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官城的古籍记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7浏览:1收藏

锦官城的古籍记载,第1张

南朝梁的李膺在其《益州记》里写道:“锦城在益州南、笞桥西流江南岸,昔蜀时故锦官也。其处号锦里,城墉犹在。”唐宋时,成都的芙蓉繁花似锦,因此成都也称作锦城。杜甫曾有诗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宋人《成都古今集记》里写道:“孟蜀后主(孟昶)于成都城上,尽种芙蓉,每到深秋,四十里为锦,高下相照,因名锦城。”《蜀梼杌》里记载:“蜀昶广政十三年(950)九月……城上尽种芙蓉,九月盛开,望之皆为锦绣。” 昶谓左右曰:“自古以蜀为锦城,今日观之,真锦城也。”

中国地理方面的古书有《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梦溪笔谈》、《太平寰宇记》、《徐霞客游记》等等。

一、《汉书·地理志》

《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东汉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

该书叙述汉以前的地理沿革,着重写了《禹贡》九州和《周官》九州;接着叙述西汉的地理,以郡国为条,用本文加注的形式,依次写各郡国及其下属县、道、侯国的地理概况,诸如郡县的民户、人口,废置并分更名的历史,各项特产,都尉、铁官、盐官、工官等治所,山川湖泽,关塞要隘,名胜古迹,道路交通,等等。

二、《水经注》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

该书所记大小河流有1252条,所记湖泊、沼泽500余处,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处,伏流有30余处,瀑布60多处,各种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风灾、蝗灾、地震等,记载的水灾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

记各种地貌,高地有山、岳、峰、岭、坂、冈、丘、阜、崮、障、峰、矶、原等,低地有川、野、沃野、平川、平原、原隰等,仅山岳、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处,喀斯特地貌方面所记洞穴达70余处,植物地理方面记载的植物品种多达140余种,动物地理方面记载的动物种类超过100种。

三、《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历史地理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成书于北宋,作者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

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地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

四、《太平寰宇记》

《太平寰宇记》是古代中国地理志史,记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图。广泛引用历代史书、地志、文集、碑刻、诗赋以至仙佛杂记等,计约二百种,且多注明出处,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

《太平寰宇记》作者为北宋地理学家、文学家乐史。《太平寰宇记》撰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

五、《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在原稿的基础之上,王忠纫手校、季梦良续成稿本,成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

《徐霞客游记》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此外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汉书地理志

-水经注

-太平寰宇记

-徐霞客游记

-梦溪笔谈

盘点中国古城八大特色

北京大学李陵教授,经过多年对中国自古以来重要的城址、战场、祭祀场所的考察,在旅行日记和考察笔记的基础上,写出了《我们的中国》。书中提到,龙山时期中国的城市遍地开花;商周时期,初具规模;春秋时期,形成了制度;秦汉以后,大体定型。他还认为中国古代城市有八个特点。以下是相关内容摘录。

中国古代的城市不仅外面有墙,里面也有墙,甚至小城市甚至村镇都有墙。图为河北省阳原县开阳堡村,这是一个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开阳堡城墙东西长350米,南北长210米,面积735万平方米

中国古代文明是一个有三个要素的文明:城市、金属和文字。这三个要素,年代最早,体系最完备,成就最突出,都属于城市。

中国的城市是从中国早期的农业聚落发展而来的。这些聚落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的遗址,在地图上星罗棋布。中国的城市,在龙山时期,遍地开花;商周时期,初具规模;春秋时期,形成了制度;秦汉以后,大体定型。

秦汉以后,中国城市的数量和规模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以至于后来的地方志可以写成同一个州县,其历史可以代代相传。

中国的建城体系有八个特点,可以概括为。

中国城市,城市比城市更突出。

现代汉语的“城”字,见于古籍,最初是一个合成词。“城”是城墙,“城”是市场。古人用这个词的时候,总是把“城”放在前面,“城”放在后面,很有意思。在我们国家,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宫殿、寺庙、市场、住宅,都是被建筑包围的,“城市”被“城市”包围。我们心目中的城市,从一开始就是指有城墙的城市。各国都有城墙,但中国最突出。在中国,不仅外面有墙,里弄里面也有墙。哪怕是小城市,哪怕是村镇,都有围墙。这与欧洲的传统不同。欧洲国家的城市大多指人口多、规模大的村镇以上的居民点。这种城市,除了国家首都、军事要塞、贵族城堡,不一定有城墙。这在现代城市中尤其如此,这些城市通常位于马平川,那里的建筑物周围没有墙。他们的城市更强调“城”,与中国相反。

中国城具有突出的军事功能。

城市是一个复合中心,它既是经济中心,也是政治中心或宗教中心。几乎所有国家的城市都是这样。而我国城市的军事功能非常突出,不容忽视。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战争,内战,外战。这些战争的规模如此之大,以至于世界上很少有人伤亡,尤其是农业民族和骑马民族之间的战争,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它是城市定居农业的发明,但不是农业民族的单方面发明。农业和骑马是老邻居。中国自古以来就受到东北森林、蒙古草原、中亚腹地和青藏高原的威胁。中国的文明是迎接这一挑战的产物。北方的入侵,一波接着一波,像洪水一样,也加强了这个发明。为此,秦汉帝国修建万里长城,像一道拦洪的堤坝,因为山是势,河是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说,“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长城的确是中国的象征。欧洲也有长城,比如罗马帝国对付北方蛮族的哈德良长城,波斯西北对付游牧民族的长城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有一个理想化的模式,就是周朝的城市。《尚书》,中的《召诰》,本版中的《洛诰》,都是讲这个城市的。洛邑,周不公的居所,视其为世界的中心。司马迁说,“此世,四方皆在宫道”。我们用“中国”这个词,这个词在西周的青铜器何尊上就有。这是本义。我们的城市,不同于欧洲传统的自治城市,不是分散的、孤立的、平行的城市,而是等级的、统一的网络。比如先秦时期有四城:国、都、县、市。“中国”是一个国家的首都和中心。州以下二级城市有首府和县,首府和县以下还有各种镇。它们层层嵌套,最终归“中”所有。秦汉之际的郡县,“趋中”倾向更为明显。

中国大部分城市都建在靠近水的平地上。

在古代中国,城市的位置非常重要。中国早期的城市,三代君王以及后来的咸阳、长安、洛阳、开封,基本都在35纬度线上。《考工记》,《史记周本纪》,有一门学科叫“形法”,与城市选址有关。班固说,这个题材的第一个特点是“九州下大力气的趋势是设置城墙的形状”。中国城的地理位置非常环保。地理,川随山转,路随川行,路交会,常有城。古人在选择城址时,必然是以山形水势为依托,考虑人口、财产、交通等因素。有一段话非常有名。它说:“每个国家都不在山下,而在山上。干旱附近不要去高处,要用足水;水和沟附近不要下去,以防省”。中国的城市一般都位于山下广川之上,这是一个突出的特点。虽然中国的一些古代城市,因为地处黄土高原,只能利用地势较高的地方建城,有些变通,但所谓都城一般都建在黄河流域的低地,像其他国家那样在丘陵或山坡上建城的并不多见。

中国的城市一般都是土城,但是很久以前就用砖盖起来了。

古代的城防主要靠三种设施,第一种是城墙,第二种是护城河,第三种是城楼。有门楼,四角有角楼,马面有敌楼,都可以用来守望。在中国建筑中,一般用石头做地基和台阶,木梁、木柱做框架,夯土或砖椽做四面墙,斗拱盖屋顶,屋顶铺瓦。中国的建城方法就属于这个体系。中国古代的城墙大多是土墙。很多古城,还有断壁残垣,都存在于地面上,没有仔细辨认,就像荒野中的土埂。中国的古城早已被砖覆盖。比如北魏的洛阳城,城门的大门已经用砖盖起来了。谈邺城,说“东西七里,南北五里,以砖装饰”。还有唐代壁画上的城,《汉书艺文志》,卷十二,宋《数术略》,都是砖墙。

中国的城市一般都是方形城市。

中国早期的城市,从5000年前到4000年前,有的是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但近三代来越来越方。中国的城市设计一直以方城为主流。古代人理想的方形城市都是朝南的,方方正正的。比如《管子乘马》描述的周王城,九经九纬十二门,就体现了这种理想。但在早期的古城中,唯一接近这种设计的例子是曲阜鲁古城。事实上,中国早期的城市几乎没有一个能完全达到这个标准。《水经注浊漳水》说:“城墙不必符合规矩,道路不必符合准绳。”

中国的古城,据文献记载,天子之城为九里方,多数为三里方,中间为一又五分之一里方,小都为一里方。根据唐代的注释,推断巩城在七里外,城在五里外,紫南城在三里外。方九里,长宽37422米,最大;最小的一平方英里长4158米,宽4158米。城墙的高度,据文献记载是天子城九雉,诸侯城七雉,都城五雉。高个子野鸡2079米。据前辈说,即使是最短的城市也不会低于三只野鸡。野鸡的高度是693米。中国的古城早期比较大,很多都属于方一里到方二里的大城市。周古城和偃师商城、郑州商城一样,都是四里大城。东周古城一般在四平方里以上,大的可超过九平方里。如燕下渡古城、齐林子城、楚姬南城、中山灵寿古城,都超过这个数字。很多后来的古城都没有这些古城大。郑谷城现存地面高度仍为17米,比明清北京城高出5米。

中国,人口众多的城市,自古就有。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家,有大量的生育人口。尽管战争,死了无数人,但还是能维持在几千万的水平。汉高祖Xi平二年,中国人口为59594978人,近6000万。城,西汉末年,郡、路、国、市,全部加在一起,有1587个。那时候县一般都是一样大的。加起来是17289平方公里。人口平均到县,大县1万户以上,小县1万户以下。中国四万户以上的大城市有七个,长安人口最多,可达2462万。两年前,我们没有可靠的数字。但是战争的规模可以提供一个参考。战国时期,很多大国都有几十万军队,秦国军队,甚至上百万。很多战争,伤亡人数都是10万。总体来说,估计和西汉差不了多少。

战国时期,攻城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情。说“十物围之”。还说,当时守城,十万敌军,四面出击,攻城队形最宽500步,4000人足以迎敌。其他三面,用不了多少人。一万人左右的兵力就够了,敌我比例正好是10:1。攻城十倍于敌,守城十倍于敌。

中国古代的军事技术,技术含量最高的,属于攻城和守卫。刘《左传》之《考工记》记载了四种兵书,攻城、镇守是最后一种,被古人称为“兵书”。这些军事书籍几乎都散了,死了,只有一本幸存下来,就是《汉书地理志》的城守。这是一部

古代四大名镇:广东的佛山镇,江西的景德镇,湖北的汉口镇,河南的朱仙镇。

1、佛山镇,今广东省的佛山市,广东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  ,佛山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镇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因在城内塔坡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认为此地是佛家之地,遂立石榜改季华乡为"佛山" ,镇域大致位于现时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内。

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佛山已生息着一个人口相当密集的聚落,当时,佛山的先民已经拥有较好制陶、纺织技术。东汉时期,出现了先进的耕作技术,成为鱼米之乡。唐宋时期,佛山成为工商业城镇,至明清时期更成为中国四大名镇和中国“四大聚”。

2、湖北汉口镇,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以“东方芝加哥”之名驰声于海内外。中国四大名镇之一,是中国中部地区最大城市武汉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大武汉的商业中心,自古被誉为“楚中第一繁盛处”。

地处长江西北、汉江以北的地域,隔长江与其东南侧的武昌相望,并汉江与其南侧的汉阳相望,历史上曾作为一个独立的汉口市存在,现与武昌、汉阳并称武汉三镇。

武汉三镇不仅各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而且分别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面貌,在功能分工上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即汉口为商业中心、武昌为科教中心、汉阳为工业中心。虽然三镇在行政上已经合并接近60年之久,这种情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3、江西的景德,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邻安徽省休宁县和本省 婺源县、德兴县,南连本省万年县、弋阳县,西靠本省鄱阳县,北与东北同安徽省东至县和祁门县毗连。著名旅游胜地庐山、龙虎山、三清山、黄山、九华山环绕其间。 鄱阳湖、千岛湖互映左右。名山胜水,拥出瓷城。

宋景德年间,宋真宗赵恒命昌南进御瓷,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因瓷器精美,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于是昌南之名淹没,景德镇之名一直沿用至今。明清时,景德镇瓷业发达,贸易昌盛,与湖北汉口、河南朱仙、广东佛山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镇。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东北部,座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西北与安徽省东至县交界,南与万年县为邻,西同鄱阳县接壤,东北倚安徽祁门县,东南和婺源县毗连,介于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56′之间,总面积5256平方千米。

景德镇属丘陵地带,坐落于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是典型的江南红壤丘陵区。市区内平均海拔32米,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和西北部多山,最高峰位于与安徽休宁接壤的省界地带,海拔1618米。

4、河南的朱仙镇,朱仙镇在春秋时为启封城西北附近的居民点。五代时期,由于开挖蔡河与汴河相通,该居民点逐渐成为汴梁附近的重要集镇。

明朝嘉靖年间,朱仙镇进入兴盛时期,与汉口镇、景德镇、佛山镇齐名,同称中国四大名镇。清康熙年间,朱仙镇盛极一时,成为华北最大的水陆交通联运码头。

1987年,朱仙镇被省政府命名为中州历史文化名镇。2000年5月,该镇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00家小城镇综合开发示范试点镇”。

朱仙镇的历史,源远而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孕育了早期人类文明。春秋时镇东南筑有启封城,这时的朱仙镇已经形成了小型居民聚居点。

北宋末期,首次出现了见诸史料记载的“朱仙镇”称号。明清时期,朱仙镇因贾鲁河的开通而走向鼎盛,成为“南船北车”的转运处和货物集散地,经济发到,商业繁荣,并跻身“中国四大名镇”之列。

朱仙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城镇西南部,距离开封市区225公里,南接尉氏县,东临祥符区范村乡、万隆乡,北接鼓楼区仙人庄社区,西临西姜寨乡。整个镇域介于北纬34°31′—34°41′、东经114°12′—114°20′之间,南北宽约14公里,东西长约11公里,镇域总面积9215平方公里。

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文明起源地的观点主要有五种说法。

(一)“满天星斗说”。以苏秉琦先生为代表,他认为我国数以千计的新石器遗址可以分为六大板块,一是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黄河文化中心;二是以泰山地区大汶口文化为代表的山东、苏北、豫东地区的文化,其突出特点是不同于仰韶文化红陶的黑陶文化;三是湖北及其相邻地区,其代表是巴蜀文化和楚文化;四是长江下游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是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五是西南地区,从江西的鄱阳湖到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六是从陇东到河套再到辽西的长城以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是内蒙古赤峰的红山文化和甘肃的大河湾文化。

  (二)“两大集团说”。认为中国的史前文化可以从东北的黑龙江到西南的金沙江划一条大斜线。前者以半坡文化为代表,属高原山岭型;后者以青莲岗系统文化为代表,属川泽湖泊型。

  (三)“接触地带说”。主张以阴山、秦岭、南岭三条山脉为标志划分出几个接触地带,找出各种文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四)“大小中心说”。仍然坚持黄河文化是一个大的文化中心,在这一大的中心之外也存在若干个小的中心。

  (五)“辽河流域文化中心说”。理由是赤峰的红山文化并非受黄河仰韶文化的影响才形成的,它有自己明显的独立特征,远古文化北方狩猎民族文化的特点更加突出,远古时期并非落后于中原文化。

在我们 旅游 业极度火热的时代,五千年的 历史 和文化为其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大批文物古建筑焕发了生机,开始向 旅游 景点转化。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 历史 的平台,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 旅游 收入,也能更好的用到文物保护上。近些年来,尤其古镇游十分火爆,这种古老的商业集镇和都城以保存和完善古建筑而闻名。置身其中,人们仿佛有一个远古的梦想,因此受到游客的追捧。

随着乌镇和丽江古城 旅游 大力的发展,让大批的中国游客了解了江南水乡和古镇的 历史 文化。 因为也越来越多的地方兴建起一座又一座的古镇和古城,除了通过修缮恢复的,甚至有些地方人工建造。但是,可能是因为太多了,古镇的 旅游 声誉正在恶化,古镇 旅游 也已经出现疲软。

不少游客反映古镇商业化太强,市场商贩不断推销产品,这让人非常不满。 因此,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去年以来,古镇 旅游 的受欢迎程度也有所下降。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古镇都这么“丑”。事实上,许多古镇仍然保留着最古朴的韵味,比如这座古城黔阳古城。

湖南洪江 历史 悠久,尤其是黔阳,属于文化的“大熔炉”。这里的 历史 魅力十分浓厚多彩,先后经历了百悦文化、苗蛮文化,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保留下来的黔阳古城,是以省级为代表的 历史 文化名城。它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三面临水,被誉为“湘西第一古镇”。

这座古城的建筑大多是用当地材料建造的,使用了大量的红砂岩、青石、小青瓦和石片、杉木。 形成了朱栏白墙,飞檐卷垛的基调,风格不一,或气势恢宏,或细腻典雅,美轮美奂。许多专家认为,这是湘西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之一,尤为珍贵。

黔阳古城的地位不低。比云南的丽江大研古镇早1400年,比湖南凤凰古镇早900年。整个古城体系可以追溯到2200多年前。它是公元前的精品建筑。虽然历经风雨,但明清时期的建筑是保存的主要建筑。

黔阳古城 旅游 资源是很丰富的,这里有丰富的古名人文化,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这里写了为官七年,写下了许多名诗,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芙蓉楼送辛渐》,最为人们所传唱,尤其是“一片冰心在玉壶”成为名篇。

第二个代表是古墓文化, 这里在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地,后归西汉武陵管辖,留下了大量春秋战国西汉古墓葬。在1983年、1988年、1998年和2000年,先后出土了400多座墓葬其中保存了各种墓葬工具,为研究春秋战国和西汉留下了非常珍贵的资料。

第三个代表是黔阳古籍书院文化。 儒家圣人喜欢建书院,宣扬儒家哲学。黔阳有两所书院,宝山书院和龙标书院。都是宋明时期的建筑。这里依然充满活力,是很多有才华的人都喜欢玩的地方。

虽然建成2200年的黔阳古镇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但在许多地区仍有许多西汉古遗址。不过从民国时期以来,这里屡遭土匪抢劫。这座城市的建筑物已严重受损。现在只有西城门和一些城墙才能隐约看到当时的繁华景象。

黔阳古城 历史 悠久, 历史 韵味浓厚,但是虽然黔阳古城不需要门票,但是也不免商业化的俗套,吓退众多游客。后来通过修整商业气氛少了很多,但是游客却依然稀少了。

在古镇中,人真的可以静下来。尤其游客不多的季节,走在古代的青石路上,仿佛存在于另一个世界,真正的放松和发现自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