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大神能说说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繁简字之间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7浏览:2收藏

哪位大神能说说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繁简字之间的,第1张

这个题目太大,只能简要介绍。

古今字:

表示一个相同意思的文字符号,不同时期出现不同变化,用的不是同一个字的,叫做古今字。

例如:“北”的象形字是两个人背靠背,表示“相背”,打仗失败向相反的方向逃跑,称作“败北”。由于还可以表示“北方”,容易误会,后人就在“北”字下面再加一个“肉”,进一步表意,成为“背”。因此,北和背是古今字。

我们常常看到字典中有某字的古字,或古同某字,那就是古今字。

异体字:

由于地域差别、民俗习惯等各种原因,有些相同字的写法不同,出现一个字多种写法。例如将“够”写成左右颠倒的;将“鹅”写成上下结构的,等等。异体字既不是古今字,也不是繁简字。经过国家文字机构整理,大多数异体字不再使用。

通假字:

古文常见的一种“通用”、“借代”方法,用一个字义、字形毫无关系的同音字代替本字。例如,将“只有”写成“止有”等。通假字既不是古今关系,也不是异体字的关系,借字与本字之间没有关系,只不过同音(或近音)而已。

产生通假字的主要原因是,古字的含义不像今天这么明确,一部分汉字的字义存在交叉现象。在当时是可以通用的。

繁简字:

古代也存在繁写与简写的不同,一个相同字在写法上有的笔画很多,有的很简单,这在当时属于“异体字”。如:书、为、干等等。建国后,新中国将一部分笔画简单的异体字确定为简化字正写,并对一部分很难写的字进行了简化,也将部分字采取偏旁简化的方式简化,形成现行的大陆正统字体。大陆以外的地区,以及世界有些地方的华人,大多使用没有简化的旧汉字,出现了繁简字差别。

  古今字:指文献中记录同一个词项而不同时代使用了不同字符的”历时同词异字“现象。古今字又称区别字。为减轻古字多义的负担,它是在原有形体基础上,增加义符或更换义符、声符而后创造的区别字,这种反映同一概念先后产生的字,合称为古今字。这样一对或一组古今同义异形而又有区别意义的一组字就叫古今字。古字先出,今字是为承担古字某一部分意义而后造的字。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例如:“要”在古有“腰”的义,但没有“腰”这个字。后来造的“腰”字与古字“要”都有“腰”的意义。那么“要”和“腰”就是一组古今字。

  异体字:一个字的正体之外的写法,字音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异体字,又称又体、或体、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广义的异体字,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A’与‘B’互为异体字”一句中,“A”和“B”都是广义的异体字,不分哪一个是正体。狭义的异体字,跟规定的正体字同音同义而写法不同的字。“‘A’是‘B’的异体字”一句中,“A”是狭义的异体字,“B”是正体字。有时异体字的概念也包括经常假借乃至可以通用的字。例如:俛与俯、媿与愧,虽然字的构形不同,但音义及记词职能完全一样,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互换。

  异体字与古今字的根本区别在于用法是否有分工,用法没有分工的是异体字,用法有分工的是古今字。

  

参考资料:

  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LM6CkoHVycGMObHRHNf946AMpbSPWOhvf-cNFGK8DoHbe3-oAiy_PkqmMzo8xBq9BOOnTZMKi1KxIlu_0pso5_

  2、http://baikebaiducom/linkurl=qYSOpO0GHGWrijgW3eDygrCuFArifuu8VXYU-nCdZPsp4wYaNENNz51CSS0_f2oksKS1Ud7pklWtNyadjLzw5a

  3、http://wenkubaiducom/linkurl=QeNTHtiBFWm6TocjdH2acvXgFgaEOBh2tvT-4C1yfTTz8bCHVtznaIpPAtT8pNCEwrcLAhQPwpjE-CJx_qMUrBM4TzhKklS9SwzQez0UqoK

异体字是一个字的正体之外的写法,字音和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其又称又体、或体,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

由于汉字是由意符、音符和记号所组成的,意符选取的角度因人而异,音符又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所以,一字多形的现象在汉字的历史上比比皆是。需要注意的是,异体字并不等同于繁体字。

狭义的异体字:跟规定的正体字同音同义而写法不同的字。例如“‘A’是‘B’的异体字”一句中,“A”是狭义的异体字,“B”是正体字。

广义的异体字: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

例如“‘A’与‘B’互为异体字”一句中,“A”和“B”都是广义的异体字,不分哪一个是正体。

有时异体字的概念也包括经常假借乃至可以通用的字。

平常所说异体字概念是狭义的异体字。如“考”是“老”的异体字,“阬”是“坑”的异体字,“峯”是“峰”的异体字。

异体字又可分为“完全异体字”(在任何情况下读音和意义都一样)和“部分异体字”(只在某些情况下才相通)。造字的方法不同;偏旁位置不同;改换意义相近的形符和意符;改换声符。

有时候,异体字特指与官方正体字相对应的规范外的异体字,因而随着各中文地区对正体字的不同认定,哪些字是另一些字的异体字,甚至完全相反。例如:在中国大陆「多句」是「够」的异体字,而在台湾地区却恰恰相反。

由来:由于汉字特有的造字原则和结构体制,创造它和使用它的人口众多并且分布的地面十分广阔,加之汉字已有四千年以上的发展历史。因此,它所产生的异体字类型多、数量大,是理所当然的。影响:异体字的使用、流行,给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应用都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整理异体字是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通假字是古人的一种用字习惯,即在书写时本来有为A义专门造的A字,但写作的人却偏不写A字,而是写了一个与A同音的B字。A、B二字之间就构成了通假关系。那么,为什么明明有本字,为什么作者却不写本字而要写通假字呢?这个问题要从四个角度来认识。首先,正如前面所说,这是古人的一种习惯、一种时尚。比如“早”字,司马迁也曾用过,但因古人经常习惯以“蚤”代“早”,所以司马迁也未能免俗。笔者曾利用电脑统计,在《史记》中共出现通“早”的“蚤”字64次,直接用“早”字才27次;其中“蚤死”14次,“早死”4次;“蚤卒”8次,“早卒”1次。《韩非子》中共出现通“早”的“蚤”字18次,直接用“早”4次;《论衡》中通“早”的 “蚤”6次,直接用“早”36次。所以总的说来,时代越后,通假字越少,时代越早,通假字越多。其次,唐代颜师古曾指出,古人在记录语言时因“仓猝无其字”而用了个同音字代替。清赵翼在其《陔余丛考》一书中说得更明白:“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如此写的人固然可以说的写别字,但后人效尤,积非成是,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第三,古书经秦火而几乎被烧光,直到汉惠帝才取消“挟书令”,并从民间征集藏书,但所得甚少。汉代大多数的书籍是靠老年人将脑子里所记忆的背诵出来,写出来,重新“著之竹帛”。由于背诵时只记住一个字的读音,未必能记住它的字形,因而记录时必然会由于方言、口音的差异、记录者的文化程度等影响,而将同一字记成不同的形体。第四,其实,古人好用通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认识上的原因,就是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者父子在《经义述闻》中常说的“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他们认为“凡字之相通,皆由于声之相近,不求诸声而求诸字,则窒矣。”“夫古字通用,存乎声音。”他们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音即能表义。读者读出此音,闻者听音则知义。因此,将一个音写成哪一个字形,实在是无所谓的事情。因而古人并不十分在意(更何况当时也没有政府出面来规范语言文字,甚至连一部字典都还没有。所以只好让人随意按照声音来记录)文盲不识字,请人代读家信,听音即知义,道理就在这里。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