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土地有关的历史掌故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7浏览:1收藏

与土地有关的历史掌故,第1张

一、与土地有关的历史掌故

土地指管理一个小地面的神。

即“社神”。 《公羊传·庄公二十五年》:“鼓用牲于社。”

;何休注:“社者,土地之主也。” 《太平广记》卷三○八引 唐 李复言 《续幽怪录·蔡荣》:“ 中牟县 三异乡 木工 蔡荣 者,自幼信神祇,每食必分置於地,潜祝土地,至长未常暂忘也。”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除夕》:“又装 钟馗 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馀人。”《红楼梦》第二九回:“ 宝玉 下了马, 贾母 的轿刚至山门以内,见了本境城隍土地各位泥塑圣像,便命住轿。”

吴组缃 《山洪》二六: “他们现在就是当方土地,你就不晓得去烧烧香?你就不晓得去钻钻?”参阅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十八。 历史掌故:土地公——福德正神本名张福德,自小聪颖至孝;三十六岁时,官朝廷总税官,为官清廉正直,体恤百姓之疾苦,做了许许多多善事。

一零二岁辞世。死后三天其容貌仍不变,有一贫户以四大石围成石屋奉祀,过了不久,即由贫转富,百姓都相信是神恩保佑,於是合资建庙并塑金身膜拜,因此生意人常祭祀之。

亦有说在他死后,接任的税官上下交征,无所不欲,民不堪命。这时,人民想到张福德为政的好处,念念不忘,於是建庙祭祀,取其名而尊为「福德正神」。

中国古代人们多把村口庙宇里的土地神称为“社神”,那么,社神这个名称如何得来?古代村落有大有小,多大的村落才可立庙祭拜土地神,土地神的管辖范围又有多大呢? 据古籍堪舆书记载:中国古代就有奉土祭社的礼俗。因为土地载万物,又生养万物,长五谷以养育百姓,所以中国人历来尊天而亲地奉祀土地。

《礼记外传》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故建国君民,先命立社,地广谷多,不可遍祭,故於国城之内,立坛祀之”。 《礼记》之《祭法》篇注称;“大夫以下包士庶,成群聚而居,满百家以上,得立社”。

《汉书·五行志》又称“旧制,二十五家为一社”。由此可见,所谓社,就是地方最小的行政单位。

中国先民因“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所以以社为单位立庙供奉的土地神又叫“社神”。

地方民俗:在民间,土地公也被视为财神与福神,因为民间相信「有土斯有财」,因此土地公就被商家奉为守护神。据说他还能使五谷丰收,因此,很多人就把土地公迎进家里祭拜。

一般家庭的厅堂五神中必有供奉土地公,家中没有供奉土地公的,也在每月的初二、十六,在家门前设香案、烛台、供品祭拜。不过一般农家则是以每月的朔、望两天,也就是初一和十五祭拜土地公。

农历二月初二,农家户户都舂冬米粿,并用手捏成一块形状象圆饼一样,有大有小。每块粿面印有瓜果和稻穗状等花纹,以象征兴旺吉祥有财气,俗称“土地公粿”。

并备好牲醴、酒馔、果品等供筵,焚香虔诚致祭于家堂供奉的土地公神位——福德正神神龛前,以祈福报功,求赐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招财进宝,合家平安。在当日或在三天内,家长携带儿男分别到所耕作的田片,在其田岸壁上压上几张福金纸,叫祭“田头土地”,以祈年冬好收成;同时,趁此告知下辈所属田产业份。

俗话说:“吃了土地公粿,裤筒卷起起”。此日后,农民就着手“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农事活动。

工商界的亦于二月初二奉祀福德正神,虔诚致祭,而且又在每年农历二月至十二月的初二、十六都做“牙”,其中二月初二为“头牙”,七月初二为“中牙”,腊月十六为“尾牙”。 神话传说: 1土地公生日 传说土地公最忠厚老实,他常常看到三癞子吃鱼吃肉,而自己连饭都吃不上。

一次,他便问三癞子“你怎么天天有鱼有肉吃?我连饭都没有吃”三癞子说:“我呀,有个箍子,把箍子箍在头上,人就会头痛,他就会做好吃的给我吃。如果你要吃的,我就把这个箍子借给你用。”

土地公借了三癞子的箍子,三癞子并告诉他要箍那些骑马坐轿的人头上。一天土地公看见一个骑马的人,就把箍子箍到马头上,马立刻痛得要命,拼命往前奔。

把个土地公累得要死,什么也没得吃。土地公把箍子取下来,把没有得到吃的情况告诉三癞子。

三癞子说:“你不要箍在走的,要箍在没走的。”一天,土地公看见稻草扎的人形,他以为是没有走的人,就把箍子箍在稻草扎的人形头上,箍了几天也没有得到吃的,回来又对三癞子如实说了一遍。

三癞子又告诉他:“你要箍会慢慢走的人。”一天,一个讨饭的人在路上慢慢走,土地公认为这次看准了,就把箍子箍到这个讨饭人的头上,谁知又箍错了,没有得到饭吃。

本来讨饭人自己都没有饭吃,那有鱼肉给土地公吃!于是土地公把箍子还给三癞子。 老百姓认为土地公很老实,一年到头总没有什么吃,就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煎荷包蛋送给土地公吃。

并把每年这天定为土地公的生日。 2土地公与土地婆 相比土地公,土地婆的出镜率就少得多了,并因为不是她面目可憎,事实上很多土地夫人姿容甚美,真正的原因在于她爱说实话。

据说当年玉皇大帝将土地公下放到凡间时,曾问他有什么希望。土地公很有头脑,一番话冠冕堂皇,犹如做政治报告,说他希望世间的人个个步入小康生活,精神文明极大提高。

土地婆听了之后却说:“这样不行,世间的人应。

二、与土地有关的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地方民俗

《左传》记载了晋公子重耳光逃亡的故事:日夜兼程、疲饿交加的重耳,向田间一位耕作的老农乞讨食物,老农捧起一把泥土递给他,一言不发。

重耳正要发怒,却被随从劝阻,并耳语了几句。重耳突然跪倒在地,叩头感谢上苍,然后郑重地捧起一把土,放到车上,继续逃亡…… 《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 "当尧之时。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 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 和 ,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

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 受不了这种折磨。 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 ,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

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 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

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

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 尔德老汉惊醒一看,不见了白胡子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

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没有动。 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

尔德老汉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

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

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最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

那时,你走进河底洞里,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勤劳的尔德老汉又种了一园子黄瓜,他不怕路远,不惜流汗,从黄河里挑水浇瓜。

工夫不负苦心人,最后,园子里结了一个三尺长的黄瓜,长得像一把钥匙。老汉高兴地日夜睡在瓜园里,一直等到瓜熟。

这一天,天气晴得没一点子云彩。尔德老汉把那三尺长的黄瓜摘下来,念了个“太斯米”,扔进黄河里。

这时只听黄河一声咆哮,裂开了一条长缝河底的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尔德老汉下到河底,见靠着河岸有个洞,洞里珍珠玛瑙应有尽有。

老汉拿了些,刚往出走时,听得一阵暴风狂吼,一时河面上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尔德老汉拿起宝剑向那黑旋风和黄旋风左右猛劈几十剑。

一会儿,黑风和黄风吹出天边去了。 这时,黄河的断缝渐渐地合严。

尔德老汉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嘱咐,这宝剑可以征服黄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黄河填满沟壕,淤平山梁。老汉手持两把宝剑,向黄河猛劈下去,黄河的水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长城,只是节节升高,远远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后,南至六盘山,西至贺兰山,到处都是水,只留下几个山尖尖。尔德老汉这才抽出宝剑,叫黄河水向前流去。

从此以后,山大沟深的宁夏,变成了一马平川,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回 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渠造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神话传说: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

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

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

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

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

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

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

冯夷喜出望外。

三、求关于"土地"的一些知识一、1与土地有关的历史掌故,神话传说,

社稷坛 五色土 "社"和"稷"是两位传说中的神,管土地者称社神,管谷物者称稷神祭祀他们的地方便叫社稷坛社稷坛遍布全国各地,为此,皇家设在都城的社稷坛称"太社太稷"坛太社之神名句龙,据说是神农氏第十一世孙,能辨别土壤他在颛顼高阳氏时(约前2514~前2437)代,任土正官后来人们尊他为后土太稷之神名弃,其母邰姜源传说姜源在一次郊游时,见到地面上有一大脚印,她用自己的脚一试大小,顿时觉得精神恍惚归而有孕,生下一男为免遭诽议,他弃婴于郊外婴儿命大,牛羊用乳汁哺育,飞鸟用羽毛保温,他遂活了下来,后由人收养,起名叫弃弃从小喜爱务农,常试种野生种子,而后获得果实于是他就教给人们如何耕耘现在山西省闻喜县有稷王山,山上有五色石子,像麦、像豆,人称五谷石,据说就是弃留下来的据《日下旧闻考》载:"社稷坛在阙右,北向,坛制方,二成,高四尺,上成方五丈,二成方五丈三尺,四出陛,皆白石,各四级上成筑五色土,中黄、东青、南赤、西白、北黑""土由涿、霸二州,房山、安东二县予办解部,同太常寺验用……",该坛座南朝北,现在中山公园后河的红门,是当时社稷坛的正门坛上五色土,象征全国土地,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传说古代的最高统治者黄帝居于天下正中,而他的四方又各有一个统治者,东方太,木神辅佐,手持圆规,掌管春天,属青色;南方炎帝,火神辅佐,手持秤杆,掌管夏天,属赤色;西方少昊,金神辅佐,手拿曲尺,掌管秋天,属白色;北方颛顼,水神辅佐,手拿秤锤,掌管冬天,属黑色;黄帝居中,土神辅佐,手拿一根绳子,掌管四方 ,属**代表社神受祭的是一根长三尺六寸,一尺六寸见方的石柱,代表稷神受祭的是一同样大小的木柱五色土中央有一土龛,受祭的木、石二柱被植龛中社、稷二神有时分祭,有时合祭后来觉得合祭时同放二柱不妥,遂改为只用一根石柱,名叫社主石,又叫江山石,辛亥后,社主石亦被扔掉,只剩五色土。

四、有关土地的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地方民俗以及土地有哪些丰富的含义

神话传说传说土地公原名谷碧,夫妻俩都有一百二十岁,生有十个女儿,因为无子,就收留两只大蛇做儿子一只起名“噫”,另一只起名“欧”有一天,谷碧到山上去砍柴,两只蛇将他一坛子蛋偷吃了他们怕碧谷回来会骂,就跟到金銮殿躲藏起来皇帝见到这两只怪物非常害怕,就贴皇榜,看谁能除掉这两只妖怪,要封他做官谷碧知道,赶快去揭皇榜见皇帝,他一到金銮殿,见到这两只大蛇就大骂起来:“畜牲,你竟敢到此打惊君王,还不快回去!”两只大蛇很听话,立刻就走皇帝大喜,要封谷碧做官谷碧说:“我夫妻合起来就有二百四十岁,做官无用”皇帝又赐给他金银财宝谷碧说:“我万金不富,五子绝嗣,才收这两只蛇为子”皇帝说:“官你不做,银你不要,那我就封你‘寸土上五’‘福德正神’”这样,人们都称谷碧为土地公这两只蛇被皇帝先去看金銮殿的大门,所以古装戏一上场,都喊“噫”“欧”,便是这两只蛇的名字历史掌故晋文公重耳为躲避朝廷迫害,落难于荒野逃亡途中,饥饿难忍,乞讨于村郊农夫说,我这里没有粮食,只有这块土地农夫把脚下的黄土盛了一钵,送给重耳,重耳很气愤他的大臣赵衰告诉他:“土者,有土也,君其拜受之[7]”意思是说,你有了这块土地,你就有了社稷,就有了国家,你就有了你的王位和权力了重耳听后跪了下来,把这块土捧在手里这就是我们曾经的土地伦理,表明了我们对土地的态度:土地是社会的全部——财富、权力和社稷地方民俗春牛:立春日劝农春耕的象征性的牛泥捏纸粘而成,也叫“土牛”立春日天子率群臣东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劝农耕,士民都出城围观成语 地广人希、地负海涵 、地久天长、地老天昏 、地塌天荒、地北天南 、地丑德齐 、地丑力敌、地大物博 、地动山摇、地覆天翻 、地棘天荆 、地瘠民贫、地下修文、土穰细流、风土人情、根生土长、粪土不如、皇天后土、累土至山 俗语此地无银三百两;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死无葬身之地;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面朝黄土背朝天;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强龙不压地头蛇; 含义1 综观中国历史,失去土地,祖国何处寻2 土地产生和孕育生命,富有创造力3 拥有土地,自己便为其主人4 国土永远与民族的兴衰与耻辱联系着,也可成为谈判桌上的棋子5 土地也可以成为祭拜的对象,例如位于北京天坛的“五色土”6 有了土地,税收便紧随其来7 土地永远让人联想到土地上的人的辛勤劳作8 难忘的是家乡昔日的土路,难改的是乡音9 土里藏着宝藏例如“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典故10 字典中还有乐土,净土,新大陆。

柳 永

作者简介

柳永(生卒年不详),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行七,故称 “ 柳七 ” 。崇安(今福建省崇安县)人。宋仁宗景 祜 元年(1034)进士,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 “ 柳屯田 ” 。柳永是宋词发展转变过程中的关键人物,是中国词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大量制作慢词,多用赋体,雅俗并陈,对词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有《乐章集》三卷。今人薛瑞生有《乐章集校注》。

望 海 潮

题解

《望海潮》词调,首见于柳永集中。词咏钱塘(今浙江杭州),调名当是以钱塘作为观潮胜地而取意。此词据说是柳永拜谒当时镇守杭州的统帅孙何而作,咏叹杭州湖山的美丽、城市的繁华。柳永有不少作品歌咏繁华盛世,尤以这首《望海潮》最为著名。

东南形胜 [1] ,江吴都会 [2] ,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3]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4] 。市列珠玑 [5] ,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 巘 清嘉 [6]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7] ,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 [8]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 [9] 夸。

(《乐章集校注》)

注释

[1] 形胜:地理位置优越。

[2] 江吴都会:或作 “ 三吴都会 ”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 渐江水》称吴兴郡、吴郡、会稽郡为 “ 三吴 ” ,钱塘在秦时属于会稽郡,汉时属于吴郡,为吴郡的都尉治所,隋唐时为杭州治所,五代吴越在此建都。因此称作 “ 三吴都会 ” 。

[3] “ 参差 ” 句:形容楼阁高低不齐。《西湖老人繁胜录》: “ 回头看城内山上,人家层层叠叠,观宇楼台参差,如花落仙宫。 ” 一说为 “ 近于 ”“ 几乎 ” 之意。

[4] 天堑:天然的壕沟,比喻险要之地,不可能轻易越过的地方。《南史 · 孔范传》: “ 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度。 ” 旧多以长江为天堑。

[5] 珠玑:珠宝。这里泛指像珠宝一类的珍贵商品。

[6] “ 重湖 ” 句:西湖以白堤为界,分外湖、里湖,故说重湖。叠 巘 :重叠的山峰。

[7] “ 羌管 ” 两句:白天吹奏羌笛,夜间泛舟采菱且唱歌。

[8] 千骑:指众多随从,这里代指州郡长官。汉乐府《陌上桑》: “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 高牙:高大的牙旗,将军之旗称为牙旗。

[9] 凤池:即凤凰池,本为皇宫中池苑,此处泛指朝廷或掌握政治机要的中书省。

集评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一: “ 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词略)。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 ‘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 ,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

八声甘州

题解

《八声甘州》,一名《甘州》。本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为词调。五代时有《甘州曲》等,均与宋人制作的《八声甘州》不同。《词谱》卷二十五: “ 按此调前后段八韵,故名八声,乃慢词也。 ” 此词为秋日旅途登高思乡之作,反映出词人羁旅失意的苦闷心情。境界高远雄浑,为雅俗并陈的佳构。

对潇潇 [1] 、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风霜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 [2] 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3]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 颙 望 [4]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5]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乐章集校注》)

注释

[1] 潇潇:形容雨势很急的样子。

[2] 是处:到处,处处。

[3] “ 苒苒 ” 句:景物随时间的消逝而逐渐衰败。苒苒:同 “ 冉冉 ” ,逐渐地。物华:美好的自然景物。

[4] 颙 望:凝望,呆望。

[5] “ 误几回 ” 两句:佳人多少次把远处驶来的船只误认为是自己爱人归来的船只。南朝谢 朓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 “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 唐温庭筠《望江南》: “ 过尽千帆皆不是。 ” 此处反用谢诗而较温词意更为曲折,失望之感更加浓重。

集评

〔宋〕苏轼: “ 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 ‘ 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 ,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 (宋赵令 畤 《侯鲭录》卷七引)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 “ 其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尤工于羁旅行役。 ”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 “ 柳词总以平叙见长,或发端,或结尾,或换头,以一二语勾勒提掇,有千钧之力。 ”

凤 栖 梧

题解

登楼伤春,漂泊之感与思乡之情相交织,情绪浓烈而沉郁。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尤为人激赏。

独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1]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 [2] ,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 [3] 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乐章集校注》)

注释

[1] “ 望极 ” 两句:心中的愁绪随着春色油然而生。望极:站在高楼上极目远眺。

[2] 对酒当歌:三国魏曹操《短歌行》: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

[3] 衣带渐宽:形容人逐渐消瘦。《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

集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 “ 专作情语而绝妙者 ” , “ 古今曾不多见 ” 。(评末二句)

其他作品

鹤 冲 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旧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芳。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戚 氏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乡关。飞云黯淡夕阳间。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 湲 。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

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

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念利名、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漏箭移、稍觉轻寒。听呜咽、画角数声残。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

学生佳作赏析

雨后清秋之伤

——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赏析

清秋落日,游子登高,凭栏眺望,悲愁满怀。

作者独自面对着潇潇洒洒的暮雨从灰蒙蒙的天空洒落到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清秋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开头“对潇潇暮雨”“洗清秋”表明作者所处的时节,古人向来有伤秋之感。而作者登高看到那一切美好事物的消逝,心中苦闷之情油然而生。只能感叹“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而上阕的“雨”“洒”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让人顿觉素秋清冷,伤感无限。

每次读这首词,都会觉得心无端地下沉,我便知道这是作者的渲染成功了,让我也产生了悲秋之感,无论我所处的时节是怎样的。所谓“客子常畏人”,柳永一人孤身漂泊在外的时候也会觉得孤独无助。再加上秋天的傍晚,日落又徒加了他的伤感。眼前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消失殆尽,落花流水冰冷地打击这游子的心。一句“苒苒物华休”道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无奈,我猜想是否也是他对于人生仕途无奈的一个缩影呢?柳永也是传统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是他们的一贯信条,而他却处处碰壁,抑郁不得志。最后自我安慰一句:“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只有滔滔不绝的长江水没有受到时节的影响,照常流动,抚慰作者的心。

他不忍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自己到底为何要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是自己回家的船。她哪会知道我正在倚着栏杆,愁思如此深重,绝对不比她轻松快乐。下阕写作者独自在外思念家乡的感情,与上阕的衰落之景相对。情景交融,让人感同身受。抒发了自己的漂泊挫败之感,“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悲伤的情致。到这里,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词人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楼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妇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这让感情更加浓烈,和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有异曲同工之妙。“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读下阕,惊觉这个风流才子的思乡念亲之情竟然颇有些豪放之感,总觉得“天际”这样的词应是东坡所写,柳七多是缠绵于一片天空的。也正是天际识归舟这样的句子,为我们活灵活现地塑造了一个望穿秋水等待良人归来的妇人形象。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全词景中有情,情中带景。让人身临其境地感触到作者的情感,和他一起忧愁思乡。

(陈筱煦 20125219 2012级汉语1班)

简评

从对词句的分析再到对词的情感和艺术手法的阐述,看出作者思路清晰。以第三人称讲述词人的心理变化,其中复杂难言,却因如己亲眼所见而使词人形象更为完美清晰,不再是一个遥远模糊的身影。

烟花里的白衣卿相

——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赏析

我喜欢很多词人,喜欢不同风格的词。像“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像“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像“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还有很多 ……

但今天,现在,此时此刻,我却只想写下对一个人、一首词的感动。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来年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 颙 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由于我家居于洞庭之北,长江之畔,曾多次于秋雨之后立身江畔,所以,姑且以我浅陋的体会来揣摩揣摩这位“白衣卿相”的细微感受。

斜阳半沉,秋雨初歇,碧空如洗,满世界的雨点儿终于停了下来,除了更加苍翠的远山,还有因微涨而更加空阔的江面。凉风乍起,吹起一个人宽大的衣襟,无名的江楼上,残阳铺开血红的背景,蒸腾起氤氲的水汽,仿佛要将那唯一的身影化去。

墙角的草叶儿耷拉着,黄了;江心沙洲上的水藻蜷曲着,碎了;江对岸模模糊糊的树影随江风摆动。每一次,绿意便褪下一层。这个秋天,词人连“飞红万点”都已经错过,万物休矣。铺开这幅凄凉萧条的风景长卷,四时不变的,也似乎是永恒不变的,只剩下那一江长向东流的“恨水”了。如塑像般半日未动的词人缓缓走出飞檐,又猛地一步迈回,不是不想看见,而是明知看不见。一个人在经历挫折时最易引动相思,更何况是一个漂泊多年,又遇风霜的文人。千种苦处,万般无奈,到最后却只是一声长长的叹息。我为何而留?我为何而孤寂?我为何而活

恍惚间,情景浮动,由模糊到清晰。她此刻也与我一样吧。站在妆楼之上,为每一只归家的船儿揪紧了心,却又一次次用失望浇灭自己的满腔热忱。虽是烟花女子,但保留着那份倔强,只为一人,甘愿守候终生。我多想让你看见我的身影,多想向你诉说我此时倚在栏杆之上独望秋江的无尽哀愁,擦干眼泪,江水依旧,鬓已斑白。辉煌如烟花逝去,空寂降临。

柳永的词开慢词之先河,在低回隐约中极尽情感之能事。谁说柳永只会艳歌*曲一个俗人是永远写不出像这首《八声甘州》开篇时的那些句子的。那是生命与自然的共鸣,是永恒与瞬间的交错。在我看来,这种愁比起李后主“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也丝毫不差,这不是个人对自己的悲叹,而是人类自始就存有的终极疑惑:为何人生苦短为何宇宙绵长?

下阕情感由虚入实,愁肠百转却又不得倾吐,只得转化为对爱人的情意和思念。可思念永远不可替代相逢。相思过后,我依旧羁旅漂泊,你仍是无心梳妆。也就是这种心有灵犀的孤独的默契,居然成了词人最后的期望。说到这里,读词的人不需要了解词作的具体原因,读懂那份深藏于字里行间的细腻情思,也就可以说是读有所成了。

白衣卿相不可能浪漫永存,而这种浪漫像烟花。一旦绽放,是一片绚美的夜空;一旦凋零,是一片深邃的星群。二者兼而有之,恐怕也只有倚在栏杆上浅斟低唱的那个白衣卿相了。

(邹悦 20125155 2012级传播1班)

简评

白衣卿相的风流声名之下,又有多少难为人道的孤独,作者却读懂了那不羁背后的不甘。从他词及此词,联想丰富,情思盎然,与柳永自有一番默契。

生命执着的绝唱

——  柳永《凤栖梧》(独倚危楼风细细)赏析

有这样一首词,那意境与精神美得让我为之倾倒;有这样一位词人,他的一生让我为之心疼。当我偶然在泛黄的厚厚书卷中,邂逅《凤栖梧》这首词;当我穿越过浩渺的历史烟尘,与柳永这位北宋著名词人相会时,我对春日的哀愁,对生命的执着有了新的认识。

《凤栖梧》是一首极美的怀人抒情之作。春日来临了,绿柳红缨的季节,或许早有 凝装上翠楼,又或许早有游子领略着马蹄落花香的美妙。在这样一个婆娑着风流的日子里,透过历史的风沙,我却看到一位面容憔悴、形容枯槁的男子,他神色泠然,登高远望,他在想些什么?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微风吹拂的春日,词人登上高楼,久久伫立凝望着远方,想要一直望到尽头,望到他相见的人,想去的地。这时却在天地交接的无边之际,“春愁”在他心中蔓延开来,仿佛化作血液,侵蚀着他的每一寸骨血。为何他会如此的痛,他在思恋着什么,又在忧愁些什么?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如茵的绿草,在夕阳的余晖中仿似迷蒙着烟光,如梦似幻。夕阳也只剩下余晖了,词人仍旧固执地伫立远望,不愿离去。无人理解他登高远眺的心情,无人诉说他心中的愁思,唯有默默地依靠栏杆,让春风将他的思恋带去远方吧!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或许沉醉可以让人忘却“春愁”,对着美酒,放声高歌,强颜欢笑,岂知这昔日的美酒歌谣都失了味道。是词人愁思太过沉重了吗?为何始终无法排遣?他是如此的孤独与寂寞,无论身体,抑或灵魂。谁能够帮他?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原来他思恋的是远方的伊人,为了这份爱恋,他憔悴了容颜,消瘦了身形。但是没关系,爱情的可贵在于它的坚贞不屈,在于它的至死不渝。词人从没有后悔,他心甘情愿为爱受煎熬,心甘情愿在痴迷的自我熬煎。这是怎样的一份爱情,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

柳永的这首词,缠绵婉约中又带着些许坚定,他的周身萦绕着无边的“春愁”,却并没有直接写出这愁,通过对环境的渲染,巧妙地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并将之愁缓缓道出。古人云“曲径通幽”,整首词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最终给我豁然开朗,但又意犹未尽之感。

词中,最吸引我的当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试想一下,当浓浓的愁思笼罩着全词,读者的心中该有着怎样的悲戚之感,我们心疼词人,或许更担心词人在那愁思面前低下高傲的头颅。然而,词人却告诉我们,他至死也不悔。到这里,整首词得到升华,我看到了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仿佛万花丛中的那一点绿,蓦然回首时,我找到了,它就在那里,属于柳永的坚毅与执着。

或许在词中,这份执着是为爱而生,但是,我相信,那种骨子里的坚毅是与词人的血液融为一体的。在北宋,词人的官场生涯并不如意,他寄情于词曲,但我相信,他对人生有着自己内心坚定的理想与抱负。

而我们呢?

(刘子娟 20125229 2012级汉语1班)

简评

全文处处都融入了作者对柳永及柳永词的深刻体悟,从对柳永的执着不舍的赞叹到文末突转,思考自身是否亦有那份执着,更是让文章有了较为深刻的意义。自古而今,由彼及此,独属于柳永的坚强穿越千年亦能打动人心。

繁华背后,斯人憔悴

——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赏析

这是一首一反柳永惯常风格的词,既不同于“执手相看泪眼”的温婉缠绵,又不同于“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的深沉忧郁。开篇就声势浩大,笔法大开大阖,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杭州的繁盛富庶。此词构思精巧,上片写杭州,下片着眼西湖,以点带面地描述出钱塘的盛景。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三句统领全篇,气势磅礴。三吴是指吴兴、吴郡、会稽,这里是用三吴都会代指杭州。“形胜”“繁华”二字为点睛之笔。其后便开始从各方面细致描画杭州的形胜和繁华。“烟柳画桥”写出了杭州街景的清雅秀丽,树影婆娑映衬着雕花的虹桥该是多么动人的图景啊。“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体现的不仅是杭州居民人数之多,而且还反映了生活水平之高,人们有生活情趣 ——  用帘幕帷帐装饰自己的家,可见生活的闲远自在。“云树绕堤沙”,只一个“绕”字就写出了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怒涛”写出了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紧接着,词人抓住“珠玑”“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得淋漓尽致。“竞豪奢”则写商店之间竞比夸耀,商品种类繁多,琳琅满目,更体现杭州是个繁华的大都市。下片则开始着重刻画西湖。重叠的山峦掩映下我们看到了被白堤一分为二的西湖。“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仅八个字就凝练出了西湖最美的景致,具有震撼人心的冲击力,让人顿时心驰神往。“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二句对仗工整,情韵悠扬。而“嬉嬉钓叟莲娃”在这绝美的风景中加入了人的成分,画面更显丰富,人情味儿浓了,构成了一幅国泰民安的画卷。

接着,词人开始写权贵出行的气派威武,“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多么风流潇洒。这也是平民百姓所不能达到的。“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写到这里,作者才彰显了自己的意图 ——  拜谒孙何。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这首词是柳永呈给旧友的作品。孙何时任两浙转运使,驻节杭州。

站在柳永的角度想一想,曾经的同窗好友如今意气风发,春风得意,而自己却空有才情抱负,终日流连于歌楼酒肆,难道他不会伤神难过?“且去填词”的圣旨难违,难道这一生就注定漂泊?

别以为柳永真能“忍把浮名换了”,他的心里一直是渴望做个一官半职,为天下苍生谋福的啊。而现如今,他四处漂泊,投靠无门,连见一见自己的旧友都是如此困难,他的心事,谁人能懂?

偌大的杭州城,灯红酒绿,可这繁华背后,却是柳永最深最深的伤口。

灯火渐渐隐去的时候,也许我们才能看到,那人竟如此憔悴。

(马语佳 20100183 2010级茅院交运1班)

简评

标题一语中的,实得柳永词中精髓。繁华看遍,自身前途却还要靠同窗来搏,那满目繁景不啻利刃之威。作者透过重重盛况,看到了词人内心的伤。

飘零一梦转眼空

——  柳永《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赏析

自诩是一个怀旧的人。心中那根弦,就这么被柳永的《少年游》轻轻撩动了,滑出一个低沉的尾音,化作一声叹息。

《少年游》,一个颇有意韵的词牌名。在苏轼笔下,它是“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的随性;在周邦彦笔下,它是“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的动人;在姜夔笔下,它是“杨柳津头,梨花墙外,心事两人知”的闲愁。

那么,柳永的呢?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合上书卷,用思绪触摸词的轮廓,便隐约看见他眼里无法言说的哀愁,似浇满了一池丁香的惆怅。

念往昔,繁华竞逐,寒窗苦读,往来名利。长安的歌舞升平也不过是时间的产物。当光阴淡涤旧迹,便仅留下微漠的平淡与悲哀,这一切也只是为古道再添一层沧桑。马行迟迟、车如流水的盛况仿佛属于另一个世界。此处以景开篇,一种落差感和萧瑟感油然而生。柳舞参差,上有蝉嘶,却已不是盛夏的聒噪。本就怀一腔愁绪,又闻此凄凉之声,所有复杂的情感都自心底翻涌而出,凝于喉头。道是蝉音杂乱,实则词人心乱。郊野之景虽广,奈何正黄昏。夕阳的壮美从不肯施与失意之人。秋风苍劲孤鸟飞,焉能不悲?天地之间,无限辽阔,唯一人于风中独立,眼神悠悠远远,望断天涯。下阕意境更为开阔。闲云漂泊无依,须臾而无痕,长逝不返。而我茕茕前行,又要到何处去?没有人能追上时光的步伐,前尘过往,风华凄凄。原来梦深不觉之时,春日已去。“幸有意中人,堪寻访”的悱恻之情恍若隔世,“当年少日,暮宴朝欢”的狂朋怪侣又在何方?所谓万物消逝不可复返之凄凉,都不过如此。将百种情感压下眉头,只长叹一声,终究人已不似少年时。

柳永本是一个多么浪漫的才子,可叹终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不可消解的矛盾伴随了他的一生,并令千年之后的人们仍为之扼腕。曾经的年少轻狂、浅斟低唱依旧挡不住岁月的蹉跎。抛却浮名,流于烟花巷陌,仍不能行于濯浊之外,正如并非每个人都能如庄周般化蝶而逍遥。流年似水,当初的少年已经失去了可以寄托情感的地方。寂寞围堵,椎心蚀骨。这便是柳永的悲哀。词中的一个个文字引人去寻一个被寂寞上了锁的花冢,太多凄凉滂沱的而又隐晦的情感埋葬于此,在古籍深藏的墨迹里熠熠生辉。

(邓茜媛 20132517 2013级工程管理)

简评

比较了几首《少年游》中的不同心境,柳永词中独特的情感从古籍里走出,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再一次的释放。

1苏轼生平大事年表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 苏轼降生

1054 娶王弗

1057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 举家前往京都

1061 仁凤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 任职史馆

1065 妻丧

1066 父丧;服孝(10664-2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 娶王闰之

1069 返京;任职史馆

1071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 任密州太守

1076 任徐州太守

1079 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 谪居黄州

1084 往常州

1085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 北宋亡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提到他,凡是有点文学常识的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王安石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被召还朝。这之后短短一两年内,苏轼从登州太守,拔升翰林学士,至上礼部尚书。

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有不能见谅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的唯一政绩便是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没过多久,王安石再度执政,他就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之后苏轼几次入朝、贬官、贬官、入朝……饱尝宦海沉浮之苦。一度曾被贬到惠州、儋州(在今海南岛),至徽宗建宗靖国元年(1101年)再次被召还京时,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从苏轼的履历来看,他做官是不成功的;他的主要功勋在文学创作上。他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就现存苏轼的作品看来,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在人才济济的两宋王朝,他无论诗,词,还是散文,都是大家。

2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灸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1、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2、咏怀诗 以《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为代表。《杂诗》12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13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10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3、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76年的生命历程,与世长辞。他被安葬在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县和星子县交界处的面阳山脚下。如今陶渊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块碑石组成,正中楷书“晋征土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刻墓志,右刻《归去来兮辞》,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孙所立。

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土诔》,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但对他的文学成就,却没有充分肯定,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

梁朝的昭明太子肖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重视,爱不释手。肖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十分重大。肖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

南朝时期,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虽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但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

到了隋唐时期,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

初唐王绩是位田园诗人,他像陶渊明一样,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其蹲砗蟆肥�溃nbsp;

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

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

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

赏读《高土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李白那种“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引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