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胡适是谁胡适简介和历史影响
胡适是中国有名的诗人和学者,有着深厚的 文化 功底。他倡导文学改革,对中国白话文的发展有着杰出的贡献。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 历史 上胡适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胡适的简介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汉族,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典故 。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胡适的历史影响
1、新文化运动方面的影响
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
顾颉刚先生说,他学会这套“治学方法”,是看胡适的《水浒传考证》一文,看出来的。
20世纪三十年代,胡适独具慧眼,提拔、任命梁实秋并帮助他完成了日后号称是梁实秋对文坛的“三大功绩”之一的“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中国***党校“湖南自修大学”就是因为胡适的提议和倡导。他写给胡适的信中曾提到:“你的学生毛泽东……”。
季羡林不是胡适的学生(他的老师是陈寅恪),精通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在他归国初期期间,受到胡适提拔。
林语堂在其 留学 中,清政府取消对留学生资助,林语堂是靠着胡适的资助继续在国外读书的,等他回国从飞机场下来的时候,口袋里只有1毛钱。
鲁迅、陈西滢都指责胡适提倡的“整理国故”是开现代科学倒车的作法。连胡适专家周质平也认为:“胡适所提倡的‘整理国故’,对中国 自然 科学的发展,可以说并没有发生任何积极推动的作用,甚至于还把一批青年人引上了乾嘉考证的老路。
胡适既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又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大家。他还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洗礼,蒋中正的挽联对此进行了高度概括“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在20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的“极左”时期的中国大陆是个受到官方批判的人物,尤其是“极左”的斯大林主义学者的攻击对象,其时的中国大陆的教材曾一度否定他的 政治 思想;50年代初,曾对胡适展开大规模的批判运动。“__”结束后,近几十年来的研究都倾向于肯定他应有的历史地位;并且,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也被选入大陆全日制 语文 教育 初中课本;在大陆的报刊杂志中,亦屡见有追念胡适先生精神的文章。
鲁迅曾发表过《“好政府主义”》等文,实则抨击胡适的盟友梁实秋,却也含蓄地批评胡适“软弱”革命立场。
2、不畏权贵的人生
胡适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创者,更是人们眼中的“自由主义斗士”。即使是对被软禁的封建帝王,也能报以人文关怀。胡适对已经退位十年有余的溥仪不卑不亢,与皇帝之间分庭抗礼,“他称我为先生,我叫他皇上”。即使卷入舆论的漩涡,他也能风骨犹存,为了自己的民主自由,甚至不惜以身试险去劝说袁世凯、吴佩孚、段祺瑞等多名军阀。在人们狂热的打倒一切的革命旋风中,依然能保持自己的 理性思维 ,并提出“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胡适的一生是不卑不亢,不向权贵低头的一生,正如他的老师,哲学家杜威一样,是一个比较倾向于自由派的教育家,不希望向权威低头的斗士。尤其是在1960年,蒋介石准备再次当选总统之时,胡适挺身谏言,劝说蒋介石放弃权利,不要参加选举;并提议用不记名的投票方式选举出新的总统。当然这些话语,却不为蒋介石所接受。然而胡适就是胡适,永远笑呵呵地向人们阐述他的民主、自由,和他心中的理想社会。
胡适的名人评价
世界著名 历史学 家、汉学家余英时曾经评价胡适说:“对于这样一个启蒙式的人物,既不能用中国传统经师的标准去衡量他,也不能用西方近代专业哲学家的水平去测度他。他在 西方哲学 和哲学史两方面都具有基本训练则是不可否认的。这一点训练终于使他在 中国哲学 史领域中成为开一代风气的人。”
余英时评价胡适是一个启蒙式的人物,在哲学等方面有着杰出的成就。胡适自己相比“哲学史”,他更喜欢用“思想史”,有人说他是一个行动家,因为他总是在思想的基础上行动。胡适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就是其最好的证明。而胡适在思想上的来源则显得十分复杂,因为他在继承中国传统思想的同时,有吸收了西方的思想。
中国近代文学家梁实秋曾评价过胡适的为人。他说:“胡先生,和其他的伟大人物一样,平易近人。“温而厉”是最好的形容。我从未见过他大发雷霆或盛气凌人。他对待年轻、属下、仆人,永远是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就是在遭到挫折侮辱的时候,他也不失其常。“其心休休然,其如有容。”
著名学者、哲学家张中行也曾有过类似的评价,都是称赞胡适性格温和,平易近人。这大概与胡适良好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胡适远赴美国留学,接受新式的教育,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才情品貌俱佳,显得非常儒雅。大概也是因为他温和的性格和出色的才情,使得他交友广泛,富有着他独特的美丽,使他身边的人,不自觉地被他所吸引。胡适也总是笑容满面,从不见曾见他有失风度,哪怕是在遭受困难的时候,胡适也总是从容而淡定的样子,这往往会令他身边的人更加感到佩服。
胡适是中国知名的学者,他在各方面都有着杰出的成就,名人对胡适的评价也有很多,余英时、梁实秋等人都对胡适赞赏有加。
历史上胡适是谁相关文章:
1 近代史人物论文胡适
2 鲁迅与胡适的历史
3 中国自由主义****胡适的苏俄认知论文
4 近代史人物胡适论文
5 历史上成就北大的“三只兔子”
6 近代史人物胡适论文
胡适(1891—1962),原名嗣糜,学名洪_,后在参加“庚款”留学考试时改名胡适,字适之。1891年12月17日生于上海,祖籍安徽绩溪,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父亲胡传曾在东北、广东、江苏和台湾等地任职。
1895年在绩溪老家私塾读书,接受九年旧式教育,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除背诵经史之外,曾广泛阅读中国古典文学。这时思想受范缜的《神灭论》影响,信仰无神论。1904年赴上海读书,曾认真阅读严复的《天演论》,受到进化论影响。读书期间写作近二百首诗,有“少年诗人”美誉。
1910年夏到美国留学,入康乃尔大学学习。1915年9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不主义”和以白话文学为正宗的主张,吹响了文学革命的号角,从此声名鹊起。1917年提交哲学博士学位论文后回国,到北京大学担任教授。
在北京探访胡适的故居
胡清宇
北京去过多次,故宫、长城、颐和园等“大景点”都已游览,今春再到北京便想着深入到胡同里探访一些名人故居。行前在网上查询了一下,列了一个单子:鲁迅、胡适、老舍等文化名人故居,还有巴金先生倡导建立的中国现代文学馆等等,盘算着抽空一一前去拜谒,借以了却藏于心中很久的愿望。先到中国现代文学馆转了一圈,在大门口照了一张像,那巨石影壁上镌刻着巴金先生的名言:“我们有一个多么丰富的文学宝库,它们支持我们,鼓励我们,使自己变得更善良、更纯洁,对别人更有用”。因行程匆匆,只找到鲁迅、胡适的各一处故居。
胡适先生1917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即在北京,一直到1948年离开大陆,三十一年的时间里,除游历、养病、抗战南迁之外,胡适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京。但名震天下的他始终没有自己的房产,在北京一直是租房居住。初到北京他住在北京大学教员宿舍,此外还有缎库胡同、钟鼓胡同、陟山门街、米粮库胡同和东厂胡同共五处故居。我只找到了位于地安门内西大街米粮库胡同4号的胡适故居。
北京太大,路又不熟,找这个地儿可费了一番周折。向行人问路,几次人都说不知道有个米粮库胡同,有一老兄开玩笑说:“您是要买粮吗?”想想也是的,北京乃国际大都市,外来人口何其多,对一些老胡同、老地名不甚知晓,也很正常。同时,也隐隐地感觉到,传统文化、文化名人渐渐被人淡忘,城市的文化记忆正在慢慢地消失。大街上人群熙熙攘攘,都在为生存和功名事业而辛勤奔波,谁如我这般还痴迷于历史的遗迹?
晚上九时多,我终于找到了米粮库胡同。巷口立着一块牌子,上写:军事管理区。我不敢贸然进入,便向路人打听,散步的老人说:这里是一个部队宿舍大院,但进无妨。环顾左右,我有些失落,没有任何标志可以看出这里曾有一位叫胡适的名人居住过。我查阅资料得知,1930年胡适任北大文学院长,全家从上海回到北京住在米粮库4号,这是他在北京居住时间最长的寓所。当年的米粮库是一个文化人的区域,1号住着陈垣、傅斯年,3号住着梁思诚、林微音,4号住着胡适。一位作家曾经写到:“千金买屋,万金买邻,有了陈垣、傅斯年等这样的文化名流做邻居,胡适又好热闹,爱交朋友,再加上这几个人全都有类似的留学背景和一些共同兴趣,可以想见他们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将会是多么的频繁、融洽和富有成效。短短的一条胡同,“京派文化人”群体逐渐形成。就在这座宅院里,胡适还接待过许多好友,诸如徐悲鸿、徐志摩、丁文江等都在这里住过,名副其实的“谈笑有鸿儒”。“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因此心态胡适赢得众多朋友:“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有此态度,胡适成为中国近代最卓越的学者之一。”时光过去了七十多年,米粮库胡同巳非当年格局,如今的4号是以前的21号,现在的米粮库1号就是原来的4号院,即胡适的故居。
我小心步入胡同,恰见一**携小孩从4号院门走出,便问:这里是胡适先生住过的院子吗?回答说:不清楚,可能是吧。通过狭窄的门道走进去,房窗里透着灯光,尽头有一小院,有几棵树比房子还高些,静悄悄的,我拍了几张像片,伫立良久……
我与胡适先生同乡,还曾在先生故里——上庄镇工作多年,与先生算是有缘,这也是我要北京寻访胡适故居的缘由之一。在胡适老家上庄,完好地保存着一座“胡适故居”,是胡适父亲胡传于1887年(清光绪年间)亲手营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徽派风格的建筑按照胡传“略施雕刻,以存真朴素”的审美旨趣,装饰得素雅大方,端庄祥和。进门是堂前,全木质结构,迎面照壁上挂着一幅山水中堂,联云:“揽月春云常得句,山光水色自成图”。上方悬挂着黑底匾额,“胡适故居”(著名书法家沙梦孟海所书)四个烫金大字耀眼夺目。室内可见多块兰花雕板,出自清末民初徽墨墨模雕刻大师胡国宾之手。其雕工精细,画面大方,真可谓入木三分。只见那花叶飘逸多姿,变花多端,花蕊俏丽秀雅,栩栩如生。“兰为王者,香不与众草伍”的清境和房主的立世风格油然复现。自幼在雕满兰花的屋里长大,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先生始终魂牵梦绕故乡兰,于是他便吟唱出了“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的美妙诗句。故居的格局实与胡适先生睿智、内敛、平和的为人本色浑然相似。由此可看出家学、家风和故乡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对胡适这位“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的“洋博士”有着深刻的影响。
1、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男,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安徽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2、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新诗。
3、“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1949年创办《自由中国》。1938~1942年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大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
4、胡适一生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
本文2023-08-18 09:02:5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3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