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古代文学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8浏览:1收藏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古代文学是什么?,第1张

建安风骨是建安时期的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

建安年间,诸强相争,专制统治放松,出现了思想解放、文学繁荣的景象,涌现出大批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如“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场、刘桢)以及蔡琰等。

他们多反映社会的动乱,抒发渴望国家统一、个人建功立业的雄心,作品风格苍劲悲凉,慷慨任气,表现出巨大进取精神和昂扬豪迈的激情,足以代表建安的时代精神。后人将这种文学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人物代表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曹操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曹丕诗文婉约;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他文才富艳,辞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

他的《洛神赋》是千古名篇,以精练的语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绘出洛神绝世之美及纯洁无瑕的形象。“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

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北朝刘勰和钟嵘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唐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

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是中国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诸葛亮是刘备的谋士,以其聪明才智、深思熟虑、忠诚正直而著称。他提出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态度,并通过诸多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的贡献,展现了建安风骨的核心品质。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楷模,对后世影响深远。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俊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简要介绍

“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建安为汉献帝年号(196-220),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 建安风骨 ”(也叫 “汉魏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历史概述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