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节菖蒲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7浏览:2收藏

九节菖蒲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中医大辞典》·九节菖蒲 31 九节菖蒲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 34 功能 35 主治 36 化学成分 37 九节菖蒲的药理作用 4 《全国中草药汇编》·九节菖蒲 41 拼音名 42 九节菖蒲的别名 43 来源 44 原形态 45 炮制 46 性味 47 功能主治 48 九节菖蒲的用法用量 49 摘录 5 《中华本草》·九节菖蒲 51 出处 52 拼音名 53 英文名 54 九节菖蒲的别名 55 来源 56 原形态 57 生境分布 58 栽培 59 性状 510 化学成份 511 九节菖蒲的药理作用 512 鉴别 513 炮制 514 性味 515 归经 516 功能主治 517 九节菖蒲的用法用量 518 注意 519 附方 520 各家论述 521 摘录 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九节菖蒲的方剂 2 用到中药九节菖蒲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九节菖蒲 1 拼音

jiǔ jiē chāng pú

2 英文参考

anemonis altaicae,rhizom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中医大辞典》·九节菖蒲

九节菖蒲为中药名[1],出自《中药志》。

31 九节菖蒲的别名

京菖蒲、节菖蒲[1]

32 来源及产地

毛莨科植物阿尔泰银莲花 Anemone altaica Fisch ex C.A Mey的根茎,主产陜西、河南、山西等地[1]。

33 性味

辛,温[1]。

34 功能

开窍,豁痰,化湿,健胃,解毒[1]。

35 主治

1治热病神昏,痰浊蒙窍,癫痫,痰厥,脘痞腹胀,呕恶,下痢噤口,多梦健忘,气闭耳聋,煎服:15~6g[1]。

2捣敷痈、疽、疮、癣[1]。

36 化学成分

根须含琥珀酸、白头翁素、棕榈酸等[1]。

37 药理作用

九节菖蒲提取液对小鼠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其中的琥珀酸可抗惊厥、镇痛等[1]。

4 《全国中草药汇编》·九节菖蒲 41 拼音名

Jiǔ Jié Chānɡ Pú

42 九节菖蒲的别名

菊形双瓶梅、太原菖、京菖蒲、陜西菖、节菖蒲、小菖蒲

43 来源

毛茛科银莲花属植物阿尔泰银莲花Anemone altaica Mey,以根状茎入药。5~9月采挖根茎。

44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茎横走,圆柱形,黄白色,长约4cm,直径2~4mm,节间长,具多数须状细根及鳞片痕迹。基生叶1或无,三出复叶,叶柄长达13cm,小叶片长圆形至卵圆形,三深裂或近全裂,有缺刻及不规则粗锯齿。花茎单一,细长,高11~25cm,总苞片叶状三出,具柄;花单朵,顶生,花梗密被灰白色柔毛;萼片7~10片,花瓣状,白色或稍带紫色,长圆形或长倒卵形,长15~3cm,宽约5mm,无花瓣;雄蕊多数,花丝丝状,花药椭圆形;心皮多数,分离,螺旋状排列,被白色短毛。瘦果卵圆形或新月形,长约4mm,密被白色柔毛,花柱宿存。种子1粒。花期4~5月,果期5~6月。生于山谷沟边或灌丛中。分布于陜西、山西、河南等省。

45 炮制

除去细根,洗净泥沙,晒干。

46 性味

辛,温。

47 功能主治

有开窍除痰、安神醒脾的功能。用于热病昏迷、癫痫、神经官能症、耳鸣耳聋、胸腹胀闷、食欲不振。外用治痈疽疮癣。

48 九节菖蒲的用法用量

15~7g,外用适量水煎洗或研末调敷。

49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5 《中华本草》·九节菖蒲 51 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九节菖蒲在历代本草书籍中均指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所谓九节,系描述根茎之环节紧密,如《别录》云:一寸九节者良,与本品显著不同。

52 拼音名

Jiǔ Jié Chānɡ Pú

53 英文名

Irkutsk Anemone Rhizome, Rhizome of Irkutsk Anemone

54 九节菖蒲的别名

小菖蒲、外菖蒲、节菖蒲、鸡爪莲、九节离、穿骨七

55 来源

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阿尔泰银莲花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nemone altaica Fischex CAMey

采收和储藏:栽培5年以上采收,56月叶枯倒苗前采挖,除去泥沙,晒干后搓去须根,簸去杂质。

56 原形态

阿尔泰银莲花,多年生草本,高1123cm。根茎横生,圆柱形,长约4cm,直径24mm,节间长35mm,有许多须根。基生叶1,有时早枯,不存在;叶柄长410cm,无毛;三出复叶,叶片轮廓宽卵形,长24cm,3全裂,中央全裂片又3裂,边缘有缺刻状牙齿,有细柄,侧生全裂片不等2全裂,两面近无毛。花葶1,苞片3,轮生,叶状,中上部边缘有不整齐锯齿,具柄。花两性,单朵顶生;花梗长254cm,被灰色柔毛;萼片710,花瓣状,白色,倒卵形或长圆形,长152cm,宽357mm,先端圆,无毛;花瓣无;雄蕊多数,长56mm,花药长约1mm;心皮2030,被白色短柔毛,花柱短,柱头小。瘦果卵球形,长约4mm,有白色柔毛。花期35月,果期47月。

5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001800m的山地沟谷边或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山西南部、陜西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北部。

58 栽培

1生物学特性 喜高山阴湿环境。荫蔽度为60%70%。以疏松肥沃,土层深厚的腐殖土栽植为宜。

2栽培技术 用种子或根茎繁植。种子繁殖:56月叶片枯黄时,将成熟种子采下,湿沙贮存,79月将种子拌草木灰后,撒播畦面,覆土。幼苗于翌年34月出土,育苗1年,秋季按行株距10cm×5cm移栽。根茎繁殖:采挖野生九节菖蒲,将细的根茎,剪成35cm小段,仍按行株距10cm×5cm开沟,平栽,覆土。地下根茎萌芽力强,次年出苗率在95%以上。

3土1次,冬季在畦面覆盖落叶一层。

59 性状

1性状鉴别 根茎长纺锤形,稍弯曲,长14cm,直径35mm。表面棕**至暗棕色,具多数半环状突起的节,其上有鳞叶痕,斜向交互排列,节上有13个突起的根痕。质硬脆,易折断,断面平坦,色白,有粉性,可见淡**小点(维管束)612个,排列成环。气微,味微酸。

以色棕黄、断面色白者为佳。

2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表面细胞扁平,外壁增厚,黄棕色。皮层为10余列薄壁细胞,外缘有单个散在的石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壁稍厚,可见纹孔及孔沟。维管束外韧型,较小,612个环列;韧皮部细胞扁缩;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导管多角形或类圆形。髓宽广。本品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单粒呈圆形或椭圆形,脐点裂缝状或点状;复粒由23分粒组成。

510 化学成份

根茎含棕榈酸(palmit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5羟基乙酰丙酸(5hydroxy acetylpropano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白头翁素(anemonin),蔗糖(sucrose),(5R,8R)1,6,9,13四氧双螺(4,2,4,2)十四烷2,10二酮〔(5R,8R)1,6,9,13tetraoxadispiro(4,2,4,2)tetradecane2,10dione〕。

511 九节菖蒲的药理作用

1镇静作用 九节菖蒲水煎醇沉液7418g/kg(1/5LD50),3709g/kg(1/10LD50)小鼠腹腔注射给药,对硫贲妥钠40mg/kg的催眠作用有明显的加强,呈协同作用。用光电管法记录小鼠自发活动,7418g/kg腹腔给药,还能明显抑制小鼠自发活动。并能显著地抑制苯丙胺(4mg/kg)的运动性兴奋(P<001)。

2镇痛作用 皮下注射九节菖蒲用热板法在给药后60min可延长小鼠反应时间(P<005)。

3毒性 水煎醇沉液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3709g/kg。

512 鉴别

理化鉴别 (1)本品横断面于荧光灯下观察:显蓝色荧光。

(2)取2%兔红细胞生理盐水悬浮液1滴,置载玻片上,加盖玻片,于显微镜下观察,滴加1%九节菖蒲的生理盐水溶液,使其与红细胞接触,则红细胞迅速溶解。(检查皂甙)(3)取本品粉末2g,加70%乙醇20ml,加热回流10min,吸取上清液1ml,于水浴上蒸干,加醋酐05ml溶解残渣,沿试宇航局壁加入浓硫酸1ml,则两液面出现紫红色环,上层逐渐呈污绿色。(检查皂甙)(4)取本品10%乙醚浸液,滴在圆形滤纸上,用乙酸乙酯石油醚(5:95)展开,喷以5%香草醛盐酸试液则不应显**。(与石菖蒲区别)(5)取本品1%水煎液,滴于滤纸上,在荧光灯下(254nm)显白蓝色荧光。(与石菖蒲区别)

513 炮制

拣去杂质,筛去灰屑或用水洗净,晒干。

514 性味

辛;温

515 归经

心;肝;脾经

516 功能主治

化痰开窍;安神;宣湿醒脾;解毒。主热病神昏;癫痫;气闭耳聋;多梦健忘;胸闷腹胀;食欲不振;风湿痹痛;痈疽;疥癣

517 九节菖蒲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6g;或入丸、散;或鲜品捣汁服。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

518 注意

阴虚阳亢、烦躁汗多、精滑者慎服。

519 附方

1治小儿急惊风,高热抽搐:一·鲜九节菖蒲三钱,捣烂滤汁加姜汁数滴,灌服。二·九节菖蒲、远志各一钱。水煎服。2治胸闷,腹胀疼痛:九节菖蒲三钱,香附四钱,吴茱萸二钱。水煎服。3治痈疽疮疖:鲜九节菖蒲,捣烂外敷。(选方出《陜甘宁青中草药选》)

520 各家论述

1《药材资料汇编》:辟秽,开窍,宣气,逐痰,治神经衰弱,消化不良,风寒湿痹。2《中药志》:开窍醒神,散湿浊,开胃;外用解毒杀虫。治热病神昏谵语,癫痫发狂,下痢;因湿浊阻于胃中而致呕吐不食等。外敷治痈疽疥癣。3《中药材手册》:开心通窍,祛风湿,除痰消积。治心气不足,健忘,惊痫,耳聋,咳逆,烦闷,心腹痛,霍乱,风湿痹。

521 摘录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木香的别名 7 来源及产地 8 形态特征 9 生长繁殖 10 病虫害 11 采收加工 12 性味归经 13 功能主治 14 木香的用法用量 15 化学成分 16 木香的药理作用 17 木香的药典标准 171 品名 172 来源 173 性状 174 鉴别 175 检查 1751 总灰分 176 含量测定 17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7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7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764 测定法 177 木香饮片 1771 炮制 17711 木香 177111 浸出物 177112 含量测定 17712 煨木香 177121 鉴别 1772 性味与归经 1773 功能与主治 1774 用法与用量 1775 贮藏 178 出处 18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木香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木香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木香 木香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mù xiāng

2 英文参考

radices saussureae [朗道汉英字典]

aucklandiae radix,costustroo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adix Aucklandiae(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mon aucklandia roo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木香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1]。为菊科植物木香Aucklandia lappa Decne 的干燥根[2]。《本草纲目》载:“木香,草类也。本名蜜香,因其香气如蜜也。”根供药用。原产印度。中国过去因多经广州进口,故有“广木香”之称。现主产于云南,故又称“云木香”。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Radix Aucklandi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mon aucklandia root(《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木香的别名

广木香[1]

7 来源及产地

菊科植物云木香Aucklandia Lappa Decne的根。主产云南、四川。[1]

8 形态特征

株高100~200厘米。主根粗壮,圆柱形,有特殊香气。基生叶颇大,三角状卵形或长三角形,基部心形,通常向叶柄下延成不规则分裂的翅状。茎生叶较小,叶基翼状下延抱茎。头状花序单生或数个丛生于花茎顶端叶腋;7~8月开管状花,暗紫色。8~10月结线形瘦果喜凉爽湿润气候,耐寒。苗期忌强光,需遮荫。

9 生长繁殖

一般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中性、微酸性土壤栽培。忌连作。用种子繁殖。春播在4月上旬,秋播在8月上旬至9月上旬。可条播或穴播,每亩用种量05~075千克。除留种者外,作商品栽培者播种后第2、3年在植株抽薹时,应摘除花薹。

10 病虫害

病虫害有根腐病、蚜虫、银纹夜蛾等。

11 采收加工

第3年10月霜降前挖起根部,去除残茎、须根和泥土,晒干后即可作药用。

12 性味归经

辛、苦,温。入肝、脾、胃、大肠经。[1]

13 功能主治

行气止痛,温中和胃。治中寒气滞,胸腹胀痛,呕吐,反胃,泄泻,痢疾里急后重,症瘕疼痛,虫积腹痛。生用行气止痛;煨用止泻。[1]

14 木香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45g,不宜久煎;研末服,每次06~09g[1]。

15 化学成分

本品含挥发油,主要含木香烯内酯、去氢木香内酯,还有月桂烯、对聚伞花素、芳樟醇、β榄香烯、丁香烯、葎草烯、柏木烯、β紫罗兰酮、柏木醇、α木香醇、单紫杉烯(Aplotaxene)以及木香内酯等[1]。还含多种氨基酸、白桦脂醇,豆甾醇,生物堿等[1]。

16 药理作用

生物堿对豚鼠支气管及小肠平滑肌有明显解痉作用[1]。根油中分离出来的某些内酯及去内酯油亦有解除平滑肌痉挛、扩张支气管和降低血压的作用[1]。可用于支气管哮喘[1]。木香还可抗溃疡、抗菌,对心血管系统也有一定作用。木香烯内酯及白桦脂醇均有抗癌活性[1]。

17 木香的药典标准 171 品名

木香

Muxiang

AUCKLANDIAE RADIX

172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木香,4ucklandia lappa Decne的干燥根。秋、冬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和须根,切段,大的再纵剖成瓣,干燥后撞去粗皮。

173 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或半圆柱形,长5~l0cm,直径05~5cm。表面黄棕色至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纵沟及侧根痕。质坚,不易折断,断面灰褐色至暗褐色,屉边灰**或浅棕**,形成层环棕色,有放射状纹理及散在的褐色点状油室。气香特异,味微苦。

174 鉴别

(1)本品粉末黄绿色。菊糖多见,表面现放射状纹理。木纤维多成束,长梭形,直径16~24μm,纹孔口横裂缝状、十字状或人字状。网纹导管多见,也有具缘纹孔导管,直径30~90μm。油室碎片有时可见,内含**或棕色分泌物。

(2)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l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去氢木香内酯对照品、木香烃内酯对照品,加甲醇分别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甲酸乙酯一甲酸(15:5: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75 检查 1751 总灰分

不得过40%(附录ⅨK)。

176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17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65:3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25nm。理论板数按木香烃内酯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17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木香烃内酯对照品、去氢木香内酯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01mg的混合溶液,即得。

17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03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密塞,称定重量,放置过夜,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50kHz)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76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木香烃内酯(C15H20O2)和去氢木香内酯(C15H1802)的总量不得少于18%。

177 木香饮片 1771 炮制 17711 木香

除去杂质,洗净,闷透,切厚片,干燥。

本品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的厚片。外表皮黄棕色至灰褐色,有纵皱纹。切面棕**至棕褐色,中部有明显菊花心状的放射纹理,形成层环棕色,褐色油点(油室)散在。气香特异,味微苦。

177111 浸出物

取本品直径在3mm以下的颗粒,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20%。

177112 含量测定

同药材,含木香烃内酯(C15H20O2)和去氢木香内酯(C15H1802)的总量不得少于15%。

17712 煨木香

取未干燥的木香片,在铁丝匾中,用一层草纸,一层木香片,间隔平铺数层,置炉火旁或烘干室内,烘煨至木香中所含的挥发油渗至纸上,取出。

本品形如木香片。气微香,味微苦。

177121 鉴别

同药材。

1772 性味与归经

辛、苦,温。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

1773 功能与主治

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用于胸胁、脘腹胀痛,泻痢后重,食积不消,不思饮食。煨木香实肠止泻。用于泄泻腹痛。

1774 用法与用量

3~6g。

1775 贮藏

置干燥处,防潮。

178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8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来源 7 产地 8 性味归经 9 功效及主治 10 熟地黄的用法用量 11 化学成分 12 熟地黄的药理作用 13 熟地黄的药典标准 131 品名 132 来源 133 制法 134 性状 135 鉴别 136 检查、浸出物 137 含量测定 13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372 对照品溶液制备 1373 供试品溶液制备 1374 测定法 138 性味与归经 139 功能与主治 1310 用法与用量 1311 贮藏 1312 出处 14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熟地黄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熟地黄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熟地黄 1 拼音

shú dì huáng

2 英文参考

prepared rehmannia roo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adix Rehmanniae Preparata(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repared rehmannia roo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熟地黄为中药名。出《本草图经》。为生地黄的炮制加工品[1]。又名熟地[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Radix Rehmanniae Preparata(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prepared rehmannia root(《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来源

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Gaertn) Libosch.的根茎经加工蒸晒而成[2]。

7 产地

主产河南、浙江等地[2]。

8 性味归经

熟地黄味甘,性微温[2]。入肝、肾经[2]。

9 功效及主治

熟地黄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2]:

1治肝肾阴虚,头晕耳鸣,消渴,骨蒸潮热,盗汗,腰膝酸软,溲数,遗精[2]。

2治血虚萎黄,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2]。

熟地黄为眼科常用补血药,具有养血滋阴,补精益髓的功效:

(1)用于肝肾亏损所引起的视物昏花,蚊蝇飞舞,视瞻昏渺,近视,远视,圆翳内障等。常与枸杞子、菊花等配伍,如杞菊地黄丸。

(2)用于血虚所致的头晕目眩,宿翳,目痒等。常与当归、白芍配伍,如四物汤。

10 熟地黄的用法用量

煎服:9~30g[2]。

11 化学成分

地黄含多种苷类,主要是环烯醚萜及其苷类;筋骨草醇、地黄苷、梓醇(Catalpol),糖类和氨基酸[3]。地黄还含地黄素(Rehmannin)、生物堿等[3]。

12 药理作用

地黄可强心利尿,对抗地塞米松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抑制作用[3]。还能抗炎、保肝、抗肿瘤。乙醇提取物对麻醉动物有降低血压及促进家兔血液凝固的作用[3]。曾有报道,地黄有降血糖作用[3]。

13 熟地黄的药典标准 131 品名

熟地黄

Shudihuang

REHMANNIAE RADIX PRAEPARATA

132 来源

本品为生地黄的炮制加工品。

133 制法

(1)取生地黄,照酒炖法(附录ⅡD)炖至酒吸尽,取出,晾晒至外皮黏液稍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

每100kg生地黄,用黄酒30~50kg。

(2)取生地黄,照蒸法(附录ⅡD)蒸至黑润,取出,晒至约八成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

134 性状

本品为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不一。表面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有光泽。气微,味甜。

135 鉴别

取本品粉末1g,加80%甲醇5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5ml使溶解,用水饱和正丁醇振摇提取4次,每次10ml,合并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毛蕊花糖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μl、对照品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甲酸(16:05: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用01%的2,2二苯基1苦肼基无水乙醇溶液浸渍,晾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颜色斑点。

136 检查、浸出物

同地黄。

13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13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l%醋酸溶液(16:8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34nm。理论板数按毛蕊花糖苷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

1372 对照品溶液制备

取毛蕊花糖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制成每1ml含10μl的溶液,即得。

1373 供试品溶液制备

取本品最粗粉约2g,精密称定,置圆底烧瓶中,精密加入甲醇100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0ml,减压回收溶剂近干,残渣用流动相溶解,转移至10μl量瓶中,加流动相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3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毛蕊花糖苷(C29H36015)不得少于0020%。

138 性味与归经

甘,微温。归肝、肾经。

139 功能与主治

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眩晕,耳鸣,颏发早白。

1310 用法与用量

9~15g。

1311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1312 出处

关于月氏的来源,中外史学家看法颇不一致。据中国学者王国维考证,月氏即《逸周书·王会解》中的"禺氐",《穆天子传》中的"禺知"或"禺氏"。欧洲学者也在西方古文献中搜求相当于月氏的记录,异说不下六、七种。关于月氏的族属,中国古籍如《魏略》称其为羌,《旧唐书》称其为戎。近百余年来,学术界更加异说纷纭:有藏族说、突厥说、印欧语族说、波斯说等。由于他们没有文字,而且月氏本身的记录亦不齐全,现时我们要了解他们,只能透过中国史书里的片面记录。而我们从中国史书里所知道的,月氏居于约当今甘肃省兰州以西直到敦煌的河西走廊一带。大约远在战国初期,月氏便在这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秦及汉初﹐月氏势力强大﹐与蒙古高原东部的东胡从两方面胁迫游牧于蒙古高原中部的匈奴﹐匈奴曾送质子于月氏。秦末﹐匈奴质子自月氏逃回﹐杀父自立为冒顿单于﹐约在公元前205~前202年间举兵攻月氏﹐月氏败。可能从这时起﹐月氏便开始弃河西走廊而向西迁徙。公元前177或前176年﹐冒顿单于再次击败月氏。据冒顿单于于公元前174年致汉文帝刘恒书中说:“故罚右贤王﹐使至西方求月氏击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力强﹐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以定。”月氏这次败後﹐更西迁到准噶尔盆地。至老上单于时(前174~前161)﹐匈奴又破月氏﹐月氏乃更向西迁移到伊犁河流域。当月氏离弃河西时﹐有一小部分越祁连山﹐“保南山羌﹐号小月氏”。这部分月氏人日後长期留住该地﹐与青海羌人逐渐融合。 

伊犁河流域原久为塞族所居住。《汉书‧张骞传》:“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地。”塞族即古伊朗碑铭及希腊古文献中所载Sacae(Sakas)。月氏既击走塞族﹐塞族便向西南迁徙﹐跨过锡尔河﹐到达河中地区的索格底亚那(Sogdiana)地方。 原已移住在天山北麓并服属匈奴的乌孙﹐在其王昆莫的统领下﹐“西攻破大月氏”﹐迫使大月氏和塞族一样离弃伊犁地区向西南迁徙﹐而乌孙便从此占领了他们的地方。这次迁徙的年代约在公元前139~前129年间。有一部分未能西徙的﹐便和少数塞人一样﹐仍留住原地﹐服属于乌孙﹐所以《汉书》说乌孙国内“有塞种﹑大月氏种云”。 公元前2世纪,大月氏从河西走廊出走“塞地”,后又为同类乌孙所逐,南下吐火罗斯坦,远涉北天竺国。唐代于阗王族“尉迟氏”,宋代西夏大姓“讹氏”,甘青藏族“洼扎”和“吾合扎”等氏族,都是“月氏”或“兀者”之后裔,月氏民族遍布河西、中亚、南亚的格局,是在一个漫长的时期中,通过多次的迁徙活动形成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