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记载的第一位围棋高手是
围棋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春秋时期的《左传》,战国时期的弈秋是见于史籍的第一位棋手
春秋时期鲁国有位叫秋的人,他特别喜欢下围棋,潜心研究,终于成为当时下棋的第一高手,人们不知道他姓什么,而他是因下围棋而出名的,所以人们都叫他弈秋。这"弈"在古代是专指围棋的意思,今天的意思起了变化,成了动词,意思是"下"棋,可见事物是随着历史而变迁的。据说围棋棋盘的道数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成十七道,可惜无以为证。不过,东汉时期的棋盘肯定是十七道,这可以从近代出土文物河北望都"东汉墓仕女图"清楚地看到。
中国古代重要围棋著作朝代著作唐代以前《新论》《弈旨》《围棋赋》《弈势》宋元《棋经十三篇》《忘忧清乐集》《玄玄棋经》 明代《弈旨》 《弈问》《弈旦评》《弈难》《弈史》 清代《兼山堂弈谱》《弈理指归》《弈理指归续编》《桃花泉棋谱》《餐菊斋棋评》《围棋发阳论》 民国时期《问秋吟社弈评初编》《棋国阳秋》《围棋入门》 资料来源:
关于围棋的起源,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其实不止是围棋,任何一项科目的起源,都是令人十分头痛的问题,比如生命的起源、人类的起源、文字的起源……而围棋的起源又是如此的远古,文字记载非常稀缺,要追溯本源自然难度不小。
借助考古的力量更是遥不可及了,因为考古只能给予旁证,不能确定来源。
既然如此,我们便不必为这个问题来伤脑筋了,大可放松心情,知其大概即可,考证的问题,还是有待来者进行解决吧。
作为古代四大艺术(琴棋书画)之一的围棋,跟所有具备某些神秘特征的艺术一样,关于她的起源自然从神话版本开始。目前比较为人们所接受的观点是“尧造围棋”。关于“尧造围棋”的记载,能考证到的文字有战国时的文献《世本》:“尧造围棋丹朱善之。”,西晋张华《博物志》: “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巧合的是,这里记载围棋起源的两本著作本身都存在着众多需要考证的因素在内,实在无从确定其可信度。从这里的文字记载来看围棋一开始便作为“教”的工具、具备开智功能为大家所接受。
还是来直接寻找古籍中有着围棋的确切记载的内容吧。
据春秋时期的《左传》记载:“卫献公自夷仪使与宁喜言,宁喜许之。大叔文子闻之,曰: ‘……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隅,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
这里包含了众所周知的一个成语“举棋不定”。文中的“弈者”指的是下围棋的人,在古代“弈”专指围棋,许慎《说文解字》就有解释:“弈,围棋也,从丌,亦声。”。《左传》大约成书于公元前548年,这里记载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59年。具体的故事内容,大家可以去翻看一下《左传》。可以说明的是,在据今二千五百年前,围棋已经为大家所相互熟悉的事物了。值得一提的是,《左传》中有关围棋的记载是迄今为止最早的文字记载。
在这个基础上再做一个简单的推论,围棋的形成与发展再到为大众所熟知,必然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时期,也就是说,围棋的起源要在这个时间点上溯若干年,也许是500年,也许是1000年,这正是需要有心人来考证的事情。
同在春秋时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为后人留下了有关围棋的记载,《论语》有言:“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亦有博弈者乎?”“博弈”即围棋,圣人在授徒之时亦自然以棋入理,可见当时围棋已经在社会上是人所共知的事务了。
这便是时至今日,我们所能追溯到的一个时间点,即在春秋时代,关于围棋的记载已经进入古代的史册、典籍。要再往前进行探测,则求助于文字外的考古了。
虽然不能找到确切的证据,但尧造围棋的传说,已为大家所接受,《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BIitannica)便根据这一传说认为围棋诞生于公元前2306年左右,《美国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Americana)则将围棋的诞生定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年代之准确令人吃惊,但起源时间仍是一个含糊不清的问题。
在“尧造围棋”外,关于围棋起源的传说,仍有不同的版本。如宋罗泌《路史·后记》载 “帝尧陶唐氏,初娶富宜
氏,曰女皇,生朱骜狠、娟克。兄弟嚣张讼,嫚游而朋*、帝悲之,为制弈棋,以闲其情。”如明《潜确类书》载:“乌曹作赌博、围棋。”等版本。但除此外似乎都无从考究,或语焉不详,或意有其他,均难以采信。另有唐人皮日休著作《原奔》认为:“奕之始作,必起自战国,有害诈争伪之道,当纵横者流之作矣。”则是从个人所想出发,有妄加推断的嫌疑了。
另有日本松井明夫所著《围棋三百年史》提到:“围棋与象棋有它们的共同的祖先,就是中亚细亚的一种‘盘戏’。它流传于西方成为国际象棋,流传于东方而受到中国天文及其他科学的影响,改良成为十六道的围棋。”这一观点亦不足以采信。首先,从围棋与国象的规则来看,二者根本思维方式不同;其次,从发源年代来看,围棋广为流传的春秋时代,尚未与亚细亚地区有何交往,流传一说便更是无从谈起了。
对于围棋的起源,既无确切的文字记载,也无详细的故事流传。而当今围棋泰斗吴清源先生的理解则颇为有趣,他曾经跟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先生谈到过这方面的内容,这位爱好围棋的文学家将吴先生的谈话内容录入了《川端康成全集》第25卷,这里录其大概:“有一次,尧到地方上去视察政情,遇见了一位叫伊蒲子的老人。……他与伊蒲子商谈。继承自己的按说应是儿子丹朱,但丹朱不是治天下的大器,他一直为此而忧虑。伊蒲子给了尧一首诗:‘原诗已忘记了,大意是说如此这般的地方隐居着一位了不起的人。把你的两个女儿嫁给那个人吧!那个人是应当继承你的人。尧一回到都城,马上派人去找,找到了所说的那个农夫。尧把两个女儿嫁给这个农夫,此人就是后来的圣君舜……尧不是把围棋这一游戏的工具给儿子,而是把围棋作为研究天文的工具授给他、告诉他。你研究天文吧!做易及祭祀的工作吧!这也是我的想像。围棋恐怕不是尧制作的,可能在那以前,便用作天文和易的工具,棋也写作弈,弈与易及医,发音相同,与‘历’的发音近似。远古,重要的大事都用易进行占卜。在日本、古代说是祭政一致。要去朝拜伊势神宫。一般认为、靠神论、神示来从事政治活动。中国的古代也是祭政一致。不论是易或天文。都与神示呀天命呀有深切的关系。易有各种各样方法。烧龟甲和兽骨观看形状,后来使用筮竹,我以为也会使用棋盘。是否使用黑白棋子表示阴阳。我不太清楚……”这里的内容并非围棋起源的解释,引用部分内容只为大家能有所了解,在后来吴清源先生接受日本某记者的采访时,也谈到了类似的内容,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看。
关于围棋起源,大抵有如上的几种说法,一一介绍在此,可以说明一个不需要说明的问题,即围棋的发源地在中国,此后相继传入朝鲜后日本。行事严谨的日本人曾于享保12年(1727)正月29日,日本围棋四大门派掌门人签署了一张书状,说明:“围棋创自尧舜,由吉备公传来”。
顺便再谈谈围棋文物的出土,这里主要列举一二以供参考。
1977年4月15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发现的一座辽代古墓,墓内供桌下,有一高10厘米边长40厘米的围棋方桌。桌上涂白漆,中间画有长宽各30厘米的棋盘,棋盘纵横13道。
1971年湖南湘阴发现一座唐代的古墓,墓内出土一件青瓷围棋盘,正方形,边长55厘米,纵横15道。
1954年,河北望都(东汉属中山国)东汉墓出土一具石质围棋盘纵横道线。
1975年,山东邹县西晋刘宝墓出土一付围棋子,系用黑白卵石磨制而成,共计289子——这是17道围棋所用的子数。
还有新疆某地的唐墓出土了19道棋盘,只见棋盘不见棋子。江苏丹阳出土了黑白棋子83枚,淮安宋代杨公佐墓出土棋子50枚,却无棋盘。朱檀墓出土围棋实物,计有一副纵横各19道的棋盘,黑子175枚,白子181枚……
2006年5月,韩国庆尚北道庆州市芬皇寺出土一块棋盘。出土时,砖质围棋盘碎成三块,另有一小块缺失。棋盘长43厘米,宽42厘米,厚78厘米,盘面纵横各刻有15条线。据初步考证,这个围棋盘是朝鲜半岛新罗时期(公元668年至935年)的文物。
另外,甘肃永昌鸳鸯池遗址出土的原始陶罐彩色图颇似现代的围棋盘。陶罐上绘有纵横各十至十三道类似围棋盘的图案=。仰韶时期文化的彩陶上也有类似的图案。当然,图案只是关联推想,说明那个时代萌芽围棋的可能性。
从文物发掘来看,围棋棋盘道数并非一开始就是19道,而是通过一段漫长的变迁由简入繁而来的,但道数自何时开始确定为15道,何时确定为17道,何时确定为19道,目前亦无详细记载。
关于围棋的起源,主要做了如上一个简单的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阅关于围棋起源的一些专著。(作者:唐民)
附:关于“弈”的注释
“奕”和“弈”是两个同义的形声字,本义“下棋”。这个字在先秦古籍中多现,如:“视君不如弈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今夫弈之为数”(《孟子》);“使弈秋海二人弈”(《孟子·告子上》)等。古今辞书都说它读“亦(yi)声”。如:《说文》曰:“围棋也,从廾,亦声。论语曰不有博弈者乎。”
事实上,人们说“下棋”是“著棋”,没有人说“亦棋”的;人们也只说“妙著”,不说“妙亦”的。但面对辞书造成既成局面,要辨证该字的正音当然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们还是有证据说“弈”或“奕”,的确是读“著”的。……清咸丰帝“奕詝”,其八个兄弟名:“奕纬”、“奕纲”、“奕继”、“奕誴”、“奕欣”、“奕譞”、“奕诒”、“奕譓”。他的一些堂兄弟名如:“奕谆”、“奕谟”、“奕详”、“奕勋”、“奕格”、“奕绘”、“奕劻”。这些“奕”字也惟读“著”或其近音,方能符合人名从部落名的习惯。
本文2023-08-17 18:01:3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2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