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少数民族只有高山族吗?有什么历史记载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6浏览:1收藏

台湾的少数民族只有高山族吗?有什么历史记载吗?,第1张

台湾有好几个少数民主,高山族只是一个统称,高山族,生活在台湾本岛,人口一共大概40万左右。其中包括有阿美族 ,生活在台湾花莲北部,人口大概14万左右。泰雅族,生活在台湾南投县埔里镇,人口大概9万左右。排湾族 ,生活在台湾屏东县的8个山地乡,人口大概6万人。还有好几个少数民族,不在一 一介绍。高山族,被台湾当地称为山胞,是我国56种少数民主之一,长期和我国汉族一起,共同努力,把台湾建成美丽的宝岛,并同反抗外来侵略者,对共同建立祖国文化和历史做出了很大贡献,我国政府以高山族统称这批人。有一首著名歌曲就是来自高山族,那就是(阿里山的姑娘)。

高山族祖传的习俗很多,古文化有类似,比如嚼米酿酒、竹筒饮酒、筒裙、祭祀、巫术等等很多的古文化。高山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歌舞之乡之称号,阿美人最擅长歌舞,纹面是泰雅人最具代表的传统,形态优美的渔船则是雅美人这个以捕鱼为生的。他们往往在祭祀上也会唱歌或跳舞,用着个方式来和神灵交流,祈求保佑,在婚礼上往往用歌舞来祝福新人。

高山族在传统,上都以捕鱼、狩猎、采集为生,现在的条件越来越好,教育上也在慢慢改变,很多人都不在说母语甚至下一代都不会说母语,这让很多的传统文化在慢慢流失,这不得不说这一大损失。

近年来两岸的民族接触越来越多,很多高山族都希望这样的接触交流越多越好,56个民族一家亲,希望以后两族越来越好。

“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意思是:不仅仅弹琴是像这样的,有才能的人也是这样。

非:不

独:单单,仅仅

若:像

贤者:贤明的人,有才华的人,高尚的人

亦:也

出自:《伯牙鼓琴》

原文: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译文:不是唯独弹琴是这样啊,贤良的人也这样。即使有了贤才却没有人知道。贤才怎么尽忠呢! 千里马不自己跑千里, 是为了等伯乐来才显现它日行千里的才华。

扩展资料:

《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绝弦的民间故事。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荀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科”,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

《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现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伯牙的作品。

-伯牙鼓琴

中国很早就认识到适地适树在植树造林中的重要性。如西汉刘安《淮南子》中说:“欲知地道,物其树”,指出了树木生长与自然条件的密切关系。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对此有进一步的阐述:“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精辟地说明了适地适树的意义和重要性。明代王象晋著《群芳谱》中,对此认识更有所发展:“在北者耐寒,在南者喜暖。高山者宜燥,下地者宜湿。……此物性之固然,非人力可强致也。诚能顺其天,以致其性,斯得种植之法矣。”至于具体反映适地适树的内容,包括不同树种对光照、气候、土壤的不同要求等,在古农书及农谚中更有大量的记载。但适地适树一词则至20世纪50年代后期才见诸于中国的文献,日本也有类似的术语。

古代造林用的树种大多是野生种,对其种内变异又研究不够,因此适地适树中的“树”主要指的是一个物种。现代的适地适树概念中的“树”,应理解为不同层次的基因型,也包括适地适种源、适地适类型、适地适品种的含义。研究种内各种源、类型、品种的适生地区和条件,是研究适地适树的新课题。

为了贯彻适地适树的造林原则,必须对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和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这一方面要求按照立地条件的异质性进行造林区划和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见森林立地),另方面要求对造林树种的生态学特性(对各种立地条件的要求)进行深入的研究。一般来说,采用乡土树种造林比较容易实现适地适树,但有时引种外来树种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开展生产性引种前须经过周密的分析及一定时期的引种试验(见林木引种)。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