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彝族的专家认为三星堆文明和古彝族文化可能同源
2009年10月19日01:35 第一财经日报赵岚
三星堆文化究竟来自哪里?近一个世纪以来,考古学界对这个谜莫衷一是,刚开始有人认为系远古造访的“外星文明”,也有埃及、犹太人等“西来说”,而主流意见仍然是来自本土,但为此也争论不休。
日前在西昌举行的“首届古彝文化与三星堆文化探源学术研讨会”上,各路专家学者再次提出了新的观点:三星堆文明和古彝族文化可能存在某种同源关系。
其中,彝族学者阿余铁日甚至认为:“三星堆遗址就是古彝人安葬祖灵的二次灵魂葬之处,其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和玉像即为古彝人的‘祖灵偶像’。” 在这次研讨会上,首先支持“同源说”的证据来自语言学方面的最新成就。北京大学汉语言学研究中心的一个课题小组,经数年研究,论证古彝语、古羌夏语以及上古蜀国人语言之间存在复杂的同源关系。
负责这个课题的陈保亚、汪锋教授称,追溯彝人至今仍保留使用的一些“核心词”,可以发现他们在源流上与古羌夏人及古蜀国人(三星堆文化)语言存在同源关系。
这个研究小组考察了彝族人至今仍在使用的上百个“核心词”,发现除了在发音上的一些稍微变化之外,其与古羌夏人及古蜀国人时代所指称的意义一样,并且一直在生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另外,这个研究小组还从“借代关系”的词语学范畴,系统地考察了古彝语与上述古语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支持古彝人与三星堆文化之间的“同源说”。 而自三星堆遗址发现以来,其一直在四川、云南、贵州一带的彝族人之中获得了某种隐秘的认同。大多彝族人表示:“一走进三星堆博物馆,在那些青铜面具和神树面前,就感觉十分熟悉和亲切。”
而在这次研讨会上,最让人震惊的莫过于阿余铁日的观点。这位凉山彝族文化研究所的著名古彝语研究者,通过对彝文古籍《考妣变换》的研究,大胆提出了三星堆遗址即为古彝人群传统祖灵安葬之处的新观点。
对于《考妣变换》中提到“玉石做祖脸、丝绸盖考身;金片饰妣头,变换祖变换,不变则难迁……祖头像,出玉石,做祖像,出兔子,垫祖下。用银接祖骨,用金贴祖脸,金片祖下垫,丝绸裹祖身。”阿余认为,从此可以得知两个信息,一是古彝人用玉石来制作考妣祖灵的偶像;二是用金片来装饰考妣祖灵的脸面。而这几乎完全与三星堆出土的古蜀人原始祖灵崇拜的部分祖灵偶像相同。
同时,阿余铁日还对古彝语中“祖界”一词进行考察,发现其彝语发音和三星堆遗址的马牧河的“马牧”同音,按照古蜀语和彝语遵循“左言”的规则,其翻译成今天的发音即为“牧马”。阿余铁日由此认为,彝人的“祖界”与三星堆的马牧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追溯到彝人的迁徙之路,以及考察当今彝族毕摩所唱的《指路经》中的信息,阿余铁日认为,三星堆旁的马牧河就是彝人祖界所在。最惊人的发现是,民间收藏玉石器中就有灵柩、灵偶,与当今彝族祭祀中的木头灵偶在形式和功能上一模一样。
综合多种考察结果,阿余铁日认为,三星堆遗址就是古彝人安葬祖灵的二次灵魂葬之处,也正是古彝人的祖灵祭祀之所。那些出土的大量青铜和玉像为“祖灵偶像”。
与会学者对彝族当今祭祀所使用的“泥偶”和“草偶”进行考察后,认为三星堆出土的巨型青铜神树,其形式和功能正是来源于彝人祭祀中的“泥偶”和“草偶”的结合,而毕摩祭祀所用神树就是自然界的杜鹃树。 上世纪初至今,三星堆附近及成都平原出土了共2000件玉石器物,而这些出土器物上锲刻有大量不同时期的符号或图案,其神秘意义几乎无人能解。
但这次研讨会上,这些神秘符号或文字,有小部分却得到了古彝文化学者的解读。如从三星堆出土陶器上记录的六个神秘符号,就已被阿余铁日破解。另外蜀地不少青铜器上出现过一些铭文,被称作“巴蜀图语”,很多也被彝族学者用古彝文破解。如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头像,其额头上多题有类似英语字母“H”的符号,经过古彝语专家破译发现其意指为“父系祖先偶像”。
著名诗人、文化学者钟鸣认为,首先是北大语言研究中心的“古彝语构拟”,为研究三星堆玉石文字打下了基础,而其次是阿余铁日用古彝语破译这些文字,则把研究三星堆文化之谜推向了新的可能。
尤其是三星堆玉石文字出现本身,就意味着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遭遇的文字缺失,“完全有可能是‘中原文化决定论’所造成的。”钟鸣说。
他认为,三星堆玉石文字,就目前民间搜集的文字包括了刻符、二里头符号、初文、甲骨文、金文,文字演变的多阶段性,书写的多样化,载体的多类化——包括了玉书、玉册、玉契、玉章等,证明三星堆玉石文字是甲骨文后,最具进行序列性研究可能的、维系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直接证据。
而除了彝族学者及语言学家之外,与会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玉器鉴定组组长、中国宝玉石协会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周南泉,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原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雷从云也充分肯定了古彝文化与三星堆文化之间存在的渊源关系。
郭沫若先生曾留下: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的著名诗句。
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体系。发现一个多世纪以来,甲骨文已经成为国际显学。 也被认为东亚最早形成的文字。
甲骨文,上承原始壁刻符号,下启青铜所铭金文,商朝晚期占卜所得,契刻于兽骨兽骨或龟甲上的文字。古代的甲骨文是怎么发现的呢?
一、甲骨文被称作“龙骨”,是名贵药材129年前的一个夏天,在京城做官的王懿荣患上了一种传染性的疟疾,令他坐卧不安,辗转难眠。
同一年,河南安阳小屯村,有一位叫做李成的人,腿上不幸得了脓疮,疼得他差些丧了命。
王懿荣在朝廷做官,位居翰林院国子监,不缺钱财,不愁吃穿,看病不是问题……
一介布衣的李成却因为生活条件不好,没钱治病治疗,病情一天天严重起来。
病魔的折磨下,王懿荣找到了京城有名的老中医,为他找了一味名字叫做“龙骨”的药,回来吃过,病体康复。
李成清贫无奈之下,突发奇想,来到村里村外的田间地头,找了些龙骨片,敲碎后又放到蒜臼里捣碎,敷到了腿上的疮上。
没想到,腿上脓疮不仅不疼了,疮口奇迹般地被“龙骨片”粉吸干了。
职业的敏感性,王懿荣在治病期间,隐约看到“龙骨”上有些看不懂的符号 。
由于他还兼任着当时的金石学研究,王懿荣觉得大有文章可做,于是重金买回来了好多的龙骨,最多时他收集了1500多片。
老百姓李成对文化不感兴趣,但自从他发现“龙骨”可以治疗脓疮和疟疾后,感到异常的兴奋和高兴,因为他发现了“商机”。
李成悄悄地将洒落在田间地头的骨片,都收集了起来,一方面给人用“龙骨”看病,一方面又拿到药店卖了换钱。
两个身份相差极大的人,最终使得“龙骨”一鸣惊人,惊动了世界。王懿荣还因不惜重金收购“龙骨”一事,风靡京城,引起达官文人们纷纷效仿,导致“龙骨”的价格节节高升,被誉为“甲骨文之父”。
二、谁被誉为“甲骨文之父”?那么,能治病的“龙骨”又是什么呢?为何王懿荣发现了“龙骨”之秘密,却被称作“甲骨文之父”?
在李世珍的《本草纲目》药典古籍中,“源易缘”注意到,曾有这样的一段文字记载:“龙骨”是一种高寿的爬行动物化石,有防腐生肌的奇特疗效,是一种名贵药材。
王懿荣发现的“龙骨”,后来被证实为是殷商时期古人占筮用的“卜骨”,又称”商朝卜骨“。
在殷商时期,古人最常用的就是第一种龟占的办法。王懿荣通过治病发现”龙骨“,又进一步慧眼得到”卜骨“的发现,可谓石破天惊,被称作”甲骨文之父“,也不足为奇。
据河南省文物部门提供的文献资料中显示:1936年,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窑穴中,仅完整的龟甲就有300多块,是中国殷墟历史上科学发掘以来,出土甲骨文最多的一次。
三、20片甲骨文,拍卖了4800万而在2004年7月份,上海举行的全球首次”甲骨文“拍卖会上,参与拍卖的20片殷墟甲骨文,是目前发现中国最早的成体系文字,被人誉为”殷契国粹“。
最终这20片甲骨文,因为货真价实,最终以4800万人民币的价格,一锤定音。
查阅《安阳志》等文字资料,可发现,甲骨文主要出土安阳殷墟。而”殷墟小屯村“早在汉朝时期就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上。
据考证,现代成熟的楷书,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因其新材料少、突破维艰、出成果难,如果说古文字学是当今“绝学”,甲骨学已然是“绝学”中的“绝学”。
此前,全世界收藏、整理中国文字最完整、最具规模——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公告:破译未释读的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就奖励10万元;存争议甲骨文作出新的释读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5万元。
公告发布后,引起网络和社会的一片哗然……
四、安阳——史上最早的文明都城河南安阳发现的甲骨文,不仅重现了中国的上古文明,为我们找到了现代汉字的根源,还把中国的文字信史向上推演了一千年。
综上可知,河南安阳的小屯村,是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将都城迁至的都城,开创了殷商基业。此后550年多年的统治大业中,殷商疆域辽阔,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成为“中国史上最早的一个长期稳定的都城”。
当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古代文明早已烟消云散,殷墟却以它不可阻挡的魅力让世界为之震惊。神秘的甲骨文,高贵的青铜器,依旧记载着千年文明的传承,以及殷商王朝说不尽的前尘往事。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
参考资料:
三星堆文化从发现的那一天起,便引发了中国以及世界的考古学家和中国古文学家的兴趣和研究,从1933年至1986年之间,虽然前前后后历经了几次的科学发掘,三星堆文化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完整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对于三星堆文化的研究一直没有很大的突破和进展。时至今日,我们对于三星堆文化和中原的夏商文化之间的关系,依然处于一种猜测的阶段。三星堆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究竟有没有关联性和交流,依然没有定论。
三星堆文化是位于我国西蜀地区的土著文化,被认为是古蜀文化的源头,不仅历史悠久,涉及领域广泛,文化成果璀璨,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三星堆文化是一种不同于中原文化的土著文化。以至于很多人认为三星堆文化是一种外来文化,乃至于是由外星人曾经造访地球时创造的文明。
正是三星堆文化的特殊性和独具特色。再加上三星堆文化历史年代久远且没有很好的保留延续传承到今天,因而使得研究三星堆文化显得十分的困难。从1933年至今,三星堆文化的研究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但是研究成果却没有得出十分有力的证据和定论。而且三星堆文化晦涩难懂的文明形式神像塑像面具等,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说明和记载,而且也没有现行的古蜀文明可供参考,因此也使得很多对中原文化有研究的考古工作者们很难利用自己的所学而去从事三星堆文化的研究。
其实很多人有一个误解。便是考古学家是无所不知无所不包的。但其实考古学家比任何一个学科分类都更细致。有的考古学家可能研究的是人类早期文明中的某一个分支。有的考古学家可能研究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明。有的考古学家可能研究的是唐朝时期的文明。但无论是哪一类分支,很少有一个考古学家可以贯穿中华文化的始末,毕竟中国拥有着5000年文明史,拥有着上百万年的人类发展史,如此庞大的文化体系是任何个人无法全部掌握的。这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实现。
三星堆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中国古代历史上蜀中地区民族的多样性都使得三星堆文化看起来十分的晦涩难懂。而且至今三星堆文化依然没有理清它的整个架构和体系。有一些历史时期依然处于空白阶段。文化的断层使得研究工作更难开展。
三皇五帝,是 中国 在 夏朝 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基本上,无论是按照神话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
燧人 、 伏羲 、 神农
伏羲 、 女娲 、 神农
伏羲 、 祝融 、 神农
伏羲 、 神农 、 共工
伏羲 、 神农 、 黄帝
黄帝 、 颛顼 、 帝喾 、 尧 、 舜
宓戏( 伏羲 )、 神农 、黄帝、尧、舜
太昊 、 炎帝 、黄帝、 少昊 、颛顼
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黄帝、少昊、颛顼、喾、尧
最后一种说法由于《 尚书 》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最古的三位帝王。
此外, 汉朝 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来在 道教 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关于三皇五帝大部分的意见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称为"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称为"五帝",这些说法起源于春秋战国
盘古氏
就是我们都熟知的盘古开天辟地故事的主人公,传说天地是由盘古用斧开的,这一故事到了北魏,经郦道元传入北方。从此,盘古由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的神话,而发展成为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有巢氏
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已有记载。他是传说中发明巢居的人。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
祝融
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 火神 。
女娲氏
女娲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娲的身体,是谁造出来的。传说女娲炼七彩石补天,并造就了人类。,这是母系社会神话的反映。
女娲娘娘,凤姓,生于成纪,一说她的名字为 风里希 (可能是凤里牺)。传说中人类始祖,人类为她和其兄 伏羲 的后代。又传说她以黄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折鳖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
传说她是人首蛇身,在 中国神话 中,她用泥土创造了人类,后来 水神 共工 和 火神 祝融 打仗,共工被祝融打败了,他气得用头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 不周山 ,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 五色石 补好天空。
除此之外,女娲还创造了 瑟 这样乐器。另外,女娲在死后,她的肠化作了十个神人,到了西方的大荒广粟之野守护去了。
一说女娲后来升天,由 白螭 和 腾蛇 保护著去了天宫。神话中说伏羲和女娲是兄妹,同时也是夫妻。在中国的 图腾 上更有女娲和 伏羲 交合的图像。
在中国南部的 苗族 等 民族 尊其为大神,并建有 庙宇 供奉。
燧人氏
燧人氏是 中国 上古神话中火的发明者,有说法他为 三皇 之一。
《 韩非子 ·五蠹》有记载:“民食果蓏蚌蛤,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
伏羲氏
伏羲氏又称包牺氏,他对人民的贡献是很大的。“包牺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他还发明“结绳为网以渔”,造福于民。
神农氏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国的太阳神,又说他是农业之神,教民耕种,他还是医药之神,相传就是神农尝百草,创医学。传说神农死于试尝的毒草药。 神农尝百草,教人医疗,传说中的 农业 和医药的发明者。一说神农氏即 炎帝 ,与 黄帝 为兄弟。
传说神农氏的样貌很奇特,身材瘦削,身体除四肢和脑袋外,都是透明的,因此内脏清晰可见。神农氏尝尽百草,只要药草是有毒的,服下后他的内脏就会呈现黑色,因此甚么药草对于人体哪一个部位有影响就可以轻易地知道了。
后来,由于神农氏服得太多种毒药,积毒太深,终于身亡。
共工氏
中国上古传说 中人物。据说共工氏姓 姜 ,是 炎帝 的后代。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他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关于他的传说,几乎全与水有关,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触不周山。一说共工部落活动区域在今河南 辉县 。
黄帝
黄帝被认为是 中华民族 的始祖。根据记载,号 轩辕氏 、 有熊氏 , 姬姓 ,一说姓 公孙 ,姬姓部落首领,传说中上古时代华夏民族的 共主 , 五帝 的第一个。黄帝也被 道教 尊为 道家 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
《 史记 ·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 少典 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中国古都学会(中国七大古都确认机构)认为轩辕之丘在今日 河南 省 郑州 市轩辕丘,古为有熊国都城,其父少典为有熊国国君。另有传说黄帝出生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 的 沮源关 降龙峡 ,农历二月初二(参见 二月二 )。在传说中黄帝的母亲是黄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说是夜晚)突然看见 北极光 ,然后就怀孕、生下了黄帝。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 炎帝 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建都在 涿鹿 。他推算 历法 ;教导 百姓 播种 五谷 ;发明 指南车 ,造舟车弓矢;兴 文字 ;作 干支 ,制 乐器 ,创 医学 。
今日在 陕西省 的 桥山 有 黄帝陵 ,相传黄帝年老时铸鼎乘龙升天,臣子放箭阻拦,龙被射伤,飞过桥国时降下休息,黄帝被桥国人拉下一只靴子,埋葬于此。
黄帝与 炎帝 都被看作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国人有时自称“炎黄子孙”。
传说中黄帝的正妃是 嫘祖 ,次妃为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
据《 史记 》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 颛顼 、 帝喾 、 唐尧 、 虞舜 ,以及 夏朝 、 商朝 、 周朝 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
后世对黄帝的神化是逐渐进行的。《 庄子 》中提到黄帝得道成仙;《 列仙传 》中的黄帝还能够驱使群仙。
历史上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
颛顼
颛顼(拼音:zhuānxū,注音:ㄓㄨㄢ ㄒㄩ),相传是黄帝子昌意的后裔,居帝邱(今河南省濮阳东南),号高阳氏。颛顼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颛顼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传说楚王为其后裔,屈原在《离骚》中自称为帝颛顼之后,屈原与楚王为同族。
帝喾
帝喾,中国上古历史的五帝之一,姬姓,名俊,号高辛氏,黄帝长子玄嚣之孙,颛顼是其伯父。
帝喾十五而佐颛顼,封于有辛(今河南商丘),实住帝丘(今濮阳),三十得颛顼帝位,都于亳(今河南偃师县西南),在位七十年,享寿百岁。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之秋山。许多古文献认为帝俊就是帝喾。《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帝俊有中容、晏龙、黑齿、季厘等子族,“生十日”,“生月十有二”。
传说帝喾元妃姜原生弃,即后稷,为周之始祖;次妃简狄生契,为商之始祖;次妃庆都生放勋;次妃常仪生挚。帝挚承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放勋,也就是帝尧。
孔子认为帝喾“博施厚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仁以威,惠而信,以顺天地之义。知民所急,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抚教万民而诲利之,历日月之生朔而迎送之,明鬼神之义而敬事之。其色也和,其德也重,其动也时,其服也哀”。曹植作《帝喾赞》颂曰:“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并日明。”
帝尧
尧,名放勋,又称陶唐氏,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有两个儿子—挚和放勋;帝喾死后传位于挚,就是帝挚;帝挚不善,而让位于放勋,也就是尧。尧在位时,他的仁德使百姓爱戴,万国敬服。尧的都城在山西南部。 《尚书·尧典》记载:尧命羲氏、和氏观察天象,授时于百姓;委派禹的父亲鲧治水,可惜不成功;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丹朱暴虐凶恶,没有传位给丹朱;后来因为舜的德行而传位与他。
舜
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舜是否有其人史学家们争论不清。一般认为舜的时代中华文明开始进入农耕的时代,并是道德观的开始。传说舜受尧传位,自己则传位于禹。 作家柏杨的观点认为:舜得王位并非由尧禅让,而是篡权,“除四凶,举十六相”培养自己的羽翼,架空尧的权力。而后由禹重蹈覆辙,所谓"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实际情况可能是被禹流放死于途中,因为中国的上古时代江南地区仍属蛮荒之地,舜已是高龄的老人,到蛮荒之地"巡狩"不符合逻辑。 以下引用周时的一些关于舜的记载:
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墨子: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
管子: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
司马迁史记中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又说: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炎帝
炎帝,神农氏(有说为神农后人),姜 姓 ,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是中国传说时代(或称上古时代),约西元前三、四千年,今陕西、湖北一带姜氏族部落的共主,出生於烈山(今湖北省厉山镇),所以炎帝之后又称烈山氏。
少昊
少昊,亦作少嗥。五帝之一,黄帝之子。
少昊陵,山东省曲阜市城东。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字,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可以说,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汉字。可是,大家知道汉字是怎样发展来的吗?在这里,我就介绍一下汉字的历史。
有这么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的黄帝时期,黄帝命令他的臣子仓颉创造文字,仓颉是一个长有八只眼睛的怪人,他用自己的八只眼睛观察八方,看见各种各样的东西,他把这些东西的形状简化后刻在龟壳、兽骨上,就成了最早的文字。这个神话当然是荒谬的,但也说明了一个事实——汉字是由象形字演变而来的。
在几万年前的原始时代,远古人学会了用语言来表达意思,后来又学会了用手势,但有些事物用语言和手势是难以表达的,于是有人想出了做记号的方法,可记号太多,容易忘记,后来就用图形表达意思,比如“太阳”就画成一个圆圈的形状,“树”就画成树的模样,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这样产生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到了这时,需要文字记载的东西就更多了,而光用一些图形符号来表示,显得太繁琐了。于是人们就简化了一些象形字,并把一些象形字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文字,让人能更容易看懂。比如把“人”和“木”组合起来,就成了“休”字,意思是一个人靠在树上睡觉。这样又创造出了很多文字,形成了汉字的一个新类型——会意字。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诸侯国,而这些诸侯国的文字又有所区别,于是出现了一字多义、多字一义的情况,这给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带来了困难。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下令在全国统一使用一种文字——小篆。这种文字比以前的文字简化了许多,但仍有些繁琐,于是民间逐步兴起了一种应急的俗体——隶书。到了三国时期,魏国的钟繇又创造出了一种更为简便美观的文字——楷书。从此以后,汉字就确立了它的方块形态,开始有了间架结构。以后人们又陆续创造了草书、行书等各种各样的字体,也涌现出了像“钟、王”、“颜、柳”、“苏、黄、米、蔡”这些举世闻名的书法家。汉字的发展逐步进入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而随着汉字的发展,汉字的个数也越来越多,于是就出现了一种便于人们查找汉字的工具,像《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
1949年以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汉字迎来了它发展的春天。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字改革的通知,对于一些笔画过于繁琐的汉字进行了大胆简化,使人人都能识汉字、用汉字,这在汉字的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在现代社会,科学飞速发展,汉字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像表示化学元素的汉字,表示一些新生事物的汉字不断出现,许多汉字也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含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怎样把汉字输入计算机又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研制开发了一系列汉字输入法,如拼音、五笔字型、表形码、自然码等等。汉字为适应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地改进自己,完善自己,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年来,有些人认为汉字过于复杂,提出了“文字拉丁化”的方案,认为汉字应该走拼音化的道路。但我不这样认为,因为汉字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考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标志,我们不应该抛弃汉字,而是应该发展汉字,完善汉字,让汉字在二十一世纪继续延续下去。
本文2023-08-18 08:23:3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3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