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木活字印刷术的东源木活字印刷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8浏览:1收藏

东源木活字印刷术的东源木活字印刷术,第1张

的做法同王祯《农书》的记载如出一辙,证明古代活字印刷术的真实与繁荣。

公元前十三世纪,中国出现了使用印章的印刷方法,这是最原始的印刷术;公元前四世纪,我国出现了石刻;公元三世纪,出现了拓本;公元七世纪初,中国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从此,印刷效能得到了突破性、飞跃性的提高。

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农学家王祯(时任安徽旌德县令)使用木活字印刷了自己著作的《农书》和自己主持编纂的《旌德县志》。《王祯农书》卷尾附有“造活字印书法”一文,详细介绍了他使用木活字印书的情况:

今又有巧便之法:造板木作印盔,削竹片为行,雕板木为字,用小细锯锼开,各作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试大小高低一同,然后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夹之。盔字既满,用木榍榍之,使坚牢,字皆不动,然后用墨印刷之。

这是王祯用木活字印刷总的情况。此外,他还详细纪录了写韵刻字法、锼字修字法、作盔嵌字法、造轮法、取字法、作盔安字印刷法,对其中每个细节都具体描绘。

东源的木刻活字印刷工艺十分考究。基本制作工序有采访(开丁)→誊清(理稿)→检字→排版→校对→刷印→打圈→划支→填字→分谱→折谱→草订(打孔、下纸捻)→切谱(裁边)→装线→封面→装订等16道,平时还要做好取材(选取字材)、制字模、写字(反手)、刻字等基础工作,整整“二十般武艺”,全凭手工操作。东源人“梓辑”的族谱,全用线装,印谱都用宣纸,古朴典雅,富有历史感。东源木活字印刷术有两大特色:一是刻、印用字是老宋体,字型古拙。从明朝以来,老宋体作为官方字体,长期垄断文告、公报等庄严场合,如今已极少见,“物以稀为贵”,东源人做的谱就贵重。二是刻印、装订做工很考究。他们刻字有要点:反手,先横、次竖、后撇;用材有讲究:刻字须用上好的棠梨木,决不能马虎;检字有口诀,是一首有“君王立殿堂,朝铺尽纯良。庶民如律礼,平大净封张……”等158个字的祖传歌诀,囊括了汉字的绝大部分部首,极为入韵,用方言诵读,朗朗上口;排版有格式,先是序言、跋、志等大文章,按照普通古籍的版式排版,接着是正文,竖排每页五大格,每格为一代,寓五代同堂之意。因为谱牒是作为宗族的历史档案来保存、查阅的,印数不多,一般只印制几套,因而,都用手工印刷。印刷首先要研墨,然后“下刷”。将版面先用水洗一次,晾一会儿才刷墨。下刷有讲究,阴雨天只需要刷一次,干燥天要一会儿刷一次,一天要刷好几次才行。用墨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用力要均匀,用墨多了用力重了会模糊成一块,用墨少了用力轻了会看不清楚。几十上百页的谱印好后,打圈、划支、打洞孔、下纸捻、裁边、上封面、订外线,于是一册古色古香的木活字印刷品就做成了。总之,十几道工序每道都需要真功夫,最要紧的是刻字、检字、排版,技术含量很高,也很难学。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栏目组2002年11月拍摄制作的专题片《深埋的物证》(2003年5月以后多次播出)说:“人们用棠梨木制作活字,每个字块大小高低都一样,在装置活字的木框里,每个字行之间都用木栏夹紧,固定好模版就可以直接用于印刷了。这里的每一个步骤,都和元代王祯的描述如出一辙。他们的做法,似乎就是从古代原封不动流传下来的……。”这一切充分证明,东源木活字印刷术是古代木活字印刷术的真传,也证明王祯《农书》对木活字印书法的详细描绘是真实的科学记录,活字印刷在当时已是社会的发达行业。

竖排文稿和横排文稿在标点符号的使用 上有很大的不同,如引号。在横排文稿中双引 号的形式是““””,单引号是“‘’”;在竖排文 稿中双引号的形式是“『』”,单引号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 手,真是「人间自有真情在」。”「」”本应用于竖排文稿中,这里只是普 通的横排文字,用竖排文稿中的标点显然是 不恰当的,应改为横排中的“‘’”。竖排文稿与横排文稿在标点符号使用上 的不同有以下几点:句号、问号、叹号、逗 号、顿号、分号、冒号要放在字下偏右;破折 号、省略号、连接号、间隔号要放在字下居 中;双引号改用“『』”,单引号改用“「」”;着 重号标在字的右侧,专名号、波浪线、书名 号标在字的左侧。竖排文稿中的标点与横排文稿中的标点 在形式上有很大的差别,有人为了追求文字 或标题的标新立异,将横排、竖排标点不分, 随意混淆使用,造成了标点的滥用,这是不 可取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