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世邈是古代什么人
是医生
孙思邈(581年~682年)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少时因病学医,后终成一代大师,其博涉经史百家,兼通佛典。
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他自幼聪明过人,他通百家之说,崇尚老庄学说,兼通佛典。
他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102岁。
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他对古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一生致力于药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终南山、下江州,隐居太白山等地,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临床试验,他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为祖国的中医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德。
孙思邈医德高尚。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体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医德思想,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著名科学家和思想家。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却做官召请。隋文帝时,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欲授于爵位,唐高宗欲拜谏议大夫,他都固辞不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隐居于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一生著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影响最大,两部巨著60卷,药方论6500首。《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它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深远。
孙思邈是中华医学发展先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中外医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千余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崇拜。唐太宗李世民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合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宋徽宗敕封为“妙应真人”,被后世尊称为“药王”。现今我国各地都有祠堂纪念。陕西耀县药王故里孙原村现存有药王孙思邈诞生遗址、幼读遗址、药王墓及孙氏茔园,药王碑苑和宏伟壮观的药王纪念中心药王祠堂,每年农历二月二开展规模宏大的药王孙思邈文化节纪念活动。平时有来自日本、台湾、香港和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
孙思邈7岁的时候,就认识一千多字,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20岁的时候对《老子》、《庄子》以及佛教经典已经无所不通了。幼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
药王孙思邈
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精通道教典籍,被人称为“圣童”。
但他认为走仕途,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就多次辞谢了朝廷的封赐。隋文帝让他做国子博士,他也称病不做。唐太宗即位后,召他入京,见到他7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皇帝还想授予他爵位,但仍是被孙思邈拒绝了。高宗继位后,又邀他做谏议大夫,也未被应允,尔于情面就推荐了自己的徒弟刘神威,说徒弟好学,年轻有为,高宗就应允后立即安排刘神威进了太医院。孙思邈归隐的时候,高宗又赐他良驹,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就连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他,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即位之后怎么也应该在627年后召见的孙思邈。按传说 孙思邈出生于541年的话,此时的他应该已经80多岁高龄了。再者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时年二十二岁。次年(650年)改元永徽。
道教对中国医药学的发展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前所述,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长生成仙,而追求长生则首先须祛除疾病,因为疾病可以损害身体健康甚至导致人的死亡;此外,道教还有著同其他宗教一样的慈悲胸怀,以广行善事、积功累德、济世利人为务,甚至以之作为得道成仙的条件之一,这也促使道士们不仅关心自身的病痛,而且去拯救他人的疾苦。是故,学道者往往兼习医术,以致有所谓「十道九医」的说法。据统计,汉末至隋唐五代道教医家所占同时代医家的比率,在百分之二十以上;宋代以降,这种比率亦约有百分之十。在中国医药学史上,很多重要的医药典籍和著名的医家都与道教有著密切的关系,如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药学的奠基之作《神农本草经》等的形成,皆与黄老道或方仙道有关,至於一些著名的医家,如著《肘後备急方》的葛洪、著《养性延命录》的陶弘景、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孙思邈等,也都属道士之列。
根据有关资料,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生于公元541年至公元682年,享年141岁。今陜西,铜川,耀州区人。
自幼聪慧,喜爱庄子道家学说,思想偏于道教。因体弱多病,自学医成材,青年时喜为乡阾治病,深得百姓爱戴,品质清高,不求为官,立志医学。因隋未,唐初时局混乱,隐居陕西终南山,置身研究医学,走访四方,搜集医学经验,便被后人尊为道士,药王。
唐朝建立后,应唐朝国家邀请,协助国家致力医学事业。公元659年完成国家药典巨著(唐新本草)。652年著(千金要方)。三十年后,682年著(千金翼方)。
医药学家孙思邈,对我国中医,中药发展贡献非凡,应该得到现代人记念,尊敬学习。发扬祖国中医学,利国利民。
医、卜、形、相、山。是中国古代知识的一个系统,虽然是五个科目,好学得法者则科科精通。孙思邈就是这样的人,但以医药见长,著作了医学重要的方药知识,在当时起到了非常重要治病救人的业绩,神奇的传闻故事也非常丰富。医卜形相山,是以医为最早,山为终结,山术,就是道修的称呼。
所以古代的山术,好像就是一所唯一的大学。其中包括了很多种知识与方技,但尤重医药,因为医药是修炼离不开的养命之术,治病才能长寿。所以传闻孙思邈活了160多岁,是否属实,无从考证。
懂医药的孙思邈能如此长寿,自然就成了山术的重要人物了,因为山术的目标就是健康长寿,长生不老,反老还童等等之追求法。所以孙思邈成为道家的重要人物,是顺理成章的事啊!还有便是历来有贡献的人物都会被封神,而道教则掌握着封神大权。
中国历史悠久,在这之中能被称为药王的人物也不再少数,例如尝遍百草治病救人的神农,大名鼎鼎的医药精通者扁鹊还有被很多人都尊称为药王的孙思邈。孙思邈小时候就展露了与普通人的不同之处,他的记忆力超级强悍,年仅七岁就能背出上千个字,十里八乡的人都给他叫做小神童。聪明且早慧,读书学习对他而言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人无完人,孙思邈体弱多病,家里为了给他治病更是散尽家财。或许是因为自己体弱他也想帮助更多的人,边看是研究医书,走上了从医这条路。长大成人后,他的医术更是在周边很有名气,有许多患者慕名而来请求孙思邈诊病。这在之中他还看了很多儒家、道教的书籍。直到他快四十岁时,看到家国混乱,便决定放弃官途,过上了一段时间的世外桃源隐居生活。在当时很多大夫治不好的疑难杂症,病患则会想方设法的找寻孙思邈,因为只要能得到孙思邈的治疗,或许还有着一线生机。唐太宗称帝时期,派专人把孙思邈请出山,入朝为官,在第一次见面时,唐太宗见到已经七十出头的孙思邈精神面貌如同中年人一般,着实有些心惊。高人就是高人,从不被身外之物所困住,婉拒了皇帝的好意,实在推脱不下,便让徒弟替他入朝。之后他便开始了随心的生活,给患者看病或者是回到山林之中。根据记载孙思邈享年140岁。令人敬佩的是孙思邈的医德,治病救人从不看重病人的身份高低,一切从本心出发,以人为先,对待每一位病人都是认真负责,不会敷衍了事。在社会上更是让大众尊敬的人物。
孙思邈是唐代的人。
孙思邈(541年-682年,存在争议,详见正文“生年争议”目录)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少时因病学医,后终成一代大师,其博涉经史百家,兼通佛典。他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
孙思邈人物生平
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541年),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孙思邈幼年嗜学如渴,知识广博,只是后来身患疾病,经常请医生治疗,花费了很多家财,于是,他便立志从医。
孙思邈少年好读,天资聪明,7岁的时候,就认识一千多字,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据《旧唐书》载,西魏大臣独孤信对孙思邈十分器重,称其为圣童。
18岁时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精通道家典籍,被人称为圣童,开始为乡邻治病。
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1岁。也有人根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分析,认为孙思邈大约生于公元542年,卒于公元682年,终年140岁左右(我们以为后者更为正确,故以之为准)。
我国民间信仰中的药王
在我国民间信仰中,药王的信仰甚为普遍。因各地民俗的不同,故信奉的药王还不止一个,其中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扁鹊,唐代的孙思邈、韦慈藏、韦善俊、韦古道(韦老师)等。
祭祀扁鹊的药王庙,以其墓所在地河间任邱县药王庙和其故乡鄚州药王庙最为著名。据明人《稗史汇编》说,扁鹊墓在河北任邱县,该地有药王祠,祀扁鹊。祠前有地数亩。前来祈求药王看病者,先在神前祷告,然后以改(占卜用具)占卜。若占卜的结果为神灵答应治病的要求,那么就会指出取药之地点。据说,按此法掘上取药,服之辄愈。
相传药王扁鹊的生日为每年的四月二十八日,据清初高士奇《扈从西巡回录》云:每年四月郑州民间有药王会。时黄淮以北,秦晋以东,商旅云集,来此贸易,江湖艺人,集此献艺。但见幕涨遍野,声乐震天,如此者二十来日方止,可见规模之盛。其俗一直沿至今日。
其他药王
此外唐代的韦慈藏、韦善俊、韦古道等人也被人们尊为药王,他们被道教所倡而流传于民间。韦慈藏为唐一代名医,《旧唐书》回其为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后来称为韦真人。《月令广义•五月令》称五月十五日是药王韦真人的生日。韦善俊是唐武则天时候的人,《列仙全传》卷五称其十三岁奉长斋,后遇一道士授以金丹秘要。常携一条黑犬,呼之为乌龙。一日黑犬化为乌龙,韦善俊乘之他去。韦古道,又称韦老师,西域天竺人。开元(713-743)中入京师,系葫芦数十枚于腰间。广施药饵,治病多见奇效。唐玄宗召入宫中,赐号药王,朝野称之为药王菩萨。 全国各地遍布药王庙,其中最大的且供奉较全的要数河北安国的药王庙。庙中供奉东汉,开国功臣邱彤,在邓彤神像两则,奉把华佗、张介宾、扁鹊、张仲景、孙思邈,三韦等十大名医,岁时祭粑,香火极旺。
古代民间供奉的医药之神。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药王,其原型亦有所不同。“药王”一名,最早见于东晋时佛经译本中的药王菩萨。药王菩萨慈悲为怀,救人危难,故民间常把同样能救人危难的医生比喻成药王。药王被民间奉作医神,最迟出现在宋代。南宋时药王的原型有韦善俊(唐代卖药神仙)和韦慈藏(唐代御医),元代则将韦古(唐代疏勒国人)作为药王原型。此时药王的形象均为有黑犬随行之仙医。明清各地的药王庙众多,庙中的药王也非指同一神。其中主要的药王有:河北任丘(古鄚州)药王庙祭祀的战国时名医扁鹊,河北安国等地的药王庙祭祀的皮场王。北京等地的药王庙是由元代三皇庙演变而来的,除祭祀三皇之外,还配祀历代名医。其中药王韦慈藏、孙思邈列于诸名医之首。孙思邈家乡陕西耀县小五台山(清以后称药王山)的药王庙祭祀的是孙思邈。清代以后民间所称的药王大多为唐代名医孙思邈。根据民间有关孙思邈的传说,药王的塑像大多为孙思邈坐虎针龙之雄姿。古代药王原型虽各有不同,但在民间,药王成为人们祈求安康、祛病禳灾的精神寄托,同时也反映了民间对历代名医的纪念和尊崇。
民间把吕洞宾奉为医药神,并不是佛教中的药王菩萨。
依《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所载,在久远的过去世,当琉璃光照如来涅盘时,有日藏比丘为众僧辛勤地弘扬佛法。其时有一位星宿光长者曾以雪山良药供养日藏比丘等人,并发菩提心,誓愿除灭众生之病苦。当时长者之弟雷光明也随喜乃兄的善行,持药供养众僧。这位星宿光长老就是后来的药王菩萨,其弟就是药上菩萨。
必须的是道教徒,即便他不烧香 不拜神,他也是道教徒,而且还是非常彻底的道教徒。
凡是成仙的,华夏大地,几乎百分百是道教徒。
道家,和医学,都起源与黄老之术,道教医学术语正宗的黄老医学(首要研究长生久视),常说的中医 属于世俗版黄老医学(首要研究救死扶伤 盲羊补牢马后炮)。
其实真正的道,还真不拜神,,就是山里隐居的,,
本文2023-08-17 18:08:0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2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