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本草》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约成书于7世纪末或8世纪初的《食疗本草》,书中记述了160多种植物食物,基本集中了当时人们日常吃用的所有粮油蔬果四类栽培植物。若将本书所载的食物种类与《齐民要术》、《新修本草》及后于《食疗本草》的农书《四时纂要》作比较观察,可以看出,在唐代一些原属粮食的作物已向蔬菜转化。
《齐民要术》中记载的一些南方蔬菜已成了中原人的食物,如蕹菜、鹿角菜、罗勒、羊蹄等。《食疗本草》中还记述了人们新近食用的蔬菜如牛蒡子、苋菜等。新引入的蔬菜有白苣、菠菜、莙荙、小茴香等。这些都反映了唐代在培育、引种驯化栽培植物方面的进展。
《千金方》食疗(一)
蒋力生
强调食疗是孙思邈的一大特色, 注意饮食选择和调理 , 把它看作加强营养、 增强体质, 提高对疾病的预防能力 , 以至作为治疗疾病的手段, 是孙氏一贯重视研究的问题 。 反映在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摄养枕中方》 、《孙真人摄养论》等有关著作中的食疗内容, 不仅是食疗学真正独立成专门学科的标志 , 而且是唐以前食疗经验、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
1食疗的 历史 文化渊源
食疗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 , 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食疗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瑰丽奇葩 , 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 。 食疗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 , 不仅有着悠久的 历史 、丰富的内容、 生动的形式, 而且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理论渊源 , 处处闪烁着我国古代先哲的智慧之光 。
1 1食疗的 历史 源流
饮食是与人俱生的行为 , 自 从有了人类, 就有了人类的饮食活动 。 《韩非子·五蠹》说 :“ 上古之世, 民食果 蚌蛤 , 腥臊恶臭 , 而伤肠胃 , 民多疾病 。 ”《淮南子·修务训》也说 :“ 古者民茹草饮水, 采树木之实, 食蠃蚌之肉 , 时多疾病毒伤之害 。 ”在远古时期 , 人们无疑时刻受到有害饮食所致疾病的伤害和困扰。
火的发现和使用 , 使人类的饮食行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随着熟食而发展起来的烹调技术 , 不仅使人类在文明进化的过程中有了 口 甘味道的追求 , 而且使人们逐步懂得了选择食物 、调整饮食行为对身体 健康 的影响 , 从而发明了朴素的 饮食疗法 。
根据古籍记载 , 至少在夏商时期就已有了食疗药膳的雏型 。周代 , 人们对饮食已经相当讲究 。 在统治阶级不仅有了管理饮食的专门机构 , 而且还有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 《周礼·天官· 冢宰》记载, 为帝王贵族服务的治官多达四千余人 , 其中属于管理饮食的就有二千二百多人。 尤其是“ 食医”的设立 , 有了最早的营养医生 , 其职责是“ 掌和王之六食、 六饮、 六膳、 百馐、 百酱、 八珍之齐” 。 由此可见, 不仅当时已经明确懂得饮食与 健康 的密切关系 , 而且已把饮食营养调配和四时口 味纳入政府行政管理范围 , 说明当时食疗已受到高度重视 。
食疗发展到汉代, 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而且有了初步的理论总结 。 《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食疗专著 , 就有《神农黄帝食禁》 、《黄帝杂子芝菌》等二十多卷 。 尤其是成书于西汉中页的《黄帝内经》 , 不仅提出了系统的医疗理论 , 还提出了系统的食疗理论,是后世食疗发展的理论渊薮 。
魏晋以后 , 食疗进一步发展, 至隋唐间 , 食疗著作已达数十种 。 仅《隋书·经籍志》著录的就有《老子禁食经》、 《崔 氏食经》 、 《食馔次第法》 、 《 四时御 食经》、《淮南王食经》 、《膳馐养疗》等十多种 。 可惜这些食疗专著多已亡佚, 不可复寻 。 现在存世的《抱朴子内篇》其《仙药》记载草木、 矿石 、芝菌等服饵药 、方数十种 , 《极言》篇则有饮食卫生的记载 ;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则有“食诫”专篇, 由此可以略窥当时有关饮食卫生 、宜忌之一斑。
到了唐代 , 孙思邈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 , 在《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两书中撰写了《 食治》专卷和《养老食疗》专篇 , 首先提出了“ 食治” 、“ 食疗”的概念, 标志食疗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唐代以后 , 食疗学获得空前发展 , 各种食物本草、食治方书 、 食疗专著 , 不断涌现, 林林总总 , 蔚为壮观 , 成为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1 2食疗的理论渊源
前已述及, 《黄帝内经》是食疗学的理论渊 薮。反映在《黄帝内经》中的精气营养 、膳食结构 、五味调和 、饮食卫生、四时宜忌及药食结合等理论或观点 ,成为后代食疗孕育发展的胚基。
1 2 1精气营养理论“ 民以食为天” , 饮食活动是人生命活动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 “安谷则昌 , 绝谷则危” , 通过饮食活动 , 不断地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 , 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 , 保证生命存续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
《灵枢·五味》首先提出饮食对于人体 健康 的重要意义 :谷始入于胃 , 其精微者, 先出于胃之两焦 , 以溉五脏, 别出两行营卫之道。《灵枢·营卫生会》也说 :人受气于谷 , 谷入于胃 , 以传与肺 , 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正是靠了这些通过饮食活动而获得的精微物质 , 才使生命活动得以正常展开 。 《素问·经脉别论》云 :“ 食气入胃 , 散精于肝, *气于筋; 食气入胃 , 浊气归心 , *气精于脉 。”明确指出了食物进入人体后 , 滋养脏腑 、气血 、经脉、四肢、 肌肉乃至骨骼、 皮毛 、九窍等的作用 。 饮食入胃 , 通过胃的消化、 吸收, 脾的运化 , 然后输布全身 。 可散布精华于肝 , 而后浸*滋养于肌肉 ; 可食气归心 , 精气浸浮于脉, 以充营心脏、血脉 。 作为人体的营养物质 , 是必须靠饮食源源不断地予以补充的 。
由于食物的味道各有不同 , 对脏腑的作用也不同 。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 : “五味入胃 , 各归所喜 , 故酸先入肝 、苦先入心 , 甘先入脾 、辛先入肺 、咸先入肾, 久而增气 , 物化之常也 。” 这说明了五种味道的食物, 不仅是人类饮食的重要调味品 , 可以促进饮食帮助消化 , 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反之如果饮食活动不正常 , 就可能影响人的 健康 , 甚至危及生命 。故谷不入, 半日则气衰 , 一日则气少矣 。 (《灵枢·五味》)人以水谷为本, 故人绝水谷则死 。 (《素问·平人气象论》)此外 , 《灵枢·平人绝谷篇》还具体指出了不能进食而死亡的时间 , 即“平人不食饮七日 而死” 。
总之 , 《内经》在饮食营养的问题上提出了一整套的学说。 其基本内容是饮食(味)与形体 、元气 、精微或精气之间构成密切相依的关系 。 饮食正常 , 营养丰富 , 则精气充沛, 形体健壮 。
1 2 2 膳食结构理论世界上的种族, 按其膳食结构可以分为三大类, 即以肉类为主食的肉食民族, 以乳酪为主食的奶食民族和以五谷杂粮为主食的谷食民族 。 《内经》针对汉民族的特点 , 指出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应以“ 五谷为养 , 五果为助 , 五畜为益, 五菜为
充 , 气味合而服之 , 以补精益气” 。 (《素问·脏气法时论》)就是要用各种各类食物, 互相搭配, 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发挥饮食对人体的积极作用 , 保证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 所谓五谷 , 泛指整个谷类和豆类食品 , 这是人类 养生 长寿所必需的最主要的食品 , 是人类的主食, 亦即强调人体所必需的 、最主要的养分,主要是由谷类和豆类食品共同来提供。 五畜, 泛指肉乳蛋类荤食品 , 适量食之 , 对人体大有补益, 但过量则为害非浅 , “ 膏梁之变 , 足生大疔” 。 五菜, 指各种各样的蔬菜 。 五菜为充 , 就是选食各种蔬菜, 可以使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得以充分、 完善 。 五果 ,泛指整个果类食品 。 人们在主食之外 , 适当进食果品 , 可以补充维生素 、微量元素及多种果糖、 纤维素、果胶等, 对人体 健康 大有好处 。 所谓气味合而服之,就是要综合各种营养成分, 使机体平衡发展 。
1 2 3五味调和理论 食物有酸 、苦 、 甘、 辛、 咸五种味道, 对人体的作用各有不同 。 五味调和 , 有利于 健康 , 五味过偏 , 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十分重视五味的调和 。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 谨和五味,骨正筋柔 , 气血以流 , 腠理以密 , 如是则骨气以精 , 谨道如法 , 长有天命。 ”说明五味调和得当对人体的益处。 中医是反对五味偏嗜的 , 人体的营养虽然来源于饮食五味, 但五味过偏 , 又易使人体受伤 。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 “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 ; 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 短肌 , 心气抑 ; 味过于甘 , 心气喘满, 色黑 , 肾气不衡 ; 味过于苦 , 脾气不濡 、胃气乃厚;味过于辛, 筋脉沮弛, 精神乃央 。 ”《素问·五脏生成论》也说: “ 是故多食咸 , 则脉凝泣而变色 ; 多食苦 , 则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 , 则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 , 则肉胝月 刍 而唇揭 ; 多食甘 , 则 骨痛而 发落 , 此五味之所伤也 。 ”强调了饮食五味宜适当 , 切忌偏颇 , 否则伤及五脏, 于 健康 不利 。 即使在身健无病之时 , 也应注意调节五味, 不可太偏 、 太过 。
1 2 4 饮食卫生理论 古代非常注意饮食卫生, 孔子说: “ 食不厌精 , 脍不厌细 , 食 而 , 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 食” (《论语· 乡党》) , 指出了食品要精细 , 烹调要得当 , 进餐要定时,变色 、变味 、腐败变质的食品不宜食。 除了食品的清洁卫生不变质外 , 还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 不暴饮暴食 , 不过饥过饱; 注意进食时间 , 定时饮食 ; 注意食品温度 , 不寒不热 。 同时 , 还要创造良好的进食情绪和饮食环境, 保持端正的饮食姿势 , 把饮食行为调整到最佳状态, 这样才能产生好的饮食效果 , 促进机体对饮食营养的吸收 。 《黄帝内经》认为 , 饮食得当则可养人五脏, 失节则会伤人五脏。 故长有天命。 ”
1 2 5四 时宜忌理论 古人非常重视饮食与时间季节的协调 , 认为这是食养食治也包括药治必须遵循的原则 。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 : “必先岁气 ,无伐天和”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 : “圣人春夏养阳 , 秋冬养阴 , 以从其根… …故阴阳四时者, 人物之始络也 , 死生之本也 ,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苛疾不起” 。 这些治病 养生 的原则在饮食营养方面, 也是必须遵循的 。 《内经》有春“ 在味为酸” , 夏“在味为苦” ,秋“在味为辛” , 冬“ 在味为咸” , 长夏“ 在味为甘”等记载 。 《周礼·天官》则提出春发散宜食酸以收敛 、夏解缓宜食苦以坚硬 、秋收敛宜食辛以发散、冬坚实宜食咸以和软”的观点 。 由于食品的获得常受季节气候方面的影响 , 加以古代的储藏方法落后 , 许多食品无法保鲜和保证质量, 因此根据季节不同而选择不同的食味 , 不但古代盛行 , 直到现在也仍然应用 。 如冬季人们喜欢吃辛辣的调味品以促进食欲和刺激体温而感暖和 。 夏季则喜欢吃些阴凉消暑之品 , 使人感到清凉适口 以增进食欲。
古人对于饮食物的温度也是很重视的 , 主张不要吃得过热过冷 。 同时也强调与自然气温(天气)相适应。 《灵枢·师传篇》提出 : , “ 食饮者 , 热无灼灼 , 寒无沧沧 。 寒温中适 , 故气将持 , 乃不致邪僻也” 。 说明饮食的过寒或过热 , 都是可以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 , 导致六腑的传导失司 , 以及其他各种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
1 2 6 药食结合理论 古代医学家在肯定医药治疗为主的基础上, 充分强调了食治食养的重要性 。
《素问·五常政大论》谓 : “大毒治病 , 十去其六 , 常毒治病 , 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 , 十去其八, 无毒治病 , 十去其九 , 谷肉果菜 , 食养尽之, 无使过之, 伤其正也” 。“虚则补之, 药以祛之 , 食以随之” 。 “ 必养必和 , 待其来复 。 ”对于疾病的治疗 , 祖国医学一贯主张不单纯依靠药物, 认为使用药物, 只是在病邪炽盛时 , 用以顿挫病势的一种 手段, 一旦 病邪已衰 , 即当适可而止 。 特别是作用猛烈和有副作用的药物更认为宜尽早停止, 因《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提出 : “ 大积大聚 , 其可犯也 , 衰其大半而止, 过者死” 。《内经》还重视热病恢复期的饮食调护问题 , 如在《素问·热论篇》谓 : “ 病热少愈, 食肉则复 , 多食则遗 , 此其禁也” 。
将药治和食治结合起来, 既可疗病 , 也可使患者获得需要的食养, 这也是我国独特的医疗防病方式之一。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 在论述五运六气的规律在医疗中的运用时就提到了食治 。 如 : “ 故同者多之 , 异者少之 , 用寒远寒 , 用凉远凉 , 用温远温 , 用热远热 , 食宜同法” , “其化上咸寒 , 中苦热 , 下酸热 , 所谓药食宜也” 等等 , 都属于药食同治的范畴。 因此,《内经》以“ 毒药攻邪” , 以谷肉果菜“补益精气”的论述, 就成了后世医疗食养结合 , 非常科学和全面的治疗观学说 。
孟余堂九香平原文:
治湿邪驱下,重浊黏滞,或四肢酸凉,面色不华,精力不济,食欲不振,口腻不渴,便溏胸闷,好怒烦躁。取蒲公英、甘草、茯苓、人参各四两,山药、阿胶各三两,玉竹、莲子、陈皮各一两。上九味药研为细末,过罗,每次取五钱,加生姜一片,大枣一枚,水煎温服。(《必效方》清方·九香平)(孟诜(shen)·孟余堂)
直接到那几个购物网站上找就行,现在网购都很方便的,直接买配比好的成品就行(不建议自己配,没效果倒是次要的,万一出现啥副作用就不好了)。九香平是孟余堂旗下的产品,所以你要找孟余堂的店去买就不会错的。 想了解更多可以百度一下
#头条创作挑战赛#
“脾胃论”
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李杲乘数约在公元1249年共三卷此书引用了大量的(内经)原文来阐述脾胃论的主要观点和治疗方药,补中易启堂中易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等至今为临床所习用
“瘟疫论”
瘟疫论的作者是明代“吴又可”中医温病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
传染病 对人类的危害很大,它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可以在人群中传播,造成流行。传染病流行时,发病迅速,症状剧烈,波及人数多,影响范围大,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我国古代的传染病不断流行,使大批人员死亡。特别明清两代更是大量发生。据有人统计,明代276年间发生了传染病大流行64次,而清代266年间发生了74次,可见传染病流行之频繁。我国历代医家对传染病的防治十分重视。如《黄帝内经》、《伤寒论》、《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等著名医著中都有防治传染病的经验的记载,但这些记载都不系统。我国第一部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专门著作是明代吴有性所作的《温疫论》。
“食疗本草”
食疗本草的作者是孟诜这本书对多数实物疗效和使用药品合理应用的阐述切合实际。
从现有残存佚文看,有不少条为《唐本草》失载的药物。如荞麦、绿豆、菠菜、白苣、胡荽、鲈鱼、鳜鱼、石首鱼等,都是本书首次记载。所录波斯石蜜、高昌榆白皮等,能反映亚洲中部地区使用食疗药的情况。
至今仍有高价值食疗,专著一共3卷成书有唐开元年间(713年-741年)涉及了260种食疗品,充分顾忌食品毒性宜忌及地区性为唐代系统全面之食疗专著。
“温热论”
温热论为温病学说的奠基性著作,全篇文章十分简短仅仅只有4000余字,有师傅叶桂口述,弟子顾景文执笔著录的是师徒间的问答授课,但为温病论学说奠定了基础内容提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辩证体系,该书并论述了卫气营血相应的治疗方法,通过对舌苔、皮肤斑疹及验齿的观察来诊断病情。
“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是藏医药百科全书别名“医方四续”作者:宇妥宁玛云丹贡布。
敦巴辛饶是最早的藏医,象雄是藏族文化最早的发源地,也是藏族原始本教的发源地。象雄位于今天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一带。这个地方是雍仲本教创始人幸饶弥沃如来佛祖的诞生地。根据本教的传说,他诞生有一万多年。他从小就开始学习本教等文化知识并长期精心从事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任何事物都包含着4种元素:即土、水、火、风这4种最小的分子。他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由于这4种元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后来他写出了《宇宙从蛋生》、《藏医九显论》、《五行历算》、《天文历算》等一些理论著作。
这是一部集藏医药医疗实践和理论精华于一体的藏医药学术权威工具书,也是藏医药学中最系统最完整最根本的一套理论体系。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被称为是中医药的百科全书,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历经30年色医学著作,此书所含药物数量超过了古代任何一本医学著作。
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被国外学者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洗冤集录”
看名字就知道这本医学著作就不简单了,世界上首部法医学著作。
宋朝法医“宋慈”所著他总结了历代医学的经验详细记录了人体解刨和尸体检验等内容。
中国古代地大物博 人杰地灵 出现了很多非常伟大的任何物,他们留给后代许多经典及价值不可估量。
《洗冤集录》主要成就有:尸斑的发生与分布;腐败的表现和影响条件;尸体现象与死后经过时间的关系;棺内分娩的发现;缢死的绳套分类;缢沟的特征及影响的条件;自缢、勒死与死后假作自缢的鉴别;溺死与外物压塞口鼻而死的尸体所见;窒息性玫瑰齿的发现;骨折的生前死后鉴别;各种刃伤的损伤特征;生前死后及自杀、他杀的鉴别;致命伤的确定;焚死与焚尸的区别;各种死亡情况下的现场勘验方法等。第 52 目"救死方"下,收集了自缢、水溺、暍死、冻死、杀伤及胎动等抢救办法及单方数十则,都是通过经验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璀璨夺目。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药膳一
用料:党参10克、枸杞10克、陈皮10克、山药15克、荸荠40克、羊头一个、食盐、花椒、味精、胡椒、葱节各适量
工艺:将党参、枸杞、陈皮、山药、荸荠、花椒、胡椒与羊头同炖,待羊头炖烂加入葱节、盐等再煮5分钟,练去山药党参、枸杞、陈皮、葱节等。
用法:吃肉喝汤
功用:补脾益肾。适合脾肾虚弱者食用。
药膳二
用料:鸡脚100克、扁豆10克、苡仁10克、云苓6克、生姜1片
工艺:将鸡脚去衣洗净飞水,再与洗净的药材一起放入炖盅内,加清水300毫升,隔水炖两小时调味后服用
用法:食鸡脚,佐餐食用。
功用:除湿健脾,因脾虚湿重所致胃肠炎而见大便泄泻者食用尤佳。
药膳三
用料:花生仁100克、大枣50克、猪蹄1000克、绍酒10克,葱、姜、精盐、味精各适量
工艺:猪蹄用沸水烫后洗净,刮去老皮,加清水放于锅内煮沸,撇去浮沫。加绍酒、葱用中火加热35分钟,再加入花生仁、大枣、盐味精调味,再用大火煮15分钟左右即可
用法:佐餐食用
功用:补脾养血。适宜脾胃气血不足者食用。
药膳四
用料:牛肉500克、淮山药30克、枸杞15克、桂圆肉12克、姜片10克,葱、盐、味精、绍酒、食用油各适量
工艺:将牛肉洗净,入开水中汆一下,切成厚约2厘米的片。,山药、枸杞、桂圆肉洗净,放入大盅内。炒锅置火上。下食用油,加入牛肉片爆炒,入绍酒炒匀后放入大盅内,姜片放在上面。炒锅置火上,加入开水、盐、绍酒,开后放大盅内加盖,入蒸笼内蒸至软烂。取出姜片葱上桌
用法:佐餐食用
功用:补脾胃,益精血。适宜脾胃气血不足者食用。
(本内容来自《中医食疗药膳大全(于释然编著)》。希望对你有帮助!!)
序言食养:健康的必由之路
第一章 食话食说
第一节 《黄帝内经》大话食养经
民以食为天,趣说筷子与养生
五色应五脏,把病“吃”好
药食一家,吃饭好比吃“中药”
食之有道,吃吃喝喝要讲“理”
病从口入,养生先把住自己的嘴
第二节 人之三宝:精、气、神
养“精”蓄锐,补养身之本
人活一口气,养生就是要养气
失神者死,养生需补血安神
第三节 病从气中来,食养“扶正气”
百病生于气,邪不压正
食养脏气,营卫身体健康
上火,饮食调节就可以“泻火”
气不顺,就吃萝卜山楂玫瑰花
第二章 字里藏食
第一节 说文解字话“健康”
养生,从“健康”一词说起
四惑之首,养生需要谨避“酒”
第二节 饮食有节说“饥饿”
寻根究底探寻“饥饿”之源
欲得身体安,需带三分饥和寒
饮食倍伤肠胃,饮食扼守“五戒四不”
第三节 挑肥拣瘦话“糠粱”
字斟句酌细说“糟糠”与“膏粱”
为什么吃的白米饭却长成“黄脸婆”
食养,喂养自己需要粗细搭配
谨防越吃越糊涂,膏粱厚味宜节制
第四节 嚼慢咽讲“消化”
量变到质变,细细品味说“消化”
冷饮凉食,先冰牙齿再冰脾胃
食不欲急,吃得快是肥胖的通病
第五节 缺津少液论“干渴”
说干话渴:“静心”也可以解渴
择食而吃,益津解渴各显神通
第三章 五食补益
第一节 五谷为养:安谷昌绝谷亡
漫话“神农尝百草”而得五谷
小米,吃“种子”之食旺盛生命
吃五谷杂粮饭,喝五谷杂粮酒
第二节 五畜为益:畜肉养生之道
被骂的猪为何成六畜之首
温中壮阳大话羊肉
益五脏、健脾胃、活血脉之漫话鸡
“肉中骄子”漫话牛肉
温肾助阳之话说狗肉
五畜为益,食之有忌
五畜为益,食之有序
第三节 五果为助:生津益气之食
一日吃三枣,终生不显老
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
“干果之王”话板栗
莫道瓜子小,粒粒都是宝
第四节 五菜为充:三分治七分养
糠菜半年粮之漫话蔬菜
莫拿水果顶替蔬菜
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
中国式养生之以素为主
第四章 五味食养
第一节 青色肝:五味之甘养
解码肝、心、胆的亲密关系
在肝言甘:摸着心口点菜
五味养肝,粳米一马当先
第二节 赤色心:五味之酸养
解码心、血、脉的亲密关系
心赤宜酸,养心傍着“酸”走
不老仙丹——芝麻
第三节 **脾:五味之咸养
一气相投,正说脾、气、胃
食性,养脾多吃咸性少吃盐
养脾,豆制品“臭”名在外
猪肉性成,东坡肉的养脾经
第四节 白色肺:五味之苦养
肝木肺水,说说心肺讲讲肝
良食苦口利于肺
北方麦子养出北方汉子
肉中人参——羊肉
第五节 黑色肾:五味之辛养
防肾亏,*色为破骨之斧锯
逢九一只鸡,来年好身体
养脑补血,仙桃补肾有说法
第五章 五脏食疗
第一节 作强之官——肾病食养
耳为肾之官,肾精决定你的听力
肾主骨生髓,肾病食疗一点通
第二节 谏议之官——脾病食养
脾开窍于口,脾虚则口中淡而无味
食之有方,脾病的饮食疗治
第三节 君主之官——心病食养
心开窍于舌,心脏有病舌先知
病邪内侵之心病食疗方
第四节 将军之官——肝病食养
肝开窍于目,肝病侵表在眼
平和中气,肝病食养方略
第五节 相傅之官——肺病食养
肺开窍于鼻,治肺病先拿鼻子“出气”
外邪侵肺,食说温肺益气
第六章 因人而食
第一节 饮食美容:从里到外的“化妆”
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养颜圣品
人乳,慈禧的一道美容佳品
第二节 常见疾患:药食同源对症而吃
小儿常见病的食疗方剂
老年人常见病的食疗方剂
女性经期饮食疗方
第三节 体质养生:食疗养生“自知之明”
阳虚之人吃肉有选择
阳盛之人的多菜少肉
气郁之人需少饮酒
痰湿之人少食肥甘厚味
阴虚之人应节制性生活
气虚之人需要益气养血
血虚之人不可劳心过度
血瘀之人要多动少酒
第七章 趣说美食
第一节 “文饭诗酒”的美味之旅
“素”养:清鲜淡雅趣说养生
满汉全席:誉满全球的食养
从喝酒的规矩说养生
菜名中的文化与养心
第二节 民以食为天:千谚万语说健康
人是铁饭是钢,不吃不补心发慌
喝凉水也能噎死人
话要投机,食要择时
咸食折寿,淡食延年
晚餐少吃口,活到九十九
……
本文2023-08-17 19:18:2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2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