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鹑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8浏览:6收藏

鹌鹑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拼音 5 鹌鹑的英文名 6 鹌鹑的别名 7 出处 8 鹌鹑的来源 9 鹌鹑的原形态 10 鹌鹑的生境 11 鹌鹑的产地 12 鹌鹑的养殖 13 鹌鹑的采收与初加工 14 鹌鹑的性味 15 鹌鹑的归经 16 鹌鹑的功效与主治 17 鹌鹑的用法用量 18 鹌鹑的使用禁忌 19 各家论述 附: 1 用到中药鹌鹑的中成药 2 古籍中的鹌鹑 3 用到中药鹌鹑的方剂 1 拼音

ān chun

2 英文参考

Quail [《中华本草》]

a quail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Coturnix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Lophortyx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鹌鹑为雉科动物鹌鹑Coturnix coturnix(Linnaeus)的肉或去羽毛及骨脏的全体。鹌鹑体长约16厘米。形似鸡雏,头小尾秃。嘴短小,黑褐色。虹膜栗褐色。头顶黑而具栗色的细斑,中央纵贯以棕白色冠纹,两侧亦有同色的纵纹,自嘴基越眼而达颈侧;额头侧及颏、喉等均淡砖红色。上背栗**,散有黑色横斑和蓝灰色的羽缘,并缀以棕白色羽干纹;两肩、下背、尾均黑色,而密布粟**纤细横斑,除尾羽外,并都具有蓝灰色羽缘;背面两侧各有一列棕白色大形羽干纹,极为鲜丽。两翼的内侧覆羽和飞羽淡橄榄褐色,杂以棕白色黑缘的细斑;初级飞羽大多暗褐而外翈缀以锈红色横斑。胸栗**,杂以近白色的纤细羽干纹。 两侧转栗色,散布黑斑,并具较大的白色羽干纹,至下胁尤形宽阔而显著。腹以次近白。脚短,淡黄褐色。

鹌鹑味甘,性平,归大肠、心、肝、脾、肺、肾经。具有益中气、止泄痢、壮筋骨的功效。主脾虚泻痢、小儿疳积、风湿痹证、咳嗽等。

4 拼音

《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ān Chun

5 鹌鹑的英文名

《中华本草》:Quail

6 鹌鹑的别名

《中药大辞典》:鹑鸟(《毛诗传》),循(《禽经》注),宛鹑(《广志》),赤喉鹑(《动物学大辞典》),红面鹌鹑(《中国动物图谱·鸟类》)。

《中华本草》:鹑、鹩、罗鹑、赤喉鹑、红面鹌鹑

7 出处

崔禹锡《食经》

《埤雅》:鹑有两种,有白鹑,有丹鹑。丹鹑,色赤黄而又锐上秃下,夏出秋藏,飞必附草。

《本草衍义》:鹑,初生谓之罗鹑 ,至初秋谓之早秋,中秋已后渭之白唐。

《本草纲目》:鹑,大如鸡雏,头细而无尾,毛有斑点,甚肥,雄看足高,雌者足卑,其性畏寒,其在田野,夜则群飞,昼则草伏,人能以声呼取之,畜令斗搏。

8 鹌鹑的来源

《全国中草药汇编》:鹌鹑为雉形目雉科鹌鹑Coturnix coturnix (L),以肉入药。

《中药大辞典》:鹌鹑为雉科动物鹌鹑的肉或全体。

《中华本草》:鹌鹑为雉科动物鹌鹑Coturnix coturnix(Linnaeus)的肉或去羽毛及骨脏的全体。

9 鹌鹑的原形态

《中药大辞典》:鹌鹑体长约16厘米。形似鸡雏,头小尾秃。嘴短小,黑褐色。虹膜栗褐色。头顶黑而具栗色的细斑,中央纵贯以棕白色冠纹,两侧亦有同色的纵纹,自嘴基越眼而达颈侧;额头侧及颏、喉等均淡砖红色。上背栗**,散有黑色横斑和蓝灰色的羽缘,并缀以棕白色羽干纹;两肩、下背、尾均黑色,而密布粟**纤细横斑,除尾羽外,并都具有蓝灰色羽缘;背面两侧各有一列棕白色大形羽干纹,极为鲜丽。两翼的内侧覆羽和飞羽淡橄榄褐色,杂以棕白色黑缘的细斑;初级飞羽大多暗褐而外翈缀以锈红色横斑。胸栗**,杂以近白色的纤细羽干纹。 两侧转栗色,散布黑斑,并具较大的白色羽干纹,至下胁尤形宽阔而显著。腹以次近白。脚短,淡黄褐色。

《中华本草》:鹌鹑,小型禽类。体长约16cm。形似鸡雏,头小尾秃。嘴短小,黑褐色。虹膜栗褐色。头顶黑而具栗色的细斑,中央冠以白色条纹,两侧也有同色的纵纹,白嘴基越眼而达颈侧;额头侧及颏、喉等均淡砖红色。上背栗**,散有黑色横斑和蓝灰色的羽缘,并缀以棕白色羽干纹;两肩、下背、尾均黑色,而密布栗**纤维横斑,除尾羽外,并都具有蓝灰色羽丝缘;背面两侧各有一列棕白色大形羽干纹,级为鲜丽。两翼的内侧覆羽和飞羽淡橄榄褐色,杂以棕白色黑缘的细斑;初级飞羽大多暗褐而外翈缀以锈红色横斑。胸栗**,杂以近白色的纤细羽干纹。 两侧转栗色,散布黑斑,并具较大的白色羽干纹,至下胁尤形宽阔而显著。腹以下近白。脚短,淡黄褐色。

10 鹌鹑的生境

《中药大辞典》:冬季常牺于近山的平原,潜伏杂草或灌丛中。主食谷类和杂草的种子。

《中华本草》:冬季常栖于近山的平原,潜伏杂草或灌丛中主食谷类和杂草的种子。

11 鹌鹑的产地

《全国中草药汇编》:东北、华北。

《中药大辞典》:繁殖于我国东北和更北地区,迁徙及越冬时,遍布我国东部。

《中华本草》:繁殖于东北,适徙及越冬时,遍布我国东部。现已大量人工饲养。

12 鹌鹑的养殖

《中华本草》:

野生鹌鹑经常活动在草丛、灌丛之中,惊起时,飞翔很快、离地不高。呈直线前。善于急走。在我国分布很,多为旅鸟,少数为留鸟。繁殖期在北方,越冬期在南方。

养殖要点:在选种、选配上应选择产蛋能力强、体质健壮、爱鸣叫、声音高、行动活泼的公、母鹌鹑作种用。公鸦1个月龄即开始鸣叫,3个月性成熟者为佳。母鹑40d左右即开始产蛋,3个月平均产蛋率达 80%以上者,可选作种鸽。一般要在开产20d后再进行交配,否则会引起母鹑停产。雌雄比例一般占2:1,最多不超过5:2,可保证受精率。选择种蛋最好在配后57d以后者比较可靠。

鹌鹑蛋孵化期为16~17d孵化原理和方法与家鸡相似。如数量少时,可用家鸽代孵。多时可采用机器孵化。

饲养管理 出雏10d之内为幼鹑,1~13d为中雏,30d左右进行最后1次换毛,换毛后即为成鹑。雏鹑的培育很重要,育雏好坏直接影响成活率、产蛋率和蛋的大小。出壳后,最初换毛的5d内,应特别注意保温工作,否则会引起大量死亡。幼雏应先饮温水,然后再开食。且星期龄幼雏每口饲喂4次,有条件时可夜间补饲1次,以利生长。

鹌鹑的新陈代谢比鸡旺盛,生长快,繁殖周期短,对饲料中蛋白质的质量要求更高。一般比鸡要高5%6%,在饲喂方式上,一是喂干粉料;二是喂半湿料。每日喂5次,均匀给饲。饲料应多样化,均匀搭配。舍饲室内温度为2022℃,适当密养,减少空间及活动量,以免消耗体力,使生产力下降。雌雄成鹑要分开饲养,以免争偶。鹌鹑胆小易惊,产蛋多在停晚,要注意仿止干扰。并及时消除粪便、通风换气,保持环境卫生。

13 鹌鹑的采收与初加工

宰杀后除去羽毛及内脏,鲜用,或取肉鲜用(《中华本草》)。

14 鹌鹑的性味

《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味甘,性平。

①《七卷经》:"味辛,平。"

②《品汇精要》:"味甘,性温平,无毒。"

15 鹌鹑的归经

《中华本草》:大肠;心;肝;脾;肺;肾经

16 鹌鹑的功效与主治

《全国中草药汇编》:补中气,强筋骨,止泻痢。主治小儿疳积,下痢,百日咳等。

《中药大辞典》:治泻痢,疳积,湿痹。

《中华本草》:益中气;止泄痢;壮筋骨。主脾虚泻痢;小儿疳积;风湿痹证;咳嗽

孟诜:"补五脏,益中续气,实筋骨,耐寒暑,消结热。""患痢人和生姜煮食之。"

崔禹锡《食经》:"主赤白下痢,漏下血,暴风湿痹,养肝肺气,利九窍。"

《嘉佑本草》:"和小豆、生姜煮食,止泄痢。"

《本草衍义》:"小儿患疳及下痢五色,旦旦食之。"

《本草求原》:"补土续气,调肺利水湿。治腹大如鼓,泻痢,疳积。"

17 鹌鹑的用法用量

《中药大辞典》:内服:煮食、煎汤或烧存性研末。

《中华本草》:内服:煮食,1~2只;或烧存性,研末。

18 鹌鹑的使用禁忌

《食疗本草》:“不可共猪肉食之,令人多生疮。”四月以后及八月以前鹑肉不可食。

《七卷经》:“食之令人忘。”

《本草拾遗》:“共猪肉食之,令人生小黑子。”

《嘉佑本草》:“不可和菌子食之,令人发痔。四朋以前未堪食。”

《医学入门》:“春月不可食。”

《医林纂要·药性》:“助肝风。”

19 各家论述

孟流:补五脏,益中续气,实筋骨,耐寒暑,消结热。患痢人和生姜煮食之。

崔禹锡《食经》:主赤自下痢,漏下血,暴风湿痹,养肝肺气,利九窍。

《嘉佑本草》:和小豆、生姜煮食,止泄痢。

《本草衍义》:小儿患府及下痢五色,旦旦食之。

《本草求原》:补士续气,调肺利水湿。治腹大如鼓,泻痢,疳积。

用到中药鹌鹑的中成药 消栓再造丸

定的预防作用;(4)能减少小鼠血小板数,并可延长鹌鹑凝血时间;(5)对大鼠有一定的降压作用。该药无毒

血脂宁丸

也有降血脂作用。众多研究发现,首乌对大鼠、家兔、鹌鹑等高脂血症模型,能降低血中胆固醇、三酰甘油、β

附桂八味丸

影响。(4)对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本方能降低鹌鹑食饵性高脂血症包括高甘油三酯和高胆固醇,有降低饲

更多用到中药鹌鹑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鹌鹑 《本草纲目》:[序例第二卷序例]饮食禁忌

胡荽、梅子、炒豆、牛肉、马肉、羊肝、麋鹿、龟鳖、鹌鹑、驴肉。)猪肝忌(鱼、鹌鹑、鲤鱼肠子。)猪心肺忌

《验方新编》:[卷十二急救]诸毒须知

可食。猪肉忌荞麦、葵菜、胡荽、梅子、炒豆、龟鳖、鹌鹑、驴马肉;羊肉忌梅子、豆、荞麦、鱼脍、柿饼。牛肉

《饮膳正要》:[卷第二]食物相反

牛肠不可与犬肉同食。鸡肉不可与鱼汁同食,生症瘕。鹌鹑肉不可与猪肉同食,面生黑。鹌鹑肉不可与菌子同食,

《饮食须知》:[卷三]菜类

发痼疾,令人肋下急损络背膊闷。不可合雉肉、野鸭、鹌鹑食,中其毒者,生捣冬瓜蔓汁并地浆可解。香蕈味甘性

《饮膳正要》:[卷第一聚珍异馔]炒鹌鹑

鹌鹑(二十个,切成事件)萝卜(二个,切)姜末(四两)羊尾子(一个,各切如色数)面(二两,作面丝)上件

更多古籍中的鹌鹑

用到中药鹌鹑的方剂 消栓再造丸

东巴书写、念诵的经书,纳西语称“东巴久”,即“东巴经”。

东巴经是用竹制蘸水笔书写在特制厚棉纸上。哥巴文与东巴文同为记录以丽江为中心的纳西族西部方言的古老文字。“哥巴”意为“弟子”,说明这种文字是后世弟子创制的,其中有大量象形文的缩写字并借用不少汉字。哥巴文是表音文字,笔画简单,一字一音,但标音不标调,有一音数字和同字异义。现存最早的哥巴文实物是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丽江上桥头的摩崖。

“东巴经”是纳西族特有的原始宗教—东巴教的经书,是由东巴(“东巴”纳西语意为“山乡诵经者”,即东巴教的“经师”,是不脱产的农牧民,只是在受人约请时举行法事、念诵经咒。 )书写、念诵的经书,纳西语称“东巴久”,即“东巴经”。这种经书用本地一种木本植物皮所制的厚棉纸(俗称东巴纸)订成册,书写工具有用锅烟灰拌胆汁制成的墨及自制的竹笔。东巴经分布于金沙江上游的纳西族西部方言区,包括丽江和中甸、维西的部分地区。在方圆数百里的地域内,曾经赓续编撰和辗转传抄出两万多本东巴经,其中,互不雷同的书目约有1500多册卷,计1000余万字。现存的《东巴经》约4万册,其中不雷同的书目约1千多种。

“东巴经”内容极其丰富,哲学、历史、宗教、医学、天文、民俗、文学、艺术等无所不包,被誉为纳西族 的“百科全书”。它叙述了纳西族人民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用万物有灵的思想来图解天地、日月、风云、雨霁、动物、植物、战争、爱情这些客观事物的来源,也写了众多的鬼神、魔怪等。但处处可见人类祖先活动的影子,而且,很多经书中都歌颂了人的奋斗精神。如人与神斗,开天辟地等。

“东巴经”是纳西族文学之“源”,尤其是东巴文学之“源”。

作为东巴文化的物质载体,东巴经按仪式或道场的不同可分为:祭天、祭署龙、延寿、解秽、祭村寨神、祭五谷六畜神、祭山神、祭祖先、祭家神、求嗣、祭猪神、放替身、解禳灾难、祭胜利神、祭水怪猛妖、开丧、祭死者、祭风、祭短鬼、退口舌是非、驱瘟神、占卜、道场规程、零杂经等24类。

东巴经是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集纳西古文化之大成,记载有天文、气象、时令、历法、地理、历史、风土、动物、植物、疾病、医药、金属、武器、农业、畜牧、狩猎、手工业、服饰、饮食起居、家庭形态、婚姻制度、宗教信仰,乃至绘画、音乐、舞蹈、杂剧等等广博的内容。国内外学者认为,东巴经是研究纳西族古代的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社会历史、宗教民俗、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及中国西南藏彝走廊宗教文化流变、民族关系史、以及中华远古文化源流的珍贵资料。

我国古代十大农书

一、《夏小正》

《夏小正》的经文载于《大戴礼记》的《夏小正传》中。它用夏历的月份,分别记载着十二个月的天文、气象、候和农事。因此,人们认为它是融天文、气象、物候和农事于一炉的混和历。《夏小正》撰者无考。《中国天文学简史》中说:“这本书虽然为后人所作,但其中的天象和某些物候的记载可能反映了夏代的实际情况。”农史学家夏纬瑛在《〈夏小正〉经文校释》中也说:“我们可以把《夏小正》的产生时代推到夏王朝末年。”

《夏小正》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全文共四百多字。它的内容是按一年十二个月,分别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特别是生产方面的大事。书中反映当时的农业生产的内容包括谷物、纤维植物、染料、园艺作物的种植,蚕桑,畜牧和采集、渔猎;蚕桑和养马颇受重视;马的阉割,染料的蓝和园艺作物的芸、桃、杏等的栽培,均为首次见于记载。

您可以在《中国古代农书研究》中读到经过夏纬瑛校正的《夏小正》经文全文,报告中也包含了《夏小正》语译,并探讨了其中天地人物和谐统一的思想。

二、《吕氏春秋》与《月令》

《吕氏春秋》是在秦相吕不韦主持下,由他的门客集体编写的。吕氏的门客有3000多人,他们来自名门各派。因此,吕不韦命令他们著其所闻,集成二十万字的巨著。这部巨著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三大部分。其中的《十二纪》是将春、夏、秋、冬四季按孟、仲、季再分为十二个月来命名的。其各纪的“纪首”就是该月的“月令”。后来有人将分散在“十二纪”纪首的月令集中起来纳入《礼记》之中称为《礼记·月令》 。

《中国古代农书研究》中所说的《月令》既包括《吕氏春秋·十二纪》的纪首的月令,又包括《礼记·月令》。这两者虽然也有文字上少量差异,但是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月令》类农书的特点是:它继承了《夏小正》中天地人物和谐与统一的精髓、发扬了传统的生态农学,并将其推上一个新的高度。《月令》不仅将天体的运动、气候的变迁、物候的演变、农事的活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将阴阳五行引进《月令》体系,阴阳和五行的结合,使中国古代朴素的系统论的结构更加合理。阴阳处于事物的深层,作为事物变化的根据,能够解释系统纵向演进的规律,而五行作为表层结构,便于说明事物复杂的横向交错的关系。阴阳五行的配合,大大提高了从理论上揭示事物系统特征的能力。

神农,又称炎帝、农皇,姓姜,名魁。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是距今约4700年原始农业社会的首领,在位一百二十年。与传说人物燧人、伏羲合称“三皇”。《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后世有神农尝百草而始有医药之传说。神农历来被视为药物的发现者和使用者,尊奉为中国医药学之创始者。正因为如此,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药物的著作,被命名为《神农本草经》,即寓有尊崇怀念之意。几百万年前,人类的生活十分艰苦,风雨雷电、洪水猛兽、瘟疫和伤病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但是人们凭借着生存下去的本能,和无尽的智慧,战胜了自然界的种种灾难。在这场斗争中,草药的发现对于挽救人们的生命和治疗伤痛和疾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完成这一艰苦的工作的,就是中医史上一位传奇般的人物——神农氏。神农氏是一位勤劳勇敢、聪明善良的人,他见到人们被疾病和伤痛折磨著,心中很是不安,便下定决心去寻找可以治病救命的药物。他顶烈日、冒酷暑地在山野之间采集各种草木的花、实、根、叶,细心的观察形状,仔细的品尝味道,并体会服食之后的感受。这些药物,有的酸,有的甜,有的苦,有的辣;吃下去以后,有的使人寒冷,有的令人燥热,有的清凉爽口,有的温润滋养;有的能止痛,有的能消肿,有的使人呕吐、腹泻,也有的让人精力倍增,甚至还有的具有强烈的毒性,服食之后,痛苦难当。即使是经常会遇到可怕的毒性草药,甚至威胁生命,神农氏依然抱着为民除病的信念,没有一刻耽搁的采摘、服食、品尝和记录。终于有一天,他掌握了几百种草药的性味和功用,把它们带给了在病痛中挣扎的人。从此,人类的生命得到了更加安全的保护。这便是神农氏,他还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明者。他教人们开垦土地,播种五谷,带动了原始社会后期,由渔猎畜牧到农业经济的转变和发展,他,便是以“大德”闻名于世的三皇之一——“炎帝”。“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

详见百科词条:神农 [ 最后修订于2015/11/7 12:35:09 共86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