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中国古文献学的体会和感想?急用 谢谢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8浏览:1收藏

学了中国古文献学的体会和感想?急用 谢谢了!,第1张

有把锈针漫与人——学习古文献的一点体会

---------摘自韩山书院

说实话,论坛里藏龙卧虎,谈这个话题,只会献丑,不过也是自己的浅显心得,就当是抛砖引玉吧,希望对初学者,有些许启发。

学习古文献,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选择了一条寂寞而艰难的路,具体不用我多说,所以,如果真的有强烈的兴趣,那就耐住寂寞,艰难地走,如果没有多少兴趣,还是趁早放弃。

先说些我认为学习古文献的基础。

首先是要有一些古籍阅读能力,通文字音韵训诂。谁也不能说自己掌握得多好,不过基本的一些,还是要懂,否则无法进行下去。学习的方法,无非多读,多看。

具体说:1、会一些篆文。甲骨文之类的,太专业,就算了。但得识一些篆文,因为藏书印之类的,篆文多。方法:看《说文解字》,不能通读的话,看五百四十部首也行。

2、会一些草书。许多材料,是稿本、钞本,用草书、行书写成,有些刻印的书,序跋之类的,也是行书、草书。不识一些草书,无法阅读。学习方法:找本《草书千字文》,或孙过庭《书谱》。多看。

3、会一些俗字,敦煌卷子固然有很多俗字,许多世俗材料也有俗字,钞本、稿本也有俗字,许多刻印的书,也有俗字。不误俗字,有的书就读不下去。方法:《干禄字书》、《龙龛手镜》、《碑别字新编》或黄征老师的《敦煌俗字典》等。

其次,要会查工具书。可以看一看《文史工具书举要》之类的,介绍文史工具书使用法,不仅要学会,更要时时用。要知道有哪些工具书,什么情况下,可以去查哪个工具书,如何去查。具体的,就不用多说了。我常常看到有些朋友,有个什么问题,到处问人,不得其解。其实只要知道有应该查什么工具书,一检便得的。

再次,要知道如何找材料。我要研究一个什么问题,得需要查哪些材料,心里得有数,这需要一些目录学的知识。然后是如何去查,像清人的集子,可以看《清人别集总目》之类,上面列有馆藏,可以到处跑跑。材料又分纸质材料、电子材料。有些材料,数典、龙腾、爱如生,包括我们韩山书院,能够下载,也就免得东奔西跑。

具体的古文献研究,方向很多,千差万别,但我觉得有些基础的,应该掌握。

我建议大家花半年到一年时间,做一个个案研究,即研究某一个作家或学者。不宜太著名的,二、三流的就可以了,主要是锻炼自己,不求出多少成果。可以做的工作很多:生平考、家世考、交游考、著述考、某一著作的版本考……然后尝试整理其著作,涉及到版本考察、校勘、标点等。然后可以作此人的年谱,辑录其佚文佚作、辑录生平资料、辑录评论资料、辑录交流唱和的诗词……经过这一轮的尝试,应该对古籍整理有了粗略的认识。以后看到别人一篇文章,也知道从哪些角度进行评价了。

具体研究的方法,因人而异,因方向而异。

我很惭愧,在南师大学习六年,没有很好的学到老师的方法,只是在瞎混,不过就自己所熟悉的,举三个例子:

我导师赵生群教授,研究《史记》、《春秋》,《史记》一百三十卷,加上三家注,得有二百万字左右,据赵老师讲,他前后通读过几十遍,零星查找不算,所以我们课上提一个什么问题,他基本都能背出原文来,来龙去脉很清楚。这是需要花很多工夫的。但能够做到这样,就会精熟,许多问题就会浮出来,得到解决。每再读一遍,都会发现一些新问题的。当然,不仅仅是看《史记》一书,相关的《尚书》、《春秋》、《国语》、《战国策》、《汉书》……,也自然要熟悉。这是一条路子。

黄征教授,研究敦煌语言文字,简单看,就是识字,但请不要小看这识字之术,许多敦煌学研究者,有的还是很著名的敦煌文学、敦煌文字的大家恰恰缺乏这一基本能力,因此误读原卷,在错误的基础上进行研究,错得就更加离奇,这种情况以前可谓广泛,现在也不少见。所以识别敦煌俗字,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门大学问,黄征老师又将这上升为理论,著述很多。具体方法我没有尝试过,所知道的大概是,多看原卷(不是去法国、英国看敦煌卷子,是指看图版,上古等出的几套,或者实在不行,《敦煌宝藏》也可将就),对照他人录文。最好是拿着《敦煌变文校注》,边读边核对原卷,一篇一篇读,注意其校注,这样大半本读下来,一般的俗字,就都认识了。如果无法找到原卷,那看黄老师《敦煌俗字典》,也可以,不过效果不如对原卷好,没有直观印象。坚持一年,就掌握了一个大概,再去看一些学者的敦煌学研究,就会发现真的是“讹火满纸”了。

江庆柏教授,清代文献研究、四库学研究。江老师可以说是我见过最勤奋的老师,近年所出的《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清代进士题名录》,得到了学界的一致肯定,可见先生扎实的学风和过硬的功力。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所收几万人,一一去图书馆查找原始资料,进行详细的考证,前后看过的资料,有数万种之多,这种做学问的态度、方法,让人钦佩,值得所有研究古文献的学习。

说得有点乱,以后再整理修改,希望大家也多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者谈谈自己熟悉的学者治学的方法。

启功(1912~2005) 中国现代书法家、书画鉴定家、文学家。字元伯,一作元白,满族,姓爱新觉罗。1912年7月26日生于北京。曾从戴姜福学文史词章,从贾尔鲁、吴熙曾学绘画,后又受业于陈垣。启功远祖是清朝雍正的第5子和王弘画,他的曾祖和祖父都是科举出身的知识分子,后家道中落。他幼年丧父,少年失学,凭勤奋自学和拜求名师而成一代名家。他6岁临《九成宫醴泉铭》,11岁学《多宝塔碑》,20余岁学赵孟頫《胆巴碑》,后改学董其昌、米芾,再后杂临碑帖及历代名家墨迹,而以习智永《千字文》墨迹最久。他的书法,结体精严,笔画清朗刚健,布势轻重有别,主宾相济,风神俊秀且雅俗共赏,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主张师法古人墨迹,认为碑刻要经过刀刻,再加多年风化剥蚀,不易见其原貌,墨迹则可看出古人如何运用笔墨,师墨迹可以得自然灵活之气,甚至认为看碑也要透过刀锋看笔锋。他自己则半生师笔不师刀。他还一反古人“书法以用笔为上,结字亦须用功”之说,特别重视结字。认为结构对了,姿态自然出现。他经过潜心研究,得出每个字的重心不在正中,而在偏左或偏上的结论。

启功长期从事教育事业,曾任辅仁大学附中国文教员,辅仁大学助教、教员、讲师、副教授。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又曾长期兼事文物鉴定工作,历任博物院古物馆、文献馆专门委员、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副教授、博物院顾问、中国历史博物馆顾问、古籍整理规划小组组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佛教图书文物馆董事、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等、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文化组副组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启功精于古文,又有长期的书画实践和接触古书画的机会,因此在鉴定古书画真伪上有较深的造诣。他将出土的古代墨迹和传世的摹本、刻帖反复比较,从多角度加以论证。如他以传世《曹娥碑》文辞之谬误,断定传为王羲之所书之不实;从宋代有关书中得到启发而推断传世颜真卿《竹山堂联句诗》系宋人用于黄绢屏障的临摹品,他还考证了孙过庭《书谱》墨迹是原本,怀素《自叙帖》墨迹本不是苏舜钦补缺的那一本等,都是具有独创见解的。启功著述有《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论书绝句百首》等。启功早年作画颇勤,善山水,风格秀逸,继承了明清文人绘画的传统。

要想学习好毛笔字,选正确毛笔、选正确的纸张、运用正确的临帖方法。这三项是很关键的。

  要想学习好硬笔字,运用正确的临帖方法是很关键的。

  (毛笔字)选正确的毛笔:

  毛笔的种类很多,在初次学习时,希望你选用“兼毫”的湖笔。因为兼毫的湖笔,笔芯硬,易于掌握,对你以后的学习很重要。

  在选择笔峰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长短,因为笔锋太长不易于掌握,但笔锋长可以含很多的墨水,适合写”草书“一气呵成”,笔锋长可以保证墨的够用,反之,笔锋短适合写楷书,易于掌握。

  选笔时也要顾及临摹的碑帖。所谓“用某家所用的笔,又写他那一种字”。要判断所使用的是那一种笔,直接看他的字迹是最好的方法:风格健劲的,选用健毫;姿媚丰腴的,选用柔毫;刚柔难分的,则选用兼毫。笔的特性亦影响写出来的书法,如此才能臻乎书法之妙境。

  还有一点是字体大小方面,写大字用大笔,写小字用小笔。小笔写大字易损笔且不能使转自如,大笔写小字则有点“杀鸡用牛刀了”。

  (毛笔字)选正确的纸张:

  初学书法益用毛边纸、元书纸,有一定成绩后再用宣纸。

  毛边纸是江西出产的竹纸,纸质细腻,薄而松软,呈淡**,没有抗水性能,托墨吸水性能好,既适于写字,又可用于印制古籍。四川产的毛边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手工毛边,质地棉软,厚实而细腻,颜色为浅**,两面手感一样,用嫩竹浆手工造制。吸水适中,书写手感相当好,广大书法好爱者很是喜爱,为练习实惠品种。

  元书纸是竹纸的一种。古称赤亭纸。采用当年生的嫩毛竹作原料,靠手工操造而成的毛笔书写用纸。主产于富阳市。有谢公纸或谢公笺之称。特点是,洁白柔韧,微含竹子清香,落水易溶,着墨不渗,久藏不蛀、不变色。在古代用于书画、写公文、制簿册等等;新中国建立后,主要用作学生大楷簿,裱装画轴等。此外,还可作上等包装纸。

  宣纸分为生宣、半熟宣、熟宣。生宣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以之行泼墨法、积墨法,能收水晕墨、达到水走墨流之艺术效果。写意山水多用它。熟宣是加工时用明矾等涂过,故纸质较生宣为硬,吸水能力弱,使得使用时墨和色不会洇散开来。因此特性,使得熟宣宜于绘工笔画而非水墨写意画。半熟宣也是从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界乎前两者之间,适合写小楷。

  (毛笔字硬笔字都适合)正确的临帖方法:

  书法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体,绝大多数人和我都认为初学者要以楷书为基础,但也有人认为应从隶书学起。楷书结构的排列正好是中间阶段。它是从隶书演变过来的,如果把楷书写得平正偏扁,加波磔笔法即是隶书。将书写得简便流动一些即是行书,行书再写得简便草化即是今草。如果从隶书开始,就难以掌握楷书的笔法,因为楷书的笔法要比隶书丰富复杂。可见,练好楷书基本功可以作为练写各体的基础。

  有了楷书的功底,掌握了楷书的间架结构和笔法,再写魏碑、隶书和行书、草书。乃至篆书,就可以事半功倍。楷书又可以使魏碑、隶书的结体笔法得以丰富和变化,如诸遂良的楷书;楷书渗人行书、草书笔法可以增加灵动,如赵孟頫的某些楷书碑字。

  有些初学者急于练习行书、草书,由于没有楷书的基本功力,虽然写得“龙飞凤舞”,但没有字型的基本规矩和点划的基本功力,结果事倍功半,走了弯路。

  楷书练习最好的方法就是临贴,其实临哪本贴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碑贴,颜、欧、柳、赵都可以,但在购买碑贴的时候尽量购买质量较好的字贴。

  在选帖的基础上,要经过读帖、描摹、临帖、背帖、创作五步。

  第一步读帖

  帖上汉字的读音我们都知道,无需再读。读什么?读字形,读结构,读笔画,分析揣摩字的笔画特点及笔画间的相互关系。例如:我们读汉字的“中”,要读出“中”的一竖穿过了“口”的正中间,“口”字稍扁,中间的长竖被“口”字的下横分成长度相等的两段,其上段又被“口”字的上横分成长度相等的两段。这就是读字形,读结构。不同字体,笔画具有不同特点。

  第二步描摹。“描”指的是描红,即初学者在印好的红字帖上沿笔迹用毛笔描写。“摹”指摹帖,即用透明纸覆在范字上,沿纸上的字影一笔一画的写,又叫写仿影。

  第三步临帖。指把字帖置于一旁,看着字帖一字一字地写,这种方法有利于掌握字的笔法笔意,但不易掌握字的结构。

  第四步背帖。指在临帖的基础上把字帖去掉,根据自己的记忆,回忆字帖上的字形,将其写在纸上的方法。这是练好字的关键一步,只有对所写的字精审细察,成竹在胸,才能下笔有神,准确无误。写字的时候,如能在所写的白纸上看到要写汉字的准确字形,做到“成字在纸,成字在胸”,下笔如描红,写一手好字就不成问题了。

  第五步出帖。在掌握了字帖上的字的写法的基础上,触类旁通,悟出字帖上没有的字的写法。根据自己表情达意的需要,写出一段有中心、有内容、自成体系的文字,这就是创作了。

  

问题一:力能扛鼎什么意思 力能扛鼎 lì néng gāng dǐng

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鼎:三足两耳的青铜器。形容气力特别大。亦比喻笔力雄健。

问题二:“力能扛鼎”怎么读 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讲“汉代风云人物”,两次误读了“力能扛鼎”。一次是讲“韩信身世之谜”时,易先生提到了项羽:“史书上说项羽是力扛(kán)鼎,就是鼎(都)能扛(kán)起来。”二是讲“刘邦对手之谜”时,央视外篇的旁白介绍项羽是“力能扛(kán)鼎的西楚霸王,贵族后代”。  扛(kán),意思是用肩膀承担物体,如“扛枪”。而“力能扛鼎”的“扛”念ān,意思是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力能扛鼎”形容力气特别大,能把沉重的鼎高高举过头顶,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本是描写西楚霸王的勇猛:“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说“力能扛鼎”“就是鼎(都)能扛(kán)起来”,理解也是不准确的。《品读汉代风云人物》书中将这个解释修正为“就是连鼎都能举起来”,这个改动是可取的。  (《咬文嚼字》2008年第9期 宋国斌文)

问题三:扛鼎之作什么意思 扛鼎之作,比喻作品(多指文学作品)在社会上的影响广大,意义深远。

扛鼎之作”的“扛”的读音:

有人把“扛鼎之作”的“扛”读káng,有人读gāng,究竟应当怎样读?

答:“扛”有两个读音,一个是káng。读káng时表以肩承担物体。例如“把铺盖卷扛上”“扛上枪”“扛着锄头”。

另一个读音是gāng。读gāng时表示用双手举起重物。“扛鼎之作”中的“扛鼎”指用双手把鼎举起来,而不是指把鼎扛(káng)在肩膀上,所以应读gāng。同样,“力能扛鼎”中的“扛”也应读gāng。

问题四:力能扛鼎的意思 力能扛鼎 lì néng gāng dǐng

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鼎:三足两耳的青铜器。形容气力特别大。亦比喻笔力雄健。

问题五:拔山扛鼎是什么意思?: 拔山扛鼎 [bá shān gāng dǐng]

[释义] 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问题六:纵横捭阖 力能扛鼎的意思 精锐教育莘庄中心语文老师提示:

纵横捭阖: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

力能扛鼎:扛: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鼎:三足两耳的青铜器。形容气力特别大。亦比喻笔力雄健

问题七:力能扛鼎近义词 成语: 力能扛鼎

拼音: lì néng gāng dǐng

解释: 扛: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鼎:三足两耳的青铜器。形容气力特别大。亦比喻笔力雄健。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举例造句: 昔人评米元晖画云:虎儿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清・顾复《平生壮观・米芾》

近义词:力大无穷

问题八:昔闻笔力能扛鼎旧说文心似涌泉 什么意思 启功(1912~2005) 中国现代书法家、书画鉴定家、文学家。字元伯,一作元白,满族,姓爱新觉罗。1912年7月26日生于北京。曾从戴姜福学文史词章,从贾尔鲁、吴熙曾学绘画,后又受业于陈垣。启功远祖是清朝雍正皇帝的第5子和王弘画,他的曾祖和祖父都是科举出身的知识分子,后家道中落。他幼年丧父,少年失学,凭勤奋自学和拜求名师而成一代名家。他6岁临《九成宫醴泉铭》,11岁学《多宝塔碑》,20余岁学赵孟\《胆巴碑》,后改学董其昌、米芾,再后杂临碑帖及历代名家墨迹,而以习智永《千字文》墨迹最久。他的书法,结体精严,笔画清朗刚健,布势轻重有别,主宾相济,风神俊秀且雅俗共赏,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主张师法古人墨迹,认为碑刻要经过刀刻,再加多年风化剥蚀,不易见其原貌,墨迹则可看出古人如何运用笔墨,师墨迹可以得自然灵活之气,甚至认为看碑也要透过刀锋看笔锋。他自己则半生师笔不师刀。他还一反古人“书法以用笔为上,结字亦须用功”之说,特别重视结字。认为结构对了,姿态自然出现。他经过潜心研究,得出每个字的重心不在正中,而在偏左或偏上的结论。

启功长期从事教育事业,曾任辅仁大学附中国文教员,辅仁大学助教、教员、讲师、副教授。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又曾长期兼事文物鉴定工作,历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文献馆专门委员、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副教授、故宫博物院顾问、中国历史博物馆顾问、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组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佛教图书文物馆董事、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等、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文化组副组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启功精于古文,又有长期的书画实践和接触古书画的机会,因此在鉴定古书画真伪上有较深的造诣。他将出土的古代墨迹和传世的摹本、刻帖反复比较,从多角度加以论证。如他以传世《曹娥碑》文辞之谬误,断定传为王羲之所书之不实;从宋代有关书中得到启发而推断传世颜真卿《竹山堂联句诗》系宋人用于黄绢屏障的临摹品,他还考证了孙过庭《书谱》墨迹是原本,怀素《自叙帖》墨迹本不是苏舜钦补缺的那一本等,都是具有独创见解的。启功著述有《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论书绝句百首》等。启功早年作画颇勤,善山水,风格秀逸,继承了明清文人绘画的传统。

问题九:力能扛鼎什么意思 力能扛鼎 lì néng gāng dǐng

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鼎:三足两耳的青铜器。形容气力特别大。亦比喻笔力雄健。

问题十:力能扛鼎的意思 力能扛鼎 lì néng gāng dǐng

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鼎:三足两耳的青铜器。形容气力特别大。亦比喻笔力雄健。

2007年12月,高佳佳论著《斯特拉文斯基序列音乐研究》在中国音乐金钟奖首次理论评选中荣获三等奖 。

在2008年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音乐学系杨红老师的《当代社会变迁中的二人台研究》荣获一等奖 。

2009年,明代朱权《神奇秘谱》打谱整理与发掘研究获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0月,在2008年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音乐学系杨红老师的《当代社会变迁中的二人台研究》荣获一等奖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的评审中,谢嘉幸教授的著作《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荣获三等奖 。

沈洽教授于2011年月获得第22届(2010年)民族音乐学小泉文夫奖 。

在2012年 “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学院张筠青老师的专著《京剧音乐分析》与李月红老师的专著《汉族民间长篇叙事歌的音乐类型及文化属性》,荣获二等奖 。

在2013年9月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举行的“第八次优秀高等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中荣获:

一等奖(1名):

陈铭道《西方民族音乐学十讲:历史、文献与写作》;

三等奖(4名):

闫拓时《当代中国大学校长领导力研究初探》、林玲《<弦索备考>筝曲之古谱释译及其意义》、董华《从电视连续剧<血色浪漫>配乐论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创新》、杨曙光《中国歌剧演唱研究》 。 图书馆

前身是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图书馆,1964年中国音乐学院成立后更名为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截止2010年5月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共有馆藏241988册/盘;合订期刊2559册;音视频资料19293盘;西文乐谱15067册。另外,图书馆还有未做机读目录的俄文书谱17679册;古籍1612套;老唱片31000张;下架图书3462册;磁带6000盘 。

学术期刊

《中国音乐》是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中文核心期刊 。

教学场所

学院所有教室全部实现多媒体化,拥有计算机作曲教学设备,录音棚,两百多间供学生使用的琴房,并配有大批钢琴和民族乐器,为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馆(简称国乐馆)筹建于2002年,为研习、传播中国传统音乐的场所。

绪论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部分 中国文化典籍及英译概论

第二部分 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理论与技巧

第一讲 上古神话

一、神话概说

二、经典英译

女娲补天(刘安)

三、翻译练习

后羿射日(刘安)

蚩尤轶闻(任防)

第二讲 先秦寓言

一、寓言概说

二、经典英译

画蛇添足(刘向)

三、翻译练习

杞人忧天(张湛)

吕梁丈夫(庄子)

第三讲 诗经风雅

一、诗经概说

二、经典英译

诗经·国风(选三)

三、翻译练习

国风(选二)

小雅·鹿鸣

周颂·清庙

第四讲 楚辞悲歌

一、楚辞概说

二、经典英译

楚辞(节选)(屈原)

三、翻译练习

楚辞(节选)(屈原)

第五讲 道德之宗

一、老子概说

二、经典英译

道德经(选四)(老子)

三、翻译练习

道德经(选四)(老子)

太极图说(节选)(周敦颐)

第六讲 庄周论道

一、庄子概说

二、经典英译

庄子(选二)(庄子)

三、翻译练习

庄子(选三)(庄子)

第七讲 孔丘论语

一、儒家概说

二、经典英译

论语(选九)(孔子)

三、翻译练习

论语(选六)(孔子)

中庸(节选)(子思)

第八讲 人性探源

一、人性概说

二、经典英译

孟子·公孙丑上(人有四端)(孟子)

荀子·性恶(节选)(荀子)

三、翻译练习

原性(节选)(王安石)

大学(孔子)

福乐智慧(第六章 )(优素甫)

第九讲 名家论坛

一、名家概说

二、经典英译

公孙龙子·名实论(公孙龙)

三、翻译练习

公孙龙子·白马论(公孙龙)

苟子·正名(节选)(苟子)

第十讲 兵家谋略

一、兵家概说

二、经典英译

孙子兵法·计篇(孙武)

三、翻译练习

孙髌兵法·奇正(孙膑)

第十一讲 史学绝唱

一、史记概说

二、经典英译

史记·管晏列传(节选)(司马迁)

三、翻译练习

史记(选二)(司马迁)

蒙古秘史·卷十一(节选)

第十二讲 文学传记

一、传记概说

二、经典英译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三、翻译练习

桃花源记(陶渊明)

大人先生传(节选)(阮籍)

第十三讲 文心文论

一、文论概说

二、经典英译

典论·论文(节选)(曹丕)

文心雕龙(节选二)(刘勰)

三、翻译练习

典论·论文(节选)(曹丕)

文赋(节选)(陆机)

第十四讲 盛唐诗歌

一、唐诗概说

二、经典英译

五言古诗·月下独酌(李白)

七律·登高(杜甫)

酬张少府(王维)

三、翻译练习

宿建德江(孟浩然)

出塞(王昌龄)

问刘十九(白居易)

第十五讲 诗品诗话

一、诗品概说

二、经典英译

诗大序(节选)

诗品(选二)(司空图)

三、翻译练习

诗式(节选)(皎然)

沧浪诗话(节选)(严羽)

诗品(选二)(司空图)

戏为六绝句(选二)(杜甫)

第十六讲 唐宋散文

一、散文概说

二、经典英译

春夜宴桃李园序(李白)

醉翁亭记(欧阳修)

三、翻译练习

师说(节选)(韩愈)

岳阳楼记(范仲淹)

石钟山记(节选)(苏轼)

第十七讲 书谱书论

一、书谱概论

二、经典英译

书谱(节选三)(孙过庭)

三、翻译练习

书谱(节选二)(孙过庭)

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陆羽)

草书歌行(李白)

第十八讲 禅宗智慧

一、禅宗概说

二、经典英译

大乘止观法门(节选)(慧思)

六祖坛经·定慧品(节选)(惠能)

三、翻译练习

六祖坛经(选二)(惠能)

第十九讲 两宋词章

一、宋词概说

二、经典英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三、翻译练习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

虞美人(春花秋月)(李煜)

第二十讲 元曲杂剧

一、杂剧概说

二、经典英译

窦娥冤(节选)(关汉卿)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节选)(关汉卿)

西厢记·惊艳(节选)(王实甫)

三、翻译练习

散曲(选二)

闲情偶寄·词曲(结构第一)(选二)(李渔)

第二十一讲 明清小说

一、小说概说

二、经典英译

红楼梦(节选)(曹雪芹)

三、翻译练习

西游记·猴王出世(吴承恩)

水浒传·武松打虎(施耐庵罗贯中)

三国演义·开篇词(杨慎)

红楼梦·“好了歌”解(曹雪芹)

第二十二讲 翰墨丹青

一、书画概说

二、经典英译

画语录(选二)(石涛)

三、翻译练习

画语录(选二)(石涛)

小山画谱(节选)(邹一桂)

第二十三讲 历代书信

一、书信概说

二、经典英译

答谢民师书(节选)(苏东坡)

致弟书(节选)(郑燮)

三、翻译练习

与山巨源绝交书(节选)(嵇康)

与元微之书(节选)(白居易)

与十二侄(节选)(欧阳修)

第二十四讲 文明演进

一、新学概说

二、经典英译

论语注·“公羊三世”说(节选)(康有为)

孙文学说(节选)(孙中山)

三、翻译练习

清代学术概论(节选)(梁启超)

摩罗诗力说(节选)(鲁迅)

附录 中国历代文化要籍篇目(汉英对照)

主要参考书目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