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传说:苗族人的英雄始祖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8浏览:2收藏

蚩尤传说:苗族人的英雄始祖,第1张

蚩尤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他曾经和黄帝在涿鹿之野爆发过一场大战,最终蚩尤战败,并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从此,在中国主流文化当中,蚩尤都被描述成一个乱臣贼子。然而,实际上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例如:苗族人就将蚩尤奉为祖先,在他们的心目中,蚩尤乃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同时也是苗族文明的开拓者。从今天起,就来介绍苗族人中流传的蚩尤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苗族人民居住在黄河边上,他们共分为十八个寨子,故称为阿吾十八寨,蚩尤便是阿吾十八寨中的一员。

蚩尤九岁那年,听说在黄河上游有一座叫做岜茫岜冒的山岭,其中住着一位高人,于是蚩尤独自离开故乡,前往岜茫岜冒山拜师学艺。蚩尤一去便是九年,顺利的从老师那里学到了文韬武略、医术、仙法等各种知识。到了十八岁时,蚩尤完成学业,打算返回故乡。临行前,蚩尤的老师嘱咐蚩尤:要用学到的知识为苗族人服务,并赠送给蚩尤一把铜制的宝剑,还告诉蚩尤三十天后,会派两只叫做鸟益鸟果的神鸟去协助他。

在回乡的路上,蚩尤碰到了两个人,他们也是外出学艺的苗族人,于是蚩尤便与他们结为异姓兄弟。蚩尤年纪最小,排行老三。经过漫长的旅行,蚩尤三人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乡。然而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却是一幅荒凉的景象,房屋破败,寨子里空无一人,农田长满了野草。蚩尤三人将十八寨里里外外找了个遍,最终在一个牛皮鼓里找到了三个姐妹。这三个姐妹蚩尤等人发生的事情:

三年前,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个双耳垂肩、长发齐腰、獠牙外翻、浑身黄毛的老妖婆,人们都管她叫做垂耳妖婆。垂耳妖婆进寨以后,逢人便吐口水。任何人一沾到这口水,便会立即昏迷过去,然后被垂耳妖婆抓走。垂耳妖婆隔三差五就来阿吾十八寨抓人,一次抓走好几个,很快寨子里的人就都被她抓光了。三姐妹躲在牛皮鼓里才逃过一劫。

蚩尤三人听完姐妹的陈述,决心除掉这个害人精。他们叫三姐妹仍旧躲进鼓里,然后开始生火做饭。住在远处的垂耳妖婆看见久无人烟的阿吾十八寨又升起了炊烟,料定里面又有人了,于是兴冲冲的跑向寨子。

垂耳妖婆进寨以后,蚩尤三人立即和她展开了搏斗。垂耳妖婆的妖术果然了得,在战斗中,她吐出两口口水,正中蚩尤两个结拜大哥的面门,二人旋即晕倒。蚩尤见此,避开了垂耳妖婆的唾沫,闪到她身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剑砍下了垂耳妖婆的脑袋。可是,垂耳妖婆并没有就此死去,只见她弯下腰,捡起脑袋,在脖子上抹了一圈口水,然后把脑袋往上一摁,又完好如初了。垂耳妖婆看蚩尤不是省油的灯,便转身逃跑了。

蚩尤救醒了两位义兄,叫他们留下来保护三姐妹,然后独自一人去追垂耳妖婆。他跟踪垂耳妖婆走了好几里地,最后来到了一个山洞外头,看见从洞里走出三个妖娃迎接垂耳妖婆。三个妖娃问垂耳妖婆:妈妈,妈妈,今天有没有抓到鸡鸭。——妖怪们管人叫做鸡鸭。垂耳妖婆抱怨道:今天不仅没有抓到鸡鸭,反倒差点叫人给宰了,好在对方用的是普通的剑,要是用沾上戛一的泡木剑,老娘就没命回来了。

蚩尤听到垂耳妖婆说出自己的弱点,就跑回阿吾十八寨和两位义兄商量。他们砍下了一棵泡木,削成三把木剑,在剑身涂上了戛一,然后将剑装进普通的剑鞘里。第二天,垂耳妖婆偷偷来到寨子里观察,准备报昨天的一剑之仇,当她看见蚩尤三人腰上佩戴的还是昨天的剑时,放松了警惕,冲了出来。蚩尤的两位义兄还没来得及拔剑,便被垂耳妖婆的口水集中晕倒。此时蚩尤抽出了泡木剑,九阴真经online垂耳妖婆见状大惊,得知自己中计了,转身欲走,却被冲上来的蚩尤从背后砍成两段,一命呜呼。

除掉了垂耳妖婆以后,蚩尤领着两个义兄来到垂耳妖婆的老巢,准备救出过去被掳走的苗人。三个妖娃见蚩尤一行人来了,都很害怕。蚩尤对他们说:孩子们别怕,我们是你们的亲戚,今天是特地来串门的。

三个妖娃问:真的?

蚩尤答道:那还能有假?刚才我们在来的路上还碰见你们妈妈了。她出去抓鸡鸭,叫我们先到家里来等她,还让你们拿出饭菜来招待我们。

三个妖娃对蚩尤的话有些怀疑。蚩尤看出了这点,便又吓唬他们说:你们怎么还不快去拿饭?要是等会儿你们妈妈回来了,发现你们这么不懂事,怠慢了客人,可是会打你们的。

妖娃们被蚩尤的这番话唬住了,走进洞穴深处,不一会儿拖出了好几个人。但是那几个人皆面如土色,而且一动不动。妖娃们叫蚩尤吃,蚩尤说:人都死了,怎么吃啊?

这还不简单?其中一个妖娃从兜里掏出了一根竹管,走到其中一个人身旁,用竹管往他耳里吹气。之间那人面色立刻变得红润起来,胸口也开始起伏了。三个妖娃立即趴在那人身上开始吸血。不一会儿那个人就被吸干了。

蚩尤这才明白乡亲们还没死,只是中了妖术,唯有那根竹管可以破解妖术,于是叫妖娃们把竹管借给他。但三个妖娃说这是他们家的宝贝,不能随便借给别人。蚩尤见软的不行,只好来硬的,打了妖娃一巴掌,把竹管抢了过来。

接着蚩尤又问妖娃们平时睡在哪里,妖娃们拿出一个葫芦,说他们平时就睡在这个葫芦里。蚩尤骂道:骗谁呢?这么小一个葫芦哪能装得下你们?三个妖娃非常害怕蚩尤,告诉他:我们绝没有说谎。

那好,你们钻进去给我瞧瞧?

蚩尤的话音刚落,三个妖娃就立刻钻进了葫芦里。蚩尤遂堵住了葫芦口,然后将葫芦扔进了黄河里。接着蚩尤三人在洞穴深处找到了还没被妖怪吸干血的苗民们,用竹管将他们全部救醒。

之后,蚩尤带着他们返回了阿吾十八寨。回到寨子里,苗民举办用泡木打扫寨子的活动,一举清除了三年积聚下来的晦气。今天,苗人每年农历二三月的扫寨活动就是从那时流传下来的。

苗民又从蚩尤那里听说了蚩尤的老师将会派来两只神鸟,于是修建了一座花房迎接神鸟。花房修好的第三天,也就是蚩尤回乡的第三十天,两只绚烂多彩的神鸟鸟益和鸟果果然如期而至。

后来,蚩尤和两位义兄到了成家的年龄,寨子里的好多乡亲们都打算把自家的女儿许配给他们。但是蚩尤三人在大战垂耳妖婆时早就和三姐妹产生了感情,于是相亲们就顺水推舟,为这三对新人举行了婚礼。蚩尤娶了三姐妹中年龄最小的三姑娘为妻,二人后来生下了七个女儿和九个儿子。

蚩尤从返乡以后,便经常带着鸟益鸟果上山采药,回来给相亲们治病。有一天,蚩尤在山上发现了一种矿石,锻造成兵器以后,与老师送给他的铜件成色一样,鸟益鸟果告诉蚩尤这种矿石是铜矿,制成兵器以后非常坚固。于是蚩尤率领苗民开始开采铜矿,制造兵器。此外,蚩尤还创设了文字和历法。他运用自己所创的文字将战争、医学、农业等各方面的知识逐一记录在竹片上,然后串成串,称为《蚩书》或《串书》,据说这是苗族最古老的著作。

在蚩尤的带领下,苗族迅速壮大起来,阿吾十八寨也扩展成了八十一寨,蚩尤的九个儿子长大以后,各统领九寨,蚩尤则成为八十一寨的大统领。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蚩尤和阿吾八十一寨很快将面对三个严酷的敌人。

苗族是古代迁居文山地区的少数民族。据载:明朝初年就有二千余户苗族从贵州省迁入今文山丘北县定居。1796年丘北县的腻脚出现了小平地等苗族村寨。苗族按自称和他称支系很多,仅文山州境的苗族,自称有蒙豆、蒙沙、蒙颛、蒙斯、蒙邶等。他称有白苗、汉苗、花苗、青苗、素苗等。苗语属汉藏语系苗语支,文山州苗族的语言为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今本州有苗族人口419855人,分布在州境的八县。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苗族是历史最古远的成员之一。由于文山地区的苗族居住的地理环境以及苗族的心态等因素,他们比较完整地保留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今仍保留着自己的语言、习俗、服饰、音乐和舞蹈,承传着自己的伦理道德、审美思想、思维习惯,但先民没有自己的文字记录文化发展史,多以口碑流传,口碑古籍蕴藏丰富。苗族的“芦笙文化”是古籍文化的精典之一。

苗族传统节日以花山节最为隆重,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初三、初四这几天举行。节日期间,开展到爬杆传统体育活动,热闹异常;青年男女以对歌择偶,歌声起伏。花山节,是一个充满着爱情、幸福、欢乐、吉祥的节日。

苗族的人生礼仪,仍保留传统仪式。“苗族说亲”、“苗族跪拜礼”、“苗族娶亲过五关”等民俗,独具地方、民族特色。

我州苗族多居住在山区,主食一般为包谷和大米,其次还有荞、薯等杂粮。苗族的原始宗教是多神信仰,表现为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有少数苗族群众信奉天主教。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全球化,国内外的苗族不断交流和合作,促进文山苗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什么是苗药 ?

苗药是指在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乌蒙山脉、武陵山脉、鄂西山地、大苗山脉及海南山地等地区种植、生长的中草药材。同时也指苗族医药文化。贵州,山栾叠翠,江河纵横,植被繁茂,历来是中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素有“夜郎无闲草,黔地多良药”之称。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而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由于苗族早期迁徙频繁,所到之处大多是人迹罕至的荒僻山区和瘴疠之乡。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和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总结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医药经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苗药体系。苗药历史悠久,民间素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说,特别是针对风湿、骨病、妇科、不孕等病症,苗药具有独特的效果。

苗药是我国传统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上的中药指汉药汉方,广义上的中药指汉、藏、满、蒙、回、苗、彝、傣、土家族等民族医药学共同构成的极具特色而伟大的东方传统医药体系——中华民族医药。

何为千年苗医、万年苗药?

蚩尤一苗族人民的祖先,传说中的战神,是东南方著名的勇猛善战的首领,蚩尤部落夺取了炎帝部落大量的土地,双方发生利益冲突,爆发了激烈战争,结果以炎帝的失败而告终。

炎帝向黄帝部落求救,黄、炎部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蚩尤。地点在涿鹿。历史上把这次战争称为涿鹿大战。

这是一次决定华夏文明的大战,是一次历史性的决战,双方动员了全部兵力,最终战役以蚩尤部落失败而告终。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从此结成了永久性的联盟,统称为华夏族。华夏族后来又发展为中华民族,所以中华民族都把自己当作炎黄的子孙。

黄帝杀死了蚩尤,并尊蚩尤为”兵主”,即战争之神。他勇猛的形象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诸侯见蚩尤像不战而降。

战争后的蚩尤的子民,他们开始跋山涉水,经历艰难险阻,从中原来到了云贵高原,把悬崖峭壁当做家园,梯田依山而建,信仰万物,崇拜自然;经历不断迁徙演变的苗族人,逐渐在长期实践中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苗草药体系。

勤劳勇敢的苗族人,在长期与自然灾害和疾病抗争的实践中开创了多种多样的治疗疾病的方法,并把这些宝贵的经验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医疗体系,传下来的验方属于经验之方。在经过巫与医的结合、神与药的联姻后,将苗族医药文化传接到了秦汉以来有文字记载的苗族医药时代。

一个药王,身在八方,三干苗药,八百单方

以歌养心、以舞养身、以酒养神,就是苗家百姓普通生活的真实写照。

独特伤药是马桑,祖代秘传好药方;煎水泡酒均有效,内服几次不见伤。

块盐冰片螺蛳壳,研磨成粉做眼药;一只眼睛滴一颗,五分钟后就安乐。

仙鹤草治产后寒,煎酒服下不一般;服后不久就出汗,汗干烧退就好完。

小小一味青藤香,清除肚痛功夫强;猫儿骨头泥猪油,可治烂疮取弹头。

苗族人民把医疗实践内容归纳成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歌诀,一方面便于推广和传播,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苗族人民养生防病的哲学思想。山歌是苗医药的血和肉,并赋予苗医药新的生命,是“人类保存的最古老的歌谣”。

苗族医药主张“立方简要”、“一方一病”、“对症下药”,以单验方治病为主。治疗疾病时,常用几味苗药或一味草药,就能使患者病药到病除。

百草皆药观念深入人心,很多人能认识、掌握几种甚至几十种苗药及其治病方法,一些村寨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常用草药,可谓“百草皆药,人人会医。识药、采药、种药、用药已成民俗习惯,几乎人人都能辨识几种甚至几十种药物,并掌握其使用方法。

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苗族人民自强不息,繁衍生息,他们存活了下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疗体系,成为中医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药,品种繁多,有1074种。其中植物药1044种,动物药25种,矿物药5种;

苗药主要以鲜药为主,部分经特殊炮制后使用。苗药命名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有的以药物形态命名,如狗牙瓣、一支箭、八爪金龙等;有的以功效命名,如追风伞、风流草、夜关门等;有的以生长环境命名,如八月瓜、大血藤、芭蕉等。

苗药有何神奇之处

药的质量好坏主要取决于药性的强与差,神奇的苗药的药性一定很强,从以下三方面来加以说明:

1、 药材生长周期长

贵州主要地貌是喀斯特地形,大片区域都是石山,山上长的是多年生的灌木,苗族人民在这里生存,开荒种地,山上土壤稀薄,玉米都长不高,如果药材在这样的环境内生长,3年之内根本就成不了药材,会在5-10年才能长那么一点点,药材最起码生长5年时间才能成药,吸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5年以上的时间,比生长1年就能成药的药性就会好很多。

2、水土富含矿物质

苗族人民生长的环境,特别是黔西一带,水土内矿物质含量非常丰富,这里的人民牙齿一般都是黑的,水内的沉淀物也很多(特别是烧开的水,底下都有一层水垢),充分说明这里的水土矿物质含量非常丰富,在这种环境下长出来的药材矿物质含量非常的高。

3、优越的自然环境

云贵高原,海拔在1000米到3500米之间,是中国森林植被最为丰富的区域,有着“植物王国”的称号,这里空气纯净,气候宜人,雨水丰富,俗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之说,这里常年高山云雾缭绕,有着最好的药物生长环境,在这样环境内生长的药材药性强,药用价值非常高。

苗药的药用价值在各民族医药中遥遥领先,成为我国民族药产业的典范和旗帜。

苗族的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 苗族风俗习惯

苗族的服饰在各地各有其特点。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男子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冬天脚上多缠裹绑腿。古代苗族男子都蓄长发,挽椎髻于头顶,插木梳或发针,戴耳环、手镯、项圈等饰物。至清代末期,他们已不再蓄发挽椎髻,有的改梳长辫子。各地区苗族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式样约几十种之多,但大多数地区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腿根,仅七、八寸长。湘西,贵州松桃、凯里,广西大苗山,湖北宣恩等部分地区苗族穿大襟右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湘西苗族的上衣无领,衣袖和裤脚绣有宽大花边,头缠格子布或青布头巾,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物。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别具风格。她们的盛装以黔东南独具特色,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衣”,头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

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主食。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把糯米饭和蔬菜一起封存坛内,一、二个月后再取食的醅菜,是一种特具风味的酸腌菜。饮酒的嗜好十分普遍,凡遇婚丧、节日或亲友来访,都用酒招待宾客。

苗族的建筑在各地也有很大差别。黔东南居民住木制平房和楼房。楼房一般为两层,建筑形式多为“吊脚楼”(即按山坡斜度竖桩,在桩上建筑),屋顶为双斜面。顶棚上层贮藏粮食、杂物,吊脚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湘西和贵州松桃等地,采用木质结构、双斜面瓦顶或草顶平房,每幢3~5间,“偏厦”作灶房或牲口圈。过去,地主或富裕人家还筑有庭院,并砌高墙或石碉围护。云南文山地区苗族居民住宅的墙壁多用竹条编织、外面糊上泥土的方法建造,屋顶为平形草顶。昭通地区的苗族居民多装权权房”,即一种用几根树干交叉搭糊,盖上茅草,用树枝或竹子编织、糊泥作墙的房屋。一般隔为两间,人畜各一。海南岛苗族住的是长而窄的茅草房,三间一幢,屋檐较长,檐下走廊是休息的地方。川南和黔西北的苗族多住士墙草顶或瓦顶的房屋。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财产由男子继承,主妇在家庭中享有较多的权力和地位。年老父母一般由幼子供养。有的地区,有父子连名的习惯,子名在前,父名在后,平时都只呼本名,不连父名。由于受汉族宗法封建的影响,有的制定字辈、建立宗祠、修纂家谱。苗族青年男女婚姻比较自由,男女青年通过“游方”(黔东南)、“坐寨”(广西融水)、“踩月亮”(云南文山、楚雄)、“跳花”(黔中、黔西)、“会姑娘”(湘西)等社交活动,自由对歌,恋爱成婚。云南楚雄等地有“姑娘房”制度,以便择配良偶。也有父母包办婚姻的,一般通过亲友撮合,讲门当户对。苗族妇女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特别在黔东南至今仍有保留。有的地区苗族还有“还姑娘”、“转房”、“妻姊妹婚”等习俗。

苗族的民族文化 苗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由古以来,苗族留存着丰富、独特的民族习俗。在婚姻方面,苗族一般都比较开放自由,他们实行一夫一妻制家庭;苗族的服饰款式多样,工艺独特,而且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苗族有着许多传统特色的节日……

贵州苗族建筑

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此,过去的房屋多为木结构。建筑在山区的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贵州苗族文化

历史文化是由人民创造的。我们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人民以其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历史的长河中,苗族曾涌现出许多杰出的革命家、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等,他们是创造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同时也对推动祖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贵州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反映了苗族历史悠久、居住分散风俗多样的特点,苗族支系与支系、县与县,易于寨与寨之间在服饰上都有严格区别。其服装的主要色调亦不尽一致,所谓“白苗”、“黑苗”、“花苗”、“汉苗”等就是依据所着服色或服式而来的自称或他称,也有根据妇女的裙样,称为“长裙苗”和“短裙苗”的。其实,同一种称呼之严,不同地域的妇女服饰也各各不同。同是“白苗”,麻栗工一带的人,上着圆领开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黑布镶衬,内着白色衣,领围胸襟露出白衣,额部以白巾交叉而缠,白巾上又缠黑巾,黑白分明;而镇雄、威信一带的“白苗”,穿青黑色斜襟长衣,下着绉褶花裙,凡领边、袖口、围腰都以五色丝线镶绣,以宽约五寸,长达丈余的青黑布缠头,突出的白色在于裹白布绑腿。

苗族服装大多遍施图案,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并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缭乱。尤其从刺绣图案中往往可以寻出苗族的历史和象征意蕴,可谓是“有意味的形式”。例如,文山“花苗”,在其黑色圆领斜襟窄袖衣的领边、袖肘绣有红、黄、蓝、白等花纹,纹路多呈花状、江水状,据说这些花纹象征着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红、绿波浪花纹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错纹代表田埂,花点代表谷穗。禄劝、武定、安宁一带的大花苗爱披加花披肩,上绣三道方形图案,与苗族古歌上“格蚩尤老练兵场广花三道”的说法正相符,所以,传说它象征古代的练兵场和令旗,披肩两头的花纹代表过去京城的城市和街道……这些服饰的来由,大多与上古九黎三苗与黄帝逐鹿中原,战败后从黄河流域退到长江,又退到云贵高原的历史有关。因而,苗族的衣装图案并非每个能织会绣的男女都可以随心所欲地织绣,什么地方饰什么图案,什么图案表示什么,什么身份年龄的人该饰什么图案,都有严格的规定。

贵州苗族节日

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一跋都过春节(亦即客家年),有的苗族过年时要用糯米饭喂牛,并将红纸贴于牛角上,赶到水井边给牛“照镜子”。此外,还过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赶秋节(立秋)、八月十五、吃新节(稻谷、玉米成熟时)等节日。篙明等地部分苗族七月立秋和八月十五要举行热闹的斗牛。每年正月的“踩花山”,是全省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青苗”称“踩花山”为“奥道”,“红苗”称为“厚道”,意即“睬坡”。节日活动由两三户人家联合主办;主办人称为“尤厚道”,通常由无子嗣而为祈求子嗣者充当。举行节日之前,主办人家负责栽插一棵高约两三文的五彩花杆(多用大龙竹)于选定的乎缓坝坡上,并陈设好酒于花山场内。届时,远近各村男女皆来参加。节日期间内容极其丰富,小伙子和小姑娘对唱山歌选择情侣是花山节的主要内容。此外,青年小伙子要跳芦篷舞,还有斗牛、跳狮子等活动,持续数日,热闹异常。苗族还有很多传统购宗教节日。部分苗族正月初>>

苗族有什么特色? 银饰

苗族最重要的是他们的银饰

存钱就是为了婚嫁的时候全部打成银饰佩戴在唬上,所以女孩子结婚的时候,全身上下有一两百斤的银饰

苗族人住的是什么,吃的是什么,有什么民族特色,有什么不一样的风俗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苗族的特点 苗族,现有人口7398035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 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出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除此,还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 0 世纪5 0 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苗族的民族风俗 宗教习俗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牯藏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祀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主要是东部方言苗族,苗语称Bad deib zhal(芭代周)。

饮食习惯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做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三叶虫茶

湖南城步县的苗族族群众都会制作一种似茶非茶的“茶精”------三叶虫茶,据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此茶装笼内,蛀虫也,取其屎用。”说明三叶虫茶最早出现在明代初期。清光绪《城步乡土志》载:“茶有八峒茶,略可采用。亦有茶虽粗恶,置之旧笼,一二年或数年,茶悉化为虫,余名为虫茶,收藏耐久,大能消痰顺气。”城步三叶虫茶作为贡品进京前后长达170年。

服饰特色

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

苗族建筑

苗族由于特有的迁徙历史,在建筑选材和房屋构建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苗家人喜欢木制建筑,一般为三层构建,第一层一般为了解决斜坡地势不平的问题,所以一般为>>

苗族的文化特色 苗族是我国仅有的几个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历史要追溯到上古时代以蚩尤为代表的苗蛮集团,甚至是更早的九黎和三苗。

苗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居住在靖州的苗族拥有本民族的光辉历史和古老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如神话、传说、故事等口头文学以及歌舞、绣织等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乡土气息。苗族人民在民间工艺美术方面也颇有造诣。他们制作的工艺美术品,种类繁多,如刺绣、编织、彩绘、蜡染、雕刻、剪纸等等都各有特色。

苗族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纳雍的苗族刺绣也有数百年的胆史。自种、自纺、自染、自织、自绣、自用的线绣等工艺,普及整个纳雍县境内的苗村山寨。苗族刺绣和挑花多以大自然为题材,结合生活实践,绣出风格优雅、充满民族气息的花纹图案。苗族妇女随手绣来,花样百出,有平绣、盘绣、结绣、绉绣、牵线绣、布贴绣等多种绣法,图案美观大方,耐人寻味,凝聚着苗族妇女的才能和智慧,堪与其他绣种争芳斗妍。苗族姑娘无不都是飞针走线“挑、编、织、绣”的行家。苗族刺绣种类的繁多和工艺的精美,让其他的刺绣种类望尘莫及。苗族刺绣不仅记录节日、图腾和英雄,还记载着苗族几百年迁徙的历史,在很多苗族刺绣图案中,都有水波状的花纹,苗族用这样的符号表示他们的祖先曾经跋山涉水,渡过长江、黄河,最后才来到西南。

苗族的绣花技术主要是用各种颜色的纱线在自己的头巾、腰带和衣襟上绣上具有民族特色的花纹,别具风格。挑花历史悠久,许多民族广泛运用。挑花多以几何化的形体挑绣,讲究反挑正看,平滑细腻,朴素自然,无论在色彩、构图等方面都极富审美情趣,用挑花绣制而成的裙子、披肩、围腰、帽子、背包等生活饰品在民族传统工艺品中独具特色,深受都会人青睐。,

来源:人人网;石越宇的日志

苗族的民族特色 急!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口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

苗族民族特产 苗族自治州

民族工艺有在宋代就作为贡品的苗族蜡染和侗族的侗锦以及苗族侗族的刺绣、民族服饰和首饰等,都具有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竹编是都匀布依族、苗族、水族、瑶族等众多民族的传统工艺品。剪纸是都匀水族聚集的奉合、阳和、基场民族乡特有的剪纸艺术。

荔波风猪

采用四十至六十天的奶膘猪仔,刮毛去五脏后,加洒八角、茴香、花椒、草果、桂皮、山奈、生姜等佐料及精盐腌制风干而成,故名风猪。产品远销欧洲、印度、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水蕨菜

水蕨菜生于荫凉潮湿的河谷里,荔波水蕨菜主产于王蒙、朝阳、玉屏、捞村一带。水蕨菜在沃土可长至一尺余长,但通常情形仅五寸左右。水蕨菜味甜、鲜嫩。普通蕨菜味苦,口感粗。且可食部分仅为蕨芽。但水蕨菜通株可食。

       提到苗族,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苗医,巫术,蛊毒还有苗族的刺绣和银饰。而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苗医与巫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巫文化起源于早期原始社会,主要载体是巫术,作法以“超自然力”对客体进行影响或控制是其主要特征。而我们大多数的民族和原始部落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巫文化”,黔西北苗族中自古以来巫文化盛行,巫文化浸润了生产、生活、风俗、礼仪、婚丧嫁娶、社会交往各个层面。

——巫文化从医开始

苗族最先信奉鬼神,崇拜巫术。巫文化是发端于医病,在古代苗族中,巫医是不分的。本来苗族已在古代首先发现了中草药及针石等治病医术,但医术一直都是在巫术的神秘面纱掩饰下进行的。往往在苗医给人治病时,要采取巫医并行的方法进行,始终以“神药两解”的方式治病。

其实放在现在来看,医学披上“巫术”神秘的面纱,也是古代时期医生们变相的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且提高了医生的社会地位而已。

苗族的医生同时也是巫术和巫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者。苗父行医的传说广为人知,用刍草扎成草狗(行巫术的法器),面向北念咒语,只念十个字就治好病,这就是以巫术治病。这段历史无从考究,但可以说明苗医的确有着悠久的历史。

而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中医是从巫医中分离的。随后发展成为中华优秀文化之一,但是我们现代的研究者们在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存神炼气铭》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都还能窥出巫文化的气息来。

苗医,在中国的医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疾病、伤害作斗争的实践中,积纍了宝贵的医疗经验。他们对致病因素、疾病诊断、治疗及预防等都有较深刻的认识,在疾病分类和命名上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临证处方用药方面,有着许多的独到之处,积纍了丰富的医疗经验,成为我国传统医药宝库的一部分。

而苗族人民的主要居住地——苗岭山脉、乌蒙山脉、武陵山脉、鄂西山地、大苗山脉及海南山地等地区也都盛产药材,当地气候、土壤是一方面原因,还有就是苗医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与积淀。可以说,苗族大多数同胞,都具有着一定识别药材的能力。

  苗族现在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739 8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各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瑫语族苗语支。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飞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跳花节”。“跳花节”

  是以吹芦笙伴歌舞为主要特色

  的文化盛会,同时也是苗族服饰精彩展示的大好时机。

  苗族过去盛行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较大的节日是“西松”(祭祖),每年秋后举行一次。斗牛(牛斗牛)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一项活动,每年正月、端阳、火把、中秋等佳节都要举行斗牛活动。

  苗族的礼仪有: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有的地方还要在寨前摆酒迎接。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高兴。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绚丽多姿的苗族服饰

  苗族自治地区

  建国后,先后成立有: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52年7月1日)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1952年11月26日)

  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954年11月11日)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6年7月23日)

  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56年8月8日)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1956年11月30日)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58年4月1日)

  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63年9月11日)

  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1966年2月11日)

  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81年12月31日)

  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年5月1日)

  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3年11月7日)

  四川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3年11月11日)

  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12月1日)

  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1984年11月10日)

  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4年11月13日)

  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1985年)

  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985年)

  两位苗族妇女正在制作彩色皮纸。贵州省

  丹寨县石桥堡的白皮纸制作工艺已有1000

  多年历史。1000多年来,当地苗族群众借

  鉴汉族的造纸技术,以当地丰富的树皮、

  杉根来制作白皮纸,其造纸工艺与明代宋

  应星著的《天工开物》记载的造纸法大体

  相似,保持了中国古代生产皮纸的传统。

  日常食俗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多先把稻谷晒干(或炕干)倒入碓中舂去米糠,现舂现吃,每次舂3—5斤。现在不少地方已用电力、水力碾米了。苗族做饭常把淘过的米加入6—7倍的水煮,半熟后社滗去米汤,放入木甑中蒸熟即成。也有将包谷、小麦、小米掺入一起煮、蒸的。包谷和荞麦则用石磨推成面粉或粒状食用。多把面粉用水和匀后,倒入水甑,蒸熟作为主食,广西、云贵交界处的苗族称之为“面面饭”。四川省境内的苗族,把用小麦、荞麦或玉米面做成的面条与其他主食搭配食用。贵州一些地区的苗族有把燕麦蒸熟,就原锅文火焙干、脆,然后磨成粉,炒熟作为日常主食。苗族民间以糯米为贵,将糯米饭作为丰收和吉祥的象征。食用糯米时,有时也先将糯米蒸熟,然后趁热倒入木槽内,用锤捶打成泥,再用手扯成小圆团,以木板压平,待完全冷却后用山泉水浸泡,随时换水,可存放4—5个月,吃时烧、烤、炸均可。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油炸粑粑是先把粘米和少量的黄豆浸泡后,打成浆状,再把打好的稠浆舀入铁皮制成的模具内放入滚油中炸,呈金**即可。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苗族传统服饰

  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狗肉性热,有暖腹健胃,强食滋补的作用。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例如用黄豆浆不滤渣,煮成“连渣汤”;将豆浆与嫩白菜同煮,然后点石膏水做成“菜豆腐”,都是下饭的日常菜。住在高寒山区的苗族,仍喜欢用白水将蔬菜煮成淡菜,蘸各种“蘸水”吃。四川的苗族还把豆浆做成豆花,用以待客。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伏天时还要加入一些鱼香菜、木姜,开胃爽口,帮助消化。夏天在黔东南,客人进门,主人总先送上酸汤,喝罢顿觉酸凉解渴。广西的苗族在冬春时节喜用辣椒骨做的酸辣汤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湖南的苗族把这腌制食品的方法称为“鮓”。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腌制猪肉前,先将鲜肉切成大块,然后一层肉、一层盐,层层相压。三天后生盐溶化浸入肉内,再烧些糯米饭同甜糟酒混后,和肉块一起擦搓,最后放一些辣椒粉及其他配料,把坛口密封,随吃随取。用此法腌制的肉类,一般可保存1—2年。酸坛还可腌制酸鱼、酸菜。此外,苗族也用熏腊肉方法保存各种家畜、家禽肉。川南苗族常在冬天宰杀年猪,把猪肉用盐浸后吊于火炉上,用杨树枝或其他柴草烧烟熏烤。熏干水分,便取下储藏。这种烟熏腊的众风味独特,常用于待客,并能储藏2—3年不变质。

  苗族妇女锦鸡造型的银头饰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对、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咂酒别具一格,饮时用竹管插入瓮内,饮者沿酒瓮围成一圈,由长者先饮,然后再由左而右,依次轮转。酒汁吸完后可再冲入饮用水,直至淡而无味时止。咂酒一经开坛,剩酒无论浓淡,均不复再用。逢年过节,家家还都做糯米甜酒。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制作时,先将油、盐、姜、茗茶入锅同炒,待油冒烟后加清水煮沸,然后滤渣,再把茶水倒入放有玉米、花生、米花或糯米的碗里,适当地加些葱花、蒜叶、胡椒粉和山胡椒后,即可饮用。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又称百果茶)。除茶外,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苗族同胞举行苗家火龙

  闹元宵活动。贵州省黔东

  南台江县舞火龙活动

  已有数百年历史。

  节庆、礼仪、祭祀食俗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如:吃鸭节、吃新节、杀鱼节、采茶节等。过节除备酒肉外,还要必备节令食品。如:吃鸭节时,家家都要宰鸭子,并用鸭肉和米一起煮成稀饭食用;在吃新节时,要用新米做饭,新米酿酒,就连菜和鱼,都要刚摘、刚出塘;过杀鱼节时多在江边,由妇女带上饭、腊肉、香肠等酒菜,等在河边,只要捉到鱼,即燃起篝火,架锅煮鱼直到尽兴方归。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个卯日,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备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羊(牛)外,还要备足糯米酒。年饭丰盛,讲究“七色皆备”、“五味俱全”,并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请,互相馈赠。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吃“吃牯脏”,又称“祭鼓节”。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糯米饭是苗族节庆、社交活动中的必备食品,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许多地区的苗族常用糯米面做成汤圆,也作为节日期间的一种食品。无论婚丧嫁娶必须备有酒、酸肉、酸鱼,否则视为失礼。迎接贵客时,苗族人民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婚礼上,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

  苗族的节日

  开年节

  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按照风俗,苗族人民用对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一大早,黔湘渝(贵州、湖南、重庆)边区五乡四镇的各族同胞就从四面八方赶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脚,用歌声表达迎新的喜悦。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踩花山节

  踩花山是苗族传统节日。云、贵、川等省苗族群众在农历正、二月间或四、五月间盛行踩山、跳场,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对歌、跳芦笙舞、寻求配偶;老农们则来到花场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祝愿五谷丰登。居于山区的苗民在节日内还要进行斗牛比赛。屏边县的苗族还举办跳狮子和爬花杆的比赛。

  四月八

  苗族传统节日,传说这个节日起于明代。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着盛装群集于贵阳市喷水池边,吹笙奏笛,对歌谈心,以纪念、凭吊传说中的古代英雄亚努。

  此外,四月八还是布依族的节日,有称它为“牛王节”的,也有叫“牧童节”或“开秧节”的。每逢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饭,并休息一日,表示对耕牛的慰劳。

  龙船节

  龙船节是流行于湘西和黔东南施洞、松桃一带的苗族节日。大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这天除了角逐龙舟外,还有跑马、斗牛、踩鼓等活动。

  姐妹节

  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为苗家“姐妹节”。节日里,苗家按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游方”活动。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鮓、捣鱼(也吃酸汤鱼)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