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善本?
“好书”最初的概念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没有错误的书籍。在印刷术出现之前,书籍大多是手写的。认真抄写原著或其他书,与原著核对,就成了珍本。善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宋代,是指印刷书籍的精品。“好”就是“好”的意思。善本的本义内涵是指那些校刊好、装帧好、时间长、流传少、有学术和历史价值的印刷古籍。雕版书是用木刻文字印刷的书。唐朝以前,没有印刷术。这些文字是用刀或笔雕刻的,写在竹简、丝绸、纸张和羊皮上。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书籍的发行量也大大增加。后来印的书分官刻、坊刻、家刻,官刻由朝廷周思农处理,质量较好。官办书店所刊刻的书籍质量参差不齐,在装帧、去字、错别字、纸张、字迹等方面都有各种建树,所以对好书有讲究。
不同版本的书或多或少都包含了文献,校勘和审读的水平也不尽相同,所以有全本和残缺本、精本和普通本之分。同时,书籍的版本出现早晚,其稀有程度也不尽相同,导致古籍与今书、孤本与复本的差异,使得善本的内涵越来越扩大。后世很多学者停止了对善本概念的总结和演绎,最终形成了善本“三性”和“九条”的普适理论。善本的“三性”是指书籍要有较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九条”主要是指元代及元代以前刊刻或抄录的书籍、明代刊刻或抄录的书籍、清代乾隆以前刊刻或抄录的范围较小的书籍、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政权刊刻的书籍、辛亥革命前学术研究中有独特见解或学派特色的手稿、刊刻或抄录的范围较小的书籍。辛亥革命前,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或某一事物的手稿和极少传播的刻本或抄本被反馈回来。辛亥革命前,著名学者认可的校勘、题跋,或后人认可的具有参考价值的校勘印本或抄本。在印刷技艺上,他们可以用现代印刷术发展出来的精校版画、插图,反馈各种活字版画、套印或雕版,以及明代的印刷谱、清代的古版画集。现在善本的时代上限是清乾隆六十年单独确定的。
善本,简单讲就是好的书本。善本最初的概念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无讹文脱字的书本。印刷术产生前,书籍大都是写本。把原稿或别本认真缮写下来,经过与原文校核无误,就成为善本。唐以后,雕版印刷术出现,书籍开始出现“版本”的概念。不同版本书籍收录文献多寡、校勘精劣程度各不相同,就有了足本和残本、精本和劣本的差别;书籍版本出现早晚、珍稀程度不同,就有了古本和今本、孤本和复本的差别。善本的内涵也比原来更扩大了,以后许多学者对善本的概念不断总结归纳,最后形成了现在通用的善本“三性”、“九条”说。 善本的“三性”指书籍应具备较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善本的“九条”主要包括: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明代刻、抄写的图书;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
密宗典籍浩瀚,梵本传世不多,但中国西藏和汉地保存译本颇多。汉译密藏经轨计有400部,681卷,经疏14部,81卷,合计414部,762卷;日本《大正藏》收入密宗著述计193部,1109卷,以上各有少量重译及复本;西藏甘珠尔中收密部经典728部,丹珠尔收各种经疏、仪轨、成就法等计3120部,全部约合100余万颂,约当汉译3000余卷。西藏各派关于密宗的著述数量亦极庞大,目前尚无确切统计。中国保存的密宗译本不但数量巨大,质量亦甚高,是研究印度、中国密宗的珍贵史料,目前已引起国内外的重视并引起了研究的高潮。日本和西方国家已刊行很多校本,如《集密》、《摄真实论》、《宝箧庄严》和《成就法鬘》等等。 郭元兴 高振农
本文2023-08-17 12:15:1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2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