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芍药散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8浏览:4收藏

古籍中的芍药散简介,第1张

《幼幼新书》卷三十引《惠眼观证》组成芍药1分,大黄1分,甘草(炙)1分,当归1分,朴消1分。主治小儿大小便下药不通者。用法用量每服1大钱,水1盏,瓦器中煎至半盏,去滓服。制备方法上为末。《圣济总录》卷一七○组成芍药1分,芎1分,(庶虫??)虫(炙令焦)1分。主治小儿夜啼腹痛。用法用量1月及百日儿,每服1字匕,用乳汁调服,半岁至1岁儿,每服半钱匕,连夜4服。制备方法上为散。《圣惠》卷二十七组成白芍药1两,黄耆2两(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人参1两(去芦头),熟干地黄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桂心1两,干姜半两(炮裂,锉),当归1两,前胡1两(去芦头),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诃黎勒皮1两。主治虚劳里急,四肢疼痛,气引胸胁不利。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纳饴糖枣许大,更煎12沸,食前温服。制备方法上为粗散。用药禁忌忌菘菜。《圣惠》卷八十二组成赤芍药半两,桂心半两,芎半两,黄芩半两,薯蓣半两。主治小儿夜啼不止,胸滞气胀,膈中气逆,呕吐腹痛。用法用量1月及百日儿每服1字,粥饮调下,半岁及1岁儿每服半钱,连夜35服。制备方法上为细散。《圣惠》卷八十九别名芍药汤组成赤芍药1两,黄耆3分(锉),犀角屑半两,槟榔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主治小儿心气不足,舌本无力,令儿语迟。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粗散。附注芍药汤(《圣济总录》卷一八一)。《普济方》卷五十四引《圣惠》组成赤芍药半两,白芍药半两,川芎半两,当归半两,甘草半两,大黄半两,木鳖子半两。主治热壅生风,耳内痛与头相连,脓血流出。用法用量每服4钱,食后、临卧水煎服。制备方法上锉散。方出《千金》卷六,名见《鸡峰》卷十组成生竹皮1升,芍药2两,芎1两,当归1两,桂心1两,甘草1两,黄芩2两。主治脏气虚,膈气伤,吐血,衄血

详见百科词条:芍药散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0:13:34 共336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1/《圣济总录》(公元 1117 年)宋.太医院编。二百卷。分 66 门,每门又分若干病证,阐述病因病理,详述治法方药,是北宋时期搜方较多的医学全书。

2/《针灸大成》明·杨继洲著 后中十八届陈永诸谨制。

3/《雷公炮炙论》(公元 588 年)刘宋,雷斅着。三卷。是论述药物加工制作的专书。原书已佚,其内容散见于《证类本草》中,近人有辑本。南北朝·刘宋、雷学

4/《新修本草》(公元 659 年)唐.李绩(苏敬)撰。五十四卷。原书已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包括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收载药物 844 种, 详细介绍性味、产地、效用等 。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书。开创图文对照之先例。

作者:苏敬等20余人编写 朝代:唐 年份:公元659年

5/《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作者:太平惠民和剂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丰年间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陈师文等撰。十卷。收集当时医家及民间常用有效方剂,剂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当时的配方手册。

6/《达摩洗髓易筋经》作者:项杨惠吴德华张鉴若曹江 朝代: 年份:

还有很多。因时间关系暂时介绍这几部著作。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补和汤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补和汤 1 拼音

bǔ hé tāng

2 处方

人参1两,黄耆(锉)1两,白术1两,甘草(炙,锉)1两,干姜(炮)1两,白豆蔻(去皮)1两,苍术(米泔浸1宿,锉,焙,微炒)1两,陈橘皮(去白,微炒)1两。

3 制法

上为粗末。

4 功能主治

调气进食。主三焦俱虚,脾胃诸疾。

5 补和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加生姜3片,水1盏,同煎至7分,去滓,稍热服。

6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古籍中的补和汤 《普济方》:[卷四十三三焦腑门]三焦虚寒(附论)

人参陈橘皮(汤浸去白焙)浓朴(去粗皮生为丸。如补和汤治三焦俱虚。脾胃诸疾。调气进食。人参黄(锉)白

《圣济总录》:[卷第五十四三焦门]三焦俱虚

去滓稍热食前服。治三焦俱虚脾胃诸疾。调气进食。补和汤方人参黄(锉)白术甘草(炙锉)干姜(炮)白豆蔻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二心集·杂证谟肿胀]论外备用方

湿肿)健脾散(和六三和中快气)参术健脾汤(和六四补脾行滞)当归散(和六五水气肿)四磨饮(和五二行气

《普济方》:[卷二百十八诸虚门]补虚益气

小片)牛膝(细切生绢袋盛各三两)苁蓉同钟乳丸(出和剂方)主五劳七伤。肺气损。疗丈夫衰老阳气绝。手足

《备急千金要方》:[卷一诸论]论合和第七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胡椒汤处方红豆、肉桂(不见火),各一两;胡椒六两,干姜(炒)三两,桔梗(焙)三十两,甘草(炒)七两。炮制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治脾胃受寒,胸膈不利,心腹疼痛,呕逆恶心。常服温暖脾胃,去寒顺气。用法用量每服一大钱,入盐少许,沸汤点服,不拘时。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因》卷十一:胡椒汤别名豆椒散、胡椒散处方胡椒7粒,绿豆37粒。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霍乱吐利。用法用量豆椒散(《普济方》卷二○一)、胡椒散(《医统》卷八十二)。摘录《三因》卷十一《圣济总录》卷一六二:胡椒汤处方胡椒1分,干姜半两(炮),诃黎勒皮1两(炒),甘草3分(炙)。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产后霍乱,吐利不止,腹痛。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二方出《圣惠》卷四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二○二:胡椒汤处方鸡屎白半合(微炒),胡椒30粒,高良姜半两(锉),桂心半两,木瓜1两(干者),麦门冬1两(去心,焙)。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霍乱烦闷欲死。用法用量《医统》有陈皮,无鸡屎白。摘录方出《圣惠》卷四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二○二《局方》卷十(宝庆新增方)方名胡椒汤组成红豆1两,肉桂(不见火)1两,胡椒6两,干姜(焙)3两,桔梗(焙)30两,甘草(炒)7两。功效温暖脾胃,去寒顺气。主治脾胃受寒,胸膈不利,心腹疼痛,呕逆恶心。用法用量每服1大钱,入盐少许,沸汤点服,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圣济总录》卷六十三方名胡椒汤组成胡椒37粒,木香2钱,糯米1合。主治胃气逆,干呕烦闷。用法用量每服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制备方法上同炒,以米熟为度,粗捣筛,分作3服。《圣济总录》卷四十方名胡椒汤组成胡椒半两,吴茱萸(汤浸净,炒)半两,肉豆蔻(去壳)半两,人参半两,桂(去粗皮)半两,干姜(炮)半两。主治霍乱转筋。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

详见百科词条:胡椒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5:53:45 共82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圣济总录》卷六十四方名前胡饮组成前胡(去芦头)、赤茯苓(去黑皮)、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人参、半夏(汤洗7遍,去滑)、枇杷叶(炙,去毛)、旋覆花等分。主治痰饮呕逆,头目不利。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入生姜7片,煎取7分,去滓,食后良久温服。制备方法上锉,如麻豆大。《圣济总录》卷八十二方名前胡饮别名前胡汤组成前胡(去芦头)半两,生姜(切,焙)半两,羚羊角(镑)半两,半夏(汤洗7遍)半两,大黄(锉,炒)半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枳壳(去瓤,麸炒)3分。主治脚气攻心,腹胀满,呕吐不下食。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下朴消1钱匕,搅匀,空腹温服。制备方法上细锉,如麻豆大。附注前胡汤(原书卷八十三)。《圣济总录》卷八十七方名前胡饮组成前胡(去芦头)1两,人参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桂(去粗皮)1两,柴胡(去苗)1两,桔梗(炒)1两,生干地黄(焙)1两,黄芩(去黑心)1两,玄参1两,旋覆花1两,甘草(炙,锉)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2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半夏(汤洗7遍,焙)1两半,白术1两半。主治暴急成劳,痰盛喘嗽。用法用量每服4钱匕,水1盏半,入生姜7片,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粗末。《圣济总录》卷一五四方名前胡饮组成前胡(去芦头)半两,细辛(去苗叶)半两,白茯苓(去黑皮)半两,甘草(炙)半两,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烟出7遍)半两。主治妊娠恶阻,食即吐逆,头痛颠倒,寒热。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水1盏,加生姜1分(切),同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1日2次。制备方法上为粗末。《圣济总录》卷二十四方名前胡饮组成前胡(去芦头)1两,桔梗(炒,锉)1两,旋覆花(炒)1两,玄参1两,人参1两,桂(去粗皮)1两,生干地黄(焙)1两,甘草(炙,锉)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半,半夏(汤洗去滑,焙)2两。主治肺脏

详见百科词条:前胡饮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4:51:24 共105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栀子仁汤处方栀子仁、赤芍药、大青、知母、升麻、杏仁,各一钱。黄芩(一钱半),石膏(二钱半),柴胡(二钱),甘草(半钱)。功能主治治发斑烦躁,面赤咽痛,潮热。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豆豉五十粒,煎至一钟,不拘时服。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圣济总录》卷三十二:栀子仁汤处方栀子仁75克芎藭15克酸枣仁(炒)30克陈橘皮(去白,炒)人参白茯苓(去黑皮)各15克豉(炒)75克制法上七味,粗捣筛。功能主治治伤寒后,虚烦不得眠睡,呕逆。用法用量每服10克,用水25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8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一日二次。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二《卫生总微》卷七方名栀子仁汤组成栀子仁21个,豉2合,薤白1握(切)。主治小儿伤寒热毒攻于肠胃,下赤汁,或如烂肉鸭肝,壮热腹痛。用法用量上以水2大盏,同煎至1盏,去滓,量大小分作数服,不拘时候。《明医杂着》卷六方名栀子仁汤别名栀仁汤组成郁金、枳壳(麸炒)、升麻、山栀仁(炒)各等分。主治时毒肿痛,大便秘结;热燥而咳者。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煎服。附注栀仁汤(《医钞类编》卷六)。《外科精义》卷下引《普济生灵方》方名栀子仁汤别名六味栀子仁汤、栀子仁散组成郁金1两,枳壳(去瓤)1两,升麻1两,栀子仁1两,牛蒡子1两,大黄1两。主治时气头面赤肿。用法用量每服3钱,蜜水调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附注六味栀子仁汤(《景岳全书》卷六十四)、栀子仁散(《杏苑》卷八)。《圣济总录》卷一八四方名栀子仁汤组成栀子仁21个,甘草(炙令赤色,锉)2两,人参2两,黄连(去须)2两。主治乳石发,下痢。用法用量每服4钱匕,用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早晨、日午、晚后食前各1次。制备方法上为粗末。《圣济总录》卷一八三方名栀子仁汤组成栀子仁10个,黄芩(去黑心)3两,大黄(锉炒)3两,豉2合。主治乳石发,体热烦闷,口中

详见百科词条:栀子仁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5:14:29 共154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11 处方 12 功能主治 13 艾汁方的用法用量 14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艾汁方 1 拼音

ài zhī fāng

11 处方

生艾(捣,取汁)。

12 功能主治

下蛔。主蛔虫,或心如刺,口吐清水。

13 艾汁方的用法用量

取肥香脯1方寸片,先吃,令虫闻香,然后即饮1升。

14 摘录

方出《证类本草》卷九引葛氏方,名见《圣济总录》卷九十九

古籍中的艾汁方 《普济方》:[卷二百三十九诸虫门]蛲虫附论

(去皮尖双仁炒二两)上同研极细。丸如大麻子大。艾汁方治蛲虫。攻心如刺。吐清水。并寸白虫。候良久再服

《圣济总录》:[卷第九十九九虫门]蛲虫

一钱匕,空心温酒调下。治蛲虫攻心如刺,吐清水,艾汁方生艾叶(并嫩心切二升)上一味,捣研绞取汁两盏许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六]金疮

断便瘥。百草散治金疮。上五月五日平旦,使四人出四方,各于五里内采一方草木茎叶,每种各半把,勿令漏脱

《张氏医通》:[卷十四]烦躁门

干艾浸湿捣汁代之)附子理中汤(理中汤下)四逆汤(方祖)凉膈散(方祖)《张氏医通》清·康熙三十四年张

《普济方》:[卷二百五十九食治门]食治产后(附论)

目录 1 拼音 2 吹鼻麝香散的别名 3 处方 4 制法 5 功能主治 6 吹鼻麝香散的用法用量 7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吹鼻麝香散 1 拼音

chuī bí shè xiāng sǎn

2 吹鼻麝香散的别名

麝香散

3 处方

藜芦(和州老)1茎。

4 制法

上为散,入麝香麻子许,研匀。

5 功能主治

头痛不可忍。

6 吹鼻麝香散的用法用量

麝香散(《普济方》卷四十四)。

7 摘录

《圣济总录》卷十六

古籍中的吹鼻麝香散 《圣济总录》:[卷第一十六]风头痛

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治头痛不可忍。吹鼻麝香散方藜芦(和州者一茎)上一味。曝干。捣罗为散。

《普济方》:[卷二百五十四杂治门]鬼魇

黄为末。细筛以管吹入鼻孔中。一方。加桂心末佳。麝香散(出十便良方)疗卒魇。用虎头为枕。一方枕麝香一

《疡医大全》:[卷十六龈齿部]牙齿门主方

)各研。另装瓶内,临时旋合,令患者含水一口,将药吹鼻孔内,吐水即愈。又方真轻粉杭粉(各一钱)研匀。用

《玉机微义》:[卷十七血证治法]止涩之剂

少研为末以少许吹入鼻中凡九窍出血皆可用御药院方麝香散治衄不止白矾(枯)龙骨(粘舌者各另研半两)麝香

《幼科释谜》:[卷五]诸病应用方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