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之法在传统典籍中的历史记载
“打坐”又称盘坐、静坐,它是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炼方式,与佛教中的禅坐、禅定及”结跏趺坐”有着相同的功能。盘坐又分自然盘、单盘和双盘,最早由古人的散坐和跪坐演化发展而来。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慧增智。唐代道士司马承祯所写的《坐忘论》曰:”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着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
《黄庭经》中云:”物有自然事不烦,垂拱无为体自安,体虚无物身自闭,寂寞旷然口无言。“
《元始天尊说得道了身经》讲:”夫修炼了身,饮食有则禁口独坐,口唇相沾,牙齿相对,眼不观邪色,耳不听*声。洗心涤虑,对境忘境。万缘消息,外想不入,内想不出。莫起一念,万事俱忘。”
在打坐中由于思想和身体各部位都已放松,所以极易入静,《玄珠心镜注》云:”人能空虚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
《道德经》曰:”塞其兑,闭其门。”"致虚极,守静笃”。”虚其心,实其腹。”等都是指入静及打坐的要领,而入静则是打坐的基础和精要。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司马承祯说:”夫定者,出俗之极也,致道之初基,习静之成功,持安之毕事。”
王重阳在《立教十五论》中也讲:”凡打坐者,须要十二时辰,往往坐卧,一切动静中间,心如泰山,不云不摇,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内。但有丝毫动静思念,即不名静坐。”
《太平经》说:”求道之法,静为基先,心神已明,与道为一。”
在打坐中我们不但要求静,而更主要的还需求忘,道家中的许多圣贤、真人就是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使自我与整个自然合而为一,从而领悟到宇宙大道及人生真谛。那么,在打坐中什么是虚无和坐忘呢
《无上秘要》曰:”遗形忘体,泊然若无,谓之虚。”
《庄子·大宗师》云:”坠肢体,黜聪明,离型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天地》篇曰:”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我们练功修道,就是要以人道效法天道,管子曾说:”天曰虚。”所以我们打坐也必须要像宇宙创生之前那样保持虚静。
《庄子·人世间》云:”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所谓心斋,就是让心神洁净无欲念,无欲方能虚静。
又如《玄珠心镜注》中讲的:”守空虚无为,久而神效,如响应声,如影随形也。”和《抱扑子·论仙》中说的:”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及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形容的:”坐忘,可游乎无人之野,游乎四海之外”
而以上这些论述都是对”虚极”和”坐忘”两意的真实体验和感受。在我们修炼中,不论内功、外功与打坐都很重视上虚下实,如果是上实下虚则成为头重脚轻的病态。所谓上虚,是指脐以上的上元轻虚,所谓下实则是指脐以下的下元充实。而练功时姿势的重心只有放在脐下,才能使身体稳如泰山、舒适自然。
《玄珠心镜注》云:”夫守一之人,凝思冥冥然,胎息绵绵然。一定凝神不动,又名身心泰定,即神之久留,是神不出身。神不出身,可与天道同久,可以守神长存也。”
另外古人打坐也很注重时间,因人是自然之子,我们的气血运行根据”天人合一”理论与宇宙中的运动息息相关,故《性命圭旨》曰:”人若知此天人合发之机,遂于中夜静坐,凝神聚气,收视返听,闭塞其兑,筑固灵株,一念不生,万缘顿息”。
明代高攀龙所著《静坐说》云:”静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常,默然静去,此平常二字,不可容易看过。”所以我们说打坐时的姿势是很重要的。打坐时我们还必须做到”无为”,《洞古经》曰:”无为则神归,神归则万物云寂。不动则气泯,气泯则万物无生。”
《太清中黄真经》云:”专修静定,身如玉。”另外打坐时还需内观,《云笈七签》中说:”慧心内照,名曰内观。”
《道枢》卷三又云:”学道以清静为宗,内观为本者也,于是深根固蒂,使纯气坚守,神不外驰,至于坎离交际而大药可成矣。”据有关资料介绍,87岁的郭沫若和活了101岁的少帅张学良在年轻时都常习打坐,故而长寿。南宋时期的爱国诗人陆游命终时85岁,他年轻时修道学禅也常习打坐,所以直至晚年身体都十分健壮并头脑灵活。
《史记》中说:”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太平经合校》曰:”静身存神,即病不加也,年寿长矣,神明佑之。故天地立身以靖,守以神,兴以道。”
《中经》云:”静者寿,躁者夭。”
《坐忘论》讲:”静定曰久,病消命复。”
《金莲仙史》言”静久则气益生。”
《太平经钞》也说:”静以生光明,光明所以候神也,能通神明,有以道为邻,且得长生久存。”
《易系辞》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
司马承祯说:”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师。静则生慧,动则生昏。”
打坐贵在自然舒适,妙在自然天成,打坐的关键就是在”忘我”中入静,而只有这样才能证悟人生大道、世间真谛。《道枢》中曰:”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也。”
打坐的意义不仅仅是养生与开悟,另外它还可促进学习、增强记忆。古人程颐在《鹤林玉露》一书中讲:”每见学者静坐,便叹其好学。”
朱熹也要求学生”半日读书,半日静坐。”
明代王阳明说:”昔吾居滁时,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
问题一:国学经典有哪些 经部
大学
《四书》之一,儒家“修齐治平”理论大纲。
中庸
《四书》之一,儒家推崇的处世哲学。
论语
《四书》之一,儒家创始人孔子言论集。
孟子
《四书》之一,以“性善论”著称的儒家经典。
诗经
《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尚书
《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记言体史书。
仪礼
《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礼仪制度书。
周易
《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哲学原典。
春秋左传
《五经》之一,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尔雅
我国第一部百科名物词典。
孝经
我国以“孝”治国的理论基础。
史部
山海经
战国・佚名
我国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最古的博物书、最古的神话小说故事。
穆天子传
战国・佚名
我国最早的游记。
国语
战国・佚名
我国最早的国别史。
战国策
西汉・刘向集录
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和辩论的策略书。
史记
汉・司马迁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纪传体史学、传记文学之先河。
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
我国六世纪前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洛阳伽蓝记
后魏・杨炫之
现存文史典籍中寺塔记的典范之作。
贞观政要
唐・吴兢
古代帝王统治术之专著,后世治国者之圭臬。
史通
唐・刘知几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文史通义
清・章学诚
是我国古代史学理论之代表。
书目答问
清・张之洞
指导治学门径的必读书目,嘉惠一代学林。
子部
老子
春秋・李耳
“道家最精要之书。”(梁启超语)
庄子
战国・庄周
先秦最有文彩的哲学著作。
列子
战国・列御寇
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而采奇”(《文心雕龙》语)
韩非子
战国・韩非
战国时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的著作
淮南子
西汉・刘安
汉初新道家的代表作。
公孙龙子
战国・公孙龙
战国时期名家的代表作,创建了我国最早的逻辑学。
墨子
战国・墨翟
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著作。
荀子
战国・荀况
先秦儒家学说集大成之著作。
孙子兵法
春秋・孙武
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述。
吕氏春秋
战国・吕不韦
综合百家学说,建构一统理论。杂家学说代表作。
尹文子
战国・尹文
“宋尹”学派始祖,尹文论法术和形名的专著。
新书
西汉・贾谊
汉代杰出的政论文集,鲁迅誉为“西汉鸿文”。
法言
西汉・扬雄
首部儒学批判专著。
鬼谷子
纵横家始祖,兵家法宝。
颜氏家训
北齐・颜之推
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黄帝内经素问
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
九章算术
我国第一部重要的数学专著。
近思录
宋・朱熹
理学入门书,蕴含了朱子思想的全部精义。
阴符经
相传苏秦得此书而为六国之相(《战国策》记)。
周易参同契
汉・魏伯阳
最早论述炼丹原理的著作,被称为“万古丹经王”。
黄庭内景经
道家内修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被称为“寿世长生之妙典”。
黄庭外景经
太上感应篇
宋・李昌龄注
民间广为流传的劝善书。
金刚经
后秦・鸠摩罗什译
大乘佛教的根本经典,“经中之王”。
四十二章经
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第一部佛教经典著作。
心经
唐・玄奘译
般若部经典中的核心经典。
六祖坛经
唐・释慧能
禅宗最重要的典籍,中国佛教的集大成者。
茶经
唐・陆羽
我国第一部论茶著作。>>
问题二:国学经典有哪些? 四书五经哈,淮南子和齐民要术很不错
问题三:国学经典有哪些 国学经典大类包括: 文学经典
从政经典
处世经典
礼仪经典
养生经典
帝王经典
谋略经典
佛道经典小类则数不胜数,可根据大类进行查询。
问题四:国学经典有哪些? 经部
大学
《四书》之一,儒家“修齐治平”理论大纲。
中庸
《四书》之一,儒家推崇的处世哲学。
论语
《四书》之一,儒家创始人孔子言论集。
孟子
《四书》之一,以“性善论”著称的儒家经典。
诗经
《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尚书
《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记言体史书。
仪礼
《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礼仪制度书。
周易
《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哲学原典。
春秋左传
《五经》之一,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尔雅
我国第一部百科名物词典。
孝经
我国以“孝”治国的理论基础。
史部
山海经
战国・佚名
我国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最古的博物书、最古的神话小说故事。
穆天子传
战国・佚名
我国最早的游记。
国语
战国・佚名
我国最早的国别史。
战国策
西汉・刘向集录
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和辩论的策略书。
史记
汉・司马迁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纪传体史学、传记文学之先河。
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
我国六世纪前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洛阳伽蓝记
后魏・杨炫之
现存文史典籍中寺塔记的典范之作。
贞观政要
唐・吴兢
古代帝王统治术之专著,后世治国者之圭臬。
史通
唐・刘知几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文史通义
清・章学诚
是我国古代史学理论之代表。
书目答问
清・张之洞
指导治学门径的必读书目,嘉惠一代学林。
子部
老子
春秋・李耳
“道家最精要之书。”(梁启超语)
庄子
战国・庄周
先秦最有文彩的哲学著作。
列子
战国・列御寇
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而采奇”(《文心雕龙》语)
韩非子
战国・韩非
战国时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的著作
淮南子
西汉・刘安
汉初新道家的代表作。
公孙龙子
战国・公孙龙
战国时期名家的代表作,创建了我国最早的逻辑学。
墨子
战国・墨翟
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著作。
荀子
战国・荀况
先秦儒家学说集大成之著作。
孙子兵法
春秋・孙武
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述。
吕氏春秋
战国・吕不韦
综合百家学说,建构一统理论。杂家学说代表作。
尹文子
战国・尹文
“宋尹”学派始祖,尹文论法术和形名的专著。
新书
西汉・贾谊
汉代杰出的政论文集,鲁迅誉为“西汉鸿文”。
法言
西汉・扬雄
首部儒学批判专著。
鬼谷子
纵横家始祖,兵家法宝。
颜氏家训
北齐・颜之推
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黄帝内经素问
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
九章算术
我国第一部重要的数学专著。
近思录
宋・朱熹
理学入门书,蕴含了朱子思想的全部精义。
阴符经
相传苏秦得此书而为六国之相(《战国策》记)。
周易参同契
汉・魏伯阳
最早论述炼丹原理的著作,被称为“万古丹经王”。
黄庭内景经
道家内修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被称为“寿世长生之妙典”。
黄庭外景经
太上感应篇
宋・李昌龄注
民间广>>
问题五:有哪些国学经典的古诗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7、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劝学》
9、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10、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1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12、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
1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1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15、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弟子规》
16、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礼记》
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8、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19、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20、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2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
2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26、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27、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28、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29、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30、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格言连璧》
3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
3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3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34、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35、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
36、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格言连璧》
37、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38、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3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40、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41、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晋书》
4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4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4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4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4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7、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4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49、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孝经。天子章》
5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5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52、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
53、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5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5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问题六:有哪些国学经典的古诗 121句国学经典诗句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7、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劝学》
9、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10、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1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12、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
1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1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15、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弟子规》
16、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礼记》
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8、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19、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20、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2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
2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26、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27、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28、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29、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30、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格言连璧》
3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
3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3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34、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35、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
36、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格言连璧》
37、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38、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3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40、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41、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晋书》
4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4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4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4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4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7、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4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49、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孝经。天子章》
5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5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52、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
53、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5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5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5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问题七:大学生必读的国学经典有哪些 经部――儒学经典
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重要书目如:《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古籍
史部――各种体裁历史著作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子部――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
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耶教类”、“ 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集部――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定义
国学,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问题八:国学经典著作有哪些 梁启超:I《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II《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胡适:I《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II《实在的最低限度书目》 汪辟疆:《读书举要》 蔡尚思:I《中国文化基础书目》II《哪些书最能代表中国文化》 屈万里:《初学必读古籍简目》 古典国学名著 有:汉书艺文志 说文解字 论语 老子、史记、诗经、楚辞、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红楼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尔雅、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孙子、大学、中庸、周易、论衡、近思录、传习录、焚书・续焚书、日知录、明夷待访录、思问录、孟子字义疏证、六祖坛经、尚书、左传、战国策、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史通、文史通义、昭明文选、乐府诗集、陶渊明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临川集、苏东坡集、剑南诗稿・渭南文集、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西厢记、窦娥冤、牡丹亭、文心雕龙、梦溪笔谈、徐霞客游记
问题九:3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都有哪些? 《论语》孔子
《道德经》老子
《庄子》庄子
《孟子》孟子
《墨子》墨子
《荀子》荀子
《韩非子》韩非
《孔子兵法》孙武
《左传》左丘明
《楚辞》屈原
《吕氏春秋》吕不韦
《史记》司马迁
《汉书》班固
《论衡》王充
《嵇康集》嵇康
《陶渊明集》陶渊明
《世说新语》刘义庆
《文心雕龙》刘勰
《六祖坛经》慧能
《韩昌黎文集》韩愈
《资治通鉴》司马光
《苏东坡全集》苏轼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
《传习录》王阳明
《焚书》
《日矢口录》顾炎武
《明夷待访录》黄宗羲
《读通鉴论》王夫之
《龚自珍全集》龚自珍
《人间词话》王国维
问题十:国学经典有哪些国学经典有那些 经部
大学
《四书》之一,儒家“修齐治平”理论大纲。
中庸
《四书》之一,儒家推崇的处世哲学。
论语
《四书》之一,儒家创始人孔子言论集。
孟子
《四书》之一,以“性善论”著称的儒家经典。
诗经
《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尚书
《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记言体史书。
仪礼
《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礼仪制度书。
周易
《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哲学原典。
春秋左传
《五经》之一,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尔雅
我国第一部百科名物词典。
孝经
我国以“孝”治国的理论基础。
史部
山海经
战国・佚名
我国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最古的博物书、最古的神话小说故事。
穆天子传
战国・佚名
我国最早的游记。
国语
战国・佚名
我国最早的国别史。
战国策
西汉・刘向集录
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和辩论的策略书。
史记
汉・司马迁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纪传体史学、传记文学之先河。
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
我国六世纪前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洛阳伽蓝记
后魏・杨炫之
现存文史典籍中寺塔记的典范之作。
贞观政要
唐・吴兢
古代帝王统治术之专著,后世治国者之圭臬。
史通
唐・刘知几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文史通义
清・章学诚
是我国古代史学理论之代表。
书目答问
清・张之洞
指导治学门径的必读书目,嘉惠一代学林。
子部
老子
春秋・李耳
“道家最精要之书。”(梁启超语)
庄子
战国・庄周
先秦最有文彩的哲学著作。
列子
战国・列御寇
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而采奇”(《文心雕龙》语)
韩非子
战国・韩非
战国时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的著作
淮南子
西汉・刘安
汉初新道家的代表作。
公孙龙子
战国・公孙龙
战国时期名家的代表作,创建了我国最早的逻辑学。
墨子
战国・墨翟
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著作。
荀子
战国・荀况
先秦儒家学说集大成之著作。
孙子兵法
春秋・孙武
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述。
吕氏春秋
战国・吕不韦
综合百家学说,建构一统理论。杂家学说代表作。
尹文子
战国・尹文
“宋尹”学派始祖,尹文论法术和形名的专著。
新书
西汉・贾谊
汉代杰出的政论文集,鲁迅誉为“西汉鸿文”。
法言
西汉・扬雄
首部儒学批判专著。
鬼谷子
纵横家始祖,兵家法宝。
颜氏家训
北齐・颜之推
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黄帝内经素问
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
九章算术
我国第一部重要的数学专著。
近思录
宋・朱熹
理学入门书,蕴含了朱子思想的全部精义。
阴符经
相传苏秦得此书而为六国之相(《战国策》记)。
周易参同契
汉・魏伯阳
最早论述炼丹原理的著作,被称为“万古丹经王”。
黄庭内景经
道家内修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被称为“寿世长生之妙典”。
黄庭外景经
太上感应篇
宋・李昌龄注
民间广为流传的劝善书。
金刚经
后秦・鸠摩罗什译
大乘佛教的根本经典,“经中之王”。
四十二章经
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第一部佛教经典著作。
心经
唐・玄奘译
般若部经典中的核心经典。
六祖坛经
唐・释慧能
禅宗最重要的典籍,中国佛教的集大成者。
茶经
唐・陆羽
我国第一部论茶著作。
乐府杂录
唐・段安节 >>
茅山宗宗承上清派,以传授上清经法为主。主要典籍有:《道德经》、《南华经》、《正统道藏》、《黄庭经》、《上清大洞真经》、《玄纲论》、《神仙可学论》和《形神可固论》等。
http://wwwsinologycn/book/daojiao/xx006htm
风水书籍
这是我以前学风水和相术时看过的一些玄学书籍,比较适合你自学,其它看到此回答的网友不要追问我去里找这些风水术和相术的书籍,
我只说一遍,注意看图中两册书的右下角处,此两册风水和相术的书籍全出自于此
风水类书籍:
《地理家宝手抄本》《地理精蕴图书集成》
《地理全书-洞林照胆九宫篇》《地理三字经》《地理山洋指迷-清周景一》
《地理枢要》《堪舆正论-韩国藏书》《堪舆说原》《赖布衣二十四山立向线法大全》
《龙缠度真本》《秘传阳宅望门断》《名墓点穴立向秘诀图说》—张九仪
《平阳地理玉函经》作者 无极子《三元通天照水经》《阳宅粹精》《阳宅真决》
《阴宅四大局秘传》(古籍)《阴宅制煞秘法》(古籍)《地理水法全成》
《地理四真全书》《地理演会》《地理要览-韩国网版》
《地理阴阳诀》《董绳遇-水法拣金》
相术书籍
相术类书籍:
《手相与人生]》《道教-面相手相宝典》《手相中隐藏的秘密》《中国手相学》
《五官相手抄本》《敦煌相书》《命理天机一掌经》《安徽相法神仙断》
《安徽相法过三关》《命相真谛陈镜伊》《命相真谛》《安徽古相法秘笈》
《命相钩奇》《五形相法》《刘伯温古相法过三关》《麻衣神相真本》
《鬼眼相法》《中国秘传手相术》《五术-农民历-算命不求人》
《相学实战》《神相全编》》《[相学绝学:惊天眼]》《相面算命真相》
中医古籍还是非常多的,不过很多中医古籍都在国外馆中,比如日本的早稻田图书馆馆藏了很多中医古籍,很多珍稀罕见的中医古籍 也都在里面
另外曾经在 医书网 下载到一些的中医古籍类书籍资料,也都是整理国外一些馆藏的中医古籍资料,都是纯古籍扫描版的中医书籍,非常罕见的,你可以看
内景备览(上下卷)
内科秘录(9卷)
内经知要(上下卷)
切要方义(1-5卷)
千金方药注(1-4卷)
千金方衍义(1-36卷)
千金方(1-32卷)
景岳全书(40卷)
本草经百种录(上中下卷)
歌伤寒杂病论俗辨(上中下卷)
经穴汇解(1-8卷)
经穴纂要(1-5卷)
经络歌括(2卷)
经络腧x学 68讲
经验丹方(四卷)
蔓难录(1-5卷)
蕉窗方意解(一二卷)
蕉窗杂话(2卷)
补正辑光伤寒论(上下卷)
金匮二刘合注(上下卷)
金匮玉函经(1-20卷)
金匮玉函要略论注(6卷)
金匮要略 54讲
金匮要略国字解(1-6卷)
金匮要略心典(3卷)
金匮要略述义(1-4卷)
金匮论注(1-8卷)
金镜内台方义(3卷)
难经小解(1-6卷)
难经抄(一二三卷)
难经本义抄(1-6卷)
难经本义(上下卷)
难经疏证(上下卷)
难经经释(一二卷)
难经铁鉴(5卷)
雷公炮制(1-8卷)
风寒热病方纬篇(1-7卷)
麻疹三书(一二卷)
黄帝内经相关书籍整理(124册)
黄帝内经素问(1-9卷)
中西汇参铜人图说
伤寒蕴要二卷明彭用光著明嘉靖四十年江西官刊本黑白版
元版子部伤寒论注解存7卷(卷1-3缺)汉张机撰金成无己注解元刊1册
元版子部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5卷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2卷宋许叔微述元刊4册
元版子部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8卷金刘守真撰马宗素重编元刊8册
元版子部新刊惠民御药院方20卷元御药院编元刊10册
元版子部新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10卷首目1卷元孙允贤编元刊11册
宋版史部图经严州重修图经存3卷卷1-3宋董弅撰陈公亮刘文富校宋刊明修4册
宋版史部新雕名公纪述老苏先生事实1卷撰者未详南宋刊1册
宋版子部伤寒总病论6卷附音训1卷修治药法1卷宋庞安时撰南宋刊抄补4册
宋版子部史载之方2卷宋史堪撰南宋刊2册
宋版子部外台秘要方40卷首目1卷唐王焘撰南宋刊42册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12卷金张从正撰金刊9帖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零本金张从正撰南宋刊1帖
宋版子部新雕孙真人千金方30卷唐孙思邈撰南宋刊配元明刊本24册
宋版子部普济本事方存6卷(卷1-6)宋许叔微撰南宋刊6册
宋版子部重校证活人书18卷宋朱肱撰南宋刊带图本10册
宋版子部鸡峰普济方存25卷首目1卷宋孙兆撰贾兼重校南宋刊24册
宋版集部新刊校定集注杜诗存6卷唐杜甫撰宋郭知达编宋宝庆元年广东漕司刊3册
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宋许叔微撰清钱氏萃古斋抄本
引导语:文征明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那么你知道文征明是哪个朝代的吗?接下来是我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文征明(14701128—1559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为人谦和而耿介,宁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贤德而聘请他,文征明托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为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待诏。他不事权贵,尤不肯为藩王、中官作画,任官不久便辞官归乡。留有《甫田集》。
主要成就
成就综述
文征明的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精山水。早年师事沈周,后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自成一格。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粗笔源自沈周、吴镇,兼取赵孟頫古木竹石法,笔墨苍劲淋漓,又带干笔皴擦和书法飞白,于粗简中见层次和韵味;细笔取法赵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较少空间纵深,造型规整,时见棱角和变形,用笔细密,稍带生涩,于精熟中见稚拙。设色多青绿重彩,间施浅绛,于鲜丽中见清雅。这路细笔山水属本色画,具装饰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气诸特征,也奠定了“吴派”的基本特色。
文征明书法初师李应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尤擅长行书和小楷,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风貌。小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有“明朝第一”之称。
文征明在书法史上以兼善诸体闻名,尤擅长行书和小楷,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上评论说:“ 待诏(文征明)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入 能品。所书《千字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行体苍润,可称玉版《圣教》,隶亦妙得《受禅》三昧,篆书斤斤阳冰门风,而楷有小法,可宝也。”
文征明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文征明是继沈周之后的吴门画派的领袖,门人、弟子众多,形成当时吴门地区最大的绘画流派。
绘画成就
初期作品
文征明初期的作品,可以看见其纤细而精密记忆及有力的组织能力的表现方法。用普通线条的细心描写,不但很精致,一旦使用模糊的效果,在微妙的灰色部分就会生动起来。浓墨通常只作重点式地使用,色彩也就淡多了。这么做的结果,根据画册中的《风雨孤舟图》或米芾风格的《春山烟树图》,就要被归入宋末绘画的样式。然而在同时,这图甚至连《雨余春树图》使用青绿色的古风或《溪山深雪图》的雪景技巧都谈不上。当时活跃于苏州的画家们,尤其是承教于沈周的弟子,封元代大家都有相当的敬慕之意。《仿王蒙山水图》是文征明透过其生活体验,所做的一连串相同主题的作品中最早的一幅。在《东林避暑图》中——稍稍大胆地使用沈周的风格——可以看出倪瓒的格调。在纤细的小品《秋山图》里也可看到吴镇的影子;现存于上海的《天平纪游图》(1508年),即是用黄公望的格调。而代表性的《听泉图》里的敏锐和简洁,以及简拙的古风,都比较接近赵孟頫的风格。
此时文征明的山水画有两种比较典型的风格:“粗文”和“细文”。他的粗笔山水主要取法沈周和吴镇,在粗简中表现出层次和韵味;细笔山水则取法于赵孟頫、王蒙,用笔细密,布景繁密。设色多以青绿重彩或间施浅绛绘之,清雅宁静,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文征明性情温和儒雅,尤推崇秀润、细丽、含蓄的画风,作品以细笔山水为主。这与沈周的雄强刚健、粗犷张扬的画风明显不同。收藏界历来有“粗文细沈”之说,他的粗笔山水因数量较少而更受藏家钟爱。
后期作品
文征明后期作品,将青绿法和浅降法结合运用。文征明的青绿山水有两种,一种是较浓的,另一种是较淡的。前一种作品如《仿赵伯骕后赤壁图》、《春深高树图》、《晓春高树图》等,后一种作品比较多,如《兰亭序》、《雨余春树图》、《浒溪草堂图》等。文征明在青绿山水的设色方面继承了赵孟頫的设色方法,赵孟頫的设色与宋代院画相比,已不是那种浓艳俗气的设色法,他本人也对宋人浓艳的设色方式大加批评,尽管如此,赵孟頫有些精工秀丽的青绿山水中仍有宋代院体画作浓艳的遗风。文征明在青绿山水的设色上可以说已经完全摆脱了宋代院体浓艳俗气的画风,从他的作品来看,文氏巧妙地将青绿法和浅降法融合在一起,使他的作品既清丽雅致,又富有笔墨情趣。文征明是文人画家中非常重视色彩效果的画家,在中国画的设色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开创了明代青绿山水画的新风格。
从现存世的文征明作品来看,以元四家笔墨为主要取法对象的作品非常多,反映出文氏对元人笔墨的偏爱。他的画中并不是单一地运用元四家中某个人的笔法和墨法,而是善于把各家的笔墨、构图以及造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绘画创作者的角度来看,文征明对于元人笔墨和形式美感的研习是相当深厚的,元四家的各种笔墨特色和造型手法在他的画中得到完美地承继与转化。
书法成就
文征明于书法则是博飞专精的典范。文征明的小楷造诣最高。主要师法传为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以及钟繇《宣示》,王献之《十三行》等,又能融入唐人小楷笔法于一炉,形成“温纯精绝”的自家风貌。
文征明的行书大致可分两大类风格:一是以王羲之《圣教序》笔意为主所写的行书小品;一是以黄山谷笔意书写的大行楷。他在形成这两大类风格之前,同样经历过博采阶段,他不仅搜遍尽可能见到的王羲之法帖,还深入临习过颜真卿《争座位》、《祭侄文稿》、《刘中使帖》、《瀛州帖》、苏东坡《前赤壁赋》(并为此以苏体补书所缺三十六字)、黄山谷《经伏波神祠诗》、《竹枝词》以及米芾、赵孟頫等行书大家的墨迹。有时他也能像祝允明那样,以苏、黄、米等人的笔意书写自己的诗文。当然他并未停留在这个阶段,而是入后知出,对古法进行了扬弃,最后求得适合己性的自家笔法。
文征明的草书除学二王以及智永小草之外,也学怀素、黄山谷的狂草。最常见的还是前一类小草,且时常融入他的小行书中,狂草作品很少,仅见他分别作于43岁、50岁、51岁的三件作品。43岁应友嘱作《东林避暑图卷题诗》(现藏纽约美术馆)以黄山谷行书、狂草及苏体行书各书诗一首。其中狂草《上巳日独行溪上有怀》十七行,体由山谷及狂素。50岁所作《草书卷》(现藏无锡博物馆)则是学山谷狂草《竹枝词》后有所得而拟其笔意所作。51岁所作《八月六日书事·秋怀七律诗合卷》(现藏上海博物馆)则已脱去山谷狂草形骸,直逼怀素神意。此幅与以狂草见长的祝枝山相比,毫不逊色。李登在此卷后跋云:书家拟仿,虽极品皆可致力,所谓步步趋趋,惟草圣如颠素不可拟仿,何?危波以纵逸。而以拟仿,神先乖隔。故能逼真,所谓飘逸绝尘而膛乎其后者也。
文征明的隶书作品不多,但他颇为自得。主要学钟繇、梁鹄等。他有时以隶书作跋,如《跋范庵石湖诗卷》、《跋康里子山书李白诗》等;也常作四体千字文(正、草、隶、篆);有时以大字隶书作引首。他的大字隶书与小字隶书大异其趣。 此外,他曾集汉隶书写《汉隶韵要》(祝允明校韵,国家图书馆藏)可见他于隶书用功之勤,推广此体也不遗余力。文征明的隶书虽不是他最擅长的书体,却也是明代隶书风格的典型,恐怕与此举不无关系。文征明的篆书与其他书体相比算是弱项。但在写篆书风气沉寂的明代,他的篆书仍是相当难得而珍贵的。《艺苑巵言》由于文征明常书千字文作日课,故其篆书自有相当的基本功力。
文嘉《先君行略》曾云:“公平生雅慕元赵文敏公,每事多师之。论者的公博学,诗、词、文章、书、画,虽与赵同,而出处纯正,若或过之。”由此可知文徵征明不但诗文书画皆绝,而且于书法一门亦篆隶正行草皆擅,比他的前辈师友吴、王、李、沈、祝等更多能于篆隶两体。因此,他能继祝允明之后主盟吴门书派。
诗歌成就
文征明前期为“东庄十友”与“吴中四才子”之一,后期又“主风雅数十年”。文诗宗宋与宗中晚唐,融各家之所长,如陆诗之工整、苏诗之文人意趣、白诗之雅致、柳诗之幽深等。于此之外,文征明自身的性格、趣尚融化于诗中,形成了“雅饬之中,时饶逸韵”的诗风。
其一,雅饬之中,文诗的“雅”,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诗在结构和辞句上的安排,亦偏雅化。在文诗中,其结构严谨,句式工整,体现了整饬的特点。征明曾学陆游,二者诗中均喜用对偶句。在文诗中,对偶句比比皆是,其常用的对偶句有四类:数字对、叠字对、色彩对和人地名对。
其二,“逸韵”诗风 ,文诗中的“逸韵”主要体现在隐逸之情和飘逸之美。文征明有浓厚的隐逸情结,自然在诗中有所流露。而其隐逸情怀的超凡脱俗,尤使其诗表现出飘逸的神采。再者文征明的雅致和隐逸情怀使其诗脱离尘俗,染上一缕不食人间烟火之气。其部分诗作写得飘逸洒脱。如《醉仙图》。
综上,文征明诗风既“雅饬”,亦饶“逸韵”,吴中地域特色鲜明,充满“雅”之气息,与当时吴中“俚俗”诗歌形成鲜明反差。受吴中俗文化的影响,文征明亦作有极少量带有俚俗特点的诗歌,但雅致诗歌占绝对主导地位。文诗取盛唐之下,依照当时七子派的标准,文诗格调不高,而其部分诗作体现出来的飘逸奔放之气,使其诗摆脱了柔靡的格调,只是所占比例不大;同时,文诗不能纯粹以七子派的标准来衡量,需用辩证的眼光来看,自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富余藏书
文征明家藏书籍、书画极富,真赝纵横。收藏的古籍中,善本较多,宋刻本有《周易》《资治通鉴》《洪氏集验方》《冲虚至德真经》《杜工部草堂诗笺》《白氏文集》等10数种,近千卷。其藏书楼名众多,今从其藏书印知道有“玉兰堂”、“辛夷馆”、“翠竹斋”、“梅花书屋”、“梅溪精舍”、“玉盘山房”、“烟条馆”、“悟言室”、“清白堂”、“归来堂”等。藏书印章还有“竺坞”、“悟言室”、“江左”、“停云”等。卒后,其子文彭、文嘉,皆能保藏其书籍和书画。
不食五谷和肉类,是道家修炼的方法。综合辟谷的这些方法,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辟谷加服食药饵,另一类是辟谷加服气或咒水。在古代的说法中,认为五谷杂粮会在肠道中积结成粪便,产生污秽之气,对于修道不利。
记载辟谷方法的古籍不胜枚举,如《赤松子》、《黄庭经》、《抱朴子·杂应》、《千金翼方·辟谷》、《圣济总录》、《苏沈良方》等等。揖录在古书中的辟谷方法,据统计有“近百许法”。
辟谷已有三千余年历史,源自道家养生中的不食五谷,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养生方式。它源于先秦,流行于唐朝,又称却谷、去谷、绝谷、绝粒、却粒、休粮等。
在辟谷比较科学也比较常见的做法是不吃主食,但会通过摄入其它辅食(坚果、草药等)来调节身体的机能。从营养的角度来说,人减少了食物营养的摄入,为满足活动需求,人体开始消耗脂肪来提供能量,这样一来确实是可以减轻体重的。但显然,我们应该考虑辟谷期间,我们的营养问题。
道教经典典籍有《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冲虚经》(即《列子》)、《清静经》、《关尹子》、《阴符经》等等。
1、《道德经》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2、《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3、《黄帝阴符经》
《黄帝阴符经》又称《阴符经》。李筌分为“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人之法”、“强兵战胜之术”,全书以隐喻论述养生,愚者不察,谓兵法权谋等说或谓苏秦之“太公阴符之谋”皆离旨甚远。如《纯阳演正孚佑帝君既济真经》,通篇全部以军事术语写成,不知者初见会认定是一篇兵书。
4、《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是东汉魏伯阳所著,简称《参同契》,道教早期经典。全书托易象而论炼丹,参同「大易」、「黄老」、「炉火」三家之理而会归於一,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以玄精为丹基等等,从而阐明炼丹的原理和方法,为道教最早的系统论述炼丹的经籍。
5、《清静经》
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一卷;成书前皆为口口相传,不记文字,直至东汉年间,葛玄(164-244)笔录而成书;道教经典之一。经文大旨根据老子“清静无为”的理论推演而来,纯正理论学说,无神话色彩。经末附仙人葛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跋语。
-道德经
-庄子 (道家学派经典著作)
-黄帝阴符经
-周易参同契
-清静经
本文2023-08-18 16:52:5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3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