共有10种,均无篇题。整理者按其内容分别命名为《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帛书医书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是不可多得的珍稀古籍。例如其中的《五十二病方》比《黄帝内经》成书年代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载药方280多个,所用药物240多种,是中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也成为了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帛书术数类亦无篇题,整理者按其内容命名为《隶书阴阳五行》、《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图文并茂)、《式法》、《出行占》、《木人占》、《相马经》等,皆为久已失传的古书。这批珍稀古籍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术数、自然科学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如《天文气象杂占》中记载的彗星现象比西方早了1000年。

帛书兵书类有甲、乙、丙3种《刑德》。帛书中还整理出帛图,有《导引图》、《街坊图》、《驻军图》、《丧服图》、《太一将行图》、《天文气象杂占图》等。最让人惊喜的是帛图之中还发现了几幅地图,研究者将其中3幅地图分别命名为《长沙南部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和园寝图》,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具有一定科学水准的大比例实用彩色地图。

医书简两卷200支,一卷内容与《黄帝内经》相似,讲的是养生之道,另一卷则为房中术,其中《养生方》、《合阴阳方》、《十问》、《天下至道谈》等,涉及到性保健和优生学、养生学。如《十问》第八问中,禹问师葵治神气之道,因禹治天下操劳伤神,失去性功能,因而“家大乱”。得师葵治神气之道后,性功能恢复,从而“安后姚,家乃复宁”,说明研求房中之道,可以和睦夫妇关系,增进健康。《天下至道谈》中“七损”、“八益”之说,是对中国房室养生学理论的重大贡献,该理论对于房中养生保健来说,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马王堆古墓出土简帛目录六艺 《周易》、《丧服图》、《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  诸子  《老子》甲本(附佚书3篇)、《老子》乙本 《九主图》、《皇帝书》。  兵书《刑德》甲、乙、丙3种。  数术  《篆书阴阳五行》、《隶书阴阳五行》、《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出行占》、《木人占》、《符箓》、《神图》、《筑城图》、《园寝图》、《相马经》。  方术  《五十二病方》(附佚书4篇)、《胎产图》、《养生图》、《杂疗方》、《导引图》(附佚书2篇)。  地图  《长沙国南部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  (注:以上表格和帛书的来源)

乐器

马王堆汉墓的乐器,1号墓出土有二十五弦瑟,是发现的唯一完整的西汉初期瑟,也是中国目前出土的所属时间最早也是最完整的弦乐器,还出土二十二管竽和一套竽律。3号墓除出土瑟、竽外,又有七弦琴和六孔箫。这些都是首次发现的西汉实物。12支一套的竽律管,分别标明汉初的律名,为探讨中国早期律制增添了物证。

千年女尸

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活动,软结缔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震惊世界,吸引不少学者、游人观光。女尸经解剖后,躯体和内脏器官均陈列在一间特殊设计的地下室内(汉墓陈列馆现设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

从最早发掘的一号墓中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据考证为利苍的妻子辛追,年龄约五十岁左右,出土时软组织有弹性,关节能活动,血管清晰可见,为世界考古史上前所未见的不腐湿尸,此后将此类古尸命名为马王堆尸。尸体经湖南医学院专家解剖后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馆,现已不向游客开放,但曾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数千万计的游客。

1号墓的女尸经病理解剖表明,虽然经历了2100年,身体各部位和内脏器官的外形仍相当完整,并且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软骨等细微结构也保存较好,这在世界尸体保存记录中是十分罕见的。

临床医学检验表明,死者生前患有冠心病、多发性胆石症,以及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症、血吸虫病等多种病变,为研究尸体的保存以及古组织学、古病理学、古代疾病史和中国医学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资料。而病理解剖时,在女尸肠道中发现的甜瓜籽也揭示了辛追的真正死因--食用甜瓜引起多种并发症,最终导致的心绞痛,让这位享尽荣华富贵的老妇人撒手西寰。

女尸身着丝绵袍和麻布单衣,足登青丝履,面盖酱色锦帕,并且用丝带将两臂和两脚系缚起来。然后包裹18层丝、麻衣衾,捆扎9道组带,又覆盖两件丝绵袍。女尸出土时,浸泡在约80公升的无色透明棺液之中(出土不久变成棕**)。关于这种液体到底是不是防腐剂,由何而来有不同的说明。考古学家发现其中有乙醇等酸性液体,怀疑用了酒精,可能当时确实有防腐剂,也可能是在尸体出殡时盛放冰块,或用香汤沐浴,擦拭身体,而留下的。尸体重量却比原先轻了一半,于是有人认为这是尸体自身的水分。但此种发现经过考证并不可能,因为那些棺液总共80斤,而尸体也只有80斤。不可能释放等同身体重量的尸水。

关于这些液体的真实来源,仍旧是未解之谜。

早在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就曾经向中方讨要过马王堆汉墓女尸作为国礼,但当时引起了周总理的警觉,予以拒绝。而日方退而求其次,多次讨要女尸的头发以便进行研究,均被中方拒绝。

“沉睡了两千多年的辛追遗体保护良好,皮肤仍有弹性,关节还可以活动,软骨组织用肉眼就能看清。X光片显示,老太太的骨质比现在60岁的正常人还好。”7日,湖南省博物馆和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联合公布了出土30年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女主人保存情况的“体检报告”。

湖南省博物馆馆长陈建明在7日召开的“马王堆汉墓发掘三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2002年6月,湖南省博物馆计划将辛追遗体搬迁到新的陈列大楼,为了保证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为以后进一步做好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经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特请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专家对女尸做了全面系统的检查和评估。

这份“体检报告”指出,通过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30年来所使用的保存液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还从单独保存的女尸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硬脑膜及女尸保存液和有机玻璃棺内采集可疑霉斑作了细菌和霉菌培养,所检对象均无细菌生长,也没有分离出霉菌。

在无菌条件下,还取女尸右小腿前面皮肤、小腿肌肉组织、肝组织、分别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大部分结构与30年前的检查结果基本一致。

尤其令人意外的是,女尸的骨结构基本正常,30年前注入血管的造影剂依然清晰可见,古尸体的外形、肤色无明显变化,皮肤仍具有弹性。这些结果表明,以前使用的保护方法是成功的。

辛追遗体已经搬到湖南省博物馆新的陈列大楼为其量身定做的“地下寝宫”。“地下寝宫”距离地面8米,恒温恒湿,模仿当年出土时原状修建,置放着大型棺椁,周围还有墓坑模型,接近“老太太”当年沉睡两千多年的地下环境。

尽管如此,“体检报告”还表示了一些担忧。罗学港教授对记者说,已故的周恩来总理希望将马王堆女尸至少保存200年,但现还只保护了30年,如何在将来的17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防止蛋白质降解,防止骨组织脱钙、防止组织细胞水肿或脱水等,是马王堆汉墓女尸保护所面临的艰巨课题。

陈建明说,“下一步,我们将加强科技保护的力量,与医学界合作,定期对女尸进行检测和科学研究。”

  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和以为气。”宇宙间万事万物,无休无止,生生化化,变化的根本原始推动力,在于阴阳之冲和。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绵绵万世,生生不息,也是阴阳冲和的结果。男属阳,女属阴,法天象地,顺乎自然,合于阴阳。男女之交媾,犹如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一样,畅利顺遂,天经地义,此正如《易经》所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  远古的人类,性交完全出于本能,繁衍子嗣是其唯一的目的。由于直立行走和尾巴的消失,使男人随时有可能与女人发生性交;又由于生产工具的产生,食物开始富裕,空闲时间增多,女人的发情期逐渐缩短,从此性交就不仅仅是为了繁衍,也包括了追求娱乐的成分在内,这就是性与生殖的分离。  生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华夏民族,与自然界保持着一种混沌不清的关系,逐渐产生了顺遂自然的思想文化。我们的古人,为了保持与自然界的沟通和获得与大自然同在的长寿,他们寄希望于房事的修炼,以获得这种自然的力量,这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房中术,并逐步得到补充和完善。  实施房中术的目的  房中术作为一种性爱的艺术,与古代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各种文化思潮的综合影响下,古代民众对于房中术的实施,兼有了养生防病和繁衍子嗣的双重目的。  (一)却病防老,延年益寿  古代性学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宗旨,那就是祛病强身、健康长寿。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竹简中提到的“七损八益”,后世的房中书进行了多次论述,如《素女经》、《玉房秘诀》和《医心方》。作为医学经典著作的《黄帝内经》,也指出了在性生活时一定要掌握什么是七损,什么是八益。虽然各书所述互有异同,但均认为房事中去七损、增八益,则人体阴阳二气可望调和,而使身体健康长寿。所以,七损八益一直作为房中养生的总原则。  所谓八益,是指在房事生活中,有八种做法于人体有益,其要点是操练房中导引,使气血流畅,津液不竭,男女双方情和意感,配合默契,务使交合时能收补益之功。马王堆汉墓竹简《天下至道谈》说:八益一日治气,指导引运行,调和精气,修炼房中气功导引;二日致沫,指致其津液,使生舌下玉液;三日知时,即知道最适宜的交合时机;四日蓄气,指蓄养精气;五日和沫,当指男女双方互相亲吻而吸其津液;六日窃气,当指积聚精气;七日寺赢,指等待赢满或保持赢满;八日定顷

1、漆器,共有184件,以木竹胎和夹纻胎为主,器型主要有、钫、锺、盒、匕、卮、勺、耳杯、具杯席、投、石、案、匜、奁、几、屏风等。

2、竹木器,共有40只竹篓,1叠竹夹,1把长柄大扇,1把短柄小扇,2件竹熏罩(一大一小),1件木杖,32件木璧,13件木犀角,8件木象牙,1件竹串,1件竹筷子,2把木梳,2把篦,2条竹席,4条草席;具杯盒等。

3、墓主的三颗印章:玉质私印一枚,上书阴体篆书“利苍”二字;铜制明器官印二枚,分别用阴文篆体雕刻“长沙丞相”、“轪侯之印”。

4、简牍,共计610支,部分残简出土于封土之中,著作内容可分为医术(200支)和遣策(410支)两部分。

5、木俑,共计104件,其中有着衣歌舞俑和乐俑共计17件,着衣侍俑8件,雕衣俑4件,彩绘俑73件。

扩展资料: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价值:

1、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2、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帛书的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经整理,共有28种书籍,12万多字。另外还有几册图籍,大部分都是失传的佚书。

3、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先后在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展出,评价极高,誉为“惊人的发现”。

-长沙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古尸

保存较好的1号墓和3号墓,随葬品都置于棺房周围的4个边箱之中,主要有满盛衣物、食品和药材等物的竹笥、漆器、木俑、乐器、竹木器和陶器,以及“遣策”竹简,均达1000余件。两墓的锦饰内棺上都覆盖彩绘帛画。3号墓还随葬有帛书和兵器。

详细记载了1号和3号两墓随葬品的情况,是目前发现的同类竹简中最完整的两批。1号墓出土312枚,3号墓出土410枚,内容均为逐件记录随葬物品的名称、 数量和各种物品的分类小计。1号墓“遣策”竹简所列器物清单的大概顺序是:用漆木制九鼎、七鼎和三鼎、二鼎盛放的各种羹,用竹笥盛放的肉食品(包括禽、蛋和鱼类),用陶器盛放的酱和酒,用布囊盛放的粮食,以及漆木器具、梳妆用品、丝织衣物、乐器、扇、席和土质、木质的,但没有提到尸体的衣衾和相当数量的木俑。简文所载与墓内所出实物虽有一定的出入,但两相符合者仍然较多,因而根据简文便可确定某些器物的名称。3号墓所出“遣策”竹简,除大部分内容与1号墓相同外,还记载有车骑、乐舞、童仆等侍从,包括所持仪仗、兵器和乐器等物,这些都能同出土的木俑及棺房两壁的帛画大体对照起来。 彩绘帛画 1号墓和3号墓内棺上的彩绘帛画,保存完整,色彩鲜艳,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两幅帛画的构图基本一致,全长2米许,均作“T”字形,下垂的四角有穗,顶端系带以供张举,应是当时葬仪中必备的旌幡。画面上段绘日、月、升龙和蛇身神人等图形,象征着天上境界;下段绘交龙穿璧图案,以及墓主出行、宴飨等场面。整个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有人认为,“遣策”简文中的“非衣一长丈二尺”,即指这种帛画。两墓帛画的主要差别在于墓主形象,1号墓为女性,3号墓为男性。3号墓棺房悬挂的帛画,西壁保存较好,长212米,宽094米,绘车马仪仗图像,画面尚存一百多人像、几百匹马和数十辆车;东壁的帛画残破严重,所绘似为墓主生活场面。 纺织品和衣物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各种丝织品和衣物,年代早,数量大,品种多,保存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史料。1号墓边箱出土的织物,大部分放在几个竹笥之中,除15件相当完整的单、夹绵袍及裙、袜、手套、 香囊和巾、袱外, 还有46卷单幅的绢、纱、绮、罗、锦和绣品,都以荻茎为骨干卷扎整齐,以象征成匹的缯帛。3号墓出土的丝织品和衣物,大部分已残破不成形,品种与1号墓大致相同,但锦的花色较多。最能反映汉代纺织技术发展状况的是素纱和绒圈锦。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重不到1两,是当时缫纺技术发展程度的标志。用作衣物缘饰的绒圈锦,纹样具立体效果,需要双经轴机构的复杂提花机制织,其发现证明绒类织物是中国最早发明创造的,从而否定了过去误认为唐代以后才有或从国外传入的说法。而印花敷彩纱的发现,表明当时在印染工艺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保存较好的麻布,发现于1号墓的尸体包裹之中,系用苎麻或大麻织成,仍具相当的韧性。 帛书和医简

马王堆汉墓发现了大批帛书和两卷医简,均出自3号墓东边箱的长方形漆盒中。帛书大部分写在宽48厘米的整幅帛上,折叠成长方形;少部分书写在宽24厘米的半幅帛上,用木条将其卷起。出土时都已严重破损,经整理,知共有28件。其中除《周易》和《老子》二书有今本传世外,绝大多数是古佚书,此外还有两幅古地图。这是中国考古学上古代典籍资料的一次重大发现。

在三号墓中出土的大量的帛书中,包括《易》、《老子》、《战国纵横家书》、《养生方》等汉初学术与方术文献,其中《易》与《老子》都与今本有较大的区别,被认为是这些书正式定本之前流行的传抄版本之一,大量的方术文献有助于了解汉初的占卜、星相、医术、房中术等内容。帛书的字体接近于汉隶,而别具一格,被书界称为“马王堆体”。

医书简两卷200支,一卷内容与《黄帝内经》相似,讲的是养生之道,另一卷则为房中术。

乐器 马王堆汉墓的乐器,1号墓出土有二十五弦瑟,是发现的唯一完整的西汉初期瑟,还出土二十二管竽和一套竽律。3号墓除出土瑟、竽外,又有七弦琴和六孔箫。这些都是首次发现的西汉实物。12支一套的竽律管,分别标明汉初的律名,为探讨中国早期律制增添了物证。 漆器和木俑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共约500件,计1号墓184件,3号墓316件。这是各地发现汉代漆器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批。器类主要有鼎、匕、盒、壶、钫、卮、耳杯、盘、、奁、案、几和屏风等。漆耳杯占漆器总数的一半以上。漆器大部分是木胎,只有少数奁和卮是夹胎。装饰花纹多为漆绘的红、黑和灰绿等色。纹样则以几何纹为主,龙凤纹和草纹为辅。一些漆器书有“侯家”、“君幸酒”、“君幸食”字样,还有注明器物容量的。不少漆器有“成市□”戳记,说明是由成都官府作坊制造的。

此外,1号、3号两墓分别出土100多件木俑和30多个盛放肉食品、谷物、果品和香料的竹笥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