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留给印度的重要遗产:海上飞地——安达曼-尼科巴群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8浏览:1收藏

英国留给印度的重要遗产:海上飞地——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第1张

在远离印度次大陆的地方,有一列散落在东印度洋上的美丽群岛——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由于这片群岛离印度本土太远,同时离东南亚反而更近,因此很让人惊讶为什么此地属于印度而不是印尼、缅甸或者泰国。说来也有趣,此处海外“飞地”竟然是曾经的英帝国留给印度的一处意外的“遗产”。

远离印度本土的海上飞地

安达曼-尼科巴群岛无论从地理、人种还是历史文化上都与印度次大陆没有多少关系,与近在咫尺的中南半岛倒是颇多瓜葛。

从地理上看,安达曼-尼科巴群岛距离印度本土最近处约为800公里,距离印度大部分地区都超过1000公里(可参考北京到上海的直线距离1000公里左右)。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与印尼苏门答腊岛反而只有约150公里的距离(相当于北京到唐山的直线距离),距离缅甸本土也仅仅250公里左右(大致相当于北京到石家庄的直线距离)。因此纯粹从地理上看,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应该属于东南亚地区而不是南亚地区。

从人种方面看,北部的安达曼群岛原住民属于矮黑人种,使用语言系属未定的安达曼语 ,平均身高12-15米,非常矮小。他们的脸比较大,鼻子比较直,有着漆黑的皮肤和白白牙齿,与非洲黑人很像但也有很多区别。南部的尼科巴群岛的原住民是马来人与缅甸得楞人的混血后裔。尼科巴人成年男子平均身高约160米,身材矮小但十分强壮、长寿。他们有着黝黑的肤色、较高的颧骨和小而平的鼻子,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他们使用的尼科巴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

总体来说,历史上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南北部的人种相对比较单一,而印度次大陆上的人种则比较复杂,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及棕种人都有而且一定程度上经过混血,不易分辨和归类。

从历史上看,安达曼-尼科巴群岛被发现较早,古希腊、阿拉伯和中国文献均有记载,由于地处热带以及原始文化,岛上的原住民基本不穿衣服,因此在古籍中被称为“裸人国”。印度大陆由于历史上大多处于分裂状态,少有大一统政权,加上地理距离遥远,因此一直并未对该地实行有效统治。反倒是西方国家在航海时代开始后实际占领并控制了这片群岛。

从语言上看,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原住民使用的语言是南亚语系里非常独特的语言。尼科巴岛上通行的澳斯特罗亚细亚诸语言。原被视为澳斯特罗亚细亚语系中的一个语族,更近的资料表示这些向来所知甚少的语言属澳斯特罗亚细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分支。而印度本土的语系则非常复杂,主要有印欧语系、汉藏语系、德拉维达语系等。印度的官方语言是印地语,30%人口使用,英语则作为第二官方语言使用。

日不落帝国留给印度的意外遗产

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上的原住民一直处于原始社会形态,大航海时代开启后,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先后被葡萄牙、丹麦、英国(1857年)、日本(二战期间)占领,大部分时候用于关押罪犯。1945年日本投降后,安达曼-尼科巴群岛重新被英国接管。由于在二战中大伤元气的大英帝国再也无法维持庞大的殖民地统治,巴基斯坦、印度分别于1947年8月14日、15日分治、独立。其中印度接管的部分就有安达曼-尼科巴群岛——日不落帝国留给印度的一份意外遗产。

当然,英国留给印度的不止安达曼-尼科巴群岛这样的“优质遗产”,还有宗教问题、克什米尔问题、藏南问题、斯里兰卡等“负资产”,毕竟英国不会乐见南亚地区统一和强大。

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

不过无论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历史上属于哪里,目前该地属于印度确实是铁板钉钉的事了。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而重要,因为它是通往印度洋的一扇难以绕过去的大门,无论是马六甲海峡还是未来可能建成运河的克拉地峡,实际上都被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牢牢看住。

由于安达曼-尼科巴群岛重要的战略位置,加上有布莱尔港这样的深水良港(水深37-457米),印度近年来已大幅加强在该群岛上军事基地的建设。1999年初,印度海军开始在该群岛组建“远东海军”舰队。21世纪以来印度海军提出“海洋威慑”和“远海歼敌”的战略思想,已在该地建立了印军历史上第一个三军联合司令部。据报道,印度将耗资20亿美元,在岛上增加部署6艘战舰、10架海上侦察机,修建完善其他军事设施。大有将整个东印度洋变成印度“内海”之势。

不过,由于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在地质上处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很容易发生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如2004年的印度洋大地震所引发的海啸,就导致了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岛7000多人死亡,上万人失踪,是整个印度洋海啸中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是他写的,因为所有内容都是他自己的经历,他的弟子只是笔录而已。

《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大唐西域记》共十二卷,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为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间之游历见闻录。其中,包括玄奘游学五印,大破外道诸论的精彩片段,高潮迭起。《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东起中国新疆、西尽伊朗、南达印度半岛南端、北到吉尔吉斯斯坦、东北至孟加拉国这一广阔地区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科学地概括了印度次大陆的地理概况,记述了从帕米尔高原到咸海之间广大地区的气候、湖泊、地形、土壤、林木、动物等情况,而世界上流传至今的反映该地区中世纪状况的古文献极少,因而成了全世界珍贵的历史遗产,成为这一地区最为全面、系统而又综合的地理记述,是研究中世纪华度、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盂加拉国、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克什米尔地区及中国新疆的最为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献。

根据世界各国佛教界共同认可的史料记载: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经典的结集共有四次。所谓“结集”,就是佛教徒举行集会,共同审定和编纂佛教经典。

第一次结集,是在王舍城附近的七叶窟前举行的,因为洞窟的前边有一株七叶树,故起名为“七叶窟”。为了结集佛教经典,在释迦牟尼逝世后的第七日,大迦叶即决定于七叶窟前建筑精舍,在此召集并主持了首次集会,有500名阿罗汉参加,历时7个月,由阿难负责诵出经藏,优波离负责诵出律藏。阿阇世王为这次结集活动提供了一切费用。

第二次结集,在释迦牟尼逝世100年时,由长老耶舍召集举行,地点在毗舍离城,700名上座长老参加。这次结集主要是审定律藏。事前,东印度跋耆族的比丘提出了关于放宽戒律的十条新主张,如:可以接受金钱布施、可以储存盐姜、可以随意使用大小坐具、可以过午饮食、可以食后加餐、可以喝未发酵的棕榈酒,等等。经审定,宣布十事非法。其他多数僧人对此审定结果极为不满,另外召开万人大会进行结集,宣布十事合法。自此,印度佛教僧团分裂成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两派。

第三次结集,释迦牟尼逝世后的第236年时,在阿育王的支持下,以国师目犍连子帝须为上座,召集1000名比丘参加,在华氏城举行结集。由于阿育王实行以“汤药、饮食、衣服、卧具”四事供养比丘,支持佛教发展的政策,外道为了追逐利养,大量混入佛门,导致佛法污染变质,邪见横行。这次结集,主要是剔除外道教义,统一各部派的不同意见,编写成了一部《论事》。

第四次结集,是释迦牟尼逝世500年之后的事情了。由胁尊者主持,500名阿罗汉参加,在迦湿弥罗城(今克什米尔)举行。主要是对三藏作注释,编成200卷的《大毗婆沙论》巨著,系统而又详细地总结了“说一切有部”的佛学基本理论。

此外,据《大智度论》、《金刚仙论》第典籍所述:在大迦叶于七叶窟前举行经典结集之时,文殊、弥勒等菩萨在铁围山令阿难诵出大乘经,称“铁围山结集”。《大唐西域记》又说:在第一次结集的同时,有数百千比丘于七叶窟外另行结集,诵出“经、律、论、杂集、禁咒” 五藏,称“窟外结集”。按照南传佛教所言:南传上座部曾在斯里兰卡举行过第五次结集,首次以巴利文将三藏记录成册。又称:南传上座部还有第六次至第九次结集。但这未能取得各国佛教界的共同认可。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