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理的命理古籍
壁奥经 不署撰人 清印本 一册全 兰台妙选 [明]万民英识 清印本 一册全 命理探原 [清]袁树珊撰 民国上海文化书局石印本 八卷三册全 子平集要 不署撰人 清康熙内府精抄本 一册全 命谱 [清]袁树珊撰 民国润德堂本 八卷全 滴天髓 [明]刘伯温撰 民国大德书局石印本 二卷一册全 称命全书 不署撰人 光绪刻本 一册全 磨镌赋 [明]胡文焕编 清印本 一册全 琴堂步天警句 [明]胡文焕编 清印本 一册全 琴堂五星会论 [明]胡文焕编 清印本 一册全 琴堂指金歌 [明]胡文焕编 清印本 一册全 子平管见集解 [清]雷鸣夏撰 清同治五年六吉堂刻本 二卷全 任注滴天髓阐微 [明]刘基撰 [清]任铁樵注 民国排印本 四卷全 三命通会 [明]万民英撰 清印本 十二卷全 神峰通考命理正宗 [明]张神峰撰 民国三年广益书局石印本 四卷二册全 穷通宝鉴栏江网 不署撰人 清益原堂板 二卷一册全 玉照神应经 [晋]郭璞撰 清印本 一册全 算命实在易 [民国]星相研究社编 民国上海章福记书局石印本 二卷一册全 天元秀气巫咸经 [唐]珞琭子撰 清印本 一册全 五星壁奥经 [清]孙星衍校 清印本 一册全 新刊合并官版音义评注渊海子平 [宋]徐升编[明]杨淙增校 清光绪九年京都大成堂刻本 五卷全 星平集腋统宗 [清]廖瀛海撰 清道光十二年经文堂刻本 四卷全 耶律真经 [辽] 耶律纯撰 清印本 一册全 望斗经 [明]万民英校 清印本 一册全 星平会海 [清]水中龙编 民国萃英书局石印本 十卷四册全 《命典》 王黛林著 印刷本 全书 渊海子平 [宋]徐升编[明]杨淙增校 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 5卷1册全 张果星宗 [明]陆位辑 清印本 一册全 《出生时间与命运》 王黛林著 印刷本 一册 御定五星精义 不署撰人 清康熙内府抄道光增补本 一册全 子平真诠 [清]沈孝瞻撰 民国会文堂石印本 四卷二册全 紫微斗数全书 [宋]陈希夷撰 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 四卷一册全
(一)先秦古籍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山海经》从东、南、西、北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华腹地的山川宝藏,特别是一些异鸟怪兽、奇花异石,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其中《海外经》介绍了传说中的海外异国,如双头国、三首国、女子国、丈夫国、大人国、小人国等国的风俗习惯,更是奇中有奇,不但使人赏心悦目,而且能使人增长很多知识。
《山海经》的作者
《山海经》一书的作者和成书时间都还未确定。过去认为为禹、伯益所作,大约出于周秦人的记载,不可信。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时间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巴蜀,东及齐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汉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其中许多可能来自口头传说。 山海经》现在最早的版本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晋朝郭璞曾为《山海经》作注,考证注释者还有清朝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等。
刘歆(最早可编者):(约前53-前23) 西汉末古文经学家、目录学家、天文学家。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沛(今江苏沛县)人。汉皇族楚元王刘交五世孙,刘向之子。成帝时为黄门郎。河平中,受诏与其父总校群书,讲六校传记。刘向死后,刘歆复任中垒校尉。哀帝即位,王莽荐举为侍中太史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继承父业,撰成《七略》,为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曾建议为《左传》、《毛诗》、《古文尚书》等古文经设立学官,遭今文博士的反对。因得罪执政大臣,出任河内、五原、涿郡等地太守。王莽新政,累官至京兆尹,封红休侯、国师。地皇末(23),谋诛王莽,事泄自杀。明人辑有《刘子骏集》。刘歆上《山海经》表,约在汉哀帝建平年间(前6~前5)。
《山海经》的内容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全书18篇,约31000字。五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4篇、大荒经4篇、海内经1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做为一组;海内经4篇作为一组;而大荒经5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每组的组织结构,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五藏山经的一组,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馀不敢言之也。”
《山海经》目录
山经
第一卷 《南山经》 第二卷 《西山经》 第三卷 《北山经》 第四卷 《东山经》 第五卷 《中山经》
海经
第一卷 《海外南经》 第二卷 《海外西经》 第三卷 《海外北经》 第四卷 《海外东经》
第五卷 《海内南经》 第六卷 《海内西经》 第七卷 《海内北经》 第八卷 《海内东经》
第九卷 《大荒东经》 第十卷 《大荒南经》 第十一卷 《大荒西经》 第十二卷 《大荒北经》
第十三卷 《海内经》大禹
《山海经》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1对历史,民俗,科学等的作用
正如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指出的那样:“《五藏山经》在《山海经》全书各部分中最为平实雅正,尽管免不了杂有一些传闻、神话,基本上是一部反映当时真实知识的地理书。”据谭先生研究,《山经》共写了四百四十七座山,这些山中,见于汉晋以来记载,可以指系确切的约为一百四十座,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对晋南、陕中、豫西地区记述得最详细正确。这应该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宝贵资料。而《山经》在记述时,往往以山为纲,以首山叙起,依次叙山名、水名、道里、民族、风俗、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又是研究其他学科的宝贵材料。在《海经》中,记载了一些诸如结胸民、羽民国、厌火国、贯胸国、不死民、反舌国、三首国、长臂国、三身国、一臂国、奇肱国、丈夫国、巫咸国、女子国、轩辕国、白民国、长股国、一目国、大人国、君子国、无肠国、夸父国、黑齿国、玄股国等奇异的国家和民族,虽然这些国家和民族并非真有,只存在于传说中,但也有一定的地理学和民族学价值。
《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也许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除了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鲧、禹治水等之外,还有许多是人们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经》中载:“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这个禹杀相柳的传说充满了神奇色彩,既可从文学或神话学的角度来研究,也可以从中看出共工、相柳、禹三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古代民族部落之间的斗争。《山海经》中大量存在的这些神话传说,是今天我们研究原始宗教的难得材料。例如: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海外西经》)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大荒西经》)
在《山海经》的神话中,不仅可以看到巫师的活动,也可以看到古代民族的信仰、崇拜等。在《山海经》中,存在着大量的神奇动物的记载,这些动物主要是鸟、兽、龙、蛇之类,它们往往具有神奇的力量。这些动物很可能就是古人的图腾崇拜。如上文所引的《海外西经》中的文字。“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蛇可能就是巫咸国的图腾。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山海经》是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不仅仅是神话传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历史。虽然由于浓厚的神话色彩,其真实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们毕竟留下了历史的影子。把几条类似的材料加以比较,有时还是可以看到历史的真实面貌的。例如上文所引《大荒北经》中黄帝战蚩尤的记载,剔除其神话色彩,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场古代部落之间的残酷战争。又如《大荒西经》、《海内经》中记载了一个黄帝的谱系: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海内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乃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印)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大荒西经》)这个谱系具有传奇色彩,具有神谱的性质,但是,它与《大戴礼记·帝系篇》、《史记·五帝本纪》、皇甫谧《帝王世纪》基本相同。
同时,《山海经》又是一部科技史,它既记载了古代科学家们的创造发明,也有他们的科学实践活动,还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思想以及已经达到的科学技术水平。例如,关于农业生产,《大荒海内经》载:“后稷是始播百谷”,“叔均是始作牛耕”。《大荒北经》载:“叔均乃为田祖。”关于手工业,《大荒海内经》载:“义均是始为巧亻垂,是始作下民百巧。”关于天文、历法,《大荒海内经》载:“噎鸣生岁有十二。”《大荒西经》载:“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次。”诸如此类的记载不胜枚举。有一些自然现象的记载尤其珍贵,这在其他书中是看不到的,如《海外北经》载:“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上启下月}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现在,许多学者均认为,《山海经》在这里记载的是北极地带半年为昼,半年为夜的极地现象,只不过是古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于是就用神话来解释。这种记载无疑是宝贵的科学资料。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例如《大荒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又如《海外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这两条记载,有人认为前者记载的是太阳黑子活动和北极的极地现象,后者记载的是极地附近的假日现象。此外,从《山海经》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人对大地的探测活动。《海外东经》载:“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万)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中山经》说:“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这些记载,数字未必确实,但已反映出中国古人的探测活动。总而言之,《山海经》是一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著作,内容无奇不有,无所不包,蕴藏着丰富的地理学、神话学、民俗学、科学史、医学等学科的宝贵资料,细心钻研,深入探讨,就不愁没有新发现。
对文学的影响:
神话乃文学之母。神话与文学的关系,就像《山海经》神话中所见的盘古与日月江海的关系。神话说盘古死后,头化为四岳,眼睛化为日月,脂膏化为江海,毛发化为草木。盘古虽死,而日月江海、人间万物……都有盘古的影子。神话转换为其它文学形式以后,虽然往往消失了它本身的神话意义,神话却在做为文学中艺术性的冲击力量而活跃起来。(语见王着《神话与小说》)例如:先秦文学的南北两大代表:《诗经》与《楚辞》,都有古神话的痕迹,尤其是《楚辞》,保存极大量的古神话。《老子》、《庄子》、《准南子》的道家思想也大量吸取古代神话而加以哲理化。《左传》、《史记》、《尚书》,则是吸取神话而加以历史化。《山海经》是古代口传文学的成文纪录,保留中国古神话最多的一部书,影响后世文学非常巨大。例:夸父的神话故事见载于《山海经》,而《准南子》与《列子》书中也都有记载,皆据《山海经》而写就的。其后的《神异经》里那位在东南大荒的巨人朴父,由夸父、博父、朴父的音义来看,此朴父疑亦夸父演化而成的巨人。又据茅盾《中国神话研究ABC》所说:《列子‧汤问篇》愚公移山的故事,是由夸父逐日神话演变而成,据「帝命氏二子负山」来看,夸娥极有可能是夸父演化来的。<中山经>姑媱之山的瑶草,是未出嫁而早死的帝女精魂化成的,演化为《庄子》里藐姑射山的绰约神女寓言。其后再化为宋玉<高唐赋>的巫山神女朝云。再化而为杜光庭《仙录书》中的西王母第二十三女瑶姬,再化而为曹雪芹《红楼梦》里的绛珠仙草林黛玉。《山海经》中北海海神变为风神的禺强即是《庄子》寓言的鲲鹏之变的根源。《庄子‧应帝篇》“倏忽为浑沌凿七窍”则是来自<北山经>浑沌无面目的天山神灵。庄周梦蝴蝶的寓言则是《山海经》变化神话的灵感。屈原<天问>、<招魂>、<九歌>、<离骚>与《山海经》的神话故事多所雷同。
陶渊明的<读山海经诗>是句句源自于《山海经》。浪漫诗人李白具游仙思想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梁甫吟>、<北风行>,甚至<清平调>……皆源于《山海经》神话。李贺诗对《山海经》神话亦多所运用。李商隐更是大量运用《山海经》神话象征、隐喻的个中翘楚。魏晋以降的小说:王宝的《搜神记》所志之怪,几乎是《山海经》神话的脱胎。唐传奇如《柳毅传》脱胎于《山海经》陵鱼(人鱼)的演化。宋名诗人苏东坡<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的祀歌:「骑龙白云乡、织锦裳的天孙、讴吟下招的巫阳」,都是直接源于<海内西经>的。
元剧《窦娥冤》、明小说《封神演义》、清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莫不是《山海经》变化神话的一脉相承。
明吴承恩《西游记》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神、兽杂揉的形性是《山海经》变化神话的运用。李汝珍《镜花缘》的奇闻异事、四十一个神话国……则是海内外经远人异国的改写。例:女儿国、毛脸国分别是《山海经》的女子国、毛民国……
近代戏剧:《牛郎织女》、《白蛇传》、《嫦娥奔月》……莫不取材脱胎于《山海经》神话。
古诗词、小说、戏曲……泛取《山海经》神话题材者所在都是,举不胜举。现代诗文也不乏以《山海经》神话入诗者:杨牧、余光中、郭沬若、覃子豪、吴瀛涛……在诗中,神话往往成为讽喻性的解说主题。
总之,《山海经》神话塑造了不少文学母题,神话与文学几乎是一体的两面,是象征的、想象的、朴野的、是叙事描绘的、是情感的、是富于生命力……的文学形式。《山海经》的古神话,比之于西洋神话,是嫌零碎、简陋。然而虽不是琳琅瑰奇的篇章,但仔细探究,竟是一块一块的璞玉美石,可誉为“中国文学的宝矿”。
《山海经》怪物、神兽名称、简介一览表
注:“囗”指写不出来的字
南山经卷一:
1。 狌々:兽,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食之善走
2。 鹿蜀:兽,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佩之宜子孙
3。 旋龟:兽,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
4。 鲑:鱼,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冬死而复生,食之无肿疾
5。 类:兽,其状如狸而有髦,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6。 犭尃訑:兽,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佩之不畏
7。 尚付:鸟,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食之无
8。 九尾狐:兽,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9。 灌灌:鸟,其状如鸠,其音若呵,佩之不惑。
10。赤鱬:鱼,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鸯鸳,食之不疥
11。狸力:兽,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见则其县多土功
12。鴸鸟:鸟,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土
13。长右:兽,其状如禺而四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
14。猾囗:兽,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
15。彘:兽,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是食人
16。 患:兽,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
17。蛊雕:兽,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18。瞿如:鸟,其状如 而白首,三足、人面,其鸣自号也
19。虎蛟:鱼,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
20。凤凰:鸟,其状如鸡,五采而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21。鲭鱼:鱼,其状如鲋而彘毛,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
22。颙:鸟,其状职枭,人而四目而有耳,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南山三次经过依次所见之神:鸟首龙身、龙首鸟身、人面龙身
西山经卷二
1。[左羊右咸]羊:兽,其状如羊而马尾,其脂可以已腊
2。 虫渠:鸟,其状如山鸡,黑身赤足,可以已暴
3。 肥囗:蛇,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4。 赤鷩:鸟,可以御火
5。 葱聋:兽,其状如羊而赤鬣
6。 鴖:鸟,其状如翠而赤喙,可以御火
7。 鳢鱼:鱼,其状如鳖,其音如羊
8。 肥遗:鸟,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食之已疠
9。 豪彘:兽,其状如豚而白毛,大如笄而黑端
10。嚣:兽,其状如禺而长臂,善投
11。橐[上非下巴]:鸟,其状如枭,人面而一足,冬见夏蛰,服之不畏雷
12。溪边:兽,其状如狗,席其皮者不蛊
13。栎:鸟,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食之已瘿
14。犭婴如:兽,其状如鹿而白尾,马足人手而四角
15。数斯:鸟,其状如鸱而人足,名曰数斯,食之已瘿
16。[上敏下牛]:兽,其状如牛,而苍黑大目
17。鹦鹉:鸟,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
18。鸓:鸟,其状如鹊,赤黑而两四足,可以御火
19。鸾鸟:鸟,其状如翟而五采文,见则天下安宁
20。朱厌:兽,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见则大兵
21。白豪: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兽
22。多罗罗:鸟,是食人
23。蛮蛮:兽,其状鼠身而鳖首,其音如吠犬,其状如凫,而一翼一日,相得乃飞,见则天下大水
24。钦丕:鸟,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墨文曰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
25。鼓:神,兽后变鸟,其状如人面而龙身,亦化为鵕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即其邑大旱
26。文鳐鱼:鱼,状如鲤里,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
27。招司:神,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
28。天神一:神,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其音如勃皇,见则其邑有兵
29。陆吾:神,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
30。土蝼:兽,其状如羊而四角,是食人
31。钦原:鸟,其状如蜂,大如鸳鸯,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
32。鹑鸟:鸟,是司帝之百服
33。[左鱼右骨]鱼:鱼,其状如蛇而四足,是食鱼
34。天神二:其神状如人而豹尾
35。西王母:神,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36。狡:兽,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
37。胜遇:鸟,其状如翟而赤,其音如录,见则其国大水
38。白帝少昊:神
39。狰:兽,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
40。毕文:鸟,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譌火
41。天狗:兽其状如狸而白首,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42。彳敖彳因:兽,其状如牛,白身四角,其豪如披蓑,是食有
43。鸱:鸟,一首而三身,其状如乐
44。耆童:神,其音常如钟磬
45。帝江:神,基状如黄囊,赤如丹水,六足四翼,浑敦无而目,是识歌舞
46。红光:神
47。讠雚:兽,其状如狸,一目而三尾,其音如{大集}百声,是可以御凶,服之已瘅
48。鵸余:鸟,其状如乌,五采而赤文,三首六尾而善笑,服之使人不厌,是自为牝牡,食之不疽,又可以御凶
49。当扈:鸟,其状如雉,以其髯飞,食之不眴目
50。白狼、白虎、白鹿:兽
51。白雉、白翟、鸮:鸟
52。光鬼:神,其状人面兽身,一足一手,其音如钦
53。冉遗之鱼: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观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
54。交:兽,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是食虎豹,可以御兵
55。穷奇:兽,其状如牛,猬毛,音如獆狗,是食人
56。嬴鱼: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
57。鳋鱼:鱼,其状如囗鱼,动则其邑有大兵
58。[上如下鱼]魮之鱼:鱼,其状如覆铫,鸟首而鱼翼,音如磬石之声,是生珠玉
59。孰湖:兽,其状马身而鸟翼,入面蛇尾,是好举人
60。囗:鸟,其状如鸮而人面,蜼身犬尾,其名自号也,见则其邑大旱
经过西山之见神, 人面马身(十神),人面牛身(七神)、人面龙身、羊身人面
1。 滑鱼:鱼,其状如鱓,赤背,其音如梧,食之已疣
2。 水马:兽,其状如马,文臂牛尾,其音如呼
3。 雚疏:兽,其状如马,一角有错,可以辟火
4。 囗鱼:鱼,其状如鸡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鹊,食之可以已忧
5。 何罗之鱼: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
6。 孟槐:兽,其状如貆而赤毫,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7。 习々之鱼:鱼,其状如鹊而十翼,鳞皆在羽端,其音如鹊,可以御火,食之不瘅
8。 [左鹿右霝]羊:兽
9。 蕃:鸟
10。橐驼:兽
11。窝:鸟,状如鼠而鸟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
12。耳鼠:兽,其状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獆犬,以其尾飞,食之不采,又可以御百毒
13。孟极:兽,其状如豹,而文题白身,是善伏,其鸣自呼
14。幽鴳:兽,其状如禺而文身,善笑,见人则卧,其鸣自呼
15。足訾:兽,其状如禺而有鬣,牛尾、文臂、马 虒,见人则呼,其鸣自呼
16。 :鸟,群居而朋飞,其毛如雌雉,其鸣自呼,食之已风
17。诸犍:兽,其状如豹而长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善吒,行则衔其尾
18。白鵺:鸟,其状如雉,而文首、白翼、黄足,食之已嗌痛,可以已痸
19。那父:兽,其状如牛而白尾,其音如詨
20。竦斯:鸟,其状如雌雉而人面,见人则跃,其鸣自呼也
21。旄牛:兽,基状如牛,而四节生毛
22。长蛇: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
23。柝鸠、尸鸠:鸟
24。赤鲑:鱼
25。窥窳:兽,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26。市々之鱼:鱼,食之杀人
27。巢鱼:鱼,其状如鲤而鸡足,食之已疣
28。山魈:兽,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
29。诸怀:兽,其状如牛,而四角、人、耳、彘耳,基音如鸣雁,是食人
30。鮨鱼:鱼,鱼身而犬首,其音如婴儿,食之已狂
31。肥遗:与某种鸟同名,这次是蛇,一首两身,见则其国大旱
32。狕:兽,其状如豹而文首,
33。闾麋:兽
34。鮆鱼:鱼,其状如囗而赤麟,其音如叱,食之不骄
35。孛马:兽,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
36。狍鸮:兽,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37。独囗:兽,其状如虎,而白身犬首,马尾彘鬣
38。[左冒右鸟]:鸟,其状如乌,人面,宵飞而昼伏,食之已曷
39。居暨:兽,其状如囗而赤毛,其音如豚
40。嚣:与某种兽同名,这次是鸟,其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其音如鹊,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
41。[左马右军]:兽,其状如囗羊而四角,马尾而有距,善还,其名自詨
42。囗:鸟,其状台鹊,白身、赤尾、六足,是善惊,其鸣自詨
43。人鱼:鱼,其状如[左鱼右帝]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
44。天马:兽,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鸣自詨(= =||||||||||||||||||)
45。鶌鶋:其状如乌,首白而身青、足黄,其名自詨,食之不饥,可以已寓
46。飞鼠:兽,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
47。领胡:兽,其状如牛而尾,其颈囗,其状如句瞿,其鸣自詨,食之已狂
48。象蛇:鸟,其状如赤雉,而五采以文,是自为牝牡,其名自詨
49。臽父之鱼:鱼,其状如鲋鱼,鱼首而彘身,食之已呕
50。酸与:鸟,其状如蛇,而四翼、六目、六足,其鸣自詨,见则其邑有恐
51。鸪[左上羽左下白右鸟]:鸟,其状如乌而白文,食之不灂
52。黄鸟:鸟,其状如枭白首,其鸣自詨,食之不妒
53。精卫:鸟,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54。 东々:兽,其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鸣自詨
55。橐囗:兽
56。鹠:鸟
57。师鱼:鱼,食之杀人
58。獂:兽,其状如牛而三足,其鸣自詨
59。罴:兽,其状如麋,其川在尾上
60。蒲夷之鱼:鱼
61。朋蛇: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
三次经过北山依次所见之神:人面蛇身、马身人面(二十神)、彘身人面(十四神)、彘身而八足蛇尾(十神)
1。 鳙鳙之鱼:鱼,其状如梨牛,其音如彘鸣
2。 从从:兽,其状如犬,六足,其鸣自詨
3。 (此虫)鼠:其状如鸡而鼠毛,见则其邑大旱
4。 箴鱼:鱼,其状如囗,其喙如箴,食之无疫疾
5。 鳡鱼:鱼
6。 <予予>之鱼:鱼
7。 无名兽:兽,其状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
8。 [左虫右庸]:鱼,其状如黄蛇,鱼翼,出入有光,见则其邑大旱
9。 狪々:兽,其状如豚而有珠,其鸣自詨
10。軨々:兽,其状如牛而虎文,其音如钦,其鸣自詨,见则天下大水
11。珠鳖鱼:鱼,其状如囗而有目,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无疠
12。犰狳:兽,其状如菟而鸟类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其鸣自詨,见则螽蝗为败
13。朱獳:兽,其状如狐而鱼翼,其鸣自詨,见则其国有恐
14。囗鹕:鸟,其状如鸳鸯而人足,其鸣自詨,见则其国多土功
15。獙々:兽,其状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鸿雁,见则天下大旱
16。蠪侄:兽,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17。峳々:兽,其状如马,而羊目、四角、牛尾,其音如獆狗,见则其国多狡客
18。絜钅句:鸟,其状如凫而鼠尾,善登木,见则其国多疫
19。囗胡:兽,其状如麋而鱼目,其鸣自詨
20。寐鱼:鱼
21。囗鲔:鱼
22。鮯々之鱼:鱼,其状如鲤。而六足鸟尾,其名自詨
23。精精:兽,其状如牛而马尾,其鸣自詨
24。猲狙:其状如狼,赤首鼠目,其音如豚,是食人
25。鬿誉:鸟,其状如鸡而白首,鼠足而虎爪,亦食人
26。鱃鱼:鱼,其状如鲤而大首,食者不疣
27。茈鱼:鱼,其状如鲋,一首而十身,其臭如蘪芜食之不费
28。薄鱼:鱼,其状如鳣鱼而一目,其音如欧,见则天下大旱
29。当康:兽,其状如豚而有牙,其鸣自詨,见则
《山海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之一。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山海经》为述图之书。
刘锡城在《全像山海经图比较》(1)序言中指出:“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流观山海图”(《读山海经13首》)、学者郭璞的“图亦作牛形”和“在畏兽画中”的记载和论述,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曾有“山海图”流行于世。而且据说《海经》部分是图在先、文后出,因而“以图叙事”的叙事方式,至少在战国时代就已形成一种文化传统”。马倡议(2)也认为:“《山海经》的母本可能有图,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一部据图为文(先有图后有文)的书,古图佚失了,文字却流传了下来,这就是我们所见到的《山海经》。” 刘宗迪(3)写道:“《海经》的荒诞色彩和神话色彩,与这本书的特殊来历息息相关,这本书的来历在古代典籍中是独一无二的,简单地讲,这本书是述图之作,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看到的《海经》,先有图,后有书,书中的内容是对一幅图画中内容的写照。《山海经》中的文字多静态的刻画,而少动态的叙述,多记空间方位,而少间时间进程,其述图特点可谓一目了然,其实,前人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最早指出这一点的是宋代学者朱熹,但前人在这一点上都有同一个误解,即认为整部《山海经》包括《山经》都是有述图的。实际上,像《山经》那样包罗万象的博物学知识是不可能在图中画出来的,更何况其中还记载了很多动物的声音、习性等等,这些内容又如何能用图画表现出来呢?除非古时候已经有了现在这样的多媒体技术。不过,《海经》所凭借的图画早就佚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山海经》中都有插图,怪怪奇奇,琳琅满目,那只是后人根据书中的内容想象增补的,与我说的古图完全不是一回事”。
第二,《山海经》保留了大量远古时期的史料。
《山海经》历来被大多数人认为“荒诞不经”。连敢于打破《尚书》束缚,将中国上古史推至炎黄二帝的史学家司马迁都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形成这种看法的原因似乎与《山海经》由图到文字的成书过程有关。例如《海外东经》记载“工虫在其北,各有两首。一曰在君子国北”。根据《山海经》先有图后有书的成书过程推测,《山海经图》上在君子国的北方画有一个彩虹的“虹”字,表示该地经常见到彩虹。当时的图像文字应该类似甲骨文的虹字,是彩虹的图像,两端有首(见熊国英著《图示古汉字》)。而后来古人根据《山海经图》著《山海经》时,时间已经过了几百年,而著者并不见得一定是文字学家,这时彩虹的虹字已经成为“工虫”的样子,因此将彩虹描述为虹虹,并望文生义将其描述为“各有两首”,使后人无法知道到底叙述的是天边的彩虹呢,还是描写一只有两个头的怪物。所以就连司马迁也说“余不敢言之也”。
也正也为《山海经》的所谓荒诞不经,几千年来该书既不为正史所载,也不为诸子所传,因而也很少被后人改动,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书的风貌和许多珍贵的远古资料和信息。
第三,《山海经》与东方夷族有关。
金荣权(4)在“帝俊及其神系考略”一文中指出:“帝俊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一个谜一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迹既不为正史所载,也不为诸子所传,只见于《山海经》之中,尤其集中反映在“大荒”、“海内”两经之中。究其神系渊源与脉略,显不属于炎帝世系,也不隶属于黄帝世系,是与炎、黄两大神系并存的第三神系”。“关于帝俊在中国古代诸神中的地位,今天众说纷纭,然一般认为帝俊当是上古时代东方民族的祖先神,这种看法是一致的,因为《山海经》记载的帝俊活动地及其子孙之国大多在东方”。
徐旭生(5)说:“帝俊这个人物,在《山海经》里面,可以说是第一显赫的了。里面载他的事,多至十六(在《经》里面只有帝颛顼多至十七事,可是他与九嫔葬处一事三见,那只剩下十五事。此外黄帝十事,炎帝四事,帝喾三事,帝尧二事,帝舜九见八事,帝丹朱二事,帝江一事,帝鸿一事。其余的人没有帝称)”。通过这十六项的帝俊故事可以看出,第一,他东西南北,无所不至;第二,古代重要的大发明,差不多全出于他的子孙;第三,包括姬姓、姜姓、姚姓在内许多氏族都是由他分出;第四,太阳是他的儿子,月亮是他的女儿,在他之下有“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she)比尸”的神人和“五采之鸟”的“下友””。
西汉刘向(歆)《上〈山海经〉表》(6)说:“《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后人大多从其说。清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序》称《山海经》相传“作于禹益,述于周秦”。但后人研究认为,《山海经》非一人所作,有出自周人、齐人、楚人之说。而刘宗迪(7)认为,尽管“古人关于禹益作《山海经》的说法虽不可信,但可能也不是空穴来风”。自古以来,“神不禋非类,民不祀非族”,《山海经》中的某些史料特别是反应帝俊神系事迹的人文历史地理资料来自东夷伯益或者伯益的族团应该无大误。
第四,《山海经》有两部分组成。
顾诘刚(8)认为:“《山海经》则至今流传,其中《山径》和《海经》各成一体;《海经》又可分为两组,一组为《海外四经》与《海内四经》,一组为《大荒四经》与《海内经》。这两组的记载是大略相同的,它们共就一种图画作为说明书。所以可以说是一件东西的两种记载”。现代研究同意这一观点,王宁(9)在“《山海经》的分篇问题”中说“《大荒四经》其实就是另一个版本的《海外四经》”。因此,在考证《山海经》地望时,《大荒东经》和《海外东经》可以相互印证。
第五,《山海经》地理描写的顺序与现时的顺序不同。
《山海经》的顺序是南、西、北、东,这可能与古人“天南地北”的习俗有关。也就是说,古《山海经图》与现在的地理图在方位上不同。以《海外东经》的汤谷地望为例:“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竖亥北,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云:「黑下当脱齿字。王逸注楚词招魂云:『黑齿,齿牙尽黑。』高诱注淮南坠形训云:『其人黑齿,食稻啖蛇,在汤谷上。』是古本有齿字之证。“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上述记录明确说明《山海经图》中,黑齿国在图的上方(南方),而汤谷在黑齿国的下方(北方)。这为《山海经》地望考证提供了方向上的坐标。
根据以上背景和原则,我们通过研究鲁东南地区龙山时期(伯益为龙山文化后期东夷部落首领)考古资料和历史地理文献,考察鲁东南地区沿海一带人文风物山川地理形势,发现《海外东经》描述的地域与《尚书》中嵎夷的地望以及海岱地区龙山文化尧王城类型的分布极为一致,现报告如下:
海岱地区龙山文化尧王城类型及其地域分布
王守功(10)在《山东龙山文化》一书中指出:“尧王城类型主要分布于沂山之南、蒙山以东的鲁东南地区。这一区域的地貌以丘陵为主,间有较大的河谷平原。该类型西、北两侧分别于尹家城类型、姚官庄类型相邻,东至黄海,南界约在陇海铁路以北。行政区划包括临沂、日照两市和江苏东北角之一部分”。“根据遗址分布特点可以推测,日照、临沂一带是尧王城类型的中心地带。这里地理环境特点是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流众多,古代环境同现在差别较小。考古发现表明,这里龙山文化遗址十分密集,且不乏大型遗址”。
尧王城类型也称两城类型。张学海(11)在《试论莒地古文化古城古国》一文中指出:“莒地龙山文化属两城类型。该类型的范围大体在沂蒙山东南,尼山以东,以鲁东南地区沂沭河流域为中心,北包鲁东胶州、崂山、青岛市区等地,南含江苏淮北东部地区,是龙山文化的主要地方类型之一。除莒地的四个龙山聚落群以外,尚有临沂东部沂沭河中游群,临沂西部、费县东北部、平邑北半部沂河中游、祊河流域群,沂南东部、临沂北境、莒县西南端沂河上游群,苍山南半部、枣庄东南部群,此外北面的诸城中北境、高密南境、胶州西南境似有一小群,其东的胶州东北部、青岛市区尚有少数遗址,不足10处,未作群体对待;南面的临沭、郯城及同其接境的江苏赣榆、东海、新沂也应有两三个小群,总计达11个聚落群,仅山东境内就有遗址450处以上,占山东境内龙山遗址总数的三分之一强”。
因此,龙山文化尧王城(两城)类型的分布区域为南起江苏灌云县,北到山东青岛市的东部沿海一带。而这一带的大型龙山文化遗址基本都集中在日照地区,比如尧王城遗址、两城遗址、段家河遗址、东海峪遗址、另外还有大型大汶口文化遗址如凌阳河遗址和丹土遗址。因此日照地区是尧王城类型中的重点区域。
1、《中庸》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2、《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019年2月报道,从海昏侯墓出土简牍5200余枚,专家释读后发现包括《春秋》在内的儒家经典及其训传。
3、《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4、《史记》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5、《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
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古代文史典籍
山海经是一部古代中国的文献,记录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地理知识。它没有固定的版本和册数,因为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人们对山海经的整理和编纂方式有所不同。因此,无法准确回答山海经新版和旧版加起来一共有多少本或多少册。山海经的内容分为多卷和多篇,具体的卷数和篇数也因版本而异。一般来说,山海经的内容被分为18卷,包含了500多篇的神话传说和地理记载。但是,不同版本的山海经可能会有所差异,有的版本可能会增加或减少卷数和篇数。总的来说,山海经的版本众多,无法确定具体的总版数。
1、最早提到《山海经》的是司马迁,其《史记·大宛列传》中说,《禹本纪》和《山海经》中的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并在《大宛列传》中指出《山海经》与当时现实地理不符。
2、最早整理《山海经》的西汉刘歆,在其《上山海经表》中认为此书是三代时所作。他说:《山海经》这本书,产生于尧舜禹的时代禹把天下划分成九州,益与伯翳等人区分万物的本质,写出了《山海经》。刘歆这一说法是受到《列子》的影响。
因此,这种说法就影响到刘歆以上的论断。其后,王充《论衡·别通篇》、赵哗《吴越春秋》等都持这种观点。
3、大约是从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叶,楚国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
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是一部上古时期荒诞不经的奇书,也有人认为是古代山水物志。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校时,才合编在一起。宋人胡应麟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离骚》、《周书》、《晋乘》以成者”。
扩展资料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巫术、宗教、历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山海经》原来是有图的,叫《山海图经》,魏晋以后已失传。《山海经》记载了许多诡异的怪兽以及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
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参考资料
-《山海经》
本文2023-08-18 05:08:0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2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