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年号都出自中国典故,新年号也是这样的吗?
日本公布了新的年号——“令和”,随着日本天皇5月1日的退位,“平成”这个年号也完成了自己31年的使命,随着明仁天皇一起成为了历史。
要知道现在汉文化圈中唯一还使用年号的国家就是日本,年号制度的起源国中国也在清朝灭亡后废止了两千多年来的年号制度。
“令和”作为日本自公元645年以来使用的第248个年号,这次却和之前的年号大不一样,因为这是日本头一回使用和中国典故无关的年号。
按照惯例,日本年号一定是取自中国典故,原因呢很简单,就是年号制度是日本在唐朝时期向中国学来的制度,据统计日本的年号大约都出自中国106部传统文化典籍中。其中年号出处最多的就是《尚书》,达到了37次,其次是《周易》,达到了27次,再其次是《诗经》,达到了15次。
由于中国长期领先于日本,向日本输出大量先进的文化,甚至很多时候,日本的年号都是直接照抄中国的年号。
最明显的是唐代,当时日本非常积极的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包括像是年号也都直接拿来就用,比如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日本清和天皇也就直接把年号定为了“贞观”,唐德宗的年号是“贞元”,日本圆融天皇也就直接把年号定为了“贞元”。
日本天皇退位
有些读者可能会问了,日本这一千多年来也用汉字,难道就没有诞生自己的典故的年号吗?
还真没有,原因很简单,日本最古老的传统和歌集《万叶集》中虽然有各种日本传统典故,但是日本的年号必须为两个有实际意义的汉字,《万叶集》里面的汉字只是表示日语发音的片假名,不满足两个汉字必须有实际意义的要求。
其他的日本古籍中的典故则归根到底还是来自中国。比如日本二战中用的年号“昭和”就来自《尚书》中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退位的明仁天皇用的年号“平成”则是出自《尚书·大禹谟》“地平天成”。
一直用中国典故来作为日本的年号对于日本国民来说也是很难接受的,一直以来年号“去中国化”成为了日本政府的大难题。
日本天皇访华时特别提出要去西安碑林看看自己的年号出处
最终在年号的选择中,“令和”作为两个出自日本古籍中的汉字,当选成为了日本新的年号,这也是1374年以来,第一次日本年号没有出自中国典籍。
按照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解释,“令和”代表了希望,蕴含了在人们美丽心灵相互靠近之中,文化诞生并成长的意思。
在中国外交部记者会上,也有日本记者提问道:日本年号第一次没有出自中国典籍,中方如何看待这次变化。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回答也很干脆:这属于日本内政,我们不做评论。
日本天皇访华
那这次日本年号真的就完全出自日本典籍而和中国无关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次的年号“令和”出自前面所说的日本古籍《万叶集》,虽然《万叶集》源自日本传统文化,但是却无法抹去中国文化对其的影响,在诗歌的题材、形式以及表现方法上都借鉴了中国的诗歌。
更为关键的是,在《万叶集》成书的时候,日本并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只能用汉字来作为注音符号记录下来。由此可见,如果日本年号推根溯源的话,其还是来源于中国文化。
晚清、民国年间中国古籍流入日本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构成了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侧面。一般来说,近代中日书籍交流之路的打通当在甲午战争之后。进入20世纪,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这一时期,内藤湖南、田中庆太郎、长泽规矩也是三位有代表性的来华访书学人。
徐福东渡在历史上是流传了很久的故事,是真的发生过。为什么秦始皇会如此的信任徐福?因为他懂得怎么对秦始皇投其所好,在知道秦始皇需要神奇药物的时候,徐福就找上了门,说在海上中有三座仙山,那里可以找到长生不老药,秦始皇当时听了立马就派人出去找,只是无功而返,不过秦始皇是不会轻易放弃的,所以就派了徐福去找。
队伍徐福来说,来是一个很有心思的人,知道自己要怎么做,比如回不来了,不想回来了,就做好生活在那边的准备。
所以出发时候,带了三千的童女童男,还有工匠,还有种子,感觉这并不是去寻找长生不老药,而是大迁移,明着就是带着这么多人可以种地,可以盖房,可以传宗接代,所以从中可以看出徐福是想的多么仔细,所以在船只上的考虑,徐福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船要好,要大也是比较简单的了,因为秦始皇几乎完全满足了他的要求。后面也有了“蜃楼”来形容徐福的船队。
如此的安排仔细,对于东渡到所谓的仙山,是非常有可能的,这就是说东渡到日本有巨大的可能,在很多的记载中也表明祝福他们到了日本。
在这里,徐福可以东渡到日本更多的是他的决心还有心细,如果没有这个决心,在危险的海洋中漂泊是很危险的,如果不细心,坐的船小,也容易发生危险。换句话说如果秦始皇只是简单得把他排出去找药,带一些士兵,估计结果就不一样了。
昆布是晒干的海带吗?
不是,两者就不是一种东西,虽然长得有点像。
海带:
一般人在说海带的时候,其实可能想的是市面上所有能吃的藻类植物(海带、鹅掌菜、裙带菜),然而海带应是特指褐藻门游孢子纲海带目海带科海带属的藻类植物海带(Laminaria japonica Areschoug)。
《尔雅释草》说起,书中将海藻分为“纶”和“组”两大类,较宽的称为“纶”,叫长的称为“组”,昆布就是“纶布”的变音,作为一种药用海藻被人们食用。
昆布:
接着说昆布,古今药用昆布多有同名异物现象,而现在中国的昆布则指翅藻科植物昆布(Ecklonia kurome Okam)又名鹅掌菜,所以昆布和海带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昆布”原音“纶布”,入药及运用首载于魏晋年间成书的《吴普本草》,到了唐代中日交流频繁,日本的古籍中才首次出现了“昆布”的记载。
现《中国药典》中认为由海带科植物海带或翅藻科植物昆布入药的皆可。以上便是昆布与海带的区别和联系。清代《记海错》中说道,“昆、纶声相近,是昆布即纶矣,而海带则组也。”这也是较早有文字记录的昆布与海带的区分。
从植物学上,昆布与海带有着严格区分,昆布属于赤藻科,海带属于海带科,赤藻科和海带科同属于海带目,因此二者可称为“堂兄弟”。
日本自古以来位于我国东海边的一个岛屿国度,因此他们历朝历代都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使得日本人从骨子里都离不开中国文化。可惜日本在考古方面出土的相关文物少之又少,为此日本人总喜欢收集一些中国古文物,当年日本人就提出想要获得我国秦朝辛追夫人的头发,哪怕是给他们一丁点也可以,为什么日本非要获得此物呢?他们究竟想研究什么?
关于辛追夫人墓发现,时间得追溯到1971年。当年,有一支解放军战术在马王堆周围挖造防御设施,起先上级指派是任务是要让士兵们挖防空洞,然而正当士兵们挖着挖着就突然在遇到了坊间传说的“鬼火”,而且鬼火出现的非常频繁,闹得人心不安,此事在当时很快被人人相传,沸腾异常。于是湖南博物馆为了破除人们的疑惑,就拨款六千元派出一支考古团队前去探个究竟。
当时的6000元是一笔可观的数目,然而挖掘工程太繁重,资金还是显得很紧张,作为考古团队的工作者们为了出色完成这个任务,就特意征用了几十名忏悔的盗贼者,给他们戴罪立功的机会一起参与了这次的考古工作。
当人手配备好后,湖南博物馆的考古人员们才开始动工挖掘,不久挖掘者就发现了一层古代棺椁,众人看之极为兴奋,当挖完之后又发现下面还有着第二层墓葬棺椁,于是又加班加点的挖掘,直到第二层挖出土后,又出现了第三层第四层古墓堆。
随着不少的珍贵文物被发现,考古人员开心又激动,当地人也为之震惊。当大家挖到最后一个棺椁的时候,气氛更加紧张,人们把棺材盖轻轻的揭开,发现里面盖着一张古旧帛画,形状略像一个T形,不仅如此,考古工作者还惊喜的发现了一具保存相当完整的古代女尸,就是后来出土的辛追夫人遗体。
辛追夫人遗体被出土后,人们发现她的骨骼皮肤都保持的很完好,周身略微润软,一些骨关节还可以扭动,而且软结缔部分还有一些弹性,相比以往出土的尸体,辛追夫人尸体算是一具较为新鲜的文物女尸。而且据断定,辛追夫人生于公元前217年,是秦朝五年,长沙国丞相利苍的结发妻子,据现今已约达2100余年。
随着辛追夫人尸体的面世,全球考古界都为之震惊,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日本。日本考古学者转头就过来讨要我国辛追夫人的头发,这个要求在当时一度困惑了许多人,就算官方高层人员也想不明白日本人要发头想要做什么。
后来,有人猜测日本人想获得辛追夫人头发的原因可能跟“长生不老”有关,当时的日本人想通过研究辛追夫人的头发来破解人类基因密码,如果成功的话就有望揭开长生不老的秘密,原来日本竟然有此野心。
还有一种原因难以启齿!是跟古尸的DNA有关,2002年的时候我国连云港又发现了一具汉朝的尸体,于是专家就特意提取了该尸体的DNA作研究,其成果鲜有人知。但对于古尸DNA的研究却是十分令日本人着迷的,特别是古代尸体属于罕见的文物,十分难找。
根据日本的古籍记载,他们的历史大约拥有2000多年,刚好是在我国秦朝时期,所以日本人可能就想获得辛追夫人的头发,从中提取DNA,然后跟日本人的DNA做相关检测,从而去求证探索日本的真正起源。因为辛追夫人尸体在70年代发现,此时中国的DNA领域还无从谈起,当时看到日本人迫切想要的时候,周总理也只能表示:“不说出真实目的,一点头发都不会给”。
喜欢建盏,喜欢其工整的器形,喜欢其多变的斑纹与兔毫、油滴斑纹相比,曜变更受盏友们的喜欢。日本古籍《君台观左右帐记》曾记载,“曜变,建盏之无上神品,乃世上罕见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围绕之玉白色晕,美如织锦,万匹之物也”。很多盏友会问,既然曜变盏这么值钱又这么少,为什么会流传到日本去了呢?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来一探究竟。
在古代建盏中的三种盏价值排名,兔毫值3千匹,油滴值5千匹,而曜变最贵,上万匹!是油滴的2倍以上。在我国宋朝时期,一匹绢的价格最高4贯钱,5贯钱就等于一两黄金了,一万匹绢的概念将近黄金万两了,价值连城,足够换一座日本战国时代的古城!
这足已体现曜变无疑是建盏中最难得最珍贵的,没有之一。曜变盏的烧制难度非常高,成品率低到根本无法想象,我们要从几百万中去寻找,且只是起步的数量,其稀有程度要从乃至千万件中去偶然发现一只,不可复制,无可量产。我们都知道流传至今的曜变盏完整的只有三只,都在日本,而中国只在杭州出土了半只残件。
既然这么值钱这么少,为啥还都流传到日本去了呢?
1、人类对未知的总是恐惧的,曜变盏如此稀少,十万分偶然的情下才得见一次,必然是惊奇的,加之曜变盏妖艳瑰丽,充满神秘色彩,不知烧出此物是福还是祸,窑工们担心是否是上天的惩罚和诅咒,莫不是不祥之物?怎么办?答案:毁之或送人,撇清关系。
2、烧出如此罕见之物,若是被朝廷发现,视为珍宝,要求再出,万一烧不出怎么办?为了保险起见,为了安稳生活平安无事,还是同样的答案:毁之或送人,撇清关系,最好永除后患。
总而言之,曜变盏不得已消失在宋时,国人视线中。日本收藏的三只曜变传说是一位来中国进修的日本僧人意外所获,随后带回日本了,流传至今。
流失的曜变虽然可惜,不过好在他们还保存完好无损,曜变稀有,若能挖掘出一只完整的曜变盏,必为国家珍藏之国宝。
本文2023-08-18 17:21:4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3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