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有关宋朝社会风土人情的书籍,最好有图片!
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分为北宋和南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宋真宗、宋仁宗时期步入了盛世,北宋初期加强了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问题。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南迁建立了南宋。后期,抗蒙战争连年,到1276年,元朝军队占领临安,1279年,8岁的小皇帝赵昺被大臣陆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厓山海战后,宋朝彻底灭亡。宋朝灭亡是“崖山之后无中国”,但是两宋时期民族融合和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对外交流频繁,文化艺术发展迅速,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上面提到几本有些我不敢苟同。
我推荐几本
入门级:
1《宋代城市生活长卷》--专门写日常生活,而且基本都写平民老百姓。
2《行走在宋代的城市》--与上面那本类似,不过比较类似小说。
进阶级:
1《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比较古板一点,不过详细
2《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法兰西学院院士谢和耐作品,水平无容置疑。
3《宋代开封研究》---长野工业专门学校教授的专著,比较专业,慎读。
4《东京梦华录》---北宋人亲身经历写成,后世研究开封基本都要读此书。
5《梦梁录》---南宋人亲历临安后写成。
6《唐宋变革论》--京都学派开山鼻祖内藤湖南提出,讲的宋代之于唐代生产力大幅度提升和生活和制度方式的变革。
经济史:葛金芳《宋代经济讲演录》《中国经济通史+第5卷宋辽金时期》,漆侠那本太多讲农业了,没必要全部看完。
(以上资料大部分都可以在新浪爱问共享资料中下载到)
袁腾飞那本说句不好听简直就是乱来,研究深入一点的人根本不看
我推荐几本:
社会生活史:
1《宋代城市生活长卷》--专门写日常生活,而且基本都写平民老百姓。
2《行走在宋代的城市》--与上面那本类似,不过比较类似小说。
3《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法兰西学院院士谢和耐作品,水平无容置疑。
4《梦回宋朝》----讲历史人物的,文笔不错。
5《东京梦华录全译》----北宋孟元老的回忆开封旧事。
战争史:
《经略幽燕》、《拓边西北》-----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写的,水平非常高。
小说:
1《北宋生活顾问》、《南宋生活顾问》----作者是个女人,文笔很细腻。
2《新宋》---很有意思的一本小说,但是要有点耐心。
以上都能在新浪爱问共享资料网站中下载到。
宋代丛书除了首创体例的《儒学警悟》之外,当以左圭的《百川学海》影响最大。左圭字禹锡,号古郧山人。此书编于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书前有左氏自序,书名《百川学海》取自于西汉扬雄“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一语。书中汇集唐宋人著作为多,间及两晋南北朝人著述,共计一百种,一百七十四卷,以天干为序,编为十集,每集包括十种著作。许多唐宋人的杂著,特别是一些农学典籍,如唐代陆羽《茶经》,宋代蔡襄《茶录》、《荔枝谱》,释赞宁《笋谱》,范成大《梅谱》、《菊谱》等藉此以流传。这部丛书虽成于《儒学警悟》之后,但《儒学警悟》收书仅六种,且都是宋人著述,而《百川学海》则搜集丰富,跨越数代,所收书包罗经、史、子、集四部,奠定了综合性丛书庞杂、总聚的规模。此外,《百川学海》成书后,不仅曾在宋代刊刻,明代又两度重刻,流传较广,其对后世丛书刊刻的影响,超过了《儒学警悟》。因此,民国时陶湘在影刊《百川学海》的序中说:“若求其搜采渊宏,体例完备,于学术得融贯之益,于原书无割裂之嫌,合四部以成编,如百川之归海,名实相副,巨细无遗,开从来汇刻之风,为后世丛书之祖者,惟左氏《百川学海》,庶几足以当之。”可见《百川学海》在丛书发展史上的地位并不次于《儒学警悟》。该书现有宋刻本一种,明刻本两种,民国影刊本两种。各种版本的卷数和每集所收种数不同,编排次序也有差异。
宋刻本,指宋代刻印的古籍。宋刻本印书多用皮纸或麻纸,文理坚致有韧性。版式疏朗雅洁,版心下方往往有刻字工人姓名和每版的字数。在古籍善本市场上,宋刻本无疑是皇冠上的钻石。自明代中后期以来,宋刻本一直受到学者、藏书家的特别重视。早在明朝,宋刻本已有“寸纸寸金”之说。明末崇祯年间,著名刻书家、藏书家毛晋,其家藏图书达89000多册。他为搜寻宋刻本,在其藏书楼“汲古阁”门前,悬挂征求启示。据统计,今天在整个中国所能找到的宋刻本,总量不会超过1200部,多数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宋刻本之所以被誉为是中国古籍中的瑰宝,除其存世稀少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明清所刻印五代以前的书籍,差错讹误甚多。不少学者借助宋刻原版,校正明清以来所刻古籍的讹误,恢复古籍的真实面貌。宋版的版式设计堪称精致。文字的分布极为讲究,板框的高广与行格的多寡,都以事先设计要求的字体大小及每行字数的比例而定,大字本每半页七八行,每行约十五六字以下;小字本每半页十三四行,每行约二十三四字以上。如今流传最多的是每半叶九到十二行,每行十八到二十二字的中字本刻书选用字体,各地风格不同。浙本多用秀丽俊俏的欧体字;蜀本多用雄伟补拙的颜体字;建本字体介于颜、柳之间,横轻竖重。印书用墨也很讲究,色泽清纯匀净。官刻书多在卷末镌校勘人衔名,私刻和坊刻本多在卷末镌刻书题记或牌记。宋代,政府对校勘十分重视,甚至由皇帝亲自过问,聘请专家把关。为了保证刻书质量,官方还采取若干措施。如规定刻板前需要进行三次校正,即校勘官校完,送复勘官复校,再送主判管阁官三校,这样才可以拿去刻板。而刻板完成,对版样还要再校对。此外,还要在卷末刊载经手校勘的人的名字,以示责印书的纸张,多就地取材,采用桑树皮、楮树皮、竹子为原料。就其质料来说,多数都是皮纸和竹纸(采李致忠说)。宋代刻印之书,由工于书法的人缮写上版,字体既美,校刻亦精,字体大都采颜、柳、欧阳笔法,其风格北宋质朴,南宋挺秀。所谓“纸坚刻软,字画如写”(明高濂《遵生八笺》)则是宋刻本的共同特色
宋朝:宋史
《正说宋朝十八帝》《宋史演义》《行走在宋代的城市》《国史大纲》《宋朝典章制度》
明朝:明史简述
明代-历史-通俗读物
大明王朝之谜
国榷》
《吾学编》
《续文献通考》
《西园问见录》
《弇山堂集》
《弇州史料》
《国朝献征录》
《续藏书》
《万历野获编》
《名山传》
本文2023-08-18 18:09:1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3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