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古籍是什么体验
眼睛:学会了!手:学废了。
古籍修复,指古籍修复的过程。对学术界对于古籍修复萌芽说法很多,大体有4种:其一,在汉唐时代表作就是龙鳞装也叫做鱼鳞装旋风装,此装裱技艺基本失传,现在天津的竹影法师还会此项龙鳞装的装裱技艺。
古籍修复流派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到民国时期还存在的有如下几派。沪派、苏派、扬派、京派、蜀派、徽派、岭南派、鲁派、津派。
工作内容:古籍是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且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一般的古籍修复要从拆书、标页码、去污开始。
修复历史:
在宋代出现,这是因为之前书籍和古画修复不分家,但是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古籍修复也蓬勃发展,逐渐独自发展。成为单独的技艺。
第三种:认为春秋战国时期,考古发掘发现有很多绢帛上有修改、挖补的痕迹。部分学者认为此时为古籍修复的萌芽。
第四种:认为夏商周时期,这个是因为考古发掘,有很多龟甲兽骨上有1、2、3等刻画符号。在册页研究的学术界,龟甲上的刻画符号在当时应该是用绳子、皮革串连在一起,作为页数标注所以刻画。串联便形成早起册页。册页出现之时,就是古籍修复成立之时。
概述:说起雕塑,人们的头脑中会涌现出如掷铁饼者、大卫、断臂维纳斯、自由女神、秦始皇兵马俑、铜奔马、艰苦岁月、五羊石像……如此众多形象,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有点类似于宗教图腾,深深根植在世界民众的脑说起雕塑,人们的头脑中会涌现出如掷铁饼者、大卫、断臂维纳斯、自由女神、秦始皇兵马俑、铜奔马、艰苦岁月、五羊石像……如此众多形象,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有点类似于宗教图腾,深深根植在世界民众的脑海中。雕塑是具有空间立体感的造型艺术,它可以穿越时空,存在几百年,甚至数千年。经典雕塑的影响力是所有艺术品中最为强大且深远的。谈起雕塑,就不得不说大家熟悉的绘画,两者相比,既有相同,也有不同。雕塑与绘画的审美特征是相同的,都是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都是靠造型来展示美。两者的区别在于:其一、绘画的造型体现在平面上,即在二维空间展示美,雕塑则是三维空间展示美。其二、是两者使用的材料及手段和技巧不同:绘画是画家通过笔、墨、纸、颜料以及各种技巧等在平面的画幅上造成的一种幻觉;而雕塑则是雕塑家通过石头、木头、泥、石膏、象牙以及刻刀、锤子等,运用各种技巧在实际空间内造成的可视、可触、可感的具体形象。具有空间立体感的雕塑形象,一方面比绘画更为具体生动,另一方面又不能像绘画那样直接而细腻地表现人物活动的环境,也不能像绘画那样广阔、自由地再现物体及事件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过程。在古玩艺术品领域,经常存在“找私人价格压的低得可怕,找大拍卖公司进不去,其他不知名小拍卖公司骗费用,走中介怕受骗”的情况,我们这个交易平台,摒弃不良公司的短视欺诈行为,以真诚、实力为客户服务,使交易双方买的放心、卖的开心,为海内外卖家创造出民间私下交易无法比拟的财富增值,深受好评。我们的专家团包括古方老师、叶佩兰老师、王光辉老师、赵永魁老师、李晨松老师等十几位国家级鉴定大师。2013年我司征集计划全线开通,2013年我公司将在北京举办春、秋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和4-6场个人专场拍卖会,为此,特向各位尊敬的藏友发出财富邀请—征集范围:一:瓷器:高古瓷、宋代瓷器、元明清等瓷器;二:玉器:高古玉、明清玉、新玉、籽料等;三:字画:古代字画、近现代字画、古籍善本等;四:杂件:翡翠、田黄石、鸡血石、青铜器、牙雕、印章、木器等精品。征集方式: 我公司愿为广大的藏家提供优质、方便、快捷的展销和竟拍服务。如果您有意向的话:一、凡欲送拍品者,请将藏品照片发送致我邮箱,或直接将藏品带到公司当场鉴定,达到展拍条件可立即办理手续。(来之前请提前24小时电话预约联系)。三、凡通过鉴定达到上拍资格者可签定委托拍卖合同并支付由此产生的相关上拍费用,同时我们承诺可免收藏家保险费和保管费;如若拍卖未成交也不收流拍费、保管费和其它额外费用;欢迎广大藏友提供优质藏品,提高拍卖成交率,同时,我公司为各位提供各种优质服务:达到标准可开据鉴定证书、收藏界杂志宣传、收藏报宣传、图录宣传、财团买家推荐、私人会所拍前展示、拍前私下提前交易、雅昌艺术网推广、博宝艺术网推广,免费终身推荐等。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25件国宝,涵盖了书法、绘画、壁画、画像砖、雕塑、造像、金银器、兵器、文书等多个门类,多维度展示了那个时代的技艺、审美、文化和生活方式。这些文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每一件都是文明的物证,是中华文明在历史时空中的印迹。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会进入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二十五件文明的物证,继续构建中华文明视频索引。我们带着不断更新的历史好奇心,从魏晋南北朝走入盛唐。
洛神有多美?旅人如此形容:“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旅人借洛水传情,以玉佩为邀约。伊人有情,指向流水,以为期许。而命运恰如潜流,动无常则,进止难期。与洛神的盟誓虽近在咫尺,旅人却因人神殊途陷入犹豫和狐疑。
《洛神赋图》存世九个版本,学界多认为故宫甲本和辽宁省博物馆的藏本是临自同一母本的宋人摹本,画风有六朝遗韵。母本应当创作于公元6世纪,传为东晋顾恺之所作,未有确论。
洛神从《诗经》的蒹葭苍茫和《离骚》的万千云气中浮现,带着对美的无限向往,却永不可得的缺憾奠定了东方审美的底色,也为中国绘画带来了第一缕灵动的微风,吹开了一个新的时代。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兰亭序原作自初唐之后便不知所踪,唐代即有兰亭序五大书法家的摹本,此版传为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所摹,因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称为神龙本,唐、宋、清代的皇帝都对兰亭序推崇备至,宋代书法家米芾称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更被后世公认为书圣,兰亭序被奉为浑然天成的千古绝唱。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出土于南京西善桥宫山墓,时代大致锁定在南朝前期。这组画面集合了魏晋之际的竹林七贤和春秋时期的隐士荣启期,呈现了存世最早的七贤群像,也是已知作品中此番阵容的首度登场。八位人物姿态潇洒,位置相称地分居两壁,由不同种类的树间隔和连接,这个场景仿如梦境,让后世文人无限向往。在这个梦中,山稳固,水潺流。
嵇康轻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四十而终;阮籍独自驾车,行到路尽头,嚎啕大哭而后拆返;望穿云烟的山涛;酣畅醉卧的刘伶;吟诵《思旧赋》的向秀;擅长弹奏的阮咸;善于清谈的王戎。
站在砖壁前,我们仍能感到迎面拂来的那阵山风,吹来的是未泯的典范和对纯真生命的深深渴望。
青州佛造像,南北朝时代。那时,人们凿空山石,在自然材料上留下人类思维活动的痕迹,他的第一次生命就此诞生。
右手竖立在胸前掌心向外,这是佛教中常见的无畏印;左手搭在腰际,仿佛福祉会从掌心流向指尖。初生的他拥有一张圆脸,笑得像个孩子;他的颧骨与鼻头高高隆起,如山峦,如丘陵;眼睛眉毛如沟壑,如大川。
如果细细看去,这间屋子里的所有佛像都有修补的痕迹。人类用自己短暂的生命赋予佛像更长久的存在,从而,那些在佛像漫长生命中走过的人得以在我们的脑海中重生。—千五百年过去了,注视过这些佛像的大多数人都成为了雕塑的一部分,有人曾经亲眼目睹他的袈裟从鲜红变成淡红,也有人见证了他脸上的金箔一片片地脱落。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人们不把这些碎片全部拼接,恢复它完美的样子,因为人们发现,在这些无数的疤痕中见到了—个又一个历史的细节,在这些星辰般的碎片里看到了人类在苦难中前行的脚步。
我们哭着降临世界,却可以笑着走向永恒。
漂浮,漂浮,蔚蓝天空下,缤纷花雨中,溅起彩色的涟漪,那是我们在向上、升腾、起舞。
所搅动的无尽自由,我们在花草树木、亭台楼阁间曼妙穿行。要什么云气、风、火或翅膀,线条与空间的交错流转就能勾勒我们飞行的模样。
初开时我们即在,在这极乐世界里,我们散花供养、欢喜乐舞。画师用凹凸法和晕染法将我们描绘。头上的束髻和宝冠,是来自故乡恒河的记忆。我们以U形的身姿,努力跳脱重力束缚,半裸的身体立体浑圆,伴随着鲜花肉身与飘带在空中游戏。
一千六百五十余年,二百七十多个洞窟,四千五百多身形象,诸天伎乐百千万种,我们乘着时代的风云,以微毫诠释盛大,且歌且舞而来。
我们曼妙丰姿里,就是生命;
我们轻盈飞过处,就是天空。
公元460年到465年,一万名工匠在僧人昙曜的主持下在山西大同武周山南麓绵延一公里的山崖之上建造了云冈石窟最初的五窟。
从一朵绽放的莲花、一件千佛的法衣,从头上的冠、眉眼中的表情,到身上的璎珞,经由雕刻,他们从一座山中浮现出来。
我们用“仿佛”这个词语描绘心念的状态,人类的身体、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仿如佛在,彷佛天地间、时光里,世界的样子,我们的样子,每一刻都是一场雕刻。就在此刻,就在这里,世界在这里大同。
这对金步摇出土于北燕皇族冯素弗与妻子合葬墓。基座用来和头发缠绕固定,工匠以金博山上缭绕的步摇枝为托,经手工弯曲后做出几个圆环。极薄的金缀叶若即若离地挂在圆环上,生出颤动感。它们被佩戴于头顶,当主人走动时,一步一摇动,它们随风如树轻摆,像是一树金色的花开,万束光来。
十六国到唐,政权频繁交替,分裂统一,乱世纷争,军队僵持于国境内外,只有美不经意间越过了边境。
看见美好,美好就会路过这片土地,路过西亚平原时花开,路过东亚深林时鹿鸣,路过不同的姓氏与国别,路过千万河流与山前。盛宴人来人往,总是紧急散场又热闹开席,那时的美人终归尘土,慕容鲜卑陨落成记忆,记忆中的女子云鬓花颜,行走在美好里,莲步轻盈,
日月星辰里,她的金步摇缠金流光,金枝叶长坠荡漾;无垠星河间,跟随她的足迹,看到了一步一欢喜。
很久很久以前,希腊的三个女神争夺最美女神的称号。擅长判决的帕里斯将代表最美的金苹果给了爱神,因为爱神答应给他人间最美的女子。几年后,帕里斯在斯巴达遇到王后海伦,二人相爱私奔。斯巴达国王回家后气疯了,不顾一切发动战争,用10年攻下特洛伊。他本想处死海伦,但再次见到那张美丽的脸庞,心就软了,二人又重归于好。
这个故事被刻在一只鎏金银壶的周身,1983年,在宁夏固原北周柱国大将军李贤的墓葬中,人们发现了它。当时这类造型的瓶子被称为“胡瓶”。壶把上的人头像来自于希腊传统,为了保护里面的水不受恶灵玷污。壶身与壶把上的凹槽让人联想到古希腊建筑中的廊柱,汇集了古典的秩序和对称。将壶身分为三段的连珠纹是波斯萨珊的典型风格,而壶身故事里的人物和他们的服饰又有印度的造型特点。
物件让人新奇,物件背后的故事同样让人新奇。在它身上,仿佛可以触摸到每日目光所及的生活之外,还有别样的生活。
北朝人的面前,仿佛被打开了一扇门,他们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想象外面的世界,而后走向外面的世界。
你梳着少女特有的双垂髻,端庄可人。你脸颊饱满,小巧的鼻子和嘴巴都让人怜爱。你穿着圆领宽袖袍,襦裙上的花色已经看不见了,但一定是当年最时兴的纹样。
堕马髻慵懒又高贵;倭堕髻配合圆润的脸庞,仿佛正被人宠溺;这种双螺髻活泼俏皮,是那群爱玩的疯丫头的最爱;梳着双环望仙髻的舞女你也欣赏,因为那夸张的发髻舞动起来如蝴蝶翻飞。
作为一个每天都在努力减肥的胖妹,我曾梦想生活在大唐,但后来才知道:初唐不胖,晚唐臃肿,即使盛唐也不都是以胖为美,你身边同样有苗条的闺蜜。只是那时自信,那时自在,那时是以想胖就胖的自由为美。
大唐,之所以是我心心念念的大唐,正在于你不用投他人所好地成为自己。
让你们绽放,是大唐做的最让人激动的一件事。能够这样绽放的时候,就是春天来了。
立狮宝花纹锦是唐代文物,其上的花卉环中的动物纹样创自唐代初期,是典型的将西域传入的动物纹样与中国审美的花卉纹样相结合的产物。此件织锦纹样带有自由的写实风格,是唐代晚期流行的典型代表之一。通过这件文物,人们可以感受到唐代辉煌灿烂的文化。
北朝与隋朝时期,联珠团窠的织锦设计纹样流行于西域地区,又在初唐时为喜新尚奇的唐人所沿袭。经中原审美趣味的改造,花草环与动物形象的结合成为主流的装饰题材。这就是独具特色的陵阳公样。此后,织造技术精进发展,复杂的经纬交织出充满生命力的细腻呈现。
公元618年,开唐第一仗,浅水塬之战,马身纯黑,四蹄如雪,名白蹄乌;公元619年,雀鼠谷之战,连续三天,马未卸鞍,马身黄,夹杂白点,嘴微黑,名特勒骠;公元621年,邙山之战,李世民平定东都,马身紫色,胸前中一箭,名飒露紫;同年,虎牢关之战,马身苍白杂色,身中五箭,名青骓;又一战马,纯红色,名什伐赤;公元622年,洺水之战,马身**,毛卷曲,身中九箭,战死在两军阵前,名拳毛騧。
岩石可以被移动,艺术的丰碑却没有倒塌。图稿、浮雕、石碑、卷轴,艺术的意志超越了材质和媒介,斗转星移,昭陵六骏作为历史的记录者仍然以特殊的方式,在时间的轨道上向前奔跑。
刀,横刀,大唐的横刀。这只刀一直在地下睡着,—千四百年,只睡得个锈迹满身。它醒来的一刻,却突然觉得无限悲凉,当年沙场上同做军刀的伙伴竟无一全尸。偌大个中国,它是目前唯一出土的完整的唐刀。
迷雾散尽,唐刀蓦地发现,自己还是孤零零的一个, 刚才的一切仿佛从发生过。
是独自前行?还是梦回大唐?唐刀意难决。
太仓署,新都仓,回洛城北竖街东第五行,纳丁粟贡米,分别来自八个县,附四级受领官吏姓名,大业四年十二月二十日。大业元年,隋炀帝迁新都洛阳,开始疏浚自然河流与历年开凿的河道,修建大运河,将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的物资运往洛阳。第二年十二月,在洛阳城北置回洛仓。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二首》
深埋地下的粮仓,收储转运系统,奠定了都城安定、国家运行的基础,支撑起地上那一片繁华。
唐开元十二年,一项基础设施作为国家战略上马。这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事实上,当年国家铁产量的五分之四都被这项基建工程吃掉,约1100吨,这就是黄河铁牛,蒲津渡浮桥的桥桩。
蒲津渡浮桥在今天不大出名,但在唐朝,它是全国的运输命脉。河东的盐、山西的铁、关中的粮食,拱卫京畿的部队,都在此地集结。因此,这座浮桥的桥桩至关重要。浮桥漂于大河,关键的受力点,就在于岸上的桩。
今天,我们用牛来比喻固执,我们用牛来形容倔强,也用来评价能力,赞颂我们欣赏的人。黄河铁牛可能是世界上加班时间最长的牛,他们用铁索拉起蒲津渡浮桥,见证了黄河改道,时光流转。黄河铁牛可能是历史上最励志的牛,仍然在黄河岸边默默伫立,看河山依旧。
海枯石烂,曾经是我们关于时间最久远的想象。我们把字刻在石头上,期待它可以载着我们的故事穿越时光。
公元781年2月4日,礼拜天,京师长安义宁坊,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座教堂——大秦寺院内立起一座石碑,碑首中国传统的螭龙之间刻有基督教的标志十字架,百合花和飞云在两侧环绕烘托,十字架之下以楷书题写“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景教,是公元5世纪从早期基督教独立出来的派别——聂斯托利派,起源于东罗马帝国。汉唐古籍中将这个与东方遥相辉映的帝国称为大秦。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作为探求这个古老教派变迁流转的珍贵密码,更是一扇见证文明交流互鉴的时间之门。那个景字,它看见过发光的大唐。
彩绘泥塑文官坐俑 彩绘泥塑伏地听俑 彩绘舞女俑 彩绘泥塑鸟髻妇女像 彩绘长裙女舞俑
高昌日常的大事小事,就如此随机地在气候干燥的阿斯塔那墓地得以留存至今。
大唐西域的时空被折叠,在这火焰山边收藏。当时的一个字,现在的一个谜,一些鸡毛蒜皮的大事,一些惊天动地的小事,就是阿斯塔那的故事。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色釉中被加入含有铜、铁、钴等元素的金属氧化物,在烧制过程中随温度变化,形成多种釉色。因为大多包含三种左右醒目的纯色,所以叫三彩。唐三彩作为明器使用,是盛唐时期厚葬礼制的产物。这种无意而得的艺术,因其色彩绚烂,成为了大唐的标志。
高大的骆驼背上铺设菱形纹样的毯子,七位男乐师头戴软巾,身穿圆领窄袖长袍,他们面向外侧,盘腿而坐,倾情演奏。他们演奏的乐器有:拍板,是重要的节奏乐器,声音清脆;琵琶,是主音乐器,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排箫,形如凤凰之翼,声如天上流云;横笛,悠扬婉转;箫,飘渺深远;箜篌,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笙,如鹤鸣于天,曲罢不知处,巫山空夕阳……被众乐师环绕着的这位女子梳着唐代女性中流行的乌蛮髻,右手前举,左臂后拂,朱唇微启,似在歌唱。
华彩绚丽的宫廷燕乐,技艺倾城的异域音乐家,衣袂飘飞的霓裳羽衣曲,八人乐团随着骆驼的脚步漂移流转,如春天般恣意纵情的狂欢,或许才符合我们对唐朝的想象。
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
——杜甫《忆昔二首》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李白《将进酒》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将进酒》
“一别行千里,来时未有期。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一柄酒壶,二十个字,记录了一代人的爱情。
长沙窑瓷壶存世量巨大,造型多为唐代经典的酒壶样式,壶口敞开,背装执手,短流凸出,便于倒酒。酒壶设计简单,说明它们成本低廉,是当时寻常百姓都能消费的日常器具。恰因如此,壶身上的诗句得以广泛传唱。“鸟飞平无(芜)近远,人随流水东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白云,流水,飞鸟,旅途,唐人用汉字演算着未知,计算着千里万里,计算着一年一月,却计算不出人心的距离。
更多的选择、更快的交通,让人们走得更远,也让分手变成了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可以想见,在那个轻易告别的年代,有多少人渴望着一份普通爰情。
时间在泥土里沉降,让爱与不爱变得无从考证。一别行千里,再见是暮年。
伏羲女娲的信仰最早见于先秦,西汉时期由于受阴阳学说影响,伏羲女娲开始以对偶神的形象合并出现,代表了阴阳相对、生生不息。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下身呈蛇尾状,以螺旋结构盘旋相缠,腰间着百褶短裙,二者身着圆领对襟、镶黑边的红底夹缬印花大袖上襦。
伏羲在右,女娲在左,两两相对,仅以妆容及头饰区别。女娲右手执规,左手拿着四支用于计算的算筹;伏羲左手执矩,右手拿着弹墨线的墨斗。如果说连体交尾的蛇身象征着对生存和繁衍的渴求,代表天地既辟之后万物的化生,那么规矩、方圆、日月、阴阳,象征着混沌初开之时,一个文明为未知定方圆,予世界以尺度的理性和意志。
通过一幅幅伏羲女娲图,亡者终归袓先神灵庇佑的天空之下。虽然世事如苍狗,生命终凋零,但在无常中去追求永恒与绚烂的生命伸张,却保存在我们的文化记忆里。极目不见故土,抬头却是同一片星空。
在唐人的眼中,龙是吉祥瑞兽。中国的古人夜观天象的时候,发现位于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几个星宿相连,便是一条龙的形象。于是他们把这些星宿合称为龙星,来表达他们对龙的崇拜。
无论是杜甫的“斯须九重真龙出,—洗万古凡马空”,还是李白的“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词句中满是唐人飘逸的气质。李郢的一句“四朝忧国鬓如丝,龙马精神海鹤姿”则让“龙马精神”这个词成为生命力饱满的代名词。
鎏金铁芯铜龙飞天而降,轻盈与厚重,飘逸与力量,定格在一瞬。千年过去,盛大的宫殿已化为尘土,长安的街巷已成为灰烬,风云已经万变,飞龙神色不改,侧耳细听,它的泠泠龙吟,正是古老文明的深沉回响。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狗 亥猪
每一个农历新年,生肖间总有一场工作交接。负责当年的属相将责任交给下一位,由鼠始,以猪终。十二年间,每只动物只需值班一年。而从春秋时期起,十二生肖便生活在每一刻的分秒里。作为时间之神,它们掌管的是十二个时辰。从鼠到猪,十二种动物按时登场。
十二生肖对应着十二时辰、十二个月、十二年,与我们未曾有一刻的分离。
生肖计时的习俗历经千年,流传至今,当生肖与出生年份对应,我们便拥有了与生俱来的属相,十二种动物从守护神变为陪伴者,我们不仅被生肖守护,也被生肖影响,生活在被生肖护佑和象征的世界里。
镶金兽首玛瑙杯是一件酒器。玛瑙是一种胶状矿物,虽然中国也有出产,但文献言及玛瑙,则多是来自域外的异宝。大型玛瑙极为难得,豁然掏挖为中空的杯子,用心奇绝。玛瑙杯基调为酱红色,间有黄白石材文理,好像动物的斑纹。玉匠在小端雕琢出兽首,口鼻处镶有金帽,可以拆卸。多数学者认为,这种端部有兽首,整体呈角形的杯子,是西方所说的“来通”,早在两河流域的亚述帝国及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在希腊人的酒神信仰里,来通角杯是圣物,用它注酒可以防止中毒。人们高举起盛满美酒的来通,使酒通过小孔流下,如丝线一般注入口中,如果一饮而尽,则是向酒神致敬。有人推测,兽首玛瑙杯很可能最早也是跟着粟特商队流入中原。
葡萄美酒夜光杯中那个强盛的唐帝国,散发着一种不可复制、也不可雕饰的气息,绽放着深入骨髓的灿烂和骄傲。
咸通十四年,上归安佛祖舍利,举行封门盛大法事,举世皆知,特供奉私藏茶具一套,随真身供养。
笼子一枚,重十六两半,模冲成型,纹饰鎏金,通体镂空,笼口刻有莲瓣,莲瓣化身于净土圣人,天顶盘旋鸿鹄,鸿鹄结对于浩渺云空,天地自然,生生不息;盐台一副,重十三两,盖上有莲蕾捉手,盖子呈卷荷形,盖面饰有四尾摩羯,錾刻叶脉,荷叶底部上卷,好似随风飘摆。台盘平底,中心下凹,宽沿上捶刻以海石榴为花蕊之双层莲瓣,平底饰莲蓬,放置盐与胡椒。三足支架有银丝盘曲伸出,摩羯鱼与智慧珠架于银丝末端,盐台似被云层托举,更显庄严;结条笼子一枚,重八两三分,笼体椭方形,以银丝编制而成,四足膝部为天龙铺首,取其镇凶辟邪、避祸求福之意。笼盖中部饰金丝塔形花,衬托莲叶开放,仿佛涅槃,获得另一重生命;茶碾子一副,茶槽底部两端呈如意云头,长方形辖板中央焊宝珠形捉手,捉手两边各錾一只鸿雁,衬流云纹,碢轴由纯银浇筑成型,自铭曰:重一十三两,碾轮轴心饰莲瓣团花一幅及流云纹一周,齿状边缘用以将茶碾碎。至此,茶由叶及饼再成末,如万里祥云幻化无常;茶罗一副,罗架两侧有头束发髻、身着褒衣之仙人纵蟠驾鹤,另两端壁面分别饰以山岳云气及飞翔双鹤流云纹,四周饰莲瓣纹,茶罗底錾刻“五哥”二字,为上幼时乳名。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上特于咸通十四年将私用茶具配以虔敬之心,同金银器皿、衫袍席褥、珍宝法器共两千四百九十九件封于法门寺塔下地宫,求佛祖保佑大唐圣寿万春,圣枝万叶,八荒来服,四海无波。
每一次朝阳穿过尘埃,照亮石窟清冷的墙壁,来自唐朝的色彩就苏醒了。巨大的殿堂如山峰般耸立,沿轴线自前而后分为三进。梁柱密集,屋顶陡峭,高楼四周楼阁台榭鳞次栉比,广场和走廊逶迤连接,佛陀赫然出现在楼群中央,垂目端坐,两侧簇拥着菩萨和天女。
敦煌莫高窟172窟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绘于盛唐,描绘的是阿弥陀佛居住的西方极乐净土。经变画依据佛经绘成,为了向世人传达奥义,形象地描绘出各方佛国世界。敦煌唐代经变画常常借鉴中原的名家样式,用庄严饱满的大幅画面渲染佛经故事。经变画里的极乐世界如同唐人打造的精神入口。
尘中生幻境,此间舞霓裳。台阶笔直,就似摆在眼前,仿佛凡尘里的人,只需沿着阶梯向前一步,便可登入极乐世界。雕栏玉砌,花叶生辉,禽鸟聚集,远望伞盖,近察香炉,都是宫廷才能制造的珍宝。
伎乐队伍左右成群,足踩圆毯,蹁跹起舞,取自西域习俗。佛经中的奇幻世界在画工的笔下变成了现实。迷人的乐土,越来越像对长安奇景的记忆。视线焦点回到近处,仿佛眨眼间天女举臂点亮灯树,一时间,暮色中火光璀璨,这不正是长安上元灯会的盛况吗?即使是长安,一年中的大多数夜晚都恪守宵禁制度,唯有上元时节,这座梦幻之都拥有十二个时辰的光明,白夜如昼。华服琳琅,面具各异的人群追逐着流动的光影,像海中鱼龙般,徜徉在无极的快乐中。
俗世生活的斑斓与信仰世界的叠加生成极乐幻境。天人如世人,彼岸如此生。
唐人佛国之梦的彼岸,却是我们回访故国的大门。这是唐人的想象,也是我们想象中的唐。
古老的中华文明渊远流长,它存在于浩如烟海的典籍史册、瑰丽灿烂的诗词曲赋中;它存在于数以万计的文物、优美绝伦的建筑中;它也存在于这片广袤土地,历代人们留下无数的卓越创造中。当然,中华文明也存在于想象中。无数惊心动魄的故事、动人瑰丽的传说、绚烂多彩的文字、美丽绝伦的图景,都散发着非凡的想象力。这些想象力,或许凝固成了文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成为了时间的珍宝,文明的礼物。
大唐,我心心念念的大唐!在时代洪流的冲撞中,是非成败、喜怒哀乐、开怀忧伤,到今天都成了传奇。
这个经济繁荣的时代,仓廪丰实,锦缎灿烂;
这个国力强盛的时代,武功赫赫,昭陵六骏征战四方,西域归版图;文治熠熠,黄河铁牛雄镇两岸,天堑变通途;
这个开放自信的时代,平民可以通过考试当官,女人可以当官甚至当皇帝,西域人可以自由往来做生意,也可以有序传播他们的教义;它吸引了各国的人才和使节,它的瓷器远销海外,它也汇集了海外各国的精彩创造;
这个文治昌明的时代,汉字写就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美丽诗篇,茶道成为了开创千年范式的生活方式。这个时代留下的建筑、雕塑、器物,其飘扬飞逸的线条、大气开张的形象,成为典范标志;诗歌、书法、绘画、故事、传奇,以及背后的精神,更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基因,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千三百年过去了。今天,我们站在特殊的历史节点,透过一件件文物回望那个精彩纷呈、昂首阔步的大时代。我们得以通向文物曾经诞生、以及经历过的时空,无论是田园牧歌,还是战火乱离;无论是万里丝路,还是一隅书斋。它的丰盈、沧桑、质朴、飞扬,每一个独特的品格都标记着它们在文明时空中的印迹,向我们传递着中华文明的信息。
幼名效洙,又名德涵,后名诒让,字仲颂(一作冲容),别号籀庼。浙江瑞安人,清道光二十八年八月十九日(公元1848年9月16日)诞生于浙江省温州府瑞安县治西北二十五里集善乡演下村(今瑞安市陶山区潘岱乡砚下村)的一个书香门第。卒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孙诒让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一代经师,由于他的学术研究极为朴实,故又称朴学家,并誉为“有清三百年朴学之殿”,他十三岁就著成《广韵姓氏刊误》,十八岁写成《白虎通校补》,一生著作达35种,对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主要著作《周礼正义》是解释周礼最精审详备之作,《墨子闲诂》为训诂名著,`被誉为“现代墨子复活”,《契文举例》是考释殷墟文字最早著作。孙诒让苦心经营,筹建资金五十来万,领导温处十六个县先后成立学堂三百余所,为浙南近代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地方启蒙运动和刷新乡土社会风气起着巨大作用。近代学术界俞曲园、章太炎、张謇、朱芳圃、徐世昌、梁启超、鲁迅、郭沫若、胡适等对他都有中肯的高度评价。《清史稿》482卷为他列传,温州和瑞安各地还修建了“籀园”、“怀籀园”、“籀公楼”等建筑物,来纪念这位大学问家和大教育家。
学术人生
孙诒让的治学是由父亲发蒙的。其父衣言,道光三十年成进士,入翰林,历官中外垂二十年。他五岁时即随两亲居北京,从父读书识文义。九岁,受《周礼》,十岁即旁涉群籍,日以浏览《汉魏丛书》为乐。咸丰八年(1858),孙衣言出任安徽安庆知府,他才从北京返归里门。年十三,治校雠之学,即草成《广韵姓氏刊误》一卷。十六岁,读江藩《汉学师承记》及《皇清经解》,知清儒治经、史、子、小学的家法。年十八复著《白虎通校补》一卷。到了廿六岁,便开始草创《周礼正义长编》。
他在治学道路上,尝自言:“少耽文史,恣意浏览,久之,则知凡治古学,师今人不若师古人,故自出家塾,未尝师事人,盖以四部古籍具在,善学者自能得师。”可见他幼承家学,从少即打下坚实基础,到后来博极群书,其所以著作等身,学术超越前人,主要是出于自己的专攻。他十九岁参加院试以第一人入邑庠。次年应浙江乡试,中式同治了卯科举人。但后来因鄙薄八股时文,虽八上公车,终未成进士。
自同治七年(1868)至光绪五年(1879)的这一段时间里,他侍父从宦于江苏、安徽、湖北三省,使他有机会结交大江南北的文人学士和学者名流,相互切磋学问,并甚得父执俞樾、座师张之洞的垂爱,获益不浅。他对于乾嘉训诂考据之学,尤服膺段玉裁、钱大昕、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及梁玉绳诸家,走的是正统的朴学道路。光绪元年,他在三应礼部试不第之后,由于父亲的安排,曾以山西赈捐,援例签分刑部主事,但他不愿以入赀为官,只在刑部行走四个月,便乞假离开官场,回到时任安徽按察使的父亲身边,仍埋头做他的学问。
此后,孙衣言调官湖北、江宁布政使,他都随宦在侧,由安庆而武昌,而后又回到南京。光绪五年(1879)秋,孙农言以太仆寺卿致仕,他也随之返居乡里。中间除遵父命曾一再晋京应试与因参议学务而再至杭州外,均在家从事撰著,杜门不出。晚岁,并在乡办团防以御外侮,议变法以图富强,兴学校而言人才,营实业以济民生。清廷诏开经济特科,中外大臣陈宝箴、瞿鸿、张百熙、康景崇、端方、张之洞等先后三次举荐,均不赴;礼部征为京师大学堂监督、礼学馆总撰,也都坚辞不就。
光绪三十四年五月二十二日(1908年6月20日),以病卒子家,终年六十一岁。从孙诒让十三岁开始撰著到卒前犹撰就《尚书骈枝》一书来看,其学术生涯,长达四十八年。计著有《广韵姓氏刊误》、《白虎通校补》、《六历甄微》、《温州经籍志》、《温州古甓记》、《古籀拾遗》、《周礼正义》、《札迻》、《墨子间诂》、《周礼三家佚注》、《逸周书补》、《大戴礼记补》、《周礼政要》、《九旗古义述人《古籀余论》、《契文举例》、《名原》、《学务平议》、《学务枝议》、《尚书骈枝》、《籀庼述林》等二十余种。草创未就者尚有《经迻》、《四部别录》、《汉石记》、《古文大小篆沿革表》等多种。
治学范围包括经学、史学、诸子学、古文字学、校勘学、目录学、金石学、文献学。均能创新发明,迈越前贤。他的学术研究门径,是建立在校雠学和文字学的基础上的。因此对校勘古籍,能以古人的语言解释古人的著作,不牵强附会,不泥从成说,古籍中的许多误字、疑义、错简,经他解惑辨析,往往加拨云雾而见青天,使入心目豁然。至于治理经书,他继承的是南宋永嘉学派的学风,以为研究经书义理和所记载的典章制度,在于以其微言大义,针对今之时弊,见诸施行,以收成效。通经致用,讲求事功,可以说是他治学的根本目的。
主要著作
孙诒让的二十余种著作,以《周礼正义》、《墨子间诂》、《札迻》、《古籀拾遗》、《契文举例》、《名原》、《温州经籍志》、《籀庼述林》尤负盛名。
《周礼正义》是疏证周代官制的书。系清人诸经新疏中最晚出而成就最高的学术巨著。《周礼》,初名《周官》,西汉末刘歆把它叫作《周礼》,经东汉郑玄作注,唐贾公彦作疏,遂为定本。但此经以官职纷繁,文字多古,聚讼日久,向称难治。同治七年,孙诒让以为《周官》一经,乃周公致太平之法,为政教所自出,便决心要为此经作新疏。初,罗举汉唐以来迄清儒之说录为《长编》,继草《周官正义》,订补郑注贾疏,并录近儒异义加以论辨,然自视以校理,但仍不无乖漏。
孙诒让视墨翟为贤圣人,《墨子》是“振世救敝”的书,遂掸思十年,会集众说,依《尔雅》、《说文》正其训故,据古文、篆、隶校其文字,审文理脉络以移其错简,使之文从字顺,便于诵习。他还融会贯通,对墨学作了全面的分析,写成墨子传略、墨子年表、墨学传授考、墨子绪闻、墨学通论、墨家诸子钩沉等篇作后语附于书末,为后来研究墨学者开辟了许多途径。于是这一沉埋于百年的古籍得以重光。书于光绪二十一年付刊,德清俞樾为之作序,盛赞它:“自有《墨子》以来未有此书。”梁启超则认为:“自此书出,然后《墨子》人人可读,现代墨学复活,全由此书导之。
治训诂必须通篆籀。在我国历史上,钟鼎文字,有宋一代就有欧阳修著《集古录》以后,摹写、考释、评述之书虽日繁,但他们只是搜集材料,未能深入探索,乾嘉学者也只是拘守《说文解字》,未越雷池一步。直到清末,才有吴大瀓作系统的研讨,著《说文古籀补》、《字说》,从全文中探索字形、字义,取得较大成果。孙诒让从十七岁起即笃嗜金文,壮年曾登焦山访周鼎,手拓数十纸而归。自谓三十年来所睹拓墨累千种,每覃思累日,如对古人。其所著《古籀拾遗》三卷,系继吴大瀓之书而作。地运用字书与所见金文相互校核,以正宋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清阮元《积古斋钟鼎款识》及吴荣光《筠清馆金石录》三书之误。嗣又得吴式芬《捃古录》读之,反复玩味,又多获新义、复于光绪二十九年著《古籀余论》二卷,以订正吴式芬之误解及自己前作之疏缪者。其建树遂超出前人。但他对古文字的研讨,仍不以此为止境,当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甲骨文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后,丹徒刘鹗把他所得的部分甲骨,选拓出一千另五十八片,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印成《铁云藏龟》六册,公之于世。
当时学者半信半疑,章炳麟直指之为伪造。而孙诒让读其书即如获至宝,以为这是研究商代文字的可靠资料。便冥思苦想,发奋钻研,考释其形义,用分类法把甲骨文字的内容作了区分,并对大部分单字逐个进行辨析,于次年(1904)又写出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著——《契文举例》二卷,为甲骨文的研究开辟了道路,成为此学的开山之祖。第二年,孙诒让又进一步把金文、甲骨文、石鼓文及贵州红岩石刻文字与《说文》古籀互相勘校,举其歧异所在,明其省变之原,来探索古文、大小篆的沿革,著为《名原》七篇,对古文字学又提出一些新的见解,把古文字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峰。它如《札迻》一书,系孙诒让把自己三十年来阅读周秦汉魏以迄齐梁的七十八种古籍所作的笔记,与他家见解互相参证,害以校勘文字,诠释疑义,订正讹误的校雠学名著。其考释精审,学者交誉。《籀庼述林》,则是他晚年手走的学术论丛。其书收录各类考、说、述、释义、序跋、钟鼎释文、金石考跋、记辨等专论一百二十多篇,显示了他一生治学的全貌。
《温州经籍志》一书,是孙诒让早年对温州自唐宋迄嘉道以来一千三百余种著所作的一部目录专著。分类遵照四部,子目参照四库总目。每书之下,采录原书序跋以及前人的评议识语,而后提出自己的见解,以申发其精奥,订正其讹误。全书网罗宏富,体例谨严,费时八载,于光绪五年才写定,以后各郡邑纷起撰著地方艺文,实由此书导夫先路。
总之,孙诒让每著一书,必多创见。余杭章炳麟目无余子,他对孙诒让的学问却极为钦佩。光绪三十四年(1908),他自本致书孙诒让说:“自德清(俞樾)定海(黄以周)二师下世,光岿然,独有先生。”并盛赞其学术成就,以为“治六艺,旁墨氏,其精专足以摩*姬汉,三百年绝等双矣!”享盛名晚清,可谓光焰万丈,实不愧为乾嘉以后集大成的一位朴学大师。
倡言革新
自西学东来,孙诒让早在光绪十二年(1886)就开始接触西方先进的科学文明与政治思想。嗣后,痛国事阽危更进一步讲求新学,多方搜集有关时务政书,探索救国图强之道。他坐而思,起而行,便渐渐走出书斋,阐西学,议变法,办实业,兴学校,力图开通民智,革新政治,以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
甲午中日战起,当年七月,孙诒让奋袂而起,毅然担当了瑞安县筹防局总董的重任,向浙江巡抚廖寿车条陈:堵塞海口,修理城垣,建筑炮台,购办军火,清查保甲,筹捐经费等六项要务。并殚心策划,在瑞安付之实施。及清廷签订马关条约,孙诒让哀叹“今日事势之危,世变之酷,为数千年所未有”,遂抱“移山填海之徽志”,倡立兴儒会,手订《兴儒会略例》二十一条,希望通过这一民间组织,“合谷行省四万万人为一体”,由民众集资办银行,营商业,修铁铬,开矿山,办工厂,兴团练,结外交,清吏治,“以围异族之犷暴,以致中国之隆平”。
迨康有为公车上书,要求维新变法,深佩其所论洞中症结。及戊戌变法失败,复经庚子之役,孙诒让扼腕时艰,心请沉重。光绪二十七年春,清廷迫于形势,重申变法更制,下诏求言。孙诒让应盛宣怀之请,为之杜门十日,针对当时政治弊端,写定《变法条议》四十条,主张罢废跪拜朝仪,清除冗官晋吏,裁撤内务府和太监,建立预决算财政制度,设立议院,创办报馆,准许人民言事,设商会,练民兵,办警政,治冶炼,开工厂,重农耕,修水利等等。不少内容,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盛宣怀迟迟不敢上陈,乃知所谓变法更制,也只是欺人之谈。
至此他深感清朝的政治已无可救药,其政治立场遂从忠君救国的改良维新,而转为同情反清革命。其时,浙江是光复会的基地,革命活动风起云涌。光绪三十三年五月,秋瑾被捕,他请求座师湖广总督张之洞密电其侄浙江巡抚张曾设法营救。光复会会员嘉兴秘密革命组织“温台处会馆”负责人敖嘉熊避难来温,他深虑“永、瑞耳目甚多,非避嚣之处”,通过友人护其出走东洋。同年,乐清虹桥明强女学校长光复会会员陈鼐新聚众演说“新山歌”,宣扬革命,府县严命缉捕。陈潜来温州,孙诒让甘冒风险,延之于家,护其东渡日本,复挺身而出,与浙江布政使宝芬、温州知府锡纶相抗衡,力为陈鼐新申辨。
几经周折,终于平息了这一风波。凡此种种,说明孙诒让随着时代潮流,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旧民主主义的资产阶级革命,这对他的一生来说,也是至为难能可贵的。晚年,孙诒让不得已而求其次。用墨家苦志力行的实践精神,努力服务桑梓,兴办教育并进行各种实业活动。自光绪二十二年(1897)至三十二年间,他与黄绍箕、绍第兄弟等创立瑞安务农友会,置地试验,改进农桑。嗣又派人至湘鄂两省考察矿务,组设富强矿务公司,开采永嘉的铅矿。为开辟海上交通,建立大新轮船股份公司,租湖广轮航行于瑞安上海之间,其后又与南通张謇等设江浙渔业公司于上海,开始用渔轮在沿海捕鱼。
光绪三十一年(1905)秋七月,瑞安设县商会,公推孙诒让为总理。任内,为收回苏杭甬权,与场寿潜、刘锦藻等成立浙江保路拒款会,并在瑞安设立分会,致电清廷,坚决反对向英国借款,力争筹资自办。在地方事务中,孙诒让认为“自强之原莫先于兴学”。因而他用在教育事业上的心血最多,收效也最著。他从光绪二十二年(189)起,先在瑞安一县办教育,创建了一所专攻数学的算学书院(后改名学计馆),以造就科学技术人才。其手订意程、学规,对德育智育的培养和书院的管理,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未几,他又创办了方言馆和瑞平化学学堂各一所,专攻外语和化学,还在郡城创办一所蚕学馆,以事改良蚕桑。经过五年的办学实践,到了光绪二十七年(1901),又将学计馆和方言馆合并扩充为瑞安普通学堂,分设中文、西文、算学三个专修班,对十五岁以上三十岁以下的学子实施中等教育。为使教育普及,并在瑞城各隅办起四所蒙学堂,以为幼童就学之所。后又办德象、毅武、宣文三所女学,使中产人家深在闺门的女子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在培养师资造就专门人才方面,他曾给资派送瑞安曾通学堂高材生陈恺、许藩二人留学日本习数理化,并邀集高材生家长,建议令子弟赴日留学。一年中瑞安东渡留学者达二十余人,在浙江教育史上,开留学国外的风气之先。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清政府决定废科举,设学校。
孙诒让受温处两府人士的推戴,于当年十月就任温处学务分处总理。他的教育事业遂由瑞安一县,推广而至于浙南地区。在学务分处总理任内,孙诒让首先整顿了温州府中学堂。并深刻地认识到欲求教育普及,必须培养师资;培养师资,专赖师范教育。爰于次年夏六月,决定在温处两府各办师范学堂一所。温校择址道司前原校士馆。
为解决建筑资金及建校后的常年经费,他力排顽固势力的干扰,支撑于官绅之间。历时三年,心力交瘁,终于以三万六千元的巨资,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建成温州师范学堂,计校舍楼房十三楹,平房十二楹,当年招生二百四十名入学。事前,为造就小学师资以应急需,曾假温州府中学堂次第举办理化、博物、体育、音乐等科传习所,半年速成毕业;同时并于每年暑假集中各科小学教师,举办短期讲习会,以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使新教育事业逐步走上正轨。任职期间,他共筹集教育基金五十多万元,在温处两府十六县创办了各类各级学校三百余所。其筚路蓝缕开辟山林之功,为朝野所共仰,嗣受委为学部二等谘议官,浙江学务议绅。
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复被全省学界推举为教育总会会长。(会长蔡元培久未任职。孙以副会长摄会长职务)。这时,他环顾国内教育情况,结合自己十余年的办学经验。复上陈《学务平议》、《学务枝议》于学部,对全国教育大计,提出建议。其所陈都是切中时弊的精辟见解。其讲求事功,实事求是的作风,除学术论著外,率于教育事业上见之,实为新教育事业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孙诒让逝世后,《清史稿》为之立传。后来,温州六县人士,为缅怀其开拓教育之功,乃购地辟籀园建籀公词和籀园图书馆以资敬仰。其瑞安故居的藏书楼玉海楼,列为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籀园里的籀公词和坐落瓯海区慈湖南村的基地,也都作为温州市的历史文物加以保护。
学术成就
孙诒让在经学、诸子学、文字学、考据学、校勘学、以及地方献的整理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章太炎赞誉他为"三百年绝等双"。郭沫若说他是"启后承前一巨儒"。他又是近代新教育的开创者之一,在理论和实践上成就卓著,是清末著名的教育家。
1、 经子训诂方面 在经子训诂上,孙诒让的代表作是《周礼正义》和《墨子间诂》。《周礼》亦名《周官》,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篇,(其中《冬官》一篇在汉初已佚,补以《考工记》),是记录我国古代官制的书。孙诒让认为《周礼》是周公致太平之书,先王政教所自出,周代法制之总萃。而秦汉以来,诸儒不能融会贯通,郑玄注失之简奥,贾逵疏过于疏略,遂于1873年开始撰述,至1899年方才完成《周礼正义》八十六卷。前后费时二十六年,孙诒让的《周礼正义》一书,集前人研究《周礼》之大成,广泛而详细地征引各种文献。已为《周礼》的可信性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章太炎赞许为"古今之言《周礼》者莫能先也。"梁启超对此书也推崇备至,说"这部书可算清代经学家最后的一部书,也是最好的一部书"。
孙诒让有感于清末政治腐败国家危难,以"墨子强本节用,劳心苦志,该综道艺,应变持危,其学足以裨今之时局。"在清代学者毕沅、汪中、王念孙父子等人整理的基础上,覃思十年而撰成《墨子间诂》十五卷。经孙诒让的集解,《墨子间诂》成为人们阅读的善本。至今还没有一本《墨子》校注能超过并取代《墨子间诂》。特别是书中与近代西学相通的名学、光学、力学等知识的阐发,是与孙诒让的努力分不开的。以至墨学又成为近代显学。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评述说:墨子领头的"先秦诸子学之复活,实为思想解放一大关键。"
2、古文字研究方面 孙诒让的《契文举例》是我国第一本考释甲骨文的研究著作。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后,第二年便殉难了,没有顾得上对甲骨作著录和研究,1903年刘鹗将其所得甲骨编为《铁云藏龟》后说:"不意衰年睹兹奇迹,爱玩不已,辄穷两月力校读之,以前后重复者参互采绎,乃略通文字。"于1904年便撰成《契文举例》二卷。该书分日月、贞卜、卜事、鬼神、卜人、官氏、方国、典礼、文字、杂例十篇。既释文字又考制度,开了古字考释与古史考证相结合和先例。孙诒让考释的字共有185个,虽然多半是和单个金文的比较中认出来的常用字,但他毕竟是较系统地研究甲骨文字的第一人。
在古文字研究方面,孙诒让还著有《名原》二卷,该书综贯音、形、义,从商周文字展转变易之轨迹,探明古文字的源流,并开启了用甲古文考证古文字的先河,被誉为"划时代的作品"。
3、教育思想 孙诒让主张普及教育。在他拟定的《温处学务分处暂定学堂管理法》中提出:"国民之智愚贤否,关国家强弱盛衰。初等小学本应随地广设,使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童"。而普及教育又应从官吏开始。他提出"欲求全国无不受教育之民,必先求无不受教育之官吏"。(《学务本义》)他提议清政府明文规定,十年之外,非京师大学堂毕业者,不得为知府;非各省中学以上毕业者,不得为州县。十年之内,因京师大学堂和各省中学名额有限,一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可采取变通办法,即开设"吏治简易学堂",通过短期进修方式,让官吏接受新式教育。
孙诒让还重视师范教育,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他认为"推广学堂而不先设师范,犹之无耜而耕,安期收获"。"西国教员多为师范出身,故胸有成竹"。孙诒让认为"学校教育之良否,由于教员人格之若何,盖教员一举一动,一言一语印于儿童脑中,其感化有永不能灭者"。因此,他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具体地要求。首先,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二是教师要有丰富的科技文化知识。第三,教师还要掌握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第四,教师要有科研能力。第五,教师要有健康的身体。
孙诒让以他教育活动的卓越贡献和教育思想的独特见解,赢得清末教育界的一致推崇,在近代教育史上亦占有重要的地位。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即明惠宗。明惠宗为巩固皇权,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 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逼自杀。 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朱棣的精兵,准备削除朱棣。结果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靖内难 "的名义起兵,最后率军南下,占领京师,是为靖难之役。后来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号永乐。明惠宗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明成祖 朱棣 明成祖雄才大略,即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天下大治, 国家富强,疆域辽阔。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的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以至称赞该时期"远迈汉唐", 政治上明成祖完善了文官制度。明太祖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明成祖时,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皇帝国事繁忙时,内阁作便依照皇帝的指示来替皇帝处理国政。这种制度影响了明清两朝,乃至西方。 明成祖还在1421年,正式将明朝的首都迁到了北京。在地方设置管辖架构,比如东北、西北、西南设立行省或管理司。 设哈密卫、贵州建制等。 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疏通大运河,减轻税负。 军事上明成祖多次亲征漠北,南征安南,还组建了禁卫京师的三大营,为明军对外征战的主力。 明成祖对外不但宣扬国威,还大力开拓海外交流,派郑和下西洋,经营南海,还派陈诚出使西域,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局面。 此外,明成祖命人编纂了《永乐大典》。这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典籍。它包容了先秦以来所有经典的书,可以说就是本百科全书。这样的典籍客观上也备份了那些古籍,使得很多书不至于失传。同时还完善了科举制度。 明成祖开创的永乐盛世和后来的明仁宗、明宣宗开创的仁宣之治合称永宣盛世,为中国历史五大盛世之一。 朱棣是中国史上不多的阳刚君主,在北方,朱棣五入漠北定边,册封瓦剌三王,授三卫所自治;又抚女真各部,建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卫所,设置奴儿干都司;并于1413年派臣下亦失哈视察库页岛宣示明朝 。在南方,朱棣收安南(越南)设立交趾布政司;140年始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宣 德、建立朝贡体制,最远到达东非索马里地区。 经营东北 经营东北是指明成祖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开发和经营的历史事件。 1368年在南京朱元璋称帝建国。元朝被推翻后,元将领有的投降明朝,有的负隅顽抗。西北和东北一带还有元朝残余称雄割据。在这种情况下,为巩固统治,消灭割据势力。平定元朝割据势力以后,朱元璋在辽东半岛建立了辽东都司和许多羁縻卫所。 明成祖即位后对东北民族开始实施了积极的政策。 明成祖为加强对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等地各族的管辖,曾数次派太监亦失哈等人巡视东北地区,安抚各民族,设置了该地区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奴儿干都司,于都司所在地特林西边建造了永宁寺,并先后立碑两座镌刻《敕修永宁寺记》和《重修永宁寺记》,记录了明朝经营和管理奴儿干都司的史实。 努尔干都司 明朝在统一东北,建立都司、卫所地方政权的同时,为了适应当时军事政治斗争的需要,为了加强对东北的管理,积极恢复和建立东北水陆交通驿站。 经营南海 明成祖经营南海、旧港宣慰司(旧港宣慰使)、底马撒宣慰司 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以及航海者对中国海域认识的加深,有关中国海域与外国海域分界的记载则更趋具体。朱棣积极对南海诸岛进行勘察和经营。朱棣在苏门答腊南部的旧港(今称巨港)设立宣慰使,首任宣慰使施进卿即由郑和亲自前往册封,使浩瀚的南海俨如中国的内海。 旧港宣慰司(旧港宣慰使)、底马撒宣慰司 对外战争 永乐时期对外战争也规模扩大,永乐四年(1406年)出兵收复安南(今越南),永乐五年(1407年)在河内设立了交趾布政司(行省),对其进行直接统治。 为了彻底解决大元朝的残余势力,从永乐八年(1410年)开始,朱棣亲自率领明军进行北伐。蒙古势力遭到永乐帝的连续打击后,此后数十年都无法对明朝构成威胁。 永乐七年(1409年),明朝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地方,设立了奴儿干都司,管辖今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和库页岛等地。 亲征蒙古 第一次蒙古之役的发动是实行报复,因为1409年东部蒙古的本雅失里汗处决了中国人派出的一个使节,其后丘福所统领的大规模讨伐又被打败。在1409年9月胪朐河的战斗中,丘福和其他几名高级将领都在蒙古知院阿鲁台手下丧生。经过悉心的计划之后,1410年3月,朱棣率领逾30万的大军从北京出发,通过宣府北向兴和,直抵胪朐河。他及时抵达位于斡难河畔本雅失里汗的大帐,按照史书记载朱棣在6月15日把它摧毁。但是,本雅失里汗并未丧生,而是向西逃去。7月份,明军追赶本雅。 失里的知院阿鲁台东至分隔蒙古和满洲的兴安岭,并在一次大战中打败了他。但是,明朝的军队又一次没有能完全地使他屈服。正在这个时候朱棣从大草原撤兵,于8月中旬回到了南京;他宣布取得了胜利。 外交 在外交政策上,明朝以厚往薄来怀柔远人,热衷于政治上万国臣服的独尊。 朱棣登极后不久,就依照洪武初年的建制,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设立了市舶提举司,负责查验来华贡使身份、安排贡使食宿、管理口岸。以加强管理正当的中外贸易和友好交往。并且不断地向海外各国派遣使臣,仅永乐元年(1403)就派宦官出使各国达三次之多:九月十五日,朱棣遣宦官马彬等出使爪哇国,并诏谕苏门答腊、西洋琐里等国;同月二十四日,遣宦官李兴等出使暹罗;十月十三日,宦官尹庆奉使诏谕满剌加、柯枝等国。从此开了宦官出使外国的先河。 路线 海路: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派遣宦官郑和为正使,王景宏为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宝船"六十二艘,远航西洋。明朝舰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到占城(今越南南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苏门答腊及锡兰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返国。以后又于1407年至1433年的二十多年间,先后七次出海远航,经过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 教圣地麦加。这就是伟大的郑和下西洋。 陆路:朱棣还多次派遣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诚、中官李达等官员出使西域诸国,西域诸国如帖木儿帝国、吐鲁番、失剌斯、俺都准、火州也与明朝多次互派使者往来,称臣纳贡。明朝与西域诸国加强了政治、驻军和贸易往来,使得全国的统一形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清朝官修《明史》中描写永乐帝在位期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
香及至宋代才具有了更高雅的赏玩形态是对的。
宋代文人盛行用香,生活中处处不离香,文人咏香也成了一时的风气,写诗填词要焚香,抚琴赏花要焚香,宴客会友、独居幽坐、案头枕边都要焚香。1书斋里的席面上,有茶席也有香席,一边燃香一边品茶,也有一番趣味。 香的种类也是五花八门,或宜于熏衣,或宜于待客,或宜于户外,或宜于夜晚的寝帐,乃至解酒的、安神,整个社会都在各种香气中微妙运转。
宋代的香囊形制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丝质香囊持续流行,可以焚香的香囊继续使用,在传统香囊的基础上更制作出造型精美、纹饰考究的金银香囊。 明清时期,香囊发展到了又一鼎盛时期,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皆可随身携带及赏玩。3香囊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是情感的寄托,是爱情的象征。
本文2023-08-18 06:13:3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3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