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翻刻的没钤印的是古籍书算善本书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8浏览:1收藏

请问翻刻的没钤印的是古籍书算善本书吗?,第1张

要看你的本子是什么时候翻刻的。

由于历代藏书家中,善本肯定是旧本,那些抄写、刻印年代较近的只能是普通本,如晚清藏书家丁丙在其《善本书室藏书志》的编例中,规定收书范围是:1、旧刻;2、精本;3、

旧抄;4、旧校。他按照那个时代的标准,将旧刻规定为宋元版书,精本为明代精刻。依据这一划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收藏家心目中的善本的定义年代界限也日益后移。民国时期,明刻本渐渐进入旧刻行列,本世纪中期以后,乾隆以前刻本全都变成了善本,甚至无论残缺多少,有无错讹,均以年代划界。70年代末,《中国善本书总目》开始编纂,在确定收录标准和范围时,规定了"三性"、"九条",这应该是对善本概念的一个完整周详的表述:

善本的衡量、评价标准:“三性”、“九条”。

三性

1:历史文物性。

所谓历史文物性,当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古书版印、抄写的时代较早而具有历史文物价值。

二是指古书可作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文献实物见证而具有某种纪念意义。

2:学术资料性。

所谓学术资料性,除了指经过精校细勘,文字上讹误较少和经过前代学人精注精疏的稿本、写本、抄本、印本以外,还应包括古书中那些在学术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或在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某一人物、某一事件的资料方面,有比较集中、比较完善、比较少见的稿本、写本、抄本、印本。

3:艺术代表性。

所谓艺术代表性,主要指那些能反映我国古代各种印刷技术的发明、发展和成熟水平;或是在装帧上能反映我国古代书籍各种装帧形制的演变;或是用纸特异,印刷精良,能反映我国古代造纸工艺的进步和印刷技术水平的古书。

九条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包括残本与散叶〕

2:明代刻、抄写的图书。〔包括具有特殊价值的残本与散叶〕 但版印模糊,流传较多者不收。

3: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以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过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

8:在印刷术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画、插画的刻本。

9:印谱明代的全收,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有特色的亲笔题记的收,一般不收。

麻纸的制造方法有机制造纸、手工造纸。

1、机制造纸

机制是在造纸机上连续进行,将适合于纸张质量的纸浆,用水稀释至一定浓度,在造纸机的网部初步脱水,形成湿的纸页,再经压榨脱水,然后烘干成纸。机制纸采用机器打浆,纸浆纤维被打碎。机制纸存在浆网速差导致纤维纵横向分布不均。

2、手工造纸

手工则是用有竹帘,聚酯网或铜网的框架,将分散悬浮于水中的纤维抄成湿的纸页,再经压榨脱水,然后晒干或烘干成纸。手工纸采用人工打浆,纸浆中的纤维保存完好。手工纸在韧性拉力上大大优于机制纸,手工纸不存在纤维纵横向分布比例不均,特别体现在书画用纸上。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植物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

麻纸的特色

麻纸的特点是纤维长,纸浆粗(纸表有小疙瘩)纸质坚韧,虽历经千余年亦不易变脆、变色;外观有粗细厚薄之分,又有“白麻纸”、“黄麻纸”之别;其抄纸帘纹间距二三公分、三四公分、五六公分不等;有的横帘纹和竖帘纹相交,间距竖约一指半;背面未捣烂的黄麻、草迹、布丝清晰可辨;可作为可靠的古籍鉴定依据之一。

隋唐五代时的图书(碑帖装裱)多用麻纸,宋元时已不占主要地位,明清时麻纸的使用更为稀少。麻纸后人伪造极难。麻纸有多种,如白麻纸、黄麻纸、麻布纹纸、桑麻纸等,但主要分白、黄两种。

古代宣纸产量少的原因有三个:

1制作工艺的原因,质量要求高且多数产品是皇宫贡品。

例如:蝉翼宣就是当代生产力和科技远超古代也还是制作不出来,明清时代的技术水准,明清时代的蝉翼宣可以揭成两张宣纸,现代的蝉翼宣品种就无法揭开成两张宣纸。

2印刷书籍的原因,古代的书籍也用宣纸印刷,客观上造成了宣纸产量不够用。

因为宋、元、明两个朝代绘画是个范围很窄的艺术活动,很少有百姓画家出现,绝大多数画家都是官僚,所以宣纸更多是用来印刷书籍,例如:宋善本古籍。

3战争的原因,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安徽一带战争和起义频发,是古代宣纸产量少的另外一个原因。

例如:朱元璋创立明朝和元末农民大起义造成古代的宣纸作坊根本没法生产。

例二:唐和宋两个朝代绘画传世作品多为绢本,宋绢制作之精良,使书画心连灰都沾不上,目前的科技条件下都无法仿制。元代和明代画绢的质量达不到宋代画绢的生产工艺水准,文人画家开始瞄准印刷书籍的宣纸,所以元明两代绘画传世作品多为纸本,清朝绘画就更不用说了。

题外话:目前的宣纸产量高,原因是材料都是稻草,画起来纸面较涩。

即使是汪六吉这个品牌的蝉翼宣质量也不如三十年前同类产品的质量。

熊学装裱和书画篆刻一晃已经三十年,接触的宣纸品种较多,学装裱时因学习原因所以对中国书画关联学科史和制作工艺非常感兴趣,也精通制作古法宣纸,这些都是装裱专业必须了解的知识。

而且裱画师必须会全画技艺,换句话说裱画师只有会画国画和书法篆刻才是基本合格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