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玮|2018,十三经通读完毕,及通读二十四史等进度
2018,十三经通读完毕,及通读二十四史等进度
刘洪玮,字道瓌,号芥斋,别署蕲照阁主人。1984年生,山东武城人。蕲照阁山长、公众号主编、沧溟诗社社长。学宗张横渠、王船山。著有《古今乐论纂述》《四书集注申义》《共和史》《刘氏宗谱》《近思录释》《冀言》《采论》《芥斋随笔》《王船山先生连珠注解》《蕲照阁制度》《蕲照阁文集》《蕲照阁诗集》《晚晴词》《敢学斋诗词藁》《敢学斋曲钞》等。
一、2018,《十三经》通读完毕
2018年4月27日上午10点,四部丛刊经部《春秋谷梁传十二卷》读讫,从4月9日下午开始,用了十八天。至此,蕲照阁《十三经》第一徧通读计划完成。
从2012年1月开始精读《毛诗》《尚书》《尔雅》《仪礼》等注疏算起,大约用了六年;从2006年1月开始钞写《大学》《中庸》《论语》《诗经》等白文算起,大约用了十二年;从2002年开始默诵《周易本义》算起,大约用了十六年。期间,通过多种方式,比如钞写、听读、雒诵白文,精读、畧读、录入注疏,创作诗词、古文,钻研道学、史学,与朋友广泛、深入、反复探讨经义,纔实现《十三经》全文至少一徧的通读,与先贤的差距何啻霄壤。昭明太子五岁能背诵五经,船山先生四岁开始跟著他的兄长读书,七岁就读完《十三经》,卽能背诵。
2002年,十九岁,在高中英语课上,默诵清代明善堂刻本放大影印《周易本义》某些段落,颇悟圣贤气象,幷没有立志通读;2006年1月大学放寒假,钞写《大学》《中庸》《论语》《诗经》,《大学》《中庸》当时钞完,《论语》《诗经》一直都没有钞完;2012年4月19日至2013年2月23日,《尚书正义》钞写白文、通读注疏;2012年5月至2018年4月2日下午,《礼记正义》通读白文;2012年7月,《孝经注疏》读讫;2013年2月24日至2017年1月8日,《尔雅注疏》通读白文;2013年3月2日至2018年2月13日,《仪礼注疏》通读白文;2013年6月,《论语注疏》读讫;2013年,江氏音学十书《诗经韵读》读讫;2014年6月,《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白文读讫,《大学章句》钞写完毕;2015年,《诗集传》《春秋左传集解》白文读讫;2017年8月21日至10月26日,《宋本论语集注》通读;2018年3月1日上午至3月8日上午,《周礼注疏》通读白文;2018年3月8日下午至3月19日上午,《春秋公羊传注疏》通读白文。至於其他版本的《十三经》,也有用功颇深的,但多数因为精读传笺注疏内容,至今未能读讫。
二、通读《二十四史》等进度
作为蕲照阁山长,除了通读《二十四史》《清史稿》之外,我确实有计划进行《张子全书》《朱子全书》《船山全书》《全唐诗》等超大部头的经典通读,或许会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国学基本典籍丛刊》、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中选择少量几种通读,有意无意地向船山先生看齐。《张子全书》《朱子全书》《船山全书》或多或少地选读过甚至整部泛读过,其他子部、集部也有几种通读过,而拙著在四部也已经粗具规模。
2008年通读《山海经·穆天子传》《龚自珍己亥杂诗注》《钱牧斋投笔集笺注二卷》;2008年11月通读、录入《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2008年至2013年通读《杜律启蒙》;2009年1月通读《陶渊明集笺注》(杨勇版);2009年6月通读、录入《雅雨山人出塞集》;2009年通读《宋论》《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2010年通读《王国维诗词笺校》《诗镜总论》《文章精义》《蕙风词话·人间词话》;2010年底至2017年通读《资治通鉴》;2012年5月通读《经学历史》;2012年通读《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2013年通读《史记》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2018年1月24日至2月9日上午通读七十列传;2014年7月通读《近思录详注集评》;2014年10月通读《古诗评选》;2015年通读《诗品》《周敦颐集》;2015年6月11日至2018年7月18日下午通读《春秋胡氏传》,用了1133天;2015年9月通读、校对《雒诵堂国学诵读本(第一辑)》前五种;2018年2月9日至7月2日下午通读《汉书》,用了143天;4月16日上午至4月28日上午通读《纳兰词笺注》,用了12天;5月23日开始读《黄帝内经素问》;5月20日上午至5月22日下午通读《大戴礼记补注》;6月11日上午至6月30日上午通读《元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用了十九天;6月30日上午开始读《宋尤袤刻本文选》,相当於温习《史记》《汉书》等正史的古文、辞赋内容;7月3日下午开始读《後汉书》;7月12日开始读《注解伤寒论》,9月24日开始读《明诗评选》;2018年9月25日下午至10月11日下午《蘇轼词编年校注》通读完毕,以诵词为主,畧采校注,用了十六天。等等。
三、探讨治经方法
施璜《五子近思録发明》:「此言学术不可分而为二也。分而为二,则学与政皆非矣。孔孟之学术,卽孔孟之事功。明德为本,新民为末。本末原是一贯。有全体必有大用,有天德然後可以行王道也。君相以父母天下为王道,则爱百姓如赤子。制田里薄赋敛以富之,兴校学明礼义以敎之。必不为秦汉之惨刻少恩。必不为五霸之假义图利。诚爱之心,恳恻切至,则治德日新,所任之人皆良士,今日之政术,卽平日之学问。非有二心也。」
(一)次序
叶采《近思录集解》:「始於大学,使知为学之规模次序,而後继之以论、孟、诗、书。义理充足於中,则可探大本一原之妙,故继之以中庸。达乎本原,则可以穷神知化,故继之以易。理之明,义之精,而达乎造化之蕴,则可以识圣人之大用,故继之以春秋。明乎春秋之用,则可推以观史,而辨其是非得失之致矣。横渠易说以下,则仍语录之序,而周官之义因以具焉。」
《近思录·致知》,明善之要、致知之方、治经之法及先後次序,卽《大学》致知格物条目工夫。从《道体》到《观圣贤》皆当格之物,《致知》卽格物方法。故茅星来曰:「汉唐诸儒惟於此未明晓,所以脩己治人多不得其道。韩文公原道引大学之言,独不及致知格物。历汉唐宋明,贤君良相时有,而二帝三王之道未尝一日行於天地之间,以此故也。」
(二)游艺
船山先生自束发受业经义,十六而学韵语,阅古今人所作诗不下十万,经义亦数万首。自入山以来,启甕牖,秉孤灯,读十三经、廿一史及朱张遗书,玩索研究,虽饥寒交迫、生死当前而不变。迄於暮年,体羸多病,腕不胜砚,指不胜笔,犹时置楮墨於卧榻之旁,力疾而纂注。
由此可见,治经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小在诗文之中优游涵泳,有馀的时间,有馀的空间,有馀的生活,纔能囊括宏大的思想,回归生命的学问,更有足够的精神、心力治经,在治经的同时还要研读史学、道学,这样对经学的认识更为发展、丰富。道术将为天下裂,今人把经学、史学、道学、诗文乃至经史子集的辩证统一关系都割裂了,人们的认识、行为严重偏颇,这不是醇正的儒学,也不是完整的生命。志道、据德、依仁、游艺,我认为在今天足资游艺的范畴比较广了,不仅包括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也包括今天六艺的外延,比如诗词是乐语之流,可以尽乐德之形容,船山先生曰:「盖涵泳*泆,引性情以入微,而超事功之烦黩,其用神矣。」如此更容易破除功利,还原敎育本质,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亲和力。既能适应国家政策,又能触摸经学脉搏。而舞蹈与乐舞也是有某种渊源的,其他习礼、射箭、书法、算术更是游艺之途。
(三)涵养
张子曰: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但通贯得大原後,书亦易记。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新益,则学进矣。於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又曰:《六经》须循环理会。义理尽无穷,待自家长得一格,则又见得别。
书须成诵,循环理会,义理无穷,正是张子对经学的态度。从诵读到理解,也是一箇长年累月优游涵泳的过程。诵读或者吟诵,并不是单纯的背诵,还有涵养用敬、进学致知、存养省察、精思力践融合在这一过程之中。所以治经更应该认识到道统,但是单纯治经可能会溺於训诂,流为清学,不明白五经义理,未必能认识到道统。道统是道学对经学彂明,因为有了道学,我们对道统的认识纔明确起来,《论语》《孟子》《近思录》等圣贤书的最後一篇都有这样的表述。现阶段只是通读了一徧《十三经》,就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六经在天如日月,万事随时更故新」。而大数据、人工智能,是程序化、算法化,往往不能兼顾人性化,比如纯读经、包本背诵没有涵泳性情、涵养用敬的步骤,所以造成了很多人伦悲剧。
《汉书·艺文志》:「古之学者,耕且养,二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後世经传旣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於二三万言。後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後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此学者之大患也。」
四、探讨经学大义
杨友麟曰:「诗所以化风,书所以垂宪,礼所以成俗,易所以行用,四者之治,断之以春秋,厥有不失,则可以言政矣。芥斋兄若果能以国史通之,盖亦可以言政矣。」又曰:「凡学问之事,行之弥久,则得之弥深,得之弥深,复行之弥远。愿与天下学子共勉之。」
(一)《易》
《周易内传》的主旨是合羲文周孔於一轨,而且要正人心,息邪说。王辅嗣罪浮於桀纣,《周易注》本身就是以老庄解经,是异端邪说;朱子《周易本义》单纯讲卜筮,又不让学者学习周易。船山先生把易学提升到正人心、息邪说的高度,《周易外传》中说:「情以御才,才以给情,情才同原於性,性原於道,道则一而已矣。一者,保合和同而秩然相节者也。」对情才性道的辩证关系,船山先生的认识相当独特,通过切身体察,这种认识显然比一般理学家深刻。
(二)《书》
杨友麟曰:「《书》有《禹贡》《洪范》,《禹贡》以章地法,《洪范》以象天则。於兹二篇,《书》之经纬也。今是《禹贡山川郡邑考》,行将拨蔽,又得芥斋兄所雅序,诚其两美也。」又曰:「书之大判,二帝以立典极,三王以驭时法,洪范以垂天宪,禹贡以载地圻。训诰命誓,参以中之。君子若焉,则百篇之目,虽厥或阙,亦未有其不达也。」
《尚书注疏》是我较早通读的注疏,要心大纔能读,蕲照阁《尚书》会讲也是从《禹贡》开始的,今年年初,一位无锡朋友的先祖著有《禹贡山川郡邑考》,这位朋友嘱咐我作序,所以今年主要研究的是《禹贡》。《禹贡》《洪范》,正史彂展出来的,前者是地理志,後者是五行志或者叫灾异志,明韩苑洛先生有《禹贡详畧》《洪范图解》,书之为敎,疏通知远,以史证经,斯为得矣。
(三)《诗》
《诗经》是比较特殊的一部经书,冣初读《毛诗注疏》,繁琐的训诂反而使性情汩没了,後来再去读毛诗小序,很是契合读诗诵诗的心境。古人读诗诵诗就像今天的通俗歌曲那样直白,或许抛下繁琐的训诂负累不接触任何诗经注释,单纯诵读白文,更能真切体会到诗人的喜怒哀乐。有些人说古典诗词和诗敎竝没有关系,诗言志,诗以道性情,古之愚也直,温柔敦厚,兴观羣怨,事父事君,鸟兽草木之名,乃至风雅颂的内容,赋比兴的手灋,都是一脉相承,竝没有改变。船山先生批评训诂家不能领悟《诗经》之妙就是这个原因吧。
(四)《礼》
《泰泉乡礼》:「凡火化者,忍心害理,宜送官严惩,子孙依律死罪,工人各行重治。」
又:「禁火化以厚人伦。」
又:「孝顺父母,是我太祖高皇帝亲口教诏汝民第一件好事。父母当初生我,爱我如金玉,痛我如肺肝,子一有病,祈天祷地,问卜求医,废寝忘飡,惟恐子身不安。子或汤烂火伤,即抚胸涕泪。爱子之心,人人如此。为人子者,以父母爱我痛我之心去爱痛父母,何患不能孝顺乎?今於父母生时触怒得罪,可杀可剐,父母死日即火烧路弃,可痛可伤。此固久安之陋习,亦由有等师巫谬彰邪说,惑乱民心,以西天为极乐,火化为归仙。不知西天是夷鬼之地,父母何居?火化乃炮烙之刑,父母何罪?不思爱痛深恩,顾乃以仇报德,既煎熬其骨肉,必飘散其神魂。日後虽有思亲之时,祭之不享,哀之无益,禽兽同归,天人共怒,家道凶亡,子孙衰替,皆本於此。自今以後,切须听我教诲,生时尽心孝顺,死後随力葬埋。葬者藏也,欲人不得见也。贫者穴土藏棺,存礼而已。不许轻信风水祸福之说,及兴发某房之说,停藏父母至数十年不葬,以致尸棺暴露,鸦飡狗食,伤害天和,变生瘟疫,惜哉痛哉!晓谕明白,听者省之。」
根据《泰泉乡礼》,我对时王之政的建议是废除火化,保存土葬,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周礼》是和《尚书》一样,需要心大纔能读的,这样的职官设置、文章结构,规模都非常大。根据《仪礼》,孔子做过大夫,历聘列侯,没有资格觐见天子;孟子作为孟孙氏後裔,与孔子类似,「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这样非议孟子是不了解礼制的。敬信为人心之所固有,而以礼义为固结人心之本。上无礼以防其伪,下无学以稽其弊,而後贼民兴。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三年能达到纲纪法度有成,三十年礼乐必兴,达到为仁之极致。故杨友麟曰:「复礼不待三世,尊周不得王鲁。」
(五)《春秋》
僖十八年:冬,邢人、狄人伐卫。公羊传:狄称人者,善能救齐,虽拒义兵,犹有忧中国之心,故进之。不於救时进之者,辟襄公,不使义兵壅塞。
僖二十年:秋,齐人、狄人盟於邢。公羊传:狄称人者,能常与中国也。
关於《春秋》,我有必要说明几点,中国从汉朝以上,没有把少数民族当做人的,也就是狄人不可书人而邢人、齐人书人,就是邢人、齐人与狄人是同类,都是夷狄了。所以《春秋》有贬华夏为夷狄,竝没有进夷狄为华夏。如果专以礼敎为标准,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那麼北魏、金、蒙元、满清甚至比汉族君主更重视礼敎,它们都可以是中国。到了今天,中国台湾、美国等世界各地每年举行释奠礼、祭孔大典,可能比中国大陆还要正式、规范,有些杨朱派以美国为华夏的观点卽是根源於此。但是对待戕杀烝报、无道之极的华夏诸侯,《春秋》竝没有贬斥为夷狄,历史上的汉族王朝,不论朝政是多麼黑暗、暴虐、腐败,士大夫也没有把秦、汉、隋、唐、宋、明和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混同,把他们当成夷狄。
船山先生曰:「楚之末世,保奸弃贤,以至人心离玩,卒为吴破,於此徵矣。夷狄之兴,恒以駤戾横行天下。及其数传,乃更假窃礼文,为从容巽愞之习,尽失其长,而终不能肖中国礼义之实,遂至瓦解鱼烂,一旦暴亡,金、元之灭,若出一辙。易曰:『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信夫!」
这与上面的观点正好互相印证。我们为什麼要学习《春秋》?在今天,子女弑父母、学生杀老师、下属杀领导的事件屡见不鲜,甚至就发生在身边。前段时间,某地一名十四五岁的少年,他父亲在机关工作,可能他母亲阻止他玩网络游戏的原因,他把他母亲掐死塞进床头柜裏了,然後逃到省会网吧,警察在那裏把他逮捕了。身为父母、老师、领导不了解《春秋》大义,就必定会负上主要责任,成为罪魁祸首;做人子女、学生、下属不了解《春秋》大义,就必定会负上直接责任,最终处以极刑。在这件事中,父母没有敎育好儿子,负主要责任,成为罪魁祸首;儿子弑母,负直接责任,如果按照王法就要处以极刑。春秋成而乱臣贼子惧,篡弑之人惧怕的不是《春秋》使他们恶名千载不灭,他们惧怕的是,天子、方伯了解《春秋》大义,讨伐这些犯下诛死之罪的乱臣贼子,以正王法。《春秋》大义彰显的就是人道大伦,名分纲纪。圣人为什麼作《春秋》呢?就是使天下後世的人们都明白君臣父子、仁义礼乐是可以损益不可以与民变革的,从家到国、从上到下都处理好伦理关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能避免自己成为罪魁祸首或处以极刑。
春秋胡氏传定十年:「定公、齐侯会于夹谷,孔子摄相事,具左右司马以从至于会,所以礼相见,郤裔俘,拒兵车之命,而罢享礼之设于野,由是齐侯归三邑以谢过。故杨子法言曰:仲尼用於鲁,齐人章章,归其侵疆。桓公以义责楚,而楚人求盟。夫子以礼责齐,而齐人归地。皆书曰来,序绩也。春秋,夫子之笔削,自序其绩可乎?圣人会人物於一身,万象异形而同体,通古今於一息,百王异丗而同神,於土皆安而无所避也,於我皆眞而无所忘也。其曰天之将丧斯文也,後死者不得与於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是以天自处矣,而亦何嫌之有?」
胡文定公以谓《春秋》天子之事,圣人之用拨乱反正之书,明王道,正人伦,气志天人,交相感胜之际深矣,制作文成而麟至宜矣。对自己做的实事进行表彰,排比功绩,往圣先贤这样做过,这是符合春秋大义的。
2018年5月12日初稿
2018年10月26日修订
一 先秦两汉书目
十三经注疏 阮元 中华书局1957年用四部备要本重印 全四十册
中华书局1982年用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全二册
四书章句集注 四部备要本
论语译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1981年修订重印
论语新解 钱穆
孟子译注 兰州大学中文系 中华书局1660年版
孟子正义 焦循
墨子闲诂 孙诒让 中华书局1954年重印
老子本义 魏源 中华书局1955年重印
老子校诂 马敍伦 中华书局1974年版
重订老子正诂 高亨 中华书局1959年版
老子校释 朱谦之 龙门书局1958年版
中华书局1963年新一版
老子新译 任继愈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庄子解 王夫之 中华书局1981年重印
庄子集释 郭庆藩 中华书局1978年重印
列子集释 杨伯峻 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
中华书局1979年版
管子集校 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 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荀子集解 王先谦
韩非子集释 陈奇猷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韩非子集释补 陈奇猷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
吕氏春秋集释 许维遹 古籍刊行社
春秋左传集解 杜预注 孔颖达疏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1981年版
左传译文 沈玉成 中华书局1981年版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国语韦昭注二十一卷 顾广圻 四部丛刊影印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校点本
战国策高诱注三十三卷(宋)姚宏校正续注 士礼居仿宋刻本 武昌局翻刻本
顾广圻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校点本
诗三家义集疏 王先谦
毛诗正义 孔颖达 见十三经注疏
诗集传 朱熹 上海古籍1980年版
诗经通论 姚际恒 中华书局1958年版
诗义会通 吴闓生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诗选与校笺 闻一多 收入《闻一多全集》选刊之四
诗经选 余冠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诗经选译(增补本) 余冠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诗经今注 高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版
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孙作云 中华书局1979年重印
诗三百篇探故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诗经韵读 王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诗经研究论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楚辞章句 楚辞补注 王逸注 洪兴祖补注 中华书局1957年用四部备要本重印
楚辞集注 朱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楚辞通释 王夫之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重印
山带阁注楚辞 蒋骥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屈原赋注十卷 通释两卷 戴震 万有文库第一集
楚辞书目五种 姜亮夫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
屈原赋校注 姜亮夫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屈赋通笺 刘永济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屈赋新编 谭介甫 中华书局1978年版
离骚纂义 游国恩 楚辞注疏长编第一编 中华书局1981年版
离骚语义疏解 王泗原 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林庚 上海古籍1981年重印
天问论笺 林庚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楚辞论文集 游国恩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楚辞论文集 蒋天枢 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楚辞韵读 王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楚辞选 马茂元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1980年重印
楚辞研究论文集 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中国古代神话 袁珂
山海经笺疏 郝懿行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
先秦散文选注 罗根泽
汉魏六朝散文选 陈钟凡
盐铁论校注 王利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论衡集解 刘盼遂 中华书局1959年版
潜夫论笺 汪继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中华书局1979年版
贾谊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
晁错集注释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枚叔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司马长卿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扬子云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张河间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蔡中郎集 四部备要本
史记 司马迁
汉书 班固
后汉书 范晔
史记三家注 史记集解 裴駰
史记索引 司马贞
史记正义 张守节
汉书补注 王先谦 商务印书馆1959年重印
汉书管窥 杨树达 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后汉书补注 惠栋
后汉书集解 王先谦 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淮南子高诱注 《诸子集成》中华书局本 世界书局本 第七册
说苑 刘向 四部丛刊影印明钞宋本
新序 刘向 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
文选李善注(有关部分) 中华书局1977年缩印本
文选六臣注(有关部分) 四部丛刊影宋本
古诗十九首集释 隋树森 中华书局1955年版
玉台新咏(有关部分) 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明寒山赵氏刊本1958年重印
乐府诗集(有关部分) 郭茂倩 中华书局1979年点校本
古诗源(有关部分) 沈德潜 中华书局1977年重印本
古诗纪(有关部分) 冯惟讷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丁福保 中华书局1959年版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逯钦立 中华书局1983年版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有关部分) 严可均 中华书局1965年重印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
中国历代诗歌选(有关部分) 林庚、冯沅君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 北大中文系 二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书目
孔北海集评注 孙至诚 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孔少府集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曹操集 中华书局1959年版
魏武帝魏文帝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曹子建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曹集铨评 丁晏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版
建安七子集校注 吴云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三曹研究资料滙编 河北师院中文系 中华书局1981年版
王粲集 中华书局1980年版
诸葛亮集 中华书局1960年版
阮籍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阮步兵咏怀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嵇康集校注 戴明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陆士衡诗注 郝立权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陆机集 中华书局1982年版
靖节先生集 陶澍 集注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排印本
陶渊明集 王瑶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陶渊明集校注 逯钦立 中华书局1979年版
陶渊明研究资料滙编 中华书局1962年
陶渊明诗文滙评 中华书局1961年
陶渊明 中华书局1965年
谢康乐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谢灵运\\集校注 顾绍柏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鲍参军集注 钱仲联增补、集说、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增订
谢宣城集校注 曹融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谢宣城诗注 郝立权
庾子山集注 倪璠 中华书局1981年版
庾信诗赋选 谭正璧、纪馥华选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
汉魏六朝赋选 瞿蜕园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1979版
汉魏六朝小说选 徐震堮
汉魏六朝文絜笺注 许櫣评选 黎经诰笺注
汉魏六朝散文选 陈钟凡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 北大中文系 北大出版社
水经注疏 杨守敬 熊会贞 科学出版社1957年影印
洛阳伽蓝记校注 范祥雍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修订重版
洛阳伽蓝记校释 周祖谟 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旧小说(甲集) 吴曾祺 辑 商务印书馆1914初版1957年重印
古小说钩沉 鲁迅 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1973年版
太平广记(有关部分) 李昉 中华书局1961、1982年印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有关部分)严可均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丁福保
乐府诗集(有关部分) 郭茂倩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逯钦立
古诗源 (有关部分) 沈德潜
古诗纪(有关部分) 冯惟讷
古谣谚(有关部分) 杜文澜
玉台新咏(有关部分) 徐陵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萧涤非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中古文学史论 王瑶 北大出版社1986年版
汉魏六朝诗论丛 余冠英
汉魏乐府风笺 黄节
乐府诗论丛 王运熙
乐府文学史 罗根泽
中古文学史论文集 曹道衡
八代诗史 葛晓音 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魏晋诗歌艺术原论 钱志熙 北京大学出版社
魏晋玄学 汤用彤 中华书局1985年版
理学、佛学、玄学 汤用彤 北大出版社1990年版
世说新语笺疏 余嘉锡 中华书局1983年版
搜神记 干宝
搜神后记 陶潜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张溥
汉魏丛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北史
南史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唐长孺 三联书店1978年重印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唐长孺 三联书店1978年重印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拾遗 唐长孺 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东晋门阀政治 田余庆
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 王仲荦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 王运熙、杨明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文心雕龙注 范文澜
诗品注 陈延杰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王子安集注 蒋清翊 光绪间刻本
王元功文集五卷本会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杨烱集 中华书局1981年版
卢照邻集 中华书局1981年版
骆临海集笺注 陈熙晋笺注 中华书局1961年版
陈子昂集 中华书局1960年版
陈子昂研究 韩理洲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曲江集 张九龄 四部备要本
孟浩然集 四部备要本
孟浩然诗选 陈贻焮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王右丞集笺注 赵殿成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重印
王维诗选 陈贻焮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重印
李太白全集 王琦 中华书局1981年修订版
李白集校注 瞿蜕园 朱金城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杜诗详注 仇兆鳌 中华书局1979年版
钱注杜诗 钱谦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再版
杜臆 王嗣奭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影印
读杜心解 浦起龙 中华书局1978年重印
杜诗镜铨 杨伦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排印本
读杜诗说 施鸿保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1964年印
杜甫研究 萧涤非 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1961年印
杜甫评传 陈贻焮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988年版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滙编:杜甫卷 中华书局1964年版1982重印
王昌龄诗注 李云逸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高适诗集编年笺注 刘开扬 中华书局1982年版
岑参集校注 陈铁民 侯忠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元次山集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
钱考功集 四部丛刊本
韦苏州集 四部丛刊本
刘随州集 四部丛刊本
李君虞集 席氏本
卢纶诗集校注 刘初棠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华阳集 席氏本
孟东野诗注 陈延杰 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孟东野诗集 华忱之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张籍诗集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张籍诗注 陈延杰 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长江集 四部丛刊影印本
王建诗集 中华书局1959年版
韩昌黎文集校注 马其昶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韩昌黎诗系年集释 钱仲联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柳宗元集 中华书局1979年版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滙编:柳宗元 中华书局1964年版
刘禹锡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白居易集 中华书局1979年版
白香山诗集 汪立名编注 四部备要本
白居易诗评述滙编 陈友琴 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元氏长庆集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影印
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 中华书局1959年版
李贺诗集 叶葱奇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1980年重印
樊川诗集注 冯集梧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
樊川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校点本
玉溪生诗笺注 冯浩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标点本
樊南文集详注 冯浩 四部备要本
樊南文集补编 钱振伦 钱振常注 四部备要本
温飞卿诗集笺注 曾益 顾予咸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校点本
孙可之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影印宋蜀刻本
罗昭谏集 四库全书著录
皮子文薮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校点新本
唐甫里先生文集 四部丛刊影印本
聂夷中诗 杜荀鹤诗 中华书局1959年断句排印本
韦庄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韦庄词校注 夏承焘 刘金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南唐二主词校订 王仲闻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花间集评注 李冰若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全唐诗
乐府诗集(有关部分)
全唐文
说郛
唐人小说 汪辟疆校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
唐宋传奇集 鲁迅校录 文学古籍刊行社印本
本事诗 孟棨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唐语林 王谠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云溪友议 范摅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唐摭言 王定保 古典文学出版社
唐国史补 李肇 古典文学出版社
唐诗纪事 计有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五代史
新五代史
文献通考
历代诗话正续编 何文焕 丁福保 中华书局1981年版
清诗话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一版
清诗话续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诗话总龟 阮阅 四部丛刊影印本
苕溪渔隐丛话 胡仔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标点本
诗人玉屑 魏庆之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
诗薮 胡应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版
历代诗话 吴景旭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随园诗话 袁枚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点校本
瓯北诗话 赵翼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点校本
昭昧詹言 方东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校点本
带经堂诗话 王士祯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宋诗话辑佚 郭绍虞 中华书局1980年版
原诗 叶燮
饮冰室诗话 梁启超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宋诗话考 郭绍虞 中华书局1979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陈寅恪
元白诗笺证稿 陈寅恪
唐诗杂论 闻一多
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
隋唐五代史纲 韩国磐
中国通史简编 范文澜
唐代科举与文学 傅璇琮
中国文学简史 林庚 北大出版社1988年重印
唐诗综论 林庚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唐诗论丛 陈贻焮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唐代诗人丛考 傅璇琮 中华书局1980年版
唐诗人行年考 谭优学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唐人行第录 岑仲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
程千帆诗论选集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 程千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唐人选唐诗(十种) 上海古籍出版社新版
全唐文纪事 中华书局
唐才子传
唐人说荟
唐音癸签 胡震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排印本
旧唐书
新唐书
唐会要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袁行霈 北大出版社1987年版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汉唐文学的嬗变 葛晓音 北大出版社1990年
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 葛晓音 北大出版社1998年版
唐诗小集(丛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史稿》郭沫若
《中国哲学史》任继愈
《中国佛教史》任继愈一二册 中国社科出版社1988
《中国道教史》卿希泰一二册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 王震中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中国文学批评史》 郭绍虞 上海古籍出版社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郑振铎 人民文学版
《中国文学发展史》 刘大杰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3
《中国历代诗歌选》 林庚主编
《中国历代散文选》 刘盼遂主编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严可均 中华书局1958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 中华书局1983
《文苑英华》 宋 李昉等编 中华书局1966影印
《古诗源》 沈德潜编 中华书局1963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马恩选集》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
《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 贾兰坡 天津人民版
《中国新石器时代论集》 安志敏 文物版
《震撼心灵的古旋律》 郑凡 四川人民版
《山海经》(《四库全书本》)
《淮南子》 (《诸子集成》 上海书店)
《探索非理性的世界》 叶舒宪 四川人民1988
《诗毛氏传疏》(清) 陈奂
《毛诗传笺通释》(清) 姚际恒
《甲骨文字典》 徐中玉 四川辞书版
《白话易经》 南怀瑾 岳麓书社
《古文尚书疏证》 (清) 阎若璩
《战国史》 杨宽
《春秋经传集解》(晋)杜预
《韩非子集解》 王先慎
《荀子简释》 梁启雄
《楚辞章句》 (汉)王逸
《乐府诗集》(宋)郭茂倩 乔象钟等点校 中华书局1979
《古诗十九首集解》 隋树森
《汉书补注》 (清)王先谦
《骈体文抄》 (清)李兆洛
《晋书》 房玄龄等撰 中华书局1974
《南史》 李延寿 中华书局1975
《北史》 李延寿 中华书局1974
《北朝文化特质与文学进程》 吴先宁 东方出版社 19977
《哈德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美)黄仁宇 三联版 941
《艺术哲学》(法)丹纳 安徽文艺版 917
《中国诗学》 (美)叶维廉 三联版921
《六朝文絜笺注》 黎经诰笺注 中华书局1962
《王粲集》 中华书局80版
《阮籍集校注》 陈伯君校注 中华书局1987
《嵇康集校注》 戴明扬校注 人民文学1962
《谢宣城集校注》 曹融南 上海古籍1991
《何逊集校注》 李伯齐 齐鲁书社 1988
《阴铿集注》 刘国珺注 天津古籍1988
《玉台新咏》 穆克宏点校 中华书局1986
二、必读书
《汉文学史纲》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
《中国美学史》 李泽厚刘纲纪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北大版
《中国通史》 范文澜
《剑桥秦汉史》 (英)崔瑞德鲁惟一编 中国社科出版社19922
《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 褚斌杰 北大版199010
《中国诗学体系论》 陈良运 中国社科版 1992
《中国诗歌美学史》 庄严章铸 吉林大学版199410
《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二 罗根泽 古典文学社 1957
《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 王仲荦 上海人民 19617
《金明馆丛稿初编》 陈寅恪 上海古籍 1980
《士与中国文化》 余英时 上海人民 198712
《道教与中国文化》 葛兆光 上海人民19879
《佛教与中国文学》 孙昌武 上海人民版1987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方立天 上海人民版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吕征 中华书局19798
《中国创世神话》 陶阳钟秀 上海人民1987
《中国古典诗学原型研究》 刘怀荣 文津出版社963
《艺术家的艺术》 朱狄 中国社科出版社
《神话论文集》 袁珂 中华书局
《诗经的文化阐释》 叶舒宪 湖北人民版 1994
《老子的文化解读》 叶舒宪 肖兵 湖北人民版1994
《楚辞的文化破译》 肖兵 湖北人民出版社
《毛诗注疏》毛传郑笺孔正义 (《十三经注疏》)
《春秋左传正义》 孔颖达
《战国策校注》 王延栋等校注 南开大学版
《国语选》 傅庚生
《诸子集成》 上海书店影响 19867
《楚辞集注》 朱熹
《史记》 中华书局
《汉书》 中华书局
《后汉书》 中华书局
《三国志》 中华书局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吴汝纶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影印
《汉魏乐府风笺》黄节笺释 人民文学19583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选 高教出版社195910
《汉魏六朝文学论集》 逯钦立遗著 陕西人民版19841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 19929 吴小如等撰
《乐府诗论丛》 王运熙
《古诗十九首探索》 马茂元
《曹操集》 中华书局 197911
《曹植集校注》 人民文学版 1984 赵幼文校注
《陶渊明集》 逯钦立校注 中华书局 1979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罗宗强 浙江古籍19917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 王运熙 上海古籍1989
《山水田园诗派研究》 葛晓音 辽宁大学版 1993
《汤用彤学术论文集》 中华书局 1983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19628
《谢康乐诗注》 黄节注 人民文学 19583
《陶渊明》廖仲安 上海古籍 19797
《乐府诗散论》 王汝弼 陕西人民198411
《文心雕龙注》 范文澜 人民文学1961
《诗品注》 陈延杰 人民文学1980
《庾子山集注》 倪璠注 许逸民校点 中华书局1980
《鲍参军集注》 钱仲联 上海古籍1980
《搜神记》 干宝 中华书局
《世说新语校注》 王利器 中华书局
《唐前志怪小说史》 李剑国
《水经注》 郦道元
三、精读书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李泽厚
《美的历程》 李泽厚
《中国中古诗歌史》 王钟陵 江苏教育版 1988
《中古文学系年》 陆侃如 人民文学 19856
《中古文学史论》 王瑶 北大版 1986
《中国古代神话》 袁珂 中华书局
《诗集传》 朱熹
《诗经今注》 高亨
《诗经选》 余冠英
《诗言志辨》 朱自清 古籍出版社1957
《风诗类钞》 闻一多 中华书局19579
《诗经的文化精神》 许志刚 台湾文津出版社1990
《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
《四书集注》 朱熹
《论语译注》 杨伯峻
《孟子译注》 杨伯峻
《老子注译及评介》 陈鼓应 中华书局
《庄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 中华书局
《楚辞研究论文集》 作家出版社
《屈原赋校注》 姜亮夫
《屈赋通笺》 刘永济
《离骚纂义》 游国恩主编
《先秦两汉文学史稿》 刘持生遗注 西北大学19911
《赋史》 龚克昌
《史记选》 中华书局 1962
《汉书选》 中华书局 1962
《文选》 萧统选、李善注 上海古籍19868
《乐府诗选》 余冠英 人民文学 195312
《诗选与校笺》 闻一多 中华书局19579
《汉魏六朝诗选》 余冠英 人民文学 19589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萧涤非 人民文学19843
《汉魏六朝乐府诗》 王运熙 上海古籍19869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 中华书局 199610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汤用彤 上海书店1988
《建安文学编年史》 刘知渐 重庆出版社19853
《三曹诗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19589
《东晋门阀政治》 田余庆 北大版 1991
《陶渊明诗文选注》 唐满先 上海古籍198111
《谢灵运诗选》 叶笑雪 古典文学版195712
《永明文学研究》 刘跃进 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
《齐梁诗歌研究》 阎宋平 北京大学版 199410
《南北朝文学史》 沈玉成、曹道衡 人民文学版1994
《文心雕龙校释》 刘永济 中华书局1962
《文心雕龙创作论》 王元化 上海古籍1979
《钟嵘〈诗品〉研究》 张伯伟 南京大学版1993
《庾信诗赋选》 谭正璧、纪馥华选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2
《庾信选集》 舒宝章选注 中州书画社19835
《鲍照和庾信》 刘永忠 上海古籍19865
《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 赵敏俐 杨树增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8
元明清文学部分
一、阅读书目
京本通俗小说 (清)缪荃孙编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4
清平山堂话本 (清)洪楩编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话本选 吴晓铃等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古今小说(《喻世明言》) (明)冯梦龙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警世通言 (明)冯梦龙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醒世恒言 (明)冯梦龙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初刻拍案惊奇 (明)凌蒙初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二刻拍案惊奇 (明)凌蒙初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封神演义 (明)许仲琳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金瓶梅词话 (明)兰陵笑笑生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
隋唐演义 (清)褚人获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说岳全传 (清)钱彩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水浒后传 (清)陈忱 作家出版社1956
明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 中华书局1973
三袁诗文选注 李茂肃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清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 中华书局1975
清诗选 福建师大 人民文学 1984
清代散文选注 王荣初 蔡一平 上海古籍1983
郑板桥文集 巴蜀书社1997
纳兰词笺注
近三百年名家词选 龙榆生 上海古籍1979
近代诗一百首
龚自珍全集 中华书局 1959
人境庐诗草笺注 钱仲联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中国古代文学史(下) 马积高 黄钧 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
中国文学史(元明清部分) 中国社科院文研所
中国文学发展史 刘大杰 中华书局1963
中国文学简史(元明清部分) 林庚 北大出版社1995
中国文学史(下) 章培恒、骆玉明 复旦出版社1995
中国小说美学 叶朗 北大出版社1982
东方的美学 (日) 今道友信 三联书店1991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杨义 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
中国小说源流论 石昌渝 三联书店1994
中国古典小说鉴赏辞典 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9
明代社会心理论稿 王忠阁 中州古籍 1991
晚清士风与文学 夏咸淳 中国社科1994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梁启超 东方出版社1996
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 中华书局1957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 郭英德等 中华书局1995
三国演义辞典 沈伯俊 、谭良啸编著 巴蜀书社1989
三国演义简论 李厚基 、林骅 上海古籍 1984
水浒传资料汇编 朱一玄 刘毓忱 百花文艺 1981
金瓶梅资料汇编 侯忠义、王汝梅 北大出版社 1985
金瓶梅研究 复旦 1984
金瓶梅概论 孙逊 詹丹 上海古籍1994
儒林外史资料汇编 李汉秋
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集 安徽人民 1982
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王俊年 上海古籍1980
刘鹗及老残游记 刘德隆等 四川人民1985
二、阅读书目
三国演义
水浒传(百回本) 人民文学1975
西游记
今古奇观
镜花缘
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
红楼梦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官场现形记
孽海花
老残游记
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
三、精读书目
四大名著 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元明清部分)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汉魏六朝诗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乐府诗集 南宋 郭茂倩编 中华书局1979
汉魏乐府风笺 黄节笺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
汉魏六朝赋选 瞿蜕园选注 中华书局
古诗十九首初探 马茂元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史记 西汉·司马迁著 中华书局1958
史记选 王伯祥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问题一:《孔子家语・六本》什么出版社 《孔子家语》 简称《家语》,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凡二十七卷。唐颜师古注《汉书》时曾指出二十七卷本“非今所有家语”。后更有人认为《家语》乃出于王肃伪造,宋代以来,虽有不少学者对王肃伪造说提出疑问,但始终未有引起学界的重视。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考古发掘中出土的相关文献的大量问世引发了人们对《家语》真伪问题的重新思考,李学勤先生认为:“王肃所称《家语》得自孔子二十二世孙孔猛,当为可信”;庞朴先生也指出,《家语》是“孟子以前遗物,绝非后人伪造所成。”
问题二:哪个出版社的《四书五经》最权威 四书五经(全三册)-宋.元人注- -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198511
常用古籍版本目录
一行居集-(清)彭绍升撰-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904
二程集-(宋)程颢、程颐撰-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817
人物志译注-柏原译注-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
人物志-(魏)刘邵撰-(北魏)刘\注 任继愈断句-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9
十三经注疏(全四十册)- - -中华书局-195712
十三经注疏校记-孙诒让撰-雪克辑点-齐鲁书社-19839
习学记言序目(全二册)-(宋)叶适撰- -中华书局-197710
大众白话易经-秦磊编撰- -三秦出版社-19916
大同书-(清)康有为撰-周振甫、方渊点校-古籍出版社 中华书局-19568 19599
大学.中庸.论语-(宋)朱熹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
大易辑说-(元)王申子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1
大戴礼记解诂(十三经清人注疏)-(清)王聘珍撰-王文锦点校- -
大戴礼记解诂(十三经清人注疏)-(清)王聘珍撰-王文锦点校-中华书局-19833
大戴礼记校补-(清)孙诒让撰-雪克点校-齐鲁书社-19881
仁学-(清)谭嗣同撰-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11
六十四卦经解-(清)朱骏声撰- -古籍出版社-19586
劝学篇.劝学篇书后-(清)张之洞等撰-冯天瑜、肖川点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7
太玄经(诸子百家丛书)-(汉)扬雄撰-范望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11
太玄校释-(汉)扬雄撰-郑万耕校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
孔丛子.曾子全书.子思子全书-(战国)孔鲋撰-汪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1
孔丛子.曾子全书.子思子全书(诸子百家丛书)-(战国)孔鲋撰-汪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11
孔记集解(十三经清入注疏)-(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92
孔子改制考-康有为撰- -中华书局-19589
孔子集语.文中子中说-孙星衍辑-王通撰 阮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3
孔子家语-(魏)王肃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1
孔子家语-(魏)王肃撰-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孔子家语(诸子百家从书)-(魏)王肃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9
孔子家语疏证-(清)陈士珂辑- -上海书店影印-19871
无何集-(清)熊伯龙撰- -中华书局-19799
王弼集校释(全二册)-(魏)王弼撰-楼宇烈校释-中华书局-19808
王廷相集(理学丛书)(全四册)-(明)王廷相撰-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899
长兴学记-康有为撰-陈汉才校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5
长兴学记.桂学答问.万木草堂口说(康有为学术撰作选)-康有为撰-楼宇烈整理-中华书局-19883
东莱博议-(宋)吕祖谦撰- -岳麓书社-198810
东坡易传-(宋)苏轼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911
东西均-(明)方以智撰-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11
乐育堂语录-(清)黄裳讲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北溪字义(理学丛书)-(宋)陈淳撰-熊国祯、高流水点校-中华书局-19838
古书疑义举例五种-(清)俞樾等撰- -中华书局-19561
古尊宿语录-(宋)赜藏主编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l991
古本周易参同契集注-(汉)魏伯阳撰>>
问题三:孔子家语的图书信息 书 名: 孔子家语(中国古典名著普及丛书)作 者:刘乐贤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9年ISBN: 9787540205515开本: 16定价: 2380 元 《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古书。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生于公元前551年(一说公元前550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他虽然出生于贵族之家,但三岁丧父,幼年生活贫困。长大后做过仓库保管员、牲畜管理员等低级职务,以养活自己和寡母。在困境中,孔子自强不息,勤奋学习,到处问学,渐渐以博学多能闻名。到三十岁左右,他开办了一所私学,便有许多好学之士前来求教。从此,孔子与教书育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大约到四十岁左右,他被任命为鲁国中都的行政长官,不久升任司空,后又当上了司寇、大司寇之职。五十四岁时,曾代理宰相三个月。孔子素有治国安邦之志,上任后很想有所作为,确也做过几件在当时颇有影响的事情。但那时鲁国的政治日趋腐败,孔子不受重用,他越来越失望。于是辞去职务,率领一批弟子周游列国,希望能遇上一位能实现自己抱负的贤明君主。他们一行历经艰辛,十四年间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等七个诸侯国,但都没有得到任用。到六十八岁时,孔子已觉仕途无望,便转而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他回到父母之邦鲁国,一面认真整理古代典籍,一面广招门徒传授学术及自己的思想主张。孔子诲人不倦,在他的精心培养下,弟子们迅速成长,据称其门人当时多达三千,比较出名的就有七十多人。这些弟子及其后学努力传播孔子的思想和学术,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即儒家学派。 《孔子家语》的内容十分丰富,无法在这里一一缕述。相信读者细读这本书后,会对孔子的人格和思想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导读孔子家语相鲁第一始诛第二王言解第三大婚解第四儒行解第五问礼第六五仪解第七致思第八三恕第九好生第十观周第十一弟子行第十二贤君第十三辨政第十四 六本第十五辨物第十六哀公问政第十七颜回第十八子路初见第十九在厄第二十入官第二十一困誓第二十二五帝德第二十三五帝第二十四执辔第二十五本命解第二十六论礼第二十七观乡射第二十八郊问第二十九五刑解第三十刑政第三十一礼运第三十二冠颂第三十三庙制第三十四辨乐解第三十五问玉第三十六屈节解第三十七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本姓解第三十九终纪解第四十政论解第四十一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曲礼公西赤问第四十四评价
问题四:颜氏家训有几个版本,哪个出版社的比较好,收录全本的,译注比较好,麻烦推荐一下,谢谢 20分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学者撰写了多不胜数的珍贵典籍,但因战乱及种种原因,散佚不少.清朝乾隆皇帝为保存文物国粹,下令广徵前代遗书和本朝文人学者著作,设馆纂修《四库全书》,历时十余年完成.《四库全书》收录图书3,480余册.其收书规模之大,涵盖范围之广,编辑时间之久,一时无两,是研究中华文化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四库全书》原本共抄录四套,后再加三套,即文渊阁、文源阁、文溯阁、文津阁、文汇阁及文澜阁.参与这项编纂工作的人超过三百多名专家学者,近四千名抄写人员.后来因为战乱,大部分藏本已散佚损毁,现在仅存文渊阁、文津阁、文溯阁三套及文澜阁残本. 《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共四十四类、七十属.内容涵盖甚广,包括哲学、历史、文艺、政治、社会、经济、军事、法律、医学、天文、地理、算学、生物学、农学、占卜等,是研究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其中包括很多为人熟识的经典著作,如:《论语》《春秋》《史记》《资治通鉴》《孙子兵法》《本草纲目》《陶渊明集》《文心雕龙》等等. 文渊阁《四库全书》是现今在中华文化领域保存得最完整、抄写得最统一及最大的一部丛书,其有系统、有条理地将中华五千年的重要典籍汇集成一大套百科丛书.因其收书极为丰富,文献资料繁多,实乃规模宏大的资料库. 四库全书 经部 十三经(简介) 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仪礼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礼记 其他 四书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韩诗外传 大戴礼记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 北齐书 周书 南史 北史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其他 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战国策 贞观政要 逸周书 古列女传 徐霞客游记 大唐西域记 荆楚岁时记 唐才子传 通典 东观汉记 前汉纪 后汉纪 华阳国志 洛阳伽蓝记 唐会要 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越绝书 竹书纪年 子部 兵书类 武经七书孙子兵法 吴子 六韬 司马法 三略 尉缭子 唐李问对 孙武 旧题:吴起 [注] 旧题:姜尚 [注] 田和 [注] 旧题:黄石公 [注] 尉缭 阮逸 [注] 其他兵书 孙膑兵法 作者:孙膑 百战奇略 作者:刘基 握奇经 旧题作者:风后氏 鬼谷子 作者:王诩 将苑 旧题作者:诸葛亮 何博士备论 作者:何去非 三十六计 作者不详 守城录 作者:陈规 孙子略解 注者:曹操 兵制 阴符经 太白阴经 作者:李筌 历代兵制 作者:陈傅良 素书 《备论》 乾坤大略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 曾胡治兵语录 其他子部 梦溪笔谈 太平广记 孔子家语 韩非子 墨子 列子 庄子 荀子 公孙龙子 鬼谷子 搜神记 搜神后记 周易参同契 山海经 校注 归田录 艺文类聚 穆天子传 唐摭言 唐新语 颜氏家训 古画品录 盐铁论 弘明集 广弘明集 宋高僧传 道德经 钝吟杂录 申鉴 论衡 说苑 新语 宣室志 九章算术 吕氏春秋 世说新语 黄帝内经灵枢经 黄帝内经素问 备急千金要方 伤寒论注 金匮要略注 难经本义 神农本草经 棋经 茶经 抱朴子内篇 法言义疏 风俗通义 i冠子 孔丛子 齐民要术 潜夫论 人物志 西京杂记 晏子春秋 中论 周髀算经 朱子语类 邓子 林泉高致集 山房随笔 集部 全唐诗 全宋词 李太白全集 乐府诗集 文心雕龙 文选 王右丞集笺注 楚辞 楚辞补注 观>>
问题五:杨朝明的《孔子家语通解》 书名:孔子家语通解作者:杨朝明 / 宋立林出版社:齐鲁书社出版年:2009-04-01页数:586定价:8900元装帧:平装ISBN:9-787-5333-216-35 2013年11月26日, 考察山东曲阜孔府时,来到孔子研究院。看到桌子上摆放着展示孔子研究院系列研究成果的书籍和刊物,他一本本饶有兴趣地翻看。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他拿起来翻阅,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问题六:君子慎处的出处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后序》实际上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内容以孔安国语气所写,一般称之为《孔安国序》,后半部分内容为安国以后人所写,故称之为《后孔安国序》,其中收有孔安国的孙子孔衍关于《家语》的《奏言》。《孔子家语》一书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凡二十七卷,孔子门人所撰,其书早佚。唐颜师古注《汉书》时,曾指出二十七卷本“非今所有家语”。颜师古所云今本《孔子家语》,乃三国时魏王肃收集并撰写的十卷本,王肃,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曾遍注儒家经典,是郑玄之后著名的经学大师。他主张微言大意,综合治经,反对郑玄不谈内容的文字训诂学派。王肃杂取秦汉诸书所载孔子遗文逸事,又取《论语》、《左传》、《国语》、《荀子》、《小戴礼》、《大戴礼》、《礼记》、《说苑》等书中关于婚姻、丧葬、郊E、庙祧等制度与郑玄所论之不同处,综合成篇,借孔子之名加以阐发,假托古人以自重,用来驳难郑学。 对《孔子家语》,历来颇多争议。宋王柏《家语考》、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范家相《家语证伪》、孙志祖《家语疏证》均认为是伪书。宋朱熹《朱子语录》、清陈士珂和钱馥的《孔子家语疏证》序跋,黄震《黄氏日抄》等则持有异议。然而一千多年来,该书广为流传,《四库全书总目》曾精辟论述说:“其书流传已久,且遗文轶事,往往多见于其中。故自唐以来,知其伪而不能废也。”晚近以来,学界疑古之风盛行,《家语》乃王肃伪作的观点几成定论。 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西汉墓出土的竹简《儒家者言》,内容与今本《家语》相近。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墓也出土了篇题与《儒家者言》相应的简牍,内容同样和《家语》有关。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今本《孔子家语》是有来历的,早在西汉即已有原型存在和流传,并非伪书,更不能直接说成是王肃所撰著。它陆续成于孔安国以及与王肃同时的孔猛等孔氏学者之手,经历了一个很长的编纂、改动、增补过程,是孔氏家学的产物。应当承认它在有关孔子和孔门弟子及古代儒家思想研究中的重要价值。王肃在《孔子家语》中,详细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门生的问对诘答和言谈行事,生动塑造了孔子的人格形象,对研究儒家学派(主要是创始人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同时,由于该书保存了不少古书中的有关记载,这对考证上古遗文,校勘先秦典籍,有着巨
本文2023-08-04 01:54:5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