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跟三国志哪个真实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三国演义跟三国志哪个真实,第1张

  〈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写的小说。

  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学,就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三传、《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266)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我们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陈寿还著有《益部耆旧传》、《古国志》等书,整理编辑过《诸葛亮集》,可惜这些书后来都亡佚了。

  关于三国演义的版本,《三国演义》一般认为是由元末明初人罗贯中在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上演的三国杂剧、三国平话等基础上,依据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等历史资料,创作出的一部伟大的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志通俗演义》:也就是常说的罗本,因刊刻于明代嘉靖壬午年间(公元1522年),也称“嘉靖本”。嘉靖本分24卷,每卷10回,回目字数整齐划一,都是七言句。嘉靖本没有提到关索这个人物。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这是最接近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原本。嘉靖本现在亦鲜见,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出版过,不过书店里是不得见的,也许旧书摊上可以觅得。。

  毛本:由清初学者毛纶、毛宗岗父子于康熙年间,删改修定并附上评语的版本,也就是常说的毛本。它特点是着重突出了“尊刘贬曹”的观点。毛本不分卷,共120回,有提到关索的故事。随着毛本的出现,罗本逐渐湮没无闻。毛本是今天流传最广的《三国》版本。清代以来由于毛纶父子修改过的《三国演义》的流行,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反而较少受人注意,有少数研究工作者甚至把毛本《三国演义》作为研究罗贯中思想的依据,从而造成了某些误解。例如,有一种看法,认为罗贯中从尊刘抑曹的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一味丑诋曹操,极意美化刘备。但在实际上,这恐怕是把《三国演义》中所体现出来的毛纶、毛宗岗的思想,与罗贯中的思想混淆起来了的缘故。在毛本《三国演义》中,曹操确实被骂得一塌糊涂。而罗本职三国志通俗演义》对曹操虽有许多批判,却也不乏赞美之词。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到底有什么区别,其实答案很简单,一个是正史,一个是小说

《古本小说集成》五辑428种693册,用大32开本影印,布面精装。收辑宋、元、明、清四代所出现的有代表性的白话小说,兼及重要的文言小说。举凡演义、时事、公案、武侠、言情、神怪、艳异诸类,无论长篇短制,其作品有代表性,其作者能自成一家,其版本别具特色者,均在收辑范围,尤其注重纲罗庋藏于海内外各类图书馆及藏书家手中的善本、孤本、抄本、稀见本,以副“完足、系统、稀见、存真”的编辑宗旨和《集成》之名。

此书古籍阁收藏有完整的PDF电子版

《古本小说集成》部分目录:

  第一辑(160册100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

第二辑(160册100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影印)

第三辑(160册100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

第四辑(160册100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影印)

第五辑( 53册 28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

总共有693册(共有五辑)

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本)全160册

第1辑第001册 三分事略3卷 元刊 三国志平话3卷 元刊 合一册 2334 MB

第1辑第002册 清平山堂话本 明嘉靖刊 新编红白蜘蛛小说(残) 元刊 合一册 1641 MB

第1辑第003册 盤古至唐虞传二卷7则 明金陵畲季岳刊 有商志传一卷 12则 稽古堂刊 合一册 2259 MB

第1辑第004册 有夏志传 全称:按监演义帝王御世有夏志志传 4卷19则 明刊本 一册 3320 MB

第1辑第005册 鬼谷四友志3卷6回 又名孙庞演义七国志全传 博雅堂藏板 一册 1355 MB

第1辑第006册 双凤奇缘20卷80回 上 原署潇像双凤奇缘 又名昭君传 卧云书阁藏板 一册 1810 MB

第1辑第007册 双凤奇缘20卷80回 下 原署潇像双凤奇缘 又名昭君传 卧云书阁藏板 一册 1681 MB

第1辑第008册 二刻英雄谱20卷110回 一 明雄飞馆刊 四册 8573 MB

第1辑第009册 二刻英雄谱20卷110回 二 明雄飞馆刊 四册 7648 MB

第1辑第010册 二刻英雄谱20卷110回 三 明雄飞馆刊 四册 6989 MB

第1辑第011册 二刻英雄谱20卷110回 四 明雄飞馆刊 四册 7070 MB

第1辑第012册 梁武帝西来演义 上 又名梁武帝传 又名梁武帝演义 10卷40回 永庆堂畲郁生刊 二册 2971 MB

第1辑第013册 梁武帝西来演义 下 又名梁武帝传 又名梁武帝演义 10卷40回 永庆堂畲郁生刊 二册 2415 MB

第1辑第014册 隋唐演义(徐文长评) 上 10卷 武林刊本 三册 3311 MB

第1辑第015册 隋唐演义(徐文长评) 中 10卷 武林刊本 三册 3079 MB

第1辑第016册 隋唐演义(徐文长评) 下 10卷 武林刊本 三册 2289 MB

第1辑第017册 说呼全传12卷40回 乾隆金阎宝仁堂刊 一册 2518 MB

第1辑第018册 五虎平南後传6卷42回 嘉庆刊本 一册 2599 MB

第1辑第019册 云合奇踪20卷 上 万历刊本 二册 2807 MB

第1辑第020册 云合奇踪20卷 下 万历刊本 二册 2705 MB

第1辑第021册 三教偶拈三种 土静书屋刊 一册 2886 MB

第1辑第022册 近报丛谭平虏传2卷100则 崇祯刊本 一册 949 MB

第1辑第023册 魏忠贤小说斥奸书20,卷40回 崇祯刊本 一册 4539 MB

第1辑第024册 警世阴阳梦10卷40回 上 明末刊本 二册 1366 MB

第1辑第025册 警世阴阳梦10卷40回 下 明末刊本 二册 1365 MB

第1辑第026册 辽海丹忠录8卷40回 上 翠娱阁刊本 二册 4375 MB

第1辑第027册 辽海丹忠录8卷40回 下 翠娱阁刊本 二册 1282 MB

第1辑第028册 新世鸿勋22回 庆云楼藏板 一册 1653 MB

第1辑第029册 铁冠图 光绪十年刊 一册 1857 MB

第1辑第030册 万年清奇才新传 上 12卷18回 刊本 二册 2629 MB

第1辑第031册 万年清奇才新传 下 12卷18回 刊本 二册 2066 MB

第1辑第032册 吕祖全传1卷附1卷 汪氏刊本 一册 1700 MB

第1辑第033册 觉世雅言8卷 清初刊本 壶中天(残3回) 抄本 1420 MB

第1辑第034册 西湖拾遗48卷 一 目愧轩刊 五册 3474 MB

第1辑第035册 西湖拾遗48卷 二 目愧轩刊 五册 3263 MB

第1辑第036册 西湖拾遗48卷 三 目愧轩刊 五册 3421 MB

第1辑第037册 西湖拾遗48卷 四 目愧轩刊 五册 3616 MB

第1辑第038册 西湖拾遗48卷 五 目愧轩刊 五册 4465 MB

第1辑第039册 三刻拍案惊奇 上 又题型世奇观 8卷30回 明末刊本 二册 2614 MB

第1辑第040册 三刻拍案惊奇 下 又题型世奇观 8卷30回 明末刊本 二册 2622 MB

第1辑第041册 醉醒石15回 清初刊本 一册 2761 MB

第1辑第042册 鼓掌绝尘 上 40回 崇祯本衙藏板 三册 1790 MB

第1辑第043册 鼓掌绝尘 中 40回 崇祯本衙藏板 三册 1691 MB

第1辑第044册 鼓掌绝尘 下 40回 崇祯本衙藏板 三册 1629 MB

第1辑第045册 鸳鸯鐱4卷16回 清初刊本 锺情丽集1卷 抄本 合一册 1134 MB

第1辑第046册 无声戏小说 上 12回 清初刊 二册 1193 MB

第1辑第047册 无声戏小说 下 12回 清初刊 二册 1000 MB

第1辑第048册 连城璧 上 封面题觉世名言连城璧 18卷 清初抄本 二册 2893 MB

第1辑第049册 连城璧 下 封面题觉世名言连城璧 18卷 清初抄本 二册 2528 MB

第1辑第050册 珍珠舶6卷18回 抄本 一册 1479 MB

第1辑第051册 人中画4卷 尚志堂刊 一册 1103 MB

第1辑第052册 雨花香40卷 原题新刻扬州近事雨花香 通天乐12卷 雍正刊本 合一册 2978 MB

第1辑第053册 生绡剪 上 19回 原刊本 二册 2280 MB

第1辑第054册 生绡剪 下 19回 原刊本 二册 3753 MB

第1辑第055册 十二笑12回(存6回) 清初写刻本 一册 1109 MB

第1辑第056册 醒梦骈言 别署醒世奇言 12卷 稼史轩刊本 一册 5252 MB

第1辑第057册 西湖二集 上 34卷 崇祯刊本 三册 2330 MB

第1辑第058册 西湖二集 中 34卷 崇祯刊本 三册 2318 MB

第1辑第059册 西湖二集 下 34卷 崇祯刊本 三册 2536 MB

第1辑第060册 西湖佳话 上 16卷 金陵王衙刊 二册 2049 MB

第1辑第061册 西湖佳话 下 16卷 金陵王衙刊 二册 1548 MB

第1辑第062册 欢喜冤家 上 24回 清初赏心亭刊 二册 2491 MB

第1辑第063册 欢喜冤家 下 24回 清初赏心亭刊 二册 2044 MB

第1辑第064册 皇明诸司公案6卷59则 三台馆余氏刊本 一册 2608 MB

第1辑第065册 廉明奇判公案传4卷 余氏双峰堂刊 一册 1793 MB

第1辑第066册 详刑公案(国朝名公神断详刑公案)8卷 明潭邑明德堂刊 一册 2448 MB

第1辑第067册 七十二朝人物演义 一 40卷 崇祯刊本 四册 1638 MB

第1辑第068册 七十二朝人物演义 二 40卷 崇祯刊本 四册 1701 MB

第1辑第069册 七十二朝人物演义 三 40卷 崇祯刊本 四册 1806 MB

第1辑第070册 七十二朝人物演义 四 40卷 崇祯刊本 四册 1719 MB

第1辑第071册 续金瓶梅 一 64回 顺治刊本 四册 1882 MB

第1辑第072册 续金瓶梅 二 64回 顺治刊本 四册 1809 MB

第1辑第073册 续金瓶梅 三 64回 顺治刊本 四册 1971 MB

第1辑第074册 续金瓶梅 四 64回 顺治刊本 四册 2064 MB

第1辑第075册 隔帘花影 上 48回 本衙藏板 二册 2512 MB

第1辑第076册 隔帘花影 下 48回 本衙藏板 二册 2149 MB

第1辑第077册 三续金瓶梅 上 8卷40回 抄本 二册 1668 MB

第1辑第078册 三续金瓶梅 下 8卷40回 抄本 二册 1592 MB

第1辑第079册 红楼复梦 一 100回 琅嬛斋藏板 六册 7640 MB

第1辑第080册 红楼复梦 二 100回 琅嬛斋藏板 六册 6968 MB

第1辑第081册 红楼复梦 三 100回 琅嬛斋藏板 六册 6425 MB

第1辑第082册 红楼复梦 四 100回 琅嬛斋藏板 六册 7666 MB

第1辑第083册 红楼复梦 五 100回 琅嬛斋藏板 六册 6511 MB

第1辑第084册 红楼复梦 六 100回 琅嬛斋藏板 六册 4053 MB

第1辑第085册 红楼幻梦 上 24回 疏景斋藏 二册 3033 MB

第1辑第086册 红楼幻梦 下 24回 疏景斋藏 二册 3122 MB

第1辑第087册 女才子书10卷 大德堂刊 一册 1941 MB

第1辑第088册 画图缘16回 康熙刊本 一册 2151 MB

第1辑第089册 惊梦啼6回 清刊本 一册 803 MB

第1辑第090册 云仙啸5回 清初刊本 一册 1063 MB

第1辑第091册 情梦柝4卷20回 啸花轩藏板 一册 1527 MB

第1辑第092册 合浦珠 全称新镌批评肃像合浦珠传 4卷16回 清初刊本 一册 1892 MB

第1辑第093册 赛花铃16回 康熙本衙藏板 一册 1335 MB

第1辑第094册 凤凰池16回 耕书屋梓行 一册 1887 MB

第1辑第095册 终须梦2卷18回 弥坚堂刊本 一册 1302 MB

第1辑第096册 锦香亭4卷16回 岐园藏板 一册 2013 MB

第1辑第097册 女开科传 又名万斛泉 12回 名山聚刊本 一册 1428 MB

第1辑第098册 醒名花16回 清刊 一册 1426 MB

第1辑第099册 三分梦全传16回 道光刊本 一册 2871 MB

第1辑第100册 金兰筏4卷20回 清刊 一册 1174 MB

第1辑第101册 五美缘全传 上 80回 清刊 二册 5086 MB

第1辑第102册 五美缘全传 下 80回 清刊 二册 5292 MB

第1辑第103册 听月楼20回 忠恕堂刊本 一册 1966 MB

第1辑第104册 儿女英雄传 一 41回 光绪四年聚珍堂活字版 四册 2719 MB

第1辑第105册 儿女英雄传 二 41回 光绪四年聚珍堂活字版 四册 2972 MB

第1辑第106册 儿女英雄传 三 41回 光绪四年聚珍堂活字版 四册 3033 MB

第1辑第107册 儿女英雄传 四 41回 光绪四年聚珍堂活字版 四册 2726 MB

第1辑第108册 三教开迷归正演义 上 100回 明白门万卷楼刊本 三册 7692 MB

第1辑第109册 三教开迷归正演义 中 100回 明白门万卷楼刊本 三册 9945 MB

第1辑第110册 三教开迷归正演义 下 100回 明白门万卷楼刊本 三册 10290 MB

第1辑第111册 新说西游记 一 100回 乾隆其有堂本 六册 2882 MB

第1辑第112册 新说西游记 二 100回 乾隆其有堂本 六册 2819 MB

第1辑第113册 新说西游记 三 100回 乾隆其有堂本 六册 2889 MB

第1辑第114册 新说西游记 四 100回 乾隆其有堂本 六册 2605 MB

第1辑第115册 新说西游记 五 100回 乾隆其有堂本 六册 2622 MB

1《水煮三国》一本关于管理的书。还有林长治写的一本大话风格的,忘了叫什么名字了

2三国历史研究书目

三国之鼎峙 王仲麒著 商务印书馆 1931年

三国史略 王仲麒著 商务印书馆 1935年

三国史话 吕恩勉著 开明书店 1946年

三国新志(七卷) 刘公任著 世界书局 1947年

三国史讲话 徐德麟著 群联出版社 1955年

官渡之战(历史小丛书) 张习孔著 中华书局 1961年

赤壁之战(历史小丛书) 羽白著 中华书局 1965年

彝陵之战(历史小丛书) 李赓序著 中华书局 1965年

三国会要 杨晨著 中华书局 1956年

三国会要 钱仪吉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

三国志札记 杨晨 崇雅堂丛书本 1936年

读三国志杂志 林国赞著 中华书局 1959年

三国志裴注述 林国赞著 中华书局 1959年

读三国志蠡述(三卷) 李澄宇著 未晚楼全集本 1933年

三国志集解 卢弼著 古籍出版社 1957年

三国食货志 陶元珍著 商务印书馆 1935年

校补三国志疆域志 金兆丰著 商务印书馆 1935年

三国郡县表补正(八卷) 吴增江著

杨守敬补正 宜都杨氏 1907年

三国志世系表 周明泰著 大公报社 1930年

三国志世系表遗附订伪 陶元珍著 大公报社 1936年

三国志三公宰辅年表(三卷) 黄大华著 大公报社 1936年

三国志人名录 王祖彝著 商务印书馆 1956年

三国志证闻校堪记 罗振玉著 上虞罗氏雪堂丛刻本 1915年

三国人物论 祝秀侠著 台北中正书局 1953年

三国人物评传 黄逸民著 台北国民出版社 1958年

三国经济史 陈啸江著 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 1936年

曹魏之经济基础 马智修著 香港著者印 1968年

三国志兵事钩元 王嵩儒著 济南印本 1928年

三国时代薄葬考 于世琦著 青岛听涛楼 1933年

魏晋思想论 刘大杰著 昆明中华书局 1939年

魏晋清谈思想初论 贺昌贤著 商务印书馆 1946年

魏晋清谈述论 周绍贤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66年

魏晋的自然主义 容肇祖著 商务印书馆 1935年

魏晋玄学中的社会政治思想略论 汤用彤,任继愈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6年

魏晋文学论稿 汤用彤著 人民出版社 1957年

三国志平议(二卷) 李宝洤著 汉堂类稿本 1922年

三国志评论(四卷) 李景星著 四史评论本 1932年

三国志知意 刘咸析 成都尚友书塾 1932年

华阳国志校注 刘琳校著 巴蜀书社 1984年

诸葛亮 孙敏修著 商务印书馆 1926年

诸葛忠武侯年谱 古直著 中华层冰草堂丛书本 1929年

诸葛孔明生活 徐道轩著 世界书局 1929年

诸葛亮 韩非木著 中华书局 1935年

诸葛亮 朱杰勤著 昆明空军军官学校政治部 1941年

诸葛亮 祝秀侠著 重庆胜利出版社 1944年

诸葛亮新论 王芸生等著 重庆读者之友社 1945年

诸葛亮 周佐治著 南京青年出版社 1946年

诸葛亮 马植杰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年

诸葛亮 徐素著 香港中华书局 1959年

诸葛亮 柳春藩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62年

曹操 王仲荣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6年

曹操 徐素著 香港中华书局 1959年

曹操论集 三联书店编辑部 三联书店 1960年

三国史 马植杰著 人民出版社 1994年

三国史 何兹全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

曹操集译注 安徽毫县译注小组 中华书局 1979年

曹操传 刘玉娥著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2年

诸葛孔明全集 (明)诸葛羲,诸葛倬著 中国书店 1986年

诸葛亮集 张澍辑 中华书局 1960年

一代贤相诸葛亮 李兆成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

天下英雄刘备 谭良啸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

诸葛亮在襄阳 余鹏飞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6年

诸葛亮文集全译 万家常译注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7年

诸葛亮评传 余明侠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

三国史研究 张大可著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8年

三国志选注(上,中,下) 缪钺主编 中华书局 1984年

三国志今注今译 苏渊雷主编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

三国志选注 缪钺主编 中华书局 1984年6月 583千字

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 宋 熊方等撰 刘枯仁点校 中华书局 1984年10月 1,130千字

三国志人物故事 仓阳卿 张企荣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4年11月 153千字

闲话三分 陈迩冬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年6月 79千字

三国人物评传 谭良啸 张大可主编 三秦出版社 1987年10月 235千字

三国志导读 缪钺等著 巴蜀书社 1988年3月 210千字

三国志选译 陈寿原著 刘琳译注 巴蜀书社 1988年5月 139千字

三国史研究 张大可著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8年9月 325千字

三国志校诂 吴金华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0年 300千字

三国志今注今译 苏渊雷主编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8月 253千字

三国志今译 田余庆 吴树平主编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年12月 860千字

三国志辞典 张舜微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2年4月 1577千字

三国经济史 余鹏飞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2年5月 320千字

三国志现代文版 晋 陈寿 刘国辉等译 红旗出版社 1992年7月 800 千字

三国演义纵横谈 丘振声著 漓江出版社 1983年1月 315千字

三国演义资料汇编 朱一玄 刘毓忱编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3年10月 662千字

《三国演义》研究集 社会科学研究编辑部四川省社科院文学所编 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 1983年12月 367千字

千里走单骑长篇评话《三国》之一 张国良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年4月 244千字

三顾茅庐长篇评话《三国》之二 张国良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年6月 166千字

三国演义简说 李厚基 林骅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6月 69千字

三国演义创作论 叶维四 冒炘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4年9月 230千字

孔明初用兵长篇评话《三国》之三 张国良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年10月 200千字

长阪坡长篇评话《三国》之四 张国良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年10月 179千字

火烧赤壁扬州评话 康重华口述 李真 张棣华整理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5年1月 530千字

《三国演义》新论 刘知渐 重庆出版社 1985年6月 101千字

三国演义学刊<1> 学刊编辑部编 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 1985年7月 302千字

群英会长篇评话《三国》之五 张国良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5年10月 298千字

草船借箭长篇评话《三国》之六 张国良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5年10月 278千字

火烧赤壁长篇评话《三国》之七 张国良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5年10月 285千字

三气周瑜长篇评话《三国》之八 张国良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6年2月 213千字

张松献图长篇评话《三国》之九 张国良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6年6月 200千字

孔明进川长篇评话《三国》之十 张国良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6年6月 303千字

三国演义会评本 陈曦钟 宋祥瑞 鲁玉川辑校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7月 1600千字

三国演义学刊<2> 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编 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 1986年8月 313千字

竹琴三国志选 胡度整理 中国曲艺出版社 1986 年10月 176千字

三国演义选粹 罗贯中 原著 郭豫适 荀茵选评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年11月 209千字

说三国话权谋 李炳彦 孙兢 解放军出版社 1986年12月 245千字

三国演义论稿 高明阁著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6年12月 210千字

三国志玉玺传 童万周校点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6年12月 395千字

《三国演义》的用人艺术 霍雨佳著 海南人民出版社 1987年3月 85千字

反三国志演义 周大荒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7年5月 380千字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从《三国演义》看中国古代人才观 黄新亚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 年10月 124千字

袭取成都长篇评话《三国》之十二 张国良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年3月 195千字

《三国演义》谋略新探 霍雨佳著 海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5月 90千字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 郭济兴 李世俊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8年6月 226千字

龙争虎斗——三国演义 台湾邵红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8年8月 177 千字

三国群英会 唐耿良演出本 唐耿良 辜彬彬整理 中国曲艺出版社 1988年8月 297千字

《三国演义》与经营管理 李正 周克西编著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88年9月 202千字

兵伐东川 长篇评话《三国》之十三 张国良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年9月 250千字

水淹七军 长篇评话《三国》之十四 张国良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年12月 289千字

人才与谋略——《三国演义》启示录 胡世厚 卫绍生著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9年4月 116千字

汉都烽烟——三国志影视故事之一 张天民著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89年5月 337千字

浪卷大江——三国志影视故事之二 张笑天著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89年5月 295千字

问鼎中原——三国志影视故事之三 毕必成著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89年5月 359千字

几度夕阳——三国志影视故事之四 于力著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89年5月 337千字

三分归晋——三国志影视故事之五 苏叔阳著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89年5月 247千字

三国演义辞典 沈伯俊 谭良啸编著 巴蜀书社 1989年6月 850千字

《三国演义》新校注本 吴小林校注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年8月 806千字

三国演义考评 周兆新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年12月 250千字

《三国演义》与市场竞争 周俊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2月 151万字

《三国演义》研究论文集 河南省社科院文学所编 中华书局 1991年2月 410千字

三国演义美学价值 霍雨佳著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年5月 290千字

三国演义与现代商战 霍雨佳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1年7月 87千字

三国演义·谋略·领导艺术 谭洛非著 巴蜀书社 1991年8月 115千字

《三国演义》谋略三十种 陈辽编著 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1991年8月 100 千字

读三国谈经营 李文华编著 知识出版社 1991年10月 118千字

三国演义与企业领导谋略 冒炘主编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1年10月 320千字

白话三国演义赏析(上、下册) 张绍仁等编译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1年12月 500千字

为人处世与《三国演义》 严钦著 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2年1月 185千字

《三国演义》理校本 沈伯俊理校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年2月 800千字

《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 中国三国演义学会政协四川绵阳市委员会 巴蜀书社 1992 年4月 347千字

三国演义艺术欣赏 郑铁生著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2年7月 275千字

《三国演义》与人才竞争 周俊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10月 29万字

战略三国志 日本·城野宏著 林怀秋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2年12月 385千字

三国智谋精粹 霍雨佳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3 年1月 255千字

三国名人传说 本社选编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4 年2月 108千字

三国人物传说 诸葛纬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6 年5月 101千字

三国外传 江云 韩致中主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6年6月 393千字

《三国演义》的传说 董晓萍编 南海出版公司 1990年8月 235千字

三国人物别传 王一奇等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0年1月 288千字

《三国演义》连环画(上、中、下) 原著罗贯中 徐良士等改编 徐飞平 徐宏达等绘画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9年2月

精美白话文三国志 日本·园田光庆画 久保田千太郎配文 续三义 徐迎新 薛至诚 姜小平译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0年9月

桃园结义——儿童版·彩画之一 原著罗贯中 庄季德 满叔道改编 乐明祥 陆华 费嘉绘画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0年10月

曹操闯世——儿童版·彩画之三 原著罗贯中 庄季德 满叔道改编 史建期 陆华 姚鸿发绘画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0年10月

诸葛下山——儿童版·彩画之三 原著罗贯中 庄季德 满叔道改编 史建期 陆华绘画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0年10月

赤壁大战——儿童版·彩画之四 原著罗贯中 庄季德 满叔道改编 杨秋宝 陆华 徐毅绘画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6年10月

三气周瑜——儿童版·彩画之五 原著罗贯中 庄季德 满叔道改编 陆华 徐谷安 徐毅绘画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0年10月

刘备入川——儿童版·彩画之六 原著罗贯中 庄季德 满叔道改编 朱铭善 陆华 费嘉绘画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0年l0月

三英之死——儿童版·彩画之七 原著罗贯中 庄季德 满叔道改编 陆华 费嘉 颜志强绘画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0年12月

七擒孟获——儿童版·彩画之八 原著罗贯中 庄季德 满叔道改编 史建期 陆华 侯春洋绘画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0年12月

六出祁山——儿童版·彩画之九 原著罗贯中 庄季德 满叔道改编 史建期 刘泽 岱陆华绘画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0年12月

三国归晋——儿童版·彩画之十 原著罗贯中 庄季德 满叔道改编 陆华 陈夏 史建期绘画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0年12月

三国志——忠肝义胆群英会 蔡志忠古典幽默漫画 三联书店 1992年8月 40千字

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 田久川译注 中华书局 1983年

三曹年谱 张可礼编著 齐鲁书社 1983年5月 167千字

曹操·诸葛亮·周瑜传译注 路志霄 牛得权注 王立中 唐凌 刘亚利译 中州书画社 1983年7月 152千字

曹植集校注 赵幼文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年6月 474千字

曹操集注 夏传才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6年5月 180千字

曹操 日本·川合康三 周东平译 三秦出版社 1989年2月 123千字

曹操新传 章映阁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6 月 211千字

乱世枭雄 衣连友 金志隆著 黄河出版社 1989 年12月 566千字

乱世英杰——曹操传 陈周昌著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0年11月 203千字

曹操传 刘玉娥著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2年6月 158千字

诸葛亮 郑孝时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3年12月 60千字

诸葛亮新传 章映阁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9月 199千字

一代名相诸葛亮 曹余章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10月 56千字

诸葛亮研究 成都市诸葛亮研究会编 巴蜀书社 1985年10月 240千字

诸葛亮治蜀 谭良啸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年5月 42千字

诸葛亮传 柳春藩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6年7月 185千字

诸葛亮研究新编 襄樊市诸葛亮研究会编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6年12月 222千字

诸葛亮传说故事 张定亚编选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7年2月 45千字

访古话孔明 谭良啸著 文物出版社 1987年7月 80千字

咏诸葛亮诗歌选 李伯勋选注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年10月 139千字

诸葛亮的传说 陈文道编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7 年11月 92千字

历代咏赞诸葛亮诗选注 谭良啸选注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年1月 81 千字

诸葛亮文译注 梁玉文 李兆成 吴天畏 巴蜀书社 1988年3月 200千字

诸葛亮研究三编 王汝涛 于联凯 王瑞功主编 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8年11月 185千字

电视连续剧《诸葛亮》创评文集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编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年11月 172千字

卧龙深处话孔明一一关于诸葛亮的新评说 晋宏忠著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89年7月 143千字

诸葛亮传奇 李元梯编选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9年8月 150千字

诸葛亮形象史研究 陈翔华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0年12月 360千字

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 高士楚等编 东方出版社 1991年3月 254千字

诸葛武侯兵法今译 王臣译 陕西师大出版社 1991年9月 250千字

白话诸葛谋略全书 尹名 金川 荣庆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年11月 112千字

诸葛亮兵法谋略 字光编译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年11月 130千字

诸葛亮谋略宝典 侯洪焰主编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1年11月 260千字

诸葛亮躬耕地新考 李兆钧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2年8月 336 千字

荆州风物话三国 钟扬波编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3年8月 92千字

古隆中 汪大宝编写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4年10 月 43千字

三国蜀汉探踪 《旅游天府》编辑部编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年3月 90 千字

三国胜迹湖北多 蔡远雄等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5年9月 106千字

三国胜迹遍神州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5年11月 130千字

蜀汉胜迹 成都武侯词博物馆编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年11月 74千字

三国胜迹游 吴功勋主编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7 年8月 172千字

武侯祠大观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编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年4月 163千字

三国赤壁古战场新探 李儒科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0年5月 98千字

赤壁战地考 贺亚先 王琳祥 邱姬玲编著 武汉出版社 1990年9月 130千字

古战场蒲圻赤壁论文集 蒲杞赤壁古战场保护开发建设研讨会文集编委会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1年10月 329千字

武侯祠 谭良啸 张宗荣著 成都出版社 1993年1月 50千字

三国用人艺术 冯世斌著 新华出版社 1992年5 月 180千字

诸葛亮与中国武侯祠 郭清华 侯素柏编著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3年4月 l00千字

人物简介

刘峻(463—521年),字孝标,生于平原郡,幼时故乡被北魏所占领。八岁时与家人失散,被人口贩子领去卖给了中小富人刘实(一作宝)。刘实见他聪慧好学,所以叫他读书。刘孝标终夜不寝,读书到天亮。齐永明年间出都游学,遍求异书,人称他是“书*”。终生落魄不遇。

宋泰始五年(469)北魏攻下青州,他随例被迁到平城,在那里出家,后又还俗。齐永明四年(486)还江南,曾参加翻译佛经。该书的注,是刘孝标回江南以后所作。

他采用裴松之注《三国志》的办法,进行补缺和纠谬的工作。孝标征引繁富,引用的书达四百余种。后人注释该书的,有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徐震谔《世说新语校笺》、杨勇《世说新语校笺》。日本德川时代的学者著有几种《世说新语》注。还有马瑞志的英文译本、目加田诚等的多种日文译本和法文译本。

刘峻在东阳紫岩山讲过学。生平坎坷,不得志。死后门人谥曰玄静先生。刘峻的文在南朝作家中颇有特色。其代表作《广绝交论》和《辨命论》,在当时的骈文中引人注目。其中《广绝交论》是推广汉代朱穆讽刺文章《绝交论》的论点而写成。文章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对南朝士大夫阶层的人情世态作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文笔尖锐犀利。《辨命论》的主旨是说明人的穷通都由天命决定,既非人事,也不是鬼神所能影响的 。

人物生平

刘峻生不及一月,曾任宋始兴内使的父亲刘病逝,母亲许氏不得不带着他及哥哥法凤回到故乡。宋明帝泰始五年,刘峻8岁,魏攻占青州,刘峻母子为乱兵所掠,作为奴隶卖到中山。富人刘宝悯惜刘峻,以束帛赎出,并教他读书。此时刘峻的叔父刘怀珍仍在宋为官,并以军功累迁至黄门郎领虎贲中郎将。魏实行民族隔离政策,对南朝有戚属者尤甚,因此再徙刘峻母子到更为僻远的代地。

刘峻母子衣食难继,不得不到寺庙为僧为尼,还俗只是后来的事情。刘峻却非常好学,在“居贫不自立”的情况下,燃麻杆为灯;夜读昏困,就用麻杆燎发须,“及觉复读”。齐武帝永明四年,刘峻母子不堪忍受民族歧视,由桑乾回到建康。

自东晋偏安江隅以来,建康一直为中国文化的中心。至建康,刘峻自感少时的读书不博,加之生性鲁钝,不胜愧叹:“黉中济济皆升堂,亦有愚者解衣裳。”此时刘峻已届25岁,“于是博及群书,文藻秀出”(《南史》本传)。

梁初建,刘峻曾被召“入西省,与学士贺琮校点秘阁”。然而刘峻率性而动,于学于识方面均不让梁武帝萧衍。一次“会策锦被事,咸言已罄,帝试呼峻”,刘峻“忽请纸笔,请疏十余事”。萧衍“不觉失色。自是恶之,不复引见”。萧衍对刘峻的忌恨一直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当刘峻编纂的《类苑》成,萧衍则另外组织一班文士编《华林遍略》“以高之,竟不见用”(《南史》本传)。这是造成刘峻由中年及老年坎坷、淹蹇的根本原因。

刘峻并不屈服于命运,可是刘峻的命运却是这样的舛讹,甚至几次到了“疏薄遭弃”的境地,不能不使他良多慨叹,由己及人、由今及古思索有关命运的课题。

偶然他听到梁武帝萧衍对管辂“有奇才而位不达”的议论,于是接过话题,洋洋洒洒写成了《辨命论》一文。刘峻认为前人的辨命存在着许多不足,如王充只是论其末却“蔽其原”,司马迁辨惑而终为惑所蔽,李康“论其本而不畅其源”,郭象能“语其流而未详其本”。刘峻本着“仕而不易,则谓之命。命也者,自天之命也”的角度,逐一予以辨蔽。

《辨命论》虽然属于哲学方面的论文,然而却是用华丽的骈俪文体写成的。特别是刘峻写作《辨命论》“盖以自喻”(刘瑶:《梁典》),浇铸着他的不平之气,从而使之音节精壮,辞彩飞扬,辨锋犀厉,情致淋漓,较之李康、郭象等前人之作显现出另一番慷慨激越的特色。而刘峻这一论文面对现实,面向人生,与南朝文风大相径庭,故而有“足杜浮竞”(李善:《文选注》)之效。诚然,《辨命论》从总体上言仍然囿于儒家“天命不可知”的思想体系,然而较之前人有所开拓,有所恢宏,故张溥击节称赏:“辨命六蔽,善言天命。”(《刘户曹集题辞》)至于刘峻于其中首先倡言:“天下善人少,恶人多;暗主众,明主寡”,吐出了封建社会诸多失意文人内心的愤懑,故而千百年来有着许多的知音。

《辨命论》成,中山刘沼不尽同意刘峻的观点,曾往来致书诘难,刘峻并一一作答。过了很久很久,刘沼没有音信、而刘峻值儿子病死内心戚戚惶惶不能前去相访。有人来拿着刘沼的复信给刘峻看,并言及这是刘沼于病中写成只是因为死未及发出。刘峻面对刘沼遗文,如睹故人,不胜悲悼,写作《追答刘沼书》以相吊。该书不及200字,只是借典实来说明刘峻的相哀相念之情。

如结末说:“冀东平之树,望咸阳而西靡;盖山之泉,闻弦歌而赴节。但悬剑空垅,有恨如何!”书中所用之典,意谓人死之后既有所感应,便想象着刘沼在九泉之下等待着刘峻的回答。于是刘峻就面对着苍冥,追思刘沼昔日的殷殷候答之情,仍然作了答书。刘峻说,当他再看到刘沼的复信,就如同秋菊春兰一样,芬芳之香充溢,英华之才流淌。只此一语就回答了刘沼。这种答死者书,“甚是创格”(许连:《六朝文》)。可是刘峻那里不知道人死魂灭,结末一语用季子悬剑徐君墓树的典实,使之属辞凄惋缠绵,“俯仰徘徊,无限悲切。”这封答书,在创格之中表达了对刚逝去朋友的哀悼,表现了与朋友讨论问题的真诚态度,最后深表失去挚友的遗恨,意味至为深永。

刘峻不独重友谊,而且还特别重视为人交友之道。梁武帝天监七年任死于新安任所,任吏风清正,不喜营物。任的儿子“东里、西华、南容、北叟并无求业,坠其家声。

兄弟流落,不能自振,平生旧交莫有收恤。西华冬月著葛帔练裙”;道逢刘峻,刘峻“泫然矜之,谓曰:‘我当为卿作计’乃著《广绝交论》以讥其旧交”(《南史》本传)。

《广绝交论》取主客问答的形式,循着东汉朱穆的《绝交论》的思路写成。不过《广绝交论》更突出了对“利交”的揭露及“利交”种种表现形式,其一为势交,其二为贿交,其三为谈交,其四为穷交,其五为量交。这五种“利交”的形式,“义同贾鬻”,并且滋生出三衅:“败德殄义,禽兽相若,一衅也;难固易携,仇讼所聚,二衅也;名陷饕餮,贞介所羞,三衅也。

古人知三衅之为梗,惧五交之速尤,故 威子以楚,朱穆昌言而示绝”,都是有着远大的眼光的。至于现状较之朱穆写成《绝交论》时尤甚。

刘峻通过任生前与死后境遇的完全不同,不胜感慨地说:“呜呼!世路险,一至于此。太行孟门,岂云崭绝。是以耿介之士疾其若斯,裂裳裹足,弃之长鹜。独立高山之顶,欢与麋鹿同群,然绝其浊,诚耻之也,诚畏之也。”不止应象朱穆所示的那样“绝交”,而且还要广绝交,从而扩大了朱穆的观点。由于该论现实针对性强,似到溉“见其论,抵几于地,终身病之”(刘:《梁典》);而且还似烛照诸种丑恶行为的镜子悬挂中天,成为不胫而走的名篇。至千百年后,尚有“成、季札,遗风在焉”(张溥:《刘户曹集题辞》)的盛誉。

由于萧衍的忌恨,刘峻虽为萧秀征为荆州户曹参军,最终却选择了金华山为栖地的归隐之路。他一方面设帐授徒,一方面筛选收集自己的文章,并写成一篇《自序》总结他的一生。其中发出“魂魄一去,将同秋草”,将为“世不吾知”的悲叹!不过历史是有选择的。

在他死后,他的学生私谥为“玄靖先生”,作品亦不胫而走,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

刘峻诗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6卷,已佚。明人张溥辑有《刘户曹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存诗4首 ,以写景见长。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刘孝标集校注》。

目录学成就

南朝梁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法武,奔江南后改为现名,字孝标。平原(今属山东)人。少孤家贫,寄人篱下,刻苦读书,闻人有异书,必往祈借。常常以燃麻杆照明读书,通宵达旦。清和崔慰祖称他为“书*”。齐明帝时,官豫州刑狱。天监初(502年以后),召至西省。

因齐末兵火战乱,延及秘阁,藏书散失。梁建国初,缺书甚多。秘书监任领职于秘阁内,亲加校点,使刘孝标等人重加校勘,分术数之文,更为一部,请祖撰写名录。又于文德殿内,编撰《梁文德殿正御四部目录》4卷,著录图书2 968帙,23 106卷。为梁代皇室藏书目录,今已佚。以文学著称,作有《山栖志》、《辩命论》,文辞优美。

他与任极为友善,任生前功绩显赫,助人为乐,死后家贫无人赡恤,遂愤然而作《广绝交论》,剖析势力之徒。又注释《世说新语》,引证书籍400余种,为世所推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刘户曹集》。私谥玄靖。

没有什么区别。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扩展资料

我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明代小说家罗贯中依据有关三国的历史、杂记,在广泛吸取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成果的基础上,加工、再创作了这部长篇章回小说。作品写的是汉末到晋初这一历史时期曹魏、蜀汉、孙吴三个封建统治集团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复杂斗争。

通过这些描写,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与奸诈,反映了人民在动乱时代的苦难和明君仁政的愿望。其结构宏伟而又严密精巧,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小说也反映了作者对农民起义的偏见,以及因果报应和宿命论等思想。

战争描写是《三国演义》突出的艺术成就。这部小说通过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运用夸张、对比、烘托、渲染等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等一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标志着历史演义小说的辉煌成就。在传播政治、军事斗争经验、推动历史演义创作的繁荣等方面都起过积极作用。

-三国演义

你可以去找

1、苏渊雷主编《三国志今注今译》(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仅翻译了“陈志”,有注释)

2、田余庆、吴树平主编《三国志今译》(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仅翻译了“陈志”,没有注释)

3、刘国辉等译《三国志现代文版》(红旗出版社,1992年,仅翻译了“陈志”,没有注释)

4、曹文柱等主编《白话三国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4年,翻译了“陈志”和少量“裴注”,没有注释)

5、戴逸主编《三国志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仅翻译了“陈志”,没有注释)

6、杜经国译《文白对照三国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仅翻译了“陈志”,没有注释)

7、方北辰注译《三国志注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仅翻译了“陈志”,有注释)

8、上海古籍出版社译《白话三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仅翻译了“陈志”,没有注释)

9、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三国志》分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仅翻译了“陈志”,没有注释)。

长期以来,学术界公认《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学者不满足于“元末明初”的笼统提法,对《演义》的成书年代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提出了五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成书于宋代乃至以前”说。持此观点者主要是周邨。他在《〈三国演义〉非明清小说》(载《群众论丛》1980年第3期)一文中,就江夏汤宾尹校正的《全像通俗三国志传》提出了三条论据:(1)该书在《玉泉山关公显圣》一节中有“迄至圣朝,赠号义勇武安王”一句,而关羽封赠义勇武安王是在北宋宣和五年(1123),因而此句“只能是宋人说三分的口吻”。(2)该书“记有相当多的关索生平活动及其业绩”,而“关索其人其事,辗转说唱流传时代,应早在北宋初,也可能更早于北宋初年,在唐五代间。而这也可能是《三国演义》成书远及的时代。”(3)该书的地理释义共14条,计17处,其中15处可以推断为宋人记宋代地名;其中也有2处是明初的地名,但这可能是传抄、传刻过程中后来加上的。此说完全忽视了《三国演义》吸取元代《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三国戏内容的明显事实,难以成立,因而至今无人赞同。 

2.“成书于元代中后期”说。持此说者以章培恒、袁世硕为代表。章培恒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月)第三部分,根据书中小字注中提到的“今地名”进行考证,指出:“这些注中所说的‘今时’何地,除了偶有误用宋代地名者外,都系元代地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曾将建康改为集庆,江陵改为中兴,潭州改为天临;“然而,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却仍然把建康、江陵、潭州作为‘今地名’,而不把集庆、中兴、天临作为‘今地名’,这是否可以理解为该书写作时还没有集庆、中兴、天临这样的‘今地名’呢?”文章由此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似当写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之前”,其时,罗贯中当在三十岁以上。袁世硕在《明嘉靖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乃元人罗贯中原作》一文中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元代中后期,约为十四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其主要论据是:(1)书中共引用330余首诗来品评人物,收束情节,这“与宋元间的平话是很近似的”。书中所引诗词,“不署姓名的泛称,多用‘后人’、‘史官’,‘唐贤’一词用了一次,‘宋贤’一词用过十多次,却不见‘元贤’一类字眼。这可以视为元人的口吻,表明作者为元人。”而署名作者基本上是唐宋人,也表明《演义》作者为元人。(2)书中小字注所提到的“今地名”,除了几个笔误之外,“其余的可以说是全与元代之行政区名称相符”。其中,江陵、建康、潭州均为元天历二年(1329)以前的旧地名。“据此,有理由将作注的时间断为这年之前。如果考虑到人们在一段时间里仍习惯于用旧地名,那么将作注时间往后推几年、十几年,是可以的……所以,我们可以将作注的时间断为元代的中后期,约为十四世纪的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而书中的注绝大多数出自作者之手,因此,《三国志通俗演义》即应成书于这一时期。不久以前,杜贵晨发表《〈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及今本改定年代小考》(载《中华文化论坛》1999年第2期),为“成书于元代中后期”说提供了新的论据。他发现,明初瞿佑的《归田诗话》卷下《吊白门》则在引述南宋陈刚中的《白门诗》和元末明初张思廉的《缚虎行》时,有“布骂曰:‘此大耳儿叵奈不记辕门射戟时也’”一语,而张思廉的《南飞鸟》诗中则有“白门东楼追赤兔”一句,二者既非来自《三国志》、《后汉书》等史籍,又非来自《三国志平话》,而是出自《三国志通俗演义》。再参酌章培恒、袁世硕二先生的意见,他认为《三国志通籽菀濉烦墒橛谠⒆谥林稳辏323)至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之间,即泰定三年(1326)前后。 

3.“成书于元末”说。陈铁民在《〈三国演义〉成书年代考》(载《文学遗产增刊十五辑》,中华书局1983年9月第1版)中认为: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无疑是今存最早、最接近原著面貌的刻本,利用其注释来考证《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是可靠的。根据嘉靖本注释中有评论和异文校记,以及有不少错误等情况判断,这些注释不大可能为罗贯中自作,而是《演义》的抄阅者和刊刻者零星写下,逐步积累起来的,其中有的作于元末,有的作于明初。既然有的注释作于元末,那么《演义》的成书年代自然也应在元末;即使根据一些作于明代洪武初年的注释,也可推知《演义》成书应在元末,因为只有在《演义》写成并流传之后,才有可能出现《演义》的注释。周兆新在《〈三国志演义〉成书于何时》(载其主编之《三国演义丛考》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中指出:联辉堂本《三国志传》中有“圣朝封赠(关羽)为义勇武安王”一语,汤宾尹本《三国志传》亦有相似语句,两本在提到“圣朝”之前,均曾提到“宋朝”,二者对举,可见“圣朝”不可能指宋朝;而明初洪武至永乐年间均无封赠关羽之事,可见“圣朝”也不可能指明朝。这样,它只能指元朝。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曾加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结合堵脊聿拘唷返募窃兀堆菀濉返背墒橛谠笃凇BR> 4.“成书于明初”说。持此说者较多,如欧阳健在《试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一文(载《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中认为:周楞伽、王利器先生根据元代理学家赵偕的《赵宝峰先生集》卷首的《门人祭宝峰先生文》等材料,认为罗贯中即门人名单中的罗本,这是可信的,按照门人之间“序齿”的通例,可以推算罗贯中的生年约在1315—1318年,卒年约在1385—1388年;再根据对《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小字注所谓“今地名”的分析,可以判断:《三国志通俗演义》可能是罗贯中于明初开笔,其第十二卷的写作时间不早于洪武三年(1370),全书初稿的完成当在1371年之后。其时,罗贯中在五十五岁左右,其知识和阅历都足以胜任《演义》的写作。任昭坤在《从兵器辨〈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载《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第1期)中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里叙述描写的火器,绝大多数在明初才创制,或才有那个名称,这证明《通俗演义》成书于明初。《通俗演义》描述的火器,使用者都是孔明,可见在作者心目中,只有孔明那样智慧过人的人才能创制使用先进火器,这说明作者所处时代是以冷兵器为主的,这也与明初的兵器实际状况相吻合。 

5.“成书于明中叶”说。张国光在《〈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中叶辨》(载《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4期,亦收入《三国演义研究集》)中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以《三国志平话》为基础的,现存的《三国志平话》刊于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代表了当时讲史话本的最高水平,然而篇幅只有约8万字,文笔相当粗糙、简陋;而《三国志通俗演义》篇幅约80万字,是《平话》的十倍,其描写手法已接近成熟,因此,其诞生不能不远在《平话》之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第一个成熟的《三国演义》版本,它不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的作品,而是明代中后期的书商为了抬高其声价而托名罗贯中的,为此书作序的庸愚子(蒋大器)很可能就是它的作者。九十年代以来,张志合的《从〈花关索传〉和〈义勇辞金〉杂剧看〈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载《河南大学学报》1990年第5期),李伟实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中叶弘治初年》(载《吉林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也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代中叶。 

结合以上各种因素,目前比较稳妥的说法仍然是:《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而成于明初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帮助

《世说新语》(刘义庆)、《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陈寅恪)、《悠悠南北朝》(陈羡),这里先推荐这四本关于魏晋南北朝历史的书籍。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每个朝代都有着许许多多值得让人去探讨去深思的故事。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也是政权更迭最频繁的一个时期。想要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推荐大家看看下面几本书。

想要了解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世说新语》不可不读。这是一本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名人们的笔记小说,就像现在的段子集,但是它又比段子集要高级得多。可以说是那个时期轶闻和野史的编集,读完之后会了解到很多人物事迹和文学典故。

王仲荦的《魏晋南北朝史》基本涵盖了每个重要的时间段的各个方面,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都有提到,内容详细全面,读起来也比较流畅,不过因为写的比较早,有些观念现在看来可能会有一点点落后,但还是值得一读的。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也非常推荐,了解的人都知道,陈寅恪对魏晋南北朝的研究可是非常多的,他的作品之价值肯定也不会低。这本书非常透彻地分析了一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点问题,还有很多细致的考证。

最后再推荐一本读起来轻松一些的——《悠悠南北朝》(陈羡)。这本书在历史角度方面可能不是那么全面,但是整体的语言较为通俗简练,让入门级的读者能够比较快的接受,可以了解到那个时期的重要人物事件以及大概的出场顺序,想了解的话可以看一看。

魏晋南北朝英雄辈出,想要了解那段时期的历史,多看书总是没错的。先读一读入门级的了解个大概,再读进阶版的深入研究。有正经严肃的通史类,也有幽默诙谐的野史类。当然每个人读书的感受都不一样,这里只是个人推荐几本还不错的,有兴趣的话也可以找找其他的哟。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