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律令格式是怎么制定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6浏览:1收藏

唐代律令格式是怎么制定的?,第1张

隋代虽然是律、令、格、式四者并行的开始,但隋律(有《开皇律》、《大业律》两种)及其令、格、式没有完整保存下来。唐代有完整的律及其律疏保存到现在,令、格、式虽原本不传,但还可以从古籍中搜集到相当数量的佚文,并且在敦煌文书中也保存有部分残卷,可以据此比较分析其内容,略窥唐代法典体系的全貌。唐代编制法典的经过如上表(据两唐书《刑法志》及杨廷福《唐律初探》)。

唐《武德律》是根据隋《开皇律》制定的,只加进了武德初年制定的五十三条格的内容,其他无所更正。至贞观中,唐太宗又命令房玄龄等人重加删定,成《贞观律》五百条,分为名例等十二篇,《永徽律》与《贞观律》基本相同(见《唐律疏议》)。今本《唐律疏议》有律五百零二条,则是后人刊印时,误将《职制律》及《斗讼律》中各一条歧分为二。唐律制定后,因律文简略,解释易致分歧,唐高宗水徽三年(652)便命令广召解律人,为律文作解释,撰成《律疏》三十卷。永徽四年,由长孙无忌领衔,呈准颁行。《律疏》有“议”,后人遂称为《唐律疏议》。

《律疏》虽修撰于永徽年间,但经过后来几次刊定,改动了一些字句,因而今本《唐律疏议》中,有永徽以后的地名、宫名、官名及避讳字等。《唐律疏议》是东亚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法典。

裴寂等在武德年间定律的同时撰定唐令。至贞观初,太宗又命房玄龄等刊定,共一千五百九十条,分三十卷,于贞观十一年(637)颁布。以后多次刊定,至开元二十五年(737)又经过一次大的整理,定令为一千五百四十六条,分官品令、三师三公台省职员令、寺监职员令、卫府职员令、东宫王府职员令、州县镇戍岳渎关津职员令、内外命妇职员令、祠令、户令、选举令、考课令、宫卫令、军防令、衣服令、仪制令、卤簿令、公式令、田令、赋役令、仓库令、厩牧令、关市令、医疾令、狱官令、营缮令、丧葬令、杂令,共二十七篇,三十卷。唐令是典章制度的规定,它与秦汉的令往往与律相混的情况不同,然而违令必致于法,要受到刑律的制裁,所以二者又是相互为用的。唐令没有完整流传下来,但保存在《唐六典》、《唐会要》、《通典》等书以及日本的《令义解》、《令集解》中的佚文还不少。20世纪以来又在敦煌莫高窟石室中发现唐《职员令》、《公式令》等残卷,使我们能够看到唐令的部分原貌。

唐武德初年定有五十三条格,它是唐初的暂行法规,后来吸收到《武德律》中。贞观中,房玄龄等删定律令时,又将武德、贞观以来陆续颁布的敕格三千余件,予以斟酌今古、除烦去弊,定留七百条,编为《贞观格》十八卷,以尚书省二十四司之名为篇目,这可能是沿袭东魏《麟趾格》的办法。这些格当初仅留本司掌握,永徽中,长孙无忌等定《永徽格》,始分格为两部分:曹司常务为留司格,天下所共者为散颁格。散颁格发至州县,留司格只留本司行用。格的来源是诏敕,故又称为敕格,经过一段时间,集中整理一次,以整理的时间命名,就成为所谓的《贞观格》、《永徽格》、《神龙格》、《太极格》、《开元格》、《开元后格》等。在每次整理之后再颁发的敕条,就称为格后敕,或格后长行旨。唐格的性质偏重于禁防。从现在我们看到的唐格佚文,大多是各种各样的禁令以及根据违犯禁令情况而分别给予惩罚的条文。它可以说是律的补充和变通条例,此外也有赏格、选格、勋格等内容。唐格的佚文散见于《通典》、《白氏六帖》、《宋刑统》等书中的有:《金部格》、《户部格》、《刑部格》,以及《开元格》、《开成格》等少量残文。《唐六典》、《唐会要》中可能包含有许多格的条文,但因没有标明,故无从判定。可宝贵的是敦煌残卷中有神龙年间由苏瑷等删定的《散颁刑部格》和可能是开元年间编定的户部格或敕条,使我们能直接看到唐格的部分原貌。

式的含义比较广泛,有典礼仪式、公文程式等,但唐式最主要的内容则是指围绕律令的执行所规定的细则以及百官诸司的办事章程。唐代见于记载最早的式是贞观十一年和律、令、格一起公布的《贞观式》,共三十三篇,分二十卷,以尚书省二十四司及秘书、太常、司农、光禄、太仆、太府、少府、监门宿卫、计帐为其篇名。其后多次删定,因此又有《永徽式》十四卷,《垂拱式》、《神龙式》、《开元式》等各二十卷,篇数则均为三十三篇。唐式以官府命篇名,可能是沿袭曹魏末年的老办法,把有关各种制度的细则规定按性质归口,分别由官府机构掌握,负责贯彻执行。唐式的佚文散见于《唐律疏议》、《白氏六帖》、《唐会要》、《宋刑统》及日本文献中的亦不少,敦煌发现的唐《水部式》残卷则是目前所能看到的字数最多的唐式原文。内容是关于灌溉设施的使用、维修,水道运输、桥梁和津渡的管理办法等具体规定。

唐式和格二者的关系,有如令之与律。由于式是令的具体细则,所以经常令式联称。格式在法典中的地位虽低于律令,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比律令更为经常。这是因为格式可随时以诏敕更定,它们更能体现封建统治者的意志和切身利益。

唐律令格式的影响律、令、格、式并行的制度为五代及宋所承袭,如后梁开平三年至四年(909~910)删定唐律令格式而成《大梁新定格式律令》一百零三卷。后唐天成元年(926)废后梁所定新格,行唐朝旧格,又以唐有《开元格》及《开成格》,二格重叠,虑有所误,不宜并行,乃废《开元格》,行《开成格》。此后,后晋、后周皆有关于制敕的编集,称为“编敕”,与格式并用。到宋代,遂有敕、令、格、式的区别,而且敕的地位还重于令,这是既有沿袭又略有演变。至于刑律,则自宋、元以至于明、清,基本上以唐律为蓝本。

律、令、格、式的法典体系还广泛地影响了东亚各国,朝鲜、越南、日本都接受了这种体系,尤以日本受到的影响最为明显。著名的《大宝律令》和《养老律令》便是先后于日本文武天皇大宝元年(唐武则天的大足元年,701)及元正天皇养老二年(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制定的。《大宝律令》今已失传;《养老律令》大部分保存到现在,以之和唐律、令相比较,不但形式上一致,而且大量转录了唐令的原文。

郦道元

郦道元(466或472~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今涿州人),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爱好游览,足迹遍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参阅了437种书,他在实际考察的基 础上,写下了《水经注》地理巨著。本书40卷,记述了1252条河流的发源地点、流经地区、支渠分布、古河道变迁等情况,同时还记载了大量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资料,以及城郭、风俗、土产、人物等。《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具特色的山水游记。他为官“执法清刻”,颇遭皇族、豪强妒恨。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汝南王元悦乘雍州剌史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怂恿朝迁派郦道元去作关右大使。途中萧宝把他和他的弟弟道峻及两个儿子一同杀害。著作另有《本志》、《七聘》,均已失传。

郦道元(466年或472年—527年),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他曾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和洛阳担任中央官员,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他为官“执法情刻”、“素有严猛之称”,得罪不少皇族、豪强。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北魏汝南王元悦乘雍州刺史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作关右大使。萧宝夤怕反叛的阴谋被发现,在途中派人把郦道元和弟弟郦道峻及两个儿子一同杀害。 郦道元一生勤于读书和着述,《魏书》卷八十九说:“道元好学,历览奇书”,代表作有《水经注》。道元写景文字,遣词精当,「词组只字,妙绝古今」。唐代李白、杜甫的诗,都吸收了《水经注》的艺术滋养,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文章实脱胎于《水经注》。宋朝苏轼说:「嗟我乐何深,《水经》也屡读。」

郦道元

郦道元(约466—527),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出生在河北省涿县一个官宦世家,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虽然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缺乏准确记载,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郦道元于是亲自给《水经》作注。

为了写《水经注》,他阅读有关书籍达400多种,查阅了所有地图,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还亲自到实地考察,核实书上的记载。《水经》原来记载的大小河流有137条,1万多字,经过郦道元注释以后,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条,共30多万字,比原著增加20倍。书中记述了各条河流的发源与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状况,以及火山、温泉、水利工程等。这部书文字优美生动,也可以说是一部文学著作。由于《水经注》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价值,历代许多学者专门对它进行研究,形成一门“郦学”。

郦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刺史于劲,顺皇后父也。西讨关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后试守鲁阳郡,道元表立黉序,崇劝学教。诏曰:“鲁阳本以蛮人,不立大学。今可听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蛮人指阙讼其刻峻,请前刺史寇祖礼。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还京,二人并坐免官。

后为河南尹。明帝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诸镇并改为州,其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诏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驰驿与大都督李崇筹宜置立,裁减去留。会诸镇叛,不果而还。

孝昌初,梁遣将攻扬州,刺史元法僧又于彭城反叛。诏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故事。梁军至涡阳,败退。道元追讨,多有斩获。

后除御史中尉。道元素有严猛之称,权豪始颇惮之。而不能有所纠正,声望更损。司州牧、汝南王悦嬖近左右丘念,常与卧起。及选州官,多由于念。念常匿悦第,时还其家,道元密访知,收念付狱。悦启灵太后,请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尽其命,因以劾悦。

时雍州刺史萧宝反状稍露,侍中、城阳王徽素忌道元,因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宝虑道元图己,遣其行台郎中郭子帙围道元于阴盘驿亭。亭在冈上,常食冈下之井。既被围,穿井十余丈不得水。水尽力屈,贼遂逾墙而入。道元与其弟道(阙)二子俱被害。道元目叱贼,厉声而死。宝犹遣敛其父子,殡于长安城东。事平,丧还,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

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然兄弟不能笃睦,又多嫌忌,时论薄之。

地理学家 郦道元

严官被害

当你在电视屏幕上看到夏威夷火山喷发的壮观景象:那高达数百米似喷泉喷射而出的岩浆,使晴朗的天空为之变色;那由岩浆汇聚而成的赤热的河流,所到之处,土壤、岩石为之熔化,花草树木倾刻间化为灰烬……你可曾想到,在1500年前,我国山西省大同市的西南也有火山,火山口深不见底,热气上冲,常常发出像细微的雷鸣般的声响。现在大同附近的火山早已停止喷发了。关于大同火山当对喷发的情况,是在我国古代地理学名著《水经注》中看到的,这部书的作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 (今河北省涿县)人,大约出生在公元465年或公元472年。他和他的父亲都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政权中做过官。他的父亲做过山东青州刺史,他自己也先后在北魏首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和洛阳(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做过中央官吏,在冀州 (今河北冀县)、鲁阳(今河南鲁山县)、东荆州(今河南唐河县)做过地方官。据史书记载,郦道元为官素以严猛著称。他在地方做官时,对于地方的治安和文教事业做了许多好事,很有成绩。他执法很严,官吏都怕他,不敢为非作歹,盗贼也都逃到其他地方去了。在中央政府做官时,他不畏避权势人物,敢于揭露他们干的坏事,因而不少权势人物都憎恨他。公元527年,雍州 (今陕西西安一带)刺史肖宝夤企图反对北魏政权,憎恨郦道元的人为了达到除掉他的目的,玩弄了借刀杀人的阴谋,故意怂恿北魏政权派郦道元去西安一带任关右大使。肖宝夤果然怀疑郦道元是要去与他作对,于是派部下半路劫杀。当郦道元赴任行至阴盘驿亭 (今陕西临潼县东)时,受到肖部的围困。建在山冈上,而食用的水井在山冈下,被围困后吃水断绝。郦道元一行虽然在山冈上打井,寻找水源,但打井十几丈深,仍然没有水,最后水尽力穷,郦道元和他的一个弟弟、两个儿子同时被杀害。临死的时候,郦道元还怒目厉声呵斥叛贼,表现了至死不屈的精神。

考察地理写 《水经注》

郦道元在少年时代,就对地理考察有浓厚的兴趣。十几岁时,他随父亲到山东,经常与朋友一起到有山水的地方游览,观察水流的情景。当时,他们游历过临朐县的熏冶泉水,又观看了石井的瀑布。瀑布奔泻而下的水流,激起了滚滚波浪和飞溅的水花,那铿锵有力的巨大音响,在川谷间回荡。这美丽壮观的景色,使郦道元大为陶醉。后来,他在山西、河南、河北做官,经常乘工作之便和公余之暇,留意进行实地的地理考察和调查。凡是他走到的地方,他都尽力搜集当地有关的地理著作和地图,并根据图籍提供的情况,考查各地河流干道和支流的分布,以及河流流经地区的地理风貌。他或跋涉郊野,寻访古迹,追溯河流的源头;或走访乡老,采集民间歌谣、谚语、方言和传说,然后把自己的见闻,详细地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他掌握了许多有关各地地理情况的原始资料。

同时,郦道元爱好读书,并以此闻名于世。在日常生活中,书籍是他不可分离的伴侣。他一生中读过许多书,尤其是有关地理记述的书籍,他几乎都读遍。他读书非常严肃、认真,对书中的记载力求弄懂、弄通,对各书中记述同一地方而有出入的问题,更是着意探究其原因。大量地读书,使他具有渊博的学识,成为当时有名的学者。他写了不少著作,都流行于世,可惜后来大都佚亡了。

通过实地的考察和对地理书籍的研究,郦道元深切感到前人的地理著作,包括《山海经》、《禹贡》、《汉书·地理志》以及大量的地方性著作,所记载的地理情况都过于简略。三国时有人写了《水经》一书,虽然略具纲领,但却只记河流,不记河流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而且河流的记述也过于简单,并有许多遗漏。更何况地理情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理情况也不断发生变化。例如,河流会改道,地名有变更、城镇村落有兴衰等等,特别是人们的劳动会不断改变地面的风貌。因此历史上的地理著作,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郦道元决心动手写一部书,以反映当时的地理面貌和历史变迁的情况。

在著书的过程中,郦道元选取了《水经》一书作为蓝本,采取了为《水经》作注的形式,因此取书名为《水经注》。但是,他并不是图省力,走捷径,简单地为 《水经》作注释,跟着《水经》一书的记述走,《水经》记什么,他就注什么,而是很花了一番功夫和气力。《水经》一书记载的河流仅137条,文字总共只有一万多字。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补充了许多河流,数量比《水经》增加了近10倍,达1252条,其中有些还是独立流入大海的重要河流。《水经注》共计40卷,约30万字。仅从这些就可以看到,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内容远远超过《水经》一书的再创作,书中凝聚着郦道元大量的辛勤劳动,是他多年心血的结晶。

郦道元生活的年代,正值我国南北分立对峙的南北朝时期,北方为北魏政权,南方先后为宋、齐、梁政权。郦道元虽然只是活动在北魏政权统治的地区之内,其范围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秦岭和淮河以北的地区,但他的著作并没有受政权和地域的限制,他的视野远远地超出了北魏政权统治的范围,反映了他盼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的心情。在《水经注》中,郦道元所记述的内容包括了全国各地的地理情况,还记述了一些国外的地理情况,其涉及地域东北至朝鲜的坝水(今大同江),南到扶南(今越南和柬埔寨),西南到印度新头河 (今印度河),西至安息(今伊朗)、西海(今苏联咸海),北到流沙 (今蒙古沙漠)。可以说,《水经注》是北魏以前中国及其周围地区的地理学的总结。

郦道元在写《水经注》时,突破了《水经》只记河流的局限。他以河流为纲,详细地记述了河流流经区域的地理情况,包括山脉、土地、物产、城市的位置和沿革、村落的兴衰、水利工程、历史遗迹等古今情况,并且具有明确的地理方位和距离的观念。像这样写作严谨、内容丰富的地理著作,在当时的中国,以至世界上都是无与伦比的。

从 《水经注》中我们可以看到,郦道元以其饱满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千四五百年前中国的地理面貌,使人们读后可以对各地的地理状态及其历史变迁有较清晰的了解。例如从关于北京地区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北京城的城址、近郊的历史遗迹、河流以及湖泊的分布等,还可以了解到北京地区人们早期进行的一些大规模改变自然环境的活动,像拦河堰的修筑、天然河流的导引和人工渠道的开凿等。这是我们现在所能得到的关于北京地区最早的地理资料,也是我们研究北京地区历史地理变迁的一个重要地点。这些资料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是非常有用的。科学和经验告诉我们,地理情况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强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我们要真正了解和深刻认识今天的地理情况,单靠对现在的地理状态的研究是不够的,还必须深入了解地理情况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以认识和掌握它的发展规律,为今天的建设事业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水经注》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珍贵的历史地理文献。

《水经注》中的内容,除郦道元亲身考察所得到的资料外,还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其中引用前人的著作达437种之多,还有不少汉、魏时代的碑刻材料。这些书籍和碑刻,后来在历史的变迁中大都已经散佚了,幸而有郦道元的引用转录,才尚存一斑,使我们能够知道这些书籍和碑刻的部分内容。这又是我们研究我国文明发展历史的极其宝贵的资料。

郦道元对地理学的贡献和历史功绩,是值得人们尊崇的。

郦道元(约466—527),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出生在河北省涿县一个官宦世家,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虽然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缺乏准确记载,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郦道元于是亲自给《水经》作注。

为了写《水经注》,他阅读有关书籍达400多种,查阅了所有地图,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还亲自到实地考察,核实书上的记载。《水经》原来记载的大小河流有137条,1万多字,经过郦道元注释以后,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条,共30多万字,比原著增加20倍。书中记述了各条河流的发源与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状况,以及火山、温泉、水利工程等。这部书文字优美生动,也可以说是一部文学著作。由于《水经注》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价值,历代许多学者专门对它进行研究,形成一门“郦学”。

郦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刺史于劲,顺皇后父也。西讨关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后试守鲁阳郡,道元表立黉序,崇劝学教。诏曰:“鲁阳本以蛮人,不立大学。今可听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蛮人指阙讼其刻峻,请前刺史寇祖礼。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还京,二人并坐免官。

后为河南尹。明帝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诸镇并改为州,其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诏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驰驿与大都督李崇筹宜置立,裁减去留。会诸镇叛,不果而还。

孝昌初,梁遣将攻扬州,刺史元法僧又于彭城反叛。诏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故事。梁军至涡阳,败退。道元追讨,多有斩获。

后除御史中尉。道元素有严猛之称,权豪始颇惮之。而不能有所纠正,声望更损。司州牧、汝南王悦嬖近左右丘念,常与卧起。及选州官,多由于念。念常匿悦第,时还其家,道元密访知,收念付狱。悦启灵太后,请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尽其命,因以劾悦。

时雍州刺史萧宝反状稍露,侍中、城阳王徽素忌道元,因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宝虑道元图己,遣其行台郎中郭子帙围道元于阴盘驿亭。亭在冈上,常食冈下之井。既被围,穿井十余丈不得水。水尽力屈,贼遂逾墙而入。道元与其弟道(阙)二子俱被害。道元目叱贼,厉声而死。宝犹遣敛其父子,殡于长安城东。事平,丧还,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

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然兄弟不能笃睦,又多嫌忌,时论薄之。

地理学家 郦道元

严官被害

当你在电视屏幕上看到夏威夷火山喷发的壮观景象:那高达数百米似喷泉喷射而出的岩浆,使晴朗的天空为之变色;那由岩浆汇聚而成的赤热的河流,所到之处,土壤、岩石为之熔化,花草树木倾刻间化为灰烬……你可曾想到,在1500年前,我国山西省大同市的西南也有火山,火山口深不见底,热气上冲,常常发出像细微的雷鸣般的声响。现在大同附近的火山早已停止喷发了。关于大同火山当对喷发的情况,是在我国古代地理学名著《水经注》中看到的,这部书的作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 (今河北省涿县)人,大约出生在公元465年或公元472年。他和他的父亲都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政权中做过官。他的父亲做过山东青州刺史,他自己也先后在北魏首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和洛阳(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做过中央官吏,在冀州 (今河北冀县)、鲁阳(今河南鲁山县)、东荆州(今河南唐河县)做过地方官。据史书记载,郦道元为官素以严猛著称。他在地方做官时,对于地方的治安和文教事业做了许多好事,很有成绩。他执法很严,官吏都怕他,不敢为非作歹,盗贼也都逃到其他地方去了。在中央政府做官时,他不畏避权势人物,敢于揭露他们干的坏事,因而不少权势人物都憎恨他。公元527年,雍州 (今陕西西安一带)刺史肖宝夤企图反对北魏政权,憎恨郦道元的人为了达到除掉他的目的,玩弄了借刀杀人的阴谋,故意怂恿北魏政权派郦道元去西安一带任关右大使。肖宝夤果然怀疑郦道元是要去与他作对,于是派部下半路劫杀。当郦道元赴任行至阴盘驿亭 (今陕西临潼县东)时,受到肖部的围困。建在山冈上,而食用的水井在山冈下,被围困后吃水断绝。郦道元一行虽然在山冈上打井,寻找水源,但打井十几丈深,仍然没有水,最后水尽力穷,郦道元和他的一个弟弟、两个儿子同时被杀害。临死的时候,郦道元还怒目厉声呵斥叛贼,表现了至死不屈的精神。

考察地理写 《水经注》

郦道元在少年时代,就对地理考察有浓厚的兴趣。十几岁时,他随父亲到山东,经常与朋友一起到有山水的地方游览,观察水流的情景。当时,他们游历过临朐县的熏冶泉水,又观看了石井的瀑布。瀑布奔泻而下的水流,激起了滚滚波浪和飞溅的水花,那铿锵有力的巨大音响,在川谷间回荡。这美丽壮观的景色,使郦道元大为陶醉。后来,他在山西、河南、河北做官,经常乘工作之便和公余之暇,留意进行实地的地理考察和调查。凡是他走到的地方,他都尽力搜集当地有关的地理著作和地图,并根据图籍提供的情况,考查各地河流干道和支流的分布,以及河流流经地区的地理风貌。他或跋涉郊野,寻访古迹,追溯河流的源头;或走访乡老,采集民间歌谣、谚语、方言和传说,然后把自己的见闻,详细地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他掌握了许多有关各地地理情况的原始资料。

同时,郦道元爱好读书,并以此闻名于世。在日常生活中,书籍是他不可分离的伴侣。他一生中读过许多书,尤其是有关地理记述的书籍,他几乎都读遍。他读书非常严肃、认真,对书中的记载力求弄懂、弄通,对各书中记述同一地方而有出入的问题,更是着意探究其原因。大量地读书,使他具有渊博的学识,成为当时有名的学者。他写了不少著作,都流行于世,可惜后来大都佚亡了。

通过实地的考察和对地理书籍的研究,郦道元深切感到前人的地理著作,包括《山海经》、《禹贡》、《汉书·地理志》以及大量的地方性著作,所记载的地理情况都过于简略。三国时有人写了《水经》一书,虽然略具纲领,但却只记河流,不记河流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而且河流的记述也过于简单,并有许多遗漏。更何况地理情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理情况也不断发生变化。例如,河流会改道,地名有变更、城镇村落有兴衰等等,特别是人们的劳动会不断改变地面的风貌。因此历史上的地理著作,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郦道元决心动手写一部书,以反映当时的地理面貌和历史变迁的情况。

在著书的过程中,郦道元选取了《水经》一书作为蓝本,采取了为《水经》作注的形式,因此取书名为《水经注》。但是,他并不是图省力,走捷径,简单地为 《水经》作注释,跟着《水经》一书的记述走,《水经》记什么,他就注什么,而是很花了一番功夫和气力。《水经》一书记载的河流仅137条,文字总共只有一万多字。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补充了许多河流,数量比《水经》增加了近10倍,达1252条,其中有些还是独立流入大海的重要河流。《水经注》共计40卷,约30万字。仅从这些就可以看到,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内容远远超过《水经》一书的再创作,书中凝聚着郦道元大量的辛勤劳动,是他多年心血的结晶。

郦道元生活的年代,正值我国南北分立对峙的南北朝时期,北方为北魏政权,南方先后为宋、齐、梁政权。郦道元虽然只是活动在北魏政权统治的地区之内,其范围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秦岭和淮河以北的地区,但他的著作并没有受政权和地域的限制,他的视野远远地超出了北魏政权统治的范围,反映了他盼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的心情。在《水经注》中,郦道元所记述的内容包括了全国各地的地理情况,还记述了一些国外的地理情况,其涉及地域东北至朝鲜的坝水(今大同江),南到扶南(今越南和柬埔寨),西南到印度新头河 (今印度河),西至安息(今伊朗)、西海(今苏联咸海),北到流沙 (今蒙古沙漠)。可以说,《水经注》是北魏以前中国及其周围地区的地理学的总结。

郦道元在写《水经注》时,突破了《水经》只记河流的局限。他以河流为纲,详细地记述了河流流经区域的地理情况,包括山脉、土地、物产、城市的位置和沿革、村落的兴衰、水利工程、历史遗迹等古今情况,并且具有明确的地理方位和距离的观念。像这样写作严谨、内容丰富的地理著作,在当时的中国,以至世界上都是无与伦比的。

从 《水经注》中我们可以看到,郦道元以其饱满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千四五百年前中国的地理面貌,使人们读后可以对各地的地理状态及其历史变迁有较清晰的了解。例如从关于北京地区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北京城的城址、近郊的历史遗迹、河流以及湖泊的分布等,还可以了解到北京地区人们早期进行的一些大规模改变自然环境的活动,像拦河堰的修筑、天然河流的导引和人工渠道的开凿等。这是我们现在所能得到的关于北京地区最早的地理资料,也是我们研究北京地区历史地理变迁的一个重要地点。这些资料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是非常有用的。科学和经验告诉我们,地理情况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强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我们要真正了解和深刻认识今天的地理情况,单靠对现在的地理状态的研究是不够的,还必须深入了解地理情况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以认识和掌握它的发展规律,为今天的建设事业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水经注》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珍贵的历史地理文献。

《水经注》中的内容,除郦道元亲身考察所得到的资料外,还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其中引用前人的著作达437种之多,还有不少汉、魏时代的碑刻材料。这些书籍和碑刻,后来在历史的变迁中大都已经散佚了,幸而有郦道元的引用转录,才尚存一斑,使我们能够知道这些书籍和碑刻的部分内容。这又是我们研究我国文明发展历史的极其宝贵的资料。

郦道元对地理学的贡献和历史功绩,是值得人们尊崇的。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诼州市)人,生年不详,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卒于关中(今陕西临漳)。郦道元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父、父亲曾多年为官。郦道元成年之后,也多次出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到过很多地方。郦道元做官期间,执法严格,办事果断,对各种违法行为予以严加惩处,因此触犯了一些地方豪强和皇亲国戚,后遭皇室暗算而死。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志于地理学的研究。他喜欢游览祖国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欢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风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内蒙等广大地区,调查当地的地理、历史和风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游览名胜古迹、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势,并访问当地长者,了解古今水道的变迁情况及河流的渊源所在、流经地区等。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古代地理学著作,如《山海经》、《禹贡》、《禹本纪》、《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水经》等,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为他的地理学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础。

通过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现象同古代地理著作进行对照、比较,发现其中很多地理情况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不及时把这些地理现象的变迁记录下来,后人就更难以弄明白历史上的地理变化。因此,应该对此时的地理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同时查阅古代文献,与古代的地理学著作相印证,将地理面貌的历史变迁尽可能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为此,郦道元决定以《水经》为蓝本,以作注的形式写一本完整的地理学著作。

《水经》是三国时代桑钦所著的一部地理学著作,此书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原文仅1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够详细、具体。为此郦道元利用自己掌握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水经》的基础上,郦道元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学名著。

誊的部首是言,以下是誊的一些常见组词:

1、誊写(téng xiě):抄写、抄录。指把别人的文字或书籍抄写下来。 例句:他认真地誊写了老师的讲义。

2、誊本(téng běn):由原稿经过抄写而成的书籍。 例句:这本书是一位古代文人的誊本。

3、誊录(téng lù):把原稿或记录抄写成册。 例句:他花了很多时间誊录了这些重要文件。

4、誊清(téng qīng):整理文件或文稿,使其干净清楚。 例句:她认真地誊清了这份报告,确保没有任何错误。

5、誊卷(téng juàn):指抄录古籍的卷宗。 例句:这个博物馆展出了许多珍贵的誊卷。

6、誊抄(téng chāo):抄写、誊写。 例句:学生们被要求誊抄一篇优秀作文。

7、誊词(téng cí):抄写并正式记录的词语。 例句: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将他的辞职申请誊词。

8、誊勘(téng kān):指校勘、校对书籍文字的工作。 例句:这部古代经典经过多次誊勘,确保准确无误。

9、誊阅(téng yuè):详细阅读、查看。 例句:她仔细誊阅了这份合同,确保没有任何问题。

10、誊录员(téng lù yuán):负责抄录、记录的人员。 例句:他被任命为博物的誊录员。

这些词语涵盖了"誊"字的不同含义和用法。请注意,有些词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可能较低。

誊字的技术和流派:

古代誊字的技术包括书写技巧、墨色运用、纸张选择等。在誊写过程中,需具备良好的字体、笔法和速度。不同地区和流派的誊字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传统,如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的书写风格和技巧。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