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最古老的两株柏树5000岁,刘彻封其将军柏,谁大谁小错了40年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8浏览:1收藏

河南最古老的两株柏树5000岁,刘彻封其将军柏,谁大谁小错了40年,第1张

今日《大河报》“谈古论今”版上刊登了《同一株古树,为啥“头衔”不一样》整版文图,说的是河南郑州登封市嵩阳书院内两株侧柏树的故事。

嵩阳书院内原有古柏三株,一株毁于明末,现存两株人称大将军、二将军,据导游说是汉武帝刘彻在西汉元封六年(前110年)游嵩岳时所封。

据说当年刘彻首先看到了上面这株现在高12米、围粗54米、树身斜卧的柏树,颇感震撼,遂封为“大将军”。

然而,刘彻往前没走多远,看到了上面这株现在高182米、围粗1254米的柏树,明显更大。

可是,作为皇帝,刘彻是“金口玉言”,前面那株已封了“大将军”没法更改,只好将这株更大些的柏树封为“二将军”。

其实,史籍中并未有这两株“大将军”“二将军”是汉武帝刘彻敕封的记载,有记载的倒是现在的卧着的“大将军”是古时的“二将军”,站着的“二将军”反而是古籍中所说的“大将军”。

一直围绕登封当地文化做系统研究的学者岳晓锋研究认为:双柏名称互换应该是在1980年代初期,距今不过40年。

“二将军”(实为“大将军”)柏树树干下部有一个南北相通的洞,树洞中可容五、六人。

据林学专家测定,这株“二将军柏”(实为“大将军”)树龄至少为4500岁,有“华夏第一柏”的美誉。

也许,四十年前两株将军柏名字的错换,不过是导游为了吸引游客编出来的故事。

嵩阳书院内“将军柏”沧桑的容颜。

嵩阳书院,高山仰止,成语“程门立雪”发生的地方,值得一游。

《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392部,2008年3月1日公布;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2392部)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51个)名单,现予公布。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这些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和利用好珍贵文献典籍,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方针,以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公布为契机,加强科学规划,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做好珍贵古籍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使中华民族珍贵的文献典籍永泽后世。 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51个) 国家图书馆 首都图书馆 天津图书馆 山西省图书馆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 辽宁省图书馆 辽宁省大连图书馆 黑龙江省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南京图书馆 江苏省苏州图书馆 江苏省常熟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安徽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湖北省武汉图书馆 湖南图书馆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重庆图书馆 云南省图书馆 山东省青岛市图书馆 河南省图书馆 湖北省图书馆 贵州省图书馆 陕西省图书馆 甘肃省图书馆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 贵州省荔波县档案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上海博物馆 山西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河南大学图书馆 河南大学图书馆 苏州大学图书馆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南京大学图书馆 复旦大学图书馆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516部,2013年3月8日公布。

国务院正式公布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上海图书馆藏北宋拓本《三藏圣教序》、徐州市图书馆藏南宋刻本《四书章句集注》、青岛市博物馆藏清蒲松龄《鹤轩笔札》稿本等1516部古籍入选该名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浙江省西泠印社、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等16家单位成为第四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收录汉文古籍1218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286部,其他文字古籍9部,3种甲骨文。这是甲骨文首次进入《名录》。《名录》收录宋元拓本71种,明清稿本76部、抄本177部;收录舆图43种,其中,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地图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质地图,也是世界上最早用于书写的纸张实物,还是西汉初即已发明造纸术的有力证明;收录的民族文字古籍,涵盖藏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察合台文、彝文、满文、东巴文、傣文、水文、古壮字、布依文等12种民族文字。

其中,西藏博物馆藏元刻本《释量论》,是继元刻《因明正解藏论》之后发现的第二部元刻本藏文古籍。这两部元刻本的发现,推翻了元代无刊印藏文文献和明代以前无藏文印刷实物的旧说。

在此次公布的16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中国嵩山少林寺、西藏博物馆、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西藏自治区罗布林卡、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等5家为宗教、少数民族单位。

截至目前,共有11375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66家单位成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据《世本》、《史记·秦本纪》等记述,江为嬴姓国。何光岳先生曰:江为“东夷族与夷的一支。江,又作 、鸿、邛、邛,音鸿。卜辞有“鸿”的国名,系以鸿鸟为图腾,以后发展成为国号”。周代江则位于今河南正阳县东南、淮水北岸。这里发现有江国故城,平面长方形面积约175万平方米,时代为东周至汉代。徐少华先生认为,江人周初以前应在东方,周公东征伐淮夷,践奄后才南迁。周穆王时及其以后,溯淮河两岸西侵,渐入中土。西周晚期,召公平淮夷,江、黄等嬴姓诸族归附于周,各自所居即成为周王室承认的封土。江为小国,春秋早期先依附于楚,楚成王曾嫁妹于江。待齐国称霸时,江又改依于强齐。

《春秋》僖公二年(前658年),“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左传》曰:“服江、黄也”,杜预注:“江、黄,楚与国也,始来服齐,故为合诸侯”。不久,江又参加了北方诸侯谋楚的阳谷和召陵之会。和黄国一样,江国因惧楚,未敢贸然参与直接伐楚的行动。即便如此,也已得罪了决意北上东进的楚国。前624年,“楚师围江”。后因晋国出兵救江,楚师暂时撤走。第二年秋天,楚穆王再次出兵,一举灭掉江国。《左传·文公四年》记载,江的亡国,大大刺痛了同姓秦国,秦穆公为之服哀。楚人灭江,秦伯为之降服{杜预《注》:“降服,素服也、}意思是秦伯公穿朴素的衣服,表示悲哀谦卑,和现在的降半旗意义是一样的。出次、不举、过数。大夫谏,(秦伯)公曰:“同盟灭, 虽不能救,敢不矜乎!(意思是虽然江国也为嬴姓,但不能相救,实为惭愧,大丢面子。)吾自惧也。

卷八㐆部殷 yīn 于身切

原文作乐之盛称殷。从㐆从殳。《易》曰:“殷荐之上帝。”

译文制作盛大乐舞叫殷。由“㐆”和“殳”会意。《周易》说:“用这盛大的乐舞奉献给上帝。” 〖作乐之盛称殷〗

此殷之本义也,如易豫象传是。引伸之为凡盛之称;又引伸之为大也。又引伸之为众也。又引伸之为正也、中也。

〖从㐆从殳〗

依《广韵》订。乐者、乐其所自成。故从㐆、殳者、干戚之类。所以舞也,不入殳部者、义主于㐆也。于身切。古音十三部。广韵于斤切是也。

〖《易》曰:“殷荐之上帝”〗

豫象传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𦒱。郑注。王者功成作乐。以文得之者作籥舞。以武得之者作万舞。各充其德而为制。祀天地以配祖𦒱者。使与天同飨其功也 辰集下殳字部殷 ·康熙笔画:10 ·部外笔画:6

《唐韵》于身切《集韵》《韵会》于巾切,𠀤音咽。《说文》作乐之盛称殷。《易·豫卦》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

又凡盛皆曰殷。《书·洛诰》肇称殷礼,祀于新邑。

又《吕𠛬》三后成功,惟殷于民。

又《尔雅·释言》殷,中也,正也。《书·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宵中星虚,以殷仲秋。《传》殷,正也,以正春秋之气节。郑𤣥曰:殷,中也。春分,阳之中。秋分,隂之中。

又《禹贡》九江孔殷。《正义曰》言甚得地势之中也。

又众也。《诗·郑风》殷其盈矣。《周礼·天官》陈其殷,置其辅。

又《春官·大宗伯》殷见曰同,殷覜曰视。《传》《注》具训众。

又大也。《礼·曾子问》服除而后殷祭。《疏》殷,大也。大祭谓之殷祭。《庄子·山木篇》翼殷不逝,目大不覩。《注》翼大逝难,目大视希,故不见人。

又当也。《史记·天官书》衡殷中州河、济之闲。《正义曰》衡,北斗衡也。殷,当也。言斗衡当黄河、济水之闲地。

又国号。《史记》契始封商,后盘庚迁都殷墟,改号曰殷。《书传》殷,亳之别名,在河南。

又姓。《史记·殷本纪》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北殷氏。

又齐人言殷声如衣。今姓有衣者,殷之胄。见《礼记注疏》。

又《尔雅·释训》殷殷,忧也。《诗·邶风》忧心殷殷。《释文》殷,于巾切,又音隐。

又俗谓周致为殷勤,别作殷。

又《集韵》倚谨切《正韵》于谨切,𠀤音隐。雷发声也。《诗·召南》殷其雷,在南山之阳。或从石作磤。

又殷殷,盛貌。《史记·苏秦传》輷輷殷殷,若有三军之众。《扬雄·羽猎赋》殷殷轸轸。

又《集韵》《韵会》𠀤于靳(jìn)切。音㒚。《庄子·外物篇》其不殷非天之罪。《注》殷,当也,中也。○按当与中皆去声读。

又《广韵》《正韵》乌闲切《集韵》于闲切《韵会》幺闲切,𠀤音黫(yān)。赤黑色也。《左传·成二年》左轮朱殷。《杜注》血色久则殷。殷,音近烟。今人以赤黑为殷色。《杜甫诗》曾闪朱旗北斗殷。《白居易诗》白珠垂露凝,赤珠滴血殷。具读黫yān。

明代,由于岭南在经济上繁荣,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岭南造园文化开始学扬州,后学苏州,有不少仿效江南园林的痕迹。

与此同时,其自身特色则仍发扬了花石取胜的传统,利用气候条件之优势,突出明显的热带风光特色,并营造了一大批享有盛誉的私家庭园。明代后期见于古籍的私家宅园很多。广州城的四郊就有不少引人入胜的园子。

如朱氏园“在会城东北,倚山为之,松竹交荫,花草争妍,驯禽飞舞于轩樨,图史高拥于左右,曲径闲庭,高堂密室,在在足娱心目,盖幽居之最胜者也。”

陈子壮在大东门外元运里的洛墅,“广筑精舍,竣池为湖十余亩,斜跨弓桥,置画舫其中。”

陈子履在城东有东皋别业。这是一座颇有诗意的园林,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详细地描述了东皋别业的迷人景色:湖中有楼,环以芙蓉、杨柳。三白石峰矗其前,高可数丈。湖上榕堤竹坞,步步萦回,小汊穿桥,若连若断。自挹清堂以往一路皆奇石起伏。羊眠陂陀岩洞之类。

与花林相错,其花不杂植,各有曹族,以五色分区。林中亭榭以其花为名,器皿几案窗棂,各肖其花形象为之。花有专司,灌溉不摄。

如此气派和富有韵味,毫不逊色于江南园林。

在城西有南汉旧迹上所建的花坞、华林园、西园。在城南有望春园、芳华苑、南园。在城西南花棣,“居人以艺花为业,士大夫园林亦多在焉,楼台绣错,卉木绮交。”

在白云山南麓濂泉坑一带,还有陈子壮依山建筑的云棕别墅。环绕面积百余亩的宝象湖,布楼馆10余所,园内大量种植梅、竹、柳和荔枝。

在越秀山南麓,有李时行的小云林,又在此基础上改建成继园。在城北有芳春园、桃花夹水一两千米,可以通舟。在城西有吴光禄所筑的西畴,梅花最盛。在小北门内有寄园,在河南有郭家园、天山书院。

终极破甲武器:锤在古籍上的征战史

在古代,将锤类武器统称为“椎”。但是椎仅仅是锤的原始形态,在西周和之后的春秋及战国时代,便已经有了一定的分野。长杆的在与钝刃结合后逐渐演变为殳及后世的棒类武器,在宋代演变为诸多形制,明代的刀棒或大棒也属此类。另外短柄的则就演变为后世的锤、骨朵等武器。在战国时期,锤或者椎并不常用于战阵,但是却有诸多使用记录,笔者便将其中最著名的两个例子记载如下。

其一、窃符救赵

《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信陵君利用屠户朱亥,用大锤诛杀了晋鄙,方才取得了军权救援赵国。“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王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吾今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其二、椎击秦皇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秦灭韩,韩人张良为韩报秦仇,悉以家财求客刺秦始皇,“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可见当时椎这种武器比较沉重,可以挥击也可以投掷,都是非身强力壮的勇士不能使用。但是因为杀伤威力过剩,所以在直到隋唐之前,“锤”并不运用于军中为制式武器。但是在唐代则有《唐律疏议》中记载“狱官令”中则出现了类似于带头短棒的刑具。在五代时期,因为盔甲技术的升级,同时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影响,打击类武器开始大行其道。宋代首先出现“骨朵”记载的是宰相曾公亮编纂的《武经总要》,其中记载为:“蒜头骨朵以铁若木为大首,迹其本意为脉(胍)肫,大腹也。谓其形如脉(胍)而大,后人语言为 以胍为骨,以肫为朵。其首形制不常,或如蒺藜,或如蒜头,俗以随意呼之。”

从史籍和考古学资料上看,在当时不单是宋朝,辽、金、西夏也都使用这种兵器,因为它本来就是由草原牧猎民族自上古便常见的格斗兵器,最适合于骑马作战。同时骨朵也常作仪卫兵器使用。《宋史仪卫志》:“凡皇仪司随驾人数,崇政殿只应亲从四指挥,共二百五十人,执檠骨朵,充禁卫。”河南禹州白沙北宋一号墓,以及内蒙古、辽宁或其他地区的辽、西夏、金墓壁画中,也都有手执骨朵的仪卫形象。在战场上锤虽非制式兵器,但作为杂式武装,也多有士兵和将领使用。如《宋史岳飞传附子云传》中记载:“每战,以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登城。攻下随州,又攻破邓州,襄汉平,功在第一。”这段记载在后世也被小说、戏曲等采用并有诸多改编,如著名京剧《八大锤》等。

宋、辽以后的蒙古、元,锤、骨朵是骑兵擅用的兵器,近战肉搏,得心应手。此时的锤的形状多为瓜形,六棱或八棱。明清两代仍沿用元代的瓜锤,有铜制的,也有铁制的。同时也把它做仪仗使用,装长柄,锤首鎏金鋈银,称为立瓜或卧瓜。除了用作普通肉搏外,就如从战国时期的两个故事中看到的,锤还可以用作投掷,因此其也派生了一个亚形。其形状呈球形或方体,与骨朵大同小异,但没有装木柄的銎孔,而在球体的顶端或方体的一侧铸有半环形钮。通过环钮系上绳索,投掷击杀敌人,时人形象地称之为流星锤,也叫做飞锤。

一般多做暗器使用,对于战国时代只能掷出无法收回的缺点,也通过加以绳索进行改进。明天启年间茅元仪编纂的《武备志军资乘器械三》中记载了其使用方法:“锤有二,前者为之正锤,后面手中提者为之救命锤。”意思便是使用时,前面之锤用于击敌,后面的则用于防备。前一击不中时,用后面的锤以防不测。这种流星锤在先秦的鄂尔多斯草原牧猎兵器也可以见到,有的呈球形,外面突出乳丁,有的作多面体,还有的呈秤砣状。不论其形状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一个鼻钮。它们既可以穿上绳索做流星锤使用。还可系短索,索上再接短柄,做链锤使用,若甩动起来,其击打力度比普通骨朵更强。后来,元朝的蒙古骑兵也使用这种链锤,锤的形状多呈六角形。而在明代火器普及后,锤的作用和大多数的打击兵器一样日渐式微,尽管清代仍有使用,但是多是充作表演或者礼仪所用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