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详细资料大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8浏览:1收藏

训诂详细资料大全,第1张

训诂,为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就是解释的意思,具体指解释古代汉语(文言文)中字词的意义。“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用现代汉语说,训,就是通俗的话去解释某个字的字义。“诂”,《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基本介绍 中文名 :训诂学 外文名 :Exegetics 拼音 :xùngǔ 分类 :形训,音训,直训 训诂别称,词语释义,狭义的训诂,广义的训诂,训诂内容,训诂方法,形训,声训,义训, 训诂别称 所谓“训诂”,也叫“训故”、“诂训”、“故训”、“古训”。一般认为,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尔雅》前三篇叫《释诂》《释言》《释训》,“训诂”一词就是从这里来的。 “训”“诂”二字连用在一起,发端于周末鲁国人毛亨,毛亨注释《诗经》,定书名为《诗故训传》。用浅显的话来说,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国语解释方言。 训诂学 今天所谓”训诂”,往往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一个是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专书中的文献语言学的总称;一个则是与文字学、音韵学互相并列的以研究语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个独立的门类。 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国小的一个分支。训诂的任务是解释语言,训诂学是研究怎样正确地理解语言、解释语言,也就是讲清楚怎样注释的道理。 词语释义 狭义的训诂 读作:xùngǔ 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的字义(或词义)就叫“训诂”。 “训诂”有一些“具体的方式”以及“常用的术语”,现分别介绍如下: 训诂的具体方式分为以下三类: 一、“形训 ”:就是通过文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字(词)义,即拿词形来解释词义叫做形训。“六书”中“ 象形、指事、会意 ”三类字的字形与意义有直接关系,还有“形声字”的“义符”也可以标示它的意义类别。因此,分析字形对了解字的本义有重要的作用。在《说文》中,形训是最基本的训释方式,除直言其义外,其分析字型构造部分,就是形训的范例。如: △ “三合也。象三合之形。” △ “血,祭所荐牲血也。从皿,一、象血形。” △ “ 屮,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茎也。古文或以为艸字。读若彻。凡屮之属皆从屮。尹彤说。丑列切〖注〗臣铉等曰:丨,上下通也,象艸木萌芽,通彻地上也。” △ “木, 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属皆从木。莫卜切〖注〗徐锴曰:“屮者,木始甲拆,万物皆始于微。故木从屮。” 二、“音训 ”: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叫做音训。例如《说文》“天,颠也”;“户,护也”,“旁,溥也”(注:①溥,古读pang,今读pu三声,广大之意,如:溥原。);又如《释名》:“日,实也,光明盛实也。”“衣,依也,人所依以蔽寒暑也”。“房,旁也,室之两旁也”等等。 三、“义训”: 直接说明词的含义,叫义训。“义训”又细分为三种(即直训、转训、陈说),现具体叙述如下: ⑴直训 :用同义词训释谓之直训。 例如: 《尔雅·解诂》:“阻、艰,难也。”又《释言》云:“征、迈,行也”;“靡、罔,无也”。 《说文》:言部云“谛,审也”;“诚,信也”。 《诗·七月》“宵尔索绹”传:“宵,夜;绹,绞也”。 《诗·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传:“卒,终也。” 《诗·硕鼠》郑玄笺:“硕,大也。” ⑵转训 :二字义不同,展转相通,谓之转训。例如: 《周礼》“体国经野”郑玄注:“体犹分也”。 《诗·氓》“言既遂矣”笺:“遂犹久也”。 《诗·东山》“勿士行枚”笺:“勿犹无也”。 《孟子·梁惠王》“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赵岐注:“嗜犹甘也”。(注:①嗜:喜欢、爱好;②甘:自愿、乐意。) ⑶陈说: 描述其事而义始明者谓之陈说。例如: 《尔雅》曰:“善父母者为孝,善兄弟者为友”。(注:①善:善待) 《诗·七月》“四月秀葽”传:“不荣而实曰秀”。(注:①秀:果实;②葽〔yao一声〕:一种多年生蔓草,又名野甜瓜,帅姑草。③荣:开花;④实:结果实;⑤秀:古代称植物不开花而结果实) 《诗·伐檀》:“河水清且涟漪”传:“风行水成文曰涟”。 《左传》隐公九年:“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 《贾逵左传诂》曰:“贪财为饕,贪食为餮”。(“餮”读音tao一声;“餮”读音tie四声。) 《说文》云:“兰,香艸也”;“薰,香艸也。”(艸cao三声,草的古字。) 《说文》云:“能,熊属”;“麋,鹿属”。(“能”的本义是“熊”) 《诗·东山》“零雨其蒙”传:“蒙,雨貌”。 《诗·氓》“氓之蚩蚩”传:“蚩蚩,敦厚之貌”;有“淇水汤汤”传:“汤汤,水盛貌。”(注:①汤汤shangshang一声,水盛大的样子。) ●训诂常用的术语如下 〔一〕、说义的术语 ⑴“犹” 《诗·硕鼠》:“爱得我直”笺:“直犹正也”。 《国语·周语上》“其惠足以同其民人”。韦昭注:“同犹一也”。 ⑵“之言 ”(凡说“之言”的,音义一定相通) 《诗·唐风·采芩》“舍旃舍旃”笺:“旃之言焉也”。 《诗·七月》“春日载阳”笺:“载之言则也。阳,温也”。 ⑶“貌 ”(凡说貌是形容它的样子,这些字或是形容词或是副词。 《诗·东山》“零雨其蒙”传:“蒙,雨貌”。又“蜎蜎者蠋”传:“蜎蜎,蠋貌”。(注:①蜎〔yuan一声〕:孑孓,即蚊子的幼虫;②蜎蜎:形容虫子爬行的屈曲蠕动的样子。③蠋〔zhu二声〕:蝴蝶、蛾等昆虫的幼虫。) 《诗·氓》“氓之蚩蚩”传:“蚩蚩,敦厚之貌”。(氓〔meng二声〕:青年男子。蚩蚩〔chichi一声〕:敦厚的样子。) 《诗·葛屦》“好人媞媞,宛然左辟”传:“宛,辟貌”。(注:①屦〔ju四声〕:葛麻制成的鞋。②好:指容貌美,漂亮。③“好人”:犹美人。④媞媞〔titi二声〕:美好安详的样子。⑤宛:藏〔cang二声〕。⑥宛然,婉转回避的样子。⑦辟:通“避”。⑧左辟:避让于道左,以示谦让。) ⑷属、别 。(凡说“属”或“别”的,是明其类别。 《说文》云:“秔,稻属”(秔〔geng一声〕:同“稉”、“粳”,水稻的一种。);“鸽,鸠属也”。 《说文》云:“稗,禾别也”。段玉裁说:“谓禾类而别于禾也”。 ⑸辞 。(说明某字是助词,往往用“辞”或“辞也”。) 《诗·芣苡》“薄言采之”传:“薄,辞也”。(芣苡〔fou2yi3〕:车前草,其叶煎水服用可预防感冒,古人认为它的字实可以治妇人不孕。薄:助词。) 《诗·汉广》“不可求思”传:“思,辞也”。 〔二〕、拟音的术语。 ⑴读如 《礼记·中庸》“武王……壹戎衣而有天下”郑注:“齐人读殷如衣”。(注:①壹:统一。②戎衣:军衣,军服。) 《吕览·制乐篇》“饬其辞令”注:“饬读如敕,饬正其辞令也。”(注:①饬:chi四声,告诫;②敕:chi四声,告诫。) ⑵读若 《说文》云:“宄,奸也。读若轨”。(注:①宄〔gui三声〕,奸〔jian一声〕:都是“奸邪、狡诈”的意思。) 〔三〕、改字的术语 ⑴读为、读曰:凡说“读为”“读曰”的,就是换了另外一个字来解释词义。 《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笺云:“泮读为畔,畔涯也。言淇与隰皆有涯岸以自拱持,今君子放恣心意,曾无所拘制”。按泮的愿意为散,与本文不合,所以郑玄把它改读成畔字来训释它。(注:①淇〔qi二声〕:水名,源于河南淇山,流入卫河。②隰〔xi二声〕:a:低湿的地方;b:所开垦的田地。③泮〔pan四声〕:a:散,解;b:通“畔”。④畔〔pan四声〕:a:田地的边界;b:边,如“河边、水边、桥边、枕边”等等。⑤放恣:放纵任性。⑥心意:心情,思虑。⑦拘制:牵制,固守。) 《汉书·景帝纪》“减耆欲”注:“耆读曰嗜”。按耆的愿意为老,与本文不合,所以颜师古把它改成嗜字。(注:①耆〔qi二声〕:年老;耆〔shi四声〕:通“嗜”。②嗜〔shi四声〕:爱好,喜好。) ⑵古字某同,古声某同 。 《论语》“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郑注“古字材哉同”。按郑氏改用哉字来解释材。 《诗·东山》“烝在栗薪”笺:“骨折声栗裂同也”。按郑氏改用裂字来解释栗。(注:①烝〔zheng一声〕:祭祀。②栗薪:堆积木柴。) 〔四〕、正误的术语 。凡有“字误”或“声误”而必须改正的,则用“当作”“当为”: ⑴字误 《老子》三十一章云:“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释文》“佳,善也。河上云:饰也。”王念孙说:“案佳当作佳,字之误也。佳,古唯字也。唯兵为不祥之器,故有道者不处。上言夫唯,下言故,文义正相承也”。(注:①夫〔fu三声〕:发语词。②佳〔此处读“wei二声”〕:只有,因为。③兵者:兵器。④物:他人,众人,人们。⑤或:都,全都。⑥故:所以。⑦不处:不使用。) ⑵声误 《礼记·曲礼》“拾级聚足”注:“拾当为涉,声之误也”。按旧注:“拾级,涉阶之级也。聚足,后足与前足相合也。”(注:①拾〔she四声〕:古同“涉”,历经,经由。如:拾级而上〔沿着台阶而上〕。) 广义的训诂 广义上的训诂是指“训诂学”。即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主要从“语义”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 一训诂学的研究 对象 是:古代书面语中的训诂。 二训诂学的研究 内容 是:语义。即古代书面语言中字(词)的含义。其中以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为主。重点是研究词义的思想内容和感 彩、词的意义系统和词语之间分化派生的关系、词的产生和发展。 三训诂学的 任务 是:分析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的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义例、方法和运用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以及与此相关的古文教学、古籍整理、词典编纂等工作。 四训诂学的著作大体有两类 ⑴专门解释某部著作 ,如《毛诗传疏》、《论语注疏》、《春秋左转集解》、《韩非子集解》等。 ⑵收集词语分类编排 ,进行解释的词典,如《尔雅》、《方言》、《释名》、《广雅》等。 五训诂学的源流 :(即指训诂学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过程。) ①训诂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在文献正文中对词语进行解释。如《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注:①师:驻军。②宿:夜晚。 ②训诂学到汉代,确立了两种基本体 式。一类是随文释义的注释,如《毛诗故训传》、《毛诗笺》、《仪礼注》、《春秋公平传释诂》。一类是通释语义的专著,如《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这个时期的训诂,有了一定的体系和方法,表现出对词义研究的自觉性,成为真正的训诂学。 ③训诂学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得到进一步发展 。○训诂内容从经部扩大到史、子、集各部以及佛经;出现了“义疏”这种新的训诂形式;训诂新著不断出现,如《广雅》、《玉篇》、《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 ④ 宋代到明代,“训诂学”衰落 。宋明时期由于训诂成为“理学”的工具,打破了求实传统,走向衰落。 ⑤ 清代的训诂学有了空前的发展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个时期的注释和训诂专著数量很多,体式完备。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有重大突破。清代训诂学家具有朴素的历史观念,主张研究训诂必须区分古今;有一定求实精神,不拘于一家之说,能择善而从;采用因声求义和综合比较的方法,开拓了训诂研究的新途径。重要著作有《说文解字注》、《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经籍籑诂》(籑〔zhuan四声〕:同“撰”、“馔”)、《尔雅义疏》、《方言疏证》等。 训诂内容 一、解释词义 1、解释本义与引申义:在词的若干互相关联的义项中,其中能够体现当初造字意图的而且又能在古代书面语言材料中找到引证意义的,就是词的本义。由这个本义派生出来的其他意义,就是词的引申义。 2、解释古语:古语,一是指某个时代通行的词语,后世不用了,因而难以理解;二是某个词语的某个意义后世不用了,因而容易致误。 3、解释方言:以通语释方言同以方言证古语,二者虽然出发点不同,但方式上是相似的。 二、解释文意:1、串讲大意。2、分析句读:今人所谓标点,古人称作“句读”。《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所谓“离经”,即点断文章的句读;所谓“辨志”,即审明文章是思想内容。3、阐述语法:包括解释虚词、说明语序、指点语气。4、显示修辞:包括标明写作手法、说明比喻或者借代等。 5、申述章旨。6、考证名物、典章制度。7、引证史实、故事。 三、注音:1.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音。2.读若:训诂术语,用来注音,亦可用来破通假字。有的完全同音,有的读音相近。3.譬况:多用“急气言”、“缓气言”等术语。4.反切:训诂注音术语,简称“反”或“切”,就是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读音,上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声母和韵母合在一起,得出被切字的读音。5.如字:训诂注音术语,指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仍按原先的一般读音来读。 四、校勘:狭义的校勘是指对文字的订正和考异,诸如校订错字,乙正错简,删削衍文,补缀脱文,比较异同等;广义的则包括对古书的辨伪和辑佚。校勘的方法:1.对校:是用同书的版本或者别本互相对勘。2.本校:是用本书的前后文字互证,断定其中的错误。3.他校:是用他书勘定本书。4.理校:根据文字、音韵、语法、文理等规律来推测其讹误。 训诂方法 形训 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形训的作用在于探求文字的本义,但不能说明语源。1.恰当地运用形训的方法,可以把有些字的意义解释得更清楚。2.在揭示词的本义的基础上,形训还可以探明词的引申义,从而整理出各词的词义系统。3.通过字形结构了解字的本义和引申义,还可以进一步识别假借字。 形训的局限和条件:形训必须结合语音来加以分析,所以形训的作用是有一定的局限的。 1.形训的局限:第一,在历史长河中,汉字的形体已经发生了大的变化,字形已经失去了表义作用,所以形训必须借助于古文字的资料和研究成果。第二,在汉字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词义的引申,文字的假借,字义和词义之间出现了复杂的情况,所以在确定字的本义时,字形分析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第三,形声字的形符只能揭示其意义范畴,而不能指明其本义 2.形训的条件:第一,只有本义才直接和字形切合,近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只能见其端倪,而远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则是模糊不清的。第二,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第三,只有“笔意”才能与意义切合,“笔势”大部分已经游离了字义。 声训 又称“音训”,又称因声求义,就是用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义。声训的方式有:1.利用形声字。2.利用音同或者音近字。3.利用同形字。 声训的作用:1.寻求本字。本字是对借字而言的。古人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用一个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字与它所记录的词的词义毫无联系,只是声音相同或者相近而已,所以,训诂时应该破除借字,寻求本字。而寻求本字的途径只能从声音入手。利用声训可以说明通假,寻求本字,防止望文生义,还可以纠正某些注释和解说上的失误。2.推求语源。语源是就根词和赖以产生的派生词之间的关系而言的。由同一根词派生出来,因而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者义近音同的词,叫做同源词。所谓推求语源,主要是从同源词中广泛系联派生词,即确定同源派生词之间的渊源关系。运用声训的方法系联同源词,首先是指文字上同声符的。其次,因为汉语的同源词并不总是用同样的谐声偏旁表示,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字形的束缚,辗转系联其他音同、音近的字,以确定它们的语源义。探求名物的来源是声训的一种特殊作用。总之,探求语源,往往能突出词义的特点,有助于对词义的理解;还有助于探讨词义引申和语音变化的规律。 声训应注意:1.所谓音同或者音近,是指古音相同或者相近;如果以今天的读音来进行声训,当然是不可靠的。所谓古音相近,是指声韵都相近。2.要有文献语言为佐证。 义训 义训,又称直陈词义,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个词或者一串词来直接说明某词的含义的方法。1.同义相训:是用同义词解释词义,是义训中常见的方式。包括同训、互训、递训。2.反义相训:用某词的反义词来解释该词的意义。词义的分化可能是构成反训的一个重要原因。词义的发展由一个方面向它的对立面演变,是构成反训的又一原因。3.歧训:为避免训释词产生歧义而再加一个训释,使词义更加明确。

《本草纲目》为中药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时珍撰。刊于1596年。本书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明代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广泛地向药农、民间医生、猎人、渔人等劳动人民学习与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物学知识,并参考各类著作八百余种,经过长期的刻苦实践和鉆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药物学巨著。卷1~2集录各家本草学序例。卷3~4以证候为主,分述所用药物。卷5以后,将药物分为天水类、地水类、火类、土类等62类,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新增374种),收载方剂一万多首,插图一千多幅。每种药物分列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项。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的科学资料,也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李氏论述药物,在很多方面体现了人定胜天的唯物主义思想。本书不仅是一部中药学著作,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举凡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以至于历史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成就。所以也可以说,本书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对科研、临床、教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部巨著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重视,据考证,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曾提到过“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可能就包括《本草纲目》在内。此书在科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已被部分或全部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建国后有影印本和校勘排印本。现存数十种明清刻本及石印本。《本草纲目》([明·万历六年]李时珍)全文阅读:zhongyiguji21tcm/14/bencaogangmu/indexs《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全文阅读:zhongyiguji21tcm/24/bencaogangmushiyi/indexs《本草纲目别名录》([明]李时珍)全文阅读:zhongyiguji21tcm/31/bencaogang

详见百科词条:本草纲目 [ 最后修订于2015/12/12 20:41:17 共82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传略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西汉宗室,传见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所附。

刘向五世祖名交,是汉高祖刘邦的同父异母弟,建汉后被封为楚王。其父刘德,仕昭、宣两朝,任宗正,赐爵关内侯,又封为阳城侯。刘向为刘德之次子,12岁以父荫为辇郎,20岁为谏大夫,以文学受宣帝信任。汉宣帝迷信神仙方术,刘向为讨好皇帝,献出家藏之刘安枕巾鸿宝苑秘方,言据之可炼出黄金。宣帝令典上方据之炼金,然费多而方不验,遂以铸伪黄金罪判刘向死刑。其兄刘安民交出封邑户口的一半,将其赎出,从此,刘向悉心钻研学问,被征到石渠阁讲论梁传,成为经学大师。重新步入仕途,为郎中,给事黄门,迁散骑、谏大夫、给事中。元帝即位后,由于执掌朝政的萧望之、周堪的赏识,刘向被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成了辅政的要员。当时,外戚放纵,中官弄权,刘向于是多次上书论时政得失,得罪了中书宦官弘恭、石显,再次被捕下狱。不久,因地震等灾异而释出,任中郎。接着又因指使其外亲上书请求黜退弘恭、石显,而以奸诈罪第三次下狱,废为庶人。从此在家闲住十余年。仕途的挫折,使他对宦官之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遂著疾谗适要救危世颂等作品,寻求挽救刘汉危机的良方。同时,他认真读书,学问更有长进。汉成帝即位,此时刘向由更生改名向,被召为中郎,迁光禄大夫、中垒校尉等职任,受诏领校五经秘籍,以主要精力从事书籍整理编目和学术著述。

当时,风俗奢*,赵皇后、卫婕妤等由微贱起家,越礼制。刘向认为,王教应该由内及外,从亲近者开始,于是从诗书中搜集贤妃贞妇和嬖孽乱亡的事迹,撰为列女传。又搜集历代人物事迹、兴亡经验等,撰成新序说苑等书,上奏皇帝。针对当时外戚王氏专权,他搜罗历代符瑞灾异之事,推演其迹象祸福之验,著为洪范五行传,说明王氏专权的危险。刘向建议汉成帝强宗室、防奢侈、夺外戚权。成帝心知刘向之忠,却无法实行。成帝几次想将刘向用为九卿,都被王凤或丞相御史所阻拦,刘向君列大夫官前后三十余年,建平元年卒,享年72岁。

刘向有三子,长子傲,是易学教授,官至郡守;次子赐,九卿丞;少子歆,王莽时为国师公,在学术史上很著名,又是继刘向负责校书工作的学者。

影响刘向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主要在于他对书籍的整理编目上。

先秦时期,积累和流传了大量的文献典籍,秦始皇焚书,给文献典籍的保存造成了重大的灾难。西汉王朝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书籍愈积愈多,到汉成帝时,百年之间,书积如丘山,故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这些书籍,分散收藏,没有统一编目,而且大部分书籍篇章缺失,文字脱讹,内容差异重复,如果不加以整理校勘编目,将无法利用而自然泯灭。汉成帝是一位好经书今古览博的天子,他于河平三年下令谒者陈农到各地搜求遗书,同时将太常、太史、博士、延阁、广内、秘室藏书集中到一起,由刘向负责,组织一帮专家进行校书编书的工作。公元前6年,刘向去世,汉哀帝下令刘歆继续此事业。两年以后,经过刘向、刘歆父子20多年的努力,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图书整理编目工作,经过整理的图书33090卷,收藏于天禄阁、石渠阁,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图书馆,刘向、刘歆还写出了目录学著作别录七略,对中国历史文献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具体讲,刘向、刘歆父子的贡献有三个方面:第一,刘氏父子的图书整理,为先秦古籍的保存、流传,为图书由官府收藏走向民间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章炳麟说:书布天下,功由仲尼,其后独有刘歆而已。微孔子,则学皆在官,民不知古,乃无定臬。然自秦皇以后,书复不布。汉兴,虽除挟书之禁,建元以还,百家尽黜明其得书之难也。向、歆理校雠之事,书既杀青,复可写,而书贾亦赁鬻焉。故后汉之初,王充游雒阳书肆,已见有卖书者。其后卿章句之儒,而见周官;康成草莱之氓,而窥史记,则书之传者,广矣。

第二,创造了系统的古籍整理方法,校雠、辨伪、考据等学问自此产生。刘向父子整理书籍的程序分四步。第一步,兼备众本,广搜异本。不仅将各官府藏书聚集到一起,还派人到民间搜集遗书,向学者和同僚征求个人著述和藏本,以及利用个人的藏书。这样,同一种书就掌握到几种异本,为校勘奠定了基础。第二步,选定篇目,去除重复。当时,同为一书,往往篇目不同,各有残缺。刘向等将各种书籍的篇章分出条理,去掉重复的部分,经过考订,再剔除伪托的部分,确定其篇目,合为一部比较完整的书。第三步,纠理错简,校雠文字。根据选定的篇目,对其文句进行校订。

一人读经过校雠,发现和订正了许多古籍文字的脱讹衍误,使其错误大为减少。第四步,勘定书名,誊清新本。当时古籍同书异名者很多,还有的书名经长期流传出现讹误,因此,就需要对书名进行勘定。例如战国策之书名,就是刘向勘定的。经过勘定的书,最后抄缮于炙干过的竹简上,就作为定本保存了下来。刘向父子创造的这一套古籍整理方法,为后代学者所效法。

第三,开创了中国古代目录学。刘氏父子典籍整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编制目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每一本书编写叙录。即在每本书校订以后,刘向、刘歆就为该书写一个提要,著录其书名、篇目,叙述校勘经过,介绍作者事迹,归纳书的内容、性质,评论思想或史实是非,剖析学术源流,确定书的价值。这些书录,不仅使读者了解书的情况,还创造出做书目提要的科学方法,备受后代学者赞誉。二是将各书的叙录单独抄出,合为一书,名别录,形成第一部丛书综合提要,这是第二方面的内容。第三方面内容是七略,这是在别录的基础上,由刘歆进行进一步加工而形成的一部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全书将著录的图书分为六个大类,38种,603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当时的学术发展有很大的推动,对后世的目录学,更有着深远的影响。七略创造了书目的著录与考证述评相结合的目录形式,成为中国目录书的典范。

余论评价历史人物,一般着重于政治、军事上的勋业。其实,站在更高的视野,更应重视历史人物在文化积累上的业绩。因为,政治、军事仅决定了一时一事之成败,而文化却造就了民族的性格,影响于千秋万世。刘向从事的古籍整理,成就了中华文化传继上的一项大工程,为公元以来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我们以中华悠久文明自豪的时候,不应忘记刘向所成就的学术的深刻价值。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