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黄连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7浏览:1收藏

古籍中的黄连简介,第1张

黄连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 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 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味连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03~08cm;表面灰**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或橙**,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的中空。气微,味极苦。雅连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长4~8cm,直径05~1cm;“过桥”较长;顶端有少许残茎。云连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黄连片为不规则的薄片或碎块,周边黯**,粗糙,富有残存细小须根,片面**,质坚硬,气微,味极苦。酒黄连色泽较生片加深,味苦,略带酒气。姜黄连表面棕**,味苦,略带姜的辛辣味。萸黄连色泽黯**,味苦,略带吴萸的辛辣味。

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疗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详见百科词条:黄连 [ 最后修订于2018/3/12 23:11:24 共4139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胃不和卧不安的方剂 2 治疗胃不和卧不安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胃不和卧不安 1 拼音

wèi bú hé wò bú ān

2 注解

胃不和卧不安 出《素问·逆调论》。原为胃逆气喘不得安卧之意,后世释为内伤不得卧之症。因胃强多食,脾弱不运,停滞胃腑,成饮成痰所致。其证胸前满闷,不思饮食,嗳气吞酸,恶心呕吐,或头目眩晕,睡则气逆。治宜和胃化湿祛痰,用二陈平胃散加石菖蒲、海石或加栀子、黄连;大便坚结者,用导痰汤;胃脘作痛者,用滚痰丸,甚则小胃丹(《症因脉治》卷三)。参见不寐条。

治疗胃不和卧不安的方剂 橘红石斛汤

钱,山楂1钱,半夏1钱8分。功能主治:胃不和则卧不安。用法用量:如胃热口渴,加石膏、花粉。摘录:《

紫菀煎

水,浑身麻痹,手脚拘急,口涩唇干,身体虚弱,睡卧不安,心神烦躁,面上生疮,四肢沉重,月水不调,经年

清凉饮子

热,咽喉闭痛,乳哺不时,寒温无度,潮热往来,睡卧不安,手足振掉,欲生风候。用法用量:上加灯心7茎,

沉香化气丹

热,或面上四肢浮肿,甚至脏腑闷涩,上气喘急,睡卧不安,俱是有因气所伤,寒气、咽气、膈气、滞气、湿气

加减四君子汤

黄耆;胃冷,呕吐涎味,加丁香;呕逆,加藿香;脾胃不和,倍加白术、姜、枣;脾困,加人参、木香、缩砂仁

更多治疗胃不和卧不安的方剂

治疗胃不和卧不安的中成药 抱龙丸

主大人小儿风痫、惊痫,阳毒狂躁;及心热惊悸,夜卧不安,胸膈壅痰,厥头痛,心神恍惚。用法用量:每服1

更多治疗胃不和卧不安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胃不和卧不安 《医学心悟》:[卷四]不得卧

有胃不和卧不安者,胃中胀闷疼痛,此食积也,保和汤主之。有心血空虚,卧不安者,皆由思虑太过,神不藏也,

《症因脉治》:[卷三不得卧论]内伤不得卧

嗳气吞酸,恶心呕吐,或头眩眼黑,睡则气逆,此胃不和卧不安之症也。胃不和不得卧之因胃强多食,脾弱不

《医述》:[卷十·杂证汇参]不寐(附欠)

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素问》)帝曰∶病不得卧者,何气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不寐合参

魂归于肝者,更有心阴虚而不能寐者,更有胃不和而卧不安者,更有肾神下竭,心火上炎,而烦躁不安者,以脉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五]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目录 1 拼音 2 《外科传薪集》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治老人不寐丸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治老人不寐丸 1 拼音

zhì lǎo rén bú mèi wán

2 《外科传薪集》 21 方名

治老人不寐丸

22 组成

六味地黄丸1料加麦冬4两,黄连3钱,炒枣仁5两,肉桂5两,当归3两,甘菊花3两(要家种者),白芥子3两。

23 主治

老人不寐。

24 治老人不寐丸的用法用量

每日5钱,饭前以白滚水送下。

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

古籍中的治老人不寐丸 《鸡峰普济方》:[卷第十]泻痢(呕吐附)疟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不以时建脾散治脾胃虚泄泻老人脏泄乌头(三分)浓朴甘草干姜(各一分)上为粗末每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

萸、人参各一钱半,甘草五分,水煎服。治胃虚胫寒不得卧,腹痛虚鸣,时寒时热,唇干面目浮肿,少气口苦,

《普济方》:[卷二百十一泄痢门]下赤痢白痢

痢甘草汤。白痢干姜汤。泻姜墨丸治赤白痢下数十行。老人病弥佳。上用干姜好墨各五两筛。以醋浆和丸如梧桐子

《张氏医通》:[卷二诸伤门]火

熄则寂然不动。而拜舞飞走之躯壳。未尝不存也。是以老人以火为用。而少年惟恐多火。高年惟恐无火。无火则运

《景岳全书》:[卷之五十八宙集·古方八阵]热阵

请采纳,谢谢

1“寝”、“寐”、“卧”、“睡”、“眠”,都有“睡觉”的意思。

“寝”

的本义是躺在床上睡觉,或病人躺在床上,可以表示睡着了,也可以表示没有睡 着。《战国策;齐策》:“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

“寐”

的本义是躺着并睡着了。《列子•周穆王》:“昼则呻呼而即事,夜则昏惫而熟寐。”

“寐”,在古籍中经常与“不”、“假”连用。“不寐”是“躺着而睡不着”的意思。《孟子•告子下》:“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假寐”是“不脱衣帽而睡”的意思。《诗经•小雅•小弁》:“假寐永叹,维忧用老。”郑玄笺:“不脱冠衣而寐曰假寐。”(永:长。维:因。用:而。)

“卧”

的本义是身子趴在矮小的桌子上睡觉或打瞌睡。许慎《说文解字》:“卧,伏也。从人臣,取其伏也。”《孟子•公孙丑下》:“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隐:通“依”。几:一种矮小的桌子。)“隐几而卧”就是趴在矮小的桌子上睡觉。

“睡”

的本义是坐着合上眼皮打瞌睡。《战国策•秦策》:“[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欲:将要。)

“眠”

的本义是闭上眼睛。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合目说眠。”《山海经•东山经》:“(余峨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菟(兔),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这里的“眠”,用的就是本义,闭上眼睛是假装死了。

本义不同,因此它们的引申义也有差异。

2“寝”,从躺在床上睡觉可以引申为“躺卧”。《论语•乡党》:“食不语,寝不言。”由人的躺卧可以引申为动物的躺卧。韩愈《南山诗》:“或覆若曝鳖,或颓若寝兽。”由躺在床上睡觉还可以引申为睡觉的处所。《史记•齐太公世家》:“公与妇人饮酒于檀台,成子迁诸寝。”由睡觉的处所又可以引申为特指埋葬帝王的陵寝。《汉书•韦玄成传》:“又园中各有寝、便殿。”颜师古注:“寝者,陵上正殿,若平生露寝矣。”

“寐”,由躺着并睡着了可以引申为“死”。《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陈死人:死去很久的人。寤:苏醒,复活。)由“死”可以引申为“静谧无声”。刘熙《释名•释姿容》:“寐,谧也,静谧无声也。”

“卧”,从趴在几案上睡觉可以引申为躺卧在床上睡觉。《史记•田叔列传》:“两人同床卧。”从躺卧在床上睡觉又可以引申为泛指“躺卧”。《宋史•胡宏传》:“太上皇帝劫制于强敌,生往死归,此臣子痛心切骨,卧薪尝胆,宜思所以必报也。”由“躺卧”又可以引申为“平放着”。魏学洢《核舟记》:“舟尾横卧一楫(jí)。”(楫:船桨。)“卧”,从躺在床上睡觉还可以引申为指睡觉的“卧室”。《汉书•韩信传》:“[汉王]自称汉使,驰入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夺其印符。”

详情参见:http://iasksinacomcn/b/11211979html

3参见:http://wendasocom/q/1371777234068279

  睡 坐着闭目小寐

  眠 偃卧

  瞑 眼睛看不清或闭着

  寝 横卧

  寐 睡觉的统称 有瞌睡的意思

  卧 趴着睡觉

在每个人小时候,或许自己的妈妈都会在自己打喷嚏的时候说“有人在想你了”,即使现在长大了,我们也习惯性地会开这样一句玩笑,如果看到有人在打喷嚏就说“诶呦,谁想你了”,那么“打喷嚏就代表有人在想你”这种说法的来源到底是什么呢?

第一,最早源于《诗经》

其实我们都知道打喷嚏是一件非常寻常不过的事情,尤其在寒冷的冬天稍微不注意被凉风一吹就会打喷嚏,但是古人是非常浪漫的,把打喷嚏变成了想一个人的说法。打喷嚏代表有人在想你,这一说法最早是可以追溯到《诗经》里面的,在《诗经》里面有一句叫做“寤言不寐,愿言则嚏”。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想你啊,想得睡不着,如果你也想我的话,我一定会打喷嚏的。”

第二,苏轼首次使用打喷嚏的典故。

苏轼是著名的诗人,那么当《诗经》中出现了打喷嚏这一典故之后他就开始玩了起来。在它的《元日过丹阳明日立春寄鲁元翰 》一诗中的最后两句便使用了这一典故,这两句是“白发苍颜谁肯记,晓来频嚏为何人 ”。意思也就是说“频频打喷嚏,这到底是谁在想我呀?”

第三,到了宋代已经流传开来。

到了宋代,这个梗逐渐流传开来,文人们纷纷开始玩了起来,有一个诗人叫作梅尧臣,他比苏轼更加直接,他写的诗题直接就叫做《愿嚏 》。可见古人已经把打喷嚏想象成了一件很浪漫的事情,所以由于文人们的多次推广,打喷嚏这个梗才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只不过到了现代,打喷嚏已经不仅仅表示有人在想你的意思,而且还可能表示有人在说你的坏话,或者说在议论你等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