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结婚彩礼,古人比起现代会更难一些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8浏览:1收藏

同样是结婚彩礼,古人比起现代会更难一些吗?,第1张

要说古代的彩礼,就必须说到“六礼”。根据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礼记•昏义》记载,古人结婚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结婚时的“六礼”是古代贵族必须遵循的结婚程序,如果是头婚,“六礼”必须具备,缺一不可。此外,先秦时期庶人娶妻没有这么严格,省去了“问名”和“纳吉”两个程序。原因是先秦时期的庶人地位低,没有名字,也没有宗庙,所以省略了“问名”和“纳吉”。这种风俗,一直沿用到了清代。当然,现代也有“问名”,主要是拿去核对八字,只是一个形式,无伤大雅。

古代婚姻

在“六礼”当中的第四个程序“纳征”又叫“纳币”,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彩礼”。此外,“征”即“成”的意思,使者纳币以成昏礼。按照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缴纳了彩礼,婚事就成了。

现在的“纳征”其实就是送钱,阔绰一点的送房子和车子。那么古代“纳征”男方会送什么东西呢?由于每个朝代不一样,所以“纳征”时给的彩礼也不同。

先秦时期的“纳征”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庶人和贵族是不能相比的,所以对于“纳征”送的物品也各不同。那么,在先秦时期庶人和贵族主要送什么物品呢?

天子纳妃

根据《礼记》的说法:“庶人则缁帛五两;卿大夫则玄纁,玄三纁二,加以俪皮;及诸侯加以大璋,天子加以谷圭。”意思是:庶人娶妻用布帛一匹。卿大夫娶妻时则用三匹黑色布帛和两匹浅红色的布帛,外加成对的鹿皮作为彩礼。诸侯娶妻用宝玉,天子娶妻用礼玉作为彩礼。

春秋时期平民老百姓结婚主要送一匹布,所以《礼记•杂记下》就说:“纳币一束,束五两,两五寻。”在先秦时期,计量单位是十个为一束,一束为五两,一两为五寻,一寻为八尺。合计一束为四十尺,即“一匹布”。一匹布有40尺,那么有多少米呢?按照现在的算法据说有13米多长,按照周代的算话有8米多长。古籍很多人在幻想,如果是现在多么希望一匹布就能娶一个老婆。别以为在古人结婚就很容易,在先秦时期这么长的布料,不是普通人都能消费的起的。

两汉时期的“纳征”

根据《白虎通•嫁娶》对纳征的记载:“纳征玄镇、束白、俪皮,玄三法天,维二法地也。阳奇阴偶,阴阳道之大也。离皮者,两皮也。”汉代贵族男子结婚讲究五行阴阳调和,婚礼制度基本与先秦时期的婚礼制度相同。比如,皇太子娶妻必备黑色和浅红色的布帛三匹外加两张麋鹿匹,总共有三十种物品作为彩礼。那么,民间用什么物品作为彩礼呢?

根据唐代杜佑在《通典》对汉代纳征的记载:“后汉之俗,聘礼三十物,以玄纁、羊、雁、清酒、白酒、粳米、稷米、蒲、苇、卷柏……凡二十八物,又有丹为五色之荣,青为东方之始,共三十物,皆有仪俗。”

由于民间结婚“纳征”与贵族送的彩礼无法相比,所以在汉代民间效仿贵族们的做法,采用三十种常见的物品来代替。《通典》所说的这三十种物品,普通百姓家庭基本能备齐,且这些物品,也具有很深刻的象征意义。所以,象征意义重大,不比贵族所送的彩礼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纳征”

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八年(公元287年)皇太子结婚,“纳征”所用物品为“玄纁束帛加谷珪,马二驷,羊雁酒米如故。”晋武帝的婚礼制度是按照两汉三国时期的婚礼制度来的,纳征所送的物品与前朝相同。到了后期皇太子结婚时所送的彩礼为白羊一口,玄纁帛三匹,绛二匹,绢二百匹,兽皮二枚,钱二百万,玉璧一枚,酒十二斛,白米十二斛(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考证:1斛=1石,汉代1石=2斗,1斗=135斤,1石=27斤米。)马六匹。

古代美女

南北朝时期,南北婚俗各有所异。南朝是汉人建立的王朝,而北朝属于汉化的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所以,南朝政权大多按照两晋时期的婚礼来制定的。

南朝宋明帝泰始五年(公元469年),太子纳妃,皇帝想用谷珪和虎皮作为彩礼。礼仪官认为玉器和虎皮不够隆重,必须加豹和熊皮。后来,皇帝应允,太子纳妃用玉一块,虎皮两张。外加豹、熊罴皮各两张。

而北齐的纳征之礼,比南朝所送的彩礼要丰富许多。皇子结婚用黑色的布帛3匹,浅红色的布帛两匹,丝帛十匹,大璋一个,虎皮两张,锦采六十匹,绢两百匹,羔羊一头,羊四头,牛犊两头,酒黍稷稻米各十斛,从车百乘。

此外,文武百官所送的彩礼也有严格的规定,一品以下至从三品用璧玉,四品以下璋璧皆无,兽皮2张;百官一品以下至从五品用豹皮两张,六品以下至从九品,用鹿皮两张,锦彩六十匹。

还有新婚时迎接新娘的从车也有限制,皇子有一百辆,百官一品五十辆,二、三品官员三十辆,四、五品二十辆,六、七品十辆,八品以至庶人五辆马车。南北朝时期平民所送的彩礼,与隋唐时期民间所送的彩礼大体是相同的。

隋唐时期的“纳征”

《隋书•礼仪志》载:“后齐聘礼,六礼皆用羔羊一口,雁一双,酒黍、稷、稻、米、面各一斛;自皇太子与王以下至九品皆同;流外及庶人则减其半。”隋朝皇太子与封王“纳征”时用“玄三匹,纁二匹,束帛十匹,大璋一,兽皮二, 绢二百布, 羔羊一口, 羊四口, 犊二头, 酒、 黍、稷、稻面各十斛。”这个和北齐皇族纳征时所用的物品是相同的。而唐朝的婚礼也沿袭了隋朝的制度,不过对大臣的纳征物品作了规定。

隋唐美女

根据《新唐书》的记载:其诸臣之子,一品至于三品为一等,玄纁束、乘马,玉以璋。四品至于五品为一等,玄纁束、两马,无璋。六品至于九品为一等,玄纁束、俪皮二,而无马。俪皮二,内摄之,毛在内,左首,立于幕南。其余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大抵皆如亲王纳妃。

唐朝大户人家一般采用“以聘财为信”,按照个人的财力来酌情给予的彩礼。普通老百姓,讲究吉祥,与汉代民间婚礼同俗。按照《酉阳杂俎》的说法,隋唐民间的聘礼固定为九种:“合欢、嘉阿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棉絮、长命缕、干漆”,各项物品皆有祝福夫妻爱情永固的意义,比如:“胶漆取其固;绵絮取其调柔;蒲苇为心,可屈可伸也;嘉禾,分福也;双石,义在两固也。”唐朝民间结婚与汉代的民间“纳征”时所用的聘礼差不多。唐朝只是对汉朝纳征时所用的30种物品做了缩减。虽然说这些东西不值钱,但是象征意义很大。

宋朝时期的“纳征”

宋朝“纳征”叫“纳财”,婚嫁讲究轮财力说媒,无论是贵族还是庶人,基本跟财力挂钩。根据《宋史•礼志》记载:“诸王纳妃,用金器百两,彩千匹,钱五十万,锦绮、绫、罗、绢各三百匹,销金绣画衣十袭,真珠翠毛玉钗朵各三副,函书一架缠束帛,押马函马二十匹,羊五十口,酒五十壶,系羊酒红绢百匹,花粉、花幂、果盘、银胜、罗胜等物。” 这只是宋朝贵族纳征时所用的彩礼,而在纳采的时候还要用羊二十头,酒二十壶,彩帛四十匹。羊、酒、彩各加十,菜叶一百斤,头嬃巾段、绫、绢三十匹,黄金钗钏四双。

在之前的朝代,大多数是用大雁和鹅,而宋朝贵族都不用雁。可以说宋人结婚非常的奢华,不得不说宋朝的确是一个富裕的朝代。即便是宋朝,面对战争也奉行“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尽量不使用武力!”所以,宋仁宗在位期间与辽国40年没动用兵革。在宋仁宗去世时传到辽国,辽道宗耶律洪基还为其建立了衣冠冢,辽宋40年没有打仗,这跟宋朝的财力庞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古代彩礼

虽然说,贵族很奢华,但是民间并非这么大的财力。朱熹在《家礼》中说:“纳币少不过两,多不过十,今人多用钗钏洋酒果实。”也就是说,民间男子娶妻纳币不用像宋朝贵族那样“宗室子聘礼赐女家白金五千两”。 普通的富贵人家也没有那么多钱,所以大多数用金钏、金锭、金帔坠“三金”居多,外加一些酒水和果品即可。

在《东京梦华录》中也记录了当时宋朝结婚时的场景:“凡娶媳妇,先起草帖子,两家允许,然后起细帖子,序三代名讳,议亲人有服亲田产官职之类。”除此之外,男方家的亲人还可以到婆家看新娘,如果看中就以钗子插头上,谓之“插钗子”;如果不如意,就留下一两端彩缎,与之压惊,则此亲不成功。从朱熹的《家礼》和《东京梦华录》来看,民间也没有那么奢华,不过宋朝的皇室将婚礼办的确很奢华隆重,其他朝代为之失色。

明朝时期的“纳征”

明朝婚礼制度,于正统七年(1442年),明英宗朱祁镇大婚时开始制定仪。根据《明史》的记载:“纳征用玄纁、束帛、六马、谷圭等物”并制词:“兹聘某官某女为皇后,命卿等持节行纳吉、纳徵、告期礼。”皇太子纳妃,傧相出告,使者入陈玉帛礼物,不奠雁,宣制曰:“某奉制告成。”

古代新娘

明朝的庶人婚礼,在《明史》当中也有规定:凡庶人娶妇,男年16,女年14以上,并听婚娶。婿常服,或假九品服,妇服花钗大袖。其纳采、纳币、请期,略仿品官之仪。有媒无宾,词亦稍异。亲迎前一日,女氏使人陈设于婿之寝室,俗谓之铺房。至若告词、醮戒、奠雁、合卺,并如品官仪。见祖祢舅姑,舅姑醴妇,亦略相准。

在明代的婚礼,南北嫁娶礼俗各异。南方纳征,常用钗币、酒牲、梹榔,随俗。上户通用的银子不过15两,中户所花费不过10两,下户花费不过6两。在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年间,明代学者黄佐在《泰泉乡礼》中说:“近日纳采、纳征者,止用细茶一盒,纳钗物其中,尤为简便,可以通行。其送礼之人,非隔水路者,毋得多与铜钱,下程惟待以酒饭。”从黄佐的记叙来看,在明代的南方娶妻用一盒茶叶和金钗就可以将老婆娶回家。

清朝时期的“纳征”

根据《清实录•顺治朝实录》记载:清朝的婚娶有纳币之礼,和硕亲王、及和硕亲王未分家之子。纳币时用“珍珠、金、银、花缀、糚缎、蟒缎、素缎、袍、褂、裙、共九袭。蟒缎、素缎、衾、褥、七床。外加金项圈一个。”对于一个皇族而言,从纳币的物品来看不是很奢侈,即便是普通富豪在当时也能出得起。

清朝美女

清朝的平民结婚的时候,用一套衣服,被褥一床,金耳环一副。定期的时候用羊一只,酒三坛。娶妻时宰猪、羊、二口,酒五坛。从《清实录顺治朝实录》来看,婚礼很朴实。不过,对于清朝普通家庭而言,用金耳环,宰猪羊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当时应该也很隆重了。

除了史书里面有记载关于 “纳征”,清朝从很多文学作品当中也可以看到,比如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到第三日,娄府办齐金银珠翠首饰,装蟒刻丝绸缎续罗衣服,羊酒、果品,共是几十台,行过礼去。”这是民间大户结婚所使用的物品。像清代学者姚廷遴在《历年记》中自叙中说:“送纳币礼20两,并报日结亲。三月,又付银30两,赎祖母膳田卖钱清芝者。初十日,叔祖备酒送余往乡,临行,大伯送铺盖一副,二伯送银四两,叔祖又赠我四两。”在清朝时期,一两的银子价值1000-1500枚铜钱。一出手就是几十两,应该是大户人家了。如果说有钱,出手都很阔绰,七大姑八大姨都有钱拿。

此外,在清代浙江婚俗,纳采与纳征合并,先用婚书拜帖书二姓合姻之礼,聘金多少不同。多至二、三百元,少则至二、三十元。再备月饼、冰糖、榔槟、豚肩、老酒、烛炮、礼香等物,总之家里有什么都可以作为聘金。纳币的时候男家用缎绸、布匹等物,令媒人送至女家。据说,送绸缎布匹都是富人家才用的,而贫困家庭很少采用绸缎和布匹。至于那些,很贫穷的人家,其实家里有几亩良田,能养活媳妇,基本可以娶到媳妇,而彩礼一切从简!

结婚不要攀比,量力而行!

从古代“纳征”的物品来看,宋朝的贵族婚礼最奢侈,清朝对于不同等级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都有不同的规定,纳币也是不俗。对于民间婚姻,主要讲究门当户对,贵族往往与豪族联姻,普通老百姓和贵族阶级在嫁娶时期,所送的彩礼,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由于不同时代拥有不同的婚俗习惯,彩礼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比如上个世纪60年代结婚,聘金4元钱,聘礼2斤糖。外加双人床、热水瓶、脸盆和痰盂花费大约100块。到了70年代,需要“三转一响”也就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外国收音机,大约400元左右。80年代结婚流行三大件电视、洗衣机、冰箱,这些东西在今天看来不算什么。但是,在哪个年代很少有家庭买得起。其实,现在结婚也是一样,普通家庭和富豪不能攀比。虽然说彩礼不能免,但是量力而行即可。

1 陈际泰勤学苦读文言文

文言文: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译文: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里贫穷,不能够拜师读书,又没有书籍,有时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诵读从表兄那里得到了一本《书经》,书的四角已经磨灭变得模模糊糊了,而且也没有划分句读,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十岁,在舅家药笼中见到《诗经》,拿着就快速地跑了父亲看见了很生气,督促他到田地里去陈际泰就把《诗烃》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都没有忘记很久以后,返回临川,同艾南英等人凭借八股文而闻名天下陈际泰写诗作文,非常敏捷,一天可以写二三十首诗,先后写的诗达到了万首,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没有比得上陈际泰的

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2 文言文 无际大师心药方解释

这是借开方子的方式对其进行讽喻式的教育,用佛教的词就是点化、度化。

大意是教育人要想做好齐家、治国、学道、修身,就要先以“方子”中给出的十个品类,做好自持。

告诫人们,要有慈悲心、好心肠,温柔待人,讲道理,言行一致,正直不惑,老实孝顺,广积阴德,多多给人带来方便。

对待事物要有宽达之心,不焦躁,不轻易动怒。坚持公允,多做思考。像菩提一样,多做修行。每天都要三次,不分时间,要心境平和。如能做到,可正身心之病。

最忌讳,说得轻浮,做得虚乎,利己损人,暗语中伤,阴谋加害,笑里藏刀,无事生非。这七件要尽快戒除。

前面的十项,要是能都做好,可以福寿居上。修成佛祖。要是能做好四五件的,也可以消除罪孽,增加寿命,消灾避祸。要是都不做,后悔莫及,即使扁鹊再世,对这种病入膏肓之人,也是难以救治。即使向天地祈求,拜颂神明,都是白费。更何况这个方子不会贻误“投医”之人,不花药费,不必费气力煎煮,为什么不服用呢?偈子有云:

下面的我不写了,很直白的,就是劝大家从善如流。

3 文言文紫云洞翻译

原文:

紫云洞在烟霞岭右。其地怪石苍翠,劈空开裂,山顶层层,如厦屋天构。贾似道命工疏剔建庵,刻大士像于其上。双石相倚为门,清风时来,谽谺透出,久坐使人寒栗。又有一坎突出洞中,蓄水澄洁,莫测其底。洞下有懒云窝,四山围合,竹木掩映,结庵其中。名贤游览至此,每有遗世之思。洞旁一壑幽深,昔人凿石,闻金鼓声而止,遂名“金鼓洞”。洞下有泉,曰“白沙”。好事者取以瀹茗,与虎跑齐名。

翻译:

紫云洞在烟霞岭右面。其地怪石遍地,上面苔鲜苍翠,当空劈开,看见山顶层层,如上天构建的大厦。贾似道命工人疏通剔出空地用来建设庵堂,刻大士(观间)像在上面。以双石相倚为门,清风时来,从山石的空处透出,久坐使人感觉寒冷。又有一凹地在洞中显的突出,所存的水很清澈,其底深不可测。洞下有懒云窝,四山围合,竹木掩映,结庵其中。名达贤人游览至此,每有不在尘世的感觉。洞旁一条幽深的深沟,古人凿石,听见有金鼓声而停下来,遂名“金鼓洞”。洞下有泉,曰“白沙”。好事者取以泡茶,与济南的虎跑泉的水齐名。

4 求翻译古文

从前延州有一个妇女,皮肤白皙长的很有姿色,二十四五岁左右。

独自在街上行走,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知道这件事后便和她一起,每天亲密无间,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过了几年这个女子便去世了,同乡人没有不为她感到惋惜的,一起集齐了办丧事的器具给她下葬,因为她没有家,只好草草葬于道旁。

大历年间,忽然有一个来自西域的胡僧,见到她的坟墓,便放下东西停了下来,行礼烧香,绕着坟墓感慨。几天后,有人见到这个情景说:“这是一个放荡的女子,人人都可以做他的丈夫(人尽可夫),因为他没有家属,所以葬在这个地方,师傅为什么这么恭敬呢?”和尚说:“施主有所不知,这个人可谓圣人,慈悲为怀乐善好施,世俗的欲望,没有不遵循的。

这就是锁骨菩萨,人间的缘分已经尽了,圣人都这样说。你们不信的话可以开启棺材查看。”

大伙立刻翻开坟墓,查看她全身的骨头,相互连接都像锁的形状,果然和和尚说的一样,乡里人很诧异,立刻进行大型的斋戒,并建起了塔。

5 《陈际泰传》文言文翻译

《陈际泰传》原文: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

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陈际泰传》翻译:

陈季泰,临川人文学大师。家境贫寒,不能由老师学习,没有书,有时带着孩子在附近看书,偷看。我从表兄弟那里得到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四个角变得模糊了,没有可供阅读的分句。我根据文学意义来判断区别(应该有停顿的地方),所以我熟悉这本书。十岁的时候,我在我叔叔的药箱里看到了那本歌,很快就跑了。

我父亲看到了,非常生气。他催促他去田里。陈继泰把《诗经》带到田里,蹲在高高的土山上唱《诗经》。所以他一辈子都没有忘记。很长一段时间后,他回到了临川,与艾南英等八部诗作齐名。陈吉泰的诗歌和作曲写得很好。勤奋,一天能写二三十首诗,写过一万首诗。这次考试的诗歌和散文的数量与陈季泰不匹配。

扩展资料:

《陈际泰传》创作背景:

陈际泰才思敏捷,写作速度极快,有时一天能写二三十篇,一生之中作文多达万篇。史书称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在八股文方面造诣较高。他将经史古籍融会贯通,自辟门径,借题发挥,驰聘才思,抒发己见,被人称为八股文大家。

崇祯三年(1630),陈际泰才得中举人;崇祯七年中进士,时年68岁。十年,被授行人(掌册封、传旨的官),赴贵州监考。十三年,奉旨护送已故相国蔡国用灵柩回乡,次年于济宁途中染病去世,年七十五岁。

其著述多阐发经籍,有《易经说意》(又名《读易正义》)7卷、《周易翼简捷解》16卷、《群经辅易说》1卷、《五经读》5卷、《四书读》10卷,均存目于《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文集有《太乙山房集》15卷、《已吾集》14卷。清人辑《临川文选》、《临川文献》和《江西五家稿》分别选人一卷。

截止2018年,监利县辖3个乡、18个镇、2个管理区。

监利县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南端、洞庭湖北面。南枕长江,与湖南省岳阳市一桥相连;北依东荆河,与仙桃、潜江相邻;西带白鹭湖,接壤江陵、石首;东襟洪湖,与洪湖市共享天然湖区。

截至2018年底,监利县辖21个乡镇(其中3个乡、18个镇),和2个管理区、1个经济开发区、67个社区居委会、323个建制村,总人口1566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28亿元,全县国土面积3460平方公里。

展资料:

中华民国废府设道,监利属荆宜道,民国二十一年,监利属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后又属第四行政督察区。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监利县是红军、新四军和解放军的根据地。

1928年就建立有苏维埃政权,属鄂西联县政府。1930年9月,在监利成立了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1931年12月,在监利县周老嘴成立了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

1943年至1946年间,在监利西北地区设立监利县人民政府,县东北地区设立监沔行委会,均属襄南政务委员会领导

1947年至1949年县北已成为解放区,属监沔县民主政府管辖。1949年4月监利县解放,属沔阳专区。1949年5月,成立监利县人民民主政府,县政府驻周老嘴,7月迁至容城。

1950年3月改为监利县人民政府,初属沔阳专区。 1951年2月改属荆州专区。1994年10月随荆沙合并属荆沙市。1996年12月荆沙市改称荆州市后属荆州市。

1950年监利县的巴山垸、三合垸、广山垸、五号垸、剪刀池等地域,洪水港直属甲及普丰垸、芦席湾、保安垸各一部分地区划归湖南省岳阳县;湖南省岳阳县的复兴垸、三益乡、十合垸、丘江垸、克成垸、中洲垸、熊家垸,及永固垸、新挽垸、固成垸的各一部分地区划归湖北省监利县(1950年7月)。

1990年10月,监利县被国家统计局列为全国前10名粮食大县之一。农业部确定老江河渔场为长江四大家鱼种质资源天然生态库。

1991年5月,监利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生态农业试点县。2001年,撤销周沟乡,并入周老嘴镇;撤销周河乡,并入汴河镇;撤销观音寺乡,并入红城乡。

监利县人民政府—监利概况

—监利县

1暗弩

墓内设刀枪暗箭。这一防置措施见诸史书记载的当从秦始皇陵为始,但要设置此类暗器需有个先决条件,即墓室

必须宽大敞亮,有一个刀出箭发的空间。

具体设置和实施方法是:先在墓室两壁安装强弓劲弩,呈张弓搭箭状,每件弓弩搭载一箭或数箭,箭头皆用毒药浸泡,达到人类触之即伤、伤之即死的程度。然后以具有高强度承载能力的绳索固定,弓弩后部再于壁上固定一钩状物,以让绳索穿过,绳索的另一端固定于门上隐蔽处。若是左壁,绳索的一头则接于墓道的右门;若是右壁,绳索则接于左门。当盗墓者开门时,若开右门,则左壁上的弩绳索被拉断,绷紧的弓弩之弦疾速驰之,利箭即出,射杀的方向正好是门道右侧;若开左门,以同样的原理给予射杀;若两门齐开,则两壁弓弩一齐封闭门道,射杀进入者,从而形成了第一道阻击防线。 若墓门打开,由门的转动而牵引的弓弩之箭全部射出,而盗墓者没有全部被射杀身亡,或侥幸躲过了一劫,第二道防线则继续发挥作用。具体方法基本与前同,只是在墓门之后铺设多块翘板,并进行掩盖伪装,使盗墓者无法辨别与其他地方的异同。镶在墓道两壁的弓弩牵引绳索以隐蔽的方式接于翘板之下,或高于翘板,成为绊索。当盗墓者破门而入踏入墓道时,翘板自然上下启动,绳索因外力压迫而断裂,弓弩之弦瞬间松开,利箭自动发出,直射墓门方向,一时箭如雨下状,盗墓者非死即伤。若遇绊索,以相同的道理予以射杀。因箭头用毒药泡过,只要轻轻划伤或擦过一点皮毛,盗墓者也难有活下去的希望,很快就会一命呜呼。当第一块被踏过的翘板或绊索所引弓箭发完之后,若还有幸存的盗墓者继续前行,则无疑会踏到第二块、第三块以及更多的翘板。如此这般,固定在墓道两壁的弓弩便可形成多波次发射势如连弩,张而复发,直至将暗藏在墓道内所有的利箭射出,将盗墓者全部射杀。

其射杀威力不容小视,例如从秦始皇陵秦俑坑出土的弓弩来看,其弓干和弩臂均较长,据学者们估计,这种弓弩的射程当大于六百步(合今8316米),张力也当超过十二石(合今738斤)。 如果把装有箭矢的弩一个个连接起来,通过机发使之丛射或是连发,就可达到无人操作、自行警戒的目的。这种“机弩矢”实际上就是“暗弩”。为了防盗,就在墓门内、通道口等处安置上这种触发性的武器,一旦有盗墓者进入墓穴,就会碰上连接弩弓扳机的绊索,遭到猛烈的射击。

2连环翻板

所谓连环翻板,即在墓道中挖掘深约3米以上的陷坑,长短与宽度视墓道具体情形而定,坑下分布约10厘米左右的刀锥利器。坑上层平覆数块木板,木板中间有轴,下缀一小型相同重量的物体,呈天平秤状,板上有掩盖物。若盗墓者踏上木板,板的一端随之下陷,人必掉入坑内的刀锥之上,锋利的尖刀利刃将穿透盗墓者的胸膛及五脏六腑,活着爬出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当人体落坑后,由于木板两端各有相同重量的物体相缀木板很快复归原状,并保持平衡状态,静静等待下一个来者。如此往复循环,盗墓者也只能前赴后继地赴坑绝命。

盗墓者想出的破解之法。只要将木梯放入墓道,盗墓者沿梯而入,如履平地,一切翻板与陷坑、利刃都枉费心机,无济于事了。盗墓者与反盗墓者的智慧较量,令人惊叹。

3铁索吊石。

石板一般约3尺见方,厚约3寸,周身穿多个小洞,以金属索链穿洞而过,呈捆扎式系牢,石板平放安置于墓道顶部。在墓道顶和墙壁隐蔽处固定若干金属滑轮,利用滑轮将巨石吊起,悬于顶端。墓道地下铺木质跷板,索链由石板而下,通过滑轮以隐蔽的方式连接跷板,中间有挂钩和脱钩相接,遇外力压迫可自动脱落。跷板呈条状,长宽根据墓道具体情况而定。吊起之石可在墓道顶部悬挂三层,各层互不相依,索链通过石上孔洞收缩进出。

一切完毕后,施以伪装,外人不知其诈。若有盗墓者进得门来,踏入跷板条,板条一端必下沉。外力作用迫使绷紧的索链某处挂钩脱落,如同打井的轱辘突然放松,悬空的巨石疾速落下,将躲闪不及的盗墓者拍成肉饼。因跷板呈细窄的长条状,只有被踏后才能导致悬石落地,而相邻的其他跷板则安然无恙,仍静静地伏在原处等待下一伙盗墓者的进入。一旦盗贼的脚步踏上,与之相连的悬石相继落下,再次对胆大妄为者给予致命袭击。如此往复,直至三层悬石尽坠于地,杀伤数人为止。

4流沙墓内的玄机

所谓的填沙绝技,即在墓道和墓室周边填塞细沙。这个方法很简单,却是中国人独到的发明创造。盗墓者之所以在一夜或几夜之内就顺利进入墓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打洞。 但无论是圆洞还是方洞,都是建立在泥石堆积结构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打洞挖坑。若周围不是土石而是一片沙漠,此事就难了。发明者恰恰抓住这个特点,在墓道或墓周边填沙,少则几吨,多则几十吨、上百吨。盗墓者若想进入墓室,就必须与填沙打交道,或者说只能一点点地向外掏沙。沙呈软性,掏出一点,周围之沙立即拥将出来补充,如此循环往复,沙拥不绝,除非将所填之沙全部掏尽,否则不能进入墓道与墓室。而当盗墓贼见流沙不止,无有穷尽时,因情势所迫,只得停止挖掘另觅他处。 另有积沙积石的防盗方法,使盗墓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在墓内停留,后来棺椁倒塌以后,大量沙石堆积在棺内,有效地防止了被盗。其积石积沙的防盗原理中,积沙主要是防盗,盗墓者挖洞挖到积沙层,沙子会流到洞里,沙子流动会带动石头塌方,从而击打盗墓者,因此,盗墓贼不可能在大范围内施盗。

石块放置的位置也是精心设计的,大致可分为乱石层、蒙顶石层、贴顶石层、拦腰石层和卧底石层,可以防止盗贼从不同的部位进入。散乱分布在积沙上层的乱石层,残存50余块,其中既有9公斤左右的小石块,又有100公斤以上的巨石,位置大小均无规律,起到了冷石“暗器”的作用

5迷宫与虚墓

一般的情况是在已经建成的墓室下部再造一个隐蔽的墓室,如同二层楼房。将假的棺椁和并不珍贵的随葬品放于上层,尤多注重放置坛坛罐罐,以迷惑盗墓者。真正墓主的棺椁和珍品则放于下层,也称为暗室。另一种方法就是在主室之外另辟侧室,侧室可以与主室直接相邻,也可以通过一个长短不一的暗洞在别处另行开辟,一切要看具体地形地势和可能给盗墓者造成的错觉程度而定。盗墓者行盗的规律是从一个明显陵丘顶部或侧部,由上往下,或斜着向下打洞。有例外者则先打竖井,再于竖井底中打横洞,平着进入墓室。但无论如何,不太可能从墓室的底部往上打洞,除非在打竖井和横洞时,水平高度已超过了墓室的深度,那么只有再从下往上钻。这样的情况偶尔有之,但毕竟属于极少的例外。如果发生了类似例外,盗墓贼斜穿打洞正好打到了暗室中,或真的是由下往上钻将出来,正好碰上下层的暗室,那么鬼神也没有办法加以保护,墓主只能自认倒霉了。

6悬魂梯

勾魂迷道,使人产生错觉,无法找到正确的方向 这种二十三层的石阶,学名应该叫做“悬魂梯”,这种设计原理早已失传千年,有不少数学家和科学家都沉迷此道,有些观点认为这是一种数字催眠法,故意留下一种标记或者数字信息迷惑行者,而数学家则认为,这是一个结构复杂的数字模型,身处其中看着只有一道楼梯,实际上四通八达,月牙形的记号就是个陷阱,记号其实是在台阶上逐渐偏离,再加上这些台阶和石壁,可能都涂抹了一种以远古秘方调配,吸收光线的涂料,更让人难以辨认方向,一旦留意这些信息,就会是使人产生逻辑判断上的失误,以为走的是直线,实际上不知不觉就走上岔路,在岔路上大兜圈子,到最后完全丧失方向感,台阶的落差很小,可能就是为了让人产生高低落差的错觉而设计的。

7墓道塞石,

即在墓道口填塞巨石,以铁水浇灌而防盗墓贼入侵。

墓道塞石的方法最典型的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夫妇两位皇帝合葬的乾陵。乾陵与一般帝陵不同,它是以山为陵,就是说从半山腰开凿墓道、甬道,在山肚里修建前、中、后墓室(或称玄宫、地宫)。《旧唐书·严善思传》载:“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1960年,当地农民在山上炸石,误将乾陵墓道炸开了一个大口子,但没有接近墓门。陕西考古人员闻讯后,进行了清理并对周边进行了钻探勘察。勘察的结果是乾陵墓道、甬道的确用条石封砌,石条之间用拐状的铁栓拴牢,前后、左右加固,隙缝灌铸铁水。连续几十米长的甬道都是如此,可谓固若金汤。

8铁壁

铁壁,即以石门封闭,后设顶门石。此种方法比较普遍也比较简单,一般多用于券洞墓,特别是帝王的陵墓多用此法。 从已发掘的陵墓情形看,地宫石门之后挖一石槽,一长形板状石立于其上,待门封闭后,立于槽中的顶门石呈斜状插入两扇门的缝隙之间,门被顶住,外人难以开启。 在考古人员发掘面对石门后面的顶门石时,最初无计可施,经过一番调查思考,终于从一本皇宫秘籍中发现“拐钉钥匙”的开启工具。考古人员依葫芦画瓢制作了这种钥匙,插入门缝中,套住顶门石,慢慢用力推动,顶门石居然立了起来,渐渐与地面垂直呈90°角。

当然,有的陵墓不用顶门石,而是用一个现代足球大小的石球。其原理是在门后挖弯槽,槽分高低,门后有一圆洞。封闭石门后,石球从高处沿着石槽滑入低处,直至进入圆洞,大门即被封死

9天宝龙火琉璃顶

像这里的北宋晚期金人古墓,应该会用当时比较流行的防盗技术天宝龙火琉璃顶,这种结构的工艺非常先进,墓室中空,顶棚先铺设一层极薄的琉璃瓦,瓦上有一袋袋的西域火龙油,再上边又是一层琉璃瓦,然后才是封土堆,只要有外力的进入,顶子一碰就破,西域火龙油见空气就着,把墓室中的尸骨和陪葬品烧个精光,让掘丘贼什么都得不到。

10毒墓

中国古墓中不只有墓毒,毒物的种类也不简单,往往是“五毒俱全”,气态、液态、固态,这三种形式全部存在,在这考古发掘中已得到了证实。 实际上,中国古人早就知道制造“毒气”的原理,他们对化学这一门现代才发展起来的学科的某些领域,早就了解和掌握了,并在实践中进行应用。如,炼制长仙丹、五灵丹这些所谓长生不老药、长寿药、壮阳药,就是中国古代化学家进行的早期化学实验行为。

(1)气态墓毒。

气态墓毒在古籍中常有记载。如西汉广川王刘去盗掘战国古墓魏襄王冢时,除了发现墓是铁汁浇灌之外,在打开后还有惊人发现,里面竟然喷出一种有毒气体:“黄气如雾,触人鼻目皆辛苦,不可入。以兵守之,七日乃歇。” 最常见的就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去因为一般人不懂科学,一氧化碳被神化了,成了一种绝杀盗墓贼,神秘而又无形的超级杀手,甚至连现代的考古人员都俱怕三分。 古墓中一氧化碳这种毒气哪来的?一氧化碳的来源很方便,且容易,炭未燃彻底时,便会产生这种毒气。在秦汉及以前的年代,古人喜欢在墓内积炭,这种炭,多是烧过却又未烧彻底的炭灰。墓中放置炭石,也叫“积炭墓”,考古时常会在先秦古墓中发现“积炭层”。 古墓中积炭,可谓“一石三鸟”:一,可以起到干燥墓穴,尸体防腐;二,反盗墓,盗洞不容易形成,易塌方;三,仍是反盗墓,产生有毒的气体,即墓毒。

(2)液态墓毒

古墓中常见的液态有毒物质,便是水银。有关方面专家一直在考古中的秦陵,便是世界第一大“毒墓”。从《史记》(卷六)记载来看,秦陵中使用的水银量惊人,注满了陵内的整个地层,形成了一个可怕的“地下毒河”。试想,在密封空间内,如果有盗墓者侵入,谁还能活着走出来?赤眉军当年盗秦陵时,便遇到了水银,据说盗了秦始皇的铜椁便退出了。 水银极易挥发,往往又形成气态墓毒。 在墓中设“水银池”,在古人反盗墓手法里比较好处理的一招,齐桓公的墓内便设有。

水银的用途很广,可作防腐剂。中国古人也掌握了这一点,尸体防腐时常常借助于水银。往往是在人死后,尽快往嘴内灌注水银。如南宋皇帝赵理宗,尸体防腐便是这样的手法,因为水银是贵重金属,所以盗墓大贼、西域秃驴杨辇真伽在盗陵时,特地让人把赵理宗的尸体倒挂起来,下放盆子,“沥水银”。 正是古人把水银当“万能药”用来防腐,又拿来服用,所以,“液态墓毒”数水银最为多见。

(3)固态墓毒

常见的毒物有朱砂、石胆、雄黄、矾石、磁石等药石,这些“药石”在一定温度下,会产生剧毒,又“五毒之石”。另外常见的药石还有礜石等。这类毒物在古墓中最常见了,上面说的两种墓毒,比如水银,一般人家置办不起,而药石相对就便宜了,来源亦广,价格低廉。 考古常会在墓穴看到这些药石,有的还用之衬垫棺床。古墓中常见这些固态墓毒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古人生前喜欢服用。这些药石常被古代术士用于炼制不老药、壮阳药,帝王,或是有社会地位、有经济条件的王公贵族,往往将之当“仙丹”,长期服用。1980年代在广州发掘的第二代南越王赵眜墓中便发现了这些“药石”和成品“仙丹”。

(4)尸毒

与墓毒相伴的,是尸毒。

尸毒究竟是什么,民间有很多种说法。但医学上,一直都没有“尸毒”这个词。如果尸体沾上了毒物,便会形成更为可怕的“尸毒”。所以有经验的盗墓贼,一般不先碰尸体,或是戴上皮手套,再翻动棺材。现代考古人员在开棺前,必会做这方面的准备工作,就是这个考虑。

11夯土层

夯土层是墓室的核心防线。一层硬土,坚如磐石,工兵铲敲到上边只有一个白印出现。这是夯土层,顶上有机关保护。这种土是用当时的宫廷秘方调配的,里面混合了一些糯米汁,还有童子尿什么乱七八糟的,比现代的混凝土都结实。这秘方是北宋皇帝的,后来金国把北宋灭了,这才流传到金人贵族手中。

破夯土层:

用大勺子一勺一勺地将醋淋到夯土层上,等这一桶醋浇完了,这块墓墙也就被腐蚀得差不多了。别看醋的腐蚀性并不太强,但是对这种用秘方调配的夯土有奇效,这就叫一物克一物,到时候再挖就跟挖豆腐差不多。

 

12反扣

在重庆考古史上,永川17座明清墓葬中出现过一种独特的机关 反扣。至今,专家也很难准确解释这道机关的用意。这处明清墓群位于永川双石镇五龙桥村,考古人员勘探墓群时,该处已被挖掘机铲去一部分,17座古墓葬遭到严重破坏。由于这期间又遭遇暴雨袭击,考古人员仅对其中7座墓葬进行了发掘。据考证,这批古墓属于民间墓葬,但奇怪的是墓室内竟然设置了半截厚青石板。按照巴渝地区的民间丧葬习惯,古人在设计墓室弧形拱顶时,一般都会直接用厚土封闭墓门,并没有必要在墓室内“画蛇添足”。这样的墓室设计,似乎是要防止里面的“人”出来,而不是外面的盗墓人进去。据专家推测,或许数百年前该地区存在某种丧葬习俗 为了防止死于非命的人“尸变”危害乡里,所以在建造墓室时采取了“反扣”手法,即用半截巨石封住一半墓室。虽然这个独特而简单的机关蒙上了浓厚的迷信色彩,但它对研究该地区明清丧葬习俗,提供了鲜活又不可多得的“教材”,与‘尸变’都扯上关系了。从技术含量上来看,很简单。但从迷信角度来说,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以上是我2012年左右从各个地方找寻的内容,整理好的,今天突发奇想贴在这里了,如果看到有问题的请随时告诉我,考据党的批评大把大把的来砸我吧。

我喜欢盗墓笔记到今年也有个七八年了,我是指的盗墓笔记原著,它的所有衍生我一概不提。8·17没能去了长白山很可惜,我只希望我能够努力一些在努力一些,做一个像张起灵伟大的人,保护好身边的人。

柳 毅 传

作者:李朝威

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遂往告别。至六七里,鸟起马惊,疾逸道左,又六七里,乃止。

见有妇人,牧羊于道畔。毅怪视之,乃殊色也。然而蛾脸不舒,巾袖无光,凝听翔立,若有所伺。毅诘之曰:“子何苦而自辱如是?”妇始楚而谢,终泣而对曰:“贱妾不幸,今日见辱问于长者。然而恨贯肌骨,亦何能愧避?幸一闻焉。妾,洞庭龙君小女也。父母配嫁泾川次子,而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日以厌薄。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迨诉频切又得罪舅姑。舅姑毁黜以至此。”言讫:歔欷流涕,悲不自胜。又曰:“洞庭于兹,相远不知其几多也,长天茫茫,信耗莫通,心目断尽,无所知哀。闻君将还吴,密通洞庭,或以尺书寄托侍者,未卜将以为可乎?”毅曰:“吾,义夫也。闻子之说,气血俱动,恨无毛羽,不能奋飞。是何可否之谓乎?然而洞庭,深水也,吾行尘间,宁可致意耶?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乘恳愿。子有何术可导我耶?”女悲泣,且谢曰: “负载珍重,不复言矣。脱获回耗,虽死必谢。君不许,何敢言?既许而问,则洞庭之与京邑,不足为异也。”

毅请闻之。女曰:“洞庭之阴,有大橘树焉,乡人谓之社橘。君当解去兹带,束以他物,然后叩树三发,当有应者。因而随之,无有碍矣。幸君子书叙之外,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毅曰:“敬闻命矣。”女遂于襦间解书,再拜以进,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毅深为之戚。乃置书囊中,因复问曰:“吾不知子之牧羊,何所用哉?神祗岂宰杀乎?”女曰:“非羊也,雨工也。”“何为雨工?”曰:“雷霆之类也。”毅顾视之,则皆矫顾怒步,饮龁甚异,而大小毛角,则无别头焉。毅又曰:“吾为使者,他日归洞庭,幸勿相避。”女曰:“宁止不避,当如亲戚耳。”语竟,引别东去。不数十步,回望女与羊,俱亡所见矣。

其夕,至邑而别其友。月余,到乡还家,乃访于洞庭。洞庭之阴,果有社橘。遂易带,向树三击而止。俄有武夫出于波间,再拜请曰;“贵客将自何所至也?”毅不告其实,曰:“走谒大王耳。”武夫揭水指路,引毅以进。谓毅曰:“当闭目,数息可达矣。”毅如其言,遂至其宫。始见台阁相向,门户千万,奇草珍木,无所不有。夫乃止毅,停于大室之隅,曰:“客当居此以伺焉。”毅曰:“此何所也?”夫曰:“此灵虚殿也。”谛视之,则人间珍宝,毕尽于此。柱以白璧,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雕琉璃于翠楣,饰琥珀于虹栋。奇秀深杳,不可殚言。

然而王久不至。毅谓夫曰:“洞庭君安在哉?”曰:“吾君方幸玄珠阁,与太阳道士讲火经,少选当毕。”毅曰:“何谓火经?”夫曰:“吾君,龙也。龙以水为神,举一滴可包陵谷。道士,乃人也。人以火为神圣,发一灯可燎阿房。然而灵用不同,玄化各异。太阳道士精于人理,吾君邀以听言。”语毕而宫门辟。景从云合,而见一人,披紫衣,执青玉。夫跃曰:“此吾君也!”乃至前以告之。君望毅而问曰:“岂非人间之人乎?”毅对曰:“然。”毅遂设拜,君亦拜,命坐于灵虚之下。谓毅曰:“水府幽深,寡人暗昧,夫子不远千里,将有为乎?”毅曰:“毅,大王之乡人也。长于楚,游学于秦。昨下第,闲驱泾水之涘,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所不忍视。毅因诘之。谓毅曰:‘为夫婿所薄,舅姑不念,以至于此。”因取书进之。洞庭君览毕,以袖掩面而泣曰:“老父之罪,不能鉴听,坐贻聋瞽,使闺窗孺弱,远罹构害。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幸被齿发,何敢负德?”词毕,又哀咤良久。左右皆流涕。时有宦人密侍君者,君以书授之,命达宫中。须臾,宫中皆恸哭。君惊,谓左右曰:“疾告宫中,无使有声,恐钱塘所知。”毅曰:“钱塘,何人也?”曰:“寡人之爱弟。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矣。”毅曰:“何故不使知?”曰:“以其勇过人耳。昔尧遭洪水九年者,乃此子一怒也。近与天将失意,塞其五山。上帝以寡人有薄人有薄德于古今,遂宽其同气之罪。然犹縻系于此,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

语未毕,而大声忽发,天坼地裂,宫殿摆簸,云烟沸涌。俄有赤龙长千余尺,电目血舌,朱鳞火鬣,项掣金锁,锁牵玉柱,千雷万霆,激绕其身,霰雪雨雹,一时皆下,乃擘青天而飞去。毅恐蹶仆地。君亲起持之曰:“无惧。固无害。”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因告辞曰:“愿得生归,以避复来。”君曰:“必不如此。其去则然,其来则不然。幸为少尽缱绻。”因命酌互举,以款人事。

饿而祥风庆云,融融怡怡,幢节玲珑,箫韶以随。红妆千万,笑语熙熙。后有一人,自然蛾眉,明珰满身,绡縠参差。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然若喜若悲,零泪如丝。须臾,红烟蔽其左,紫气舒其右,香气环旋,入于宫中。君笑谓毅曰:“泾水之囚人至矣。”君乃辞归宫中。须臾,又闻怨苦,久而不已。

有顷,君复出,与毅饮食。又有一人,披紫裳,执青玉,貌耸神溢,立于君左。君谓毅曰:“此钱塘也。”毅起,趋拜之。钱塘亦尽礼相接,谓毅曰: “女侄不幸,为顽童所辱。赖明君子信义昭彰,致达远冤。不然者,是为泾陵之土矣。飨德怀恩,词不悉心。”毅撝退辞谢,俯仰唯唯。然后回告兄曰:“向者辰发灵虚,巳至泾阳,午战于彼,未还于此。中间驰至九天,以告上帝。帝知其冤而宥其失。前所谴责,因而获免。然而刚肠激发,不遑辞候,惊扰宫中,复忤宾客。愧惕惭惧,不知所失。”因退而再拜。君曰:“所杀几何?”曰:“六十万。”“伤稼乎?”曰:“八百里。”“无情郎安在?”曰:“食之矣。”君怃然曰:“顽童之为是心也,诚不可忍;然汝亦太草草。赖上帝显圣,谅其至冤,不然者,吾何辞焉?从此已去,勿复如是!”钱塘复再拜。

出师表

诸葛亮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