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古代汉语知识,举例说明古书标点错误的原因。。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8浏览:1收藏

利用古代汉语知识,举例说明古书标点错误的原因。。,第1张

因不明词义而致误,是古书标点致误最常见的原因。标点古书时,对文句中的词(单音词或复音词)的意义不理解,或者把甲义当乙义,或者以今义解古义,或者误合单音词,或者误拆双音词,都有可能导致标点错误。例如《后汉书·光武帝下》注引《东观记》:左右有白大司马史,病苦如此,不能动摇。自强从公,出乘,以车行数里,病差。(中华书局,1982年)。依原标点,使人可以这样理解:这位大司马史姓白,后面的“病苦”诸语是陈述这位白大司马史的。其实,这里的“白”字是禀白之义;“病苦”诸语也并非指大司马史而言,而是指陈光武帝的。“白”是指示引语的关键字眼。这是把甲义当乙义而导致标点错误。还有,第二句中的“从”字、“以”字,标点者也理解错了。正确的标点应是:左右有白大司马史:“病苦如此,不能动摇。”自强从公出,乘以车,行数里,病差。

标点古书的一般原则是:一、标点后文句内容必须合乎情理标点时必须注意文章的整体关系,文章是个整体,每句话、每个字都与前后文的意思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标点不仅要看各句标点后内容是否合乎情理,还必须顾及到前后文句以至段落的相互关系,以检测标点是否得体

二、必须注意分析语言的各个方面不注意或不理解字词含义,不明语法,不注意修辞以及不明原文音韵等语言问题,都会导致标点的错误,因此必须注意语言的各个方面

三、应注意当时的社会生活与典章制度若不注意原文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与典章制度,也会导致标点的错误

我国的古籍,一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这给阅读带来极大的不便。其实远在汉代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创造了句号和逗号。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有记载。《丶部》:“丶,有所绝止,而识之也。”这便是后代的逗号。《部》:“,钩识也。”这就是今天的句号了。古人在写作中,有时就加上它,有时则是碰到容易混淆的地方,加上它以示区别。

“丶”作为断句的符号时,不算汉字,但也不是现代意义的标点符号,属于句读标记。

真正的古籍是没有任何标点符号的,读书人只有自己去断句。断句并没有统一规定的符号,通常使用“○”或“丶”,称为“圈点”。因而,古人认为某人的文章值得一读时,会说“可圈可点。”最早,圈和点并没有区别,都表示“句读”。宋元以后,一些启蒙读物开始出现有圈点的印刷品,大多以圈为主。近代以来,有人将圈、点和句、读分开:意思比较完整处,用圈,称为“句”;一般停顿处用点,称为“读”。现代标点符号吸收了句读符号,将“○”标为“。”,即句号,将“丶”标为“,”,即逗号。

另外,“丶”也是一个古汉字,同“主”。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