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推法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小儿推拿中直推法的操作 31 适用部位 32 动作要领 33 注意事项 4 关于推法 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直推法 1 拼音
zhí tuī fǎ
2 概述直推法为推拿手法名[1]。为推法的一种[1]。是指用拇指或食中两指指腹在体表一定部位上轻快地作直线移动的推拿手法[1]。
《小儿推拿广意·杂症门》:“凡推法必似线行,毋得斜曲,恐动别经而招患也。”
3 小儿推拿中直推法的操作以一手握持患儿肢体,使 作的部位或穴位向上,另一手拇指自然伸直,以螺纹面或其桡侧缘着力,做直线性推动,或食、中两指伸直,以螺纹面着力做直线性推动[2]。频率每分钟约250次[2]。
直推法拇指侧推法
直推法剑指推法
31 适用部位直推法适用于小儿推拿特定穴中的线状穴位和五经穴,多用于头面部、四肢部、脊柱部[3]。
32 动作要领用拇指着力做直推法时,主要依靠腕部带动拇指做主动的内收和外展活动;用食、中指着力做直推法时,主要依靠肘部做适当的屈伸活动[3]。操作时,动作要轻快连续,一拂而过,如帚拂尘状,以推后皮肤不发红为佳[3]。操作时必须直线进行,不可歪斜[3]。
33 注意事项1.不可推破皮肤,一般需要辅以介质[备注]小儿推拿,常使用一些介质,如滑石粉、薄荷汁、冬青膏等,可以起到润滑作用,还可防止擦破皮肤,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随蘸随推[3]。
2.根据病情、部位和穴位的需要,注意掌握手法的方向、轻重、快慢,以求手法的补泻作用,达到预期的疗效[3]。
3.推法是从摩法中演变而出,但比摩法、运法为重,而较指揉法为轻,所以旋推法与指摩法极为相似,操作时需准确掌握运用[3]。
4.操作时手法不可呆滞[3]。
4 关于推法推法为推拿手法名[4]。出《黄帝内经灵枢》。指用指、掌或其他部位着力于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前后、上下、左右的直线或弧线推进的手法[5]。有疏通经络,行气消瘀等功效[4]。后代在应用上有发展,常用的有平推法、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一指禅推法等[4]。
在小儿推拿手法中,推法是以拇指或食、中两指的螺纹面着力,附着在患儿体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做直线或环旋移动的推拿手法[6]。属单式手法[6]。
小儿推拿手法通常是指给6周岁以内的小儿进行推拿治疗的手法,包括单式和复式手法两种[7]。小儿推拿手法既有与成人推拿手法相同之处,又有其独立于成人推拿手法之外的特殊操作方法[7]。
中医·偏头痛偏头痛为病证名,又称头偏痛、偏头风。指偏于一侧的头部疼痛,往往比较顽固,可能定期发作,常伴有恶心﹑呕吐、眼睛牵扯痛等症。《兰室秘藏·头痛门》:“如头半寒痛者,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此偏头痛也。”偏头痛为发作性的颅内和颅外血管功能障碍,以反复发作的头痛为特征。属祖国医学“头痛”范畴。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或过敏有关。偏头痛的诊断要点①头痛呈发作性,表现为一侧、双侧或全头部的搏动性痛或胀痛,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可长达数日。②多见于女性,多由劳累、情绪因素和月经来潮等诱发。③发作时常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如面色苍白、冷汗、恶心、呕吐和便意等)。呕吐后常有思睡,醒后症状消失。④排除青光眼、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癫痫性头痛和颅内动脉瘤等疾病。偏头痛的治疗针灸治疗取太阳透率谷、头维、风池、太冲、合谷、足临泣等穴。针刺太阳穴,直刺05~10寸,捻转得气后,退针至皮下,再沿皮透刺率谷,使酸胀感扩散至同侧颞部;针风池要向同侧眼外眦方向刺,进针08~10寸,使针感亦扩散至同侧颞额部;余穴均按常规针刺,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方药治疗《医林绳墨·头痛》:“有偏头痛者,发则半边痛,然痛于左者属气,此气胜生风也,宜以驱风顺气为先,如防风通圣散之类;痛于右者属痰,此风胜生痰也,治宜清痰降火为要,如贝母、二陈加芩、栀、甘菊之属。”推拿疗法以下方法对偏头痛之恶心、呕吐、畏光、畏声者有效:①用双手大鱼际按揉两侧太阳1分钟。②用大鱼际向后推率谷100次。③用食指指腹按压太冲5次,力度稍大。西医·偏头痛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原因不清、反复发作的单侧或双侧头痛为特征的疾病,常伴有恶心、呕吐,对光火声音 敏感,少数典型发作前可以出现各种视觉、感觉、运动等先兆,发作一次持续时间4~72小时。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通常指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
详见百科词条:偏头痛 [ 最后修订于2018/4/16 12:20:00 共859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导引(physicalandbreathingexercise)一作道引。指以主动的肢体运动为主,并配合呼吸吐纳或自我推拿而进行的一种锻炼身体、防治疾病的保健方法,也是古代养生方法,后为道家承袭。《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唐·成玄英注:“导引神气,以养形魄,延年之道,驻形之术”(《南华真经注疏》)。晋·李颐注:“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意指通过调整呼吸,使脏腑经络之气和顺;通过肢体运动,使人体动作灵活柔和。《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唐·王冰注:“导引,谓筋骨,动支节……导引按蹻,中人用为养神调气之正道也。”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宋《圣济总录》:“人之五脏六腑,百骸九窍,皆一气之所通,气流则形和,气戾则病,导引之法,所以行血气,利关节,辟除外邪,使不能人也。”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绘有四十余种导引姿态图像。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载有导引法二百六十余条。道教将其继承发展,以导引为炼身的一种重要方法,认为它有调营卫、消水谷、除风邪、益血气、疗百病以至延年益寿的功效。《抱朴子内篇·别旨》:“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云笈七签》卷三十二至三十四亦详载其法,谓“导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与调气相须,令血脉通,除百病。”道经中列有大量导引法。
详见百科词条:导引 [ 最后修订于2016/8/19 21:09:44 共64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山东针灸推拿专升本的学校是山东中医药大学。
一、学校简介
1、山东中医药大学(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是全国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山东省重点高校、山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中医药院校;
2、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单位、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学前身为1955年创建的山东省中医研究所研究班和1956年创建的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
3、1958年,经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创建山东中医学院。1996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山东中医药大学;截至2022年2月,学校拥有三个校区,总占地2039亩,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图书2089万册、电子图书781余万册、古籍善本近3万册;
4、设置17个教学机构,拥有35个本科专业、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5、全日制在校生23000余人,其中本专科生18000余人,研究生近4800人;有教职医护员工39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36人,硕士生导师1011人;
二、科研平台
1、截至2022年2月,学校设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分中心,3个国家级区域中医诊疗中心,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2、2个全国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拥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山东)中药单元平台;有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创新平台27个;
3、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医药经典理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试验室:中药质量分析实验室、微循环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中药制剂实验室、视觉分析实验室、辅助生殖技术实验室;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中医经典文献与当代学术流派重点研究室、血脉理论及应用技术重点研究室;全国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齐鲁内科时病流派传承工作室、齐鲁伤寒流派传承工作室;
5、山东省重点实验室:中医药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山东省中西医结合眼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中医经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中药炮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中药材良种选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6、山东省视觉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中医药转化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中医药组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中医经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工程实验室:山东省中药药效物质发现与纯化工程实验室;
7、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山东省视觉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中医经典名方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中医药抗病毒技术创新中心;
8、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中医经典名方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中医药抗病毒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高校中医药抗病毒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高校科研创新平台:中医药软实力研究基地、中医药文献与文化研究中心等;
9、山东省十大优秀创新团队:情志病症研究创新团队;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中西医结合眼病防治技术(强化建设)、中药资源学(强化建设)、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中医心血管病、天然药物、中药制剂;
10、校级科研机构: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中医药创新研究院、天然药物研究所、针灸研究所、青岛中医药科学院;
三、学术资源
(一)学校图书馆
1、截至2022年2月,学校图书馆馆藏图书2089万册、电子图书781余万册、古籍善本近3万册。据2020年7月学校图书馆官网显示,图书馆馆藏涉及医、理、工、管、文、法、教育等各个学科;
2、拥有中国知网、超星、万方、维普、本地Pubmed等中外文专业数据库;收藏了明代《铜人针灸经》(正德十年,1515年)等一批珍善本、孤本;
(二)山东省中医药博物馆
1、据2020年7月山东省中医药博物馆官网显示,博物馆馆藏医史文物1000余件,中药标本2000多种8千多瓶(份),室外药圃栽种中草药1000多种;
2、博物馆三楼的贝壳馆藏有贝壳和珊瑚300多种2000多件,以及鲸鱼骨、海龟、玳瑁、砗磲等大型展品;四楼的生命科学馆有650余件标本,其中大型人体全身标本11件,并有器官和人体系统标本,病理和医疗操作展示标本等。
秦汉时期崇尚“健身操”
《后汉书》:“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
先秦时期,古人健身以“修身养性”和“延年益寿”为主题,即“顺时养生”。到了汉魏时,又加入了“运动”元素—— “做体操”。
汉魏时期,古人最热衷的一项体操叫“导引术”,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带有医疗保健功能的健身操。导引又称“道引”,它是气功的一种早期形态,在先秦文献中已出现。《庄子·外篇·刻意》里即有这样的说法:“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彭祖是传说中的寿星,也是古代最有影响的健身养生达人。
但导引成为流行健身方式应该在秦汉及以后。《汉书》、《后汉书》记载的名人中不少都习练导引术。如西汉开国功臣张良便很欣赏导引,《史记·留侯世家》称,张良“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导引术到底是什么样的健身操?上世纪70年代,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幅彩绘帛画,让现代人才看到了真实动作图。帛画上描绘了44个正在做导引的人物形象,还标注有简单的动作说明。
导引术比较复杂,东汉末期出现了简化版健身操“五禽操”。五禽操又称为“五禽戏”,《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其发明者为东汉末著名医家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姿态创编而成,身体不舒服时,做做五禽操就好了:“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饮食。”
模仿动物动作的五禽操其实是现代人所说的“仿生健身法”,先秦时已有记载。《庄子·外篇·刻意》即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所谓“熊经鸟伸”,就是像熊攀援一样引体,如鸟样伸腿舒展。
“仿生健身法”此后成为中华保留养生手段,宋朝时出现的“八段锦”、“十六段锦”,清朝出现的“太极拳”,都含有仿生动作。
唐代青睐“干浴”
《千金冀方》:“平日点心饭后,即自以热手摩腹”
古人的健身理念到唐朝时已十分成熟,可选健身方式已相当丰富,如服食法、居处法、调气法……都是当时流行的健身养生手段。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满大街都可以看到的“保健按摩”,唐朝时就流行了。
按摩又叫推拿,本是中医治疗手法之一,在先秦名医扁鹊生活的时代已用来治病。《史记·扁鹊列传》所记载的“案扤[wù]毒熨”,就是按摩、药敷方法。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也发现了捶背、抚胸、搓腰、揉膝等典型的按摩动作。
南朝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一书中,设有“导引按摩篇”,称按摩术为“干浴”:“夜欲卧时,常以两手揩摩身体,名曰干浴,辟风邪。”按摩虽然不是唐朝人的发明,但唐朝人十分喜欢是事实,这或许与唐朝时生活条件好,人们讲究生活质量有关。唐朝著名医家、健身达人孙思邈便十分推崇按摩术,将之发挥为日常健身养生方法。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记录了两种当时流行的按摩术,一是域外传来的“天竺国按摩”,一是本土发明的“老子按摩法”。这两种按摩均是自我按摩,“天竺国按摩”只有18节(十八势),对老人保健特别有效果,“但是老人日别能根据此三遍者,一月后百病除,行及奔马,补益延年,能食,眼明轻健,不复疲乏。”
按摩分主动(自我)按摩和被动(他人)按摩,被动按摩是由掌握一定技巧的人帮助按摩。唐朝最擅长按摩术的是孙思邈本人,据说他活了100多岁。《千金冀方》记载,孙思邈有“食后摩腹”习惯:“平日点心饭后,即自以热手摩腹。”
按摩在各个部位均可进行,如摩头、摩面、摩足、摩腿等,其中“摩腹”最受青睐并为后世所传承,清方开辑《延年九转法》即是以按摩腹部为主的健身方法:“摩腹之法,以动化静,以静运动……妙应无穷,何须借药烧丹,自有却病延年实效耳。”此法又称“仙人揉腹”,每法均有图和解释,故又称《祛病延年图说》。
到明清时,保健按摩已和现在一样,成为大众健身方法,明清浴室、理发店都可提供按摩服务。
宋代热衷于“安步以当车”
《苏东坡全集》:“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
据《战国策·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条,先秦时赵国大臣左触龙就是采用步行方式恢复身体健康的,“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从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古籍来看,秦汉人对于行走的认识相当深刻,出土的《养生方》便有“走”方、“疾行”方。疾行即跑步,健身方法之一是:“行欲毋足痛者,南向禹步三……”大概意思是, 想长时间行走脚不疼痛,就要面向南走“禹步”,禹步正是一种仿生行走姿态。
步行宜在早上进行,《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即提倡:“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晨练的同时,古人也有“晚课”,利用饭后睡前时间散步,这有助于入眠。《紫岩隐书·养生》称:“每夜入睡时,绕室行千步,始就枕。”
两宋时,步行更受到许多名人的格外青睐,北宋有个叫张方平的“天下奇才”,曾在南京(江宁府)做过官,他便有晨练习惯,每天早上要步行五里,长年如此。据《宋史·张方平传》,他活到了八十五岁。另一才子苏东坡比张方平更爱晨练,每天早上跑步。据说每次跑10里,出汗方止。据《苏东坡全集·策别十七首》,苏东坡认为,“是故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据明王如锡编《东坡养生集》记载,苏东坡认为自己的长寿秘方有四,其中之一是“安步以当车”,安步,“缓行也”,就是散步。
苏东坡也是位健身达人,他使用过的养生术被称为“苏子术”、“坡仙功”,有一种“香泉养生功”主要由“步息”、“卧息”、“爬功”、“桥功”套路组成,其中的“步息”,就是结合行走开展的。
但如果天气不好或空气有污染时,古人并不提倡晨练。明沈仕《摄生要录·行立》即有类似观点:“大雾不宜远行。”
明清时期盛行“习武”
《义和团档案史料》:“良民农隙讲武,练习拳棒”
与以前各个朝代相比,自元代开始,中国人的健身方式出现新的变化,习武成为首选。所谓“习武”即习练武术。武术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广义上“止戈”手段都属武术;侠义仅指徒手相搏技术,靠肢体动作完成。如果再缩小一下外延,武术即“拳术”,不懂拳法,就谈不上会武术。明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便认为,“其拳也,为武艺之源。”
明清时,武术能成为盛行的健身方式与元朝的禁武政策不无关系。元朝严禁中原民间私藏武器,家里连菜刀都不能随便拥有,这使徒手搏斗技术在民间悄然普及。
明朝则直接推动了武术的发展。从军队到地方,都支持习武。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四“论兵紧要禁令篇”中便称:“凡武艺,不是答应官府的公事”,而是“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身上贴骨的勾当”。
明朝时,各种武术流派也因此应运而生,出现了“十八般武艺”,且各具地域特色。既有“南拳”和“北腿”之分,也有“内家”与“外家”之别。如今深受习武之人推崇的少林、武当、峨眉等三大武术流派均是在明朝时成熟起来的,如少林武术,当时即已天下无双,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称:“河南少林寺拳法,天下所无,其僧游方者皆敌数十人。”
清朝的“禁教不禁拳”政策更将习武风尚推到了极点。据《义和团档案史料》,光绪二十六年四月,直隶总督荣禄在奏折中曾写道:“良民农隙讲武,练习拳棒,自卫身家,原为例所不禁。”
清朝“不禁拳”的本义并非出于“增强人民体质”的考虑,而是为“御侮”和“防贼”,但客观上却推动了习武健身运动的发展,现代最为流行、广受欢迎的“太极拳”就是清朝时出现的。
这股“习武”之风,一直影响到今天民间的健身风尚。值得注意的是,在习武的同时,明清人还爱“练功”健身,西方人称中国武术为“中国功夫”,便与此有关。
本文2023-08-17 20:53:3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2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