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政权议和内容哪一个内容使北宋挽回了面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8浏览:1收藏

西夏政权议和内容哪一个内容使北宋挽回了面子,第1张

实行仁政。根据历史古籍网官网上显示的消息,宋国放弃对西夏的政治控制(实行仁政),西夏归顺宋朝,成为宋廷的一个属邦,外交和宣战由北宋决定。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朝代,自称邦泥定国或大白高国。

西夏文

中国古代西夏党项羌族使用的文字。11世纪西夏主李元昊称帝,在大庆元年(1036)颁布西夏文,命野利仁荣加以演绎。其间西夏文与汉文并用。西夏国灭亡(1227)后,党项后裔仍有人使用。元代居庸关石刻,明代中叶保定石幢均有西夏文。以后湮没,成为一种死文字。字体仿汉文楷书。但无一字与汉文相同。此外,尚有篆字、草字,共有6000余字。每字由一至数个小方块字素构成,分左、右、上、下、中等块,每字均有含义。会意字占大多数,形声字很少,对转字更少。

青海循化地区是中国撒拉族主要聚居地,元朝时称积石州。《循化志》卷五记载撒拉族土司“始祖韩宝,旧名神宝,系前元达鲁花赤。”

①这里“前元”是指元朝,而“达鲁花赤”是何官职、职位多高《元史·百官志》卷八十七记载:“积石州元帅府,达鲁花赤一员,元帅一员,同知一员,知事一员,脱脱禾孙一员。”

②积石州即今青海循化地区,这里的“积石州元帅府达鲁花赤”又是何官职,职位多高我们首先从积石州在元朝的隶属探讨问题。

从蒙古史和元史史料来看,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被称作脱思麻或朵思麻。成吉思汗灭西夏时(1227),就攻取了朵思麻地区的西宁、积石等州。《元史·太祖本纪》记载:“(太祖)二十二年(1227)丁亥春,帝留兵攻西夏王城,自率师渡河,攻积石州。”

③元世祖初年(1260),设立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又称朵思麻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治河州(今甘肃临夏),归宣政院统辖。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下有朵思麻路军民万户府、西夏中兴河州等处军民总管府、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元帅府、松潘、宕、叠、威、茂州等处军民安抚司(后改宣抚司)等官衙。其辖境包括今青海黄河以南、黄河源以东的藏族地区及甘南藏族自治州西部、四川阿坝州的北部地区。

④积石州隶属系统按元制定格如下:

宣 脱思麻路

宣 慰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河州路

政→ 司→{积石州

院 都 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

元帅 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

宣政院是元朝政府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统辖吐蕃地区的中央机构,于至元元年(1264)设立,统领吐蕃各宣慰司军民财粮,责任重大,官职从一品。宣政院官员为元朝四个独立的任官系统之一,宣慰使司都元帅至万户等各级官员多以当地僧俗首领担任,由帝师或宣政院荐举,朝廷授职,达鲁花赤由宣政院选僧俗首领担任。

“达鲁花赤”是蒙古和元朝官名,蒙古语darugaci镇守者的音译,为所在地方、军队和官衙的最大监治长官。蒙古贵族征服许多其它民族和国家后无力单独进行统治,便委托当地统治阶级人物治理,派出达鲁花赤监治,职位高于当地官员,掌握最后裁定的权力,用来保障蒙古大汗和贵族的统治。早在成吉思汗时期,就有这一官职,《元史·太祖本纪》云:“遂定西域诸城,置达鲁花赤于各城监治之。”

⑤诸王分地最初由大汗管辖,通过特任的地方长官达鲁花赤实行统治,诸王只从这些土地享用岁收,而自己却无权征收赋税,他们也只能获得大汗设置的达鲁花赤直接处理收入的一部分。达鲁花赤管理户籍,收支赋税,签发兵丁,权力极大。元朝建立以后,路、府、州、县和隶事司等各级地方政府都设置达鲁花赤,虽然职位与路总管、府州县令尹相同,但实权大于这些官员。在蒙古军和蒙古探马赤军一般不设达鲁花赤,其他各族军队除特殊情况外,都在元帅府、万户府、千户所设达鲁花赤,以监军务,职位与元帅、万户、千户相同。元代达鲁花赤职位最高达正二品(大都、上都达鲁花赤,后降为正三品),职位最低的是路府治所的隶事司达鲁花赤,正八品。在各级地方行政机构和许多管军机构中达鲁花赤一职一般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以此保障蒙古贵族对全国行政、军事系统实行严密监控和最后裁决的权力。宣政院由于职能的特殊性,用人自成系统,朝廷授职。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根据《元史·百官志》卷八十七记载: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秩从二品,脱思麻路军民万户府,秩正三品,达鲁花赤一员。在朵思麻路、河州路及其边缘地区,元政府设立的军政机构有;洮州元帅府,秩从三品,达鲁花赤一员,元帅二员,知事一员;十八族元帅府,秩从三品,达鲁花赤一员,元帅一员,同知一员,知事一员;积石州元帅府,达鲁花赤一员,元帅一员,同知一员,知事一员,脱脱禾孙一员。

⑥因洮州、十八族、积石州元帅府都是同一品秩军政机构,由此史料可知积石州元帅府秩从三品。积石州元帅府达鲁花赤一员,系指撒拉族首领所受封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积石州元帅府达鲁花赤从三品之职。由于元朝政府在吐蕃地区派驻镇戍军,有的驻军元帅府等机构兼管吐蕃军民,集军政大权为一体,《元史纪事本未》卷十八记载:“帅臣以下,亦僧俗并用,军民尽属管理o”

⑦积石州元帅府就属此例,兼管积石州军民。而有的文章论著把《元史·百官志》卷八十七所载“撒刺田地里管民官一员”

⑧与撒拉族始祖在元朝受封“达鲁花赤”一职相提并论,这是不正确的。《元史》所言“撒刺田地里管民官一员”是指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所辖官员,撒拉族始祖首领受封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积石州元帅府达鲁花赤一职相去甚远,史料引用牵强附会。

西夏文学作品传世极少,黑水城文献中有西夏文诗歌的写本和刻本,保存数十首诗歌,反映西夏诗歌的艺术成就。西夏文谚语集《新集锦合辞》中,保存大量多种类型的西夏谚语,以醇厚的民族风格展示了西夏社会风情与党项羌的民族伦理、道德观念。

西夏统治者积极借鉴中原文化,翻译了大量的汉文典籍,如《论语》、《孟子》、《孙子兵法》、《孝经》等都有西夏文译本。特别是唐代于立政编撰的类书《类林》,失传已久,敦煌文献中只存零篇断简,而西夏文刻本则保存完整,通过翻译整理补充,能使这一失传千载的古籍重现原貌。

北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繁荣的朝代之一。

历史大师陈寅恪先生心悦诚服地称:“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但是,北宋的开创,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

五代十国时,后唐大将石敬塘为自保,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从此中原失去了华北屏障,门户大开,心脏直接暴露在辽人的刀锋之前。

在宋、辽争锋之际,党项羌族人李元昊凭借父辈积累下来的基业,分文武、定兵制、立军名创文字( 西夏文),先袭取吐蕃的瓜州、沙州、肃州,再向宋廷发动了三川口之战、 好水川之战、 麟府丰之战、 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建立了强大的西夏帝国。

在长达百年的时间内,北宋王朝因此时时遭受来自契丹、西夏两大帝国的威胁,从而北宋文明被人称为“刀锋下的文明”。

但是,在历史风沙的劲刮和掩埋下,契丹和西夏相继消失了。

连同他们一起消失的,还有他们创建下的文字。

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

说起来,西夏文曾在西夏王朝所统辖的今宁夏、甘肃、陕西北部、内蒙古南部等广阔地带盛行了约两个世纪,元明两朝仍有些许流传,但在明朝之后黯然灭绝,以至今人要研究西夏文明只能根据清朝人从各种古籍中搜寻出来的成果,如《西夏纪事本末》、《西夏姓氏考》、《西夏祭祀》等等。

但是,这些都是来自西夏之外的“旁证”,真正要了解西夏文明,用西夏文字直接读解西夏文献。

西夏文字是从汉字改造而来,同样横平竖直、一撇一捺,但基本没有一个与汉字相同,根本无从破解,留存于世的西夏文如同天书。那些出土于甘肃等地的西夏钱币,没有人能够辨认上面的文字,包括数字,只好无奈将其统称为“梵字钱”。

直到道光年间,出生于甘肃的清代学者张澍在家乡一座名叫清应寺发现了一块正面刻西夏字、反面刻汉字的石碑,两下对比,才算是勉强能辨认少量西夏文字。

其实,类似的石刻文字北京居庸关的过街塔券洞里也有,里面刻的不止汉文和西夏文,还有梵、藏、八思巴、回鹘,共6种文字。此塔建于元代,到了清朝,已无人能够通读这6种文字。特别是西夏文,不但没人认得,就连大学问家钱大昕还将之误认为古代女真文字。

西夏文的破解,得从一个名叫波塔宁的俄国人说起。

波塔宁是俄国探险家,其曾在1884—1885年度的旅行报告中提到,在中国内蒙古腹地荒漠之中,有一座“被诅咒之城”,里面应该埋有不计其数的宝藏,惜乎找不到向导,无法到达。

那个时候,全世界正兴起了一场“中国热”。各国探险家来到神秘而古老的中国,进行生物学、地理学、考古学等多方面的科研考察,同时,也从中国带走了无数珍贵的文物。对于欧洲人来说,中国就像刚刚打开的一座宝库,到处都埋着金银财宝。

1907年秋俄军上校、俄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科兹洛夫,受俄国皇家地理学会的委托,到中国的蒙古、四川考察。

科兹洛夫对科技性的考察没什么兴趣,心里念念不忘的就是波塔宁提到的“被诅咒之城”。

1908年3月,在漫天的风沙中,科兹洛夫带领他的工作小组深入到了巴丹吉林沙漠。

他比他的前辈波塔宁幸运,从游动的牧民口中,隐约打听到了“被诅咒之城”的地址。

蒙古人对这座古城的蒙古语称呼是“哈喇浩特”意为“黑城”。其实在这座古城成为废墟之前,中国为其命名的“黑水城”。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