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的读书馆,别的学校学生能进去借书读书吗?
你好:
1,清华大学图书馆不让随便时,必须有图书证;不用使用他人的图书证,打卡系统有头像显示,被抓到要进行处罚;
2,校外读者能否使用清华大学图书馆吗如何使用
一、清华大学图书馆是为本校教师、学生和其它工作人员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机构。为分保证本校读者对文献资料和研究学习环境的需求,本馆一般不接待校外人员入馆查找资料和进行其它学习活动。
二、校外人员如确有查找资料的急迫需求,须持所在单位介绍信及本人身份证来馆进行联系。经本馆同意办理临时阅览证后,方可入馆查找文献资料。
三、图书馆读者接待处负责集中办理校外读者的咨询联络和临时阅览证的发放业务。
四、临时阅览证的收标准为200/天。临时阅览证在办理当天有效。
五、持有效临时阅览证的校外人员可查阅逸夫馆和老馆的开闭架书刊库、阅览室的文献资料。对查阅电子文献的校外人员,在四楼信息服务中心(406室)按有关规定提供服务。对查阅贵重书刊和古籍图书的校外人员,按《清华大学贵重书刊资料使用办法》和《清华大学古籍图书使用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提供服务。
六、凭临时阅览证入馆的校外人员必须事先了解并承诺遵守本馆的各项规定。入馆后如有违章,将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希望能帮到你!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梁启超慷慨激昂的演讲深深激励了清华学子,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概括成的校训。
梁启超到清华演讲,以《周易》的两个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激励学子,指出:君子自励犹如天体之运行刚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应见利而进,知难而退,而应重自胜摈私欲尚果毅,不屈不挠,见义勇为,不避艰险,自强不息;
同时,君子应如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容载万物,责己严,责人轻,以博大之襟怀,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以宽厚的道德,担负起历史重任。
扩展资料
清华大学创建之初,曾由外籍教师创作了一首英文歌词的校歌,但词和曲都不令人满意。贺麟先生1925年在《清华周刊》上撰文指出:“我根本认为清华的英文校歌不能代表清华的精神,更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精神。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23年前后,学校公开征集校歌,汪鸾翔先生应征的歌词,经校内外名人评审入选。汪先生当时是清华大学教授国文和哲学的教师,为使校歌词旨隽永,他用文言文写成。三段歌词,气势宏伟,涵义深刻。
贺麟先生认为,这首校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可以表示中国文化之精神。而同时又能符合校训,达出清华教育的宗旨。
参考资料:
从古至今,除了富贵傍身,学历真是最令人向往的通用凭证。纵使孟郊这样的人中俊杰,也曾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当作人生的一大追求。暨于今日,又有什么不同呢?
中考时,老师家长整日把“重点高中”这样的字眼挂在嘴边;高考时分,为了激发考生斗志,我们的引路人更是无所不用其极,“满朝朱紫气,尽是读书人”早就在举子们的心中根深蒂固。
而那些筚路蓝缕而终能名列金榜的考生,无一不被媒体、学校甚至家长大肆宣传,从而成为别人眼睛中值得羡慕的对象。
然而却有人宁愿舍弃这一份荣贵,从心所欲,去追求属于内心的安静旷野。
张明光就是这样的代表人物,不同于“北大毕业生卖猪肉”这样夺人眼球的热点,张明光似乎是找到了自己甘心赴身的最终归宿,情愿于青灯古佛的陪伴之中“抱明月而长终”。
天之骄子发于田亩之间
张明光于1980年生于河南商丘虞城县的一个农民之家,父母并非知识分子,而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民。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张明光在幼时也显示出极强的学习能力,他天赋异禀,中学之时就靠出色的学业成绩闻名于乡镇,俨然是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
在父母亲戚的期待之中,他在学习路上锲而不舍,策马狂奔,终于在2007年获得清华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学位。真可谓时来天地皆同力,他的前半生如顺水推舟。
这样的人生,莫说是某一个区域,便是某一个时代,也是天之骄子,人中龙凤。他的父母老师自然也是喜出望外,欲看他的未来如何翻江倒海,叱咤乾坤。
然造化不由人,巧如上天安排,一直被鲜花掌声拥簇的张明光在2008年做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出家!
志在出家,举国哗然
此事一出,包括清华学子在内的所有人都震惊不已。关于这件事的网络热议也被频频掀起,而在口耳相传之中,大多数人都持反对意见。
在网民眼中,张明光是万里挑一的人才,品学兼优,无论搞研究还是上班,前方都将是顺风顺水的康庄大道,通行无虞。更有人认为,张明光置父母养育之恩于不顾,只顾及自己的自由,既是自私,又是不忠不孝之举。
而对于张明光的父母来说,这样的决定也着实让人难以接受,他们惶然不可终日,半是做思想工作,半是哀求,最后甚至向他下跪,只求让他转变心意,勿入魔障。
然而生性乖巧,少有叛逆之时的张明光,这次却不顾家人的劝阻,执意在北京龙泉寺剃度出家,并给自己取了法号“贤清”。
自己的儿子在寒窗苦读二十载之后,竟然要将自己的前途抛付,这让张明光的父母痛心不已。含辛茹苦,化得白茫茫一篇大雪;夙兴夜寐,竟为佛祖亲送传人。
今日的北京,无论如何寻找,再也没有学霸张明光,有的只是整日在寺庙之中授业传道的贤清法师。
厌世嫉俗,万钟于我何加焉
于凡夫俗子而言,张明光的前半生是希望微茫梦难求的,然而正在眼前的富贵荣华,高薪工作被亲手抛弃,又难免为世人所嗤笑。恰如在民间口耳相传的济公活佛婚后出家,渡的是人,苦的是自己。
张明光却不这么想,他长久以来对佛教有着浓厚的兴趣,如今终于能够摆脱天才之称,潜心向佛,这对他来说是一种梦寐以求的修行。
而纵观整个龙泉寺,有着他这样经历的人不在少数。这里有的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端学府的高端人才,出身于清北、中科院的人不可胜数,这些人恐怕曾经都有和张明光类似的心理斗争。
约莫天选之子究竟与凡人不同,过多的荣誉也令他心烦意乱,难以承受。或许是厌倦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亦或是过往的名利难以实现心中诉求,张明光最终舍弃了这浮华的外表,转而拜倒在佛祖麾下。于是,一个身形曾经困囿于田野的学子,又要把思想禁闭在佛寺。
有人说:“一个人若真心向佛,那么未必只有去掉三千烦恼丝才能领悟佛学真谛,心中有佛自然为释迦摩尼收容。”张明光却要全心赐予,一方面是因为他讨厌趋炎附势的社会环境。
他说:“对世间生活的观察,让我非常失望。”他厌恶世人每日的曲意逢迎,纵使是搞科研,为科学做贡献,渗透进社会每一个角落的逢场作戏的风气也让他不能摆脱应酬,“如果你要承担的话,这就是无底洞,无底洞啊!” 自私自利又要肃肃宵征、整日出卖尊严只为一日三餐,这样无耻的社会关系网让他觉得自己人人摆布,不能自已。
他放弃本属于自己的高薪职业,放弃了人世间的来往碌碌,选择了容纳他的那份净土。他向夕阳走去,身上尽是绚烂霞光。
心境淡然,奉终身于佛寺
倘若你愿意花费时间去查关乎佛教的网站,就会发现贤清法师在佛教领域声名显赫,他慢慢成为了佛教传播的一块招牌。而在各大搜索引擎的百科之中,却罕有张明光这个名字。贤清法师已然超脱物外,不愿纠结俗事。
而今日的张明光并非俗不可耐的民间小说里面迂腐书生的形象,他不是整日“云深不知处”的世外高人,在出家之后,他对于龙泉寺的管理有了进一步的分化,使得龙泉寺名声大噪,摆脱了原本门可罗雀的荒凉境况。
在宣传形式上,贤清大师也不局限于传统的讲授方式。他利用自媒体等现代媒介大肆宣扬佛法,运用网络的强大力量劝导人们积极向善。
今日的张明光,已经有一众忠实信徒,这些信徒来自天南海北,却都因为他同聚一堂。除此以外,张明光还经常出入于国内外各大讲座。而他的演讲,对于信佛的人来讲,往往是一票难求。
张明光在业余还保留着读书的好习惯,既为教授众生,也为自我修为。
毕竟是凡人,张明光对于父母,则是无尽的愧疚,父母于他身上的希冀如此重大,他既无法放弃自己的心之所属,也无法承受父母的目光黯然。自己的理想刚刚实现,就要让二老的希望落空,这是他心中一桩难解的心结。
所幸的是,他的父母非常开明,也渐渐明白“人各有志,不可强求”,放手让儿子专心于自己的修行。如今他们所能做的,唯日夜相伴,偶尔也会去寺庙敬奉香火,顺便看看自己的儿子。
小结: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这大概是张明光本人内心境界的最好概括。结合普通人一生劳碌的宿命与贤清大师的经历,真真令人慨然。他是一个脱离珠宝琳琅的世外之人,世间的烟火气息不适合他,他却拥有凡人难以理解的自由。他来自于山野,也要隐匿于山野,最后赤条条无牵挂地离去。
于是从张明光跌宕的人生旅途之中,我们也能看到别样的风景。争名逐利的人要对这自废武功的举动百般嘲讽,心思纯净的人却要向往这难得的解脱。
或许多年之后,当我们被社会的无耻所鞭笞却难以翻身,也会想起贤清大师曾经看似荒谬的抉择。那时候,我们对于这样的“反人类”之举或许又会多一分包容。
本文2023-08-18 08:27:4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3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