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的诗《太阳吟》全文
太阳吟
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
又逼走了游子的一出还乡梦,
又加他十二个时辰的九曲回肠!//
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
烘干了小草尖头的露水,
可烘得干游子的冷泪盈眶?//
太阳啊,六龙骖驾的太阳!
省得我受这一天天的缓刑,
就把五年当一天跑完那又何妨?//
太阳啊——神速的金乌——太阳!
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
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
太阳啊,楼角新升的太阳!
不是刚从我们东方来的吗?
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
太阳啊,我家乡来的太阳!
北京城里的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罢?
唉!我也憔悴的同深秋一样!//
太阳啊,奔波不息的太阳!
你也好象无家可归似的呢。
啊!你我的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
太阳啊,自强不息的太阳!
大宇宙许就是你的家乡罢。
可能指示我,我的家乡的方向?//
太阳啊,这不像我的山川,太阳!
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
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太阳啊,生命之火的太阳!
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的情热,
同时又是球西半的智光?//
太阳啊,也是我家乡的太阳!
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
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
太阳啊,慈光普照的太阳!
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
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
扩展资料:
《太阳吟》是现代诗人闻一多留学美国期间创作的一首诗歌。身为海外游子,每日见到的太阳也照耀着祖国,于是他渴望骑上太阳每天返回家乡,看望祖国一遍;希望太阳能够带去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之情,诗歌意象奇特,匠心独运.情感热烈.传递出如火一般的爱国深情。
《太阳吟》作于1922年7月诗人赴美留学两个月之后。闻一多是一个具有爱国之心和民族气节的诗人。身居异国他乡,饱尝了民族歧视的酸苦后,便无比思念祖国,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面对着异国的天地,生疏的环境,激起了诗人对祖国的强烈思念。喷薄的感情无以寄托,铭心的相思无以抒发,只有对着空中的太阳表达自己深切的感情。作者从清晨第一眼看见太阳写起,叙说太阳虽逼走了游子一夜的思乡梦,但却带来了十二时辰难熬的思念。又说太阳能烘干草尖上的露珠,却烘不干游子的冷泪盈眶。诗人还向太阳询问家乡的情况,甚至盼望能骑上太阳绕行地球去看望自己的家乡。想象奇特瑰丽,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他身处异国,却并不迷恋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物质文明”,在诗人的眼中,“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的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充分体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
《太阳吟》中对家乡的怀念,是基于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和对于帝国主义强烈的恨。爱国主义的激情像一条奔胜的江河穿在闻一多的诗作之中,这是他与“新月月派”其他诗人在艺术特色上最显著的不同之点,也是他的诗篇长久闪粮着艺术光辉的根本原因。
《红烛》集的诗篇大多是自由诗,某些诗篇还呈现出唯美主义的烙印。但是,《太阳吟》这首诗明白如如话,诗人把浪漫主义的瑰奇的想象和现实的爱国主义的情怀相结合,把朴实无华的语言和自然流杨的韵律相结合,抒情深沉而又低吟回荡,具有感人的力量。
全诗采用向太阳问话的形式,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在诗的排列上,三行一节,一韵的到底,朗读起来具有铿悦耳的音乐感,更増添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辨,号友三,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斗士,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掌校,喜读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声漫记》。
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者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掌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自话文《旅客式的学生》。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之作,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浓着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身正气,抗战期间著八年,1946年夏在昆明遇身亡。
参考资料:
历史典故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却。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於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後具酒自畅聂政母前。酒酣,严仲子奉黄金百溢,前为聂政母寿。聂政惊怪其厚,固谢严仲子。严仲子固进,而聂政谢曰:“臣幸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以养亲。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严仲子辟人,因为聂政言曰:“臣有仇,而行游诸侯众矣;然至齐,窃闻足下义甚高,故进百金者,将用为大人粗粝之费,得以交足下之驩,岂敢以有求望邪!”聂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屠者,徒幸以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严仲子固让,聂政竟不肯受也。然严仲子卒备宾主之礼而去。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雠,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卫。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韩取聂政尸暴於市,购问莫知谁子。於是韩县之,有能言杀相侠累者予千金。久之莫知也。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伏尸哭极哀,曰:“是轵深井里所谓聂政者也。”市行者诸众人皆曰:“此人暴虐吾国相,王县购其名姓千金,夫人不闻与何敢来识之也”荣应之曰:“闻之。然政所以蒙污辱自弃於市贩之间者,为老母幸无恙,妾未嫁也。亲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严仲子乃察举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泽厚矣,可柰何!士固为知己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其柰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大惊韩市人。乃大呼天者三,卒於邑悲哀而死政之旁。晋、楚、齐、卫闻之,皆曰:“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乡使政诚知其姊无濡忍之志,不重暴骸之难,必绝险千里以列其名,姊弟俱僇於韩市者,亦未必敢以身许严仲子也。严仲子亦可谓知人能得士矣!”
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忽然想到一个问题,余秋雨为什么要抛弃世事繁华,独身一人去苦旅中寻求中华文化?
独身一人苦旅
余秋雨最初是个宅男学者,每天蜗居在12平米闷不透风的小楼里写作,完成了三大卷戏剧学专著,在圈子里声名显赫,这些著作至今都是各大戏剧学院的首选教材。凭着这些成就,他还当上了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从世俗的眼光看,可谓人生赢家,夫复何求。但是余秋雨果断抛弃了世事繁华,毅然断舍离,孤身一人踏上了茫茫苦旅。
我在余秋雨的其他著述里,经常看到一句话:如果我停止行走,我将不会思考。这是说他走出去以后的感觉,但是能迈出走的这一步,真的需要莫大的勇气和自信。因为他后来是靠写文化散文名闻海内外的,但是这些散文之前他一直没写过,或者说,没有发表过。能写成什么样,会有什么反响,都是未知数。
但他走了出去
余秋雨在《借我一生》中写过这种抉择的痛苦,也曾徘徊,也曾彷徨,也曾迷茫,每天去龙华寺解悟。最终在被一位粉丝没有打麻药的情况下拔了一颗大牙之后痛下决心,不打麻药都能拔牙,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呢。古人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孔子周游列国,李白漫游四方,苏东坡去过海南岛。
“游学”成为胸怀大志的学者们必走之路,必过之坎,必修之境。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寻求智慧的人能在长河中找到快乐,修悟仁德的人能在大山中找到快乐,一个人站在高山之巅俯瞰人间,就能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就能生出敬畏感和谦逊感,就能体会到造物者的神奇。一个人在江河中泛舟徐行,再遇惊涛骇浪,就能生出无常感和感恩的心,珍惜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孔子就说,流逝的时间就如这流逝的河水,不舍昼夜的奔流而去。
余秋雨说,当自己坐在书桌前钻研那些线装书时,耳边经常响起一批大诗人、大学者放达的脚步声,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相比而言,自己的生活却是如此单调窘迫,生命在一天天消耗,学问在一天天枯萎。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就是在这种困惑中,余秋雨迟迟疑疑地站起身来,离开案头,换上一身远行的装束,推开了书房的门。
他不知道去哪里,也不知道怎么走,但他迈出了第一步。余秋雨走了很多地方,一直没有写作的冲动,虽然有的地方也能引起他的一些小触动,但是并未下笔成文,直至来到敦煌的莫高窟。陈寅恪说,敦煌是吾国学术之伤心史。这种感慨源自他在英国留学时,看到博物馆里陈列着很多敦煌的资料。同为文化人,余秋雨和陈寅恪在这里产生了交集,产生了共鸣,产生了悲愤感,他跪在漫天黄沙中,仰天长啸。
有了第一篇,就有第二篇。后来余秋雨慢慢发现了自己该去哪里:去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这些地方深深烙刻着中华文化的印记。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他的全身,使他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他常常像傻瓜一样木然伫立着,一会儿满脑章句,一会儿满脑空白。
他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
余秋雨每到一地,最想感悟的,就是古人的感悟,与古人时空缠绵,神交千年。比如来到庐山,马上想起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还有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写道:庐山是历代文人渴望超拔俗世而达到跨时空沟通的寄托点。
当他亲眼见到庐山瀑布时,他被深深震撼了:从高及云端的山顶上,一幅巨大的银帘奔涌而下,气势之雄,恰似长江黄河倒挂。但是,猛地一下,它撞到了半山的巨岩,轰然震耳,溅水成雾。它怒吼一声,更加狂暴地冲将下来,没想到半道上又撞到了第二道石嶂。它再也压抑不住,狂呼乱跳一阵,拼将老命再度冲下,这时它已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亡命徒的队伍,决意要与山崖作一次最后的冲杀。
它挟带着雷霆窜下去了,下面,是深不可测的峡谷,究竟冲杀得如何,看不见了。它的最后归宿如何,无人知晓,但它绝对不会消亡,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哪怕接二连三地阻遏它、撞击它,它都没有吐出一声呜咽,只有怒吼,只有咆哮。急雨般的飞水喷在我们身上,谁也没有逃开,反都抬起头来仰望,没有感叹,没有议论,默默地站立着,袒示着湿淋淋的生命。
文笔是鲜活的
余秋雨先生的文笔是鲜活的,是跳跃的,是沉浸的,是奔放的。看了上面这几百字的描述,任何一个人只要闭上眼睛,就能感受到庐山的瀑布扑面而来,震耳欲聋的声音响彻天际。看完真实的庐山瀑布,再读李白的诗,就能明白什么叫“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我想,这可能就是旅游的意义吧。旅游并非单纯地“从一个自己呆腻了的地方来到别人呆腻了的地方”,而是要从旅途中找到生命的意义,找到文化的意义,给自己迷茫的心找一个出口,给自己彷徨的心找一个归宿,给自己不羁的心找一个停留。否则的话,走到哪里都是游子,都是匆匆过客,会有什么意义呢?
在昆山周庄,余秋雨感受到了江南小镇的魅力。一条船一家人家,悠悠走着,不紧不慢,丈夫在摇船;妻子在做饭,女儿在看书,大家对周围的一切都熟悉,已不愿东张西望,只听任清亮亮的河水把他们浮载到要去的地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秋雨说,但愿有一天,能让飘荡在都市喧嚣间的惆怅乡愁收在无数清雅的镇邑间,让中国文化在人格方位和地理方位上实现双相自立。将古人今人溶成一体,让“梨花村里叩重门,握手相看泪满痕”的动人景象纷呈出现,使整个华夏大地上铺展出文化坐标上的重峦叠嶂。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激发了一波又一波年轻人生出“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梦想。江山如此多娇,见多了大山大河的人,眼界就会开阔,志向就会远大,胸怀就会宽广,为人处世就会谦和。不会因一时挫折而一蹶不振,不会因一时成事而得意忘形。人生如青山层峦叠嶂,如海浪起起落落,世事亦如此。
体会真实
大家应该明白了,余秋雨为啥要在苦旅中寻求中华文化,而不是在书斋中?因为旅途中有书斋里学不到的东西。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天地无言,却写满壮美的诗篇。山河中有着无字天书,等待我们去破译,去领悟,去思考,去琢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李白的庐山瀑布写得再好,也不如亲眼去庐山看一看体验的真切。诗人笔下“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小镇写得再美,也不如亲自去走一走体会的真实。
余秋雨大火之后,流传了一个段子。孔子走了一路,写出一部《春秋》;李白走了一路,写出很多好诗;苏东坡走了一路,写出很多豪词;余秋雨走了一路,写了很多散文;很多人走了一路,拍出一堆照片,还有人在去过的地方歪歪扭扭刻了一行字:某某到此一游。
王朔说余秋雨,就是写了一些游记,算不得什么。以王朔在文坛的江湖地位,当然能说这个话。但是同为文坛大佬,贾平凹却说,余秋雨“蹈大方,出新裁”,走出了自己独特的路子,创出了自己独有的风格。金庸也说,浙江人会写文章的,不算我,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司马迁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许多人囿于生活所迫,当然不能像余秋雨一样放下一切,去体验苦旅,去寻求文化,可是我们可以“云体验”,这种体验,便是阅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等七册文化大散文。读文章讲究“意象”,心中有意,行之以象,就能神行万里,悟道修身。
司马迁受的是宫刑。
宫刑就是阉割男子生殖器、破坏女子生殖机能的一种肉刑。宫刑又称蚕室、腐刑、阴刑和椓刑,这些不同的名称都反映出这一刑罚的残酷。
这就是说,一般人在受宫刑以后,因创口极易感染中风,若要苟全一命,须留在似蚕室一般的密室中,在不见风与阳光的环境里蹲上百日,创口才能愈合。
宫刑又称腐刑,这是因为,对受害者来说,不但肉体痛苦,而且心灵受辱,从此像一株腐朽之木,有杆但不能结实。宫刑又称阴刑,是指对男子或女子的阴处施加刑罚。
扩展资料:
据考证,宫刑最初的作用是为了惩罚男女之间不正当的性关系,由此可以推见,宫刑是在一夫一妻制出现后的事,否则就不可能存在什么对不正当的男女性关系的惩罚了。
而且,再从五刑的排列来看,宫刑是肉刑中最重的,仅次于大辟(斩首),显然当时人们思想中还残留着原始时代的初民对生殖器崇拜的影响,生殖器的价值仅次于头颅。
传说中的尧舜,大致是中国的父系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一夫一妻制逐渐确立,所以宫刑在那时开始出现是完全可能的。
在奴隶主阶级和封建统治者残暴的统治下,宫刑的施刑范围扩大了,扩大到与初意完全不相干的地步,成为滥施惩罚、压平民众的一种严酷手段。
参考资料:
1 求关于写时间,珍惜时间,憧憬未来的文言文
芝城父老,别来无恙, 余尝闻世人有疑,不知当今美利坚凡事皆可成就耶?开国先贤之志方岿然于世耶?民主之 伟力不减于昔年耶?凡存诸疑者,今夕当可释然。
今夕之释然,皆蒙美利坚民众之协力——学塾祠庙之外,市井乡野之间,万千父老心焦似 焚,苦待竟日,愿献一票之力。其中,平生未尝涉国事者,数亦不少,而今有此义举,皆 因一念不衰——今夫天下,非同既往,愿发吁天之声,必成动地之势。
今夕之释然,皆仰吾国同胞之齐心——何谈贫富老幼之差、party社宗族之异,惶论发肤肌 体之别、志趣爱恶之分。吾国既以“合众”为名,吾辈则更无疏离之意,红蓝二party并肩 而立,数十邦州挽手相合,无分你我,共称一家,昂然于世,齐声一呼,天下乃有此释然 今夕之释然,皆因愤懑者之镇静,忧惧者之勇气,犹疑者之笃定——平素世间种种,消磨 其志向,溃灭其梦想,而值此风云之际,除旧更新,当仁不让,倾力而动乾坤者,更何人 哉! 俟之诚久,其志弥坚。
幸天地明察,乃有今日,乃有此刻,乃有此一选举,乃有我亿万美 利坚大好国民——吾邦之大变革,方得自兹而始也! 顷接参议员麦君凯恩电,虽未得晤,幸有一谈,其言谆谆,其意诚诚,鄙人感佩之至。选 战期内,麦君劳碌几重,奔波几许,皆为国家计。
诸般求索,时日良多,皆非余所能及。 于国于民之惊人牺牲,亦非庸庸如吾辈者所可想见。
以麦君之胆魄襟怀,能为吾邦所用, 实国家之幸,万民之幸也。前途漫漫,其事未竟,余所盼瞩由衷者,唯共麦凯恩君、佩林 君,及诸贤士比肩,会吾等之绵力,成吾邦之大业。
乔君拜登,亦吾所感铭至深者也。竞选之业,艰险不足与外人道,幸有乔君之辅佐,其诚 天可鉴之。
乔君其人,素言恳辞切,意笃情真,盖尝经斯兰克顿街乡邻之提命,饱聆特拉 华州父老之晤教也。他日余既登总统之位,乔君必当副之。
拙荆米氏,追随鄙人凡一十六年,既为爱侣,更为挚友,既为吾阖家之基石,又乃余终生 之至爱。鄙人尝自忖度,倘无贤妻若此,今朝阔论高谈于此处者,不知何人矣! 小女萨沙、玛丽,余素深喜之。
昔日为父尝与汝等言,此番选战若得一胜,愿购小犬一头 相赠,待阖家乔迁总统府邸之日,偕汝等同进吾宅。今当胜负已出,既有一诺在前,必自 践行不欺也。
祖母大人虽已仙逝,料必有灵在天,俯察人寰,想应颔首开颜矣。吾奥巴马氏列祖列宗, 亦当如是。
今日今时,此情此景,鄙人追思之心,乌鸟之情,曷其有极!唯生死陌路,仙 凡有别,虽怀反哺之心,而无答报之门也! 至若玛雅、艾玛二姐妹,以及吾家诸同胞,所惠我者,亦属良多,久沐恩德,此当拜谢。 大卫R26;普劳夫君,大卫R26;阿克塞罗德君,一为鄙人竞选事务之经理,一为鄙人国事 韬略之智囊。
余尝自喟叹,左右谋士,余所仰赖者,皆亘古未见之贤才。普阿二君,则更 此中之翘楚。
区区不才,有何德能,可得膀臂若此?当此功成之际,感荷之心,亦自拳拳 至于鄙人铭之肺腑,须臾不敢忘怀者,则诸位也。盖今日鄙人之胜绩,实诸位之胜绩,鄙 人之荣光,实诸位之荣光! 余素朴陋,虽有参选之心,并无必胜之志。
谋事之初,银资乏匮,从者寥寥;起事之地, 皆蔽寓荒斋,不在高阁;成事之基,无非寻常百姓,涓滴之献。 今日之胜,有赖一众热血青年,抛其家,别其室,不辞其苦,不计其酬,矻矻于此——“ 国中青年爱国之心已泯”之谬论,今可休矣!今日之胜,有赖壮志未已之诸前辈,无惧寒 暑,行走奔波,劝说民众。
今日之胜,乃数百万美利坚民众之胜,察其意,皆属踊跃为国 ,观其行,处处谨严有序,足堪告慰二百年前开国之先贤——民有、民治、民享之政体, 未尝动摇也! 余知诸君之意非在此一选举,亦非在鄙人一身。盖瞻前路之艰辛,益知此任非同小可也。
虽今夕欢贺于此,而明朝酒醒,大患仍自当前,不容有怠——两地烽烟熊熊而起,四海之 是夜,饮宴笙歌之声不绝于耳,而异邦大漠群山中,吾国大好青年,兀自苦戍边塞,惝恍 竟夜,性命尚未得安。吾国千万庶民,为人父母者,兀自惴惴难眠,所忧者,乃房宅所贷 、病患之费、抚育之资也。
至若吾国能源之耗,百业之兴,庠序之教,攻伐之术,怀远之 道,亦皆吾等忡忡挂怀者也。 渺渺乎其远,如不可达,危危乎其高,若不可攀。
朝夕岁月,焉得成就?余不揣愚钝,愿 以四载韶华,付诸此业,胜算何如虽不可知,然昂扬必胜之奇志,成就伟业之壮怀,平生 未之有也。君子一诺,其重何如,此地今夕,愿斗胆发一狂言——吾辈既在,其事必成! 逶迤坎坷,份内之事。
异见争端,料必有之。国中之go-vern-ment,谅非无所不能者。
余 所秉承不移者,唯忠信矣。倘有危难于前,必无欺瞒于世。
诸君言论臧否,纵悖逆相左之 议,余必当洗耳以聆。于此之外,更当恳请诸君,不吝心血,致力报效,以振吾美利坚重 兴之业。
余亦别无他想,唯盼吾侪协力,延继吾国既肇二百二十一年之大统,汇涓滴之力 ,而成万世之业。 昔年冬日,余有志于斯,投身此业,屈指算来,倏然近二载矣。
当此秋夜,追思反省,仍 无溃退逃亡之意。选战之胜,无非一役之功,余梦寐所思矢志所求者,非在乎此。
溯源究 本,此。
2 “回望了过去展望未来”用文言文如何表达1、文言文:悟以往,知来者。
2、原句: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3、出处:魏晋时期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
4、原文节选如下: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5、译文: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3 用古文写一篇关于自己展望未来的文章,两百字左右芝城父老,别来无恙, 余尝闻世人有疑,不知当今美利坚凡事皆可成就耶?开国先贤之志方岿然于世耶?民主之 伟力不减于昔年耶?凡存诸疑者,今夕当可释然。
今夕之释然,皆蒙美利坚民众之协力——学塾祠庙之外,市井乡野之间,万千父老心焦似 焚,苦待竟日,愿献一票之力。其中,平生未尝涉国事者,数亦不少,而今有此义举,皆 因一念不衰——今夫天下,非同既往,愿发吁天之声,必成动地之势。
今夕之释然,皆仰吾国同胞之齐心——何谈贫富老幼之差、party社宗族之异,惶论发肤肌 体之别、志趣爱恶之分。吾国既以“合众”为名,吾辈则更无疏离之意,红蓝二party并肩 而立,数十邦州挽手相合,无分你我,共称一家,昂然于世,齐声一呼,天下乃有此释然 今夕之释然,皆因愤懑者之镇静,忧惧者之勇气,犹疑者之笃定——平素世间种种,消磨 其志向,溃灭其梦想,而值此风云之际,除旧更新,当仁不让,倾力而动乾坤者,更何人 哉! 俟之诚久,其志弥坚。
幸天地明察,乃有今日,乃有此刻,乃有此一选举,乃有我亿万美 利坚大好国民——吾邦之大变革,方得自兹而始也! 顷接参议员麦君凯恩电,虽未得晤,幸有一谈,其言谆谆,其意诚诚,鄙人感佩之至。选 战期内,麦君劳碌几重,奔波几许,皆为国家计。
诸般求索,时日良多,皆非余所能及。 于国于民之惊人牺牲,亦非庸庸如吾辈者所可想见。
以麦君之胆魄襟怀,能为吾邦所用, 实国家之幸,万民之幸也。前途漫漫,其事未竟,余所盼瞩由衷者,唯共麦凯恩君、佩林 君,及诸贤士比肩,会吾等之绵力,成吾邦之大业。
乔君拜登,亦吾所感铭至深者也。竞选之业,艰险不足与外人道,幸有乔君之辅佐,其诚 天可鉴之。
乔君其人,素言恳辞切,意笃情真,盖尝经斯兰克顿街乡邻之提命,饱聆特拉 华州父老之晤教也。他日余既登总统之位,乔君必当副之。
4 展望未来,你认为现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未来可能会取得什么小故事:曾子杀猪韩非子原文曾子之妻之(12)市①,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②,顾反为女杀彘③”妻适市来④,曾子欲捕彘杀之⑤,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⑥"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⑦婴儿非有知也,待⑧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⑨,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⑩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⑾" 遂烹彘也⑿选自《韩非子》,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1954年版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蕴含的文化博大精深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汉字,文化一直就在默默地流传看着清逸俊秀的瓷器,古朴贴切的陶艺,心里顿生一股慰藉;看看那古老的前人遗迹,似乎能窥出历史的痕迹;每当阅读者那一卷卷诗书画卷,我们仿佛被洗礼;还有那些精细的民间艺术-------,我们应该幸福,因为我们身在一个文明的国度,在传统文化的培育下成长! 第一,亮即将传统文化的亮丽面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是宝剑就得用上沙场,而不是藏而不露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消逝如何理解这一问题,到现实生活中走一趟就明白了,在大学生中调查,有又多少人看过四大名著,恐怕为数不多吧倘若在问他们对《论语》的看法,他们恐怕也知道”子曰”吧由此可见,对于真正的古典文学内涵,当代人知之者甚少从这些广泛文化来说,国人尚且不够了解,更不用说那些本来就不出名的文化了,基于这一状况, 部门需要加大力度彰显地区文化,打造属于自己特异的文化,并对外多举行一些活动进行宣传,不然再精髓的东西都不能端上菜盘子上,让大家尽情享用文化大餐其实,现在的旅游文化承载了不少其它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吸引了大量游客,在此期间,这些游客慢慢地接受者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会对优秀传统文化予以继承和发扬举个例子来说,一位游客去过黄鹤楼,那么,他定然会联想到崔颢的诗,进而可能阅读唐诗宋词,甚至古代文学,这样下去,就产生了连锁反应,当然这是比较乐观的想法,但这至少是一个方面,我想我们更该做的就是把文化多元化,多样化地呈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当然不能把文化低俗化,比方说将文化变卖成获利工具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这是多大的反差啊!看看二战后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继续在家庭、学校、公司、 部门保持固有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以兼收并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美国是现代西方文明的代表,其犯罪率居高不下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为其日益严重的社会乱象深感不安,有识之士已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崇尚个体,倡导竞争的想法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他们开始在东方文化中寻找救世的良方许多著名大学纷纷开办汉学系,美国 还设立专门的基金,组织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现在比较重视软文化的输出,也举办了很多展现传统文化的活动,比方说法兰克福展,中国就展现了很多传统文学,在德国书画展中也带去了活字印刷相关内容 太多人对于传统文化过于冷淡,原因是很多的,如今的网上快餐文化队传统文化就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大家在生活节奏飞快的现在,都把眼光投向了五彩缤纷的都市生活,迷恋上了网络,喜欢在网上吃快餐文化,其实自己接受的文化精髓很少,大部分都只有一时的感验如今的这种情况让众多文化学者产生了危机感,因为一旦传统文化被抛弃,我们将不再是炎黄子孙,我们将不再是一个拥有多文化的民族,所以唤醒当代人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是很急迫的,非常必要的 第二,拓展,即将传统文化用一种易接受的方法输送给当代人对于传统文化,很多人可能觉得非常枯燥乏味,他们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去耗,因此,我们就得一反常态,用创新的思路来教导他们,当然不能改变了文化的实质比方说用讲座的方式来讲述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样既生动有趣味,定然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我们还通过电视来讲授文化,如今的百家讲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明显,这样的形式吸引了很多知识分子,更不用说像易中天这样的教授,讲的既有风趣又比较深刻,还有于丹的条分缕析,道理其然,能够被大多数人喜欢又如中国眉山东坡国际文化节,此次文化节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七大精神,眉山人民的热情好客给远道而来的宾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使眉山人的荣誉感和集体主义思想得到了一次质的飞跃无论是开幕式上500余名演员用豪放的气势演绎的的《千古东坡》,还是闭幕式上,城区的十余所学校的200余学生为广大观众奉献上的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整个东坡国际文化节,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一份难得的荣誉感和集体主义感这样的活动无疑对文化起着宣传的作用还有中非文化节、孔子文化节等等都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石湾陶瓷源远流长,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地位石湾河宕贝丘遗址出土的几何印纹陶片,见证了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湾陶瓷历史,显示了先人的聪明才智;而大雾岗唐宋窑址。
5 现代文品读·文言诗文点击(读点古籍)的答案过了今天就不要了睿rui 4声 智 论lun 2声 语 蹙cu 4声 额皱zhou 4声 眉1)从文中看,读古籍对我们的好处是:1)对我们的人生修养和文学修养都有极大的裨益2、对我们学语言、学写作的帮助也很大(2)纵观全文,作者提倡“读点古籍”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古代典籍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犹如一艘艘满载着思想和 智慧的航船离开了典籍,就等于离开传统文化,离开了自己的根2、读古籍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人生修养和文学修养,对我们学语言、学写作也帮助很大3、如果我们对古籍弃之如草芥,我们对不起古人,更对不起后人!(3)在展望未来的同时,不要忘了回眸的过去,读一些古籍,把根留住读古籍对中学生有什么意义?请说说你的见解古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可以充实我们的心灵;古籍中的历史文化可以丰富我们的视野;古籍中的荣辱兴衰可以陶冶我们的爱国情操;古籍中的诗文小品可以诗化我们的生活 。
古注的内容 古书注解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说包罗万象。从释词注音到点明章旨,从说明典故出处到考辨名物制度,从分析句读到提示语法,凡是注释者认为有可能产生阅读障碍或理解困难的地方,无不进行注释或疏解。概括地讲,大致有以下内容: (一)解释词义 词义是理解语意的基础。因此,古人注释古书一般都是从注解词义开始的,解释词义也就成了古书注解的基础工作。古书的旧注对词义的解释与字典辞书的解词释义不同,它对词义的解释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它所解释的是词在某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即词的具体义或临时义。古书旧注的释词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释词,二是在串讲句意中释词。另外,古注在解释词义时,还注意辨析同义词之间的差异。 1、直接释词 就是直接拿出原文中的词语进行解释。例如上例我们所举《诗经·邶风·新台》中的毛传:“泚(zǐ),鲜明貌;沵(nǐ)沵,盛貌。”郑笺:“鲜,善也。”都是直接释词。有时,古注中对同一字词有不同的解释,如上例我们所举《诗经·邶风·新台》中对“殄(tiǎn)”字的解释就有两种:毛传:“殄,绝也。”郑笺:“殄当作腆(tiǎn),腆,善也。”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情况决定取舍。 2、串讲中释词 有时古注并不对某词直接注释意义,而是在串讲句意中注释词义。例如《诗经·鄘风·相鼠》“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中的“仪”字,毛传并没有单独拿出来注释,而是在串讲句意中解释“无礼义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仪”解释为“礼仪”。 3.辨析同义词 古注在注释单词时,还注意同义词的辨析。例如 《诗经·大雅·公刘》:“于时言言,于时语语。”毛传:“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孔疏:“直言曰言谓一人自言,答难曰语谓二人相对。对文故别耳,散则言语通也。 4.注释虚词 古注主要是注释实词,有时也注释虚词。例如 《墨子·鲁问》:“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孙诒让注:“焉犹于是也。”就是对虚词“焉”的注释。 (二)古书的注解,常常在解释词义以外,还要串讲一下文句的大意。 文意赖词义而显,词义在文意串讲中而明,二者互为补充。例如《诗经·邶风·新台》毛传:“水所以洁污垢,反于河上而为*昏之行。”郑笺:“伋之妻齐女来嫁于卫,其心本求燕婉之人,谓伋(jí)也,反得籧篨不善,谓宣公也。籧(qú)篨(chú),口柔,常观人颜色而为之辞,故不能俯也。”都是串讲文意。“疏”以下内容更是以串讲文意为主。或串讲正文之意,如疏解“新台至不鲜”;或串讲注文之意,如疏解“传:‘籧篨不能俯者。'” 古注串讲文意,有时相当于对上文的翻译或改写,有时则是点明或阐发正文的言外之意。如《楚辞·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王逸注:“言日月昼夜常行,忽然不久,春秋往来,以次相代。言天时易过,人年易老也。”前一“言”字之后的注文就是对原文的翻译,而后一“言”字之后的话则是点明诗句的含意,帮助读者加深理解。有的学者(特别是宋代学者),在串讲文意的过程中寄寓或发挥自己的思想观点,对这一类的古注,我们在参阅时须细心体察,这里不再举例。 (三)正字注音 “正字”即纠正错别字。古书在历代的传抄、刻印过程中,文字往往有讹误,为了帮助读者正确理解文意,古注常纠正这些错误。例如上例我们所举《诗经·邶风·新台》中郑笺“殄(tiǎn)当作腆”,即是正字例。 古注中注音的方式很多。早期的注音除用读若法外,多采用直音法。例如上例我们所举《诗经·邶风·新台》中“泚(zǐ),音此”、“污,音乌”等都是采用的直音注音法。后来的注音多采用反切注音法,或直音、反切并用。上例《诗经·邶风·新台》中就是直音、反切并用,不复举例。 (四)分析篇章 古汉语中篇、章的含意与今天不同,“篇”大于“章”。如《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下面分许多章。而每一章又是独立的,并无关联,所以“章”又不同于今天的“段”。篇章结构是文章的组织形式,是文章表达思想的脉胳。因此古书的注解在解词释句之外,有的还解说章旨,分析篇章结构。尤其是东汉出现的章句体注释,在串讲文意中往往夹有对篇章结构的分析,并且每章之后有“章旨”来点明此章的主要内容。例如: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朱熹注:“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此二句乃一章之大指,下文乃详言之。” (五)补证史实 补证史实也是古注的重要内容之一。补证史实的目的是为使人能更清晰、更完整地了解文章内容。例如《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杜预注:“昭王,成王之孙。南巡守,涉汉,船坏而溺。周人讳而不赴,诸侯不知其故,故问之。”孔颖达疏:“旧说皆言汉滨之人,以胶胶船,故得水而坏,昭王溺焉。” (六)指明典故出处 用典是古人写文章常用的修辞表达方式。汉代以后的作家一般都喜欢引经据典,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用典成风。注解这些作品时,有必要注明典故出处。唐代李善给梁萧统编撰的《文选》作注时,就是以注明典故的来源和某些词语的出处为主。例如: 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 礼记子曰回得一善拳拳不失之矣郑玄曰拳拳捧持之貌说文曰列分解也 “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是司马迁《报任安书》里的一句话,李善注指明“拳拳”之词来自《礼记》(见《礼记·中庸》,原文是:“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并转引郑玄对这个词的注释。对“列”字,则转引《说文》的解释。 (七)说明名物制度 古代文献反映着古代丰富的社会生活,其中自然有许多关于社会制度、民间习俗、器物工具等等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演变,这一切也都不断地发生变化,对于前代的名物制度等,后人势必越来越感到生疏以至于很难弄懂了。因此解释名物制度也就成了古书注释的内容之一。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杜预注:“古者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注文把古代的兵车制度交代得很清楚。 《左传·成公二年》:“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杜注:“居中代御者,自非元帅,御者皆在中,将在左。”孔疏:“韩厥为司马,亦是军之诸将也。以梦之故,乃居中为御,明其本不当中,先非御者。若御不在中,又不须云代御,以此知自非元帅,其余军之诸将,皆御者在中,将在左。” 又“蔡景公为左,许灵公为右”下孔疏:“若君亲在军,则君当车中,御者在左,勇力之士在右。” 了解古书中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和有关名物制度,实际上是读懂古书更高层次的要求。仅仅是扫除文字上的障碍,还只能说粗知古书。因此古注中比较详细的部分,往往是补充史实或考辨名物制度。
邪马台国 ,存在于中国史书的日本小国,很奇怪的,在日本史书及传说中均未有提及(当然,也有可能是不同的名字),它的存在自然成了谜,而它的位置同样有着诸多争论,不过目前已经集中在“九州说”及“畿内说”两种说法,而这两种说法的理由,即是来自《三国志魏志 倭人传》,那么现在让我们再沿着当时使者的路线,来寻找邪马台的位置吧
三国时代地图
原文: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旧百馀国,汉时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三十国。
首先说明带方郡的位置:带方郡在今朝鲜靠西南,即图中1的位置,由此可知倭人在带方郡东南,大致方位与现在的地理位置相同。在原文中同样可看到倭人身处岛国,汉时朝见者即汉委奴金印的年代
原文:从郡至倭,循海岸水行,历韩国,乍南乍东,到其北岸狗邪韩国,七千馀里
根据原文及朝鲜的地理位置很容易判断使者当时是顺着朝鲜半岛西海岸坐船向东南前进,到倭国的对岸,如图中的2的位置,狗邪韩国,就地图所示应为弁韩,7000余里是重要参考单位,将结合下文的数据综合考虑
原文:始度一海,千馀里至对马国。其大官曰卑狗,副曰卑奴母离。所居绝岛,方可四百馀里,土地山险,多深林,道路如禽鹿径。有千馀户,无良田,食海物自活,乖船南北巿籴。
渡过的这个海,可以非常肯定是朝鲜海峡,照原文的长度为千余里,而现在朝鲜海峡的距离约为50公里,那是不是当时的20里等于现在的1公里阿,留于下文继续观察。所居绝岛,说明是孤岛,在那个位置只有对马岛,如图中的3,而国名也叫对马国,那么基本能确定到的地方即为对马岛
原文:又南渡一海千馀里,名曰瀚海,至一大国,官亦曰卑狗,副曰卑奴母离。方可三百里,多竹木丛林,有三千许家,差有田地,耕田犹不足食,亦南北巿籴。
南渡对马,那就是壱岐岛,如图中,为什么不是下对马岛呢,我们下面会分解
为什么南渡一海后不是下对马岛
对马岛分上下2岛,对马与壱岐的海峡称为对马海峡,那么我们来看几个具体数字吧,前文所述朝鲜海峡现在约为50公里,在文中表示为千余里,而对马海峡是46。3公里,在文中同样表示为千余里,很接近吧。那现在看看对马岛上下2岛的距离是多少呢1公里左右,与原文不符,所以我们认为南渡后应该是壱岐岛
可能细心的朋友发现,原文中表述对马岛为400里见方,而我们说的壱岐岛是300里见方,面积差距与现在比较太大,而上下对马的大小比例差不多是4:3,所以支持下对马说。
可能整个对马岛和壱岐相比是有大小差距,但看图大家就能明白,下对马岛和壱岐的比例也差不多是4:3,所以原文中指的应该是壱岐岛,联系下文还能发现,如果这里指的是下对马,在下文应该还有2次南渡海,但是下文中1次南渡后就直接陆行了,除非说未经过壱岐岛,但是这样一来,海峡距离就不对了
所以我认为还是壱岐岛可能性较大
原文:又渡一海,千馀里至末卢国,有四千馀户,滨山海居,草木茂盛,行不见前人。好捕鱼鳆,水无深浅,皆沈没取之。
又是南渡千余里,大家看图中两根直线的长度不是差不多阿,不过壱岐到末卢的距离比对马海峡还短,差不多是42公里的样子,另,一般认为末卢即是现在的松浦,可能是源自国造本纪中关于末罗国造的描述(注1),因为末罗的读音与末卢相近,地理位置则几乎相同。
又是南渡千余里,大家看图中两根直线的长度不是差不多阿,不过壱岐到末卢的距离比对马海峡还短,差不多是42公里的样子,另,一般认为末卢即是现在的松浦,可能是源自国造本纪中关于末罗国造的描述(注1),因为末罗的读音与末卢相近,地理位置则几乎相同。
大胆的假设
到现在已经拿到3个重要参考数据了
朝鲜海峡 千余里=50公里
对马海峡 千余里=463公里
壱岐→末卢 千余里=42公里左右
那么我们根据上面3公式大胆估计一下,根据下面地图上的距离判断,当时文中的1000里应该大约等于现在的33~40公里,不过古代的测量工具非常不完善,使者应该也是根据船行驶的时间来大致估算距离,并不是太准确,大家凑合往下看吧
上面的是国造本纪九州地图
原文:东南陆行五百里,到伊都国,官曰尔支,副曰泄谟觚、柄 渠觚。有千馀户,世有王,皆统属女王国,郡使往来常所驻。
东南至奴国百里,官曰兕马觚,副曰卑奴母离,有二万馀户。 东行至不弥国百里,官曰多模,副曰卑奴母离,有千馀家。
上文描述了从末卢国开始向东南及东面的三个国家,具体位置下文会讨论
原文:南至投马国,水行二十日,官曰弥弥,副曰弥弥那利,可五万馀户。
南至邪马台国,女王之所都,水行十日,陆行一月。官有伊支马,次曰弥马升,次曰弥马获支,次曰奴佳鞮,可七万馀户。
终于看到邪马台国了,不过因为原文描述中没有距离单位,只有水行多少日这种模糊的描述,不用怕,我们一样可以推断出邪马台国位置
原文:自女王国以北,其户数道里可得略载,其馀旁国远绝,不可得详。
次有斯马国,次有已百支国,次有伊邪国,次有都支国,次有弥奴国,次有好古都国,次有不呼国,次有姐奴国,次有对苏国,次有苏奴国,次有呼邑国,次有华奴苏奴国,次有鬼国,次有为吾国,次有鬼奴国,次有邪马国,次有躬臣国,次有巴利国,次有支惟国,次有乌奴国,次有奴国,此女王境界所尽。其南有狗奴国,男子为王,其官有狗古智卑狗,不属女王。自郡至女王国万二千馀里。
上面的一系列国名对我们关系都不大,只有加粗的”自郡至女王国万二千馀里”一句是重要的参考数据
下图:今 北九州地图
资料整理
我们先主要看看手头有的数据:
原文:带方郡→狗邪韩国 7000余里
狗邪韩国→对马国 1000余里
对马国→过翰海到一大国 1000余里
大国→末卢国 1000余里
末卢国→伊都国 500里
伊都国→奴国 100里
奴国→不弥国 100里
不弥国→投马国 水行20日
投马国→邪马台国 水行10日,陆行1月
带方郡→邪马台国 12000余里
大胆假设2
这个假设的前提是相信上面所有数据的真实性,否则就没法讨论下去了。
我们首先根据假设1中,假设当时的1000里等于现在的40公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用33公里试试下文的公式,不过结果不太令人满意)
那么根据现在朝鲜海峡和对马海峡的距离计算
计算公式:1000/40=古里/今公里
所以:
狗邪韩国→对马国 1250里
对马国→过翰海到一大国 1157里
大国→末卢国 1050里
又因为
带方郡→邪马台国=12000里
带方郡→邪马台国=带方郡→狗邪韩国→对马国→过翰海到一大国 →末卢国 →伊都国 →奴国 →不弥国 →投马国 →邪马台国
所以:12000里=7000+1050+1157+1250+500+100+100+水行20日+水行10日
水行30日=843里
水行20日=562里
水行10日=281里
即不弥国→投马国 水行20日=562里
投马国→邪马台国 水行10日=281里
当然,其前提是水行速度相对平均,不过这种过于细节的东西限于史料已经无法考虑在内了
在这里,有朋友提出因为方向性的原因,上面的等式(带方郡→邪马台国=带方郡→狗邪韩国→对马国→过翰海到一大国 →末卢国 →伊都国 →奴国 →不弥国 →投马国 →邪马台国)不一定成立,而且认为万二千里可能是虚指,在这里,我要提出,这个等式肯定是成立的,因为万二千里是使者过的路程的总和,古代不可能会测两点间的直线距离,如果有更近的路使者就不会如文中这么走了,所以万二千里这个数字可以成为等式的一边,另外关于万二千里这个数,肯定是虚数,但个人认为不太会是虚指,虚指的话为什么不说是万三千里,或者干脆说数万里,因为使者对他走的路程也大致有个估计,只不过这个估计也不一定准是了。
现在我们就可以根据地图上的距离来大致推算邪马台国位置了,方向性以正向算,即东为正东,东南为正东南,以此类推(由于没有其他辅助史料只能这么做了)。
首先我们拿现在的日本北九州地图作参考
参考公式:
地图距离(单位:厘米)/古里=24/1157=00020743
末卢国→伊都国 东南1037厘米
伊都国→奴国 东南02074厘米
奴国→不弥国 东02074厘米
不弥国→投马国 南11658厘米
投马国→邪马台国 南05828厘米
根据上文的计算结果,我们看看结果是怎么样的,注意可以有两条线路,个人趋向于蓝色那条,毕竟根据全文来看邪马台国应该偏东
国造本纪的地图根据上面公式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也看一下
让我们看下《倭人传》中其余还有参考意义的几句话
东渡女王国东渡海千馀里,复有国,皆倭种。又有侏儒国在其南,人长三四尺,去女王四千馀里。又有裸国、黑齿国复在其东南,船行一年可至。参问倭地,绝在海中洲岛之上,或绝或连,周旋可五千馀里。
从周围国家的位置也许能更确实的估计邪马台国位置
根据正统九州说的理论,多主张邪马台国位置在福冈市附近的筑后(注2),也就是筑志国造附近,不过大家也请注意,根据原文推算出的距离,如何也无法到达那个位置,除非是日本使者夸大倭国大小,但是倭人传是根据中国使者所述所载,夸大数据可能性不大
看了上图,说真的笔者原来的估计是邪马台国是在北九州中部偏东的位置,因为下文还有“东渡海千余里”,笔者自然向四国岛方向想,但是看了刚才推算出的两张图,国造本纪的那条红色路线给了我很大启发,大家也许已经看出我的“企图”了,这个位置的东面正好是海,虽然说千余里有点勉强,但是如果非直线距离就能解释了
那么再看看下图,圈中为邪马台国位置,2即侏儒国位置,如果在四国岛则无法向南拉出4000余里的直线,所以《倭人传》的描述压根没出九州岛
下图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四国岛绝对无法向南拉出3000余里的直线,蓝线以下(因为原文中没提到过向北)四国岛绝对不可能画出图内红线的长度,而红线据文中所述只有3000余里阿,所以《倭人传》的描述压根没出九州岛,因为只有九州岛才能容纳这个距离。
结论
综上所述,大家可以发现,长崎与熊本中间的那个半岛根据目前材料很有可能是邪马台国位置。当然,现在估算邪马台国位置和拼图一样,要完成拼图,但是拼片不够,所以上文仅供参考,等有更多考古证据或文字证据后才能做更正确的判断。另外,个人还是觉得,以《古事记》或是《日本书纪》的神话来考据邪马台国是非常错误的
本文2023-08-17 12:28:1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2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