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给孩子读文言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8浏览:1收藏

每天给孩子读文言文,第1张

1 如何教孩子读古文,绝对经验之谈

1,不要一上来就教孩子读,太生涩。可以用对联,字谜,歇后语,神话故事这些手段和方式先让孩子产生学习的兴趣;

2,朗读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笠翁对韵》(都是三字和四字短句,兼有音律美,朗朗上口,可以结合历史故事)

3,《小学生古文100篇》(简单小短文,先让学生翻译,然后熟读,仿写)。

4,《三言二拍》、《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上述六本书的文白本较好。上述以史书和文白小说为主,浅显易懂而且趣味性较强,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可读性强

5,《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小窗幽记》、《浮生六记》、《幽梦影》、《菜根谭》、《东坡笑林》、《笑林广记》、《曾国藩家书》上述九本书中主要涉及古人修身养性,臧否人物,能让你感受到古代文学的平易与文学美,

6,古文观止》、《桐城派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洛阳伽蓝记》、《韩非子》上述五本书在文学性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各有千秋,《古文观止》提供了其中一种视角,从多个方面来学习,相互印证,全局观可以形成

2 如何帮助孩子学好文言文

孩子学古文,至少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省事法。 即,丢给孩子本子曰诗云,背去吧。

方法二:累人法。卓越教育老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资料,以供参考

最近在引导孩子学古文,有些体会,交流一下。

在让孩子学一些难度比较大的新学问时,比如学古文,至少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省事法。

即,丢给孩子本“子曰诗云”,背去吧。不喜欢,背不进去,那就苦口婆心、引经据典、翻来覆去、不厌其烦地讲学好古文的伟大意义;还不听,痛骂之;再不听,暴打之。

现在的爹妈,越来越有文化啦,越来越文明了,暴打孩子的比较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其他表现形式的惩罚,如罚不让看电视、罚背“子曰”20遍等等,但换汤不换药,形式变了,本质没变。

简单的教育方法是三板斧:一说二骂三惩罚。比较简单,比较省事。效果如何呢?也许让孩子学上古文了(未必发自内心地喜欢,孩子总是希望爹妈喜欢自己,为讨爹妈欢喜而学某样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这种事常有);也许就此讨厌上古文了,逆反了,反抗了,一辈子都讨厌古文。

方法二:累人法。

第一步,先搞清楚古文是怎么回事和孩子喜欢什么。

古文,说白了,不过就是古时候的人用笔说的话(文字语言),有生动活泼、神乎其神的,也有诘屈聱牙、枯燥沉闷的,我们喜欢那一种呢?不言而喻。

第二步,那好,我们就找找生动活泼、神乎其神的古文吧。

小时候中国传统文化没学好,不知道都有哪些古文生动活泼、神乎其神。没关系,上网查呗,网络这么发达,不用白不用。于是,查到《聊斋志异》、《搜神记》、《山海经》等等很有趣。

找图文并茂、印制精美的版本,买来。

第三步,书买来了,花花绿绿,插图诱人,但不让孩子读,自己先读,吊吊他的胃口。

果不其然,这些书神呀怪呀,很有趣,比“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有趣多了,读起来津津有味。

孩子看到这些花花绿绿、插图诱人、净写神怪的书,且你又读得那么津津有味,还神神秘秘,于是很好奇(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于是就跑过来问你读什么这么有劲,也想看,但不给他看,馋他,让他着着急。

第四步,等孩子真有点急了,就和他一起看,并挑一小段比较好懂的,一句一句绘声绘色地讲给他听。

(千万不要忘记:你是在讲神怪故事哟,而不是在教古文,千万别跟老学究似的给孩子干巴巴地直译,讲故事要有趣、要互动、要说说笑笑,不论讲古人写的故事还是今人写的故事都该如此。)

有意思吧?有意思。好听吗?好听。那好,没事就给孩子讲讲。目的:让孩子彻底喜欢上这些书,而不是“喜欢上古文”;孩子喜欢这些上书,就会去读,读,就是在学古文。曲线救国,引而不发。

第五步,等孩子喜欢上这些书了,就反过来,让孩子给你讲里面的故事。

刚开始,孩子可能讲得磕磕绊绊,没关系啦,大概其就行了,从没读过古文的孩子能讲成这样,很棒,甚慰,甚喜,鼓励!

不必苛求,古汉语语法啦、每个字词意思啦,都不必苛求一句不差、一词不误地搞懂,孩子能知其大意,讲个八九不离十就不错了,喜欢看、喜欢讲才是最最重要的,喜欢看,喜欢讲,日久天长,语法啦、词义啦,都能慢慢搞懂。

第六步,不管了,自己读吧,不懂的,有字典,有网络,自己查去。

这种教孩子学古文的方法,对大人来说,比较累人,但孩子喜欢,冲冲现在对《山海经》、《搜神记》比较喜欢,爱读。我相信,只要他能读懂这些书,那他的古文阅读能力就比较牛了,以后再读其他,应该不在话下。如果如此,累点就累点吧。

我们为什么要教孩子学古文呢?高屋建瓴、旁征博引、千言万语、万语千言,不过就是为了让孩子能读懂古文,看懂古书吧。

既然这样,干嘛不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给孩子一些有意思的古文让他们读,让他们就此喜欢上古文呢?目标明确,方法灵活,干嘛非要跟四书五经死磕呢?当然,如果读四书五经能让孩子喜欢上古文也不错。

在孩子的教育上,从兴趣出发,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其他别教条,别死性。

所谓“善教者,因其势而导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是也。

3 有哪些适合小孩子读的古文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诗三百指的是诗经哦。

2楚辞,尤其九歌。我就不解释了,不求甚解的看看就好。

3三字经。其他估计不说,但是很顺口,容易记下来。有一段是对整个历史时代的概述,方便理清关系。

4洪范九畴,看起来比较晦涩,但是孩子是没有我们这种对语言的认知当时的。我个人觉得孩子对语言是一种动物本能的感受方式,所以是否晦涩并不影响,只要告诉他是个故事就行了,虽然严格来说不算。

5道德经,不是神鬼玄怪,只是对于世界观的构成有很大的帮助。毕竟老子那恐怖的世界观。

6山海经,这个不用解释对吧。

7各种半文言小说,封神,三国,水浒,红楼,三言二拍,东周,左传,春秋,史记等。看着玩么。

4 孩子要学古文,怎么学习

孩子要学古文,怎么学习?

孩子学古文太重要了,近的是高考要求,高中教材50%以上是文言文,不从小积累可不行。远的来说,提高古文修养,可以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还能更加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家庭关系。

这个问题要回答其实不难,想一下孩子是怎么学白话的?无它,熟悉尔。每天听大人说,自然就学会了,古文学习也一样,孩子每天听,自然就会喜欢了。

不知道你家孩子多大?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买些古文书籍在家里,比如《古文观止》,如果孩子年龄小,还不能自主阅读的话,可以考虑给孩子听一些音频、视频的内容,耳濡目染。比如说,年龄小的孩子可以从《三字经》、《笠翁对韵》开始。像凯叔讲故事,就比较适合特别小的孩子,大一点的上学了,可以听听喜马拉雅的王老师诗词赏读,还有北大云舒写的每日一句古诗文,内容都是不错的。

5 给孩子读什么样的古文

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我们所说的古文,不过是古代人日常交谈的话语,就像我们现在的普通话一样,所以,不要有畏惧心理。

结合我自己的经验,如果古文基础较弱,建议按照以下步骤来学习:1,朗读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诗经》(都是三字和四字短句,兼有音律美,朗朗上口,可以结合历史故事)2,《小学生古文100篇》(简单小短文,先翻译,然后熟读,仿写)。3,《三言二拍》、《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上述六本书的文白本较好。

上述以史书和文白小说为主,浅显易懂而且趣味性较强,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可读性强4,《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小窗幽记》、《浮生六记》、《幽梦影》、《菜根谭》、《东坡笑林》、《笑林广记》、《曾国藩家书》上述九本书中主要涉及古人修身养性,臧否人物,能让你感受到古代文学的平易与文学美,5,《古文观止》、《桐城派名家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水经注》、《洛阳伽蓝记》、《荀子》、《孟子》、《庄子》、《韩非子》。以我所见,中华文明文学史上三个比较重要的阶段是先秦、唐宋、明清之交。

上述九本书在这三个阶段上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说是各有千秋。《古文观止》是集古今名家名篇之大观,其余八本各有千秋,《孟子》说理精辟,文字流畅,语言形象;《庄子》多用寓言借喻,汪洋恣肆,极有表现力;《荀子》擅长说理论辩机锋百出,思想深邃,逻辑周密;《韩非子》,《韩非子》以寓言和史料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证,平易中见哲理;《桐城派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属于文集类;《洛阳伽蓝记》、《水经注》记载较杂,山川地理风情世俗皆有涉猎,且文学性较高。

从多个方面来学习,相互印证,全局观可以形成。6,就学习的方法来讲,学习语言类都是四大法宝:听说读写。

对于古文来讲,最重要的就是读、背。建议多背诵一些古文的经典名篇,然后进行主题阅读,渐渐的你就能找到那种感觉,就是摸到古代人在使用语言的规律和感觉,或者说,语感。

找到了语感,对付日常的做题,问题应该就不大。另外,在学习古文的时候,需要准备一本工具书,一本即可。

就是王力主编的《古汉语词典》。

6 如何对孩子进行古文经典启蒙(妈妈自己整理的笔记)

一直在思考怎么给tt做古文启蒙,或者说如何学习中国如此丰富灿烂的古代文明——以正确的价值观。

相对来说,英语启蒙的道路已经有很多成熟的经验,素材也丰富很多,基本上按tt现在的情况,按部就班走下去,肯定是可以看到结果(又快乐又好)的。但古文的启蒙,就难很多。

英语说白了就是一工具而已,和学上海话本质上没有区别,但古文绝对不仅是一门语言,而是一个庞大的文明体系,甚至是要在哲学、行为上影响孩子,用一辈子的时间体现它的作用的,重要得多,也难得多了。 古文教育摸索的人少,而且就很多所谓的成功经验来说,我从内心就不认同(比如每天强制读经几个小时等等,这不是《红楼梦》批判的行为么。

而且己所不欲,反正我自己是不希望以这种方式来读书的) 看到一篇颜济宏先生写的亲身体会,觉得这篇文章还是很有价值的。摘抄一些在这里。

文章的名字叫《每个孩子都能读好书——从女儿的变化看经典私塾教育的作用》。 作者的女儿是传统意义上的差生,学习态度认真,但成绩不好,孩子很吃力没自信,家长很心痛。

小学3年级停学三年,进入贺益得老师的私塾。当时的情况是停下所有的功课来读经典。

后来由于效果好,返回学校读书后又停学1年半,共4年半时间在经典私塾学习。(一)、具体方法如下: 1、每天上午两节经典诵读,一节书法。

下午继续两节经典诵读。教材是王财贵的《学庸论语》、《孟子》等。

孩子从《论语》开始,每一段每天读20遍,5天读满100遍,然后到老师那里背5-10遍。然后是小段小段连起来加读加背数遍,最后全书连读连背。

过一段时间又回过来复习,慢慢达到终身记忆。 2、论语花了4个月背完,复习两个月。

接下来的《孟子》用了8个月。然后是《老子》、《唐诗三百首》。

逐步增加了课外阅读的时间。看的书目主要有《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及她们自己感兴趣的一些书籍。

3、第2次休学(一年半):后来家长让她再停一年学,在三年背诵的基础上,增加课外阅读和讲解,过好古籍阅读这一关。这一年,她背诵的主要任务是复习。

除了增加讲解以外,还大大增加了课外阅读的份量。第一项任务是把《三国演义》看十遍。

情况完全出乎意料,如果说开始看还感觉有点为难的话,后面则是越看越有味了。在她看完第六遍的时候,贺老师安排她看《资治通鉴》(注解本)。

她的古籍阅读之门将由此打开。 4、如何和现行教育体系衔接: 基本上4年半都在读古文经典,其他的课程都以集中补习的方式进行。

孩子重新进入学校后成绩非常好(越来越好)。 (二)、孩子的反应和变化: 看起来很忙,但内心轻松,因为只需要读、背,没有考试。

只要完成规定的遍数,激发了孩子的好胜心和上进心,还有自信。重新进入学校,从第2学期开始成绩就非常好,人很有自信。

对地理、生物、政治、历史的学习都有一种轻松自如的感觉。虽然没学过,老师也没补过,但她还是比较轻松地掌握了。

四年半的熏陶,不仅学习状况好了,其性格、心态、行为规范、品德修养、人生志向等方面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1、经典私塾教育能够纯净孩子的心灵,有远大志向和健康心态。

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告诉他们如何处理与社会、与其它人的关系,他们小小年纪就能宽容、睿智、豁达的处理问题。 一是有纯静的心灵。

经典私塾教育强调专攻一门,反复吟咏,吟咏的过程就是排除杂念的过程,相当于佛教的“禅定”功夫。在孩子心性未定,辨别力不强的情况下,排除外界污染,增强孩子定力,纯洁他们的心灵,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没有这一环,其它一切都无从谈起。

女儿单纯,从她的眼神,还是她的言行举止都可以看出来。由于单纯,脑子乱七八糟的东西不多,比较于一般孩子,就更容易专注,更容易投入,并且乐在其中。

现在有一个观念要纠正:就是小孩子越早融入社会就越能适应社会。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如果她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就把他放到一个复杂的环境里,很快就会被污染。教育的重点首先就是教孩子怎么做人,使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以后再融入到社会,有利于孩子正确把握自己而不迷失方向。

二是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经典私塾教育激起了女儿崇高的追求,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匡世济民的伟大志向。

她向往一切美好的事物,敬仰一切美好的心灵和行为,希望做一个优秀的人、一流的人。 三是有健康的心态。

女儿本性善良,但以前有点使小性子。经典私塾教育使她学会了时时反思自己的行为,时时进行自我纠正,很多事情,不需要我们提醒,她自己就能把握好。

对别人善于发现优点,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对长辈、对老师、对同学,她总是满怀感恩,对一切弱势者,她都怀着博爱同情的心,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遇到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她能委婉提出意见,使别人能心情舒畅地接受。她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希望普天下的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希望长大后能为社会、为人类做贡献,使世界没有贫穷、没有丑恶。她胸怀宽广,从不对人斤斤计较,即使有时讲几句过分的话,过一段时间还能自觉的反思自己,觉得。

7 给孩子每天做一篇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怎么训练

那看孩子现在是什么阶段,如果是小学,每天训练一片记叙文即可,重在让孩子知道精准的信息点找法以及规范答题的套路和话术。如果到了初中了可以考虑每天给孩子加量,除了锻炼孩子的记叙文阅读理解,还应该多锻炼孩子的散文和说明文阅读理解能力,尤其是散文,初中很多孩子的说明文因为条理性和逻辑性较强,容易分析,而散文才是他们的弱点,所以应该强化散文阅读能力的训练提高,经过记叙文的有效训练,散文提高不是难事。如果孩子已经到了高中,就需要有针对性的训练,准确找到孩子到底对哪类文体的阅读理解没有掌握,分类练习,不断总结,每次考前将自己总结的阅读方法拿出来复习,久而久之阅读即可提高。

十年教龄,四次高考阅卷。阅读确实是语文分数拉开的关键部分,尽早抓训练,学方法,勤总结。祝孩子考个好成绩!

8 如何引导孩子学古文

最近在引导冲冲学古文,有些体会,交流一下。

在让孩子学一些难度比较大的新学问时,比如学古文,至少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省事法。

即,丢给孩子本“子曰诗云”,背去吧。不喜欢,背不进去,那就苦口婆心、引经据典、翻来覆去、不厌其烦地讲学好古文的伟大意义;还不听,痛骂之;再不听,暴打之。

现在的爹妈,越来越有文化啦,越来越文明了,暴打孩子的比较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其他表现形式的惩罚,如罚不让看电视、罚背“子曰”20遍等等,但换汤不换药,形式变了,本质没变。

方法二:累人法。

古文,说白了,不过就是古时候的人用笔说的话(文字语言),有生动活泼、神乎其神的,也有诘屈聱牙、枯燥沉闷的,我们喜欢那一种呢?不言而喻。

第二步,那好,我们就找找生动活泼、神乎其神的古文吧。

找图文并茂、印制精美的版本,买来。

第三步,书买来了,花花绿绿,插图诱人,但不让孩子读,自己先读,吊吊他的胃口。

果不其然,这些书神呀怪呀,很有趣,比“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有趣多了,读起来津津有味。

第四步,等孩子真有点急了,就和他一起看,并挑一小段比较好懂的,一句一句绘声绘色地讲给他听。

(千万不要忘记:你是在讲神怪故事哟,而不是在教古文,千万别跟老学究似的给孩子干巴巴地直译,讲故事要有趣、要互动、要说说笑笑,不论讲古人写的故事还是今人写的故事都该如此。)

有意思吧?有意思。好听吗?好听。那好,没事就给孩子讲讲。目的:让孩子彻底喜欢上这些书,而不是“喜欢上古文”;孩子喜欢这些上书,就会去读,读,就是在学古文。曲线救国,引而不发。

第五步,等孩子喜欢上这些书了,就反过来,让孩子给你讲里面的故事。

刚开始,孩子可能讲得磕磕绊绊,没关系啦,大概其就行了,从没读过古文的孩子能讲成这样,很棒,甚慰,甚喜,鼓励!

不必苛求,古汉语语法啦、每个字词意思啦,都不必苛求一句不差、一词不误地搞懂,孩子能知其大意,讲个八九不离十就不错了,喜欢看、喜欢讲才是最最重要的,喜欢看,喜欢讲,日久天长,语法啦、词义啦,都能慢慢搞懂。

第六步,不管了,自己读吧,不懂的,有字典,有网络,自己查去。

这种教孩子学古文的方法,对大人来说,比较累人,但孩子喜欢,冲冲现在对《山海经》、《搜神记》比较喜欢,爱读。我相信,只要他能读懂这些书,那他的古文阅读能力就比较牛了,以后再读其他,应该不在话下。如果如此,累点就累点吧。

既然这样,干嘛不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给孩子一些有意思的古文让他们读,让他们就此喜欢上古文呢?目标明确,方法灵活,干嘛非要跟四书五经死磕呢?当然,如果读四书五经能让孩子喜欢上古文也不错。

在孩子的教育上,从兴趣出发,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其他别教条,别死性。

所谓“善教者,因其势而导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是也。

篇一提醒幸福

 享受幸福是需要学习的,当它即将来临的时刻需要提醒。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感官的享乐,却无法天生地掌握幸福的韵律。灵魂的快意同器官的舒适像一对孪生兄弟,时而相傍相依,时而南辕北辙。

 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它像会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需要不断地训练。

 简而言之,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它出现的频率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少。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上已经驶过去很远时,才拣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它。

 人们喜爱回味幸福的标本,却忽略它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那时候我们往往步履匆匆,瞻前顾后不知在忙着什么。

 世上有预报台风的,有预报蝗灾的,有预报瘟疫的,有预报地震的。没有人预报幸福。

 其实幸福和世界万物一样,有它的征兆。

 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霖。你不要总希望轰轰烈烈的幸福,它多半只是悄悄地扑面而来。你也不要企图把水龙头拧得更大,那样它会很快地流失。你需要静静地以平和之心,体验它的真谛。

 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不会像信号弹似的,在很高的天际闪烁红色的光芒。它披着本色的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

 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它常常在暗淡中降临。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张温馨的字条……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像一粒粒缀在旧绸子上的红宝石,在凄凉中愈发熠熠夺目。

  篇二世间最美的坟墓

 我在俄国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

 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这位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却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

 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俯临,在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圭土地。无论你在夏天或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像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体里安放着一位当代最伟大的人物。

 然而,恰恰是这座不留姓名的坟墓,比所有挖空心思用大理石和奢华装饰建造的坟墓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到他的安息地来的成百上千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世界上再没有比托尔斯泰最后留下的、这座纪念碑式的朴素坟墓,更打动人心的了。

  篇三神秘的“无底洞”

 地球上是否真的存在“无底洞”按说地球是圆的,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组成,真正的“无底洞”是不应存在的,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山洞、裂口、裂缝,甚至火山口也都只是地壳浅部的一种现象。然而中国一些古籍却多次提到海外有个深奥莫测的无底洞。事实上地球上确实有这样一个“无底洞”。

 它位于希腊亚各斯古城的海滨。由于濒临大海,大涨潮时,汹涌的海水便会排山倒海般地涌入洞中,形成一股湍湍的急流。据测,每天流入洞内的海水量达三万多吨。奇怪的是,如此大量的海水灌入洞中,却从来没有把洞灌满。曾有人怀疑,这个“无底洞”,会不会就像石灰岩地区的漏斗、竖井、落水洞一类的地形。然而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人们就做了多种努力企图寻找它的出口,却都是枉费心机。

 为了揭开这个秘密,一九五八年美国地理学会派出一支考察队,他们把一种经久不变的带色染料溶解在海水中,观察染料是如何随着海水一起沉下去。接着又察看了附近海面以及岛上的各条河、湖,满怀希望地寻找这种带颜色的水,结果令人失望。难道是海水量太大把有色水稀释得太淡,以致无法发现//

 至今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这里的海水会没完没了地“漏”下去,这个“无底洞”的出口又在哪里,每天大量的海水究竟都流到哪里去了

  篇四散步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 读文言文的方法是什么

一、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

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去理解、体会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3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二、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

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

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

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

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 这一步主要靠课后同学们主动进行。

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一、归类积累法。 有这样一句名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知识的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主要是在词汇上的积累。同学们可以准备一本笔记本,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搜集、归类、整理、积累。

例如:1、古今异义的积累。古今异义有四种常见情况:①词义的扩大;②词义的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中的“妻子”一词,古义是指“妻子与儿女”,今义则专指“男人的配偶”,属词义的缩小。

③词义的转移;④词义感 彩的变化。此外,还有通假字的积累、虚词的积累等。

通过归类、比较、积累,学生不仅能提高文言词语分析能力,还能体会到学会积累所带来的喜悦和益处。2、文言虚词的积累。

像之、乎、者、也这几个虚词 是出现较为频繁的。3、词类活用的积累。

4、倒装句式的积累。 二、熟读成诵法。

诵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首先,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通读、了解课文。

其次,要在大声朗读中培养语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声朗读是培养语感,提高语言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

有关研究资料表明,人的各种器官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在我们开口诵读时,不仅运动了口腔器官,而且读出来的声音又作用于耳朵,当语感信息输入人的视觉、听觉器官时,大脑的感受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时间差大大缩小了,准确率却大大提高了,理解和感悟的效率将会成倍提高。

三、思考提问法。 现在同学手头资料多了,会不可避免地让同学们产生依赖思想,上课不认真听,不注重思考,总认为资料上写着,何苦去白费劲,结果影响了自己学习文言文能力的锻炼。

像我在上课时就要求学生把所有的资料书关上。可以通过独立思考,课堂提问来改变这种现状,这就要求同学们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先在自读的基础上,把不理解的词圈出来;其次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再试着准备把课文用故事形式讲出来。

同时对课文也可以提出了质疑。坚持用这种方法来学文言文,既可以培养同学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有助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四、语意推断法。 学习文言文,理清文章的大意,扫除文字障碍是关键,同学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寻求隐含信息、推知疑难词句的意思,培养自己的推断能力。

1、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来推断语意。文言文因汉字特有规律及行文习惯特点,有一定规律可循,养成结合语境来推断语意的习惯,有助于提高翻译文言文能力。

2、联系旧知识来推断语意。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善于联系旧知识,进行综合、比较、归类。

这样联系新旧知识进行比较,能举一反三,既巩固了旧知识,获取了新知识,又培养了能力,真所谓“温故而知新”。 五、对应翻译法。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如保留、删减、调整等等。

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采用一一对应的原则,力求将所有能够译出的字词落到实处。看懂课文下面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的句子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请教师点拨。

在此基础上,再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增补、调配,规。

2 读文言文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是什么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必考的内容,共20分,主客观题兼有。

多年的备考工作积累让我清醒地认识到,文言文的复习要夯实基础,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要以阅读和训练想结合,在理解文言实词虚词词义和句式特点的基础上把握全文,要注重词语和句式归纳的对比练习,句子的翻译要准确规范、直译为主,适当增加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 (一)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的一般用法,不是让学生生硬地记古汉语词典、背语法条条,而是要通过阅读文章,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去解决。

学习语言的最好办法是生活到那种语言环境中,每天说,每天听,就能很容易地学会。说文言的时代已经距我们很远很远了,我们学文言文已经找不到那种语言环境了。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古人的文章和古人晤对一堂,在一个小的天地里创造出一个学文言的语言环境。诵读时,口耳眼心都能用得上,记得快,能培养文言的语感。

诵读必须在理解词义,了解句式的前提下进行。阅读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

现代文是从现代汉语写的,所用的词汇和句式在口头上就很熟悉,并且理解了,只要把文章念出来,体会体会,就能明白意思。文言文是用古汉语写的,我们虽然通过汉字,用现代的语音读出声音来,但不明白这些声音的意义,也不明白这些声音是如何组合起来的,当然不能理解它的意思。

叶圣陶先生曾举“弃甲曳兵而走”为例,很好地说明了这种现象,“弃甲曳兵而走”,六个字中,除了“曳”字外,其余五个字都在2500常用字表中,小学毕业生都会认会写,但会认会写并不等于能够理解它们在文言中的意思。“弃”只在“放弃”这个词儿里学过;“甲”呢,只知道甲乙丙丁的“甲”;“曳”字没学过,当然不明白是“拖”的意思;“兵”字认识,但只知道是“水兵”“士兵”的“兵”;“走”字认识,也只明白是“行走”的意思。

在这种情况下,纵使高声朗读,甚至死记到能“背诵”的程度,纵使悟性很高的学生,也很难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如果读一篇文言作品,对其中词语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没有逐字逐句的弄懂,当这些词语和句式在另一篇作品中出现时还是不懂。

这样的读法,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就没有多大帮助。只有在懂得词义,了解句式特点,像朱熹所说的那样“一字一句,分晓真切”的前提下,让学生反复诵读一篇篇文言作品,才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意义。

因此,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有一个“重新识字”的问题,所谓“重新识字”,是指要让学生明白那些虽然能读出声音,但不懂得它们在文言中的意义,即字的词义。教师的讲解、注释、工具书,都为这种“重新 识字”提供了方便。

我之所以强调在诵读前要理解词义、了解句式,是因为过去文言文教学中,有一种过分强调熟读,不管懂不懂,背了再说的教法,效果并不好。现在这种作法没有了,但它的影响不能说一点也没有,比如说,只串讲课文大意而不落实字词句,甚至只对照教参的译文讲一通,讲完之后就是读,就是背,至于文章中字词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是什么,学生一点也不知道。

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一直到熟,熟到什么程度?一般来说,一篇课文,提出其中某一句,要能知道出自哪一篇,是什么意思,如果能背诵那就更好。 (二)词语和句式的对比练习,可以训练学生注意古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因为对象或场合的不同,同样一个意思,所用的词语和句式有细微的不同。

或色彩不同,或语气不同。区分这些不同之处,有助于加深理解。

词语和句式的归纳练习,可以训练学生在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己动脑、动手整理,结合自己课内所学过的文言知识,总结出同类语言现象的某些规律。使之达到理性的认识,并且使知识逐渐系统化、条理化。

这种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对比、归纳练习,可以在一篇之内进行,也可以不限于一篇的范围之内。 (三)练习文言文的现代汉语翻译,可以检查学生对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积累是否落实。

如果是不懂,或者是半懂,那么,只要一翻译原文,问题就会暴露出来。问题暴露出来了,或是词义没弄清楚,或是句式不了解,就可以对症下药,及时纠正。

荀子曰:“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阻碍,出现疑惑,经过思考,经过教师的指点,得到了解决,记忆也就更深了。练习文言文的现代汉语翻译,还可以提高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

有些句子,我们可能已经理解了它们的意思,但用现代汉语表达不出来,除了因为自己对原文的理解还不够准确、清晰之外,现代汉语的语汇不够丰富、文字表达能力不高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搞点文言文的翻译练习对提高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是有帮助的。

文言文的现代汉语翻译,可以是口头翻译,也可以笔译。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都应该以准确、规范为标准。

准确,指词语要翻译得准确,要牢牢落实;规范,指译文的句子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那种只写出句子大意的翻译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大帮助。

翻译要以直译为主,译文要准确规范,对中学生来说,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开始训练时,总是不够准确、不够。

4 文言文阅读技巧

文言文阅读技巧: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5 文言阅读的方法

文言文阅读总则: 一要靠知识积累(常用虚、一要靠知识积累 常用虚、实词基本用法及意 常用虚 重要文学文化常识,常见通假字, 义,重要文学文化常识,常见通假字,重大 的历史知识等等) 的历史知识等等 二要靠基本技能(词类语用、不同句式的判定、二要靠基本技能 词类语用、不同句式的判定、词类语用 辨析,翻译、归纳、分析等能力) 辨析,翻译、归纳、分析等能力 三要靠灵活运用的能力(依据具体语境、题目, 三要靠灵活运用的能力 依据具体语境、题目, 依据具体语境 进行具体的分析、比较,从而准确解决问题)。

进行具体的分析、比较,从而准确解决问题。 1、以题解文。

、以题解文。 文言文阅读相对是难点, 文言文阅读相对是难点,一般同学往往读了一遍 不很懂。

此时,要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求, 不很懂。此时,要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求,特别 是最后的内容概括判断题,仔细阅读, 是最后的内容概括判断题,仔细阅读,能够了解 全文大致内容,因为这道题往往有一项不符原文, 全文大致内容,因为这道题往往有一项不符原文, 其他三项都正确, 其他三项都正确,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细节 问题。

那么通过解读最后一题, 问题。那么通过解读最后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 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2、以文解文。

、以文解文。 以文解文,就是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题。

以文解文,就是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题。文章中的 诸种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 诸种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 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例如1994年试题, 年试题, 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例如 年试题 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必独飨白粲” “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必独飨白粲”。

白粲”即白米,因为上文有“月俸得白米……”。 “白粲”即白米,因为上文有“月俸得白米。

3、以注解文。 3、以注解文。

文言文命题者会给一些注释, 文言文命题者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 解题带来很大帮助。例如1991年试题中有一句 解题带来很大帮助。

例如 年试题中有一句 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 命题者给“叔段、“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命题者给“叔段、州吁”的注,并在注解的基础上出了一道题: 州吁”的注,并在注解的基础上出了一道题: 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 “对于琅阝王邪 王,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 原因是(什么)。”“这实际上考查学生以事解 )。”

“ 原因是(什么)。”“这实际上考查学生以事解 文的能力。

文的能力。” 4、以理解文。

、以理解文。 在解答翻译句子时,要与语境结合, 在解答翻译句子时,要与语境结合,更要善于了 解事理。

例如1994年“以给供养”一句中“给”, 解事理。例如年 以给供养”一句中“ 到底讲成“给以”还是“ 丰足? 到底讲成“给以”还是“使……丰足?”似乎都 丰足 可以。

但从情理上分析,就只能取“ 可以。但从情理上分析,就只能取“使……丰丰 因为何子平做为退职官员, 竭身运力” 足”。

因为何子平做为退职官员,“竭身运力” 就是不满足于一般的供养,而要“使之丰足” 就是不满足于一般的供养,而要“使之丰足”。 再比如“扶持私庭”的译法, 再比如“扶持私庭”的译法,是“在家奉养母 还是“扶助母亲理家” 亲,”还是“扶助母亲理家”?抛开词义的规定 性不谈,仅从情理上看,也不能讲成“ 性不谈,仅从情理上看,也不能讲成“扶助母亲 理家” 因为这“理家” 理家”。

因为这“理家”的重任还要靠年近八十 的母亲,何子平何孝之有? 的母亲,何子平何孝之有? 5、一种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一种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1)把握大意,由后做起,第一句是说在阅读一 )把握大意,由后做起, 篇文言文时, 篇文言文时,首先要对全文的内容大体上有所了 解掌握,而且要尽可能多的掌握文章。 解掌握,而且要尽可能多的掌握文章。

答题时由 最后一道题答起。 最后一道题答起。

高考文言考题的最后一道题是 结合文意进行判断,此题有助于考生理解文意。 结合文意进行判断,此题有助于考生理解文意。

(2)句子翻译,重点词语。第二句是说在做句子 )句子翻译,重点词语。

翻译题时,抓句子中的重点词语。 翻译题时,抓句子中的重点词语。

对文言文翻译 的要求是: 的要求是:直、准、补。“直”是说在翻译句子 时尽量要“直译” 时尽量要“直译”;“准”是说对重点的词语翻 译要“准确” 是因为文言文语言简练, 译要“准确”;“补”是因为文言文语言简练, 有很多省略的内容, 有很多省略的内容,在翻译时要把省略的内容 补充上” “补充上”。

例如: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 例如:“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 而下士。 此句应译为“ 而下士。”

此句应译为“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 并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后世), ),一定要尊重 平,并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后世),一定要尊重 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 这首先是直译, 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这首先是直译,重点 考察的词语是“ ”“荣名”“下”“而 荣名”“ 考。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白话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此文出自先秦·左丘明《曹刿论战》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

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作者简介:

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姓左,名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也有说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历史学家。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春秋时鲁国都君庄)人。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