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唐代在长安的人是怎么生活的,有什么记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8浏览:1收藏

历史上唐代在长安的人是怎么生活的,有什么记载?,第1张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很多朋友都对唐代在世界格局中的崇高地位,还有在文化上史无前例的盛世繁华非常仰慕,特别是当时唐王朝的国都长安城,那可是真正一等一的国际化大都市,如果能够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长安城,一定是一种非常与众不同的感受吧。那么今天,我们就回到大唐,跟着一位唐代旅行者,到长安城去逛一天,体验一下盛唐的风采吧。

先从早上进城门开始说起,因为在唐朝,城市中非常严格地执行了夜间的宵禁制度,每日黄昏之时,城门就会紧闭,除非是有十万火急的军情,否则晚上是休想进城的。所以要进长安城,请您不要着急,不管您是否乐意站在城墙根下面等候,城门都会在固定的时间按时开启。

每日清晨,悠扬的报晓鼓声都会在长安城响起,将这个在睡梦中的国际化大都市唤醒。敲鼓的时间实行的是非常富有现代气息的“夏时制”,即冬天的敲鼓时间是在五更三点,而夏季的敲鼓时间是在五更二点(一更中分为五个点)。由太极宫正门承天门敲响第一鼓,随后各条大街和各个坊间及寺院的钟鼓会依次想起,对长安城内的百姓来说,这钟鼓之声是真正的“叫早”,一天的劳作会就此开始。随着钟鼓之声,皇宫大门,各坊的房坊门,当然还有长安城的城门也会依次开启,城外的旅客们终于可以鱼贯而入了。

一进城,首先映入眼帘的当然是城市的主要干道。长安城的城市布局由或南北、或东西向的三十八条城市主要街道纵横交错,把城市分隔成一百多个被称为“坊”的社区,各坊都有围墙相围,可以进行相对独立的社区管理。

一早进城人不多,想在长安城的主要街道看看街景那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如果您想吃早点,那主街上可是没有。因为长安城的主要街道虽然很宽阔,象著名的朱雀大街,街面的宽度可达150米,但那是为了跑马车和行人走路方便,大街两边除了弥漫着黄土道上被过往车辆趟起的灰尘,就是由参天大树围成的绿化带,再往外就是两三米深的市政排水沟。排水沟再往外就是各个社区,也就是坊的围墙了,别说找个朝向大街的店铺门面房,就是找个对着大街的入户大门都很困难。唐律规定老百姓家的入户大门,只能开在坊内,只有朝廷中三品以上的官员,经过政府部门的特许,才可以对着主街开大门。

虽然主街上找不到吃早点的地方,但是只要您走进了“坊间”,便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早点摊儿了,地方美食应有尽有,完全可以满足您的胃和味蕾的需求。吃过早点您可以在各个坊间随便溜达溜达,别看大街上不允许做生意,但是各个社区里还是有不少小型的商业街,或者便利店,也很热闹的,如果您想进香拜佛也不成问题,唐代佛教兴盛,各个“坊”内都会有寺院,您尽可以去参拜。

但是如果您想去城市内繁华的商业中心去逛逛,那劝您最好还是在“坊间”的饭馆里吃过了午饭再去。因为长安城里的中心商务区只有两个,那就是从皇城正门朱雀大门进入后,往东走三个坊区后到达的东市和往西走三个坊区后到达的西市。这两个商圈虽然商户众多,极其繁华,但是它们却都是到了中午才会开市的。政府在这两个地方都设有管委会,只有每天中午,管委会的主管人员击开市鼓三百下后,各个商家才会开市开铺面营业。而日落前,管委会的工作人员又会鸣锣三百下,以示关市。

听到鸣锣之后,各大商铺会立刻关门。这个时候,作为游客的您千万别再贪玩在街面上闲逛了。因为从这个时候起,宵禁马上就要开始了。唐代的宵禁制度还是比较严格的,老百姓晚上是不允许在大街上闲逛的。夜间会有政府的巡逻队在主街上反复巡夜,如果遇到有违反规定夜间出门的人,轻则现场就挨一顿好打,重则坐牢服苦役,可不是闹着玩的。各个“坊间”的主街也会有巡夜的人,但是执法力度相对就会弱一些,说不定给巡夜的人使几个钱,就能放你一马。不过对游客来说,反正长安城一到晚上就黑灯瞎火,也没有夜景可看,还是不要给自己找麻烦,提前找到住宿的地方不出门为好。

说到投宿,如果您想晚上好好休息睡觉的话,那么您就当去东市西北的崇仁坊,因为那里是旅店的集中地。但如果您向往夜生活的话,那么您可以去东市西侧的平康坊,那里可是著名的烟花柳巷,坊内整夜都是灯火通明,莺歌燕语。但不管您是回崇仁坊的旅店睡觉,还是去平康坊纵情喝酒、尽兴狂欢,都劝您好好地待在屋子里面,夜里千万不要到大街上玩耍,否则一旦被巡夜的官兵大哥碰到,后果可是极为严重的。只要等到第二天五更的晨鼓敲响,您就又可以外出,去您心仪的地方游览了。

没想到这盛世大唐的长安城,虽然是国际级别的大都市,商业圈却是半天的工作制,再加上严格的宵禁管理,谁还敢晚上加班?这么一看,长安的生活节奏可真是不快,在那里过日子,可是货真价实的慢生活。

  唐代长安——各国文化交流的中心

  http://tiebabaiducom/fkz=19302267

  汉长安城的市场布局与管理

  汉长安城市场的布局与管理制度既有对先秦时期的承袭,同时又有因时因地的发展和创新。其中多市制、"面朝后市"、崇方原则、手工业和商业的结合及封闭集中制是继承,而城外市场的利用、市场规模的扩大、市署的设立、商人入住市内则是发展和创新。其发展和创新是时代特点和周围地理条件决定的。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2004-SXSS200401007htm

  汉唐长安城的兴建与变迁

  西汉和隋、唐三个统一王朝,建都长安,在汉唐之间,还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五个地方割据政权在此建都,以及西汉末的新莽、两汉之际的更始帝刘玄、东汉献帝、西晋惠帝和愍帝、赤眉军、黄巢、李自成等短暂立都于此。隋唐长安城座落在今西安市区,西汉至北周时期的长安城,位于其西北侧,位置相距很近。这两处城址实际依托着同样的区域地理条件,即它的区域位置,处于关中腹心,农业条件优越,物产丰富,能够保证都城的基本需求,同时四面有险可依,易守难攻,便于居高临下,控制东部中原地区;城址正处在函谷关东西交通大干道的渭河渡口与关中东南通往长江中游地区的武关道的交叉点上,这两条道路严格受制于自然地形,因而这一交通中心位置,成为制约城址选择的关键因素。

  在西汉长安城和隋唐长安城这两处城址中间,间隔有一块微微隆起的高坡,名为龙首原,西起今西安三桥一带,东至浐河岸边。西汉以前,秦朝都城咸阳,位于渭河北岸,由于渭河的阻隔,不便向东、向南发展,所以秦朝将城区向渭河南岸扩展,陆续在渭河南岸修建一批宫殿,其中包括有著名的阿房宫,还有一座兴乐宫,即座落在龙首原上。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灭楚后,最初计划建都洛阳,后来听从娄敬、张良等人建议,认识到关中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决定定都关中。当时秦朝宫室已经多遭项羽焚毁,只能暂时居住在秦朝旧都栎阳。

  同年后九月,刘邦决定首先修复兴乐宫,并改名为长乐宫,以此为基础,兴建都城,取用当地一个乡聚的名称,名为长安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二月,长乐宫建成,朝廷百官由栎阳徙入长安。汉高祖八年(前199年),又在长乐宫西侧兴建未央宫。未央宫和长乐宫东西并立在龙首原上,是汉长安城中的两座主要宫室,汉朝帝后的生活和主要政治活动,主要在这里进行。以后城中修筑的其他宫室都在这两座宫室北面的平地上,建造这两座宫室,显然是有意利用龙首原的地势以显现帝王的威仪;同时也控制了全城的制高点,有利于城市和帝王自身的安全。

  长乐宫由一系列建筑构成,整座宫室规模很大,宫内的主要建筑是长乐宫前殿,东西近50丈,进深约12丈;另一所重要建筑为长信宫。西汉诸帝仅刘邦常居长乐宫,从惠帝开始直到平帝,以后历朝皇帝均常居未央宫,而将长乐宫作为太后的寝宫。长信宫即皇太后在长乐宫中的常住殿宇。未央宫的主体建筑也是前殿,其规模与长乐宫前殿大体相当,东西50丈,进深15丈,高35丈,是皇帝朝会诸侯群臣的场所。汉武帝时重新整修未央宫,增建有柏梁台等建筑,并改造原有宫殿,将未央宫前殿改造成以木兰为栋,文杏为梁,金铺玉户,重轩镂槛。

  长安城城垣,从汉惠帝元年(前194年)正月开始兴建,前后进行几次,到惠帝五年(前190年)九月,基本完工。城垣周回60里左右(汉里),城高3丈5尺,四周各开三座城门,四面都有渠水或河水环绕。南面由东向西依次为:覆盎门(杜门)、安门、西安门;西面由南向北依次为章门、直门、雍门;北面由西向东依次为:横门、洛门、利门;东面由北向南依次为:宣平门(东都门)、清明门、霸门。由于是先建宫殿居宅后围城垣,里面有建筑物的限制,外面西侧又有泬水限制,当时的渭河河道也比现在要偏南许多,紧逼着汉长安城城区,在北侧也限制着城墙的修筑,所以汉长安城的城墙除东面平直以外,其他三面均凸凹曲折。当时城中宫殿所占的面积还不到一半,有相当大一部分民居。汉武帝时大兴土木,在未央宫北面增修高祖时草创的北宫,并新建有桂宫、明光宫等宫殿群,占去城中大部分空间,普通居民的居住区域只剩下很小一部分。

  汉长安城内的街道布局,古人有“八街九陌”的说法,详细情况,目前还无法复原,但可知街道布局与宫殿的平面布局一样,都不够规整。文献记载汉长安城的一般居民区共划分为160个里,但流传下来的里名总共只有十几个,现已无法一一复原。在长安城北面的横门东西两侧,设有九个市进行交易;另外在覆盎门外也设有市,城南还有专门交易书籍的“槐市”。

  汉武帝时期长安城在城垣外面有三个大的发展。即在城西和城南分别修筑建章宫和明堂,在城西南开凿昆明池,以及拓展上林苑。建章宫建在未央宫西侧,周回30里,规模比长乐、未央两宫都大,高可俯视未央宫,有凌空阁道,跨越城墙,连通未央宫。明堂是礼制建筑。昆明池开凿于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是一个大型人工湖泊,周回40里左右,占地300多顷。开凿昆明池本是为训练水军,客观上却成为汉长安城的一座大型水库。上林苑本是秦朝设在渭河南岸的苑囿,汉武帝三年(前138年)大幅度扩展上林苑后,其范围周袤300余里,苑内建有大量亭台楼阁,布满珍禽奇兽,名木异草,汉朝皇帝秋冬季节都要在苑中射猎。

  汉武帝以后,长安城中再没有大规模的兴建,一直维持着原来的规模。经过西汉末年、东汉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期间的无数次战争动乱,长安城日益凋敝残破。虽然在北周时期,还沿用汉长安城作为都城,但由于历时过久,城中宫宇朽蠹,供水、排水严重不畅,不易修复,同时龙首原北侧,逼近渭河,范围狭促,难以扩大城区规模,而龙首原南侧,地形开阔高爽,从南山引水方便,于是隋文帝在统一全国后,便决定在龙首原南侧,另建新都。

  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六月,下诏兴建新都,左庶子宇文恺负责规划设计并组织施工,同年年底,基本完工。隋文帝在北周时曾受封为大兴郡公,故命名新都为大兴城,宫城为大兴宫,宫城正殿为大兴殿,大兴殿正门为大兴门,新设禁苑为大兴苑。开皇三年(583年)三月,迁入大兴城。

  大兴城完全按照宇文恺的总体规划施工建造,平面布局规整,整个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构成。

  外郭城形状近方形,东西宽度略大于南北长度,东西宽9000多米,南北长8000多米,城周长35·5公里。由于城墙过长,修建时间仓促,大兴城初完工时城墙较低矮,以后陆续增筑过多次,见于记载者即有隋大业九年(613年)一次、大业末年一次、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两次、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一次,前后共5次。大兴城外郭城南、东、西三面各开三门,至唐相承未改。南面中间为明德门,东为启夏门,西为安化门;东面由北至南依次为通化门、春明门、延兴门;西面由北向南依次为开远门、金光门、延平门。北面两门,都在宫城西侧,西为光化门,东为华林门,唐避武后祖讳改为芳林门。城内靠北墙中央为宫城,其南为皇城,其余部分共有14条东西向街道,11条南北向街道,把外郭城分成排列规整的坊市。以全城南北中轴线朱雀大街(正对皇城正门朱雀门)为界,两侧相互对称。全城共有109坊,朱雀街西为55坊,朱雀街东为因城东南角曲江池占去一坊地,比街西少一坊,为54坊。此外,在朱雀街东西两侧,各用两坊地面积,修筑有都会市和利人市。都会市在朱雀街东侧,唐代称为东市;西市在朱雀街西,唐代称为西市。坊四面有围墙,通过固定的坊门出入,是相对封闭的居住区。坊又称里,坊制是由秦汉在城乡普遍施行的闾里制沿承而来。东、西两市是商肆集中的商业区。

  宫城即大兴宫,是皇帝寝居和处理朝政的场所。宫城内部分为三大部分,中间部分供皇帝寝居临朝,狭义的大兴宫或宫城,即指这一部分。东面为东宫,是皇太子的寝居之地。西面为掖庭宫,是普通宫女的住所。宫城南面有门连同皇城,北面有门出城入大兴苑。

  皇城在宫城的南面,是朝廷各个部门的办公区。除个别一些部门有特殊情况外,几乎全部政府机构,都集中在这里。此外,祖庙和社稷坛也按照《考工记》“左祖右社”的说法,分别排列在皇城城垣内的东西两侧。

  为解决宫廷和城内居民的生活用水以及园林绿化用水,宇文恺在大兴城中还设计了永安渠、清明渠、龙首渠、和曲江池水几条水渠,流贯外郭城、皇城、宫城和大兴苑。曲江池本是一处天然水泊,秦汉时即曾修凿,辟为游赏胜地。宇文恺进一步疏凿整治,使其占去整个城内地势最高的东南隅处一坊之地,一方面作为水库,调剂城内供水,一方面也为城市开辟一处风景区,并在这里修建离宫别馆,供帝王权贵游赏。隋文帝忌讳“曲江池”的“曲”字,便根据曲江池多芙蓉而改名为芙蓉池,同时将曲江池边的园林馆舍命名为芙蓉园。

  大兴苑在城北,西起汉长安城故城(汉长安城被圈围在苑内),东止灞水、浐水岸边,北至渭水,南抵大兴城下。大兴苑的设置,主要是供帝王游玩,但它对保障大兴城特别是宫城的安全,也起到重大作用。大兴城的宫城北墙,同时也是外郭城的北垣,墙外没有其他依托,而北面的龙首原为制高点,容易对宫城造成威胁。将城垣北面化作苑囿,可以充分利用北面的渭水和东面的灞水、浐水,以及四面的苑墙,拱卫皇宫。

  大兴城所在的位置,地势起伏不平,有许多冈坡。宇文恺规划大兴城,总体设计思想是将整个城区作为均一的平面来安排布局,大兴城布局规划的最大特点,是平面几何形式上的整齐对称。刻意追求平面布局形式的完美,必然会妨害合理利用地形。大兴宫中有一半地方,海拔高程在410米以下,而全城109个坊中,却有80个左右的坊,海拔高程在410米以上,这与帝王之居很不相称;而宫城南面的皇城,地势更为低洼,同样不适于布置朝廷百司。

  唐代定都大兴城后,更名大兴为长安,同时将大兴宫、大兴殿和大兴门,分别更名为太极宫、太极殿和太极门,大兴苑更名为禁苑。从唐太宗时起,长安城陆续发生一些变化。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在宫城东侧北郭墙外的龙首原上,兴建永安宫,作为太上皇李渊避暑的离宫。翌年(635年)改名为大明宫。至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唐高宗因患风痹病,嫌太极宫低洼湫湿,屋宇雍蔽,大规模扩建大明宫,并改名为蓬莱宫。咸亨元年(670年),又改名为含元宫,但不久即复改回为大明宫。唐高宗扩建后的大明宫,规模与太极宫不相上下,建筑之弘壮则往往过之。唐代除高宗以外的历朝皇帝(玄宗除外),都是以大明宫为主要宫寝,只是在举行一些特殊的重大典礼时,才依循礼制到太极宫中举行。随着君主住所的迁徙,太极宫中的一切附属设置也随之转移到大明宫中,如大明宫中的少阳院,即是相当于太极宫东宫的太子寝宫。由于大明宫在原来的宫城太极宫的东面,这两处宫殿又分别被称作东内和西内。

  唐玄宗李隆基原来居住在长安城东垣下的隆庆坊,登基后避讳改为兴庆坊,开元二年(714年),改建此坊为兴庆宫。至开元十四年(726年),又拓展兴庆宫,占据了北面永嘉坊的一半和西面胜业坊的一部分。天宝十二年(753年),又大规模修筑兴庆宫的墙垣。开元十六年(728年)以后,唐玄宗基本居住于兴庆宫内,故兴庆宫又被称作南内。兴庆宫仅兴盛于玄宗一朝,以后即冷落衰败。兴庆宫内有引龙首渠水汇注而成的龙池,是长安城内仅次于曲江池的水泊。

  随着大明宫和兴庆宫的兴建以及其他实际情况,宇文恺过于理想化的城市街道坊市形态,陆续发生一些变化。大明宫的正门丹凤门开在外郭城北垣上,门南面正对翊善坊,坊墙如同影壁遮挡着宫门。为此只好将翊善坊和它南面的永昌坊从中一分为二,辟出通道,连结到皇城东面延喜门与外郭城东侧通化门之间的东西干道上。兴庆宫扩建后,占去永嘉、胜业两坊的一部分,开元二十年(732年)时在兴庆宫西南角修建花萼相辉楼和勤政务本楼,为拓展楼下地面开辟广场,又拆毁其西南面东市的东北角和它南面道政坊的西北角。城东北角的永福坊,在玄宗先天年间,筑入苑地,作为专供皇子王孙居住的宅院,名为十六王宅。这便阻断了沿东城墙和北城墙下伸向城东北角的顺城街。至唐宣宗时,为方便从曲江池去往新昌坊的青龙寺,又将曲江池与新昌坊之间的升道、广德、立政、敦化四坊一分为二,从中开出一条新路。至此,隋大兴城“畦分棋布”的街坊布局形态,已经大为改观。此外,唐代在外郭城北面的芳林、广化二门中间,又新开一座景耀门,这是外郭城垣较大的变化。

  隋唐长安城内各区域人口居住疏密很不均衡。沿外郭城南垣的四排坊,除城东南角曲江池附近因辟为游览风景胜地而比较繁华以外,其他诸坊都很少有人居住,往往是“烟火不接”而“耕垦种植,阡陌相望”。这也是宇文恺在规划时刻意追求平面布局形式的气魄和完美所造成的缺陷。长安城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市区的北侧,尤以东、西两市周围地区最为繁华。

  长安城外郭北垣诸门都通向禁苑,日常出入使用的是东、西、南三面的九座城门。这九座城门除南面正中的明德门为五个门道以外,其他各门都是三个门道,中间的一个门道很少使用,可能只供皇帝出行。一般出入分别走两边的门道,“左入右出”。街道的宽度,根据交通需要,分作几个等级。第一级是连同几座主要城门的街道。除了东西两侧靠南头的延兴、延平两门,由于城南部人口稀少,这两座城门离城外东西方向的大道也较远,行人比较稀少,因此街道宽度一般外,与东、西、南三面其他几座城门相对的街道,宽度都在100米以上。皇城朱雀门到外郭明德门之间的大道最宽,达150米左右。这条大街向北,一直贯穿到宫城朝廷正殿,设计这样的宽度,不但凸现出朱雀大街的全城中轴线作用,还显示出强化皇权核心地位的用意;另一方面,隋唐两代都在明德门外设有天坛,皇帝登坛祭天德的仪仗规模浩大,普通宽度的街道很难容受,也需要这样一条宽阔的道路。第二级是城中大多数道路,宽度在40至70米不等。第三级是顺四面城墙下的道路,宽度在2·5米以内。长安城内街道两旁大多挖有水沟,以排除路面积水,但因地面系颗粒细小的黄土,稍遇雨水,即泥泞不堪,排水沟也无济于事,晴天则车马一过,便尘土飞扬。为保持路面的干燥清洁,唐天宝三年(744年)以后,在一些主要街道的路面上,铺设从浐河岸边运来的河沙,起到了“风吹无尘雨无泥”的作用。为防止路沙散逸,在道路两旁筑有低矮的土垣,当时人称之为“沙堤”。

  隋唐两代是佛、道两教的兴盛时期,长安城中建有100多所寺院道观。这些寺观大多散布在城内各坊当中。此外在宫禁中也有专设的佛堂、道坛;东、西两市专设有供信徒放生的水池,名为“放生池”,池边建有供奉佛像的佛堂;还有一些著名寺院,座落在城垣外边。一些大的寺观,有时独占整个一坊的范围。长安城中虽然寺观林立,却对城市建筑景观影响不大。当时寺观的建筑形式与平面布局,与富贵人家的住宅没有太大差别,长安城中有许多寺观就是由官宦舍宅改作。体现寺院特色的建筑物主要是塔。长安城中最有名的佛塔应是城西南角和平、永阳二坊内的大庄严寺塔和大总持寺塔。这两座塔,形制完全相同,塔身木构,高330尺,周回120步,都是由宇文恺规划建造。宇文恺意图用这两座高塔,来弥补城西南角地势较低的缺憾。保存至今的慈恩寺塔(俗称大雁塔)和荐福寺塔(俗称小雁塔),也都是当时著名的佛塔。

  长安城中的坊大小不等,隋初设计时即分为5级。其中面积较小的两级坊,都在皇城正南,东、西各开有一个坊门。其余的坊是在东、南、西、北各开一个坊门。每个坊内两个相对的坊门之间,连接有道路,是坊内的主要街道。其中两个坊门的小坊是一条东西向横街,四个坊门的大坊是两条相互交叉的十字街。坊内除了这条横街或十字街以外的街道,称为“巷”或“曲”。唐朝对居民生活实行严格宵禁制度,每晚各坊市门随着城门同时关闭,禁止行人上街,拂晓开门,才能上街活动。

  隋初设计大兴城时只有都会市和利人市,亦即东、西两市。两市四面各开二门,市内街道呈“井”字形。东、西两市内邸店林立,货物山积,商品种类繁多。例如东市内的商业门类就分为220行,而西市的繁盛更胜于东市。由于东市周围的坊里大多为公卿勋贵占据,普通商人特别是西域胡商大多集中在西市周围居住。唐朝政府在东、西两市分别设有市署和平准署,负责市场和物价管理。除了东、西两市之外,唐朝还在城内其他一些地方设过集中交易场所。如城南的安善坊,唐高宗用此一坊地和它南面大业坊半坊地设置了“口马牛驴之肆”,相对于东市和西市,称为“中市”。但这一带人烟稀少,交易不便,未能行用多久即改在东市交易,武则天末年正式废除此市,场地改用作威远军教弩场。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又在安善坊立市,称为“南市”,但也很快废弃。

  唐代地官僚勋戚除在城内占有豪华的住宅,许多人还在城外近郊风景秀丽的地方建有别墅。别墅最集中的地方是城南沿樊川一线,其次在城东灞、浐两河附近以及蓝田附近的辋川也比较集中,王维的“辋川别居”就是其中之一。

  隋大兴城亦即唐长安城的规划和建筑,不仅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在当时就已为隋唐王朝周边的一些地方政权和域外邻国所仿效。例如渤海国上京城和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等,都受到长安城的深刻影响。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9793493htmlsi=1

最近也是荔枝上市的季节。校易搜吃一些真的很好,但吃完后,我觉得很生气。这时校易搜开始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听说唐朝的杨贵妃也喜欢吃荔枝,但是有一个问题是古代唐朝的都城在长安,也就是现在陕西的西安。如果你有一定的地理知识,你会发现荔枝不可能在安种植,所以当时的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吧!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杨贵妃一定能吃到新鲜的荔枝。有诗句为证:“长安回首绣桩,千门开在山顶。红尘里骑着公主笑,没人知道是荔枝。“这首诗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写的,充分说明杨贵妃真的吃过荔枝。作为唐朝皇帝李隆基的宠妃,这荔枝一定是新鲜的,所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新鲜的荔枝是如何到达西安的。

实际上,唐朝的首都是长安。古代的长安不是现在的北京,而是陕西的西安,而中国西部地区不产荔枝。岭南的荔枝要是运到长安,早就烂了,更别说新鲜了。事实上,杨贵妃的要求更高。她想吃四川的荔枝,也就是现在的成都。幸好不是盛产荔枝的岭南地区。其实杨贵妃很喜欢怀旧,记得自己的童年。然后也有网友说,古时候蜀地其实有点西,但是真的有荔枝吃吗?答案是肯定的,根据李昭写的古书《国史补》:“贵妃生于蜀国,爱吃荔枝,所以年年飞”,所以杨贵妃吃的荔枝真的是蜀国的。

现在我们知道杨贵妃吃的荔枝是蜀国的,在现代交通如此发达的今天,蜀国和长安的距离大约是712公里。开车要8到9个多小时,坐火车好像要近12个小时。当然飞机会快很多,一个小时多一点。但是在古代,大家都知道蜀中有句话叫难于上青天,所以古代没有这个东西。

如果你熟悉唐朝的朋友,会发现唐朝其实是有驿站的。唐代驿站马匹要求的官方速度是一天180里左右,更可怕的变态水平要求是500里。唐朝在陆地上有1297个驿站,涉及近2亿人口。可见唐朝的驿站有多发达。然而,如此发达的驿站,在712km的距离面前,却显得缺钱。如果不算古道曲径,用最快的马跑712km,那就是712x2/500=2284,也就是说要跑将近三天。

看到这个数据我很震惊。每天跑500里的马和人肯定会死,所以杨贵妃还是有点狠心。

那么,荔枝三天新鲜吗?理论上一天会变色,两天会有气味,三天会有味道,四五天就会失去颜色和香味,所以三天后的荔枝是进不了杨贵妃的贵族口的。

但其实古人比我们现代人聪明很多倍。当时他们已经发明了一些很常见的保鲜方法,最常见的就是密封。据古籍记载,杨贵妃吃的荔枝保鲜方法很简单,就是在竹筒里加点水,密封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保鲜盒,不透气。杨贵妃吃到新鲜的荔枝真的不难,所以杨贵妃吃到荔枝也不难。难就难在几匹快马马夫精疲力尽。这不是校易搜说的,而是事实。那么到底有多累呢?校易搜没有计算它。太可怕了。

所以,古代人当然是想尽一切办法去吃,但这种享受只有帝王才有,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只能在诗歌中探索。

唐方言在汉语中的地位如何?在唐代中国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接下来我就来认识一下各位读者,给大家一个参考。

是唐代古代文化发展的巅峰。许多现代年轻人非常喜欢唐文化,甚至掀起了一股向唐文化学习的潮流。唐玄宗时期是唐朝的鼎盛时期。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居世界第一,对周边国家影响深远。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日本。事实上,唐朝能够向其他国家输出自己的文化是因为中国人民的发展得到了改善。唐朝对汉语的推广起到了什么作用和贡献?让我们看一看。

一、唐代的“唐方言”与外国访问朝鲜。

汉字起源较早,商代甲骨文标志着古代汉语的成熟。虽然文字是语言的载体,但古代汉语在文字成熟之前,至少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沉淀。学术汉语分为古代汉语、中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三个阶段。

中国古代是从夏商王朝到晋朝。记载周朝分为八百诸侯:

五方的人不会说话。'

秦始皇统一七国后,文字和度量衡统一了。从此,古代汉语得到了发展。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古汉语系统重建为“唐方言”,又称中古汉语。唐代的汉语和现代文言文非常接近。比文言文好学多了。

到了唐代,各民族都来到了朝鲜,这是中国古代对外汉语发展的鼎盛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中亚国家与唐朝之间的交流频繁,包括突厥人、维吾尔人、吐蕃人、波斯人和粟特人建立的、曹和。大量的学生和商人来到唐朝。此外,还有日本、新罗、百济、朝鲜、尼泊尔、印度、林邑、钦腊、狮国等国的学生和商人,仰慕唐朝的高度文明,不远千里来到唐朝,可见各民族都来到了北方。

唐朝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它的繁荣,更在于它的包容。繁华的长安城是一个“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通过“唐方言”的交流,成为当时的一大奇迹。但是他们是怎么学会“唐方言”的呢?

第二,唐代的语文人才教育。

1唐代在华留学生教育

首先以日本留学生为例。据0755年至79000年的记载,贞观年间,日本派了一批学生到长安。此后,日本大规模向唐朝派遣了13批留学生,共计600余人。他们被日本称为“唐使”。在这些出使唐朝的使节中,最著名的是马忠路和吉备真备。这些使者留学的主要目的是接受唐朝的文化,然后回到日本进口。

当时唐朝非常重视日本留学生,基本上从入学开始就安排了最初级的汉语训练。此后,它还组织了对中国传统、历史和政治的研究。这些学习的基础是他们能使用中文。通过向唐朝派遣使节,中国人民对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举三个例子:

首先,日本第一部古代文学作品《礼记王制》,记录了古代日本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写于公元712年。最重要的是,这本书是用汉字写的,在日本影响很大,对对外汉语的发展意义深远。

第二,日本天皇是一脉相承的,“天皇”一词在日本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唐高宗时期,武则天权力很大,满洲大臣称唐高宗为“皇帝”,武则天为“天后”。结果,“皇帝”一词于1920年被引入

三、日本留学生马陆安倍生于武则天统治时期。从出生开始,他就接受了从日本归来的“唐朝使者”的教育,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有了基本的了解。唐玄宗四年,阿部鲁来到中国,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这在当时是一个“奇迹”。这可以反映出中国人对日本年轻人的影响。

据贞观政治家说,不仅是日本,就连唐代翰林院也接受了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培养年轻的吐蕃人学习汉语。或许是因为文成公主的婚姻,贞观年间,唐朝与吐蕃的关系非常密切。历史记录:

公主嫌弃此人面色红润,夸赞他国之威,放出毡毛,攻击万祺,渐渐吸引华凤,猜中广日革命,送子女学习中国文化。

也就是说,文成公主嫁给吐蕃后,吐蕃开始派遣留学生到唐朝学习汉语。

唐朝初期,朝鲜半岛分为朝鲜、百济、新罗三部分。这三个国家终于相继与唐朝成为朋友。留学生频繁来唐,据《唐太宗实录》:

“自唐朝以来,新罗常派王到魏,派学生到泰山读书,回国十年,派学生一百多人上学。国家出钱买书买银,唐朝从路宏庙里出书买粮,学生去见新人。”

由此可见,新罗派留学生到唐朝留学,周期“十年”,投入很大。

除了上面提到的日本、吐蕃和朝鲜半岛,其他很多国家也向唐朝派遣了留学生,有很多明确的历史记载。例如,《旧唐书》记载:

七年正月,渤海国派渤海国刺史高宝英去谢书,还派了三个学生。

还记载了南诏、郭康等诸侯国向唐朝派遣留学生的事迹。

2唐代商人的中国教育

如果说留学生来唐朝是为了学习和输出文化,那么外商来唐朝则是为了一个非常纯粹的目的。他们追求商业利益。尤其是丝绸之路上的国外出差,他们学习汉语非常努力。毕竟他们的中文水平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商业利益。而商人对“唐话”的学习,与留学生的学习有很大不同。商人只需要学习简单的商务汉语。年有

另外,有必要提一下一个特殊的职业,即一般翻译。唐朝与外国人的交流很多,需要大量的翻译。那时候,一般的翻译都是很吃香的职业。我们不仅在政治上需要大量的翻译,在经济上也需要。如果有些商人第一次来唐朝,中文不太好,就会花钱请翻译来帮忙。唐代长安城专门从事翻译。他们中有些人懂波斯语,有些人懂印地语。随着商人来长安的次数越来越多,基本上可以掌握最简单的中文。

唐朝的汉语通过丝绸之路对中亚一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印章和石碑已经在中亚和其他地方出土。比如2004年,土库曼斯坦出土了一枚刻有汉字的印章,考古学家推断,这应该是唐代丝绸之路上的商人留下的。可见,在这一时期,中国人对外影响的历史证据很多。

第三,唐代中国人对对外交流的影响。

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最繁荣的时期。唐朝的长安,西亚的君士坦丁堡,欧洲的罗马并称为“中世纪三大名城”。其中长安在唐代最为繁荣。长安在人口、面积和商业繁荣程度上超过其他两个城市。长安的繁荣是

第一,唐朝政治影响力大,吸引了北方各民族和长安“民族”,促进了“唐方言”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政治促进了中国人的发展。同时,唐代汉语的发展也促进了唐朝的政治影响力。两者相辅相成。因此,唐代古籍流传到日本、朝鲜半岛等国,对当地的政治、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二,唐代长安城的繁荣吸引了许多外国商人和游客。无论是在长安生活还是交易,学会“唐话”都是必要条件。这一时期,外商掀起了“中国热”。汉语在国外被商人广泛传播并迅速发展。目前,世界各地仍有“唐人街”。因此,唐代商业的繁荣与唐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第三,唐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发展。唐朝不仅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与外国有着频繁的交流。在文化方面,尤其是在古典文化、诗歌、宗教等领域,发展迅速。在唐代文化的发展中,它直接促进了中国人对外国的影响。比如日本和韩国还有很多唐朝的汉文作品。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古代汉语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结晶。卫中国,中国以其独特的魅力,一直影响着世界。盛唐时期,借助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汉语迅速发展,对全球汉语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全球语言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长安城

中国七大古都之一。西汉、新莽、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皆建都于此。现存城址有西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

西汉长安城 长安本秦之乡名,秦时有兴乐宫。汉高祖五年(前202),在兴乐宫基础上修治长乐宫,七年建未央宫,自栎阳迁都长安。惠帝元年(前194)至五年筑城墙。武帝时在城内修北宫,建桂宫、明光宫,在西城外营建章宫,并扩充上林苑,开凿昆明池。新莽改长安为常安,于南郊建九庙。东汉建都雒阳(见洛阳城),仍以长安为西京。献帝一度迁都于此,其后西晋惠帝、愍帝以及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相继以长安故城为都。至隋代建大兴城,汉城遂废。城址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约3千米处,1956年开始勘查发掘。

西汉长安城平面不规则,东垣平直,其余三面墙随地形河渠曲折。经实测,周长25千米余,约合汉代六十二里强。城外挖有护壕。每面城墙有3门,由北至南,东墙为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西墙为雍门、直城门、章城门,由东至西,北垣为洛城门、厨城门、横门,南垣为覆盎门、安门、西安门。发掘证实每门设3个门道,每道宽6米,可容4个车轨。霸城、覆盎、西安、章城四门内对长乐、未央二宫,其余8门各与城内一条笔直的大街相通。每条街均分成3条并行的道路,中为皇帝专用的驰道,两侧道路供吏民行走。班固《西都赋》“披三条之广路,开十二之通门”,即指长安的道路和城门。

汉长安城内的宫殿分布占全城面积的2/3。城东南部为长乐宫,汉高祖时曾为视朝听政之所,惠帝以后为太后之宫,占全城面积1/6。城西南部的未央宫为朝会之所,占全城面积1/7,其前殿规模宏伟,殿基南北长350米,东西宽200米,现高约15米。未央宫北阙附近有贵族邸宅,即所谓北阙甲第。桂宫位于未央宫北,西隔城墙与建章宫相望。平面长方形,周长5300米。桂宫之东有北宫,长乐宫北又有明光宫。长乐、未央二宫之间建有武库,平面长方形,内设7座库房,库房以夯墙隔成若干间,放置木质武器架。已发掘出武器架石础及铜铁兵器、铁铠甲等。

城内工商业区集中在西北隅的横门大街两侧,据文献记载共有九市。这一带发现有许多钱范、陶俑,说明当年曾有作坊。

居民区在城东北隅宣平门附近。文献记载,长安有闾里一百六十,“室居栉比,门巷修直”,汉平帝时,人口达246万余。实际考古勘查确认的居民区,面积过于狭小,估计有些居民住在城外。

城西的建章宫规模宏伟,已勘查出位置和范围。城西南至东南一带为上林苑,内有离宫别馆数十处。西南有昆明池等皇家宫苑,昆明池是为训练水军而开凿,又可解决长安城水源不足问题。南郊则有明堂、辟雍、灵台和王莽九庙等礼制建筑。

汉长安城主要由皇家宫室及其附属设施构成,突出表现了为帝王、贵族、官僚服务的性质,反映了中国早期都城的特点。新莽以后,宫室、城门、武库先后被毁。其后历代虽有营造修饰,但未能恢复西汉盛况。

唐长安城 隋开皇二年(582)在汉长安城东南建新都大兴城,入唐后改称长安,仍为都城,仅作了局部修建和扩充。至盛唐,长安为当时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国际都市。天佑元年(904)朱温挟昭宗迁洛阳,毁长安宫室民居,唐长安城遂为废墟。该城遗址在今西安市区及近郊。20世纪20年代初,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曾作考察,1957年起进行正式勘查与发掘。

唐长安城由廓城、宫城、皇城3部分构成。廓城平面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7米,周长367千米。每面有3座城门,除南面正门明德门为5个门道外,其余皆为3个门道。宫城位于廓城北部中央,平面长方形、南北1492米,东西2820米。中部为太极宫(隋大兴宫),正殿为太极殿(隋大兴殿)。东为皇太子东宫,西为宫人所居的掖庭宫。皇城接宫城之南,有东西街7条,南北街5条,左宗庙,右社稷,并设有中央衙署及附属机构。

廓城内有南北向大街14条,东西向大街11条。明德门至皇城正门朱雀门的朱雀大街位于全城中轴线上,宽达150余米,是今北京东西长安街宽的两倍。其他通城门的大街也多宽在百米以上。垂直交错的大街将廓城划分为108个封闭式的里坊,坊内有民居、官衙、寺观等。朱雀大街两侧的四列坊面积最小,只设东西两个坊门,坊内有横街。皇城两侧诸坊面积最大,四面开门,内置十字街。当时继承了北魏洛阳城的军事管制制度,坊门有兵把守,早开晚闭。廓城内有东、西二市,东市称都会,西市称利人,各占两坊之地。市内设“井”字形街道,沿街列置店铺。文献记载西市附近集居了许多中亚和西亚的“商胡”、“胡客”,其西南相邻的崇红坊,还设有波斯祆教(拜火教)寺。当时这一带为中西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

唐贞观后对长安宫室进行增建,贞观八年(634)于太极宫东北的龙首原高地上建永安宫,次年更名大明宫。龙朔三年(663)后这里成为主要朝会之所。玄宗时又于藩邸兴庆坊建兴庆宫。此外,唐长安城的东南隅,还有风景游览区曲江池,将风景区与都城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个创举。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里坊制都城最完善的形态。它采用中轴对称布局,规划严谨,街坊整齐。设置了封闭式皇城以处府衙,封闭式里坊控制居民。其居民区占城内面积7/8,为人口的集中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对东亚一些国家的都城产生过重大影响。

唐末长安城被毁后,佑国军节度使韩建放弃长安廓城与宫城,重修皇城安置府廨民居。北宋沿袭,为京兆府城。元代为奉元路城。明洪武年间改称西安,置秦王府,并向东、向北扩展面积约1/3。穆宗隆庆年间,又在夯土城垣外侧包砌了青砖。明西安城平面长方形,周长119千米,至今保存完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