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上诞生了多少本兵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中国的历史上诞生了多少本兵书?,第1张

由于中国兵书著作甚多,本词条仅作粗略介绍

  一武经七书

  1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此书对中国古代的军事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奉为兵家经典。它是中国古代军人必须研读的一本军事著作,许多著名的军事家都对此书作过注解。自公元600多年左右,《孙子》被翻译成许多不同语言,开始流传到世界各国。最初书版被带到日本,及后至东南亚,再至西方各国。

  曹操在《孙子略解》的自序中曾写道:“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子所著深矣。

  唐太宗李世民评论:"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2《吴子》主要总结了战国时期的实战经验,与《孙子》一起并称“孙吴兵法”。非常受到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吴子》一书虽仅五千字左右,但内容十分丰富,是继《孙子》以后又一部体系完备、思想精深、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兵学论著,在中国古代兵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后世将孙吴并称,宋代将《吴子》列入《武经七书》,无疑是公允。

  3《尉缭子》《尉缭子》一书,对于它的作者、成书年代以及性质归属历代都颇有争议,一说《尉缭子》的作者是梁惠王时的隐士,一说为秦始皇时的大梁人尉缭。一般署名是尉缭子。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此书仍有其时代局限,书中说:“古之善用兵者,……能杀其半,威加海内”,算是一种血腥的屠杀,令人发指。

  4《司马法》又称《司马兵法》、《司马穰苴兵法》。相传是姜子牙所写。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战国初期齐威王命令大臣追述古代的司马兵法,同时也把春秋末期齐景公时的将军司马穰苴的兵法附入其中。《司马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司马法》中主要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军礼和军法,对于礼学研究非常重要,受到历代兵家和史学家的重视

  5《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司马迁《史记�6�4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据传在7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6《三略》又称《黄石公三略》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它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

  7《唐太宗李靖问对》又称《李卫公问对》该书体裁是传统的问答式,全书共有98次问答。这种体裁结构虽松散,但论及之处颇为广泛,并常旁征博引,对前人军事思想大胆地评说扬弃。虽是问对,却是有问无对,盖唐太宗本是一位娴于骑射、富有疆场战斗经验的马上君主,而李靖又是满腹韬略的军事家,他们之间的问对,往往能相互引发,启迪军事思维。譬如李靖对用兵“奇正”的独到见解,则是与唐太宗思维碰撞之中产生的。

  该书的另一特点,是详举战例研究战争的方法,将抽象的军事理论具体化,如该书引用西晋马隆讨伐凉州树机能使用八阵图、偏箱车的战例,得出“正兵古人所重”的结论;或先举理论,再依战例阐明,如李靖对分合作战原则的阐述。该书开史论结合研究军事之先河,影响后世兵书一般都以详举战例为特点。

  该书十分重视部队的军事教育与管理。强调将帅要深晓兵法,“教得其道,则士为乐用;教不得法,虽朝督暮责,无益于事矣。”提出训练要由少及多、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还要根据部队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

  二、其他著作

  1《孙膑兵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东汉以后就失传了。因此后人曾推测孙膑就是孙武,认为《孙膑兵法》就是《孙子兵法》。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竹简本的《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才改变了学界的认识,但是仍然有人持不同意见。竹简本是汉初抄本,其中孙膑不以第一人称出现,所以学界普遍认为此书是由孙膑弟子纪录而成。现在分上下两编,共三十篇。

  《孙膑兵法》进一步发展了《孙子》和《吴子》的军事思想,是一部具有丰富的军事思想的著作。

  2《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 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3《纪效新书》,是中国明朝军事家戚继光所著的一部兵书,初撰于嘉靖39年(1560年),共18卷正文加一卷卷首,后戚继光晚年时又加以手校,修订为14卷。全书语言简明通俗,涵盖了兵员选拔、训练、武器、阵法、律令、行营、兵法等多个方面,是戚继光一生征战的心得之作。

  4《将苑》该书宋朝称为《将苑》,明朝称《心书》,还称为《新书》。旧题诸葛亮撰。学者普遍认为此书内容大多采自其它的兵书和史书,不是诸葛亮所写,但是其中的某些思想与诸葛亮的军事思想是一致的,因此认为是熟悉诸葛亮的军事思想的后人所伪托。

  5《何博士备论》该书从军事角度评论了战国以来著名军事家的成败得失,见解独特。原为二十八篇,已佚亡二篇,今存明穴砚斋抄本、《四库全书》本等。苏轼称:“其论历代所以兴废成败,皆出人意表,有补于世。”

  6《握奇经》又称《风后握奇经》、《握机经》、《幄机经》。旧题经文为黄帝的大臣风后所写,周朝的姜太公加以引申,汉朝的公孙弘注解。一般书后还附有佚名的《握奇经续图》和题为晋朝的马隆所述的《八阵图总述》。此书的真实作者和成书年代,难以详考,历来众说纷纭。书中开篇说:“经曰:八阵,四为正,四为奇,余奇为握奇。或总称之。”此为该书名称的由来。

1925年10月出生。江苏江阴人。

1944年毕业于苏州中学常州分校,同年考入中央大学南京部历史系。

1946年重新考入复旦大学史地系(后改历史系)。大学时代即发表文章,与陈寅恪先生论辩。毕业论文讲唐代河北藩镇,否定陈寅恪先生“以昭武九姓胡为安禄山主力”之说曾为学界所瞩目。

195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同年至上海交通大学任助教。

1956年任讲师,后随交大迁校来到西安。

1957年被划为右派。

1962年安排在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工作。

1978年9月调入陕西师范大学。

1979年右派问题正式平反改正,恢复讲师职称。

1981年任副教授。

1982年晋升为教授。先后在学校图书馆、历史系、唐史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工作。

1983年任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

1987年任所长。享受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

2001年退休。

2007年1月16日18时4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享年82岁。 中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唐史学会顾问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复旦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中国史研究》编辑委员会委员 黄永年先生童年在常州上幼稚园、小学,并无所谓家学渊源。引导黄永年进入学术之门的,是抗战初在沦陷了的常州地摊上买到的吕思勉先生所著《经子解题》。接着在武进县立初中读书时找些古书自己看,学做文言文也过了关。

高中上了不到半年的苏州中学沪校,二年级时考入设在常州郊区不属敌伪管辖的苏州中学常州分校,有幸听了吕思勉先生讲授的国文、本国史,以及中国文化史、国学概论四门课,等于上了一次大学。同时,从吕思勉先生处得知顾颉刚先生的《古史辨》,购读后深信三皇五帝、夏禹治水之非史实,并由此学得了精密的考证方法。

接着又认识了与吕思勉先生同编《古史辨》第七册的童书业先生。抗战胜利后又认识了顾颉刚先生,成为他们的学生。至于研究唐代文史,则在放弃了胜利前中央大学南京部分的学籍重新考入复旦大学之后,其时买到陈寅恪先生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使其跳出了以人之忠奸贤愚来论史的窠臼。但黄永年又不盲目崇拜权威,在当时发表的文章里,就有对陈先生《狐臭与胡臭》作商榷的。

解放后所写毕业论文讲唐代河北藩镇,也否定陈先生以昭武九姓胡为安禄山主力之说。 黄永年先生学识广博,视野开阔,其深厚的文献功力,当世学界罕有其匹。他几十年潜心精研,著作等身,在历史学、中国古代文学和古文献学等诸多研究领域均有精深造诣,不仅是中国古代史尤其是北朝隋唐史及唐代文学、古典诗词小说的著名研究专家,更在版本学、目录学、碑刻学、古籍整理等领域内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是古文献学学科的一代宗师。

黄永年先生先后师从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顾颉刚先生、童书业先生,受业名门,学有渊源。他早在大学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就引起学界关注,受到著名史家陈寅恪先生的嘉许。近六十年的生涯里,他笔耕不辍,即使在错划右派期间,仍未放弃学术追求,其间撰写有关唐代经济和碑刻书法的文章,直到“文革”以后才陆续发表。 二十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黄永年先生主要从事唐史研究,兼及古典诗词和小说。研究玄武门之变、武周政权及其影响、宦官与禁军、肃代朝政局、泾师之变、二王八司马政局、元和后期党争。弄清楚这些无非是权力之争,而并非如通常所说庶族士族之争。

黄永年先生在90年代中后期又上溯北齐、北周和杨隋,探讨这一时期的史事。弄清楚北周实较北齐落后而被视为夷狄,周之灭齐惟恃府兵之强实为落后吞灭先进,但府兵缘隋开皇时“垦田籍帐,一与民同”而失去战斗力,文武合一之关陇集团在隋至唐初亦不复存在。其中仍多有与陈寅恪先生旧说之异同之处。

至于古典文学方面,则写过《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正义》、《长恨歌新解》等文字,并发现了仅存的元刻《新编红白蜘蛛小说》残页,点校了《西游证道书》并考知《西游记》成书经过和版本源流,考知《西洋记》金碧峰的本来面目。

黄永年先生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来指导学术研究,抵制所谓“古为今用”之类的庸俗方法,并注重解决历史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诸多研究成果以史料扎实、考证细密、见解精卓而引起学术界的广泛瞩目和推重,他的学术论文多收在已结集出版的《唐代史事考释》、《文史探微》、《文史存稿》、《树新义室笔谈》、《学苑零拾》、《学苑与书林》等著作中。尤其是凝聚他数十年心血研究中古史的力作《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以历史上北朝至中晚唐一系列影响巨大的事件和制度为重点,进行了系统考察,他以敏锐的历史洞察能力,全面深厚的文献功底,缜密娴熟的考据方法,不仅厘清了诸多千古疑案,大大扩展了对这一时期某些重大史实的深入认识,填补了北朝及隋唐史研究的空白,而且以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提出若干独具创见的新观点,代表着研究这一时期政治史的最高水平,充分展现了一代史学大家的风范。

黄永年先生参与了古文献学学科体系的创立和建设,撰写了《古籍整理概论》、《古籍版本学》、《古文献学四讲》、《史部要籍概述》、《子部要籍概述》和《唐史史料学》等多部著作,享有很高声誉,被中国国内多所著名大学选作教材,为文献学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黄先生还积极从事古籍整理事业的实践,精心标点校勘《类编长安志》、《雍录》、《西游证道书》等多种古代典籍,均以质量精良而被视作权威性的版本。

黄永年先生对古代文史知识的普及工作十分尽力,主持完成国家教委古籍整理重点项目《二十四史全译》中的《旧唐书全译》与《新唐书全译》;并为《祖国丛书》撰写《旧唐书与新唐书》、《唐太宗李世民》;还承担了《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内《旧唐书》等六种选译,成为该类读物具有典范性的佳作。 黄永年先生堪称教书育人的楷模。他是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的创建人,自1979年起招收中国古代史唐史方向硕士生,1982年起又奉部命招收历史文献学硕士生,得其亲传的及门弟子已近百人。

黄永年先生先后开设目录学、版本学、碑刻学、文史工具书简介、古籍整理概论、唐史史料学、旧唐书研究、太平广记研究、吴梅村诗研究、隋唐史专题(政治部分)、隋唐史专题(经济文化部分)等课程。

这些课程和学问都不是当年哪位老师直接传授的,而是凭黄永年先生多年自学而自行建立体系的。其中撰成教材已出版和即将出版的有《唐史史料学》、《古籍整理概论》、《古籍版本学》以及包括目录学、版本学、碑刻学、文史工具书的《古文献学四讲》。

黄永年先生授课内容丰富,贯通古今,挥洒纵横,深入浅出,具有极大的启发性。他所培养的学生,多人已成为学界翘楚,国家栋梁,他所传授的各门学问业已后继有人,他倡导谨严治学的优良传统和朴实学风。 陕西篆刻界熙熙攘攘,名人众多,知道黄永年先生的人不多。其实,他却是早就陕西篆刻争得荣誉的人。1987年书坛泰斗沙孟海先生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书法卷》,作为“一部反映‘五四'以来中国新文艺成果及其历程的拔萃本总集”,选录标准谨严,篆刻中国只选百家,陕西仅黄永年、沈锡健、赵熊、方磊四人入选。四人中除赵熊外三人在陕西都少为人知。

陕西篆刻以“做作古怪”为基本面貌,陕西篆刻有黄永年先生功力学养的人,少之又少。黄永年先生的印,两个特点:其一,粗看没有受三秦大地的地气弥漫,呈现荒蛮之势,细看也没有剑拨弩张的匪气,安静受用。其二,反复赏玩,能感觉作者的温润仁厚之心,干净整洁的品性。

《曹伯庸印》,(曹伯庸是陕西的书法名家,也是陕西师范大学的教授,也是关学继承者,学养精深;长期从教,桃李满天下;已过古稀之年,却笔耕不辍,著述迭出。)这方印和曹先生的书法风格和为人最贴切的,就是有棱角但是不伤人。

《陈泽秦印》,(陈泽秦,字少默,也是陕西的书法大家,一生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诗文词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尤擅长于古籍善本、文物、字画的鉴定。其书法艺术风格格调高古,形拙神秀。他对隶书的表现形式进行创造性的发展,最终奠定了其隶书风格在中国书法事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成为当代享誉海内外的书法大师。)和陈老的书法很般配,陈老的字斜仄飘忽洒脱,而这方印稳重,有分量!

《黄永年印存》一书由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本书收入作者印存和作者对篆刻艺术的理解两部分内容。印存部分多为作者为朋友所刻的私印和私用印。篆刻艺术部分为作者的一份讲稿,能够提高读者对篆刻艺术的认识。 1《中国古代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黄永年著少年儿童出版社1956年7月初版

2《旧唐书与新唐书》 黄永年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初版  3《古籍整理概论》 黄永年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7月初版 印4300册  4《旧唐书选译》 黄永年译巴蜀书社1988年8月初版  5《天妃娘妈传》 黄永年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初版  6《韩愈诗文选译》 黄永年译注 巴蜀书社1990年8月初版  7《吴伟业诗选译》 黄永年译注 巴蜀书社1991年12月初版  8《西游记》 黄永年中华书局1993年10月初版  9《周书选译》 黄永年译注 巴蜀书社1994年6月初版  10《中国古代史论集》 黄永年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1月初版  11《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黄永年校点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初版  12《老子·庄子·孙子·吴子》 黄永年校点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初版  13《清代版本图录》 黄永年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初版  14《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黄永年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初版  15《西游记》[明]吴承恩著 黄永年点校 中华书局1998年1月初版  16《王荆公唐百家诗选》 黄永年校点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2月初版  17《吹网录欧陂渔话》 黄永年校点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初版  18《中国古代史论集》 黄永年 陕西师范大学1999年10月初版

19《王荆公百家诗选》 黄永年等 辽宁教育1999年12月初版

20《王荆公唐百家诗选》 黄永年 辽宁教育2000年1月初版  21《西游记》 黄永年 中华书局 2000年6月初版  22《树新义室笔谈》 黄永年上海书店2000年8月初版3000册  23《文史探微》 黄永年 中华书局 2000年10月初版  24《学苑零拾》 黄永年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0年12月初版  25《古籍整理概论》 黄永年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11月初版  26《雍录》 黄永年点校 中华书局 2002年5月初版  27《唐史史料学》 黄永年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2年12月初版  28《古文献学四讲》 黄永年 鹭江出版社 2003年9月初版  29《文史存稿》 黄永年著 三秦出版社 2004年5月初版  30《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黄永年 上海书店 2004年7月初版  31《黄永年印存》 黄永年 中华书局 2004年10月初版  32《古籍版本学》 黄永年 江苏教育 2005年12月初版3150册  33《学苑与书林》 黄永年 上海书店 2006年1月初版  34《古籍整理概论》 黄永年 上海书店 2006年1月初版

35《北齐书选译》 黄永年译注 巴蜀书社 1991年  36《颜氏家训选译》 黄永年译注 巴蜀书社 1991年  37《类编长安志》 黄永年点校 三秦出版社 2006年  38《唐代史事考释》 黄永年 联经事业出版公司 1998年  39《唐太宗李世民》 黄永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 黄永年先生热爱中国***,热爱社会主义,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和使命感,他在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期间,积极参政议政,时时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他爱校如家,关心陕西师范大学各项事业尤其是文史学科的发展,为学校工作积极出谋献策,竭尽自己的才智。

黄永年先生一生襟怀坦荡,为人耿直,刚正不阿,嫉恶如仇,虽身历坎坷而志向弥坚。先生平生所奉,正如他自己所说:“科研是要多出成果为学术大厦添砖加瓦,为自己的国家争光彩;教学是培养青年使后继有人,且能超越前人。至于其它得失荣辱,就都是身外之物了。”信哉斯言!他将全部心血皆投身于学术研究而耕耘不止,他将毕生精力都倾注于化育英才而诲人不倦。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唐史专家牛致功说:“黄永年先生在历史文献学方面的研究在全国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提并论。”“我在1980年以后与黄永年开始交往,他的《唐史史料学》一书在体例、内容、时段方面有很多创新,是学习、研究唐史者的必读书。”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吴宗国说:“黄先生的学术贡献非常独特,他在唐代政治史的研究方面有很多创见。”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刘后滨说:“黄先生在唐史、古文献学、古文字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的旧学功底很深,他的去世,是唐史研究领域的一大损失。”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任士英:“我硕士生时候导师是牛致功先生,但听完了黄先生所有的课。自己8万字的硕士论文,就是在黄先生的坚持下分两次发表在《唐史论丛》上的。黄先生在版本目录学方面的造诣非常惊人,我听中国书店的人说过,只要是黄先生买下的古书,价格后面再加一个零都算是便宜的。”

文/李根勇

最近,同心出版社精装编版了,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人类社会丰硕的智慧宝库,中国人民引以自豪的文化遗产——《二十四史全译》

特邀精通古代典章制度的专家整理,翻译志书,内容严谨可靠,国家十二五出版规划重点图书,全国古籍整理出版小组重点项目,

收录二十四部史书,文白对照,译文准确,校勘精到,全88册,近亿字,近一亿字煌煌巨著,堪称二十四部史家绝唱,读中国,不可不读[二十四史]。今人读史,当读《二十四史全译》。

《二十四史》是由乾隆皇帝钦定的二十四部史书的结集,自成书以来,一直作为一套完整的史书出版,流传,研究。《二十四史》由《史记》开篇到《明史》压轴,计约三千二百五十余卷,五千万字,系统记述了从中华始祖黄帝(公元前26世纪)起始,至清兵入关,明朝灭亡(1644年),上下四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从公元前104年司马迁撰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到1784年《二十四史》集典完成,历一千八百八十八年,其著期之长,涵盖之广,跨度之大,衔接之密,行笔之精,工程之巨,历史都很少见。

放眼世界列国,如此恢宏巨典,堪称人类共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二十四史》不仅是史学和文学的宝库,更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人士大夫鉴往知来,治国安邦,修身齐家,为人处世的镜鉴。《二十四史》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了解中国不可不读《二十四史》。

镭射烫金,丝光绒布装裱,精美压凹纹饰,左栏《二十四史》原文,右栏《二十四史》译文,近期,由同心出版社出版,16开精装。真正的时尚古典,值得典藏。附配

《二十四史导读》及其《全译纪传人名索引》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

〈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

〈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

〈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辽史〉

〈宋史〉〈金史〉〈元史〉〈明史〉

本套典藏书特点:

翻译工程浩大。据出版方推介,《二十四史全译》收录自《史记》至《明史》二十四部史书,文白对照,原计原味,全译无删减。历时十三年,二百多名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古籍研究所专家。二百多名古籍编辑,校对,制作人员经反复斟酌,修改,统一体例,精心校对,始竟其功。全书五千万字的译稿不断完善,每一部史书的译文都整体修改三次以上,出版前,原文,译文近一亿字的书稿共计精校十二遍。

真正的全译本。据出版方推介,近年来,先后出版了一些类似的译作,但多为选译,《二十四史全译》将纪,传志,表全部翻译;纪传人物不加择选,内容不加删减,编委会还组织精通古代典章制度的专家,对二十四史中占百分之二十的志书(制度史)如:天文志,五行志,礼乐志,舆服志,刑罚制,食货志等全部作了整理和翻译。这些艰深的制度史的系统整理和翻译,历史上都很少见,尤其具有文化价值。

文白双栏对照,方便阅读。《二十四史全译》采用双栏对照的排版方式,原文,译文互为参照,又互不影响,保证了阅读的顺畅。读原文者,能充分体味古汉语的古色古韵,遇到难点,对照原文,则迎刃而解;读译文者,读到精彩处,观照原文,更能感受到古汉语简健精微的魅力。阅读译文晓畅明白,引用原文练达准确。这种双栏对排的方式,为阅读使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阅读《二十四史全译》,读史,欣赏,学习古汉语,一举而三得。

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等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中国文学史 中国社科院文研所编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中国文学发展史 刘大杰著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3

中国文学史 章培恒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中国文学史 郭预衡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 高教出版社1999

中国俗文学史 郑振铎著 上海书局1984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朱东润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中国历代文论选 郭绍虞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中国文学批评史 郭绍虞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中国文学批评史 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室编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敏泽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中国诗学体系论 陈良运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梁启超著 东方出版社1916

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著 中华书局 1957

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著

中国古典小说史略 杨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著

中国戏剧史 周贻白著

中国美学史 李泽厚、刘纲纪著

美的历程 李泽厚著 文物出版社1981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袁行霈著 北大出版社1987

中国小说美学 叶朗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中国诗歌美学史 庄严、章铸著 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 郭英德等 中华书局1995

经学历史 清 皮锡瑞著 周予同注 中华书局1959

中国绘画史 王伯敏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中国音乐史略 吴钊、刘东升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中国古代文化史 阴法鲁主编 北大出版社1996

士与中国文化 余英时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道教与中国文化 葛兆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佛教与中国文学 孙昌武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李泽厚著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清 永溶、纪昀编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书目答问 张之洞缪荃孙撰 中华书局1963

古典文学文献及其检索 潘树广编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谈艺录 钱钟书著

管锥编 钱钟书著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 中华书局1962

诗集传 南宋 朱熹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诗经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诗经选译 余冠英选译 人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诗经今注 高亨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孙作云著 中华书局1966

楚辞补注 南宋 洪兴祖补注 中华书局1957

楚辞集注 南宋 朱熹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楚辞选 马茂元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文选 梁 萧统编 中华书局1977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逯钦立编 中华书局1983

玉台新咏 梁 徐陵辑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清 严可均编 中华书局1953

论语译注 杨伯俊译注 中华书局1980

孟子译注 杨伯俊译注 中华书局1982

庄子集释 清 郭庆藩集释 中华书局1961

荀子选 方孝博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春秋左传注 杨伯俊注 中华书局1983

战国策 西汉 刘向集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山海经校注 袁珂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古神话选释 袁珂辑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 中华书局1962

乐府诗集 南宋郭茂倩编 中华书局1979

汉魏乐府风笺 黄节笺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

汉魏六朝赋选 瞿蜕园选注 中华书局

古诗十九首初探 马茂元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史记 西汉司马迁著 中华书局1958

史记选 王伯祥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汉书选 冉昭德 陈直选注 中华书局1962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 中华书局1962

六朝文絜 清许梿编 中华书局1962

三曹诗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曹植集校注 赵幼文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阮嗣宗咏怀诗注 黄节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靖节先生集 东晋陶渊明著 清陶澍校注 文学古籍刊行社

陶渊明诗文选注 唐满先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上、下编)中华书局1961-1962年版

谢康乐诗注 黄节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谢灵运诗选 叶笑雪选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鲍参军集注 钱仲联注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

庾信诗赋选 谭正璧、纪馥华选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洛阳伽蓝记校注 范祥雍校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水经注疏 清杨守敬、熊会贞注 科学出版社1957

汉魏六朝小说选 徐震愕选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

搜神记 东晋干宝著 中华书局1979

世说新语 南朝宋刘义庆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文心雕龙注 范文澜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文心雕龙注释 周振甫注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诗品注 陈廷杰注 作家出版社1961

诗品集注 曹旭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中古文学史论集 王瑶著 北大出版社1986

古诗源 清沈德潜选 中华书局1977

全唐诗 清彭定求等编 中华书局1960

全唐诗补编 陈尚君等 中华书局1997

唐诗别裁 清沈德潜编 中华书局1975

唐诗选 中国社科院文研所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唐宋诗举要 高步瀛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唐诗纪事 南宋计有功著 中华书局1965

唐集叙录 万曼著 中华书局1980

唐诗杂论 闻一多著 三联书店《闻一多全集》本1982

全唐文 清董诰等编 中华书局1983

全唐文纪事 清陈鸿墀著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

唐文粹 北宋姚铉编 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本

唐宋文举要 高步瀛选注 中华书局1963

唐宋八大家文抄 明茅坤编 清坊刻本

敦煌变文集 王重民等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唐宋传奇集 鲁迅校录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

唐人小说 汪辟疆校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唐才子传 元辛文房著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著 中华书局1975

新唐书 北宋欧阳修、宋祁等著 中华书局1975

王子安集注 清蒋清翊撰 光绪间刻本

杨炯卢照邻集 徐明霞点校 中华书局1981

骆临海集笺注 清陈熙晋笺注 中华书局1961

陈子昂集 徐鹏校点 中华书局1960

孟浩然诗集 唐孟浩然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王右丞集笺注 清赵殿成笺注 中华书局1961

王维集校注 陈铁民校注 中华书局1997

王维诗选 陈贻焮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李太白全集 清王绮注 中华书局1979

李白诗选 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组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

杜少陵集详注 清仇兆鳌注 中华书局1952

杜甫诗选 萧涤非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杜甫评传 陈贻焮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 华文轩编 中华书局1964、1982

高适诗集编年笺注 刘开扬笺注 中华书局1982

岑参集校注 陈铁民、侯忠义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韩昌黎集 唐韩愈著 商务印书馆1958

韩愈文选 童第德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韩昌黎诗系年集释 钱仲联集释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韩愈诗选 陈迩冬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柳宗元集 吴文治等校点 中华书局1979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柳宗元卷 吴文治编 中华书局1964

刘禹锡诗文选注 徐州师院中文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

白氏长庆集 唐白居易著 中华书局1979

白居易诗选 顾肇仓、周汝昌选注 作家出版社1962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 陈友琴编 中华书局1962

元白诗笺证稿 陈寅恪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李贺诗歌集注 清王绮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李贺诗集 叶葱奇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樊川诗集注 清冯集梧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杜牧诗选 缪钺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玉溪生诗集笺注 清冯浩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李商隐诗歌集解 刘学锴、余恕诚著 中华书局1988

李商隐诗选 安徽师大中文系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唐代诗人丛考 傅璇琮著 中华书局

花间集 后蜀赵崇祚编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南唐二主词校订 王仲闻校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李璟李煜词 詹安泰编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词综 清朱彝尊、汪森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唐宋词选释 俞平伯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唐宋词选 中国社科院文研所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全宋词 唐圭璋编 中华书局1980

宋词三百首笺注 唐圭璋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宋词选 胡云翼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乐章集 北宋柳永著 朱孝臧《疆村丛书》本

苏轼词选 陈迩冬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淮海居士长短句 北宋秦观著 龙榆生校点 中华书局1957

清真集 北宋周邦彦著 吴则虞点校 中华书局1981

李清照集校注 王学初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稼轩词编年笺注 邓广铭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姜白石词编年笺校 夏承焘笺校辑著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

人间词话 王国维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宋诗选注 钱钟书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东坡七集 北宋苏轼著 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苏轼诗选 陈迩冬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卷 傅璇琮辑 中华书局1978

陆游选集 朱东润选注 中华书局1962

陆游传 朱东润著 中华书局1960

苕溪渔隐丛话 南宋胡仔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

诗人玉屑 南宋魏庆之辑 中华书局1961

沧浪诗话校释 郭绍虞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

宋史 元阮脱等著 中华书局1977

太平广记 北宋李昉等编 中华书局1981

东京梦华录注 南宋孟元老著 邓之诚注 中华书局1982

梦梁录 南宋吴自牧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武林旧事 南宋周密著 西湖书社1981

京本通俗小说 清缪荃孙编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4

清平山堂话本 明洪楩编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话本选 吴晓铃等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三国演义 明罗贯中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水浒传 明施耐庵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西游记 明吴承恩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

封神演义 明许仲琳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金瓶梅词话 明兰陵笑笑生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古代白话小说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古今小说(喻世明言) 明冯梦龙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警世通言 明冯梦龙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醒世恒言 明冯梦龙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初刻拍案惊奇 明凌蒙初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二刻拍案惊奇 明凌蒙初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水浒后传 清陈忱著 作家出版社1956

聊斋志异(三会本) 清蒲松龄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隋唐演义 清褚人获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说岳全传 清钱彩等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儒林外史 清吴敬梓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

红楼梦 清曹雪芹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水浒研究资料汇编 朱一玄、刘毓忱编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 一栗编 中华书局1963

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1-4辑)人民文学出版社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1

镜花缘 清李汝珍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官场现形记 清李宝嘉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清吴趼人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老残游记 清刘鹗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孽海花 曾朴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中国戏剧史长编 周贻白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中国戏曲通史 张庚、郭汉城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宋元戏曲考 王国维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

录鬼簿 元钟嗣成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元代杂剧全目 傅惜华编著 作家出版社1957

明代传奇全目 傅惜华编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明代杂剧全目 傅惜华编著 作家出版社1958

古典戏曲存目汇考 庄一拂编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闲情偶寄 清李渔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

元曲选 明臧懋循编 中华书局1958

元曲选外编 隋树森编 中华书局1958

元人杂剧选注 王季思等选注 北京出版社1980

元散曲选注 王季思等选注 北京出版社1981

盛明杂剧 明沈泰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

六十种曲 明毛晋编 中华书局1958

关汉卿戏曲集 吴晓铃等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

董解元西厢记 金董解元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西厢记 元王实甫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元本琵琶记校注 元高明著 钱男扬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牡丹亭 明汤显祖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清忠谱 清李玉著 《古本戏曲丛刊》本1955

一捧雪 清李玉著 《古本戏曲丛刊》本1955

长生殿 清洪升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桃花扇 清孔尚任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明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等编 中华书局1973

清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编 中华书局1975

清诗选 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近代诗选 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门化1955级《近代诗选》小组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近三百年名家词选 龙榆生编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明文在 清薛熙编选 光绪江苏书局刻本

清文汇 沈粹芳、黄人等编 上海国学扶轮社本

纳兰词 清纳兰性德著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

龚自珍全集 清龚自珍著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4人境庐诗草笺注 钱仲联笺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附:梁启超、鲁迅、黄侃三位先生所开之最低限度国学书目,仅供参考

梁启超开列之书目

四书 易经 书经 诗经 礼记 左传 老子 墨子 庄子 荀子 韩非子 战国策 诗集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楚辞 文选 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 韩昌黎集 柳河东集 白香山集 其他词曲集 宋元明史纪事本末 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

鲁迅开列之书目

唐诗纪事 唐才子传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历代名人谱 少宝山房笔丛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世说新语 唐摭言 抱扑子外篇 论衡 今世说

黄侃开列之书目

二十五史 十三经 大藏礼记 国语 史记 汉书 资治通鉴 通典 庄子 荀子 文选 文心雕龙 说文解字 广韵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