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在中国地图的什么地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8浏览:1收藏

华夏在中国地图的什么地方,第1张

华夏是古代中国的自称,现代将中国以及中华民族统称为华夏。

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诸侯,称为诸夏。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称四方为"夷蛮戎狄",“华夏”最初仅为一文化概念,也是周王朝的自称,至汉代以后成为汉族的别称,始带有民族概念。

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

在甲骨文中,夏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

扩展资料

华夏的起源:

1,上古

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华夏先民是黄河流域的最早居民(现代分子人类学也有证明),华夏先民早在8000年前就在黄河流域建立了大地湾文化(甘肃天水一带)和裴李岗文化(河南新郑一带)。

2,五帝时期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源头之一华夏部落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中原的有熊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神农部落。

-华夏

华夏是中国古代汉族先民的自称,以区别四方部落。如《左传》记:“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语言不达。”华夏起源于华胥,伏羲的母亲即为华胥氏。

周朝时,遵周礼、守礼义之诸侯,称诸夏。古籍中“华”、“夏”作为中原,四方为"夷蛮戎狄"。《礼记王制》:"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华夏又称中华、中土、中国。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如《左传》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甲骨文中,夏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从春秋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

华夏部落,以炎黄为共祖。周朝时,以是否遵守周礼评判是否为华夏的标准,当时遵守周礼的诸侯国大多在中原地区,所以夏也指中原地区。黄帝和炎帝在阪泉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战争,炎帝战败,并入黄帝部落,炎黄联盟初具雏形。后来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蚩尤。又与山东境内的部分东夷部落组成了更庞大的华夏联盟,华夏部落的来源基本固定。

华夏先民大体活动于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远古传说,描述了华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在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的阶段;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转化为父系氏族。黄帝之后,相继以禅让方式成为部落首领的尧、舜、皆是黄帝後裔,大禹更是黄帝嫡系血脉。

公元前21世纪,原始公社制时代走到了历史尽头,阶级社会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平原。从公元前21世纪以后,相继出现了夏、商、周几个王朝。周时,已出现华夏连称的部落名,以与"蛮、夷、戎、狄"相区别。但,夷夏之辨尚不甚严。

春秋时,夷夏贵贱尊卑的观念很强烈,当时区分华夏与蛮夷的标准,“族类”与文化都被重视,文化为首要因素。华夷因礼俗、服饰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

战国时,秦、齐、燕、韩、赵、魏、楚等诸侯国同称诸夏。七雄合纵、连横、兼并、争战,但族体相同,形成诸夏统一趋势。

秦始皇发动统一战争并建立了秦朝,随后汉朝建立,并统治中国400余年,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华夏部落吸收了巴蜀、荆楚与百越等部落,汉民族开始形成,而“华夏”这个称呼逐渐成为汉民族的别称。

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没有之一。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中华文明是这两种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传统思想认为,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历史,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过渡、发展。长江流域文明是黄河流域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华夏,是中国古代周王朝的自称。而一直以来中国都自称华夏儿女,而华夏两个字究竟从何而来呢?真的和一个女人有关吗?

从“华”字来看,和上古母系时代时的华胥部落的女首领华胥氏有关。史书中曾经记载过,她颇具神话色彩,“蛇身人首,有圣德”,并且“履巨人之迹,意有所动,虹且绕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纪,以木德王,为风姓”。华胥氏为了生存繁衍,沿着黄河流域不断游徙,黄河流域都有他们的足迹。华胥氏创造了中国的农耕文化,同时也开创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史。华胥氏的后代都非常的优秀,因此华胥氏就被后人誉为“人祖”。“华夏”的“华”正是来源于此。

而“夏”字,在古代经常与华字通用,两个字意思相近,华就是夏,夏即为华。《左传》中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就是“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所以从编著《尚书》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

所以说华夏的来源确实和一个女人有关,这个女人就是华胥氏,是她创立了一个优秀的民族,有着一群优秀的后代。

追溯历史,早在周朝时,凡是“遵守周礼,守礼仪”的诸侯,都称为诸夏。华夏当时也是周王朝的自称,之后也是汉族的别称,到现在我们都自称华夏儿女,华夏已经成了中国的另一个名字,成为了我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名字。

华夏,也称"华"、"夏"或"诸夏"等。华夏是中国的古称。

一、“华”和“夏”两个字在上古语里面同音,两个字基本可以通用,华人也就是夏人,华族也就是夏族,中华也可以叫做中夏,古籍里面都是这样混合称呼的。

如果非要把这两个字作一个区分,那就是:“华”指文明程度高的人(群),“夏”指文明程度高的地区,它们和文明程度相对较低,位置相对较偏远的“蛮、夷、戎、狄”相对应。

二、其实,“华夏”这个词,就是上古时代占据中原一带的人对自己的称呼。于是,我们心中熟悉的炎帝、黄帝,便浮现在了我们的脑海,因为他们是最早占据中原一代的人,所以,我们又以“炎黄子孙”自居。

三、左丘明的《左传定公十年》就有:“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是不同的生活环境造成了部族文化区别,逐渐形成了民族概念。

唐朝孔颖达所作的《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称中国是“礼仪之邦”,用“夏”字更加合适。这应该是源自“夏朝”。

四、《说文解字》就直接说:“夏,中国之人也。”作为当时的文化中心,中国人的礼仪很庄重,称之为“夏”,中国人的服饰相对也更华美,称之为“华”,所以“华夏”一词,可以理解为“好看的礼仪之邦,中国人”。

华夏:古代中国的别称 

华夏也称"夏"、"诸夏"。是中国古代周王朝的自称 ,以区别与周王朝敌对的四方部落(四夷)。如《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出自四岳之后的姜戎子驹支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语言不达。"华夏起源于华胥,伏羲的母亲即为华胥氏。

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诸侯,称为诸夏。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称四方为"夷蛮戎狄","华夏"最初仅为一文化概念 ,也是周王朝的自称,汉代以后成为汉族的别称,带有民族概念。

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在甲骨文中,夏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

扩展资料:

先秦的华夏仅仅用来代指鲁、晋、齐、郑、蔡、卫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诸国   ,再加上行周礼与臣服于周朝 的宋、陈等异姓诸侯。不守周礼又称王的吴国虽是“周之胄裔” ,也被视为蛮夷;作为轩辕黄帝之子少昊的后裔,郯国一时被视为“中国” ,一时被视为“四夷”  ;陆终的后裔邾国及轩辕黄帝的后裔莒国   也曾经被鲁国视为“蛮夷”,而与鲁国同属姬姓王族的晋国则可以被视为“兄弟”。

作为名山大川的四渎五岳五镇也是在九州(华夏)的范围之内  。

四渎∶黄河、济水、淮河、长江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38]  、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五镇∶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

华夏的地理范围萌芽于先秦,其地理范围自汉武帝以后稳定不变。

资料来源: 华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