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载秦朝以前的历史古籍有哪些?(希望较全面)
记载秦朝以前的历史古籍有以下一些:
《史记》、《资治通鉴》和《通志》等后世的通史,对先秦历史皆有记载。
《尚书》、《礼记》、《春秋》、《国语》、《世本》、《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先秦的史籍。
《战国策》、《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后世整理和编著的记载先秦史实的著作。
《管子》、《孟子》、《庄子》、《晏子春秋》、《商君书》、《吕氏春秋》等诸子著作中亦有不少史料记载。
以上只是部分记载秦朝以前的历史古籍,还有部分史书未列举出来,如果需查阅全面的历史古籍,可咨询相关历史专业人士或者查询历史类资料。
目录 1 拼音 2 《便览》卷一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起右汤的用法用量 25 加减 附: 1 古籍中的起右汤 1 拼音
qǐ yòu tāng
2 《便览》卷一 21 方名起右汤
22 组成陈皮、半夏、南星、茯苓、甘草、人参、白术、乌药、羌活、秦艽、桂皮、酒芩、酒柏、防风、白芷。
23 主治中风,痪右者,气虚痰盛,言语謇涩。
24 起右汤的用法用量上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服。
25 加减
肥白人,加熟附子3分;言语难,加菖蒲、桔梗;手足不遂,加威灵仙、续断;血少,加川芎、当归;足肿,加防己;大便燥,常服搜风顺气丸。
古籍中的起右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医论]80.论肢体痿废之原因及治法有谓系中风者,言风中于左,则左偏枯而痿废,风中于右则右偏枯而痿废。有谓系气虚者,左手足偏枯痿废,其
《伤寒论辑义》:[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运。左尺当不足。其辅行京医。以为肾已绝。泣告其左右曰。监司脉病皆逆。不禄在旦夕。家人皆惶惑无措。翁
《疡医大全》:[卷七]痈疽肿疡门主方颐,风湿风温,湿痰流注,附骨阴疽,鹤膝风证,左瘫右痪,口眼斜,半身不遂,气血凝滞,遍身走痛,步履艰
《续名医类案》:[卷十八]胁痛、青皮、木通,下芦荟丸二十粒。张宅张郎气痛,起自右胁,时作时止,脉沉而弦,小便时有赤色,吞酸,喜呕
《临证指南医案》:[卷八]疮疡目录 1 拼音 2 《辞典》:柳枝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柳枝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化学成份 28 柳枝的药理作用 29 性味 210 归经 211 功能主治 212 柳枝的用法用量 213 附方 214 柳枝的临床应用 215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柳枝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柳枝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柳枝 1 拼音
liǔ zhī
2 《辞典》:柳枝21 出处
《本草拾遗》
22 拼音名Liǔ Zhī
23 柳枝的别名杨柳条(《摘元方》),柳条(《芷园臆草》)。
24 来源
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枝条。全年可采。
25 原形态垂柳,又名:小杨(《说文》),杨柳(《本草拾遗》),青丝柳(《本草求原》),线柳、吊柳(《草木便方》),水柳、清明柳。
落叶乔木,高10~12米。有长而下垂的枝,小枝褐色无毛,幼时微有毛。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9~16厘米,宽5~15毫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绿色,下面带白色,侧脉15~30对;叶柄长6~12毫米。花单性,雌雄异株;葇荑花序先叶开放或与叶同时开放;总梗有短柔毛;雄花序长15~2厘米,雌花序长达5厘米;苞片圆形至线状披针形,早落;雄花有2腺体,雄蕊2,分离,基部具长柔毛;雌花有一腺体,子房无毛,无柄,花柱极短,柱头2裂。蒴果长3~4毫米,带绿褐色,成熟后2裂。种子有绵毛。花期3~4月。果期4~5月。
26 生境分布生于水边湿地。分布长江流域及华南各地。
27 化学成份木质部含水杨甙。
28 药理作用水杨甙与稀盐酸或硫酸共煮可水解为水杨甙元及葡萄糖。水杨甙可作苦味剂(局部作用于胃),吸收后部分变为水杨酸(解热止痛),随即很快水解。由于水杨甙转变为水杨酸之程度不恒定,故临床上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水杨甙元4~10%浓度可作局部麻醉用,几乎无毒。
29 性味苦,寒。
①《唐本草》:"味苦,寒,无毒。"
②《滇南本草图说》:"气味苦辛。"
210 归经《得配本草》:"入足阳明、厥阴经。"
211 功能主治祛风,利尿,止痛,消肿。治风湿痹痛,淋病,白浊,小便不通,传染性肝炎,风肿,疔疮,丹毒,齿龋,龈肿。
①《本草拾遗》:"治小儿一日五日寒热,煮柳枝浴之。"
②《日华子本草》:"可消食。"
③《滇南本草图说》:"主治血凝气滞,风寒外束;小儿痘症,有乌头陷顶,浆升不起者,煎服或浴之。"
④《纲目》:"煎服,治黄疸,白浊;酒煮,熨诸痛肿,去风,止痛消肿。"
⑤《得配本草》:"去风热,除湿痹。"
212 柳枝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外用:煎水含漱或熏洗。
213 附方①治小便淋浊不清:柳枝一握,甘草三钱。煎汤饮之。(《肘后方》)
②治小儿胎火不尿:柳枝,干者一握,煎汤服之。(《济急方》)
③治尿梗:枯柳(枝)一大把。折碎煎汤,倾坐桶内,被围住熏。再内服。(《纲目拾遗》)
④治黄疸:柳枝三大升。以水一斗,煮取浓汁,搦半升,一服令尽。(《外台》)
⑤治急、慢性肝炎:一寸以内嫩柳枝二两,加水1000毫升,煎至200毫升,每日一付,分二次服。(《新疆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
⑥治疔毒及反花疮:煎柳枝叶作膏涂之。(《独行方》)
⑦治漏疮肿痛:杨柳条,罐内烧烟,熏之出水。(《摘元方》)
⑧治阴卒肿痛:柳枝三尺长二十枚。细锉,水煮极热,以故帛裹包肿处,仍以热汤洗之。(《婉僧坦集验方》)
⑨治天灶丹毒,赤从背起:柳木灰水调涂之。(《外台》)
⑩治牙齿风龋:柳枝(锉)一升,大豆一升。合炒,豆炮尽,于磁器盛之,谓酒三升渍之,经三日,台之频吐。(《古今录验方》)
⑾治齿断肿,连耳脑肿疼:垂柳枝、槐白皮、白杨皮各一握。上药细锉,每用半两,以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入盐一钱,搅令匀,热含冷吐。(《圣惠方》柳枝汤)
214 柳枝的临床应用①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以柳枝制成糖浆,每100毫升含鲜生药6两;服后有胃肠道反应者可加入适量麦芽(每100毫升1两)。每次50毫升,日服3次,2个月为一疗程。观察40例,其中31例心绞痛患者,服药后消失14例,减轻13例,无变化4例;心悸、胸闷,气急、头痛、肢麻等症,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失。症状改善时间短者2天,长者8周。部分病例尿量增多,浮肿消退,睡眠改善。24例伴有高血压者,多数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心电图35例复查结果,有改善者15例,对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全患者疗效似较好。胆甾醇的升降,据38例分析,无明显影响。副作用:部分患者服药后有便稀、便次增加等现象,1~2周内自行消失。少数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个别出现皮肤青紫现象。可加服抗过敏药物,在1~2周内即消失。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
对咳、痰、喘均有一定近期效果,但以对单纯型疗效较好。据82例观察,用药后近期控制34例,显效26例,好转21例,无效1例。服药后普遍反映食欲增加,睡眠好转。仅个别患者因服药过显产生腹泻、腹痛反应,但为时较短,不需处理可白行消失。用法:柳枝4两,切碎洗净,水煎服,每日1剂,10天为一疗程。
③治疗传染性肝炎
用带叶的柳树枝2两(干品1两),加水1斤,煎至300毫升两次分服。治疗急性肝炎(黄疸型为主)253例,有效率为963%,平均用药285天。主要症状消失时间:食欲不振37天,恶心呕吐27天,腹胀7天。大部分服药后上腹堵闷胀感及食欲迅速改善,其他消化道症状也随之缓解,尿色变浅,尿量增加。
用鲜柳枝和枫杨树枝各10斤,制成注射液1200毫升,每日肌注4毫升(小儿减半);另用柳叶、枫杨叶各15斤,以蒸馏法制成注射液1500~1800毫升,每日肌注2次,每次3毫升(小儿减半)。前者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主要作用是退黄疸、改善中毒症状;后者用于急性传染性肝炎,主要作用是降酶、降絮。亦可每日取柳枝、枫杨枝各3两,柳叶、枫杨叶各15两,制成煎剂两次分服。临床以注射剂共治218例,达临床痊愈者208例(占954%);疗效不佳(治程在51天以上而加用其它中药)者10例(占46%)。实践证明,发病时间越短(1个月内),治愈率越高。用药后奏效较快:黄疸退净在3~12天者占748%;麝浊、麝絮试验30天内恢复正常者占831%,转氨酶30天内恢复正常者占831%;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在3~7天基本消失。对肝硬化引起的黄疸、肝功能异常,则无效果。
用带叶鲜嫩柳枝2两或杨、柳树枝各2两(鲜品),水煎顿服或分2次服,连服1周,对传染性肝炎亦有预防作用。
④治疗烧烫伤
取新鲜柳树枝烧成炭(不可烧成灰)研细末,过筛,用香油调成稀膏状,涂敷创面,每日1~2次,不包扎。换药时不必擦去前药,任其自行脱痂。上药后约3~4小时创面渐干,结成焦痂,随着出现疼痛。此时可在药痴上涂以香油使之软润,切不可擦掉原药。应用3例小面积Ⅱ度烧伤,效果良好,经3~14天痊愈。
215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柳枝的方剂 麻子仁酒
,垂柳枝2握(锉,半寸长)。制法:先以酒7升,煮柳枝至5升;炒鸽粪、麻仁、黑豆等令黄,乘热投于柳枝酒
梧枝膏膏组成:香油1斤,黄丹5两,槐枝(长1寸)1两,柳枝(长1寸)1两,梧桐树枝(长1寸)1两,桑枝(长
胜金黑膏肉桂、生地黄、续断、赤芍药、香白芷、大黄、槐枝、柳枝、香油、黄丹各等分。主治:痈疽发背,诸般恶毒疮疖
贴痔乳香膏:用少许贴疮上。立效。制备方法:上用香油4两,入柳枝3尺4寸长,同煎,柳枝黑为度;入前药末同煎紫色,
柳枝散拼音:liǔzhīsǎn《御药院方》卷九:柳枝散:处方:柳枝(长4寸)1握,槐枝(长4寸)1握(切碎
更多用到中药柳枝的方剂用到中药柳枝的中成药 寒喘膏药
30g白及30g马钱子40g桃枝25g槐枝25g柳枝25g桑枝25g肉桂25g乳香(制)20g没药(
喉痛丸4g橘红40g琥珀4g人参10g钟乳石(制)3g柳枝4g绿茶80g青果清膏4g玄明粉15g寒水石3g
全鸡拔毒膏公英100g乳香100g没药200g血余100g柳枝1000g轻粉25g制法:以上十二味,冰片、轻粉
万灵筋骨膏27g芫花24g甘遂24g巴豆27g猪牙皂27g柳枝543g肉桂120g制法:以上二十三味,除肉桂粉
硇砂膏丹(炒)100两,槐枝6两,杏枝6两,桑枝6两,柳枝6两,沉香2两,方儿茶2两,血竭3两,琥珀1两,
更多用到中药柳枝的中成药古籍中的柳枝 《普济方》:[卷三百十三膏药门]总论
陆根(二两锉)杏仁柏子仁松子仁(各五钱)槐枝桑枝柳枝松枝没药轻粉雄黄朱砂云母石生犀角乱发灰白矾灰(各
《普济方》:[卷三百十四]膏药门韶粉(半两)上细研入油内。用银器文武火熬。以向南柳枝作小把搅成膏。如琥珀色。于白碗底上试不散为度。如
《普济方》:[卷三百十五膏药门]内外诸疾方药(另研)黄柏鳖甲(九肋)乌鱼骨白蔹黄连苦参白芷柳枝川芎乳香生地黄大黄玄参(各二两)清油(一斤冬月四
《普济方》:[卷三百十五]膏药门入油浸三日。铫内同煎油药。候白芷焦色为度。每用槐柳枝各数十条搅动其油。文武火熬。却用布帛滤去滓。再入
《普济方》:[卷三百十五膏药门]颠扑伤折方夏代已经推断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东夷石刻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中有与社石相关的正南北线。商代关注不同天气的不同现象。甲骨文中有关于风、云、虹、雨、雪、雷等天气现象的记载和描述。西周时期用土圭定方位,并且知道各种气象状况反常与否,均会对农牧业生产造成影响。《诗经·幽风·七月》,记载了天气和气候谚语,有关于物候的现象和知识;《夏小正》是我国最早的物候学著作。春秋时期,秦国医学家医和开始将天气因素看做疾病的外因;曾参用阴阳学说解释风、雷、雾、雨、露、霰等天气现象的成因。《春秋》将天气反常列入史事记载;《孙子兵法》将天时列为影响军事胜负的5个重要因素之一;《易经·说卦传》指出“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八卦代表自然物。战国时期,重视气象条件在作战中的运用。庄周提出风的形成来自于空气流动的影响,并提到日光和风可以使水蒸发。《黄帝内经·素问》详细说明了气候、季节等与养生和疾病治疗间的关系。秦代形成相关的法律制度,各地必须向朝廷汇报雨情,以及受雨泽或遭遇气象灾害的天地面积。《吕氏春秋》将云分为“山云、水云、旱云、雨云”四大类。汉代列出了与现代名称相同的二十四节气名,并且出现了测定风向及其他天气情况的仪器。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指出了雨滴的大小疏密与风的吹碰程度有关。东汉哲学家王充《论衡》,指出雷电的形成与太阳热力、季节有关,雷为爆炸所起;东汉学者应劭《风俗通义》,提出梅雨、信风等名称。三国时期,进一步掌握了节气与太阳运行的关系。数学家赵君卿注的《周髀算经》,介绍了“七衡六间图”,从理论上说明了二十四节气与太阳运行的关系。两晋时期,“相风木鸟”及测定风向的仪器盛行。东晋哲学家姜芨指出贴近地面的浮动的云气在星体上升时,能使星间视距变小,并使晨夕日色发红。晋代名人周处的《风土记》提出梅雨概念。南北朝时不仅了解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开始探索利用不同的气候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充分探讨了气象对农业的影响,并提出了用熏烟防霜及用积雪杀虫保墒的办法;北魏《正光历》,将七十二气候列入历书;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提出冬季“九九”为一年里最冷的时期。隋唐及五代时期,医学家王冰根据地域对我国的气候进行了区域划分,这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气温水平梯度概念的。隋代著作郎杜台卿《玉烛宝典》,摘录了隋以前各书所载节气、政令、农事、风土、典故等,保存了不少农业气象佚文;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乙已占》,记载测风仪的构造、安装及用法。宋代对于气象的认识更为丰富和详细,在雨雪的预测及测算方面更为精确。北宋地理学家沈括《梦溪笔谈》,涉及有关气象的如峨眉宝光、闪电、雷斧、虹、登洲海市、羊角旋风、竹化石、瓦霜作画、雹之形状、行舟之法、垂直气候带、天气预报等;南宋绍兴酒秦九韶《数书九章》,列有4道测雨雪的算式,说明如何测算平地雨雪的深度。明代工部尚书熊明遇《格致草》,根据西洋科学原理,辨析了自然界变化与历史上所载的灾异及风、云、雷、雨诸气象现象之间的关系,他所设计的“日火下降、气上升图”,系统地说明对流性天气的形成。清代译著《测候丛谈》,采用“日心说”,全面介绍了太阳辐射使地面变热以及海风、陆风、台风、哈得来环流、大气潮、霜、露、云、雾、雨、雪、雹、雷、平均值及年、日较差计算法、大气光象等大气现象和气象学理论。
岁月推移,天象更迭。我们祖先辛勤劳动,留下宝贵的天象记录,无一不反映出先人孜孜不倦、勤于观测的严谨态度,无一不闪烁着我们民族智慧的光辉。这些,是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对今后更深刻地探索宇宙规律,都将起到应有的作用。
最早连续记载中国灾害的是古籍《春秋》
《春秋》是中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儒家经典之一。以鲁国十二公为次序,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流传到现在的《春秋》有三种,即《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左传》被认为较重要,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一部与《春秋》有关的、相对独立的史书。
春秋原为中国古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如史籍所载《夏殷春秋》、《百国春秋》、《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齐春秋》等。而《孟子·离娄》说:“晋之乘,楚之□杌,鲁之春秋,一也”。《礼记·坊记》也言及《鲁春秋》,似乎《春秋》又是鲁国史籍的专名。今传本《春秋》相传是孔子删削《鲁春秋》而成。孟子说过:“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孟子·滕文公下》)汉代董仲舒、司马迁、桓宽等也认为孔子作《春秋》。唐代刘知几在《史通·惑经篇》中举出12条理由来,对孔子作《春秋》说表示怀疑,孙觉《春秋经解·周麟之跋》、陆佃《陶山集·卷十二答崔子方书》都有此疑问。石韫玉《独学庐初稿·春秋论》:“《春秋》者,鲁史之旧文也。
草部
甘草 黄芪 人参
沙参 荠苠 桔梗
长松 黄精 萎蕤
知母 肉苁蓉 列当
赤箭(天麻) 术(白术) 狗脊
苍术 贯众 巴戟天
远志 *羊霍 玄参
地榆 丹参 紫参
紫草 白头翁 白及
三七 黄连 胡黄连
黄芩 秦艽 茈胡(柴胡)
前胡 防风 独活
升麻 苦参 白鲜
延胡索 贝母 山慈姑
石蒜 白茅 龙胆
细辛 徐长卿 白薇
白前 锦地罗 檀香
锁阳 铁线草 当归
芎穷 蘼芜 蛇床
蛇床 藁本 白芷
芍药 牡丹 木香
甘松香 杜若 高良姜
郁金 姜黄 补骨脂
荜茏 益智子 缩砂密
白豆蔻 豆蔻 蓬莪茂
荆三棱 莎草香附子 藿香
薰草(零陵 兰草 马兰
香薷 假苏 薄荷
水苏 菊 野菊
淹闾 艾 茵陈蒿
青蒿 白蒿 茺蔚(益母
夏枯草 刘寄奴草 旋夏花
青葙 鸡冠 红蓝花
番红花 燕脂 大蓟、小蓟
续断 漏卢 苎麻
苘麻 大青 小青
胡芦巴 蠡实 恶实
呆耳 无名精 希莶
箬 芦 甘蕉
蓑荷 灯心草 木贼
麻黄 地黄 牛膝
紫菀 麦门冬 萱草
淡竹叶 鸭跖草 葵
蜀葵 龙葵 酸浆
蜀羊泉 败酱 款冬花
鼠曲草 款冬花 决明
地肤 瞿麦 王不留行
葶苈 车前 马鞭草
蛇含 鳢肠 连翘
蒴翟 蓝 蓝淀
青黛 甘蓝 蓼
水蓼 马蓼 荭草
虎杖 匾蓄 蒺藜
谷精草 海金沙 半边莲
紫花地丁 见肿消 大黄
商陆 狼毒 防葵
狼牙 闾茹 大戟
甘遂 续随子 莨菪
蓖麻 蜀漆 藜芦
附子 天雄 侧子
酸模 菖蒲 菰
水萍 苹 萍蓬草
水藻 海藻 昆布
石斛 骨碎补 石韦
景天 虎耳草 石胡荽
螺旋草 酢浆草 地锦
陟厘 昨叶何草 土马
卷柏 石松 马勃
及己 漏篮子 乌头
白附子 虎掌 局箬
半夏 蚤休 鬼臼
射干 玉簪 凤仙
坐拿草 曼陀罗花 羊踯躅
芫花 莽草 茵芋
石龙芮 钩吻 菟丝子
覆盆子 使君子 木鳖子
番木鳖 马兜铃 盍藤子
预知子 牵牛子 旋花
紫葳 营实墙蘼 月季花
栝楼 王瓜 葛
天门冬 百部 何首乌
萆解 菝葜 土茯苓
白蔹 山豆根 黄药子
白药子 威灵仙 茜草
防己 通草 通脱木
钩藤 白英 乌蔹莓
律草 络石 木莲
忍冬 藤类概述 泽泻
羊蹄
木部
竹黄 竹 桑上寄生
雷丸 猪苓 琥珀
茯苓 接骨木 木芙蓉
木槿 紫荆 牡荆
石南 枸杞、地骨皮 五加
南烛 卫矛 枸骨
冬青 女贞 鼠李
郁李 金樱子 胡颓子
山茱萸 蕤核 白棘
酸枣 栀子 枸橘
楮 柘 桑
相思子 阿魏 大风子
巴豆 乌臼木 棕榈
桦木 蘖木 檀
小蘖 厚朴 杜仲
椿樗 漆 楸
桐 梧桐 罂子桐
海桐 楝 槐
秦皮 合欢 皂荚
肥皂荚 无患子 诃黎勒
榉 柳 树柳
水杨 白杨 榆
芜荑 苏方木 乌木
芦荟 檀香 樟脑
龙脑香 安息香 骐竭
没药 薰陆香 枫香脂
乌药 钓樟 樟
楠 降真香 辛夷
木兰 筒桂 桂
杉 松 丁香
柏 竹黄 竹
桑上寄生 雷丸 猪苓
琥珀 茯苓 接骨木
木芙蓉 木槿 紫荆
牡荆 石南 枸杞、地骨皮
五加 南烛 卫矛
枸骨 冬青 女贞
鼠李 郁李 金樱子
胡颓子 山茱萸 蕤核
白棘 酸枣 栀子
枸橘 楮 柘
桑 相思子 阿魏
大风子 巴豆 乌臼木
棕榈 桦木 蘖木
檀 小蘖 厚朴
杜仲 椿樗 漆
楸 桐 梧桐
罂子桐 海桐 楝
槐 秦皮 合欢
皂荚 肥皂荚 无患子
诃黎勒 榉 柳
树柳 水杨 白杨
榆 芜荑 苏方木
乌木 芦荟 檀香
樟脑 龙脑香 安息香
骐竭 没药 薰陆香
枫香脂 乌药 钓樟
樟 楠 降真香
辛夷 木兰 筒桂
桂 杉 松
丁香 柏
火部
糟 烧酒 醋
酱 饴糖 蘖米
红曲 神曲 曲
蒸饼 豆腐 大豆豉
刀豆 扁豆 豇豆
蚕豆 豌豆 绿豆
赤小豆 黄大豆 大豆黄卷
大豆 阿芙蓉 罂子粟
薏苡仁 稗 参子
粟 粱 玉蜀黍
蜀黍 黍 稷
籼 粳 稻
荞麦 雀麦 大麦
小麦 大麻 胡麻
果部
慈姑 乌芋 芡实
芰实- 莲藕- 石蜜-
沙糖- 甘蔗- 猕猴桃-
婴奥- 葡萄- 西瓜-
甜瓜 茗- 盐麸子-
吴茱萸 毕澄茄- 胡椒-
蜀椒- 秦椒- 枳-
马槟榔- 无花果- 波罗蜜-
椰子- 槟榔- 海松子-
榧实- 橄槛- 龙眼-
荔枝- 槲实- 橡实-
阿月浑子- 榛子- 胡桃-
银杏- 樱桃- 杨梅-
枇杷- 枸橼- 柚-
橙- 柑- 橘-
安石榴- 柿- 林檎-
山楂- 榲柏- 楂子-
木瓜- 梨- 枣-
栗- 桃- 榔梅-
梅- 巴旦杏- 杏-
李-
鳞部
青鱼 鲤鱼 鱼子
鳔 海马 虾
乌贼鱼 黄颡鱼 鳅鱼
鳝鱼 鳗鲡鱼 鳢鱼
金鱼 鳜鱼 鲫鱼
鲥鱼 石首鱼 水蛇
乌蛇 白花蛇 蚺蛇
蛇蜕 蛤蚧 守宫
石龙子 鲮鲤 鳄鱼
吊 龙
兽部
猕猴 猬 鼠
水獭 兔 湍
猫 灵猫 麝
麋 鹿 羚羊
熊 野猪 犀
象 豹 虎
狗宝 鮓答 牛黄
黄明胶 阿胶 驼
驴 马 牛
羊 狗 豕
禽部
鹗 鹰 鹊
乌鸦 斑鸠 寒号虫
伏翼 雀 鸽
雉 鸡 凫
鹜 鹅 鹈鹕
鹤
虫部
蛔虫 蛞蝓 蜗牛
蚯蚓 蜈蚣 蝌蚪
蛙 蛤蟆 蟾蜍
蜚虻 蜚蠊 蔗虫
鼠妇 衣鱼 萤火
蝼蛄 天牛 蜣螂
蝉蜕 蚱蝉 蛴螬
蛆 水蛭 蝎
壁钱 蜘蛛 地胆
葛上亭长 芫青 斑蝥
樗鸡 九香虫 原蚕
蚕 螳螂桑螵蛸 虫白蜡
艺翁 露蜂房 土蜂
蜜蜂 蜜蜡 蜂蜜
本文2023-08-09 14:49:4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2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