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皇帝列表
1、夏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禹死后安葬与浙江绍兴市南的会稽山上,现存禹庙,禹陵,禹祠。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都有来禹陵祭禹。
2、夏朝皇帝姒启,在位年不详,姒禹之子。姒禹病死后,姒启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
继位后,姒启又通过甘之战,击败强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华夏族内的反对势力。姒启在位晚期,发生武观之乱,政局动荡。姒启骄奢*逸,最终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人物简介
姒启的母亲是涂山氏。屈原的《天问》中载传说说,姒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与涂山氏相遇于台桑,旋即分别。怀孕的涂山氏女在伤念中生下姒启后就死了。姒禹死后,姒启破坏了禅让制,自行袭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
从此,原始社会宣告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姒启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
3、姒太康,夏代君主,生卒年不详,姒启长子,姒启病死后继位。姒太康自小跟着父亲姒启享乐,即位后生活比姒启还腐败,只顾饮酒游猎,不理政事,在去洛水北岸游猎时,为后羿夺去国政。实际上只在位两年(名义上在位29年),病死,葬于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西)。
人物简介
太康,夏朝君王.启(夏启)长子。启病死后即位。实际上只在位两年(名义上在位29年),因不理民事,在去洛水北岸游猎时,被后羿夺去国政。病死,葬于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西)。
4、姒中康,一作仲康,夏朝君主.生卒年不详,姒启之第四子,姒太康之弟,后羿废黜姒太康后立其为王。共在位13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今山西省夏县西池下村)。
人物生平
后羿废黜太康之后,立仲康为王。仲康名义上在位13年,实际上仍由后羿专政。仲康不甘心作傀儡,一心想夺回大权,曾派大司马胤侯去征伐后羿的党羽羲和,试图削弱后羿的力量。终因实力薄弱,反被后羿软禁,无力恢复夏的天下。仲康因此忧闷成病而死。葬于安邑附近。
5、姒相,姒中康之子。姒相在姒中康病死后继位,在位28年,被寒浞的儿子浇攻破而自刎,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
人物生平
相继位时,年龄还很幼小,因后羿带兵进逼,只得逃往帝丘,又迁到斟灌(今山东省寿光市东)。相继位后的第八年,由于后羿因恃其武力,不修民事,日日以田猎为乐,遂被后羿的助手寒浞指使后羿的门生,贴身卫士逄蒙所杀,进而寒浞派儿子浇带兵进攻斟灌。
相力量弱小,只好再次逃往帝丘。这时,相曾先后征伐过淮夷、风夷、黄夷等部落。不久,于夷来朝见,服从于相。
第二年,浇又带兵奔袭帝丘。在一天晚上攻入城中,杀进相的住处。相眼见难以脱身,就拔刀自刎而死。
6、夏朝后羿本称“司羿”,是“群司”(司空、司徒等)之一。“司”本义指知识和技能在家族中世代传承。“羿”是“射师”之义。“司羿”是“世袭的射师”。在帝喾时代,当时一位射师被任命为羽林军教头。此后这一显赫职务就在该家族内部世代传承。
到了夏初,因太康不理朝政,作为羽林军教头的司羿发动宫廷政变(此即“射日”),摄取夏政,史称“后羿”(“后”由“司”字改造而来,意思是“世袭的帝王”)。后被家臣寒浞所杀。寒浞要继承后羿的权位,按当时习俗,应该烝娶羿妻嫦娥。嫦娥奔月,入住“广寒宫”,这就是“寒舍”,即“寒浞之舍”。
后羿,又称“夷羿”是夏朝东夷族有穷氏首领、有穷国国君,他也是一个射术高超的英雄。夏王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不久,后羿驱逐了相,自己当了国王,是为夏朝第六任帝王,后被家臣寒浞所杀。
7、夏寒浞(前2035--2004)元年甲戌,在位32年。夏朝第7代帝王。
寒浞出生在夏王仲康七年(BC2079年),父母从小骄惯于他,任由他胡作非为。别人有好吃的东西他便抢了来吃,别人有好玩的东西他便抢了来玩,打东邻骂西舍是他的家常便饭,别人和他理论,他便仗着体壮力大拳脚相加,十几岁时就搅得四邻不安。
族人纷纷遣责他的父母,他的父母见他闹得实在不像话,不得不批评他几句,谁知他竟把父母捆起来照样出去为非做歹。邻居们只好告到族长(诸侯国君)那里,族长大怒,下令将寒浞驱逐出境,永远不准再回寒国。当时寒浞只有十三岁。
8、夏帝少康(前2003--1983)元年丙午,在位21年。夏朝第8代帝王。夏帝相之子
少康公元前1940年—前1880年在位。少康,相的儿子,母亲为有仍氏(今山东省微山县)人。他是相的遗腹子。相被迫自杀时,少康还没有出生。母亲后缗氏当时顾不得失去相的悲痛和王后的尊严,急忙随宫女从狗洞中爬出,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今山东济南东南),第二年生下了少康。
少康长大后为有仍氏牧正,又逃至有虞氏(今河南商丘虞城南)任庖正,在虞娶妻,有田一成(方10里),有众一旅(500人)。积极争取夏众与夏民,志在复国。后在同姓部落斟灌与斟鄩的帮助下,与旧臣靡等人合力,攻灭了寒浞,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少康还都阳夏(今河南周口太康),此即史书中所称的少康中兴。
少康后迁都于原(今河南济源西北)。父帝相被杀,母后缗逃至有仍而生少康。后奔虞。少康以汝艾伐杀寒浇,伯靡杀寒浞而复国。十八年,迁于原。在位六十一年。
9、夏杼(前1982--1966)元年丁卯,在位17年。夏朝第9代帝王。夏帝少康之子。
杼夏第九代君主,名字一作杼或作季杼。少康之子,槐的父亲。在位17年。杼在位期间发明一种用兽皮做甲。《纪年》:帝或作帝宁,居于原。五年,迁于老丘。在位十七年。《帝王世纪》曰:帝宁,后杼,在位十七年。《释氏稽古》杼在位十七年。
10、姒槐,又名姒芬,夏主姒予之子,名君少康的孙子,夏帝槐(前1965--1922)元年甲申,在位44年。夏朝第10代帝王。夏帝杼之子。
槐是杼之子,杼病死后继位,后病死,葬于安邑附近。其子芒。槐在位期间,先后征服了居住于泗水、淮水之间的九夷、即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等,扩展了夏朝的势力。
同时夏朝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槐在位四十四年而崩。《纪年》作帝芬、芬发。在位四十四年。《纪年》曰:后芬立四十四年。
11、夏帝芒(前1921--1864)元年午辰,在位58年。夏朝第11代帝王。夏帝槐之子。
夏芒,帝槐之子,槐驾崩后其子芒继位,举行了隆重的祭黄河仪式。除了把猪、牛、羊沉于河中,还豁出老本,把当年舜帝赐给大禹象征治水成功的“玄圭”(黑色的玉圭)也沉在河水中,表示虔诚。这就是“沉祭”,一直延续了数千年的仪式。
祭河之后,芒又跑到东海之滨游玩,捕捉到了一条很大的鱼,群臣向芒称贺,认为是河神所赐,可永保太平。《纪年》也作帝荒,在位五十八年。《御览》八十二引《纪年》、《路史·后记》十三注引同作五十八。《纪年》曰:后芒即位年,芒陟位五十八年。
12、夏帝泄(前1863--1843)元年丙寅,在位21年。夏朝第12代帝王。夏帝芒之子
泄芒之子。芒死后继位,泄在位期间,东夷、西羌等六夷派使者来朝谒见,接受了泄的爵命。这说明夷族已经承认了夏朝的统治。在位21年驾崩,葬于安邑附近。《路史·后记》作二十一。《纪年》曰:帝泄二十一年。
13、夏帝不降(前1842--1784)元年丁亥,在位59年。夏朝第13代帝王。夏帝泄之子。
不降,泄之长子,扃的哥哥,孔甲的父亲,泄驾崩后继位。不降是夏朝第13任国王。即位后第6年讨伐了九苑。不降晚年,因为儿子孔甲性情乖僻,担心他治理不好国家,决定改变从启以来实行的传子制度,传位于弟扃。
这种将王位让给兄弟的方式,史称“内禅”。在位59年,不降驾崩后,葬于安邑。《纪年》:五十九年,逊位于弟扃。《纪年》曰: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五十九年。《释氏稽古》不降在位五十九年。
14、夏帝扃(前1783--1766)元年丙戌,在位18年。夏朝第14代帝王。夏帝泄之子
扃,泄之次子,廑的父亲,不降的弟弟。受兄内禅而继位,在位18年,病死,葬于安邑。《纪年》作在位十八年。
姒扃(前1745年---前1725年),姓姒,名扃,一作乔、高阳或胤甲。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的第十四任帝王(一说第十二任)。他的祖父是姒芒,父亲是姒泄,他的哥哥是姒不降。受兄内禅而继位。都城在西河。据说即位后天空中妖光连续出现十天。扃在位21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其子姒廑继位。
15、夏帝胤甲(前1765--1746)元年甲辰,在位20年。夏朝第15代帝王。夏帝扃之子。
廑,又名胤甲,扃之子。扃驾崩后继位。在位20年,驾崩葬于安邑。廑在位时,商的势力已崛起,夏的国势又趋衰落,退居于西河(汤阴)。夏王廑的得名来自他当政的时候,夏天天大热异常,人民热渴难耐,而当朝夏帝却居住在夏季别墅,独自纳凉,故被人民讥讽为“廑”。《御览》引《帝王世纪》作二十一年。
《纪年》作帝仅,一名胤甲,居西河,在位八年。《御览》引《帝王世纪》作二十年。《帝王世纪》曰:帝廑,一名顼,在位二十年。《释氏稽古》廑在位二十年。《今本竹书纪年》廑元年甲辰在位20年。
16、夏帝孔甲(前1745--1737)元年甲子,在位9年。夏朝第16代帝王。夏帝不降之子。
夏王孔甲,不降子,扃侄,扃子廑继王位后病死,由他继位。孔甲在位期间,肆意*乱,是一位胡作非为的残暴昏君。使得各部落首领纷纷叛离,夏朝国势更衰落,逐渐走向崩溃。所以《国语周语下》说:“孔甲乱夏,四世而陨。”
他沉湎于歌舞美酒之中,又笃信鬼神。孔甲性情乖僻,父不降怕他治理不好国家,就没有传位给他,而内禅给扃,扃死后传位于子廑,廑死,才又由孔甲继位。在位9年,病死,葬于三崤山。《纪年》作:居西河,九年亡。《今本竹书纪年》孔甲甲子在位九年。
17、夏帝皋(前1736--1725)元年癸酉,在位12年。夏朝第17代帝王。夏帝孔甲之子。
皋,孔甲子。孔甲死后继位,在位12年,病死,葬于今河南省洛宁县境内。皋在位时,迁都于渑池(渑池县)。《路史》作十一年。今本竹书纪年皋11年。
18、夏帝发(前1724--1707)元年乙酉,在位18年。夏朝第18代帝王。夏帝皋之子。
发,皋的儿子。他在位时,各方诸侯已经不来朝贺了,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矛盾日趋尖锐,夏国进一步衰落。今本竹书纪年发元年乙酉18年。《蓝家族谱》夏帝发十岁癸巳,帝发十三岁丙申。
发,也称为“帝发”“夏王发”,生卒年不详,皋之子。皋病死后即位。在位19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19、夏帝桀(前1706--1664)元年癸卯,在位43年。夏朝第19代帝王。夏帝发之子。桀,在位43年夏朝最后的一个国王,发子,又名癸、履癸,商汤把他谥号桀(凶猛的意思)。发驾崩后桀继位,为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建造许多豪华宫殿,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劳役。
平民和奴隶纷纷怠工,反抗桀的暴政。在位43年,国亡,被放逐而饿死,葬于南巢卧牛山(安徽省巢县)《纪年》:一名癸,居斟鄩,为商败于鸣条,放于南巢,夏亡。今本竹书纪年桀元年癸卯。〈蓝家族谱〉履癸十三年乙卯履癸三十一年癸酉。
扩展资料
建立王朝
参见:禅让制、涂山之会、世袭制、有扈氏、皋陶作刑
相传尧、舜、禹时,部落联盟内采用“禅让”的方式“选贤与能”,推举联盟的共主。如尧老时,把“王”位禅让给了贤能的舜。
舜把王位禅让给禹,禹在涂山召集部落会盟,再次征讨三苗。据《左传》记载“执玉帛者万国”参加了涂山会盟,可见夏部落的号召力。有一次在会稽(浙江绍兴)部落会盟时,防风氏首领因迟到而被禹处死。古文献中亦记载禹以诸侯部落路途的远近来分别纳贡约多少,可见夏氏族对其周边部落经济上的控制。
禹曾推举东方颇有威望的偃姓首领皋陶为继承人,以示对传统禅让制的尊重。然而皋陶没有等及禅让,比禹早死。禹又命东夷首领伯益为继承人。
禹死后,益(伯益,也有人认为益不是伯益,而是同一时代的两个人)按照部落联盟的传统,为禹举行丧礼,挂孝、守丧三年。三年的丧礼完毕后,益没有得到权位,而启在民众的拥护下,得到了权位。
关于这一段历史的记载,说法不一: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另一说”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之后益率领着东夷联盟讨伐启。经过几年的斗争后,启确立了他在部族联盟中的首领地位“,但其共同观点是“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这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 ,应该说是历史的一个进步。但是,一种新制度的建立,必然会遭到部分反对。随后不少倾向禅让传统的部族质疑启的权位。启都郊外的有扈氏仗义起兵,率领部族联盟向启都讨伐,与启军大战于甘。
战前启称他的权位是“恭行天”的,这便是之后周朝天子论的雏形。启拥有中原民众的赞同,在人数方面占有绝大优势,最终击败有扈氏,罚贬做牧奴。这次胜利代表中原地区的主流社会观念已从原始的禅让制度转向了世袭制度。
夏氏族原姓姒,但从启开始改用国名“夏”为姓。同时启不再使用伯这个称号而改用后,即“夏后启” 。启能歌善舞,常常举行盛宴。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在钧台,此即钧台之享,还在“天穆之野”表演歌舞。
《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到启在舞蹈时“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 。甚至有些文献传说启曾经上天取乐舞。中国古老的乐舞文献《九辩》、《九歌》与《九招》均称启为其原作者。
启统治期间,其子武观时常作乱。《韩非子·说疑》说他“害国伤民败法”,最终被诛杀。除了夏氏族内部的纠纷,为争夺部落联盟的权威,亦常常与东夷作战。
-夏朝
中国最早的官营妓院是春秋时齐国宰相管仲于公元前七世纪中期开设的。即《战国策•东周策》中的“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女闾,即妓女居住的馆所,也就是后世的妓院。
据古籍记载,当时官府开设经营的卖*业一是为了收税,“俗性多*,置女市收男子钱以入官”。(《魏书•龟兹传》)二是为了缓和社会上旷夫和工商市民的性饥渴。因为皇宫贵族、士大夫以及富豪乡绅均蓄养大量美女,因而造成了社会上男女性别比例失调。
官妓发展到汉武帝时,又分立出一种营妓制度,即《万物原始》中说的“至汉武帝始置营妓,以待军土之无妻者”。(见《汉武外史》)也就是说,营妓是为军队官兵提供性服务的。但后世也有把在乐营中的妓女称为营妓的。确切地说,营妓是官妓的别称。
在一千多年的官妓生活史上,有不少女性甘于作为男子泄欲和玩弄的角色,沉迷于奢侈放荡的生活。她们无法忍受礼教严苛的束缚,也没有忍受清贫的勇气,因而乐于娼门,迷失了本性,成为中国女性中较为特殊的组成部分。
但是,毕竟有许多女性身为娼妓,却不愿堕落,她们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在她们的生活中,处处体现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为争得独立的人格尊严,她们往往十分执著,不惜舍弃奢华的生活,甚至为此献身。
首先,官妓们虽时时周旋于官府,几乎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提供声色服务,但是,她们身处卑贱,心比天高。对于那些以权势、金钱迫使她们献身献技的狎客,官妓们只是出于被动的尽义务。她们往往倾慕文人学士。
其次,大多数官妓人在娼门,内心却强烈地渴望从良,脱离妓籍,恢复人的尊严和权利。 如明代南都金陵名妓秋香,出身官宦人家,她自幼聪敏伶俐,熟读诗书,且酷爱书画。但未及成年,父母染疾,双双亡故。
秋香为生活所迫,投奔在南都金陵为官的伯父。不久,伯父因受一桩官司牵连,被罢官入狱,秋香也被没籍充人官妓。秋香姿色秀丽,能歌善舞,谈笑自如,诗画出众,在妓女中“冠于芳首”,色倾金陵。
但是,秋香并不留恋奢华,她一心想脱籍从良。有一次,秋香结识了一位李公子,两人情投意合,但李公子家境不宽,拿不出为秋香赎身的银钱。但秋香已暗暗积下不少体己钱财,他们定下汁谋,故意叫李公子带六只沉甸甸的箱子来到秋香处,声称要外出经商。
当夜,李公子与秋香在几个贴心姐妹的帮助下,悄悄丢弃箱中的碎石砖瓦,将秋香所积金钱珠宝以及众姐妹赠送的衣物填人箱中。第二天,让李公子把六只箱子如数带走。半个月后,李公子衣冠楚楚来到妓院,用重金将秋香赎出,两人结为夫妇,相亲相爱。有人不甘罢休,仍来会见秋香,秋香一概拒绝,并以扇画柳明志:“昔日章台舞细腰,任君攀折嫩枝条;如今写入丹青里,不许东风再动摇。”
http://wwwsingtaonetcom/culture/cult_sp/t20051024_25726html
妓女的分类
历代的妓女都可以分为许多类,妓女越发展,分类就越细,越复杂,唐代也是
如此。如以她们所从事的服务的性质来分,可以分为艺妓和色妓,如前所述,前者
主要提供艺术表演之类的服务,后者主要是出卖肉体。当然有许多妓女两者兼做,
但一般总有主次之分。如以她们的隶属关系来看,可分为宫妓、官妓、营妓、家妓、
私妓(市妓)等,当然其中也有重叠之处,如营妓实际上也是一种官妓,不过服务
对象主要是武官、军人罢了。
总的来说,妓女在社会上都是处于卑贱地位的,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妓女
各自的色艺才情差别和狎妓者的地位与需求不同,因而她们又有等级区分。尽管这
种区分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社区标准不一,形式也多样,但是在同一时地的妓女
中,不同等第之间的差别是明显存在的。例如在唐代开元、天宝间教坊妓女就大致
分为三等:第一等是宜春院妓女,谓之内人(又曰前头人);第二等是云韶院妓女,
谓之宫人;第三等是平民女入选者,谓之搊弹家。内人带鱼,宫人则否,而且她们
之间的待遇也有差别。到了中晚唐,平康妓女则按妓女的等第来划分营业区域:第
一二等居南曲、中曲,多是妓女中的铮铮者;第三等为卑屑妓,居北曲。南曲与中
曲的条件比北曲要优越得多,“二曲中居者,皆堂宇宽静,各有三数厅事,前后植
花卉,或有怪石盆地,左右对设,小堂垂帘,茵榻帷幌之类称是。”唐代妓女的这
种分布格局一直影响到后世。
1.宫妓
宫妓是居于深宫,为帝王提供性服务的女子,包括一些没有什么名分的宫女,
更包括大批歌舞伎。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在隋、唐、五代都发展到一个很大的规
模。
隋文帝统一全国后,北齐、北周和南朝梁、陈的乐工都为隋所有。开皇初年,
文帝将他们遣放为百姓。隋炀帝即位后,矜奢好乐,御史大夫裴蕴“揣知帝意,奏
括天下周、齐、梁、陈乐家子弟,皆为乐户。……是后,异技*声,咸萃乐府,皆
置博士弟子,递相教传,增益乐人至三万余。”这当是设教坊乐舞制度之始。所谓
教坊,它的初始意义就是教习乐舞之所。
唐代初年,皇宫乐舞制度大多依照隋制,但到了唐玄宗时有很大发展。这个嗜
爱声色歌舞的风流皇帝并不满足于教坊提供的声色之乐,还在宫中设立了一个叫作
“梨园”的乐舞机构,其乐工舞人都是从坐部伎和宫女中挑出来的优秀者。梨园规
划很大,除长安的宫中外,在禁苑、东京(洛阳)还设立一些分支机构,共有几千
人。这些梨园中的女子和教坊女艺人一样,都可以称为宫妓。
安史之乱后,国力由盛而衰,只好逐渐裁减乐舞艺人的数量与规模,但有时又
有增加,统治者仍不断征选年轻貌美的女子入宫,如据《旧唐书·李绛传》记载,
元和七年,“教坊忽称密旨,取良家士女及衣冠别第妓人,京师嚣然”。
五代十国各宫廷乐舞制度多承唐制,但由于战争动乱与立国短暂,其乐舞机构
和宫妓的规模都比唐代小得多,比较起来,乐舞机构和宫妓规模大一些的是前蜀、
后唐、南唐等。前蜀宫中的教坊机构已具相当规模,蜀王建有一首《宫词》说:“
青楼小妇砑裙长,总被抄名入教坊。春设殿前多队舞,明头各自请衣裳。”可见教
坊常表演队舞,并且常从宫外妓院中搜选妓女入宫参加表演。王建的儿子王衍即位
后,纵情声色,宫中美女成群,他自己曾创作并导演过《折红莲队舞》,规模很大,
有几百人之多。后唐庄宗灭前蜀时,不少将领把王衍宫中的宫妓掳归己有,如郭崇
韬就曾抢夺“王衍爱妓六十”。后唐宫中也设有教坊,规模不小,并经常以教坊妓
乐招待宾客。南唐据险占领富饶的江南之地达39年,其宫廷乐舞制度都极力效仿
唐代,尤其是后主李煜多才多艺而又纵情声色,即位后曾“大展教坊,广开第宅”,
终日与妃妾宫妓一起填词作乐。甚至在国破家亡之时,还写词:“最是仓皇辞庙日,
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恋恋不舍。宫妓由宫廷供给衣食,其生活水平几
乎可与贵族比拟,她们都有向皇帝献身的可能性,而且争取得到这种“恩宠”,但
由于宫中美女如云,这种机会很少。她们最大的痛苦是幽闭深宫,缺乏人身自由,
青春虚度,性欲得不到满足。不过籍属教坊的宫妓在性生活方面似乎要自由一些,
有时不仅可同乐工结婚,而且还可能献身他人。
2.官妓
官妓和宫妓都属于国家、政府所有,但区别在于宫妓只为皇帝及娼家属服务,
而官妓则为各级官吏所占有,有向各所属的军政官员献身的义务,她们中的出类拔
萃者往往被第一二把手所独占,有些官员之间还会因某位名妓而争风吃醋。如《旧
唐书·张延赏传》记载:
大历末吐蕃寇剑南,李晟领神策军戍之。及旋师,以成都官妓高氏归,延赏闻
而大怒,即使将吏令退焉。晟衔之,形于辞色。
又如《玉泉子》载:
韦保衡初登第,独孤云除四川,辟在幕中。乐籍间有佐酒者,副使李甲属意,
以他适,私期回将纳焉。保衡既至,不知所之,诉于独孤,且将解其籍。李至,意
殊不起。……保衡不能容,即携娼妓以去。李益怒,累言于云,云不得已,命飞牒
追之而回。
一般说来,官妓与家妓不同,前者似属“公有”,后者属于私有。对于官妓,
官员们可以共享,有以官妓送人情的;有的贵宾过境,可派官妓侍寝;如有朋友看
中某个官妓,也可以供给他狎玩。官妓是官给衣粮,她们向官员献身是一种义务,
一般是不收费的,但有时狎玩她们的官员也可能赠她们一些钱物,以示慷慨,以博
欢心。
唐代历史上这方面的记载很多。例如歌妓张好好在江西沈公辖下,后来沈移镇
宣城,又将好好置于宣城籍中。杜晦辞过常州,郡守李瞻宴请他,告辞时与营妓朱
娘告别,掩袂大哭,李瞻说:“此风声贱人,员外如要,但言之,何用形迹!”于
是让朱随杜而去。刺史戎昱与辖下一个歌妓有情,由于上司节度使于頔征召,不得
不送去,后来于頔又遣还给戎昱。卢鉟守庐江,郡中曹生想要营妓丹霞,卢鉟不给。
以上这些情况都说明了一些官吏可以对官妓随意支配,甚至作为他们的私有财产,
只是不能私自买卖而已。
妓女的来源很多,就官妓而言,主要是罪人家小籍没,如《辍耕录》说:“今
以妓为官奴,即古官婢。”《唐书·林蕴传》说:“出为邵州刺史,尝杖杀客陶元
之,投其尸江中,籍其妻为娼。”这和宫妓以罪人妻拏没入宫廷为娼的情形相似。
但是,罪人家属毕竟有限,大量的官妓还来自买卖。《唐律》规定:“奴婢贱人律
比畜产。”奴婢既然和牲口、财物一样看待,当然可以买卖。此外,在战乱岁月官
妓往往也由掠夺所得。
3.营妓
对于古代的营妓,有广狭二义的理解。从广义来看,唐、宋间各地方官府或军
镇往往设有“营署”或“乐营”来集居官妓,以便于随时训练和随时传唤。妓女除
称为官妓外,也可称为“乐营子女”、“乐营妓人”等,这样看,营妓就是官妓。
从狭义来看,营妓是专被军队或军事机构掌握的妓女,专供武将、军人满足性需要
而用的。
唐代军镇的官妓时兴称为营妓,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兵制的演变有关。初唐时
沿袭隋朝的府兵制,将帅还难以专兵跋扈。自高宗、武后以降,府兵制已渐破坏,
募兵制代兴。睿宗时开始设节度使,统领个别边防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大权,
玄宗时又有所发展,从而造成了方镇权力的大大膨胀,并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
生。安史之乱平息后,但方镇割据的局势从中唐一直延续到晚唐乃至五代。这些方
镇将官重权在握,拥有土地、甲兵、赋税三大权,常常肆意妄为,狎妓作乐,自然
不在话下,更何况朝廷还允许诸道方镇和州县军镇都置妓乐。
这种营妓的衣粮仍由官给,同于京师的官奴婢。她们的身体属于兵将们“公有”
,可任意召唤,但其中的佼佼者在一定时期内也可能被某将帅独占。在史籍中对营
妓情况有许多记载,如孟�《本事诗》云:“韩晋公镇浙西,戎昱为部内刺史,有
酒妓,善歌,色亦烂妙,昱情属甚厚。浙西乐将闻其能,白晋公,召置籍中。昱不
敢留,饯于湖上,为歌词以赠之。”由此看来,节度使可以任意将部内乐妓召置籍
中,以供玩乐,真是为所欲为。《北里志》载:“杨汝士尚书镇东川,妻子知温及
第,汝士开家宴相贺,营妓咸集。汝士命人与红绫一起,诗曰:‘郎君得意及青春,
蜀国将军又不起。一曲高歌红一起,两头娘子谢夫人。’”这又是多么阔气。唐范
摅《云溪友议》说:“池州杜少府慥,亳州韦中丞任符,二公皆长年务求释道,‘
乐营’子女,厚给衣粮,任其外住。若有饮宴,方一召来柳际花间,任其娱乐。谯
中举子张鲁封为诗谑其宾佐,兼寄大梁李少白,诗云:‘杜叟学仙轻惠质,韦公事
佛畏青蛾。乐营都是闲人地,两地风情日渐多。’”照这一段话看来,可以知道唐
代其他统兵符的,营妓必不使之“外住”,俨然为节度使的姬妾,而韦、杜二人“
厚给衣粮任其外住”,“柳际花间,任其娱乐”,实在宽大而又例外,所以人们对
此要大书特书了。
营妓的命运也是很悲惨的,长官、狎客可以任意拿她们玩弄取乐,还可以随意
作践、伤害她们。例如,金陵诸贵公子玩弄一个营妓,营妓死了,他们就一把火烧
了她。岭南乐营妓女一次在席上得罪了宾客,就被长官处以棒刑,官吏们还拿她们
开心,赋诗嘲笑她们“绿罗裙下标三棒,红粉腮边泪两行。”命运最悲惨的大概要
数唐末富州营妓杜红儿了。富州长官的手下有一个叫罗虬的官员,在宴席上看中了
红儿,要她唱歌,并赠以缯彩,长官因为副帅早已中意红儿,就不让她接受馈赠,
罗虬恼羞成怒,竟当场拔刀杀了红儿。于是,一个无辜的少女就在野兽的争夺中变
成了被撕碎的羔羊。
4.家妓
家妓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当是公元前562年晋悼公赐给魏绎的八名女乐。
两汉三国时期,贵族、官僚蓄养家妓已蔚然成风。到了魏晋南北朝,家妓的发展进
入兴盛时期,有些大贵族、大官僚蓄家妓成百上千,其规模几乎可与宫廷女乐器美。
历史进入隋、唐以后,家妓的发展仍然保持这个势头,不仅是大贵族、大官僚广蓄
妓妾,而且进一步在士大夫中普遍盛行。
隋代贵族、官僚中拥有家妓最多的是宇文述和杨素。宇文述深得隋炀帝的宠信,
“言无不从,势倾朝廷”,他广占良田,夺人财宝,掠人婢女,以致家有妓妾百余
人,家僮千余人。杨素本是北方士族,隋文帝灭陈时,他因功升官受封,后又参与
宫廷政变,拥立炀帝,因此贵宠日隆。他拥有“家僮数千,后庭妓妾曳罗绮者以千
数,第宅华侈,制拟宫禁。”隋代官僚、贵族的家妓往往是直接从战争中掠夺而来,
也有一部分是皇帝所赏赐的。
唐代皇帝也常对有功的文臣、武将赏赐女妓,尤其是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获
得这种赏赐的更多一些。可是,对于官僚、贵族所蓄家妓的人数,唐代曾依据官品
的等级作出过规定。如神龙二年(公元706年)九月中宗曾下令:“三品已上,
听有女乐一部,五品已上,女乐不过三人。”到了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九月,
玄宗又下诏:“五品以上正员官,诸道节度使及太守等,并听家畜丝竹,以展欢娱。
”但是实际上根本控制不了,不少官僚、贵族都蓄家妓几十人、百余人,超过皇帝
诏令最高限额的几倍、几十倍乃至上百倍。例如宁王曼有“宠妓数十人”。周宝有
“女妓百数”。李愿有“女妓百余人”。郭子仪有“十院歌妓”,等等。有个富商
名叫邹凤炽的,没有任何官品,而侍妾“尤艳丽者至数百人”。
此外,唐代的官僚、贵族蓄有大量奴婢,这是不受皇帝所规定的蓄妓人数的限
制,其数可达成百上千,如李谨行有奴婢数千人;而那个跨隋、唐二代做大官、被
唐太宗封为越国公的冯盎蓄奴婢竟达万余人。他们完全可以从女奴中选出若干姿色
出众者加以歌舞训练,供其娱乐,而不受限制。如承乾就“常命户奴数百人专习伎
乐”,元载家“婢仆曳罗琦者一百余人”。再以白居易为例,他任刑部侍郎时,官
属正四品,按规定只能蓄女妓三人,但是他的家妓除了善歌的樊素、善舞的小蛮与
春草之外,还有一些是由奴婢充当的,如他在《池上篇并序》中说:“罢刑部侍郎
时,……洎臧获之习筦磬弦歌者指百以归。”所谓臧获,就是奴婢。他还有一首《
小庭亦有月》诗说:“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诗
末自注曰:“菱、谷、紫、红,皆小臧获名也。”这四个人实际上都是家妓。、五
代经历几十年的长期动乱,正是军阀、贵族凭借武力掠夺奴婢和以良家妇女为奴婢
的大好时机,因而五代蓄家妓之风仍盛行不衰。例如郭廷诲拥有“艺色绝妓妾十,
乐工七十”。时锐有女妓十余辈。宋彦筠曾在成都一次就夺取“妓女数十辈,尽为
其所有”。前蜀王宗翰“好蓄妓妾,后庭珠翠常百余人。南唐韩熙载后房妓妾也多
达数十人。
关于以上情况,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有过生动的描绘。这幅画
的内容是以南唐中书舍人韩熙载的纵于声伎、侈靡生活为题材,描写他和宾客放浪
不羁的宴乐生活。这是一幅名画,全图共分五段:第一段画韩熙载与一朱衣人(大
约是状元郎粲)坐床上和其他宾客听李家明妹弹琵琶;第二段画韩自击鼓与众宾客
观爱妓王屋山舞六幺;第三段画韩洗手休息状;第四段画韩持扇坐椅聆群妓吹奏状;
第五段画韩侧立观众妓与宾客嬉戏状。这幅《韩熙载夜宴图》十分具体地把当时的
一些官僚贵族的享乐生活和家妓活动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家妓是一种以封闭的方式关锁在家庭这个笼子里供主人玩弄的性奴隶,她们不
是人,而只是工具。例如,“岐王少惑女色,每至冬寒手冷,不近于火,惟于妙妓
怀中揣其肌肤,谓之暖手。”申王每至冬月,有风雪苦寒之际,使宫妓(虽名宫妓,
实带有家妓性质)密围于坐侧,以御寒气,自呼为妓围。”“(孙)晟事李升父子
二十余年,官至司空,家益富骄,每食不设几案,使各妓各执一起环立而侍,号肉
台盘,时人多效之。”
从以上记述看来,家妓只不过是“暖炉”、“屏风”、“案几”而已,当然也
是发泄性欲的工具。至于可以出卖、送人、交换其它物品,那都不在话下了。
家妓在她所在的家庭有着特殊的功能。在主子的心目中,妻妾的职责是治内管
家,生儿育女;婢女的职责是侍候主子的衣食住行;而家妓的职责是供主子玩乐—
—提供文化娱乐、精神享受和性欲满足。有些士大夫宦游在外、四海为家时,往往
不带妻眷,而只有家妓伴随而行,这些女子实际上担任了妻妾、家妓和婢女的多重
角色。家妓又是当时社交场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家妓的数量、素质、伎艺往往还是
主人的地位尊严、经济实力、人品高雅的一种体现,所以有些人常以自己所得意的
家妓在客人面前侍酒、表演歌舞,以此炫耀于人。反之,如果家妓少而素质差,就
会显得寒酸。这都是封建社会中畸形的、病态的现象。如唐人郑傪设宴招待赵伸,
因舞妓年老而受到俳优孙多子的讥刺:“相公经文复经武,常侍好今也好古。昔日
曾问阿武歌,今日亲见阿婆舞。”
家妓和营妓、官妓之不同处在于她们是主人的私有财产,非经主人许可,他人
不得染指,否则,就是主人的耻辱了。如有个叫杨绘的人,耽于妓乐,日事游宴。
有次他请客吃饭,席间有个叫胡师文的人,是个行为不检的豪民子,半醉时狎玩杨
绘的家妓,无所不至。杨妻在屏风后看到了,深以为耻,不好向客人发作,就呼妓
入而挞之。胡师文见了推开杨绘,叫这家妓出来,杨绘面子上实在下不来,要撤酒
席,结果被胡师文打了一顿。
有些色艺俱佳的家妓有时还成为权贵们争夺的对象和牺牲品,一如争夺珍宝然。
例如:
李丞相逢吉性刚愎而沉猜多忌,好危人,略无怍色。既为居守,刘禹锡有妓甚
丽,为众所知。李恃风望,恣行威福,分务朝官,取容不暇。一旦阴以计夺之,约
曰:“某日皇城中堂前致宴,应朝贤宠妾,并请早赴境会。”稍可观瞩者,如期云
集。敕阍吏:“先放刘家奴从门入。”倾都惊异,无敢言者。刘计无所出,惶惑吞
声。又翌日,与相善数人谒之,但相见如常,从容久之,并不言境会之所以然者。
座中默然,相目而已。既罢,一揖而退。刘叹咤而归,无可奈何,遂愤懑而作四章,
以拟四愁云尔。
再如:
韦庄,字端己,以才名寓蜀。王建割据,遂羁留之。庄有宠人,姿质艳丽,兼
擅词翰,建闻之,托以教内人为辞,强夺去。庄追念悒怏,每寄之吟咏,《荷叶杯》
、《小重山》、《谒金门》诸篇,皆为是姬作也。其词情意凄惋,人相传诵,姬后
闻之,不食而卒。
韦庄和刘禹锡都是著名文人,也有一定的官职,但终究敌不过当朝权贵,宠妓
爱妾眼睁睁地被夺而无可奈何。如果反抗,结果又会如何呢?
五代安重诲尝过任圜,任圜为出妓,善歌而有色,重诲欲之,而圜不与,由是
二人相恶,重诲诬以反而杀之。
这一类的事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又如:
唐武后时,左司郎中乔知之,有婢者窈娘,艺色为当时第一。知之宠爱,为之
不婚。武延嗣闻之,求一见,势不可抑。既见,即留,无复还理。知之悲痛成疾,
因为诗,写以缣素,厚赂阍守以达。窈娘得诗悲惋,结于裙带,赴井而死。延嗣见
诗,遣酷吏诬陷知之,破其家。……时载初元年三月也。四月下狱,八月死。
看来,在家妓问题上,实在聚集着当时的多少社会矛盾。
5.私妓
所谓私妓,是指那些不隶乐籍而以卖笑为生的妓女。她们是市民队伍不断壮大、
城市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活跃于各城镇商业区,为商人、市民、游客服务。在唐
代以前,尽管已有私妓活动,但那时官妓制度还不够完善,市妓也尚未兴起,私妓
这一种类的妓女还没有完整地形成,因此,私妓的发展历史应该从唐代说起。孙�
在《北里志》中记载的妓女,实有两类,一类是“隶属教坊”的市妓,一类是不入
籍的私妓。他说:“妓之母,多假母也,亦妓之衰退者为之。诸女自幼丐育,或佣
仆下里娼家,常有不调之徒潜为渔猎。亦有良家子,为娼家弃之,以转求厚赂,误
陷其中,则无以自脱。初教之歌令而责之,其赋甚急。微涉退怠,则鞭扑备至。”
假母所买所教的这类妓女,如果不向教坊司登记入籍,则为私妓。
由于唐代是一个性观念比较开放的时代,所以私妓不仅可以公开活动,而且可
以和入籍的市妓居住在一起倚门卖笑。如北曲自西第一家假母王团儿有一名妓女福
娘就是私妓。孙�至长安应试时曾游北里,与福娘过从甚密,福娘常惨然郁悲,一
日泣告孙�曰:“某幸未系教坊籍,君子倘有意,一二百金之费尔。”这就是说,
私妓从良,不必经教坊司批准落籍,只要付给假母一笔身价费就可以了。相对于宫
妓、官妓、营妓、家妓来说,私妓还是“自由身”,她们既不是乐户女子,也不是
女俘、女奴,而大多数是良家女子,有较多的机会广泛接触社会,也比较容易从良。
但是,她们在文学艺术素质方面虽偶尔有少数佼佼者,总的来说不如宫妓、官妓、
家妓,她们主要是色妓,对嫖客以提供性服务、满足对方的性欲为主。
唐代的私妓十分兴盛,许多大都市都是她们的聚居地。一是长安。长安妓因为
有公卿举子相往还,声价一般比较高一些,帝王常游北里,朝士宴聚,亦多在此。
“诸妓居平康里,举子新及第,进士三司幕府,但未通朝籍、未直馆殿者,咸可就
诣。如不惜所费,所下车,水陆备矣。其中诸妓,多能谈吐,颇有知书言话者,自
公卿以降,皆以表德呼之。其分别品流,衡尺人物,应对排次,良不可及。”二是
扬州。扬州为当时盐铁转运使所在地,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所
以当时谚语有“扬一益二”之称。于邺《扬州梦记》云:“扬州,胜地也,每重城
向夕,娼楼之上,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杜牧之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
珠帘总不如”之句。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
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王建诗云:“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
不似时期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徐凝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这些诗句,都形容了当时扬州“高楼红袖客纷纷”的繁荣的卖*状况。长安是当
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扬州是当时的经济中心,交通便捷,商业发达,流动人口很
多,都促使了妓女的增加和发展。
女子之为私妓,和为官妓有所不同。为官妓有许多是政治上的原因,如罪人妻
子或被掠夺等,而为私妓则多为生活所迫。例如为生活所迫而自卖青楼,因婚姻不
幸而被迫为妓,被人引诱或掠卖而误堕风尘等等。例如,前面所述的那个妓女福娘
对孙�诉说过自己的身世:“本解梁人也,家与一乐工邻,少小常依娼家学针线,
诵歌诗。总角为人所误,聘一过客,云入京赴调选,及挈至京,置之于是,客绐而
去。初是家(指假母王团儿)以亲情,接待甚至。累月后乃逼令学歌令,渐遣见宾
客。寻为计巡辽所迫,韦宙相国子及卫僧常侍子所娶,输此家不啻千金矣。间者亦
有兄弟相寻,便欲论夺。某量其兄力轻势弱不可夺,无奈何谓之曰:‘某亦失身矣,
必恐徒为。’因尤其家。得数百金与兄,乃恸哭永诀而去。”福娘从良家女子受人
引诱而掠卖至娼家,即使兄弟找到了也无可奈何,其经历是颇为典型的。
http://wwwdt800com/ebook/book/2005415110455/034htm
1、《楚辞·天问》
2、《太平御览》卷九二七引《三国典略》: 齐后园有九头鸟见,色赤,似鸭,而九头皆鸣。
3、《文选》晋郭景纯(璞)《江赋》: 若乃龙鲤一角,奇鸧九头。
4、张华《博物志》佚文: 鸺鹠鸟,一名鸱鸺,昼目无所见,夜则至明。
5、鲁迅《古小说钩沈》辑《玄中记》:
6、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四:
7、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8、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正月夜多鬼鸟度,家家槌床打户,捩狗耳,灭灯烛以禳之。
9、《广韵·鸧鸹》:
10、《敦煌变文集·句道兴〈搜神记〉》
11、《正字通》: 鸧鸆,一名鬼车鸟,一名九头鸟,状如鸺鹠,大者翼广丈许,昼盲夜了,见火光辄堕。
12、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六《羽》: 夜行游女,一曰天帝女,一名钓星,夜飞昼隐,如鬼神,衣毛为飞鸟,脱毛妇人,无子,喜取人子,胸前有乳。凡人饴小儿,不可露处,小儿衣亦不可露晒,毛落衣中,为鸟祟,或以血点其衣为志。或言产死者所化。
13、又: 鬼车鸟,相传此鸟昔有十首,能收人魂,一首为犬所噬。秦中天阴,有时有声,声如力车鸣,或言是水鸡过也。……《白泽图》谓之苍鸆,《帝鹄书》谓之逆鸧。
14、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中云: 鬼车,春夏之间,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岭外尤多。爱入人家烁人魂气。或云九首,曾为犬啮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
15、宋梅尧臣《古风》诗:
16、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九: 鬼车,俗称九头鸟,……世传此鸟昔有十首,为犬噬其一,至今血滴人家为灾咎。故闻者,必叱犬灭灯,以速其过泽国。……身圆如箕,十脰环簇,其九有头,其一独无而鲜血点滴,如世所传。每脰各生两翅。当飞时十八翼,霍霍竞进,不相为用,至有争拗折伤者。
17、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 岭外有虫名暗夜,见小儿衣,落毛其上,儿必病。其状如大蝴蝶。
18、明杨慎《杨升庵全集》卷八一《鬼车》条: 《小说》:周公居东周,恶闻此鸟,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馀九首。
■为什么称湖北人是“九头鸟”?
楚民族是一个崇拜龙凤的民族。楚人的祖先祝融就是凤鸟的化身。《白虎通,五竹篇》说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鸾便是凤。故楚人对凤总存在着一种深厚的感情。他们尤其喜欢以凤喻人。传说楚庄王刚刚即位时,整天寻欢作乐不问国事。伍举便进谏问:“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曰:“三年不蜚不鸣,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伍举以鸟喻庄王,庄王也以鸟自喻。这鸟飞能冲天,自然便联想起楚人所景仰的那大得“不知其几千里”,“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鹏者,凤也”。其凤后观有一头,上看有一头藏于身下,前看仰首观云。在古人的观念中,凤是一种神鸟。《山海经》说:“火荒之中------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凤鸟飞腾,继之以日夜”,“凤翼其承旌兮,高翱翔之翼翼”,“三凤其展鸣,惊天地,泣鬼神兮”, 三凤九头,“其志大兮,其慧远兮。”古时楚国辖湖北、湖南两地。自古英才辈出,而荆楚之地,又是楚文化的中心。湖北人勤劳且聪慧,举国皆知,故有一说:“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三个湖北佬,抵不上一个安庆佬。”的来历?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三个湖北佬,抵不上一个安庆佬”据说这句话源于清代,说起来也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了,也是在那时候,安庆人也确实了得,文坛出了霸主桐城派,“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还出了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桐城张姚二姓,占却半部缙绅”“六尺巷”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在一定意义上说,一部安庆的文化史,同时也是安徽文化史,安庆的发展史,同时也是安徽的发展史,其重叠部分有十之八九。
《太平御览》卷九二七引《三国典略》:“齐后园有九头鸟见,色赤,似鸭,而九头皆鸣。”又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中云:“鬼车,春夏之间,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岭外尤多。爱入人家烁人魂气。或云九首,曾为犬啮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即谓此鸟。《正字通》云:“鸧鹒,一名鬼车鸟。一名九头鸟,状如鸺鹠,大者翼广丈许,昼盲夜了,见火光辄堕。”宋梅尧臣《古风》诗:“昔时周公居东周厌闻此鸟憎若仇。夜呼庭氏率其属,弯弧俾逐出九州。射之三发不能中,天遣天狗从空投。自从狗啮一首落断头至今清血流。迩来相距三千秋,尽藏夜出如鸺鹠。每逢阴黑天外过,乍见火光辄惊堕。有时余血下点污所遭之家家必破。”有关九头鸟神话,于此诗可见其大略。
原名“鬼车”,长有十个脖子、九个头,据说它的第十个头是被周公旦命令猎师射掉的。那个没有头的脖子不断地滴出血,古人宣称如果九头鸟飞过,要吹灭灯火、放狗把它赶走。有些传说宣称九头鸟的每一个头拥有一对翅膀,结果18只翅膀互相挤兑、导致全都派不上用场。另外,九头鸟也被称为“姑获鸟”,这种鸟掠食人类儿童,喜好群居。
历史上,周、楚的确是死对头。周昭王率军亲征,竟死于汉水之中,成为异乡之鬼。周人对楚人之恨可想而知。我们知道:一个民族的神,在它的敌对民族那里必然会被说成妖。象埃及大神沙特(sat),在希伯来人《圣经》中就变成了撒旦(satan)。我国东夷部族之神蚩尤,在华夏族那里便成了能飞沙走石的妖怪,周人将楚人的九凤图腾说成妖怪,并编出天狗断其一首的故事,也符合这条比较神话学的基本规律,至于是周公本人确有此事,还是民间传说附会于周公身上,那倒是无关紧要的。
1、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2、灯谜又称文虎,猜灯谜,亦称打虎、弹壁灯、商灯、射、解、拆等,但人们都习惯用“灯谜”一称。灯谜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早在夏代,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瘦辞”(亦称“隐语”)。当时由于列国纷争,有不少游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
3、酒令,中国民间风俗之一。是酒席上的一种助兴游戏,一般是指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所以又称"行令饮酒"。
酒令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酒文化。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酒令由来己久,最早诞生于西周,完备于隋唐。
4、中国象棋是中国棋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源远流长,趣味浓厚,基本规则简明易懂,千百年来长盛不衰。中国象棋是模拟的古代战争、直线战争、陆地战争、平面战争。在中国古代,象棋被列为士大夫们的修身之艺。现在,则被视为是怡神益智的一种有益身心的活动。
象棋集文化、科学、艺术、竞技于一身,不但可以开发智力,启迪思维,锻炼辨证分析能力和培养顽强的意志,而且可以修心养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古今中外男女老少皆宜,由于用具简单,趣味性强,大街小巷常常可见纹枰对弈的中国象棋爱好者。
5、中国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的非常喜爱的艺术门类,在国内外流行的范围相当广泛,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脸谱来源于舞台,大家在有些大型建筑物,商品的包装,各种瓷器上以及人们穿的衣服上都能看到风格迥异的脸谱形象。
这远远超出了舞台应用的范围,足见脸谱艺术在人们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说明脸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许多国际友人、国内的有识之士出于对中国戏曲脸谱的好奇与喜爱,都在探索脸谱的奥秘。
-传统文化
3种乐器为主:
1、五弦琵琶:就是敦煌飞天反弹的那种琵琶。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简称五弦。历史久远、造型别致,盛唐时期曾流行于我国广大中原地区,并东传日本。到了宋代,便不见教坊使用,而被四弦琵琶所取代。失传。
2、小箜篌:小箜篌,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角形箜篌。是竖箜篌之一种,属于竖箜篌中的较小者。
3、凤首箜篌:箜篌的一种,在东晋时自印度传入中原,明代后失传。凤首箜篌形制与竖箜篌相近,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呈船形,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曲颈项端雕有凤头。
扩展资料:
鼓舞:根据苗族舞蹈家石远鳌、龙健珍的研究,湘西苗族的鼓舞种类繁多,有凤凰县一带的花鼓舞、古丈县一带的团圆鼓舞、跳年鼓舞、筒子鼓舞,保靖、花垣、吉首、古丈等县市的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女子双人鼓舞、男子双人鼓舞、多人鼓舞、单人猴儿鼓舞、多人猴儿鼓舞等。
踩鼓舞:踩鼓舞:踩鼓舞(苗语叫都芈都郎)是较缓慢的大型集体抒情歌舞,“椎牛”盛会的舞蹈之一。湘西苗族“椎牛”盛会是最隆重的祭祀礼仪。数日前上山打百鸟,悬挂于堂屋四周。堂屋中央放置一大鼓,鼓的四周是五彩缤纷的丝线和花带,牵成为宝塔形状,上面张灯结彩(四角方灯),灯火辉煌。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
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三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华文明是三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黄河流域早期农业一般主要是种植粟,长江流域农业主要是种植水稻。北方草原游牧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流域农业文明区域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区域有一过渡地带,这一地带也是历史时期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主要是汉族)相互争夺的主要区域,在这一区域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也不断获得直接的交流、融合。
中华民族在神农时代以前的政治形态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领袖是「巫」。这种说法与传统的认知差异很大,在历史上人们的认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装神弄鬼没有知识的。实际上在先民的原始时代「巫」是科学家,「巫」代表知识的权威。
原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对于这些疑惑要想获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教。巫对于这种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后做出的结论是风有风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电有电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无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神主宰论,现代人看来太不科学,太迷信了。但谁敢保证当代科学家对宇宙现象所做的解说,等千年以后,不会被推翻而指为迷信,反科学的呢?
另外,人类有两件事情无法自己处理,必须要求助于他人。一是生理的,人没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须要请医生诊治。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总是患得患失,东想西想,犹豫不决,这时必须要请教他人提供意见作参考。现在的人当然知道,生了病要去医院诊疗。心中有犹豫不决的事,要请教至亲好友,或者向专家咨询。在原始时代,这两件事发生了,求助于同一人,就是「巫」。由古「医」字写作「医」,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证明。
(一)先谈一谈巫的治病,原始时代,先民所害的疾病是很简单的。多数是饮食不适合,所引发的肠胃病「腹泻」之类,和气候不适应所引起的「感冒发烧」等。当先民生病去求助巫的时候,巫最初也是用祈祷的方式求助于神。但是病是现实的,正在腹泻的病人靠祈祷是止不住的。聪明的巫便改换用食疗的方法,顺手采一些植物给病人吃。当然没有经过白老鼠、兔子、猴子做试验,直接做临床,是非常危险的事。所以病人吃的结果,有的病好了,有的没有影响,有的更严重了。巫又把它记录下来,什样的草治什么病,把植物的形状绘出来。到神农时候又把它整理归类汇编成「本草纲目」,所以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就是指此事,绝对不会是用自己做试验。
(二)再关于问事:先民所问的事,以气象为主。主要是为了打猎。让我们回想一下,气象台具有最新的科学仪器,尚且无法预测气象的变化,巫又有什么本领可以确实预测呢?然后巫发现对于事情发展的推断,不如用药治病一样那么直接,那么明显,会产生极大的落差。对于人民的问题,又不能不回答。聪明的巫对于人民所提的问题不再予以明确的答案,而改采比喻的方式给对方一个暗示。而其比喻多随兴采用民谣歌词。一直流传到伏羲,把历代的巫回答人民的答案加以整理归纳成六十四个个案,这就是《易经》的由来。「医」和「易」是一对双胞胎,是人类文化的两大主轴,有关《易经》的版本流传:在人类没有符号文字之前,是采用结绳记事,《易经》的八卦的「阳爻」,「阴爻」是用一个大结,和二个小结分别做代表。一串一串绳子结挂在墙壁上就是「卦」的由来。而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而组合成的,因此每一个六十四卦的卦是由二个三爻卦相联结,所以便称做「连三」。又因为三爻卦中没「三」这一卦,只有「山」「艮为山」。由结绳进步到符号文字以后,把「三」连结起来就像「山」如干卦的排列是「」好像两个山字连结起来的样子,故把「连三」改为(连山)了。由于文明的进步,人类知识渐开,对周遭事务的认知也有改变,故对(连山)易有所修订整理。至黄帝时代,发明了文字,把原先挂在墙壁的(连山)易,修改成平面的符号。发现易的排列,应该由坤干两卦开始。而且人类生活最重要的地方是大地,故把坤、干排在干卦前面,排在第一,为了正名故改为(归藏)。一直延用到殷朝。周文王被纣王政治迫害,被囚在羑里。周文王被囚困在羑里为了避免纣王对他起谋反的疑心,所以对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书籍不敢读。只有弄一本(归藏)易来读,以示胸无大志。即是文王羑里演易故事的由来。(归藏)易经周文王修订整理即改名为《周易》。对《周易》发扬最有力的是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反鲁,六十八岁获得《周易》,发现自己心中一切的疑问,在《周易》中都可以得到满足的答案。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可见其用功夫之勤。并为《周易》写了十篇文章,阐扬《周易》的理论。最后感叹「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自叹读易太晚了,假如在五十岁读到《周易》的话,就不必周游列国,到处问道了。《周易》经过孔子整理后,就定稿了,以后再也不会有人敢更改只字词组。所以(连山)、(归藏)、《周易》实际上是一本书,由于版本不同而书名亦有所异。
本文2023-08-17 16:23:3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2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