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岭南的古诗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7浏览:1收藏

关于岭南的古诗词,第1张

1、《岭南大雪 》

年代:宋 作者:区仕衡 

海冻珊瑚万里沙,炎方六出尽成花。 

洛阳纵有行春令,谁问袁安处士家 

2、《春日岭南 》

年代:宋 作者:孙正平 

窗前修竹霭如云,巧语春禽只听闻。

睡起蒲团趺坐稳,惟将茗椀对炉薰。 

3、《客居岭南》 

年代:宋 作者:张子龙 

天风吹白波,归客欲如何。

炎国逢花早,春船载雨过。 

畏蛇焚瘿木,防蛊种衰荷。 

洞口商人妇,时时送夜歌。

4、《庚午腊中苦寒不雪不雪岭南之常而苦寒为希有》 

年代:宋 作者:郑刚中 

檐风动修竹,终夜玉相戛。

晓望山头松,孤瘦冻欲折。

欣然发茅亭,准拟看飞雪。

待之既逾时,脚硬冷如铁。

青山全不老,暮雨空凄绝。

岂非地气偏,湿浊旧不泄。

剪水下云来,祗向虚空歇。

今年腊中寒,万口称凛冽。

此是雪先声,荡洗岭南热。

蜒叟且莫惊,造化无差别。

会须烟瘴林,都有琪花结。

草色润如酥,看取焦枯活。

5、《岭南鞭春》 

年代:宋 作者:范端臣 

一辞湖上月,三见岭南春。

怪鸟呼如鬼,痴猿立似人。

蛮商通海舶,渔户杂江滨。

尚有鞭牛扑,纷拿起路尘。 

6、《岭南道中》

年代:唐 作者:曹松 

百花成实未成归,未必归心与志违。

但有壶觞资逸咏,尽交风景入清机。

半川阴雾藏高木,一道晴霓杂落晖。

游子马前芳草合,鹧鸪啼歇又南飞。

7、《岭南荔枝不可寄远龙眼新熟辄以五日颗奉晦叔》 

年代:宋 作者:张栻 

荔子如今尚典刑,秋林圆实著嘉名。

虽无赪玉南风面,却耐筠笼千里行。

是我国南方五岭以南地区的概称,以五岭为界与内陆相隔。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四省边界处。历史上大致包括广东(含海南、香港、澳门)、广西和云南省东部、福建省西南部的部分地区。

岭南文化是由本根文化(即语言认同文化)、百越文化(即固有的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即南迁的北方文化)、海外文化(即舶来的域外文化)四部分组成,其内涵丰富多彩。

近代相继出土大量的文物,实证了岭南在秦之前已经存在灿烂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高度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岭南民族:

岭南自古就有先民在此生息。先秦时期,古籍中对长江以南沿海一带的部落,常统称为“越”,文献上称之为“百越”,包括吴越、闽越、扬越、南越、西瓯、骆越等,岭南地区分属南越、西瓯、骆越三大部族。

南越演化为今天广东地区的汉族、壮族、瑶族、畲族等,而西瓯、骆越演化为今天广西、海南、西南地区的壮族、瑶族、黎族、布依族、傣族、侗族、畲族、仡佬族、毛南族、京族、仫佬族、水族等的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中,也有南迁的移民融合入。

广东省是56个民族成份齐全的省份。汉族民系主要有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闽南民系。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

人物简介

梁佩兰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腊月,少年时从学于陈邦彦,攻读经史百家之学,他聪敏过人,记忆力强,能“日记数千言”,素有才名。顺治十四年(1657)乡试第一,此后三十年间断断续续6次赴京会试,均落第,自号漫溪叟,潜心治学,一时风雅称盛。梁佩兰每有所作,均被人们争相抄传。梁诗在当时名气极大,名公巨卿、达官贵人,都以获得他的题咏为荣。

康熙二十年(1681)冬,与朱竹等结诗社。康熙二十七年(1688)徐乾学主持会试,使用“通榜法”录取大批名士,梁佩兰第七次赴考,金榜题名得中进士,但这时他已是60岁的花甲之年了。朝廷任他为知县,他以年老而不赴任,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梁以留京写诗为乐,士大夫争相延请品题吟哦。其间,他与中原的名诗人交往唱和甚多,诗作颇受好评,被公认为诗坛宗匠,名士王公多与其交往。满清贵胄、著名的词人纳兰性德,因慕其名,特修书邀他共同选编宋、元词集。纳兰性德死前七日,还与他和姜宸英、顾贞观等人饮宴赋诗。。他考取进士后因年事渐高而无意仕途,未久因故离开翰林院,南归隐居广州以诗酒自酬,并与友人结成诗社以再振岭南诗风为己任,致力培养诗坛新秀。

次年梁佩兰即告假归里,隐居于广州丛桂坊(今丛桂路附近),集骚人,结诗社,共唱吟,一住十四年。梁佩兰早年曾与一批粤中诗人在广州城西结西园白莲诗社。告假还乡后,他召集一批诗友,在法性寺重开兰湖白莲诗社,由他和屈大均、陈恭尹主持,长期组织诗会,吟咏唱和,交流切磋,扶掖后学。客以他事请者,引疾不听闻;持诗文者,则披衣倒屣,讲论不休。经他教导的后辈诗人,著名的有被王士祯称为“岭南二妙”的王隼、梁无技,以及陈阿平、韩海和女诗人王瑶湘等,很多外地诗人也慕名前来就教。此外,梁、屈、陈还主持过越台诗社、东皋诗社、探梅诗社等。据《清史列传》记载:“是时岭海文社数百人,推梁佩兰执牛耳。”他的诗歌创作为诗坛各方瞩目,所作意境开阔,功力雄健俊逸,为各大诗派一致推崇,被时人尊为“岭南三大家”与“岭南七子”之一。梁佩兰亦善作词、书法、绘画。词作被誉为清初粤词大家。书法合李邕、苏轼、米芾三家为一体而自成风格。

康熙四十一年(1702)岁末,为庆祝翌年三月康熙帝五十寿辰,诏敕庶吉士久在外者赴馆供职。梁佩兰奉召进京,抵京不一月,例值翰林院散馆考试,梁佩兰等三十人以不习满文而被革去庶吉士职位。梁佩兰不肯屈身赴选知县,翌年深秋便离京回乡。他与诗人沈用济结伴南下,沿途吟赏唱和,抒怀吊古。次年春,梁佩兰抵粤。 越年病逝广州,卒后门人私谥文介先生,葬于广州市东北郊白云山柯子岭南麓,现保存尚好。

梁佩兰著有《六莹堂集》前后集、文集共16卷传世,收录了他近二千首诗。他还曾参与修纂《阳春县志》(已失),为康熙三十年(1691)新修《南海县志》作序。

个人成就 诗作

梁佩兰诗,多酬赠和吟咏景物之作,也有发泄功名失意的怨辞,间亦杂有兴亡之感。较有意义的作品是某些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章,如《养马行》、《采珠歌》、《采茶歌》、《雀飞多》、《樵父词》等。这类诗,内容清新,语言通俗,感情自然,不失为佳作,但不多见。他的大多数诗仿古的习气过重,笔调较为平淡直致。总体来看其诗成就还不能与屈、陈并论。《清史列传》等典籍及当时的名人如何巩道、近人徐世昌等则盛赞其诗。

书画

梁佩兰兼擅书画,画善山水、兰花,但并不多见;书法则以行书见长,为清初岭南书坛的佼佼者。《国朝书画家笔录》称其书法受王羲之影响,近人麦华三、马国权等则称其书法由苏、

米上溯李北海、钟繇、王羲之等,并形成自己风格。据《广东传世书迹知见录》称,梁佩兰传世主要书迹大致约37件,《壮陶阁书画录》与《风满楼书画录》均有记载。其书法以《行书七言联》(广东省博物馆藏)为代表。该作品书文为“偶值放衙闲啸咏,何妨拄笏对云山”,很有一种厌倦官场、偷得清闲的放浪形骸。此作是送给当时两广总督吴兴祚的,其意义也就更加耐人寻味。近人陈伯任称此书“顺笔纵书,尚存明代风习”。今观此书,则雄奇高古,笔力劲健。近有好事者将之镌刻于广州白云山碑廊。

“岭南三家”的诗文各擅胜场,在书法上也是各有千秋。古人《书法汇编序》中专门论及三家书法之不同处。书中道:幼曾记吾粤屈翁山、梁药亭、陈独漉三先生相聚论书。三君惟独漉以八分擅名,梁谓之曰:“公书有本领,有学问,然世上多有之。仆书没本领,没学问,然掩其姓字,出书示人,识者必曰:想见此子不俗。”因谓屈曰:“公书何如?”曰:“仆书不管有本领,没本领;有学问,没学问,只自己写成一屈翁山耳。”三公之言,得毋亦贵有天趣之谓耶?从中可看出三家之书,均能自鸣天籁。在书法史上均有其一席之地。再观梁佩兰的行书,这种感觉则愈显。

名号由来

梁佩兰之所以名列“岭南三大家”,而且名列首位,说来不为无因,原来是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有番禺诗僧王隼(自号蒲衣,尝入丹霞为僧,后返初服。及卒,私谥清逸先生),编选梁佩兰及屈大均、陈恭尹之诗,命名为《岭南三大家诗录》。按当时梁、屈、陈3人都是在世,而且彼此均有过从唱和。如果就主题思想倾向、题材价值等社会效果而言,梁诗在现实性、人民性的深度、广度显然不及屈、陈。但屈、陈两人终生以布衣终老,不事新朝,抗清的民族意识较强。而梁佩兰毕竟是功名中人,而且名驰京华,结识公卿。也许由于这些因素,梁佩兰由是位列两者之前,而且收入诗作最多。又据近人邓之诚在《清诗纪事初编》里的考证,王隼之所以选定这3人,并命名为“岭南三大家”,其目的“隐以抗‘江左三家’(即当时清初的江苏诗人钱牧斋、吴梅村、安徽诗人龚鼎挛)”。但不管编选者主观意图如何,“岭南三大家”的称号一直为人们所公认,流传至今,仍有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更为广东一代的诗风,起了继往开来的推动促进作用。而在这之前,岭南诗人的艺术价值就全国的地位而言,大多数是叨陪未座的。

人物墓葬

梁佩兰墓位于市东北郊白云山柯子岭南麓,已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尚好。

坟面用灰沙构筑,分有坟头(山圈)、山手和前台。南向,全长约134米。地面铺灰沙,分3级,坟头最高,山手、前台依次而下。坟头用版筑的灰沙墙绕成半圆筒状,直径27、正中处最高为12米,当中有碑龛,石碑早被挖去,根据留下的痕迹得知,原碑高98、宽45厘米。龛前有灰沙拜桌,高出地面。两出手之间横宽约5米。墓志石2块,分嵌于两边平肩的灰沙壁中(挂榜),碑石黑色,风化严董,志文多已剥落。前台向两侧扩展,宽约8米。因墓址所在的山坡较陡,在坟头后面依陡坡再圈筑两重挡土灰沙墙(会岭),里面的一重灰沙墙头有浮雕式祥云涌月装饰,墙中嵌一灰黑色碑召,高60、宽38厘米,正中并排刻:“赐进士出身征仕郎翰林院庶吉士显考药亭梁公府君敕封孺人显妣梁门何氏太夫人之墓”。下款由“康熙五十年岁次辛卯十二月十九日癸酉之吉孝男僧宫”以及孙、曾孙共14人立石署刻。墓地周围已成整片松林,坟面杂草灌木丛生,几与人齐。东边山手处有1穴用水泥新筑的坟,打破了梁墓前台的东侧,新坟正中有花岗石碑“新会梁公贤信之墓”,是1951年入葬的。据吴荣光撰的重修墓志得知,灰沙坟面是道光六年(1826)重修的,坟中山手两边挂榜的2块志石即为吴荣光撰书。重修时还在坟后加筑2重挡土的灰沙护墙(会领),又在坟头中另立新碑(已被挖去,不存),原墓碑则移置于内重的护士墙(会领)当中。

代表诗作

舟发阊水至饶阳道中作八首(其四)

小雨湿自好,秋花鲜向人。

秋花照江水,一片江南春。

白露节未降,白云怀已新。

扁舟语舟子:花下且垂纶。

秋夜宿陈元孝独漉堂读其先大司马遗集感赋(其一)

大节平生事,文章复不刊。

墨痕尤似渍,碧血几曾干。

自得乾坤正,谁知世事艰。

草堂灯一点,霜气迫人寒。

粤曲二首

春风试上粤王台,锦绣山河四面开。

今古兴亡犹在眼,大江潮去复潮来。

琵琶洲头洲水清,琵琶洲尾洲水平。

一声G乃一声桨,共唱渔歌对月明。

不对。最早见于《晋书·地理志下》。

《晋书·地理志下》将秦代所立的南海、桂林、象郡称为“岭南三郡”,明确了岭南的区域范围。岭南北靠五岭,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范围包括了今广东、海南、广西的大部分和越南北部,宋以后,越南北部才分离出去。五岭不单是指五个岭名,也包括穿越南岭的五条通道。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及文化话题 在我国古代史上,「 ”粤越一也”,都同属禹贡中的扬州之境,因而《百越先贤志》(被归为「 ”岭南遗书”的一部分)中就记述着北至会稽越地、南至岭南「 ”粤地”的先贤事迹,皆因「 ”越粤”本是同一含义。 《百越先贤志》前序中说:「 ”两汉兴地志,吴越之境皆会稽郡,别为丹阳、豫章,故会稽之越,夏禹苗裔也”。自越王勾践统越地起,其后世子孙就遍及闽越、南越、骆越等地,在《禹贡》中统称「 ”扬越”、包括了今日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越南、湖南、江西及江苏局地。 「 ”百越先贤”中的先人多对国家统一有大贡献 《百越先贤志》中的先贤自越王勾践时期记起,分别记载了「 ”欧冶子、大夫文种、计倪、范蠡「 ”等人的事迹,在南越部分中又记载了高固(广州五羊城始祖)、史禄(秦一统南越的先贤),还从《史记》、《汉书》等典籍中摘录了严助、朱买臣(「 ”东越归汉”的功臣)等汉代名臣的故事。 从以上名单中我们可看出,《百越先贤志》特别注重有关家国统一大业的先贤事迹、对他们的褒赏之意自然溢于言表。 《百越先贤志》撰者欧大任与广州「 ”南园诗社” 欧大任是广东顺德人(1516-1595)、明嘉靖年间曾夺廷试第一,被隆庆帝钦定参与《世宗实录》的修纂。万历帝对欧大任尤为赏识,在万历年间,欧大任曾历任国子监、大理寺、南京工部等重要机构的官职,获得了备受后人赞誉的官声。 「 ”南园诗社”通过诗作延传颂历代先贤们的爱国气节 不过,欧大任入仕是他47岁(1563、嘉靖四十二年)后的事情,在这之前,他曾八次乡试落第,因而与梁有誉、黎民表、吴旦等好友结诗社于广州南园、终日以诗抒怀,是为「 ”南园后五子”。 结社期间,欧大任曾在广东一带追游名胜,广州镇海楼、新会三忠祠、白沙先生祠、肇庆梅庵、七星岩等地都留下过他的足迹,写下过《镇海楼》、《厓门吊古》等抒怀家国理想的名篇。致仕后,他依旧不忘旧好,搜集了自东汉至明代的120名百越先贤编撰成《百越先贤志》,在历史上留下了「 ”博涉经史,工古文辞诗赋”的高度评价。 欧大任在搜集这些百越先贤时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主旨都为了赞颂那些具有家国风骨的先人、通过他们的事迹、再结合自己的诗作宣扬爱国情操及士人大义。 比如《旧唐书》的列传中记录有为唐朝一统岭南作出巨大贡献的冯盎将军,欧大任就在《百越先贤志》中补充了冯盎的祖父冯融的事迹:「 ”新会人,世为罗州刺史,至融能以礼义威信镇于俗”(相关史载仅见于《隋书·列女传》里的冼夫人记录:及宝(冯融之子)卒,岭表大乱)、完善了隋朝在统一岭南过程中的来龙去脉、同时强调了文人的「 ”礼义威信”于家国大义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欧大任曾亲赴各地,为史册完善了相关先贤们的事迹记述 欧大任的如此心结,在以他为代表的「 ”南园诗社”诗集里表现得尤为明显,只是诗集多有沦没、今日从《百越先贤志》中反能更多地看到欧大任博古颂今的史观、而历代百越先贤也正是「 ”南园后五子”们的效仿榜样。 「 ”南园十子”为岭南文化史竖起了「 ”南园风骨” 「 ”南园十子”实际上分「 ”前后五子”,「 ”前五子”源于元末明初期间的南园「 ”抗风轩”,「 ”后五子”由欧大任等人重新结社而兴起。 「 ”南园”位于今日广州文明路一带,成立于南园抗风轩的南园诗社一扫元末明初期间的诗坛纤弱之风,在岭南文化上立起了壮怀豪迈的文化源流。「 ”前五子”指的是孙蕡、王佐、黄哲、李德和赵介五人,他们除了身为诗人、还是备受百姓爱戴的父母官,在人品和诗文上都受到了世人的敬重,因而后世百姓们自发在「 ”抗风轩”故址上建起了「 ”五先生祠”纪念他们。 《镇海楼》中体现出的豪迈文风 明嘉靖年间,人们在「 ”前五子”的感召下,又在南园附近兴建了与新会崖门大忠祠并立的「 ”三忠祠”,专门纪念宋末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 ”三忠”。欧大任正是在这「 ”全民昭忠「 ”的氛围下重结诗社、以诗文延续「 ”前五子「 ”的爱国风骨,于是这前后五子在岭南文化史上就被合称「 ”南园十子”。 明朝清初时,「 ”南园十子”竖起的「 ”南园风骨”正熊熊烈烈,为反抗清军入粤时带来的血腥统治,大量岭南文人投笔从戎投入了抗清斗争中。这时期继续有以陈子壮、陈子升兄弟为首的「 ”南园十二子”结社倡导爱国志气,还有羊城才女张乔也成了这段壮烈历史中的一部分。 「 ”百花冢”掀出了才女张乔与「 ”南园诗社”的岭南爱国精神 由于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复兴「 ”南明”,顺治年间的广东就成了政权争夺战中的炼狱之地。以尚可喜和耿精忠为首的平南王、靖南王汉军对广东 展开了大肆屠杀,引起了以「 ”南园诗社”为代表的文人们强烈 。顺治四年(1647),曾为万历年间探花的陈子壮就率先在南海九江举起了义旗、在高明一带与清军展开了对峙,失败后英勇就义于广州。 陈子壮就义 然而抗清志士们全无妥协,顺治十一年(1654),南明李定国大军再度大规模入粤、收复了包括高明在内的大量粤地,清军被迫退守广州。「 ”取广州必夺新会”,可惜由于郑成功的失约、李定国在新会之战中功亏一篑,南明终究还是复兴无望了。 1984年,位于广州梅花园附近的「 ”百花冢”重现人间,「 ”百花冢”与「 ”南园诗社”有着密切关联、所葬之人正是有「 ”羊城第一才女”之称的张乔。据张乔诗集《莲香集》及相关的考证资料,张乔生前一直都是南园诗社的活跃份子,「 ”每有宴集、乔必与”,陈子壮、陈子升兄弟对她人生的影响甚为巨大。 《莲香集》与南园诸子的故事 张乔生于明万历年间、终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年仅十九岁,「 ”百花冢”实际上在她死后十二年(1645年)才由民间士人发起而建。其时崇祯帝殉国、弘光帝被俘,于是广州名士们每人手执一花到梅花园的小梅坳为张乔送葬、又在墓冢四周环植百花、故称「 ”百花冢”。 借纪念一弱小女子来表达不满时局的爱国精神,其实是因张乔结交的都是爱国仁人志士,这些人在明清易帜之际无一变节,故而后人就通过对张乔的缅怀吟咏来抒发自己对南园诸子的怀念,在文笔抒怀风声鹤唳的清初年间,其实这也是一无奈之举。 张乔画像(现存广州市博物馆) 岭南文化史的二千年爱国脉络,均体现在历代先贤身上 无论是范蠡(吴越)还是史禄(秦)、无论是严助(汉)还是冯融家族(隋唐),欧大任所收录的先贤典范多生活在古代王朝易帜之际。欧大任并无特意倾向是何种方式达成的统一,但很显然地,他反对的只是因统一战争带来的屠戮。 从吴越到明朝,这跨度二千年的历史中贤人志士不少,欧大任摘录的都是自身具有爱国情怀的先贤、而非那些仅因效命于帝王而达成功勋的王朝功臣们。 清初时「 ”南园风骨”反对的是清军的血腥统治 在欧大任眼中,严助朱买臣帮助东越和平归于西汉、冯融冯盎家族帮助岭南和平归于隋唐,这在后世历史看来都是有大功勋的;明末时的南园诸子奋起抗逆、反对的正是清军的血腥屠戮,其延续的「 ”南园风骨”也不曾有所变,「 ”词客旧多亡国恨,骚人今有礼魂篇”,说的正是明清易帜之时「 ”南园风骨”的强烈体现。南园诗社最后一次重开是在1911年,与会者盛极一时。 从元末到清末的五百年间,南园诗社几度兴衰,除衍生出典范性的《百越先贤志》之外,南园诸子们还以文人的身板子擎起了一次次历史巨变,二千年的岭南文化史也因此得以在历次风云幻变中传续至今。 面对压迫所体现出的不屈,才是「 ”风骨”的精神所在 在二千年间,「 ”百越”始终能与中原地区紧密联系到一起都因这些先贤们的努力,因为文化割裂、区域游离在外就意味着落后。 正如欧大任在《百越先贤志》中所说:「 ”佘闻太史公曰,越虽蛮夷,其先岂尝有大功德于民哉?”,当所有「 ”大功德”由先贤们历二千年一点点垒成后,我们(所有百越后人)才有了今日「 ”坐享其成”的局面,可是这「 ”南园风骨”难道就可以因此淡忘了么? 「 ”坊间五千年”将坚持内容100%原创(部分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原创文章。本号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

历史上,岭南也包括曾属中国皇朝统治的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

越南脱离中国独立后,“岭南”之概念逐渐将越南排除在外。

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动,现在提及到“岭南”一词时,特指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江西和湖南部分位于五岭以南的县市并不包括在内。

岭南古为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秦末汉初,它是南越国、闽越国的辖地。

所谓岭南是指五岭之南,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

大体分布在福建(含武夷山)、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区交界处。

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岭。

长期以来,是天然屏障,南岭山脉阻碍了岭南地区与中原的交通与经济联系,使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远不及中原地区,被北方人称为“蛮夷之地”。

自唐朝宰相张九龄在大庾岭开凿了梅关古道以后,岭南地区才得到逐步地开发。

《晋书·地理志下》将秦代所立的南海、桂林、象郡称为“岭南三郡”,明确了岭南的区域范围。

岭南北靠五岭,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范围包括了今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的大部分和越南北部,宋以后,越南北部才分离出去。

五岭不单是指五个岭名,也包括穿越南岭的五条通道。

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五十九岁的苏轼在重掌朝政的新党的报复性致命一击下远贬岭南,在短短几个月的贬窜途中朝廷又三改谪命,最后苏轼不仅官职一落千丈,失去了地方官实质性的权利,而且贬谪地越来越远,从英州到惠州,三年后更再追贬到更远的海南,至此政治生涯中的苏轼彻底走出了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期然而就是在接下来的这段近乎极致的贬谪时期内,苏轼在思想与创作上最终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真正完成了东坡文化人格的完善、成熟和定型,并在其以后的千百年中对岭南文化、对中国人尤其是文化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学创作影响深远这些正是其在近七年的穷居岭海期完成,即其所自称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惠、儋时期 一、苏轼作为贬官在岭南的实际生存状况 岭南在其尚未得到较好开发的初前期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地域作用,一是朝廷和地方官猎取珍奇物产如明珠犀角荔枝等物的一块宝地,二是历代王朝主要是明清之前接纳安置贬谪、流放“犯官”的重要地方唐宋时期的岭南仍尚未得到较好开发,自然环境和人文风俗还较为原始,与中原、江南殊异苏轼贬到惠州时几经变动最后确定的官职是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再次追贬到海南时的官职是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官职自是散官,而“安置”作为适用于宰执、侍从官等高级官员的较高规格处置,比起编配来从自由度和经济情况等来说本应还算好一些的但苏轼作为新党格外加意迫害的元祐旧臣在新党的“特殊关注”下,生存状况实际上只能更差,不仅居难有定所,而且生活中也时时呈现窘迫之状,在惠州时便经常缺衣乏粮,到了儋州生活更为艰苦,所以诗人所说的六无——无肉、无药、无室、无友、无炭、无寒泉——而其实远远不止,“大率皆无耳”,也并非夸张 二、苦中作乐、雅俗结合的生存状态 岭海时期的生存环境诚然不容乐观,生活诚然很艰苦,但历尽沉浮而更加达观的苏东坡不会竟日苦吟作寒虫状,逆境中苏轼总能发挥其超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使身心在原本不利的环境中得到超脱和安适,这也正是苏轼精神和文化人格中过人的一面 “大率皆无”的艰难生存也没有让年过六旬的的老人潦倒不起,睿智的东坡在看似无路可走时总能找到出路,“无室”就自己建造,无炭则借助松明,无墨则请友人自造,不痛惜差点焚屋,而乐于所得“足以了一世著书用”的佳墨同样无粮就自己来种,在苦行僧的日子里咀嚼出了清淳的美好,颇有繁华落尽见真淳之感收获时作为“农人”的东坡曾大为感叹“美好出艰难”,但同时还是士大夫的诗人确实很能够发现艰难生存中的美好,在艰苦的世俗的生活中寻找雅趣诗人至爱酒,尤其在蛮荒生活中,酒作为调节心境的一剂良药更不可少所以虽然乏粮,但诗人仍然总不忘酿酒,而且名目很多,诗比酒好,诗人陶醉其中,不纯是为酒,而是为那番雅趣和酒香中轻松愉悦的感觉酿酒、饮酒和浓郁的酒香使东坡从痛苦与无奈中超脱出来,沉重的贬谪生活又凭添了些许轻松和诗意也许是因为病的原因,过海后的东坡终不能肆于饮酒,所以对酒的爱好颇移于茶,具有很高文化修养的苏轼更会在饮茶的讲究中体味出深意,折射出诗人远居天涯的天趣和孤洁除了茶酒,诗人还一直念念不忘另一种文化生活的必须品——棋,时常回忆起昔年庐山道观中深夜古松流水之间“不闻人声,时闻落子”的那阵棋声东坡之于棋就像对酒一样,自谓“素不解棋”,虽“自尔欲学,然终不解也”但爱看别人下棋,正是处在旁观的角度,所以更能怀着当年听棋的审美感觉来看棋,“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无争无忧,自得其乐 晚年的万里远谪,苏轼内心不是不曾感到过飘零和凄凉,也未有绝对彻底的断绝过北归的念想,但随缘自适思想灵活的苏轼具有非常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所以东坡很快适应了当地的生活,与当地人融为一体,俨然化成了黎民,并喜欢上这片秀丽奇异淳朴的化外之地,用清绝超俗的语言描绘这片景色秀丽的土地,在这片远离政治风云的穷荒之地安享“安眠无梦雨声新“的萧散和安适 三、东坡岭海时期与当地人的交往和社会活动 东坡性喜与人交往,而且心地洁净,“眼中无一个不好人”,不仅是对公卿士大夫,东坡之于民间百姓尤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所以尽管最后的贬谪中两次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和人群,东坡皆能很快的熟悉起来后来东坡更是有感于这方被称为蛮夷的人的淳朴,而且很善于感受到周围人的真淳良善,每到提到当地越民总是充满亲切之感与东坡亲善之人不仅是可以谈书论道的诸黎等读书人,还有周围的平民苏轼与当地人的情谊使其在岭海口碑良好,而苏轼之于岭海的意义还仅不在于此,作为历代岭南贬谪队伍中的一员,苏轼所有意无意中承担的更多的还是文化传播的任务和在岭南独特人格精神的遗留这对岭南人和后来贬谪岭南的仕人影响深远深受巧诈机心迫害的苏轼固然很喜欢那些没读过圣贤书的天然淳朴良善的黎人,但同时作为一位具有很高文化修养的高层次的文化人,仍然很自然的关注起当地的民风教化,自行担负起教化黎民的重任众人在黎子云兄弟所居集资建成的载酒堂成为苏轼在儋州文化活动的中心,其学生不仅有本地人黎子云兄弟、符林、王霄等,还有从外地赶来的有姜唐佐、葛延诸人,这些人后来多有所成,成为饱学鸿儒和地方上的一代师表苏轼之前,海南未有人登第,其北归后三年,姜唐佐成为海南第一个举乡贡者,王霄、陈功、李迪等举明经,杜介之、陈中孚举文学,大观三年,符确登第,成为海南第一个进士儋州黎汉向学之心蔚然成风,人才渐盛这是和苏轼的教化和影响分不开的,苏轼对海南文教的开拓之功成为共识 苏轼思想、精神和文化人格多在世俗现实生活中一点一滴的表现出来而在现实之上诗人的思想更为超然高远,正是因为心处在这样一种高远的状态,才能够俯视一连串的打击和艰难的生存,保持超然自适行藏在我的心态晚年的东坡,已经经历了几番仕途中的辉煌和失落,看淡了功名的成败得失,不再像年轻时的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早已明白在宦海中既然没有提前急流勇退而出,就难免身不由己,所以岭海时期的东坡注重的是如何使自己在一次次的政治风暴中保持安定、自适和超然,不论外界风浪如何吹炫颠簸将自己推向到何处,自己所做的就是如何在现有环境和条件下如何尽力实现自我 四、悬知合浦人,长诵东坡诗——苏东坡对岭南的影响 苏轼流风在岭南影响深远,不仅在学宋成为风习的清代岭南诗人多宗苏轼,而且崇尚唐音不满宋诗的清以前诗人也多对苏轼极为尊重,很多人如李昴英、陈献章、黄佐、明末清初岭南大家等诗中都有苏风流韵,对于岭南雄直豪健诗风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另外,作为贬谪之臣,苏轼精神和人格成为历代谪岭海官宦的一种重要范式对于历代贬到岭海穷恶军州的仕宦,到哪里去寻找信心和力量,来支撑自己度过生命中的重大打击,是摆在他们每一个人面前的问题这些岭南滴宦因为相同的遭际往往在心中产生一种认同感,而前贤苏轼无疑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心理支持助其淡漠身心的打击,保持士子的高格和责任感 岭南山川古迹独特物产和优美的平居环境给东坡困苦寂寥的贬谪生活增添了许多绚丽的色彩苏轼所到之处多赋诗题刻,其踪迹所至又为山川古迹和后世留下一连串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东坡文化系列古迹和精神遗留,为岭南留下了一大批很宝贵的文化资源正如后人所说,“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轻惠州”,而且不仅惠州,儋州、广州、连州、滕州、韶州、循州等东坡所至之处皆有东坡文化存留,如惠州苏堤、东坡井,朝云墓,广州灵洲妙高台、超然台,所题名的环翠亭、六榕寺、南海浴日亭,儋州的载酒亭、苏公祠及为纪念苏轼而建的东坡村、东坡田、东坡塘、东坡石、东坡书院等以及许多的题刻,故事传说,书画,与东坡相关的美食等等,可见东坡对于岭南文化广阔而深远的影响 总之,在岭南完成了一生中最后辉煌的苏东坡,像万里澄空外天边硕大、红艳、温和、静穆的夕阳,在岭南留下了最后灿烂的韵味深长的光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