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花人力财力修复古籍,重新按照原样复制印刷岂不更好,发扬光大,何拘泥故纸哉
如果我们在意的是古籍上的文字信息,那么你的提议无疑非常好。但是一本古籍还负载有其它的相关信息,这些都是无法复制的,正是为了尽可能的保存这些信息,我们要对它进行修复。文物的价值,也正在于此。
活字本古籍的鉴定方法如下:
一、封面。古书封面为四周单线边栏,分为三行,右行为编著撰选者姓名,中行为书名,左行为刊印人或斋、堂名。
二、装订。古书装订在宋以前均为卷轴形式和折叠页装。册装书的出现是在宋代以后,册装最初是蝴蝶装,后来进到了包背装。线装书是在明代中叶以后才有的。
三、版式。古书的版式,北宋和南宋前期刻本基本上是白口,南宋后期出现黑口,元末至弘治年间通行粗黑口。明正德,嘉靖年间又出现白口书,之后一直到清代,黑白两种书口同时流行。
四、字体。古书字体主要有两种,一种宋体字,另一种是元体字。尽管时有非欧非颜,非柳非赵的所谓“馆阁体”出现,但那并非主流。
五、纸张。宋代印书多用麻纸和以竹为原料的玉扣纸。元刻本常用竹纸或皮纸,比宋版用纸稍黑。明代印书,前期多用江西棉纸,后期多用竹纸,晚期盛行毛边纸。清代大多采用开花(又称桃花纸),但在实际应用中,几乎以前所用的各种纸张,清刻本中都在运用。
六、讳字。避讳讲究自周代始,官名、人名、地名均随帝王名字的改变而改变,这对判断古籍年代极有参考价值。历代避讳常见的有改字、空字、缺笔。秦汉时大多采用改字和空字避讳,讳名不讳姓。
用缺笔字代讳字发端于唐,又在宋版书上特多。金元刻本无讳字,多俗体、简体。明前、中期亦不避讳,明刻讳字始于明光宗朱常洛。清刻本避讳尤其苛严。
《 字汇》由宜城辞书老前辈 梅膺祚 所撰
是研究我国字典发展史价值很高的一本书
这套《字汇》工具书为32开本,书高23.4厘米,宽14.5厘米,全书分为首、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和尾共14册,每册页码不等。该书辰集、巳集、午集三册上刻有“宜城梅膺祚诞生音释兰陵刘永懋式围重订”,该书亥集刻有“宜城梅膺祚诞生音释云林益昭氏关西梓行”,其余各集只刻有“宜城梅膺祚诞生音释”。
该书首卷目录后五行空白处有原藏书者用朱笔写的:“于乾隆四十年桂月下旬七日在护国寺买,天命大道,万象归一,正心修心,养心原明,太素太极,古今循还……”由此可知,此书刊行160多年后被人在护国寺收藏。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其著作中曾写道:“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字书是清初的《康熙字典》,而《康熙字典》的前身则是《字汇》和《正字通》。”
说明《字汇》对《康熙字典》编撰有重大影响。
《字汇》在字书方面最大的改进,是对于部首的改革。梅膺祚认为笔画排列法比音序排列法更为方便,所以他把《说文》五百四十部与《篇论》四百四十四部合并为二百一十四部以后,还将部首以字画多寡循序列之。《字汇》全书按地支分为十二集,每集都按笔画多寡排列,后来,编撰《康熙字典》时亦采取了此法。此外,《字汇》还提供了很多实用的知识。如教人写字的笔顺,辨认字形相似的字,这种普及知识的工作是非常有益的。《字汇》后面附有《韵法直图》《韵法横图》,据梅膺祚说,此为上元李世泽所作,刊行于甲寅年(1614年)。虽然这些对韵部革新还不彻底,到《康熙字典》前面所载的《字田切韵要法》才真正在韵部方面有所突破,但这套《字汇》工具书,对近代语音史的研究,还是很有价值的。历经390年的岁月洗礼,这套《字汇》依然保存完好,是不可多得的藏书珍品。
要买来这里 http://wwwe1988com/collection/article-23144html
网上购买
这种古本书已经 算古董了
没有电子版的
立果 金鑫 锦程 嘉熙 鹏飞 子默 思远 浩轩 语堂 聪健第四十五回:孔明与周瑜一方面商议联合抗曹另一方面又相互斗智只好投降。司马懿斩杀了公孙渊被孔明设计射死于木门道。 第一百零二回:又过了三年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古籍定义,"今"而来的,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皆可称之为古籍。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刻写在特定形式的材料上,借以记录知识、传播思想,图书才开始出现。在《中国古籍编撰史》中提出图书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构件:知识信息;著作方式;文字;物质载体;文字制作技术;装订形式。以这六条标准来衡量诸多图书起源的几种说法:"陶器说"过分强调陶文的作用,但陶文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河图洛书"只是出自荒古的神话传说,不足为凭;甲骨、青铜、石刻均不能称之为图书。
先解释"古籍"的"籍"。"籍"在这里就是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什么样的东西才算书,殷商时龟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辞,并未构成书。商周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即所谓"金文"是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尽管有时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勋,文字很长,但其性质仍和后世纪功颂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书。中国殷商时已开始在竹木简上写文字,《尚书》的《多士》篇里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内容很广泛,主要包括解释词义、注明音读、疏通文意、阐明思想、分析句读、讲解语法、说明修辞手段、诠释典故、校正文字、考证人名、地名等,例如:
解释词义例
《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毛传:“静,贞静也。女德贞静而有法度,乃可说也。姝,美色也。俟,待也。城隅,以言高而不可逾。”
《左传·庄公十四年》:“蔡哀侯为莘故,绳息妫以语楚子。”杜预注“绳,誉也。”
注明音读例
《诗经·周南·关雎》:“君子好逑”。《经典释文》:“逑,音求。”又如《诗经·召南·何彼 矣》:“何彼 矣,唐棣之华。”《经典释文》:“棣,徒帝反。《字林》‘大内反’。华如字。”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19辑》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9J0Vw1mt3R78w5tGCvIlQg
pwd=i7mx 提取码:i7mx简介:《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主要收录语言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词汇学、典籍与文化、汉字与汉语教学等方面的学术文章,同时反映学术交融过程中产生的边缘学科和新课题。本辑设有“特稿”“特别转载”“跨文化学研究”“民俗研究”“章黄学术研究”“文献研究”“文字研究”“训诂研究”“音韵研究”“语言学史研究”“学术信息”“博士生论坛”等栏目。
本文2023-08-18 15:28:5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3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