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之法在传统典籍中的历史记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7浏览:1收藏

静坐之法在传统典籍中的历史记载,第1张

  “打坐”又称盘坐、静坐,它是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炼方式,与佛教中的禅坐、禅定及”结跏趺坐”有着相同的功能。盘坐又分自然盘、单盘和双盘,最早由古人的散坐和跪坐演化发展而来。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慧增智。唐代道士司马承祯所写的《坐忘论》曰:”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着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

《黄庭经》中云:”物有自然事不烦,垂拱无为体自安,体虚无物身自闭,寂寞旷然口无言。“

《元始天尊说得道了身经》讲:”夫修炼了身,饮食有则禁口独坐,口唇相沾,牙齿相对,眼不观邪色,耳不听*声。洗心涤虑,对境忘境。万缘消息,外想不入,内想不出。莫起一念,万事俱忘。”

在打坐中由于思想和身体各部位都已放松,所以极易入静,《玄珠心镜注》云:”人能空虚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

《道德经》曰:”塞其兑,闭其门。”"致虚极,守静笃”。”虚其心,实其腹。”等都是指入静及打坐的要领,而入静则是打坐的基础和精要。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司马承祯说:”夫定者,出俗之极也,致道之初基,习静之成功,持安之毕事。”

王重阳在《立教十五论》中也讲:”凡打坐者,须要十二时辰,往往坐卧,一切动静中间,心如泰山,不云不摇,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内。但有丝毫动静思念,即不名静坐。”

《太平经》说:”求道之法,静为基先,心神已明,与道为一。”

在打坐中我们不但要求静,而更主要的还需求忘,道家中的许多圣贤、真人就是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使自我与整个自然合而为一,从而领悟到宇宙大道及人生真谛。那么,在打坐中什么是虚无和坐忘呢

《无上秘要》曰:”遗形忘体,泊然若无,谓之虚。”

《庄子·大宗师》云:”坠肢体,黜聪明,离型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天地》篇曰:”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我们练功修道,就是要以人道效法天道,管子曾说:”天曰虚。”所以我们打坐也必须要像宇宙创生之前那样保持虚静。

《庄子·人世间》云:”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所谓心斋,就是让心神洁净无欲念,无欲方能虚静。

又如《玄珠心镜注》中讲的:”守空虚无为,久而神效,如响应声,如影随形也。”和《抱扑子·论仙》中说的:”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及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形容的:”坐忘,可游乎无人之野,游乎四海之外”

而以上这些论述都是对”虚极”和”坐忘”两意的真实体验和感受。在我们修炼中,不论内功、外功与打坐都很重视上虚下实,如果是上实下虚则成为头重脚轻的病态。所谓上虚,是指脐以上的上元轻虚,所谓下实则是指脐以下的下元充实。而练功时姿势的重心只有放在脐下,才能使身体稳如泰山、舒适自然。

《玄珠心镜注》云:”夫守一之人,凝思冥冥然,胎息绵绵然。一定凝神不动,又名身心泰定,即神之久留,是神不出身。神不出身,可与天道同久,可以守神长存也。”

另外古人打坐也很注重时间,因人是自然之子,我们的气血运行根据”天人合一”理论与宇宙中的运动息息相关,故《性命圭旨》曰:”人若知此天人合发之机,遂于中夜静坐,凝神聚气,收视返听,闭塞其兑,筑固灵株,一念不生,万缘顿息”。

明代高攀龙所著《静坐说》云:”静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常,默然静去,此平常二字,不可容易看过。”所以我们说打坐时的姿势是很重要的。打坐时我们还必须做到”无为”,《洞古经》曰:”无为则神归,神归则万物云寂。不动则气泯,气泯则万物无生。”

《太清中黄真经》云:”专修静定,身如玉。”另外打坐时还需内观,《云笈七签》中说:”慧心内照,名曰内观。”

《道枢》卷三又云:”学道以清静为宗,内观为本者也,于是深根固蒂,使纯气坚守,神不外驰,至于坎离交际而大药可成矣。”据有关资料介绍,87岁的郭沫若和活了101岁的少帅张学良在年轻时都常习打坐,故而长寿。南宋时期的爱国诗人陆游命终时85岁,他年轻时修道学禅也常习打坐,所以直至晚年身体都十分健壮并头脑灵活。

《史记》中说:”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太平经合校》曰:”静身存神,即病不加也,年寿长矣,神明佑之。故天地立身以靖,守以神,兴以道。”

《中经》云:”静者寿,躁者夭。”

《坐忘论》讲:”静定曰久,病消命复。”

《金莲仙史》言”静久则气益生。”

《太平经钞》也说:”静以生光明,光明所以候神也,能通神明,有以道为邻,且得长生久存。”

《易系辞》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

司马承祯说:”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师。静则生慧,动则生昏。”

打坐贵在自然舒适,妙在自然天成,打坐的关键就是在”忘我”中入静,而只有这样才能证悟人生大道、世间真谛。《道枢》中曰:”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也。”

打坐的意义不仅仅是养生与开悟,另外它还可促进学习、增强记忆。古人程颐在《鹤林玉露》一书中讲:”每见学者静坐,便叹其好学。”

朱熹也要求学生”半日读书,半日静坐。”

明代王阳明说:”昔吾居滁时,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主张治学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生总是充满诱惑和坎坷,只有做到不诱于誉,不恐于诽,宠辱不惊,虚怀大度,才能平淡处事,泰然为人。

岁月漫长,应当有力戒浮躁,保持平和,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的人生态度。

心怀一份坦然,不骄不躁,才会拥有溪流般的从容;

心若平静,才会快乐地走过每一个黄叶飘飘、雨打风吹的季节。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

小和尚说:“快撒些草籽吧,太难看了。”

“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大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秋风突起,草籽飘舞,“不好,草籽被风吹飞了。”小和尚大喊。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师父继续说,“随性。”

撒完草籽,几只小鸟即来啄食。“糟糕,草籽被鸟吃完了。”小和尚一个劲地跺着脚。

“没关系,草籽多,吃不完!”师父若无其事地翻着经书,“随遇。”

半夜一场暴雨,一大早小和尚一头冲进禅房:“师父,这下全完了,草籽被雨水全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父继续打坐,连眼皮都没抬,“随缘。”

半个多月过去了,原来光秃秃的地面冒出了许多碧绿的青苗,一些未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色,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师父点点头:“随喜。”

其实,生活中,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不可浮躁。

如果做事浮躁,就会手忙脚乱,杂而无章,忙而无序,一事无成;就会坐卧不安,生活漂浮,丧失斗志,失去自我。

只有力戒浮躁,我们才能够真正主宰自己。

力戒浮躁,当心静专一。应以治学而静心,用知识而宽怀。

人生在世,活的是心情,心情是生命的晴雨表。

心情不同,活的滋味也不同,不同的心情演绎着不同的人生。

同是江水,苏东坡唱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言,李后主却吟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低沉之语。

景无异,异的是人,是心情。

调整自己的心情,也就调整了自己人生的坐标;擦亮自己的心情,也就擦亮了自己的心窗;善待自己的心情,也就善待了自己的人生。

谁都期望有一种平和的心情,但天气有阴有晴,事业有成有败,生活有得有失,人生有风有雨,境遇有顺有逆,亲情有离有散,因而心情也有可能时好时坏。

虽然我们不可能随时都有一种平和的心情,但我们可以努力创造平和的心情。

创造平和的心情,首先应该有一种 健康 的心理,为自己规划出一种向上进取,乐观面对的坦然心绪。

创造平和的心情,它不会一蹴而就,它是一种由渐悟到顿悟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不断地呵护、调理、滋润和浇灌。

有句话说得很好: “你无法阻止鸟儿从你头上飞过,但却可以阻止鸟儿在你头上筑巢”,“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你也许无法得到权势、财富,无法享有富贵和荣华,但你完全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每天拥有一份平和的心情。

生活就是一种心态,只有拥有好心态的人才不会让生活发霉。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所以如何让这短暂的人生不了遗憾也是一种智慧。

大文豪苏东坡因为文采出众,很早就名满京师,可谓少年得志。那时的他意气洋洋,前途无量。

但是仕途的倾轧、官场的黑暗,打断了他的功名之路。乌台诗案后,他被一贬再贬谪,从繁华京都到蛮荒之地,从众人仰望的大才子到待罪的犯人,这其中的落差该有多大。所幸,苏东坡没有沉沦,他在命运的浮沉之中感悟到了山水之美,人生大道。忧患离乱,让他学会从容平淡。

他的天赋才情也在命运的急剧转弯中得以尽情释放,“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得不喜,失不悲。 苏东坡用淡然处世的心丰富了最美的人生。

人生何尝不是这样,面对生活的荣誉,要学会看清,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是属于尘世间的,而你得到的是游历的光景。

面对生活的坎坷,学会平心静气,没有什么事过不去的,有时候让自己畏惧的其实就是畏惧本身。

面对人生的悲欢离别,学会淡然一笑,生活的天平总是有人进就会有人出,进去和离开都只是个循环的过程,而只有站在循环中心的你,才能把握这份平衡。

人生得意与失意,有如一页书的正反面,这一面也许是得意,翻过来就是失意;

这一页也许是失意,翻过去便是得意。得意与失意,或许就是这样一线之差。

最要紧的是,不炫耀,不骄傲,不浮躁,不得意而忘形;要谦逊,要豁达,要有危机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淡然上路,我们才能且行且歌,看遍风景万千。人生最美是淡然。

END

第一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就是在人生的路上,鸟语花香,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谓之迷茫时期,混沌时期,懵懂时期都可以!

第二境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二句说的也是同一个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努力,自己明确了目标,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并向着这个目标进军,这个时期:精明,能干,盛气凌人,有的放矢!都可以用来形容这个时期的人的表现!

第三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二句说的也是同一个意思:就是 在经历了风风雨雨,时间坎坷,尝尽人生百味,体会过喜怒哀乐等等等等以后,有朝一日顿悟,世间万事不过是过往云烟,但虽是如此却总有生命的意义,总有存在的意义,故而古人有万古长空一朝日月之叹!这个时期:胸怀豁达,意境高深,有才而不显,有势而不放,也可以说是开悟,悟出了人生大道了!

上面的简单理解,只是针对人生而言,还可以从很多角度去看,比如一个企业,他说的就是企业的创业时期,发展时期,和或成熟或衰败时期!

比如,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种文明,都可以这样来划分,还有,我上面所说时期,并非单指时间,而是时间和空间都囊括其中!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