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书笔记「萃选」(3)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7浏览:3收藏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萃选」(3),第1张

  14  原文:

 所有的婚姻,任凭怎么安排,都是赌博,都是茫茫大海上的冒险。天下毕竟没有具有先见的父母或星相家,能预知自己儿女婚姻的结果,即便是完全听从他们的安排也罢。

 所有的婚姻,都是缔构于天上,进行于地上,完成于离开圣坛之后。

 林语堂对婚姻的认识就和许多的婚姻指南一样,很有道理但无济于事。

 在苏东坡一生中,先后有三个女人与他相伴,王弗、王闰之、朝云,在当时的环境下,她们似乎只是他生命的陪衬,能够与苏东坡这样的男人结缘,她们应该也感到幸福。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现代男女平等的世界,有争吵也有和平,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琐事,在斗争中真正尊重彼此。

 古代的话语权主要是掌握在男人手里的,作品中的女性多显柔弱甚至病态,苏东坡诗文中的女性已经算是比较大气的。这或许可以部分解释李清照的伟大,也让我有点想通了我为什么不喜欢《红楼梦》。

 15  原文:

 怀有两封致欧阳修与梅尧臣的书信,父子便自旱路赴京,迢迢万里,要穿剑阁,越秦岭,为时须两月有余。

 父子三人第一次赴京走的是旱路,第二次出川走水路,我以前一直记错了。慢节奏的时代,读书人出门多与自然山水相亲近,文章真能得山水之助力,即便人生遭遇许多痛苦,总还能有安放心灵之所。与自然的疏离是我近十年心神不稳的重要原因,虽说“大隐隐于市”,实则古人的“市”生活节奏也比现在的“市”慢得多。去赶考就走两个月,去某个地方上任又可以走上几个月,苦则苦,个中亦自有乐在。不知道这种想法是否有盲目歆羡古人的嫌疑,但我的确是太向往慢节奏的生活了,现在就像一个陀螺不停被抽着转动,期待三个月之后完成手头的事情可以慢一些。

 16  原文:

 殿试的日子到了。皇帝任命欧阳修为主试官,另外若干饱学宿儒为判官。在读书人一生这个紧要关头到来之际,大家心中都是紧张激动,患得患失。过去多年来三更灯火五更鸡地苦读力学,都是为了这一时刻。考生必须半夜起身,天甫黎明就要来到皇宫之外,身上带着凉的饭食,因为没考完是不许出考场的。在考试时,考生要各自关闭在斗室之中,有皇宫的侍卫看守。朝廷有极严厉的规定,借以防止纳贿或徇私。考生的试卷在交到考试官之前,先要由书记重抄一遍,以免认出试卷的笔迹。在重抄的试卷上,略去考生的名字,另存在档册里。考生在考完放出之时,考试官则关入宫中闱场,严禁与外界有任何接触,通常是从正月底到三月初,直到试卷阅毕呈送给皇上为止。考生首先考历史或政论。次考经典古籍,最后,在录取者的试卷已阅毕,再在皇帝陛下亲自监察之下考诗赋,然后再考策论。宋仁宗特别重视为国求才,对这种考试极为关注。他派贴身臣仆把题目送去,甚至有时为避免泄露,他还在最后一刹那改变题目。

 宋代对于科举考试的重视首先可以说是科举制度发展的必然,搞糊名制的做法是历史的进步。宋朝重文轻武,考中的名额也多,终于导致冗官冗费,尾大不掉。

 单就这考试本身来说,其实还是比较公平的,考策论也还是能考出一些真知灼见。苏东坡文集中的策论与他在做官时候的行为对应起来看还是有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科举制度还是能够选拔出真实人才的,至于后来的八股文,则完全是由于思想专制情形下,读书人无法在考场上施展真才实学,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科举的问题。即便科举禁锢思想,真正思想独立的人还是在努力思考,文学艺术还是在尽最大的可能发展,所以人类才有希望,文明才在延续。

 今天回顾唐宋的科举考试,有些诗文还能流传下来,明清八股文却没有,这就是历史的选择。明清时期小说的发展是由当时的非主流文人完成的,优秀的小说后来成为了那个时代文学的最佳代表。同样要看到的是,科举制度下受禁锢的文人中也有许多同样写出了精彩的诗文,虽然跟唐宋没法比,但毕竟也是时代的呼喊。

 17  原文:

 苏氏兄弟都以优等得中。苏东坡的文章,后来欧阳修传给同辈观看,激赏数日。那篇文章论的是为政的宽与简,这正是苏东坡基本的政治哲学。不过,不幸有一个误会。欧阳修对此文章的内容与风格之美十分激赏,以为必然是他的朋友曾巩写的。为了避免招人批评,他把本来列为首卷的这篇文章,改列为二卷,结果苏东坡那次考试是名列第二。在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四月八日,苏东坡考中,在四月十四日,他那时才二十岁,成为进士,在三百八十八人之中几乎名列榜首。得到此项荣誉,于是以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知名于天下。

 学者的说法可能有问题,如果不是翻译的错误。从学术水平上来说,二十岁的书生距离学者应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后来苏轼苏辙约定注释五经,那时他们算真正的学者了。

 苏轼科举得中的故事比较著名,这其中欧阳修自然起了重要作用,多年后苏轼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也提携了不少人才,这也算是良性循环吧。高中进士,在当时看来就是读书时代的完美句号,新的生活即将在面前展开,记得唐朝孟郊高中,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不知道苏轼高中之后是否也得意忘形呢古人读书自然是为做官,这么优秀的人才,在倚重文官的宋朝大起大落也就不奇怪了。

 欧阳修算是幸运的,虽然一生也有起落,比起苏东坡已经好多了,也许正因为如此,他的诗文比起苏东坡来,也就洒脱些。苏东坡的旷达里其实融合了苦涩,欧阳修大体是快乐的。这个说法当然可以商量。

 18  原文:

 苏东坡的宦途正要开始,母亲病故。根据儒家之礼,这当然是极其重大之事,甚至官为宰相,也须立即退隐,守丧两年三个月之后,才能返回复职。东坡的姐姐已于数年前去世,因此苏氏全家三个男人晋京应试之后,家中只有母亲和两个儿媳妇。母亲死时还没听到京都的喜讯。

 后文说“居丧守礼之下的一年又三个月的蛰居生活”不知道是原文错误还是译文错误。关于古代守丧,我查到一个资料可供参考

 这里面没有明确说宋代,从苏东坡的经历来看,他们兄弟都是守完丧的。这里是母丧,后来是父丧。

 古人守丧这么久当然于物质生产有损,但对于精神或大有裨益,劳形苦思没有必要,但可以借此理清生命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两年三个月还是长了一些,不过现代人办完丧事就迅速回到繁忙的工作中,也是太急促了,这有助于快速从悲伤中出离,但也会让生命意识淡薄。

 关于父母,苏东坡的文章里提到的不多,也可能是我读书不细,但在他生命中,他们肯定伴随他的灵魂,直到生命尽头。他的母亲在临死前不知道儿子高中,会有遗憾么林语堂这一笔有意无意间还是透露了国人望子成龙的心理。

 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或许苏轼兄弟本来是想将来可以把母亲接走的,结果天不遂人愿。

 19  原文:

 在东坡写给弟弟最早的和诗之中,东坡已经显示出他那完美的诗才。他按规定用“泥”和“西”两字作韵脚,写出了下列的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这首七绝成了东坡诗的佳作。此处“飞鸿”一词是人心灵的象征。实际上,本书中提到东坡的行动事故,也只是一个伟大心灵偶然留下的足迹,真正的苏东坡只是一个心灵,如同一个虚幻的鸟,这个鸟也许直到今天还梦游于太空星斗之间呢。

 首先这不是一首七绝,而是七律。后边四句是: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是苏东坡的代表作,为什么译者会译成七绝,我也不明白。少年时代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就略有所感,随着年岁渐长,去过许多地方,连“指爪”都不曾留下,对其中的味道认识又深了一些。

 在某些年纪特别想做一些能让人印象深刻的事,结果徒然努力了,有时反遭人耻笑,直到有一天懂得沉静下来。苏东坡这首诗前四句用的类似大白话加一个比喻,因为包含至理,故而千古流传。鸿泥雪爪之喻谁都明白,却只有苏东坡能写得这么妥帖,这就是水平。有时读到这样的诗会废书而叹,天才妙手已成佳句,吾辈复何为哉

 老僧新塔,坏壁旧题,这些东西组合在一起说明人生的印迹相当好,而尾联一个问句,长路蹇驴,有声有形,也颇让人入神。以理入诗,这首自是代表,难得的是理趣与诗趣并不冲突,而是融合一体,非一流诗笔不足办此。

 真正的苏东坡直到今天还梦游于太空星斗之间么如果真的存在这个空间,我们活着估计是无法见到他了,还是暂时忍忍吧。那个诗文中的苏东坡倒是一直与我们同在,正是化身千万,各有神采。

 20  原文:

 但是构成人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大事则少而经久不见,所以苏东坡则事事多听从妻子。

 当我爱时,我是充实的。我运动时,我是自由的。我思考时,我是自由的。我写作时,我是自由的。我睡着而又无梦时,我的生命是沉静的。面对宽和的山林,我是放心的。亲人的信任,朋友的投契,对手的尊重,这些都那么好……这些都不是人生中的小事,而是乐事。

 坐在会场上听台上的人讲一个小时(甚至更久!)废话,打电话,接电话,完成一样资料,再完成一样资料,继续完成一样资料,接着完成一样资料——这些资料躺在某个地方死掉了偶尔有人会去翻翻尸体——还需要完成资料……让别人完成资料,排队等到该你办事,换个时间再来排队等到该你办事,油价长得很快降得扭扭捏捏,电梯维修电梯总是维修,工资还没有发工资已经过了半个月还没发工资和付出不成正比工资没有别人高……

 这些小事就这样扰乱我的生命这些小事同样参与构成我的人生这些小事总有一些应该被消灭掉。

 我也不愿意干什么大事,我只希望保护家人十年内读完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二十四史沈从文全集写几本书写好毛笔字打好乒乓球羽毛球身体健康去很多地方。

 苏东坡想不想经历那么多大事呢

1关于药材的诗句

《水调歌头 汤头拾趣》

竹叶柳蒡道,泰山磐石边。龟鹿二仙兴至,逍遥桂枝前。更有四君三子,大小青龙共舞,玉女伴天仙。阳和桃花笑,碧云牡丹妍。

酥蜜酒,甘露饮,八珍餐。白头翁醉,何人送服醒消丸?凉膈葛花解酲,保元人参养荣,回春还少年。四海疏郁罢,常山浴涌泉。

注:词内含汤头三十个,依次为:竹叶柳蒡汤、泰山磐石散、龟鹿二仙胶、逍遥散、桂枝汤、四君子汤、三子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玉女煎、天仙藤散、阳和汤、桃花汤、碧云散、牡丹皮散、酥密膏酒、甘露饮、八珍汤、白头翁汤、何人饮、醒消丸、凉膈散、葛花解酲汤、保元汤、人参养荣汤、回春丹、还少丹、四海疏郁汤、常山饮、涌泉散。

2描述中医的诗句

赞中华中医药历史成就

李景华

中华悠悠五千年,生生不息延绵绵,

国医立基数千载,四大国粹有一篇,

伏羲九针神农药,岐黄问对天下传。

伊尹烹饪创汤液,六气致病医和谈,

周分医科为四种,上工下工考医官。

扁鹊言脉留后世,仓公诊籍第一篇,

韩康卖药无二价,仲景辩证精又专,

华佗发明麻醉术,董奉济厄杏林暖。

叔和脉经廿四种,葛洪炼丹罗浮烟,

甫谧甲乙定孔穴,弘景审药本草研。

雷公炮制有多种,元方诸病源候颁,

药王思邈医龙虎,王焘外台大部卷,

唐修本草世第一,鉴真渡海国医传,

昝殷妇科开山祖,道人仙方正骨传。

宋慈法医闻世界,自明妇科天下先,

慎微证类修本草,钱乙小儿有深研,

惟一铜人称国宝,宋代药局医官院。

元素脏腑辨精微,子和攻下完素寒,

东垣专主脾胃论,丹溪滋阴有新见,

乾孙神书讲痨瘵,薛氏医案后世传,

时珍采药问农樵,寿世保元有廷贤,

赤水玄珠生生子,继洲大成不一般,

景岳才高有八斗,肯堂准绳数万言,

又可瘟疫倡戾气,献可温补大宝观,

青主琴棋书画博,名医类案是江瓘,

外科正宗实功著,吴谦金鉴总纂官,

清代温病四大家,叶薛吴王创新篇,

大椿秀才书万卷,学敏拾遗补药篇,

修园医书十六种,活血化瘀勋臣见,

还有孟河四大家,师机外治理瀹骈,

民国汇通一时盛,恽朱唐张小洞天,

后世医家更无数,中华医术代代传。

3关于药的诗句诗经

1、《集药名次韵》 洪皓独活他乡已九秋,肠肝续断更刚留;遥知母老相思子,没药医治尽白头。

2、《药名》 冯梦龙农夫月落出耕田,行到溪头无渡船。就在溪边眠一觉,蓑衣箬笠护头边。

3、《满庭芳》 辛弃疾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流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

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

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

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荒。4、《桂枝儿》 冯梦龙 你说我,负了心,无凭枳实,激得我蹬穿了地骨皮,愿对威灵仙发下盟誓。

想人参最是离别恨,只为甘草口甜甜的哄到如今,黄连心苦苦嚅为伊耽闷,白芷儿写不尽离情字,嘱咐使君子,切莫做负恩人。

4关于中药的诗歌

慈济颂电视剧《神医大道公》的主题曲。

电视剧讲述的是保生大帝、医神吴夲的神话故事。保生之德,高尚高清。

神医之术,高超高明。慈济精神,千古永存。

大道公心,世人同钦。慈济在人间同样也是电视剧《神医大道公》的主题曲。

歌词写得好啊:人说天大地大,真情永无价,谁能不朽成神话。苦啊也无憾,累啊也潇洒。

去病除恶,报天下。红尘一番,苦苦咸咸,都如同风沙掠过眼。

人说医道人道,慈济在人间。乐与善啊,处处笑开颜。

神医到场,可给你偏方。你哪里有痛,又哪里有伤。

天麻、细辛、还有小茴香。煮去服用,可疗你病伤。

倘若病处,它不在身上,怎能医你心处,医你感伤。人生漫长,心和气爽。

遇事淡定,百岁舒畅。伤寒插曲《伤寒》乃托中医经典名著《伤寒论》为名,内容实际与《伤寒论》无关,而是讲的因为爱情,心受伤了。

“我的天下有你而痊愈,你竟轻易占据我心地”,皇帝的意思是让女大夫来治疗他为爱受伤的心。遗忘之前《遗忘之前》挺好听,唱女医谈允贤的,歌词描写了一个袅娜娉婷的美女中医大夫,好漂亮的大夫啊!大有徐志摩《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的感觉。

“花在髻边的笑颜,忘了摘下时的怯。灯和烟火的长街,为谁静止的思念。

凤尾裙缠绕着烟,药香染过的指尖,拭过心的弦,遮住你低垂的脸。”好一朵娇羞的中医女子!这两首都是电视剧《女医明妃传》中的歌曲,红极一时的电视剧,主人公原型为明代中期著名女名医、《女医杂言》的作者谈允贤。

电视剧改编了不少爱情故事进去,所以这两首曲子比较现代一些。大明劫 一首听得笔者想流泪的《大明劫》!同名**《大明劫》的片尾曲。

故事背景是在明朝末年,战火纷飞,瘟疫横行,白骨千里。 主人公是中医史上著名医家、《温疫论》的作者吴又可。

故事即是大明朝之劫,也是苍生之劫。也就在这芸芸众生之中,一名医者凭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挽救苍生。

写到这里,笔者感动得热泪盈眶! 笔者是教《中医各家学说》的老师,每次讲到金元名医李东垣在战火中,在死亡上百万老百姓的大瘟疫中,挽救末世苍生之时,也就是这种感觉!天地洪荒,四野苍茫! 数千年来,每当瘟疫降临人间之时,华夏中医总能力挽狂澜,以大慈恻隐之心救济天下众生!这首《大明劫》有一种苍凉的力量!不求名来名自扬 《神医喜来乐》的主题曲,当年也是极好的,歌词好励志:来路短去路长,人生百年多思量。薪火相传煮忧患,说轻说重说兴亡。

风雨中热心肠,悬壶济世岁岁忙。千回百转问出路,去邪扶正有主张。

红尘滚滚,天意无常,不遂我心不勉强。悠悠一笑传四方,不求名来名自扬。

大长今不管韩国人承不承认,韩医就是中医的分支,不信去看看韩国古人编的、让韩国人引以为骄傲的《医方类聚》《东医宝鉴》,那就是对明代以前中医古籍的汇编本。《大长今》当年风靡东亚,是不是让我们华夏子孙也反省了好久,自己的文化自己不爱护,别人便来抢了!《大长今》不少歌都很经典。

千年等一回因为白娘子的丈夫许大夫是中医,当年在苏州、杭州行医。白素贞在峨眉山修行,还吃过在峨眉山隐居的药王孙思邈真人的仙丹,道行一下增加了五百年。

许大夫端午节被吓死,白娘子还上昆仑山盗仙草。许士林幼年时苦读许仙留下来的医书,还救过几个病人。

所以不管怎么说,这部《新白娘子传奇》与中医药关系密切着呢!记得许仙刚刚学医的时候,对着甘草就咿咿呀呀唱了半天。医道韩国在《大长今》之后,又拍了一部中医(韩医)题材的电视剧《医道》,故事主人公是17世纪韩国古代名医、《东医宝鉴》作者许浚。

《东医宝鉴》实际是对中国明代以前上百部中医古籍的汇编。电视剧的主题曲《医道》由港星李克勤翻唱。

在医院里受尽折磨的小伙伴们看看歌词吧:“受过伤,先知道要坚强。受委屈,先会学到原谅。

明白到医者心肠,没期望赞赏。几多壮志,几多情长,几多的考验,练我修养。

激励过,谁或者都必须有折磨。”明白了吗?医生就是这么悲催!大宅门也是一部中医题材的电视剧,当年活了一阵子,歌曲是京剧风的:“有情义有担当,无依无傍我自强,集百草要让这世界都香。

无悔一腔血,有意济苍生,百年风雨大宅门。”一瞬美满《神医安道全》的主题歌。

安道全,梁山泊好汉中的神医,地灵星。“唱一曲相见欢,思断肠,念不散。

用妙药良方,挽不回情丝断。”额,神医也是要谈恋爱的!歌挺好听!老中医说《老中医说》,歌手许诺的歌:我和小伙伴们,都是大夜猫,晚上睡不着,早上醒不了。

我和小伙伴们,都爱上了电脑,白天上淘宝,晚上私信聊聊聊。身体越来越糟,查不出哪病了,心情也很烦躁。

想起老中医说,有因就有果,阴阳要调和。我问该吃什么,该怎么做。

老中医说,什么都能吃喝,什么都不能吃多,吃多了会很难过。老中医说,十一点该睡了,休息好了再去工作,对自己和别人负责。

老中医说,生气多病就多,昧着良心多忐忑多,做善事多快乐。老中医说得不错!这些才是真正的养生!奔跑吧中医 说实话,中医们都喜欢静,都不太爱奔跑!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桂枝汤治太阳风。

5关于"煮汤"的诗词有哪些

1、农夫心内如汤煮(宋·宋无名氏·《赤日炎炎似火烧》)

2、汤饼煮成新兔美(宋·陆游·《野兴》)

3、菊曲煮饼探注汤(宋·黄庭坚·《和曹子方杂言》)

4、当烦煮汤饼(宋·黄庭坚·《和答子瞻和子由常父忆馆中故事》)

5、思公煮茗共汤鼎(宋·黄庭坚·《省中烹茶怀子瞻用前韵》)

6、曲几团蒲听煮汤(宋·黄庭坚·《以小团龙及半挺赠无咎并诗用前韵为戏》)

7、石鼎飕飕夜煮汤(宋·范成大·《病中绝句》)

8、煮汤听成万籁(宋·范成大·《晓枕》)

9、药炉汤鼎煮孤灯(宋·范成大·《元夕》)

10、晨兴籼饭煮葱汤(宋·方回·《戊子元日凡阳道中

6和汤有关的诗句

汤,做“水”的意思是主要指“热水。”下面列出几首含“汤”字的唐诗供参考

李商隐<览古>莫恃金汤忽太平,草间霜露古今情。空糊赪壤真何益,欲举黄旗竟未成。长乐瓦飞随水逝,景阳钟堕失天明。回头一吊箕山客,始信逃尧不为名。

韩偓<咏浴>再整鱼犀拢翠簪,解衣先觉冷森森。教移兰烛频羞影,自试香汤更怕深。初似洗花难抑按,终忧沃雪不胜任。岂知侍女帘帷外,剩取君王几饼金。

李隆基<幸凤泉汤>西狩观周俗,南山历汉宫。荐鲜知路近,省敛觉年丰。阴谷含神爨,汤泉养圣功。益龄仙井合,愈疾醴源通。不重鸣岐凤,谁矜陈宝雄。愿将无限泽,沾沐众心同。

张九龄<夏日奉使南海在道中作>缅然万里路,赫曦三伏时。飞走逃深林,流烁恐生疵。行李岂无苦,而我方自怡。肃事诚在公,拜庆遂及私。展力惭浅效,街恩感深慈。且欲汤火蹈,况无鬼神欺。朝发高山阿,夕济长江湄。秋瘴宁我毒,夏水胡不夷。信知道存者,但问心所之。吕梁有出人,乃觉非虚词。

7关于医生的诗句

人赞回春手----医传盖世功

丹心妙手保康健----奇药银针除病魔

辛劳采得山中药----克奋医活世上人

谁曰华佗无再世----我云扁鹊又重生

有缘善写红十字----立德常学白求恩

银针凭妙手----白衣秉丹心

采得三山药----炼成九转丸

杏林三月茂----橘井四时春

欲向市中求妙药----须知海内有奇方

无影快刀除隐患----有方奇术解沉疴

神州自有能医手----东亚何曾见病夫

热情迎来蹒跚友----高兴送归健步人

四季歌

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

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找泽兰。

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半年;

庭前娇女红娘子,笑与槟榔同采莲。

秋菊开花遍地黄,一回雨露一茴香;

扶童去取国公酒,醉倒天南星大光。

冬来无处可防风,白芷糊窗一层层;

待到雪消阳起石,门外户悬白头翁。

辛弃疾 满庭芳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流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荒。

北宋 洪皓 集药名次韵

独活他乡已九秋,肠肝续断更刚留;

遥知母老相思子,没药医治尽白头。

1、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

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

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2、冬至节有起源于黄帝和尧帝两种说法。《史记·孝武本纪》中记载一大臣向汉武帝说,“黄帝得宝鼎神筴(ce或jia),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

于是黄帝迎日推筴,后率二十岁,得朔旦冬至。”这个记载表明黄帝时就把冬至日作为岁首,乘坐“朔旦”,但《史记·黄帝笨鸡》中本无此相关记载,孤证难考。

另一种说法是尧帝曾令和叔居住在北方,观察太阳运行的情况,进而确定冬至的时间。《尚书尧典虞书》曾载:“(尧帝)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按:朔,北方也。)《尚书》成书时间距尧帝时代较近,文献可信度相对较高,所载史料或更贴近史实。可见,冬至作为节日,中国上古时代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3、北方冬至日除了吃饺子外,另一盛行的风俗是吃馄饨。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冬至馄饨夏至面。”而冬至吃馄饨在北方流行,有很多故事传说记载。

最早相传的故事是与春秋五霸时的吴越争霸及美女西施有关。相传吴越争霸时,吴王打败越王,不仅获得金银财宝,更是获得心灵手巧的西施,在一次试吃了西施做的用面皮包裹着馅料的食物。

大为赞叹,问西施是何物,西施想着这昏君沉迷美色,不理朝政,就说此物是馄饨,此后馄饨便流入民间,吴王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力,便规定在冬至时吃馄饨以表纪念。

4、相传,汉代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

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便成习俗。其实,冬至这天吃馄饨古代最流行的是在北京地区。

南宋时,开始盛行冬至食馄饨祭祖的风格。而在许多古籍中记载,馄饨是中华民族的开天辟地者黄帝。因此吃馄饨是对黄帝或那些做过开天辟地之事的人的尊敬缅怀与祭祀。

5、相传有一个叫共工氏的人,他有个不成材的儿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害怕赤豆,于是人们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

用来趋避疫鬼,祛病防灾。在古代,其实人们在冬至日用糯米饭包裹各种各种蔬菜,肉类作为馅料,是既祭祖又赠送亲朋好友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